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港澳青年优质创新创业生态圈 吸引千余项目入驻!

2024年3月,《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对南沙管理体制机制、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开放合作、城市发展、规则衔接等内容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

《条例》中提出,南沙应当制定对港澳青年创业的资金、场地等扶持措施,加强政策咨询服务,推广扶持港澳青年创业就业的政策、项目和案例。南沙公务员岗位、事业单位岗位可以招录(聘)符合条件的港澳青年。

促进粤港澳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是一项长远而系统的工程,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既需要一点一滴凝聚粤港澳三地普遍的社会共识,形成持续的工作目标;也需要守正创新,汇聚政产学研社会各界力量,全方位多维度促进粤港澳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

连通创享湾与国际人才港的聚星桥是广州南沙的新打卡点。南宣供图

南沙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万政东介绍,近年,南沙区围绕港澳青创平台建设、宣传合作机制、交流交往交融等方面协同发力,积极为港澳青年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融入祖国发展大局提供广阔舞台和创造更多便利条件。截至2023年12月,全区共13家港澳青创基地获得认定,全区港澳青创基地累计入驻企业(项目)1535个,其中入驻的港澳台侨青创基企业(项目)757个,累计引入粤港澳台侨青年886人,带动就业5000余人。

共筑新家园

提升政策知晓度

把更多国际友人“引进来”

2022年6月,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赋予南沙“创建青年创业就业合作平台”等五大战略任务。省、市对南沙打造“港澳青年安居乐业的新家园”也提出了明确要求。

立足南沙区位优势、政策优势,2022年以来,南沙区先后发布了《广州南沙新区构建一流湾区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湾区青年方案》)《“创享湾”港澳合作交流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创享湾”方案》)以及《广州南沙新区(自贸片区)鼓励支持港澳青年创业就业实施办法》(以下简称“新十条”),为港澳青年来到南沙创新创业提供政策支持。

南沙区委统战部分管日常工作副部长邱静慧介绍,2023年随着内地与香港全面恢复通关,广州市、南沙区通过多种方式,持续深化《南沙方案》等的宣传力度,推动南沙区相关政策知晓度不断提升。

过去一年里,南沙区委统战部多次赴港澳推介南沙政策,走访香港科学园、香港数码港、澳门青年创业孵化中心等地交流,不断提升南沙青创品牌在港澳的影响力,助力南沙政策“走出去”;依托五乐中心与香港岭南大学、香港青年学生动力、香港明汇智库等高校、社团组织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吸引港澳青年来南沙研学交流,实现“先走出去,再引进来”的路径闭环交流模式,积极推动粤港澳在青年创业就业、青少年人文交流等领域开展深化合作。

2023年初,香港青年李雁在朋友的推荐下将项目砚语文化(Yen'sClass)落户南沙区创享湾专创国际青年社区。李雁表示,“南沙从衣食住行各个层面为港澳创业青年提供帮助,让我下定决心南下,来到南沙发展。”

港澳新青寓(二期)提供更多不同户型的房源。南宣供图

拥有多年英语教培经验的李雁曾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纽约协会实习,参与多个关于文化、教育等相关的交流活动,来到南沙前她曾在北京创过业,“南沙很宜居,青山绿水,生活节奏也相对较慢,可以让我沉下心来打磨课程。”在李雁看来,南沙要打造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对接外企的需求很大,市场空间很广阔。她也期待通过自己的努力,打造“立足湾区,面向世界”的高水准语言文化交流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语言交流服务,让语言交流学习变得更便捷有趣,把更多国际友人“引进来”,助力湾区青年“走出去”。

共筑新家园

优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以实际举措支持港澳青年融湾发展

根据《广州南沙新区构建一流湾区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工作方案》要求,南沙区在着力构建服务湾区青年发展的创新环境方面,要加强各青创基地自身建设,合力打造“目标一致、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百花齐放”的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矩阵。

邱静慧介绍,南沙区通过加强青创基地运营服务能力培训。开展“港澳政务服务官”“基地首席服务官”座谈沙龙活动,组织基地负责人等运营团队开展创业就业培训交流,更新服务理念和管理水平,对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研究解决。

