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占长安 四王二帝 大唐危在旦夕 为何唐德宗还能东山再起

建中三年(782年),唐德宗李适收到一条令他兴奋得要飞的好消息:成德节度使李惟岳被干掉了!

一年前,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了,其子李惟岳向朝廷打了一份报告,请求接班老爸。按照以往惯例,朝廷应该在这份报告上盖上橡皮图章,予以承认。

您可能很奇怪,朝廷任命官员怎么还能搞世袭,又不是诸侯分封?没办法,都是唐代宗当年留下的遗祸。

安史之乱后,为了安抚安史叛将,唐代宗一时糊涂,竟然任命叛将们在当年的沦陷区为节度使,结果这些军爷把节度区当成了自留地,摇身一变成了割据军阀,节度使变成了他们的世袭宝器。

唐德宗即位后决定灭一灭这帮军爷们的威风,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在李惟岳的报告上打了个叉。

李惟岳火了,你不给,那我就抢,反正节度使大印在我手上,于是这家伙勾连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纳反了。

平叛战争开打不久,李惟岳才发现自己浅薄了,他竟然被自己人干掉了。在李惟岳背后捅刀的人叫王武俊,他的儿媳妇其实是李惟岳的妹妹。

李惟岳的死标志着朝廷的一次重大胜利,可唐德宗的笑声还没跑出大殿,有一个惊人消息出来:王武俊又反了。

原来,王武俊觉得自己功劳大,朝廷对他封赏不公,于是这家伙一怒之下自称成德节度使,接过了李惟岳的大旗。

这真是按下葫芦起来瓢,更让唐德宗恼火的是,王武俊的杀伤力远比李惟岳大得多,他竟然勾结三大节度使,搞了个“四国相王”,共同对付朝廷。

“四国相王”这个词是不是很熟?那不是战国时期的产物嘛!

没错,王武俊已经把唐德宗当成了周天子,公然搞起了诸侯分裂的把戏,四大节度使自封为王。这四人是:幽州节度使朱滔(冀王)、成德节度使王武俊(赵王)、魏博节度使田悦(魏王)、淄青节度使李纳(齐王)。

干掉一个,起来四个,唐德宗头都大了。然而,更大的麻烦还在后面,又一条让他目瞪口呆的消息传来:李希烈又反了!

李希烈时任淮西节度使,是唐德宗的亲信。“四王”盟誓之前,他们向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发出邀请:Q哥,一起玩啊?

这诱惑谁能受得了?于是梁崇义开始在襄阳一带行动。李希烈奉命率兵西征,没费什么事就干掉了梁崇义。然而,结果跟前面一样,唐德宗的笑声依然没跑出大殿,野心家李希烈又反了。

唉,这倒霉催的李适同学,喝凉水都塞牙,战火又从黄河两岸扩散到淮河流域。

让唐德宗焦头烂额的是,李希烈远比梁崇义的杀伤力还要大,这家伙居然称帝了,建国号“楚”,并且获得了“四王”的承认。

倒霉孩子唐德宗气得浑身哆嗦,再不下手自己真的就成周天子了,看来得动用“核武器”了,于是他一挥手,泾原兵杀气腾腾地踏上了出征之路。

“泾原兵”可谓神一样的存在,它的班底就是赫赫有名的“安西军”。当年为了平定安史之乱,这支部队从西域一路远征勤王,参加过几乎所有的重大战役,战功无数。后来这支队伍终于获得了一块固定的驻地,于是更名为“泾原兵”。

泾原兵远赴淮西,正好途经长安,按照规矩,皇帝要派人来劳军。所谓“劳军”,无非就是赏赐、许诺,以激励士气。

然而,就是这么一件小事竟然引发了一场滔天大祸!唐德宗没当回事,负责劳军的官员更是漫不经心,没有丝毫赏赐,连赏赐的饭食都粗劣不堪。

士兵们火了:咱为国家上阵捐躯,朝廷就这么对待咱?听说大盈库有的是宝藏,咱自己去抢!

