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注意!高考填志愿也是脑力活

高考结束,志愿填报即将开始,填报志愿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快收藏这份高考志愿填报策略,祝每一位考生都能进入“梦中情校”和喜欢的专业!


怎样才能恰当填报好高考志愿

准确把握志愿填报的要领和规律,既不“高攀”,又不“低就”,将有助于提高志愿的“命中率”。 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减少了考前报志愿的盲目性。 考生可以根据考试成绩选报志愿,极大地提高了报考志愿的有效性。 然而,从近几年实行考后报志愿的情况看,有的学校志愿过于集中,出现志愿“撞车”、考生“扎堆”,几乎每年都有高分落榜的现象。 准确把握志愿填报要领,既不“高攀”,又不“低就”,掌握选报志愿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1.正确认识自我志愿,是考生升学的意愿,体现的应是考生升学的主观愿望。 眼下,报考材料要求考生亲自填写,并签名确认,目的就是要充分尊重考生意愿,防止出现家长志愿和教师意志现象。 考生在选择志愿中,要正确认识自我。 一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志向,选择适合的学校、专业,这样可以在将来的事业中做出成绩,有利于个人理想的实现;二是客观地分析自己在整个考生群体中的位置,包括班级、校内以及市内考生的大体名次,了解本校、本市近几年升入各类大学的人数,从而把握住志愿选择的大方向,不致于出现重点院校与一般院校、本科院校与专科院校的层次颠倒问题。 社会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师资、科研等指标的评价,形成了各高校的排列次序。 “天南海北”及沿海高校的生源爆热,西部高校的考生冷落,形成了高校分布的地域特征。 贴近社会需求高校的热俏和基础学科报考人数的减少,形成了高校设置的时代特征。 这些因素,使得学校与学校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考生应根据自身的情况,与之对照,不难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2.充分估计别人填报志愿,是考生依据自身的实力,在整个考生群体中参与竞争,因此要充分重视别人对志愿选择的动向。 一是要慎重对待热门学校和热点专业。 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量的加大和科技进步对高科技人员经济回报的增加,出现了新的热门高校和热点专业,人们一味追逐这类学校和专业,造成了这些学校的生源爆涨,导致录取分数线提高、落榜生增加。 科学预见报考形势,合理回避该类学校和专业,将有助于考生志愿的选择。 一般来说,本地学校招生量大,考生报考自然较多;外地学校计划少,报考者也较少。 了解了别人报考志愿的动态,也就有利于避开热点,使自己的选择能够出奇制胜,真正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详细研读资料填报志愿时,要注意收集、整理招生资料和信息。 对前三年本地区考生志愿的分布、高校提档分数线等资料,进行认真分析,找出年度间学校志愿上下波动的规律,结合社会需求实际,预见当年生源的大体走向。 从中选出几所适合自己的学校,进行细致斟酌,然后决定取舍。 实践证明,科学分析招生资料,才能使志愿选择更具针对性。 对学校往年提档线上下波动现象的把握,可以减少填报志愿的失误,然而这些现象也并非一成不变。 有的学校上下波动明显,有的则持续“高温”,有的却持续多年志愿“不济”。 年度间的志愿波动是在大多数院校间存在的,因此具有可参考性,把握得好,可以较好地提高志愿的“命中率”。 4.做好综合平衡从近几年的情况看,第一志愿录取率有较大提高。 一方面是考后填报志愿,使有效志愿分布更趋合理。 另一方面就是报考志愿的综合平衡,使志愿分布的面更宽,从而第一志愿录取率有较大提高。 平衡志愿,一是指要做好自身的平衡,即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高考成绩去选择学校,不可盲目追逐名牌、热点,做好自身心理的平衡。 二是在一定范围内搞好学生间志愿的平衡,采取志愿预报和信息反馈的方式,帮助考生指出新的报考热点和学校空缺,给分数上竞争力较差的学生以准确指导,做好集中志愿的疏导工作,避开热点,减少损失。 5.兼顾一般志愿近几年,随着招生报考政策的放宽和社会就业形势的变化,考生志愿中盲目攀高、不服从分配的学生日趋增多。 上大学,重要的是有了学习的机会,专业的选择也应更加有利于自己的提高。 眼前的学习,只能看作是为未来的就业打基础的有效途径,不是职业培训,因此要转变升学是为了就业的观念。 体现在报考志愿中,应该是先考虑上学,再考虑学校和专业。 在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中,更应重视专业,而后选择学校。 在志愿顺序选择上,应慎重选择第一志愿,更要认真对待二、三志愿,服从分配志愿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合理填报,确保升学“底线”。 另外,志愿间形成合理的梯度,也是兼顾一般的一项措施,不要一味追求一类学校或专业,造成志愿平行,增加调剂的难度,降低录取率。 考后填报志愿,可依据的参照材料较多,只要认真分析招生形势,积极探索志愿流向,把握志愿填报规律,将有助于提高志愿的“命中率”。

(高考)志愿填写要注意神马?