南沙区人社局在创享湾打造“就业驿站·创享湾”“乐业百事通-南沙区港澳居民公共就业综合服务平台”等服务平台,为求职者提供更加专业、精准的职业咨询、培训、就业推荐等服务。通过举办“源来好创业”青年创业资源对接服务季,梳理青创基地实际运营情况,形成创业资源需求清单和空余场地资源清单,集中向社会推介创业资源信息,促进双向互选,以实际举措支持港澳青年更好地融入大湾区发展。

港澳新青寓(二期)逐步放宽港澳新青寓的申请范围。南宣供图

“这里有对港澳人才创业的补助政策,创享湾还有专门团队为我打造商业计划、对接各方资源。”李雁表示,南沙港澳青创“新十条”涵盖了创业的方方面面,从创业、住房到医疗、教育都提供了保障。

李雁担当2022-2023“创客中国”的交传及随行翻译。南宣供图

毕业于澳门大学郑裕彤书院的谭佩诗是BioPeTech环保麦芽猫砂的创始人之一。2023年初,该项目正式落户南沙区创享湾的OVO PLUS澳创家孵化器,落户以来,基地向书院创业团队提供资源、配套和优惠,帮助团队将产品推广到粤港澳大湾区。“当时看了蛮多地方的孵化器,最后选择了入驻南沙创享湾青创基地。”在谭佩诗看来,基地的服务很实在,会帮助她和团队适应内地的行政手续和财务体系,也减轻了她在内地创业的压力。

南沙公交系统发达,方便市民出行。 南宣供图

“通过港澳青年五乐服务中心可以对接到一些合适的演出机会,通过这里也可以了解到租房子、开银行账户、办社保等生活事宜,南沙政务中心还有专门服务港澳人士的区域,配套服务给我们提供了不少便利。”澳门青年吴淦轩曾是“英皇新秀”八强,在英皇娱乐担当唱片制作。2022年底,他第一次来到南沙,不久后便在此创办个人工作室与音乐品牌“晨爵娱乐文化”,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吴淦轩参与广州市公共安全学会粤港澳青年培训基地消防安全教学。南宣供图

“南沙在音乐方面的市场潜力很大、机会很多。”吴淦轩表示,希望未来可以立足南沙辐射湾区,大力推动多元文化产业发展,让各界多了解澳门文化。在他看来,内地虽然竞争大,但意味着更多的机遇和市场。作为香港青年联盟执委,吴淦轩期望以醒狮等非遗传统文化为媒,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带领香港青年学生来到广州南沙交流。

共筑新家园

厚植创业沃土

打造港澳青年安居乐业“南沙样板”

强政策,优服务,厚植创业沃土,让港澳青年在南沙勇逐梦。

据了解,在过去一年里,南沙区委统战部、区人社局深入区内港澳青创基地、港澳有关机构,对港澳青年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提出科学可行措施方法参考。为发挥创享湾等青创平台特色鲜明和集聚发展的优势,吸引各类港澳和海外创业团队、社会机构入驻。

通过优化五乐中心理事会成员架构,更好地联动港澳资源开展各种交流交往交融工作及对创业就业过程中痛点、堵点问题进行把脉解决。据了解,优化架构后,理事会港澳青年占比从原来的55%提升到77%,设立湾区青年汇专家智库,聘任13名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担任智库成员。

其间不断加强青创基地运营服务能力培训。开展“港澳政务服务官”“基地首席服务官”座谈沙龙活动,组织基地负责人等运营团队开展创业就业培训交流,更新服务理念和管理水平,对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研究解决。

万政东介绍,近年,南沙区通过出台“港澳青创新十条”政策,聚焦港澳青年就业成长、实习实践、创业发展、交流交往、安居乐业等现实需求,研制10条32项具体补贴与奖励内容,形成一站式、全链条政策支撑体系,打造港澳青年安居乐业“南沙样板”。

由南沙区委统战部、区住建局与南沙开建集团合力打造的港澳 青年公寓品牌——港澳新青寓(二期)。南宣供图

在过去一年里,“港澳青创新十条”政策推出“创业补贴与奖励”“青创基地补贴与奖励”等9项定制化申报指南,明确32个项目申报指引,持续畅通政策落地通道。截至目前已完成2023年奖补兑现工作,累计发放超过800万元。