于是“泾原兵变”爆发了,数千士兵居然攻破了长安,吓得唐德宗弃城而逃,成为继唐玄宗、唐代宗之后的第三位“失国皇帝”。

长安城被数千泾原兵就攻破了?太不可思议了吧?说起来唐德宗都没脸见人了,原本朝廷的神策军有几万人,但面临危机的时刻,居然只有四百人来报到,根本守不住。

历史上恐怕很难找到一个皇帝像唐德宗这么倒霉,一个接一个厄运砸在他头上,他很努力,可每一次努力都成了反噬自己的怪兽。

你以为他的厄运到头了?不,还早着呢!

长安沦陷时,有一个大人物没来得及逃跑,被叛军抓住了,


安史之乱后,唐朝还有一个劫数——二帝四王之乱

1、唐代宗李豫平定安史之乱的策略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开始,至公元762年唐玄宗和唐肃宗全部去世之时尚未平定。 为了尽快结束乱局,唐代宗决定只追究史朝义的责任,《新唐书·仆固怀恩传》记载:初,帝有诏,但取朝义,其他一切赦之。 故薛嵩、张忠志、李怀仙、田承嗣见怀恩皆叩头愿效力行伍。 于是,受伪官者一概不问。 因此,官军所到之处,河北叛军争先迎降,史朝义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最终被李怀仙逼得走投无路而自缢。 安史乱平后,李怀仙为范阳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张忠志(即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薛嵩为相州节度使。 四人皆为安史降将,所以河北地区其实仅仅是不再公开自立而已,这便是所谓的被平定的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从此拉开了帷幕。 2、唐德宗想要削藩唐德宗李适是唐代宗李豫的长子,与其父不同,李适想要重振中央权威,改变藩镇割据的局面,风雨欲来。 安史乱后的藩镇,大致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其一,是拱卫京师的邠宁镇的朔方军、泾原的四镇北庭军、凤翔的幽州军其二,割据河北的河朔三镇其三,中央尚可控的河南藩镇其四,迅速崛起的江淮藩镇河南,在安史之乱中是对抗的前线,也是李光弼的大本营。 所以,河南整体上还是中央能够控制的。 但河北不同,河朔三镇始终令唐德宗如芒在背。 然而,要想东击河北,必先稳定后方。 于是,唐德宗的削藩其实是先从郭子仪的朔方军展开的。 3、朔方军一分为三朔方军堪称平定安史之乱的第一大功臣,可是其并非皇帝嫡系部队,于是不被皇帝信任的命运其实从安史乱平之日便注定了,只不过由于郭子仪为人圆滑,皇帝不好下手而已。 史载,唐德宗即位的当年(779年),诏尊郭子仪为尚父,加太尉兼尚书令,增实封满二千户,月给千五百人粮、二百马食,子弟、诸婿迁官者十余人,所领副元帅诸使悉罢之;以其裨将河东、朔方都虞候李怀光为河中尹、邠、宁、庆、晋、绛、慈、隰节度使,以朔方留后兼灵州长史常谦光为灵州大都督,西受降城、定远、天德、盐、夏、丰等军州节度使,振武军使浑瑊为单于大都护、东、中二受降城、振武、镇北、绥、银、麟、胜等军州节度使,分领其任。 