四面楚歌 极星汽车

记者丨王杰仁 见习生丨卓西峰

出品丨鳌头财经(theSankei)

4月23日,极星发布了首款极星设计的AI旗舰手机Polestar Phone,售价7388元。

然而,销量不佳、裁员降薪、持续亏损、汽车召回……极星几乎集齐了企业陷入困境的特征,可谓“四面楚歌”。

2023年,极星汽车在全球交付了5.46万辆汽车,仅完成下调后目标的91%。

鳌头财经发现,2021年和2022年以及2023年前三季度,极星累计亏损19.41亿美元(按照当前汇率计算折合人民币约141亿元)。

不仅如此,2024年1月,极星宣布,公司计划在全球范围内裁减约450名员工,占其员工总数的15%左右。

3月29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告显示,极星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召回2023年-2024年款国产极星4纯电动车型,共计1867辆。

手机定价高于苹果华为

4月23日,极星在北京举办以“智境·星升”为主题的极星品牌之夜。发布会上,周迅及陈坤成为极星汽车代言人。

同时,极星宣布,首款极星设计的AI旗舰手机Polestar Phone正式发布,售价7388元,通过Polestar Link车手互联成为极星汽车的第六域,为用户带来无界跨端互联的智能生态体验。

从售价上看,Polestar Phone不仅高于NIO Phone,也高于苹果和华为手机。

2023年9月,苹果发布了iPhone15 和iPhone15 Pro系列新机,起售价分别为5999元和6999元。

2024年以来,iPhone15系列已连续多次降价。iPhone15标准版128GB目前在电商平台的价格已降至4499元,相较发布时的5999元,降幅超过25%。

2024年4月18日,华为推出Pura70系列,售价5499起。有观察人士表示,“如果定价合理,并且产能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话,估计2024年整个P70系列销量将过1000万台。”

仅从价格来看,Polestar Phone已跻身高端手机行列。

然而,极星造手机,市场会买单吗?

实际上,极星并不是第一家推出手机品牌的造车新势力。

2023年9月,蔚来手机首款产品——NIO Phone正式亮相,起售价6499元。

蔚来并未透露NIO Phone的销量水平,但公司4月1日推出的补贴政策中宣布,油车用户换购蔚来新车,可领取价值6498元的NIO Phone抵用券一张,最低可一元购入蔚来手机。

换而言之,NIO Phone免费赠送。

极星也有类似配赠手机的“套餐”。公司表示,为更进一步让用户感受车手互联的无界体验,Polestar极星正式推出极星4双星互联版,让Polestar Phone成为极星4的最佳搭档。极星4双星互联版共两款配置,单电机标准续航Plus双星互联版售价33.99万元起,双电机长续航Plus双星互联版售价39.99万元起,以上价格将限时包含一部Polestar Phone,同时享有定金膨胀5000元抵35000元等众多限时权益。

仅完成下调后目标91%

事实上,Polestar Phone的销量,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极星的汽车销量支撑。

天眼查显示,极星汽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3月11日,注册地位于上海市嘉定工业区叶城路,法定代表人为李亚茹。

极星汽车背靠两大汽车集团,是沃尔沃汽车集团和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共同拥有的全球高性能电动汽车品牌。

2017年10月17日,极星旗下的首款车型极星1正式对外发布。

2022年6月24日,极星和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Gores Guggenheim宣布完成企业合并后,正式登陆纳斯达克,以新的股票代码“PSNY”开始交易。

2024年1月,极星正式开启Polestar4全国批量交付,全新交付价格为29.99万元-39.99万元。

然而,极星销量并不理想。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全球销量分别为1.02万辆、2.9万辆和5.15万辆。

有报道显示,极星在2023年初将年销量目标定为8万台,并在同年11月再次将整体销量目标下调至6万台。

2023年,极星汽车在全球交付了5.46万辆汽车,仅完成下调后目标的91%。

有报道显示,2021年,极星在华销售新车2048辆,仅占全球销量的7%;2022年和2023年,官方未再公布在华具体销量,从交强险数据可知,上险数分别只有1717辆和992辆。

极星汽车陷入亏损之中。

2021年和2022年,极星收入分别为13.37亿美元和24.62亿美元,利润分别亏损10.07亿元和4.66亿元。

2023年前三季度,极星收入是18.44亿美元,利润亏损4.68亿美元。

不到3年时间,极星已累计亏损19.41亿美元(按照当前汇率计算折合人民币约141亿元)。

极星4下线两个月就召回

销量不佳,极星又开始裁员。

2023年5月中旬,极星汽车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冻结招聘并裁员10%。

彼时,极星首席财务官Johan Malmqvist表示,“公司正在寻求控制成本。”

