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买国债将近 预计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 业内人士

买国债

原标题:央行买国债将近?业内人士:预计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

钛媒体App 5月3日消息,关于央行或“下场”买卖国债的讨论不断。对此,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央行购债可以实现货币和财政两个渠道的流动性释放,并缓解政府债供给高峰对于银行间流动性市场的冲击。但预计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2024年四季度政府债供给大、流动性缺口较大的时间段或是第一个观察窗口。(中国基金报)


为什么说我国的市场是不完善的,具体有哪些方面,以及原因

国债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是财政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调节资源配置、经济利益及其整个经济运行的重要杠杆之一。 本文拟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就国债政策的若干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以供有关方面进一步研究参考。 一、我国中长期国债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国债政策中,由于重视和研究不够,在国债工作方面,曾经存在“发行国债行为短期化”问题,在国债运行、使用中则存在“财政赤字化,赤字债务化,债务消费化”等主要问题。 � (一)发债行为短期化。 � 我国国债工作中曾经存在的国债行为短期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筹资行为短期化,具体表现为国债期限短、利率高,国债的金边债券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国债发行机制的设计不合理。 目前国债发行机制是:当前发债规模=当年赤字+当前国债还本+当年国债付息。 这种机制不是从国债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角度进行设计的,只是从解决当前财政的暂时困难出发,因而不利于对财政支出的控制和管理,对财政赤字控制无自律作用,对国债规模的膨胀失去约束,容易导致国债规模的盲目扩大。 在国外国债利用支出列入经常性预算,同时对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又加以限制,这样国债利息支出的增长,对财政支出增长进行控制产生一种“倒逼”机制,从而对国债规模的膨胀产生了一种内在的制约作用。 三是国债资金分配使用投向上消费化的问题。 在分配上,重消费(只管弥补赤字)、轻发展,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 在使用上,重直接效益、轻社会效益,重短、平、快项目建设,轻公共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基础设施发展欠账太多,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四是在国债持有对象的选择上,重视个人投资者,忽视机构投资者,这不利于国家宏观调控。 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忽视了国债在宏观调控中应该发展的作用,也忽视了对我国中长期国债政策的研究和运用。 重视我国中长期国债政策的研究及其正确实施,可以防止债务行为短期化,更好地发挥国债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重要作用。 � (二)赤字债务化、债务消费化。 � 我国国债政策存在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赤字债务化、债务消费化”。 我们应该从防止债务危机的高度来充分认识这一严重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严格按照《预算法》的规定,来编制复式预算。 也就是说,经常性支出项目必须支持用经常性的收入来安排,财政用税收解决经常性支出和一部分经济建设的费用。 这样,经常性收支项目不能打赤字,不需要也不允许国债的介入,只有建设性项目才允许动用国债收入进行安排。 投向经济建设的(信用资金)国债应该是带利收回的(投入后的新增量应该大于或等于投入量),也就是“国债运行所‘内生’偿还能力大于偿还能力为支撑的国债总量规模为适度国债规模”,并且内生效益来还旧债,而不能每年都用借新债偿还旧债,老是债滚债如同滚雪球,越滚越大,难免会酿成债务危机。 只有每年新借债应用于政府新项目的投入,每一笔国债都有相应的项目确立,每一笔还债款项的来源都有相应的项目建设款收回作保证。 靠国债的“内生”效益来偿还,方能保证国债规模的合理性、适度性,才能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 (三)国债政策并未真正成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合部。 � 在发达经济国家,国债利率通常较低,并成为其他金融商品利率的参照物—基准利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在我国则恰恰相反,国债利率是以银行利率为依据并高于银行利率一至两个百分点来制定的,这种扭曲的利率结构一方面导致国债还本付息压力膨胀过快,增加财政负担。 另一方面,影响市场利率的形成,阻碍资本市场的发展。 � 发挥国债政策联结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结合部作用的公开市场业务,我国自1996年4月9日虽然已经运作,但由于种种原因,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一直较弱,使国债政策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联结作用并未得到应有的发挥。 � (四)国债规模膨胀过快,累积风险加大。 �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国债规模呈加速累积趋势,1994年以来国债余额占GDP的比例为5.08%,1995年为5.71%,1996年为6.29%,1997年为8.12%,1998年达到10.3%,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大致相当。 国债余额的快速累积会给经济运行带来两方面的风险。 一是使财政失去偿债能力。 国债本息是需要财政偿还的,一旦超过财政偿还能力,会影响政府信誉,影响社会稳定。 二是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国债具有挤出效应,国债规模越大,说明从私人部门抽取的资本越多,因此累积余额过大会影响私人部门的发展,影响经济按比例发展。 目前我国国债规模虽仍处在可控阶段,但是余额累积风险也容忽视,特别是不能产生效益的国债或是用于消费化的国债余额累积风险更不能忽视。 1998年发行2700亿元的30年期特别国债,实际上是一种债务的转换,利用了我国长期债券短缺的空间,用来改善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和稳定国家金融市场的一项战略决策。 1998年增发的1000亿国债虽然对经济回升有着积极作用,但不能作为长期措施加以运用,要特别注意经济启动后的国债政策调整,注意保持国债规模的适度性,防止债务累积过大所出现的风险。 � (五)国债结构不合理,严重弱化了国债职能。 � (1)国债期限结构不合理。 我国国债期限大部为3—5年,缺少短期(如3、6、9个月等)以及超长期(10、20、30年)国债。 这种单一的期限结构是很不合理的。 一是因为期限过于集中,加大了国债偿还的压力,容易造成偿还高峰和国债规模(主要指流量)膨胀过快。 二是因为不同性质的资金对国债期限的需求不同。 各种社会保障和保险机构希望购买长期国债(如10、20、30年等)作投资,而金融机构则希望有中短期国债以便于流动性和资产负债管理。 所以期限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国债高效率、低成本筹资。 � (2)持有者结构不合理。 在恢复国债发行之初主要以行政方式向企业和单位摊派。 后来逐渐把发行对象扩大到个人,并形成了以个人为主的国债持有者结构。 这种现象虽然比较符合我国国情,但却存在许多弊端。 一是增加了国债发行成本。 国债利率居高与不合理的持有者结构是互为因果的,向个人销售国债也大大增加国债发行费用。 二是降低了国债的流动性。 国债个人持有者大都是到期兑付,很少中余进行流通。 三是不利于国债宏观调控作用的发挥。 以个人为主,缺乏流动性的国债市场对宏观调控的反应是迟钝的。 四是不利于完善和发挥国债市场的作用。 二、我国中长期国债政策选择�� 针对目前我国中长期国债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国债政策应作出如下选择:� (一)充分发挥国债的“内生”效益,促进形成“债务生产化,生产效益化”的机制。 � 适度国债规模标准是,既要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使国债余额的大小与中央银行开憎爱分明公开市场业务的要求相适应,又要使国家财政债务负担保持在合理限度内。 为此,要改进国债规模调控手段,实行比例控制。 这就要对国债余额占GDP比例的合理界限进行认真探讨。 国际上不同国家,国债余额占GDP比例各不相同,《马斯林里赫特条约》规定,国债余额占GDP比例不得超过60%。 在参考借鉴国际上成功经验的同时,还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应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从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与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目标的要求出发,科学合理地确定国债规模。 � 在研究、制定和实施中长期国债政策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防止和杜绝“赤字债务化、债务消费化”的不良倾向的恶性循环、采取积极的行之有效的手段,确保经常性预算不出赤字。 � 同时要积极促进“债务生产化,生产效益化”机制的形成,确保国债自身的偿还与滚动发展,能够达到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目标。 � (二)实行国债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国债结构。 � 合理的债务结构既有利于充分挖掘社会资金潜力,满足不同偏好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也有利于国家降低筹资成本,减轻财政未来负担。 从我国目前的国债结构情况来看,建立合理的国债结构,应解决如下三个问题:� 一是调整国债的期限结构,适当增加长期国债的比重。 国债期限结构包含国债流量期限结构和存量期限结构两方面内容。 对于国债偿还来说,存量期限分布合理能使国债到期日形成一个合理的序列,从而避免偿债高峰的出现,均衡还本付息压力。 因此,我国应增加短期和长期国债的比重。 特别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可适当增加长期国债的发行数量,用于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长期以来,我国国债基本上是以3—5年期的中期国债为主,很少有10年期以上的长期国债和一年期以内的短期国债,国债期限结构缺乏均衡合理的分布。 这种单一的期限结构,使国债严重缺乏选择性,不利于投资者进行选择,很难满足持有者对金融资产期限的多样化的需要,而且使国债发行规模在较短时期内急剧膨胀,国家财政还本付息的压力也过于集中,客观上为进一步扩大国债发行规模设置了障碍。 因此,可考虑适当增加长期国债的发行数量。 债券期限短,项目单位在产生效益前就要还债,容易使项目单位产生沉重的债务负担,形成债务危机,陷入三角债的困境中,使信用链条破裂。 发行长期债券,既可以使政府在较长时间内使用发行国债筹集的资金,分散财政还本付息的压力。 同时,也可以使政府根据财政状况和宏观调控的需要,按市场价格购回部分国债券,达到执行货币政策和调节市场货币流通量的目的。 