1.填报高考志愿的关键——确定自己的相对位置填报高考志愿时,考生首先要给自己进行正确定位。 通常的做法是考生根据自己平时学习情况和高三阶段模拟考试的排名情况、考生所在学校在区县和全市所处的位置以及所在学校各层次学生近年来在高考各批次录取的比例等因素来评估自己的高考成绩,并结合自己的发展趋势,实事求是地确定自己所处的相对位置。 然后,结合《招生计划》、《统计资料》和《章程汇编》等提供的相关信息,确定自己大致可以报考哪一批次、哪一类院校和专业。 2.填报志愿的核心——选报好每一批次的第一志愿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是分批次进行的,上一批次的录取工作全部结束后,下一批次的录取工作才能开始,各个录取批次之间互不交叉。 而每一个批次内的录取又是按照院校志愿顺序依次进行的,各招生院校第一志愿全部录取结束后,再进行第二志愿的录取工作,然后依次进行,直至本批次内院校顺序志愿全部录取结束。 各志愿之间互不交叉(平行志愿除外)。 去年我市本科一批第一志愿录取率高达94.54%,其中,文史类为95.28%,理工类为94.34%。 本科二批第一志愿的录取率为85.71%,其中文史类为93.13%,理工类为83.41%。 由此可见,招生院校录取的新生绝大多数是第一志愿考生。 当然,填报第一志愿很关键,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二、三志愿。 这些志愿的作用大小,很大程度取决于考生所填报的志愿方案中,同一批次第一志愿与第二、第三志愿是否存在从高到低、由“热门”到“冷门”、名牌到非名牌、大城市到边缘地区降幂排列的“梯度”。 如果关系处理的得当,第二志愿、第三志愿同样也会发挥作用,并将会大大提高志愿的有效性,增加考生的录取机会。 3.填报志愿的重点——处理好各种相关信息绝大多数的考生是第一次参加高考,因此必须广泛收集一些高考信息。 这些信息主要包括:高考的政策和规定,各招生院校的专业设置、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录取规则、录取情况等。 获得信息的渠道主要有:《统计资料》、《章程汇编》、招考资讯网、各招生院校网站及本市的新闻媒体等,但不要受社会上各种不准确信息的误导。 收集信息是填报志愿的重要一环,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正确处理和分析已有的各种信息,并据此做出正确的判断则是重中之重。 了解近年来各院校的招生情况,是为了在不同报考方案中选择出最适合自己情况的报考院校,考察招生院校近年来招生情况是否稳定,是否存在周期性变化等,为选择招生院校奠定基础。 要充分利用《统计资料》提供的信息,根据近三年来各招生院校录取分数线、平均分分别与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相对差值,选择适合自己的招生院校。 了解招生院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是为了深层次掌握招生院校的办学水平以及招生院校开设专业的真正内涵和就业状况等。 了解高考政策规定、体检标准和招生院校的录取规则,是为确定报考专业奠定基础,不同的院校在专业安排办法上是不同的,不同的专业对身体条件的要求也是存在差异的。 填报志愿需处理的几个关系1.家长意愿与考生志向的关系。 建议家长要客观、冷静、全面、系统地分析考生高中阶段的总体情况,期望值不要过高。 在充分尊重考生的兴趣与志向,与考生平等沟通和交换意见的基础上,全家共同协商填报高考志愿。 2.本市院校与外埠院校的关系。 从招生计划数看,外埠院校的招生计划数占计划总数的半数左右;从招生院校的所数看,外埠院校的比例占全部在津招生院校的90%以上。 因此,考生填报志愿时应综合考虑,采取内外适当兼顾的原则,不要过于注重招生院校的地理位置,而忽略招生院校的学术水平、教学质量、就业去向等多种因素。 在本科一批B类院校、本科二批A阶段和B阶段第一志愿报考外地院校的考生,如果院校线上生源不足,还可以享受降10分投档的照顾政策,这项政策为积极考虑外埠本科院校志愿的考生提供了机会。 希望考生既考虑本市院校,又充分照顾外地院校,既考虑大城市的高校,也充分考虑大城市以外的高校。 3.院校与专业的关系。 既能选择填报自己想往的院校又能选择填报自己喜欢的专业,当然是比较理想的,也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然而,许多考生总是要面临在理想的院校和专业之间选择的矛盾,是院校志愿重要还是专业志愿重要?对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关键在于考生本人的志向和爱好。 从近年来的实践看,处理这种关系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考生利用地域差别,选择院校坐落地点相对远一些,如西南、西北、中南等地的名牌高校,较好地解决了院校与专业之间的矛盾。 二是考生将依据院校排名报志愿深化为依据专业排名报志愿,从深层次上解决问题。 因此,建议考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考生注意:目前高校教育改革逐步从培养单一型人才向培养复合型人才转移,高校的专业设置也在不断调整,新增专业很多,原有专业不断发展和完善,而且有些高校在招生时已不再分具体专业,而是按大类进行招生。 因此,考生在选报院校和专业时一定要结合个人的成绩,不可固执一端。 4.热门与冷门的关系。 要客观对待冷、热门院校(专业),热门院校里有冷门专业,冷门院校也有热门专业。 今年录取为热门专业,四年毕业后也许成为冷门专业,关键是要看自己的兴趣和今后的发展志向。 5.个人愿望与服从志愿的关系。 考生的志愿充分反映了个人的意愿,但是否填报服从志愿则是考生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今年的志愿表中,每个院校志愿中都设置了专业服从志愿选项,其往往被一些考生忽视。 建议考生积极填报专业服从志愿,增加录取机会。 6.院校第一专业志愿与二、三专业志愿的关系。 同一院校志愿的各个专业间也应有“坡度”,特别是要注意有些招生院校录取工作中安排专业时采用分数级差的方式。 在以往录取中,有的考生其成绩高于所报考院校的最低录取分数,但结果却未被录取,原因是所填报的专业录取分数都比较高,其成绩并没有达到所填报专业的要求,又不服从专业调剂,形成通常所说的“专业死档”。 7.体检结论与专业限报的关系。 在选报专业时,部分考生因身体条件的原因是受限制的,考生体检时体检医生已经做出了明确的结论,已经亮出了报考的“红灯”,但仍有考生在选报志愿时,存在侥幸心理,偏要硬闯限报“红灯”。 然而,近年来的实践证明,考生达到了学校的录取分数要求,由于身体限报也无法被招生院校所录取,宝贵的选择机会被白白的浪费。

