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网友在山中发现侵华日寇坟墓 引发误会 官方辟谣 拍摄地并非河南

据“清朗河南”官微5月19日消息:近期,西瓜视频一账号发布“上山打猎,发现侵华日寇墓”的视频,被多个自媒体账号以标题为“河南网友在山中发现侵华日寇坟墓,建造的很气派,奥宝夫亲自题词”“闹大了!河南网友山里发现侵华日寇坟墓,极可能参与过南京大屠杀”进行转发,因未标注拍摄地点,让网友误以为该坟墓在河南。

据查证,该视频首发作者系漯河市郾城区新店镇崔某,据崔某描述:2023年12月19日至2024年1月5日,本人在日本旅游,期间在田川郡添田町打猎时看到此墓,认为是个侵华日军墓,并进行了拍摄,但在账号发布的视频里没有说明拍摄地点,引发误会,被网友误以为该坟墓地点在河南,并被多个社交账号转发。

在此提醒: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媒体应严格遵守网络传播秩序,广大网民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共同维护清朗网络空间。


陕西宝鸡市这座城市为什么河南人这么多呢?

陕西宝鸡市这座城市为什么河南人这么多呢?

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同时也是一个人口输出大省,有成百上千万的河南人在外面打工,而外出打工的河南人又习惯聚集在一起,以至于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哪里有一个“河南村”,哪里有一条“河南街”。那你知道吗,在陕西,有一个城市,到处都是河南人,被誉为“小河南”,这就是宝鸡市。

宝鸡市地处关中平原西部,2017年末常住人口为378.1万人。解放初期,当地河南籍人占70%以上,随处都可以听见河南乡音。那么为什么宝鸡有那么多河南人呢?其实不是因为河南人跑到宝鸡去打工,背后的真正原因让看者感慨,听者落泪。

抗战时期,河南人经历了两次大逃亡。1938年6月,为阻滞日寇西进,国民党政府炸开郑州花园口附近的黄河大堤,成千上万人踏上了流亡之路。许多河南难民挑着担,前面装着娃,后面担着铺盖卷,一路向西逃亡,涌进了当时只有几千人的宝鸡县城。

河南人第二次大规模逃亡宝鸡,是在1942年夏至1943年春。据当时估计,有300万河南人西出潼关,这些人中,有数十万来到了宝鸡。经过这两次大移民后,当时的宝鸡城区,河南人的数量与当地人相比,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也就是从那时起,宝鸡开始被称为“小河南”。

百万河南难民,来到当时仅有数千人的宝鸡县城,搭下窝棚,开挖窑洞,繁衍生息。宝鸡城外的河滩、山坡也住满了河南难民。河南担、说河南话、喝胡辣汤、唱豫剧,这是土生土长的宝鸡人对当地河南人的普遍印象。直到现在,宝鸡城里还流传着“河南棚子河南担”的说法。

宝鸡的河南人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很多宝鸡人还要学说河南话,以便于交流。 到了今天,河南人遍布宝鸡市的各行各业。一位在宝鸡开店的外地人说到:“这儿河南人可多了,不会说河南话都没法做生意呀!”