在发行时间方面,我国国债发行时间相对集中,一般一年为一或二次,在做这种具体政策安排时,应考虑充分发挥其灵活性、均衡性,减少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冲击,确保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 二是积极进行国债品种创新,不断丰富国债品种结构。 国债品种创新的目的是增强国债的吸引力。 为此,可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引进诸如储蓄债券、预付税款债券等新品种。 同时还应提高可转让国债所占比重。 目前,我国可转让国债的比重在30—80%之间(不可转让国债比重在20—70%之间),这一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国债品种结构的进一步丰富、多样,既可以满足国家财政的不同需要,又扩大了投资者的选择余地,适应了不同机构、不同收入水平和不同投资偏好的购买者的需求,并使国民应债能力得到充分的释放。 这对于减少巨额国债发行的压力,挖掘国债的经济功能是在非常有意义的。 � 三是调整国债的持有者结构,发掘各经济主体对国债的需求。 国债的持有者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机构投资者、企事业单位、居民个人和国外持有者等。 首先,要允许商业银行更大规模地直接进入国债市场。 近些年商业银行持有国债的份额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与有效实行公开市场操作,转换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方式的要求相比,银行持有的国债份额依然偏低。 商业银行进入国债市场,持有一定份额的国债,不仅有助于扩大国债发行规模,降低国债发行成本,也有利于调节其资产结构,降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与持有现金、同业存款和在中央银行存款相比,持有国债风险小、收益高、流动性强,对商业银行来说,不失为最理想的二级储备资产。 更为重要的是,中央和商业银行持有足够份额的国债是形成规模化的公开市场业务的基础,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前提。 其次,着力培育机构投资者。 机构投资者作为规避风险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组织机构,它的培育和成长及成熟,将带来国债投资技术的不断提高与投资战略的多元化,并由此促使国债市场发生质的飞跃和量的拓展。 再次,要允许国外投资者持有一定比例的国债。 这既是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的要求,同时也可以拓展国债的发展空间。 � (三)积极培育和完善国债市场。 � 国债市场包括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两个组成部分,一级市场是国债发行市场,二级市场是国债流通市场,一、二级市场应协调发展。 � 1.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国债的市场化发行方式。 我国恢复国债发行之初,采取的是行政分配方式。 1991年试行国债承购包销方式,随后于1993年建立了国债一级自营商制度。 1996年开始全面试行国债招标发行方式,向市场化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我们应继续坚持国债的市场化发行方向,并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国债的市场化发行制度。 发行程序应规范化,发行时间应固定并提前公布,以利于购买主体灵活按排资金。 并且应改革现行的一年一次发行、发行时间很长的作法,实行多次、均匀分布的发行方法,减少发债行为对社会资金流动的冲击。 � 2.规范、发展场外市场,逐步建立起以场外市场为主,场内市场为辅的国债市场结构。 国债场外市场的重要性是由国债的性质决定的,国债不同于股票,其价格波动比较平稳,买卖差价较小,投资性远低于股票。 因此,国债市场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利率与资金市场。 这本身决定国债没有必要象股票一样主要集中到交易所内公开竞价交易。 而且由于国债交易数量巨大,交易所系统也无法满足此要求。 我国国债流通虽然是从场外市场起步,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托管体系,监管不严,导致风险较大。 场外市场也因此停滞,几近乎名存实亡。 目前场内市场的交易量还占我国国债交易量的95%以上。 这与国外发达国家恰恰相反。 场内市场不可能长期取代场外市场,场外市场的滞后必将阻碍国债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发展我国国债场外市场,关键是加强制度和法制建设。 � 3.加强国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国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市场分割,尚未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国债托管结构体系,缺乏一个高效的市场信息传递和统计监督系统,导致市场潜在风险较大,也降低了市场运作效率。 为此,我们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同时,加速统一国债托管结算体系,并以此为突破口,促进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以保障国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 4.大力培育投资者。 因为机构投资者的积极参与能使国债市场长期稳定地成为联系储蓄和国债投资之间的桥梁,使个人购买与集中性、批量性的国债购买协调衔接起来,活跃了交易,促进了流通,机构投资者确实是以提高流通性为目标的完善的国债市场不可缺少的。 � (四)调整国债利率,逐步实现国债利率市场化。 � 利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不同的利率水平与结构对经济运行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比如,利率水平高对经济具有紧缩效应,利率水平低对经济具有扩张效应。 