2024年1月,极星宣布,由于当下市场充满挑战,计划在全球范围内裁减约450名员工,占员工总数的15%左右。

极星发言人表示,作为业务计划的一部分,公司需要调整业务和运营规模,“这涉及减少外部支出,以及一个非常遗憾的消息,减少我们的员工人数。”

虽然在中国市场销量不理想,但极星的召回却不少。

2024年3月29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告显示,极星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要求,受委托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召回计划。决定自即日起,召回2023年11月29日至2024年2月1日期间生产的部分2023-2024年款国产极星4纯电动车型,共计1867辆。

极星介绍,本次召回范围内部分车辆因制动控制器软件问题,可能触发制动控制降级,造成制动电子助力等功能失效,制动效能减弱,存在安全隐患。

极星提醒,如用户遇到车辆仪表提示制动系统故障时,建议保持车辆安全距离,制动时需要加大制动踏板力。

公告显示,极星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将通过车辆远程升级(OTA)技术,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免费升级软件,对于无法通过OTA技术实施升级的车辆,极星将主动联系相关用户,为车辆免费升级,以消除安全隐患。

从召回时间来看,极星生产的国产极星4纯电动车型下线时间最长不过4个月,最短的仅2个月。


造车新势力倒闭潮,投资人:很怕搞外企风格,说明创始人不懂行情

2020年被称为造车新势力的分水岭。

一方面,造车新势力年后迎来了倒闭潮。博郡、拜腾、赛麟等车企四面楚歌,外加上伴随着的高管离职潮,让造车新势力的前景堪忧。

另一方面,头部的造车新势力正占据着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有一组数据值得关注:截至今年5月,以威马、蔚来、小鹏为代表的新势力车企总销量已占中国纯电动份额的15%,去年同期这一数据为6%。这意味着,新造车势力已经逐渐成长起来,并成为新能源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什么有的企业成长起来了,但是大多数企业却迎来了覆灭?原因是多方面的,团队、资金链、资质、工厂、时机等环环相扣,哪一个链条破裂,都有可能导致覆灭。

毕竟,造车是一件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重资产行业,从PPT到交付市场,再到得到市场认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攒一台车或许比较简单,但是规模量产考验的是企业的综合素质,或者说是最短的那块板。

最终造车新势力能活下来几家?有的说五家,有的说也就三四家。总之,对于当初风头正热时创立的100多家新品牌来说,这个数字意味着“九死一生”。

在这些交织的因素中,融资难成为很重要的一个层面。因为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与“时间就是金钱”的概念恰好相反的是,“金钱就是时间”。

关于资本市场如何评判造车新势力覆灭潮,出行一客采访了多位参与造车新势力投资的投资人,并进行了摘录总结。我们听听投资人怎么说。

出行一客:怎么看待目前造车新势力的发展情况?

投资人:我们认为现在在造车新势力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分层,分为肯定能跑出来的、有可能成功和已经没有办法成功三种情况。如果现在还处于PPT阶段,没能够实现量产的企业,很显然将无法成功。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拜腾。拜腾的创始人是从国外回来的,也非常有经验,市场上也有融资和建厂等行为,但是我认为它没有赶上最好的时候。拜腾和第一梯队造车新势力相比,总是有滞后的情况。我们也和他们的团队聊过,他们总是处于一个不紧不慢的态度。

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赶上一个风口非常重要。这个风口是如何快速推出一款让年轻人接受的车,来迅速打开知名度和市场,但是大多数做的并不好。

蔚来、威马和小鹏这前三位造车新势力是做的比较好的,他们树立了品牌形象,有了忠实的客户群体。除北上广深以外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有人会卖了汽油车,去买一台蔚来或者小鹏,他们对新能源车的爱好是很深的。也可以看到一些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在有豪车开的基础上,也会来体验新的新能源品牌。

目前来看,第一梯队的品牌已经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形象。从社群推广的角度来说,第一批消费造车新势力的人也起到很好的推广作用,很多人会看身边人买了什么车,然后去效仿。

虽然一个造车新势力品牌一年的销量与传统品牌畅销款每月几万台销量的标准相比,在量级上还差很远,但是目前头部造车新势力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是非常好的。

出行一客:为什么有的造车新势力第一款车可以获得市场认可,有的造车新势力第一款车却打不开市场?