曹操墓被盗了,谁有详细的说明

邺城遗址 七十二疑冢图 曹操墓想像图 公元220年二月丁卯,一支运送灵柩的队伍,穿出邺城的城门,向旷野深处而去。 就在这一天,魏武帝曹操出葬了。 《三国志》记载,曹操去世后葬在了邺城。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曹操墓却神秘失踪了,经历了无数后人的苦苦追寻,曹操墓如同人间蒸发,丝毫不见踪影。 一个更大的谜团是,在历史学家眼里,曹操文韬武略,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政治家、军事奇才和诗人,他剿灭北方群雄后,积蓄的力量最终结束了中国历史上极富戏剧性的魏、蜀、吴三国争雄时代,完成了中国的统一。 但就在曹操去世1300多年后,明朝末年著名小说家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问世了。 经过后人加工的这部小说,当中特别引人注意的悬念就是,小说里的头号主人公曹操,死后在邺城设有72处疑冢。 小说中的曹操则成为一个阴险毒辣的乱世奸雄,他的72处疑冢则成为他奸诈的证明。 □2008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邺城考古队在河北省临漳县邺城遗址,发掘出了一段保存完整的古城墙遗迹。 从东汉末年起,邺城先后是曹魏、后赵等六个王朝的都城,统御中国北方长达126年。 在今天邺城遗址的周围,有许多高大的封土堆。 这些封土堆就是传说中的曹操疑冢。 这样的传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 当时的说法是,曹操生前曾设 72疑冢,这些疑冢分布于邺城城外,一座座如山丘布列,使人真伪难辨,但其中必有一座真墓。 然而,关于三国历史的正史《三国志·魏志》,并没有曹操设立疑冢的描述,而是明确记载曹操病死后葬在了邺城的高陵。 这同《三国演义》的描述以及民间传说大相径庭。 公元233年,《三国志》的编撰者陈寿出生在巴西安汉,也就是今天的四川南充,他出生时距曹操去世仅仅13年,当时三国争霸已进入尾声。 蜀国灭亡五年后的公元 268年,36岁的陈寿离开故乡来到西晋的都城洛阳,担任西晋著作郎,专门负责编撰史书。 12年后,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 陈寿当时 48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历史学者认为,蜀国灭亡时陈寿31岁,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见的。 后来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因此《三国志》应当可信。 在陈寿的笔下,曹操是一个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在天下大乱的局势当中,文韬武略,建立了不凡的功业。 曹操的墓葬是在世人皆知的邺城西边,叫西陵。 陈寿完成《 三国志》1300多年后,山西太原人罗贯中也完成了一部描写三国历史的小说,这就是几乎家喻户晓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在《 三国志通俗演义》里,曹操的形象已经与《三国志》里所描绘迥然不同。 曹操变成了一个阴险狡诈的权术家,他残忍冷酷,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而此时的民间早已流传,生性多疑的曹操为防百年之后陵墓被盗或被仇家毁坏,他为自己建造了72座疑冢。 □那么,从西晋的《三国志》到元末明初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这1300多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曹操的面目发生了如此鲜明的改变?曹操的墓葬也变成了困扰世人的神秘疑冢呢?公元645年开春,一支大军从洛阳向北而来,带领这支大军的正是唐太宗李渊。 唐王朝这次出师,是征讨远在辽东的高丽王国。 在唐太宗这次行军途中,路过西陵,为此,他拜谒了曹操的陵墓,并亲自作了一篇题为《祭魏武帝文》的祭文。 唐太宗的这篇祭文,将曹操和商代的伊伊、西汉的霍光相提并论。 这说明在唐代之前,不仅曹操墓地的具体位置是确定无疑的,曹操也并不是后人所描绘的奸雄形象,而是受到世人的尊崇。 在唐代,还有一位皇帝唐玄宗对曹操也很崇拜。 唐玄宗小名跟曹操一样也叫阿蛮,假如曹操已经是臭名远扬他怎么会取这么一个小名,可见曹操那个时候的名声并不坏。 杜甫写了一首著名的诗,赠曹将军,第一句就写,将军魏武之子孙,曹将军是魏武帝的后代,这三个例子说明,至少在唐代曹操的形象是不坏的。 明崇祯年间的刻合本《 三国水浒英雄谱》,将曹操列为英雄,而早于明代的唐代,曹操同刘备、关羽、张飞一样,不仅是三国故事里的英雄,这样的英雄形象已经深入民间社会。 文人墨客咏叹曹操西陵的诗篇,也暗含着对于曹操的追思。 而唐代后期完成的地理著作《元和郡县志》当中,也明确记载曹操墓的位置:“ 魏武帝西陵在县西三十里。 ”显然此时曹操西陵的位置十分明确,这说明直到唐朝时,曹操之墓尚未成谜。 但到了北宋,三国故事里的头号人物曹操、刘备等形象开始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公元960年正月,在距离京城汴京四十多里的小村庄陈桥驿,后周将领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中国历史上的宋朝开始了。 宋朝创立者吸取了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所造成的中央集权消弱,除了在军事上采取巩固中央政权的措施外,也在思想上采取措施强化皇权。 这时在民间已经广泛流传、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三国人物及其历史故事,成为宋朝政府首当其冲进行清剿的对象。 在宋朝政府看来,与汉室权臣曹操进行不懈斗争的东汉皇室后裔刘备,因为他一直坚持打汉室的旗号,维护了东汉的正统和中央集权。 因此北宋政府树立刘备的形象,以利于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当刘备成为忠君的正面人物,而一代枭雄曹操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权臣、奸臣的反面代表人物。 后来,这种成为北宋政府统治思想的正统观念愈加强化,一个影响了自宋代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体系产生了,这便是程朱理学。 在当时作为儒家思想最新发展的程朱理学,它的核心思想是仁义与忠君。 