因此,在经济高涨繁荣期提高利率水平,在萧条期降低利率水平。 �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化过程的逐步完成,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资金 市场情况来决定债券利率水平,改变过去国债利率唯一依据银行存款利率来决定债券利率的确定方法,逐步实现国债利率市场化创造了条件。 � 调整、建立合理的国债利率结构,必须适当提高长期国债利率,理顺国债期限结构和利率结构的关系;国债利率的确定除参考依据银行存款利率外,还应考虑通货膨胀率、市场利率的发展趋势、投资者的投资偏好等。 � 随着国债市场的完善和发展,国债利率才有可能逐步实现市场化。 如:1996年4月,中央银行开始运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以国债回购交易收益率竞争指标的形式,向14家商业银行总行购买了2.9亿元面值的国债,这说明货币政策市场化执行方式已经正式开始,也说明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上为逐步实现和运用市场化开始创造条件。 只有中央银行通过国债市场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利用国债交易吞吐基础货币,向社会释放调整利率的信号,改变原来传统性的由行政依据银行存款利率规定利率的办法,实现利率市场化,同时注意防止利率自由化。 � (五)加强国债的使用管理,注重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的结合。 � 国债的不同使用方向、方式、效益,对于平衡财政预算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纠正国债资金长期以来使用方向不明确、使用方式不规范、效益无法考核等不符合经济科学规律的做法。 国债作为国家财政信用资金,其使用要由国家统一安排,先从大处做新的发展战略性安排,如: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节经济的平衡发展程度,增加对西部经济发展的投入与国有企业的投入等。 并且加强投入后的管理。 再做具体调配。 随着国债依存度的不断提高,我们应更好地加强国债的使用管理,做好财政信用预算管理(亦称第二预算),增强国债资金投向和用途的透明度,在复式预算中明确债务收入的使用方向和数量,真正做到专款专用,建立和完善基本建设支出的预算编制制度,投资项目的概算、预算、决算与财务报表审核制度,以及投资效益跟踪分析报告制度等。 � 在国债使用上,还要注重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社会效益的结合。 要重视社会效益,积极发展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经济结构,努力改善经济发展的硬环境。 以此来增加税收总量,改善财政状况。 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核和评价:� 1.整体效益评价:从全部的国债使用情况来考核评价其使用效益;评价的依据是看国债的使用对国民经济全局发展的作用。 � 2.项目效益评价:科学合理安排好每一项资金,落实到具体项目后对所投资具体项目的效益进行评价和考核。 力求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效益。 � 总之,既要考察整体效益,又要考核项目个体效益;既要算好大账,也要算好细账;既要重视当前,也要考虑长远。 加强国债的使用管理,争取最大的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争取最大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的完善结合。 � (六)建立偿债基金制度,实行还本付息分开的政策。 � 偿债基金(也称减债基金)是由国家财政预算为偿还国债而设置的专项基金,如何建立偿债基金?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偿债资金的来源。 一般来说,建立偿债基金来源的主要思路有:(1)根据国债“内生”效益原则与有偿使用原则,应从国债资金投资的盈利性较高的项目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2)从与国债资金配套使用并且受益的地方政府所得收益中缴纳适当比例的资金;(3)按照当年发行国债总额的一定比例转入;(4)根据各个时期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从预算资金中直接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5)偿债基金中的增值部分不断滚存入偿债基金之中。 建立一定规模的偿债基金之后,还应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偿债基金的正常运作有章可循并能健康顺利发展。 � 处理好债务利息支付的关系,实行还本与付息分开的政策。 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国债付息纳入经常性预算范围,这样,增加了债务负担的透明度,既有利于增强调整支出结构的压力,又有利于经常性支出内容的进一步合理化。 对国债偿还的管理也更为便利,如:对债券本金可用偿债基金偿还,既可分期,也可到期一次支付,还可以以旧换新,或者采用各种偿还方式交替进行,以便于满足各种投资者的多种还本要求,更有利于提高国债的吸引力。 � 总之,作为国家的国债政策,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总的要求是必须服从国家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其具体要求则涉及到各个方面,必须考虑其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以及政策的配套性、连续性。 本文所提出政策选择,就是基于上述总的要求和具体需要,但难免有缺陷之处。 因此,国债政策必须放在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不断进行研究和运用,同时也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及时加以修正和完善。