展望2024年,邱静慧指出,未来,也将加大与香港、澳门特区政府部门、高校、社团组织等青年集聚度高的机构和组织深度合作,推动常态化、精准化交流合作和宣传推介。

在优化服务方面,将加强港澳青创基地运营团队业务培训。联动各基地定期举办座谈沙龙、项目路演、业务培训等活动,在交流中提升工作能力,发掘更多优秀项目。拓展港澳青创基地企业服务内容,延伸服务链条对接,更好帮助入驻企业立足南沙、扎根南沙。

采写/南都·创享湾区记者 郑雨楠 王美苏


香港:创新求变 建立世界级科创中心

推进港澳与珠三角及其他城市的科创合作,成为现阶段大湾区的主要工作之一,而发展科创被视为香港求变的利器。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重点提及,9 2城市要加强 科技 创新合作,更好地发挥内地与香港、澳门 科技 合作委员会的作用,推动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粤港澳 科技 和产业优势,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建设开放互通、布局合理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广州-深圳-香港-澳门” 科技 创新走廊建设,共同完善创新创业生态,向港澳有序开放国家在广东建设布局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

自林郑月娥2017年7月1日就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以来,一直以发展创新及 科技 为施政重点,并将科创发展纳入首份年度施政报告,包括增拨研发资源、发展新基建、建立 科技 集群等,并已拨款1000亿港元以推行一系列措施,支持香港的科创企业。

如今,香港创业氛围渐浓,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一直奔走于各大科创论坛,一场自上而下的创业潮正在香港涌动。

香港正在积极创新求变

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公开场合中表示,香港的“地基”很好,人也很优秀,定可再创辉煌。今天的香港特区政府,已经把创科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变化体现在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上。2018年3月,香港特区政府拨款500亿港元支持科创项目发展,并公布了一项与河套区开发息息相关的大动作——预留200亿港元用于河套地区“港深创新及 科技 园”第一期开发建设。2018年4月底,港股IPO新政落地,接纳同股不同权新经济公司赴港上市,并降低生物 科技 类公司IPO门槛。2018年5月份,香港科创局又推出“ 科技 人才入境计划”,方便快捷提供工作签证,以吸引世界各地人才汇聚香港。

林郑月娥自上任以来奔走于各大科创论坛,展示香港在科创领域的优势与人才储备。5月14日,林郑月娥出席由港府举办的香港桂冠论坛启动礼。该论坛主要是为加强世界各地青年科学家的联系,以支援香港和国际 社会 青年在科创领域的交流,寻求创新突破。林郑月娥在演讲中强调,香港需要在科创领域奋起直追,也要引发年轻一代对科学的热情,创科发展已经在特区政府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对比深圳,仅一河之隔的香港在第一轮互联网浪潮中并没有取得多大成就,如今如火如荼的移动互联网创业中,香港也更像是“局外人”。相比其金融,香港在 科技 及互联网领域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中金公司在一篇主题策略报告《三城记》里写到:2013年,香港制造业在GDP中占比只剩下1%,工业急速空心化,成为名副其实的“服务之都”,全 社会 研发投入占GDP比例严重偏低,只占整个GDP的0.7%,而深圳则是4%,深圳每千人中研发和技术人员就有17个,是香港的6倍。

有“香港铁娘子”之称的林郑月娥上任后的首份施政报告中立下目标:在2022年本届政府任期结束前,香港研发总开支相对本地生产总值的比例由0.73%升至1.5%,即每年约450亿港元。

为鼓励全 社会 增加研发投入,香港特区政府在2018年至2019年财年中,对私营企业的研发支出实行了高达300%的税收减免,成立创新和技术风险投资基金,共同投资当地初创企业,向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辖下研究资助局研究基金注资200亿港元。这些举措正在加强香港创新生态系统,并将推动至2022年香港的研发支出占GDP比重翻一番,达到1.5%。