这种学说对于在民间已经普及的三国人物形象产生了极大影响。 从此,曹操在艺术作品中被丑化为白脸奸臣,和刘备、关羽、诸葛亮等其他历史人物形成鲜明对照。 曹操阴险奸诈、无情无义的形象,通过小说、戏剧、评书等多种形式而深入民间。 □ 随着曹操在当时公众形象的颠覆性变化,曹操的西陵也在岁月的流逝中湮废了,曹操墓也成为了一个谜。 曹操的陵墓成为他狡诈阴险的证明,也就在这时,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传说开始在民间流传。 “ 七十二疑冢”原创版的作者究竟是何人,已经难以考证。 较早述及曹操疑冢的,是北宋宰相王安石,他写了一首疑冢诗:青山如浪入彰州,铜雀台西八九丘。 蝼蚁往还空垄亩,骐鳞埋没几春秋。 当时作为北宋高级官吏的王安石,认为曹操是一个杰出的英雄,对于日益激烈的贬斥曹操的世风深感不满。 然而,世人已经认定曹操就在 72座疑冢当中。 然而,曹操形象的更加丑化,却随着北宋王朝日益加剧的危机到来了。 公元1126年正月,一支强悍的骑兵队伍渡过黄河,直逼北宋都城开封。 这支部队正是后来灭掉北宋的金军。 北宋政府急忙开出丰厚条件同金军议和。 然而,羸弱的北宋政权仅仅苟延一年后,都城开封城破,立国168年的北宋灭亡了。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靖康之变。 靖康之变后的第二年,北宋皇族赵构建都临安,也就是今天浙江杭州,建立了南宋王朝。 南宋共历九帝,前后 153年,它的疆域基本以淮河和秦岭一线,同北部的金国对峙而立。 这时一个富有戏剧性的对照出现了。 在地理上,南宋王朝同一千多年前三国时代的蜀国极为相似,所面临的最大危机,也是来自北方强敌政权强大的军事压力。 在南宋王朝看来,蜀国是汉朝的正统继承国,而强敌金国,则就是三国时代的魏国。 魏国的开创者曹操,于是成为南宋王朝千夫所指的窃国大盗,时刻威胁着社稷安危和黎民福祉的假想敌人。 他设立72疑冢,生前欺天、死后欺人,阴险无比。 南宋理学家朱熹一改北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对曹操的评价,他在《通鉴纲目》中直斥曹操为“篡盗”,并在他的著述中对曹操进行讽刺和咒骂。 自此,曹操的奸臣形象已经从民间走向了具有权威性的学术殿堂。 在江山更迭的戏剧化变化中,曹操的西陵终于演变为世人难辨真伪的72疑冢。 □ 到了元代,戏剧勃兴,丑化曹操的戏被搬上舞台。 艺人们运用戏剧艺术鞭挞曹操的残暴和奸诈,在社会上进一步丑化曹操的形象。 元朝末年,罗贯中在《 三国志》的基础上,引入大量民间传说,完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为曹操最终画出了一代奸雄的形象。 事实上,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在小说《 三国志通俗演义》里,并没有描述曹操建 72座疑冢、以防后人盗掘的内容,加上这一内容的,是清朝初年的小说点评家毛宗岗。 毛宗岗父子在评注《三国演义》时,认为“ 疑冢”的传说对于塑造曹操多疑、奸诈的形象非常有用,于是就加以渲染。 至此,曹操“疑冢”的传闻几乎家喻户晓。 而直到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对于曹操的声讨依然浓烈。 河南许昌,流传着一个久远的三国故事,就在曹操收降关羽,封以高官厚禄时,关羽却封金挂印,寻找他的义兄刘备而去。 在中国民间社会,关羽被看做忠义的化身。 关羽死后地位一步步提升,最终被封为大帝。 三国人物关羽的神话之路,恰恰对照的是曹操的丑化过程。 关羽的对立面曹操,在关羽一步步走向神坛的过程中,变得越发受到朝野的清剿与唾弃。 关羽地位越来越高,明朝还封王,到了清朝地位超过了诸葛亮,甚至超过了孔子,这跟当时的哲学统治思想有关,他们强调君臣关系,主要是强调臣对君无条件服从,这样一种义务关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当然只能受到更多的贬斥。 清代名人纪晓岚奉旨编篡《 四库全书》时,准备把北宋文人穆修写的颂扬曹操功德的《毫州魏武帝帐庙记》文章收在书中,当乾隆皇帝看到这篇碑文时,不禁大怒,认为穆修“奖篡助逆”,下令删除此文。 经历了宋元明清漫长的时代,曹操终于演变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千夫所指的超级奸臣。 □ 当曹操经历了漫长的贬斥和世人唾弃的境遇后,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这一次关注曹操的,既是一位领袖、也是一位诗人的毛泽东。 1954年夏天,毛泽东在与他的保健医生聊天时说:“曹操是白脸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 曹操能带兵打仗,也能了解民间疾苦,曹操的诗气魄雄伟,给人鼓舞,是真男子,大手笔。 ”一年后,时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的郭沫若发表了一篇《替曹操翻案》的文章,文章从多个方面论证了曹操对于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说明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英雄。 历史上的真伪曹操之谜,又使得他的墓葬更加扑朔迷离,千百年来始终是困惑世人内心的一个神秘谜团。 即便是曹操去世1700多年后的今天,曹操的墓葬也是现代考古学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上世纪80年代,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文物工作者对河北磁县“曹操七十二疑冢”区进行了文物征集与抢救性发掘,流传久远的疑冢之谜最终揭开,所谓曹操的72疑冢,其实不是72座,而是134 座,都是东魏和北齐时期的大墓。 2008年,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经过传说中的曹操“七十二疑冢”区,考古人员进行了细致的抢救性考古发掘。 在现代考古面前,经历了漫长演化的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迷,最终从喧闹的戏剧舞台和民间传闻中淡出,纯属子虚乌有。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caijing/8042.html
给你三世富贵 带着6.1万枚比特币跑了 的老板
除扫地僧 天龙能打败她的仅4人 难怪天山童姥战绩少 也让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