国债必须在一定时间内买吗?

买卖

当有国债发行的时候,会有一手公告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以及销售国债机构如银行(具体看银行营业厅内公告或通知),告知投资者国债发行规模、时间和地点、以及利息等,购买凭证式国债需要你的有效身份证明,如身份证,跟办银行储蓄一样在银行办理。 如果是买上市交易的记账式国债,需到券商(就是能看股票行情以及买卖股票的地方)那里去办,跟买股票一样,虽然麻烦但是随时都可以买。

外汇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外汇市场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成为投资 者的新宠儿,外汇交易也成为当今最大的金融投资市场, 这些都与外汇市场本身的特点密切相关。本文从阐述其 特点与现状入手,继而提出能够在外汇市场稳定盈利的战 略构想,以及该构想的实践价值。

去年以来全球外汇市场监管日益严格,欧美等发达国家做出一系列的收紧政策,更有兼并收购及针对IB业务的限制措施。中国市场并不处于风暴中心,同时因其特殊性,行业的火爆程度依然不减,从今年的财博会上可见一斑。

在全球监管收紧的趋势下,中国市场“独善其身”并不是偶然。从2014年以来,国内经济增速不温不火,股市暗渡成仓伤透人心,房价长得太快上不了车,国内的伪金融产品也面临着清理整顿。在人民币贬值的趋势下,国内资金寻求新的保值渠道,外汇行业以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成为这些资金追赶的宠儿。

中国外汇行业前景广阔

尽管与全球外汇市场相比,中国市场尚且稚嫩,但我们不能忽视它的广阔前景。尽管从中国境内的统计数据看,中国月度交易额占全球比例仅不到0.5%(全球2013年月均交易量为160万亿美元,中国月度最高是7000多亿美元)。但境外分析机构却认为实际的交易额要远远大于这一数据。目前至少有两成以上的交易为非统计地区产生,而其中来自中国的交易额要占有很大一部分。

从需求人群看,在中国个人收入不断增长,投资渠道的进一步多元化发展,以及出境便利等等条件下,中国零售外汇市场已经拥有的庞大的需求群体。

从投资类型来看,虽然中国股市投资者年收入水平相比日本人均水平较低,但投资者的投资规模相对较高。且数据显示,78.6%的中国个人投资者参与股票交易的主要原因是买卖股票差价获利。这对于潜在开放的中国零售外汇市场而言,是非常巨大的客户潜力。

央行

中国外汇行业主要趋势

政府

中国外汇行业具备很大潜力以待开发,同时在市场行为的引导下,有更多经纪商行为决策开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几年前,经营一家公司仅仅是从其他经纪商获取报价,以及在其平台上进行B book执行。但是现在,这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经纪商的需求。这些公司现在寻求更好的报价供给,更好的大规模订单执行,更好的订单完成率,更好的流动性,更好的支持。这将成为未来中国外汇市场的发展趋势之一。另一个趋势是,经纪商将在技术和连接质量方面投以更多关注目光。每分钟的数据停滞,及流动性隐忧,都将成为品牌搭建之路上的绊脚石。于是,越来越多的经纪商开始意识到使用高质数据中心及高端服务器的重要性。以往低端、性能不佳的虚拟机将被大面积替代。部门经纪商还从纽约或伦敦获取低延迟,无中断的优质市场报价流。