香港 科技 园:致力于

将香港打造成创客枢纽

与香港中文大学紧密相邻的就是香港科学园。与深圳福田口岸一河之隔的香港科学园是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扶持下建设的科创中心,目的是为香港科创领域的年轻人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支持。科学园第一期工程于2004年竣工,目前已建成的三期总占地面积约22公顷。

莫伟轩表示,截至目前,在香港科学园区内,一共有超过700家 科技 公司,就业人员超过人,其中研发从业人员约9000人,占比约七成,创业培育计划毕业公司达到622家,2018年至2019年,香港科学园区内的初创型公司共筹集资金180亿港元,筹集资金额同比增长约五成。

为吸引高 科技 人才,香港政府发布了“ 科技 人才入境计划”,以帮助初创型 科技 公司吸引海内外顶尖人才,通过 科技 园把高 科技 人才入境计划手续变得快捷方便,大概4个星期就能够在入境处拿到工作签证。

莫伟轩表示:“我们重点研究与发展五大 科技 领域,包括生物医药 科技 、电子、绿色 科技 、资讯以及通讯 科技 及物料与精密工程,致力于将香港打造成为创客枢纽”。

去年4月底,香港资本市场进行了25年以来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机制改革,允许同股不同权新经济公司赴港上市,接纳未盈利生物 科技 公司IPO,修改了第二上市的相关规则,方便更多已在主要国际市场上市的公司来港进行第二上市,改革后的主板将能聚集更多类型的上市公司,尤其是高成长性创新公司。

无论是在人工智能、生物 科技 、金融 科技 、机器人等领域,还是大的资本市场,我们都能看到香港正在创新求变,积极迎接新经济的到来。

香港创业生态圈氛围渐浓

2019年2月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提出建设国际 科技 创新中心,这为香港,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科创企业,带来了新的政策支持。

香港各界连同港府都在期待,香港可以孕育更多的大疆与商汤。

2006年,依托港科大的研发累积和导师李泽湘教授的帮助,汪韬在深圳创立大疆 科技 ,如今成为中国无人机行业的领头羊,估值超过200亿美元。商汤 科技 与大疆的成功,成为香港 科技 创业的新势头。同一时期,部分香港投资人开始对初创型高 科技 企业表现出浓厚兴趣。

今年1月份,阿里巴巴香港创业者基金筹办的第二届大型创业活动Jumpstarter创业盛典吸引了众多创新企业,癌症基因检测服务、通过微生物移植改善菌群失调、新零售模式……折射出香港创业氛围的活跃,投资推广署最新调查显示,香港初创企业2018年同比增长18%,达2625家,超过1/3的创业者来自香港以外的地区,主要包括英国、美国、中国内地等,初创公司业务多元,涉及金融 科技 、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贸、供应链管理及物流 科技 等。

若能将办公场地租金压缩,在港创业成本将会大大降低,也能更多激发年轻人投身于创业中。这几年香港的共享空间越来越多,其间也少不了大地产商的支持,新鸿基、信和集团分别在观塘、佐敦给香港的创业者提供共享空间。此外,位于观塘的腾讯Westart众创空间于2018年8月正式开业,至今已有来自8个国家的70家初创公司入驻。

2017年,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提出,为青年创业及艺术家提供工作空间,并推出“青年共享空间计划”,在香港政府的号召下,包括新鸿基地产、信和集团、英皇集团等公司在内的10多家企业积极参与支持,将旗下的办公空间以低于市场价一半的优惠租金租给创业者。

据莫伟轩称,截至2018年末,全港产生了大约2600家初创企业,年增速达到18%,香港的初创生态圈逐渐有了起色。

至于为何没有在内地开展业务时,施明耀补充说,内地是非常重要的一大市场,但由于在内地设立的生物 科技 类公司每开一个实验室或者研发一个项目都需要拿证,过程相对复杂,未来就看大湾区是否对基因检测有一个好的政策,也非常期待。

香港现阶段对创新 科技 企业最直接的吸引力除了上述高端人才储备、研发能力以外,就是IPO——一条更为通畅和便捷的公开融资渠道。而善觅也是其中一家,将在2年后谋求港交所上市,为公司未来在内地的业务扩展储备粮草。

对于作为国际金融、物流、航运中心的香港而言,粤港澳大湾区亦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帮助其突破自身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瓶颈。