高考要填报志愿,有什么思路吗?

1、实事求是。 考生要根据高等学校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己希望就读的高校和专业进行综合分析,全面考虑、统一安排。 知己知彼是正确填报志愿的基础,志愿不要偏高,但也不要偏低,偏高容易脱离实际,难以实现自己愿望,偏低影响将来发展与成才。 2、拉开梯度。 考生在同一批次内选报院校志愿时,相邻两个顺序志愿之间应有一定的“差异”。 即第一志愿院校选定后,考生在第二志愿、第三志愿、第四志愿栏内选报的院校一般应是连续几年内生源不是很充足的院校;这种差异不是指两所院校录取线的不同或两所院校知名度的差异。 填报志愿拉开梯度有助于增加考生的录取机会,考生如果按照这种差异选报志愿,排在后面的院校顺序志愿发挥作用的几率会更大一些。 3、留有余地。 填报志愿要掌握好合理的梯度,在慎重填报第一志愿的前提下,填报第二志愿时不要集中于同一层次,应注意拉开档次。 同时,做到有进有退,退是为了进,在专业上退是为了院校上的进,在院校上的退是为了专业上的进,要充分留有余地,以争取更多的录取机会。 4、突出重点。 今年本市普通高校录取工作分为六个批次、七个阶段进行,一个完整的志愿方案可能要涉及二十余所院校和几十个专业,要想每个志愿都能够发挥作用,提高志愿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 面对众多的招生院校和厚厚的招生章程,考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根据本人情况有重点地选读有关资料,设计与自己志向相一致又与自己估算的高考成绩相匹配的志愿方案。 5、志向决定志愿。 考生要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能力状况等情况。 确定自己的专业爱好,测定自己是内向还是外向,是动手能力强,还是善于动脑,以及组织管理能力,艺术修养、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是适合学习基础理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还是适合学习应用科学,将来直接从事生产或服务等等。 确定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不适合从事什么职业,最后选择自己适合的专业。 选报志愿是一个职业定向和职业选择的过程,它直接影响到考生今后的人生道路,选择的志愿要符合自己的志趣,这样能激发自己的潜能,在今后事业发展的道路上更容易成功。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caijing/31809.html
的文艺复兴背后 县城 一场关于 乡关何处
手把手教你做地道北京味! 家常京酱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