2019年全球外汇行业发展前景1.新监管制度实施

从去年开始全球主要监管体系开始收紧监管整错,但部分措施的落实将会是在明年年初。比如,英国、塞浦路斯、德国等欧盟27个成员国正在等待的的“修订版欧盟金融工具市场指导”(MiFID II)将于2018年1月3日实施,这是一份针对各国零售外汇、差价合约等金融衍生品新监管的“母法”。因此,对于欧洲零售外汇及差价合约行业来说,明年初会是一个重大考验。

同时,英国也将成为新监管制度下的关注要点。全球近40%的外汇交易量来自英国伦敦,作为全球大型经纪商聚集重镇,伦敦从去年底英国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FCA)公布新规咨询意见起,1:50的杠杆比例、禁止赠金等就成了业界讨论的话题。最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也是聚焦点。在今年一季度,澳大利亚政府通过零售外汇客户资金必须隔离存放的监管法规后,澳大利亚证券与交易委员会(ASIC)监管下的经纪商似乎获得了更多投资者的青睐与信任。

新监管制度对于行业来说并不陌生,也给了经纪商和投资者很多的适应时间。但从明年开始,一系列措施的真正兑现及实施,是否会造成行业的连锁反应,还是各方关注的重点。毫无疑问,全球监管收紧将是2018的重中之重,经纪商也会不断调整运营策略予以应对。

2.交易量变化

从2017年开始,全球主要零售外汇交易量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是外汇行业及市场不稳定及监管趋严等一系列综合因素造成的必然结果。从大区域来看,在我们收集的数据显示,澳洲零售外汇经纪商的交易量出现了大幅上升,美国和英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此外,英国正处于监管风暴中心,严重影响了交易量的增长,且预计2018年仍有可能进一步下降。可以预见,随着英国等欧盟国家的新规实施,零售外汇经纪商的市场份额将有可能逐渐从英国发生转移,这点似乎不可避免。至于美国市场,我们知道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监管机构针对零售外汇行业监管甚严,也导致不少经纪商被迫退出美国市场,包括今年初福汇集团(FXCM)退出。对于美国零售外汇行业而言,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也是一个转折点。

3.行业兼并与收购

在当前激烈竞争与严格监管环境下,每一家经纪商面临多重的运营压力。对于小规模的经纪商而言,与财务实力雄厚的经纪商竞争,压力非常之巨大。很多小型经纪商最后可能被迫出售资产,或寻求“抱大腿”的路径,来维系公司的正常运作。

据统计,2017年初至今,全球零售外汇行业及周边产业链中,同业间的收购与兼并案例不少于20起。显然,这样兼并与收购的趋势将一直延续下去,2018年或出现更多的并购行为,因为监管环境已严重挤压了小型经纪商的生存空间。

4.开拓客户渠道

开拓新的客户渠道,将是全球监管新规实施后,每一家受监管经纪商所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在禁止赠金、交易杠杆下调、IB制度透明化等受限的市场环境,经纪商能否寻找不同类别的客户将是2018年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市场空间虽然宽广,但市场份额却也是有限的,在传统吸引客户的方式不能运用时,快速开发新的客户渠道抢占市场,将是这些经纪商2018年的战略重点。

5.应对监管变化

不幸的是,由于各国监管细节不一,目前并没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可以提供给全球所有经纪商。但我们可以主动关注大型的零售外汇经纪商是如何在法务、运营等方面处理这些变化。另外,经纪商可能会对应监管措施的变化而调整业务,这点需要引起重视。

中国外汇市场的现状分析

中国当前的外汇市场是一个封闭的、以银行间市场为中心同时外汇交易的诸多方面受到管制的市场体系,造成了市场竞争不足、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需要加大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逐步放松外汇存货管制、完善中央银行的外汇干预机制、促进各银行业的公平竞争等措施进行完善。

中国外汇市场是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推动人民币可兑换、服务金融机构、促进宏观调控方式的改变以及促进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等各方面已经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自1994年后,我国外汇市场开始由外汇调剂市场过渡到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为核心的银行间外汇市场,这无疑是我国外汇市场的重大进步。