郭子仪明升暗降,实权皆罢,其原职则一分为三。 瓦解朔方军后,从代宗朝开始建立的神策军取代朔方军成为唐德宗在关中军队的嫡系,也成为德宗应对内外危局的主要力量。 稳定后方之后,德宗便开始对河朔地区动手了。 4、四镇之乱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以其子李惟岳继任节帅。 唐德宗不允许,《资治通鉴》记载:上曰:贼本无资以为乱,皆借我土地,假我位号,以聚其众耳。 曏日因其所欲而命之多矣,而乱益滋。 是爵命不足以已乱而适足以长乱也。 然则惟岳必为乱,命与不命等耳。 竟不许。 悦乃与李正己各遣使诣惟岳,潜谋勒兵拒命。 在唐德宗看来,这正是打击藩镇割据的绝佳时机,于是战争开始了。 成德李惟岳与魏博田悦、平卢、山南东道四大藩镇齐反,史称“四镇之乱”。 5、唐德宗调兵遣将四镇之乱可以分为南北两个战场,而最初其实只有北线战场,也就是河北地区,因为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一出手就击败了山南东道的梁崇义,梁崇义兵败自杀,只剩下河朔三镇。 之后,唐德宗以李希烈为检校司空,兼任淄青节度使。 而李希烈势大,渐有自立之意。 唐德宗从关中投入的第一支部队是李晟的神策军,讨伐李维岳,之后又派出了李怀光的朔方军。 至782年初,成德镇将领张孝忠投靠到了平卢节度使朱滔,而李惟岳被手下将领王武俊杀死,王武俊又率领全镇降唐。 之后,唐德宗将成德镇一分为三,然而由于张孝忠、王武俊、朱滔等对地盘分配不满,朱滔又联合魏博田悦、淄青李纳和淮西李希烈再反。 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的造反,使南线战场压力陡增。 公元783年,李希烈围襄城,由于此时的神策军已经全部投入到了北线战场,唐德宗急忙抽调泾原兵五千人赴援,而正是这五千泾原兵改变了历史的发展方向5、泾原兵变唐德宗重视嫡系神策军,常常优先保证嫡系的军饷供应,而不太在意关中其它军队的状况,而正是这一点导致了泾原兵士由于钱粮及犒师饭菜粗粝而哗变,泾原兵攻陷长安,唐德宗仓皇出逃至奉天(今陕西乾县),这便是泾原兵变,又称奉天之难。 与此同时,卢龙朱滔称冀王,成德王武俊称赵王,魏博田悦称魏王,淄青李纳称齐王,淮西李希烈称楚帝,泾原兵变后拥立朱泚为秦帝,一时天下俨然有了战国七雄之相。 唐德宗被困奉天,朔方军李怀光率军勤王,击败朱泚后由于不被德宗信任也加入了叛乱。 于是,唐德宗又逃到了梁州(今陕西汉中)。 最终拯救德宗的是神策军的李晟,李晟由此成为“奉天定难”的第一功臣。 后来,在李晟的攻击之下,朱泚战败被杀,而朔方军的首领李怀光则由于无所适从而自杀。 当此天下大乱之际,唐德宗两次出逃的尴尬经历,让他为自己对功臣和其它军队的不信任付出了代价,同时唐德宗也再无力讨伐东方各个叛乱藩镇。 李希烈被部将所杀之后,唐德宗以削去王号为条件,承认了各个藩镇在当地的统治权,唐德宗最初的远大志向至此消失殆尽。