基于香港 历史 背景,香港在语言、文化、金融、法律、国际商贸、物流等方面与西方接轨比大陆更有优势,利用香港去开拓国外市场,会成为内地企业在全球的一个重要战略据点。

而目前,香港其实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发展 科技 的时间节点:大湾区战略和“智能时代”新 科技 变革的双重机会。

港澳居民在深创业可享各项扶持政策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王莉英)符合条件的港澳居民在我市创办企业可享受社保补贴、场租补贴、初创企业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等各项创业扶持政策——记者昨天从新一期政府公报了解到,深圳将为港澳青年来深创新创业提供更多机遇和更好条件。 新出台的《深圳市加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工作方案》(下称《方案》)提出4大方面12项主要任务和措施,以支持港澳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主线,以建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为抓手,切实拓展港澳青年在深就业创业空间。 《方案》明确两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将前海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打造为港澳青年在深创新创业、融合发展的引领示范区,实现港澳青年创业就业、人才服务、融资支持等政策全面覆盖;到2025年,形成以前海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为引领,以南山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等载体为支撑的孵化平台布局,港澳青年来深创业的基础设施、制度保障、公共服务供给到位,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推动文化创意领域的香港企业直接落户深圳加强政策集成,释放创新创业活力。 深圳将推进创新创业政策协同,推动我市更多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纳入香港“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基地体验资助及创业资助计划”;推动文化创意领域的香港企业直接落户深圳,共同建设深港文创产业集聚区;符合条件的港澳居民在我市创办企业可享受社保补贴、场租补贴、初创企业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等各项创业扶持政策。 同时,优化港澳青年人才服务,扩大港澳专业服务人才在前海直接提供服务的试点成果,拓展香港会计师、医生、律师、建筑师等各领域专业服务人士的就业和执业空间,通过聘任制等形式引进港澳高层次人才参与基地建设和管理。 新建一批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我市将加快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方案》提出,以前海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为核心,依托现有双创示范基地、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等孵化载体,培育一批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社会力量新建一批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对首次在前海设立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孵化载体的港澳机构,一次性给予启动资金及办公场地租金补贴。 在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方面,支持深圳大学将“大湾区国际创新学院”打造成为高层次双创人才培养、高水平双创理论与实践研究、高规格国际双创资源对接、高价值大湾区项目孵化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推动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家级创新创业产业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创新创意创业中心等机构与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深度对接,吸引粤港澳青年参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创新全过程。 在深创业就业港澳青年可申请租购人才住房完善的配套建设,是营造宜居宜业环境的根本。 《方案》提出,加强港澳青年住房保障,符合条件的在深创业就业港澳青年可申请租购人才住房;参照我市新引进人才政策租房和生活补贴的标准,研究制定对符合条件的新来深创业就业港澳青年发放租房和生活补贴的优惠政策;来深创业就业港澳青年在缴存、提取住房公积金等方面享受市民同等待遇。 同时,我市将完善生活配套服务。 研究制定对在深创业就业的港澳青年给予跨境交通费用补贴的优惠政策;探索与港澳通讯运营商合作发行专属用卡,实现三地通讯资费“同城化”;建成深圳市哈罗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深圳市前海礼德学校,与香港共建港人子弟学校。 此外,进一步完善在深港澳籍学生接受义务教育政策,在深就读初中的港澳籍毕业生可按规定参加中考,与非深户籍初中毕业生同等条件录取。

武汉打造开放人才创新创业平台

武汉打造开放人才创新创业平台

引导语:促进人才与市场、成果与企业、项目与资金、产品与需求有效对接和深度融合。武汉打造开放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为人才的梦想搭建舞台。

创新驱动发展关键在人才,人才创新创业离不开承载平台。

作为人才大市,武汉多年致力于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为人才的成果转化提供孵化场地,为人才的项目落地打造承接载体,为人才的资源对接营造交流空间,为人才的梦想实现搭建事业舞台。