我国外汇市场发展现状的不足

我国的外汇市场主要指银行之间进行结售汇头寸平补的市场,就是通常所说的国内银行间外汇市场。根据国家规定,金融机构不得在该市场之外进行人民币与外币之间的交易。但对于不同外汇之间的交易,国内银行可以自由地参与国际市场的交易,没有政策限制。1994年中国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作为改革的措施之一,采取推动的方式,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从而彻底改变了市场分割、汇率不统一的局面,奠定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基础。

市场模式的选择充分考虑了渐进、统一、可控和有效的原则,在调剂市场的基础上发展出“分别报价、撮合成交、集中清算”的交易方式。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现行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在服务金融机构、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支持经济增长和改革开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我国外汇市场多年的运作看,其基本框架的设计是合理的,但还是在交易过程中存在一些弊端。

1.妨碍交易者的自由选择

从理论上讲,只要不存在负的外部性,市场主体的自由选择总是有利于实现最大化的社会利益。一般来说,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交易基本上不产生外部经济,交易参与者各自选择最为有利的交易方式和交易对象最符合经济效率,但是现行的外汇场内交易制度强迫外汇银行必须在交易所竞价撮合,其交易对象限定于交易所会员。这一制度阻碍了市场参与者自由意志的实现,使某些可能实现的交易利益未能实现,从而会损害市场效率。

2.无法保证交易的连续性

单一的场内交易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受到交易所营业时间和交易对手的限制,无法保证外汇交易的连续进行。交易的不连续不利于稳定市场预期,例如开盘或收盘时汇价容易发生跳跃或剧烈波动,从而增加汇市的风险。另外,交易的不连续也使交易者因无法即时交易而付出高昂的等待成本。

3.市场覆盖范围狭窄

时间

首先,场内交易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受到交易场所的限制。尽管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实行计算机联网交易,并在2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联网的交易系统和远程交易站,但仍有大量地区没有联通交易网络。其次,场内交易的外汇市场还受到交易所席位的限制。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实行会员制,各家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必须在总中心和分中心申请席位并派出交易员才能进场交易,国有商业银行一般只有总行和经授权的分行才能进入这一市场,大量没有交易席位的金融分支机构也无法直接参与。结果是:一方面市场参与主体数量少、结构简单、竞争性不强、不利于市场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相当大范围的外汇交易不能直接纳入此交易网络,而是通过上级银行或有代理资格的交易中心会员代理进行,增大了交易费用。

4.场内交易组织结构费用较高

首先,场内交易相对自由交易来说,具有更加复杂的组织形式。维持交易所的正常运行和交易的集中撮合、清算都需要耗费巨大的成本。其次,所有银行间外汇交易必须通过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进行,这使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成为银行间外汇市场上的垄断性中介组织,在缺乏竞争的条件下,交易中心没有降低费用的经济动机。综合以上因素,中国场内市场的组织费用较高。据估计,中国外汇市场的组织费用要比国外无形市场高出10倍左右。

5.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过多的干预,造成外汇市场供求失真

一般说来,中央在外汇市场上只是宏观调控者,不是市场主体,外汇指定银行才是市场的真正主体、外汇市场的主要媒体,处于中心的地位,从事代客买卖和自营买卖。而我国现代代理的特征决定了在外汇市场上央行的干预行为和职能的扭曲。央行对外汇指定银行汇结算周转余额实行比例幅度管理。这样,便使外汇指定银行系统内宏观调控的难度增大,其结果使央行成为市场上最大的买主和唯一的买主,这种被动性的市场干预只有在市场出现突发性的大幅波动央行才进行主动干预的职能是相背离的。同时,央行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收购外汇抛售本币来稳定汇率的过程中,由于国内缺乏本币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与之配套进行,因此,央行在外汇市场抛售本币即相当于向国内投放货币,这对我国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的现状更是雪上加霜。

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从当前中国外汇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出发,外汇市场发展的难点在于人民币尚没有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我们不能照搬发达国家外汇市场的发展模式;结售汇制度决定了我国外汇市场的改革必须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结售汇制度的改革直接决定了外汇市场的改革。既要考虑如何在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进行外汇市场的改革,又要考虑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实际进程,两者需兼顾。