投资人:首先需要明白第一款车凭借什么才能取得消费者的信任:

(1)目前来看自建工厂比代工生产要好;

(2)产品的定位问题,蔚来第一款车定位是汽车发烧友,威马和小鹏第一款车是普及性地去推广,目前来看都取得了一定效果;

(3)服务体验和科技感要做好,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消费一个新品牌;

(4)产品推出的节奏要踩准。

需要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首先是一款车,安全和品控必须要满足一台车的要求。然后才能再谈如何优化供应链,把量做起来,降低成本,实现盈利。

出行一客:与传统企业的造车逻辑相比,造车新势力有什么不同?

投资人:造车新势力与传统车企最大的差别是软件控制一切,硬件提供性能,这和传统车企的造车逻辑是相反的。

造车新势力在智能座舱方面是下了很大功夫的,这方面有些参考特斯拉。但是与特斯拉不同的是,造车新势力很多硬件设计不了,只能从Tier1方面采购,Tier1也不能给他们定制化。因此,造车新势力的资金很多花费在硬件结构上,这是很大的不同。

出行一客:为什么造车新势力现在很难融资?

投资人:2018年及以前造车新势力是比较好融资的,前几位的造车新势力账上的弹药也比较充足。但是现在一是经济大环境的问题,市场上的热钱少了;二是很多造车新势力市场表现不佳,导致难以实现融资;三是很多造车新势力估值已经很高了,再投资收益不会很高。

可以看到的是,现在的一线品牌基本都踩准风口,完成了产品矩阵的布局。但在现在的形势下,想靠一级市场化机构再支持十几个亿是不现实的,上市融资以及寻求政府支持是造车新势力现在主要的几个融资途径。

接下来政府投资造车新势力仍会是一个方向,这也会给造车新势力资本层面提供一定支撑。究其原因,因为造车是核心产业,新能源又是发展的大方向,政府投资可以带动整个产业链在当地的发展。而且政府投资都会和造车新势力签署回购条款等类似的协议,以规避一定的风险。

出行一客:造车新势力如何在盈利前应对现金流紧张的问题?

投资人:今年新能源汽车的融资确实比较冷门,从前几位造车新势力的账面上来看,基本上再撑个两年多是没问题的。但是新车的研发和生产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是很大的挑战。

从当前资本市场的情况来看,科创板是可以容纳这些优质的造车新势力企业的。只不过是由于每家造车新势力搭建的架构不一样,带来的是方不方便在A股上市的问题。比如,小鹏和理想都是VIE架构,拆掉架构耗费很大,因此会想着去美股上市。去美股上市以后的情形可以参考蔚来的情况,资本市场的判断总体来说是向好的。

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很难,但是我们认为第一梯队的企业还是能够成功,会被供应链企业、金融机构等认可。

不过,蔚来、小鹏、威马等头部企业目前推广的最大障碍是信任度的问题。客户为什么要选择新品牌?在建立品牌信任度的情况下,目前前三名企业还是交出了一个让市场认可的成绩单。只要市场成绩能够做出来,资本市场也会认可它们。

出行一客:为什么造车新势力的成本一直降不下来?

投资人:造车新势力有些智能座舱应用的技术是自己研发的,但是自动驾驶的底层设计和发动机的技术用的还是Tier1的,一辆车上很多东西可以说是攒起来的。因此,销量起来之后,其成本也很难大规模下降或者相对降的比较少。

这也是蔚来卖一辆亏一辆的原因之一,可以看到,蔚来近期降低成本的一个方法是减配。它们不像特斯拉,特斯拉研发体系是自己做的,量起来后,成本会降下来。我们预计等特斯拉的电池实现国产化之后,成本会进一步降低,售价可以降到25万左右。

国内造车新势力降低成本的一个说法是,等很多国内的相关技术成熟了,可以进行技术和零部件的替换,成本也会大幅降低。但问题是,国内外技术体系是不一样的,到时候再切换到国内的技术体系,很多东西相当于重新做。

无论如何,造车新势力都需要把量做起来。第一款车的销售可以毛利率为负,但是在造下一款车的时候,可以吸取经验,少走弯路,努力实现毛利率为正。

出行一客:一些造车新势力濒临倒闭的原因是什么?

投资人:原因有很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是圈子和“小伙伴”的问题。比如,投资机构不够知名,资金不够雄厚,不能持续给予大的帮助;造车团队不够给力和稳定等。

二是成本控制的问题。比如,在内控方面如何很好地去用好投资人的钱,而不是无节制地烧钱,这些层面我们在做投资之前都会考察。一些造车新势力每一分钱都花的很省。我们了解到,有一家头部企业即使是单位门前买一些盆景,也要找大的领导审批。

我们很怕外企风格的企业,他们管理层和员工出入规格都很高。这也一定程度说明有的企业创始人对很多东西不懂,不能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三是量产和落地能力的问题。新车造出来之后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需要做很多的测试,这导致很多造车新势力难以量产。

出行一客:那些融不到资、濒临倒闭的企业应该怎么收场?