士兵因为没有赏赐,结果哗变,他也成为第三个逃离长安的唐朝皇帝了吗?

大家都知道困扰大唐的藩镇,一直让历代唐皇侵蚀难安,他们做梦都想要消灭藩镇割据,这其中就以河朔三镇最是讨厌,所以唐德宗继位后就决心和藩镇死磕到底,结果这就导致了一场严重的叛乱,甚至直接导致首都长安的再次沦陷。

因为自从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死后让自己的儿子继位节度使,朝廷还承认了后,节度使的父死子继的传统就成为了标准,建中二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了,他的儿子李惟岳上书朝廷请求继任,但是唐德宗就是不同意,然后李惟岳联合魏博节度使田悦等人正式反叛。

但是前期朝廷大军打的藩镇们找不到北,但是因为朝廷赏赐不公,最后官军调转枪头一下成了新的叛军,然后朱滔、田悦、王武俊、李纳先后称王,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更是称帝,唐德宗忙任哥舒耀为招讨使带军平叛,但是官军接连失败,被围困在襄城。

唐德宗就命令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带领人马前去襄城救援,然后泾原兵马有5000人,这些士兵出发的时候都带着家中子弟,因为日子不好过就想着皇帝还能不给一下赏赐吗?但是唐德宗太抠门了,啥都没赏赐,这还不是主要的,他就让京兆尹去犒赏军队,结果带来的就是青菜稻糠。

这下士兵是越吃越愤怒,越吃越来气,接着士兵就说:“我们离开父母妻儿,马上就要和敌人死战了,到现在还连肚子都填不饱,怎么能以草命对抗白刃呢!长安的府库,财宝遍地,物资堆积无数,我们为何不自己去拿呢?”说完就摔碎了手里的碗。

到了产水后,大军就击鼓回军了,姚令言就安慰说:“到了洛阳就有丰厚的赏赐了,你们可不要乱来,这不是一条活路。”士兵不听就用刀架着他出去,姚令言赶忙上书,德宗大惊失色,赶忙让普王和学士带着20车物资去安抚,但是乱兵已经打开了城门,来不及了。

唐德宗只好带着宗室仓皇出逃奉天,他也成了大唐第三个狼狈出逃长安的皇帝,这次泾原兵变使得大唐皇帝的颜面在天下丢尽,中央权力进一步被削弱,藩镇割据也愈演愈烈,因为德宗的抠门引起的兵变,也让人啼笑皆非。小伙伴们,你们怎么看唐德宗呢?欢迎留下评论哦!

唐德宗时期的“四王二帝”事件是怎么回事

朱滔称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俊称赵王、李纳称齐王李希烈自恃兵强 , 反称帝 , 建国号楚 。 朱 也改秦为汉藩镇之乱平息后 , 为分散成德镇的势力 , 唐德宗以张孝忠为易、定、沧三州节度使 , 王武俊为恒、冀都团练观察使 , 康日知为深、赵都团练观察使 , 以德、棣( 治厌次 , 今山东惠民东南 ) 二州隶朱滔 , 令朱还范阳镇。 朱滔、王武俊因封赏不合己意 , 怨恨朝廷 , 魏博节度使田悦乘机派人以燕、赵、魏相依相存之势游说朱滔、王武俊 , 于是形成三镇连兵反唐 , 推朱滔为盟主 , 又联络淄青镇李讷。 朱滔称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俊称赵王、李纳称齐王。 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接受朱滔等的劝进 , 自称天下都元帅、建兴王。 建中四年 (783 年 ) 五月 , 唐神策行营招讨使李晟讨逆 , 率军攻取涿、莫二州 , 欲绝幽、魏朱滔与田悦、王武俊往来之路 , 与张孝忠围朱滔所属易州刺史郑景洛于清苑 ( 今保定 ), 一月未攻下。 朱滔以其司武尚书马实为留守 , 领步骑兵万余守魏营 , 自率骑兵一万五千救清苑。 李晟兵败 , 退保易州。 朱滔还军瀛州 , 张升云奔满城。 李晟得病 , 退保定州。 十一月 , 泾原兵变 , 朱滔之弟朱 在长安称帝 , 国号秦。 李晟引兵出飞狐道 ( 今涞源北 ) 至代州。 兴元元年 (784 年 ) 正月 , 德宗下诏罪己 , 宣布除朱 外 , 赦免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 朱滔之罪。 田悦、王武俊、李纳去王号归顺朝廷。 李希烈自恃兵强 , 反称帝 , 建国号楚 , 朱 也改秦为汉 , 后在李晟等的反击 下 , 克复长安 , 朱 被部下所杀。 朱滔为李抱真、王武俊所败 , 退保幽州。 贞元元年 (785 年 ) 朱滔病死。 贞元二年 (786 年 ) 李希烈被部将毒死。 此乱始平。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uaibao/8440.html
如何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政策问答·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