1.加大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

当前国有外汇银行所有制的根本症结在于产权的不明晰,从而造成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不健全,不适应交易商制度的建立。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进一步对国有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在适宜的时机将国有银行推向股票市场并逐步减少国家持股的比例,从而明确国有银行的产权归属。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通过法律的规则,才能建立起合理的治理结构,使所有人能够对经营者实施有效地约束和激励。这样的银行才是真正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进行经营的商业银行,才能在外汇市场中有效地发挥交易商的职能。

2.逐步放松外汇存货管制

现行的结算外汇周转比例限额管理带有明显计划经济和外汇短缺时期的痕迹,随着中国经济开放程度的增加,用汇单位范围越来越大,国家对外汇资金的管理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中国国际收支的连年顺差也逐渐改变了过去外汇短缺的局面。在新的情况下,结算外汇周转比例限额管理已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这一管制损害了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不适应建立交易商制度的要求。

因此,对外汇银行的外汇存货管制存在改革的必然。在进一步外汇体制改革中,可考虑逐步放松结算外汇周转比例的浮动限度,使外汇银行具有更大的选择外汇资产存货的自由;同时改革现行的每日平盘制,放宽强制平盘的期限,使外汇银行能够在更长的时间内安排外汇资产组合。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中国应最终放弃这一管制,以保证外汇银行拥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为建立交易商制度奠定基础。

3.促进外汇银行竞争,防止垄断

消息

在资本流动不完全的条件下,当前中国外汇市场的交易很大部分集中于中国银行等少数国有银行,造成了垄断的可能。这一方面也是由于历史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管制形成的,为了建立有效的交易商制度,应该改变这种状况。应打破中国银行等国有外汇银行享有的政策优待,对各外汇银行和进行外汇交易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实行同样的待遇,使各银行能在平等的基础上自由竞争。同时,可以考虑有条件地开放资本项目,增大外汇供给的弹性,提高垄断的难度。

4.人民币汇率机制与外汇市场发展相结合

从某种意义上说,外汇市场运行的过程也就是汇率生成的过程。因此,人民币汇率的生成机制问题是外汇市场运行的核心问题。灵活的汇率生成机制可以起到调节外汇供求,并为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提供信号的作用。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一,是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制,汇率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汇市场的供求情况,但汇率的形成机制并不完善,由于对国内企业实行强制结售汇,中央银行承担了每天外汇供求差额的责任。

人民币汇率目前实行单一的盯住美元变动,从近年看,美元的变动较大,而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幅度较小,形成了事实上的与外汇供求不相符的官方汇率。需要完善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提高汇率生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扩大银行间市场汇率浮动区间,比如允许汇率每天可以上下波动一、两百个点。调整银行的结售汇周转外汇头寸管理政策,近期内可考虑将银行结售汇周转头寸下限调整为零,允许银行持有零头寸;中期内,应逐步扩大银行持有外汇头寸的上限,最终取消银行持有外汇头寸的限制。改革强制结汇制度,如扩大允许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企业范围,提高可以保留外汇的限额,延长结汇宽限时间等。

5.完善中央银行的外汇干预机制

中央银行作为外汇市场的宏观调控者不宜在市场上过度或过于频繁的干预,要让市场参与者自由地决定交易。鉴于目前我国国际储备较为充足对国内外汇投机风险具备较强的抵御能力,央行应该放宽外汇指定银行所持结转外汇数量的限制,扩大银行自由买卖外汇的额度范围,使他们真正成为外汇交易市场的主体,以发挥其在汇市中的缓冲调节功能。

这对外汇市场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央行往往采取一些间接手段进行干预,即如果在外汇市场收购外汇抛售本币,则在国债市场抛出短期国债回笼本币,使得国内本币的流动性并不因外汇市场操作而扩张,从而减轻干预外汇市场对本币政策的不利影响,为了有效地干预外汇市场,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建立起相应的人民币公开市场,配外汇市场的公开操作,加大外汇干预的缓冲余地。

外汇市场就是这么一个一旦了解之后就再也不想离开的市场,在中国即将迎来井喷的发展时代,是投资者的一个福音,是金融从业人员的一个福音!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jinrong/2114.html
张韶涵方发布律师声明!否认曾在商演舞台上拉稀
制作立夏美食 贵州剑河 豆腐笋 送春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