投资人:处理濒死的企业最好的方式是把企业的残值保留,比如谋求并购,减少内耗,把还存在的资产(比如技术、工厂、团队等)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使得它们变得更有价值,在应有的位置上让它们焕发新生。

但是并购不只是财务方面的事,也是业务和文化的融合,因此实现并购很难。

对于这些烧钱的企业我们是没法对赌的,即使对赌,执行起来也很难做。如果企业消亡,即使我们对簿公堂,钱也很难拿回来,只能愿赌服输。因此,有些事看着简单,但是我们执行的情况来看,压力和困难还是很多的。

不过,企业的消亡是市场选择的结果,目前,造车新势力圈层也正从混乱走向有序,从狂热走向理性。

出行一客:前期投的造车新势力的收益怎么样?

投资人:目前比较好的成绩是两年半的时间收益达到6倍,这是个不错的投资收益成绩。有很多造车新势力我们也会同比例的增持投资,等到上市后再退出。

我们坚信新能源是我国汽车发展弯道超车的必由之路,投资新能源也就是投资中国车市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造车新势力现在确实很难,但是我们还是判断第一梯队可以跑出来。我们融资的逻辑是你做出了好成绩之后,下一次才更好融资,我们期盼造车新势力能得到客户的认可,后续能够做出来的造车新势力我们还会继续投。(责编/杨佩谦)

跪求吉利汽车广告词

一,造老百姓买的起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二,快乐人生,吉利相伴三,走向太阳 才能吸取无穷的热量 经过竞争的洗礼 才能百炼成钢 弘扬民族精神 才能征服世界 超越不止 才拥有空间无限 不舍不弃 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 真情愿望 快乐人生,吉利相伴四,新产品、新价格、新惊喜

扩展资料:

吉利汽车创立于1986年,是中国汽车品牌,主要生产越野车、轿车等车型。

2018年2月24日,吉利约90亿美元收购戴姆勒9.7%股份,成最大股东。

秉承造每个人的精品车品牌使命,坚持精品车、新能源和技术品牌三大战略,2017年销突破124万辆.吉利汽车致力于进入全球汽车企业十强,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成为具竞争力和受人尊敬的中国汽车品牌

参考资料:吉利汽车—网络百科

上汽通用,从天之骄子正在走向四面楚歌

2023年的车市将朝什么方向发展?2023年的上汽通用将如何走出销量低迷的困境?是摆在上汽通用面前的一道难题,从上汽通用过往的市场表现来看,如今的上汽通用正在从昔日的天之骄子走向四面楚歌,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为何会这样认为呢?

众所周知,通用汽车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也不短了,在中国市场里面也创下了辉煌的成绩,可以说是南北大众、丰田和本田等合资品牌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也是阻碍国产品牌崛起的拦路石,但今日不同往日,面对国产品牌的强势出击,通用汽车已没有了往日的锐气。

燃油车销量不给力,低迷的上汽通用有些焦虑

作为汽车市场中的头部车企,通用汽车在中国市场布局了三大品牌:别克、雪佛兰和凯迪拉克。各自主打的消费群体是中端、中低端和高端,如果非要说有对应的话,也是类似于大众汽车旗下的斯柯达/捷达、大众和奥迪。可以说是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布局了不同的汽车品牌。

说实话,通用汽车旗下的品牌不少车型也有很多,但能够让人心有所记的产品曾经有那么几款,比如凯越、英朗、别克GL8、迈锐宝和昂科威等。现如今除了别克GL8外,其他热销车型基本上都是在喧嚣过后留下了一地鸡毛,别克GL8虽然还在苦苦支撑,但面对丰田赛那和腾势D9的强势出击,也只有被迫接招且无还手之力了。

从乘联会公布的销售数据不难看出,在过去的2022年上汽通用已被挤出了汽车厂商年度销量榜的前五名,全年累计销量同比下滑18.8%,不仅落后于长安汽车、吉利汽车等国产品牌,也输给了丰田、大众等竞争对手,给人一种江河日下的感觉。

当年A级轿车年度销冠凯越就不用多说了,为了给英朗让路,在经历了停产又复出后,不仅没有实现崛起,反而沦为了市场中的鸡肋。作为朗逸、思域、宝来和轩逸的竞品,英朗同样走的是凯越的路线,尤其是推出搭载三缸发动机的车型后,即使是凭借大幅度的价格优惠,勉强收获了一些销量,但也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撞了一头疙瘩。

现如今为了给威朗腾路,曾经让轩逸和朗逸等竞争对手夜不能寐的英朗,也步入了凯越的后尘。其实,其他车型如科鲁泽、迈锐宝、君威和昂科威等,在各自所属的细分市场中,面对比亚迪秦家族、凯美瑞、比亚迪唐家族等竞品,基本上也没有太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中的高端消费群体的凯迪拉克,凭借以价换量勉强保住二线豪华品牌的销冠,但在宝马、奔驰和奥迪面前,市场表现仍然是小巫见大巫,而且,因为以价换量也让凯迪拉克的美誉度受到了伤害,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尤其是特斯拉的到来,更像是刺在凯迪拉克身上的一把尖刀。

合资阵营比不过南北大众和丰田等,又斗不过吉利汽车、长安汽车、比亚迪和奇瑞汽车等国产品牌,燃油车的市场份额在一点点流失的上汽通用,已经露出了从天之骄子走向四面楚歌的苗头,而且,新能源车型又如同千斤巨石,拖住了上汽通用走出困境的后腿。

新能源跟不上市场节奏,上汽通用走向四面楚歌

当汽车行业变换到新能源赛道后,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正在猛烈的冲击着燃油车的市场份额,在中国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接连数月超过50%的背景下,无论是南北大众和现代起亚还是广汽丰田和广汽本田等合资品牌,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市场压力,当然了,包括别克等在内的上汽通用也在所难免。

要知道,曾经的南北大众燃油车在中国市场中,可以说是只手遮天,但在2022年却被实现华丽转身的比亚迪刺痛了,再加上新势力中理想汽车、特斯拉等品牌的助力,现代、丰田、本田等也是压力倍增,其实,上汽通用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从乘联会公布的2022年新能源厂商年度销量排名来看,前十名里面除了特斯拉外,已经不见了国外品牌的身影,即使是南北大众各自的全年总销量超过了9万台,也只是排在新能源年度销量榜的第14名和第15名,拥有别克、雪佛兰和凯迪拉克三大品牌的上汽通用,排在新能源榜单15名以外,足以说明旗下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表现更是不堪一击。

作为凯迪拉克重点主推的纯电动中大型SUV,LYRIQ锐歌疲软的市场表现,给人一种扶不起来的阿斗之感,该车2022年累计销量只有2538左右,今年1月销量为502台,难以媲美特斯拉Model Y、腾势D9等竞品,甚至在极氪001和理想L9面前,都是被碾压和讥讽的对象。

别克旗下的微蓝系列也是如此,市场表现不温不火,去年累计销量只有3.9万台左右,今年1月销量为2538台。无论是微蓝6还是微蓝7,在比亚迪秦家族、元PLUS、哪吒V和大众ID系列面前,也没有什么话语权。整体上来说,上汽通用旗下新能源车型,并没有跟上市场节奏。

在燃油车优势渐失,新能源车型市场表现不给力的情况下,面对大众、丰田强有力的冲击,以及比亚迪、蔚小理等新势力的压制下,上汽通用表现出来太多的焦虑与惶恐在所难免,毕竟,汽车市场是强者较量的舞台,此消彼长之下带来的危机感和压迫感,上汽通用又不是不知道。

虽然说中国汽车市场是很多国外品牌赖以生存的风水宝地,但Jeep、铃木、雷诺等国外品牌迫于市场压力退出中国市场,也给通用汽车提了一个醒:市场不相信眼泪,也不同情弱者,抱着躺平的心理是没有出路的。

写在最后:前些时有坊间传言上汽通用有可能要对部分员工进行优化,对此,官方也对此消息进行了澄清说是空穴来风。但是,裁员对包括车企在内很多行业来说,是压力山大之下的无奈之举,不少车企和其他行业都有过这样的做法,本就无可厚非。

不过,从上汽通用日渐下滑的市场表现来看,也已经露出了滑向市场边缘化的苗头,虽然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在国产品牌强有力的冲击下,包括别克和凯迪拉克在内的上汽通用,已没有了往日的锐气,从天之骄子走向四面楚歌,也是不争的事实,你说呢?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uaibao/7687.html
4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2008亿美元 国家外汇管理局
鱼儿为什么不说话 你猜猜看! 答案让人想笑 脑筋急转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