1987年,我市诞生了我国第一家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历经30年发展,全市创新创业平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与时俱进创新转型,逐步完成了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由单一服务向全链条服务、由区域资源整合转向全球资源整合的蜕变,实现了服务功能从1.0版本到4.0版本的转型升级,形成了多类别、多层次、点线面相结合的平台体系。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7个“创谷”、52个创新创业园区(街区)、217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08家众创空间、1352个企业创新平台以及16个人才创新创业超市(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吸引集聚5000余名产业领军人才及团队,涌现出一批高端科技成果和高技术企业,为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作出了重要贡献。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当前,武汉作为超大城市,正迎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长江经济带建设、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机遇。抢抓空前机遇,我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打造人才链、完善资金链、配套政策链,大力推进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再上新台阶,以最好的空间、最好的政策、最优的服务广纳天下英才,与武汉结成奋斗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共历艰辛、共创辉煌。

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布局平台建设

注重把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与区域产业特色、科教资源优势、城市有机更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场地设施、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低成本、高效率地推进全市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大发展。

——紧扣产业转型升级。全市正在建设的7个“创谷”平台,每个“创谷”都瞄准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产业中的一个具体细分领域,聚集各区主导产业链条和迭代发展的高端人才企业,致力于打造一个个优势产业集聚高地。

——依托科教资源优势。联合高校院所,合作建设一批高校创业孵化基地,打造了10个环高校产业带、环高校众创圈,推广“创新在高校、创业在园区”模式,促进产学研深度对接融合,有效承接高校科教成果落地转化。华中科技大学与华工科技、华工创投等联合组建启明星空创客空间,已培育华科联创团队、冰岩团队、电工电子科技创新中心、机械创新基地等19个示范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网聚了千余名大学生科技创新精英。

——结合城市有机更新。紧抓城市“三旧”改造的契机,利用闲置厂房、仓库、楼宇及商业设施,广泛发挥企业、投资机构、高校院所等社会力量,改造建设以创业咖啡、创客空间等为主要形态的众创空间和新型孵化器,让众创空间遍布全城,让创新创业从“小众”变为“大众”。汉阳区对原824厂的工业老厂房重新定义设计,打造成汉阳造创意产业园,吸引了大批创意产业人才入驻。

痛点思维 不断提升平台服务功能

根据人才创新创业过程中的“痛点”和需求,优化和提升平台服务功能,着力为人才和企业提供宜居便捷、低成本、高效率的生产生活环境和配套服务。

——着力构建全链条的生产服务。围绕人才创新创业的成长路径和发展阶段,提供全方位、全链条、保姆式服务,帮助创业企业从“幼苗”长成“参天大树”。东科创星孵化器创造的“免费创业培训+定制化辅导+早期天使投资+资源共享”孵化器模式,181名学员中便产生了52名“3551光谷人才”和1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被称为武汉的“创业黄埔”。

——着力提供保姆式的生活服务。针对人才对“生活圈”的需求,将平台建成人才轻松工作、生活、娱乐的“活力社区”,让人才创新创业无生活之忧。光谷生物城着力打造“1公里生活圈”,配套餐厅、超市和必要的室内外活动设施,建设人才公寓,引入邮政、电信、燃气、自来水、电力等公共便民服务,同时开展体育比赛、读书会、音乐剧、艺术展等文体娱乐活动,丰富人才文化生活,让人才创新创业之余,也能尽情享受生活。

——着力打造人性化的生态服务。一方面全力打造留住人才的“硬生态”,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一般选择在环湖、环山、环水、绿带周边等环境优美区域,或高校院所毗邻区域、历史文化风貌街区等条件优越区域,增强人才在武汉的幸福感,另一方面着力营造尊重人才的“软生态”,将人才提升至“城市合伙人”的战略高度,给予制度化的保障和礼遇,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社会氛围。

企业创新研发平台

实例:烽火创新谷

企业创新研发平台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织形式,具有技术转移、技术研发、资源共享等功能,平台建设一般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支持,主要包括工程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形式。全市现有各类企业创新平台1352个,其中,11个工业技术研究院,263个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43个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35个校企共建研发中心,28个院士工作站,有效地推动了创新成果转化,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烽火创新谷是华中地区首个以“智慧城市”为主题的创新创业基地,也是湖北省形成的首个由“地方政府、大型央企、高等院校”共建,“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智慧城市领域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烽火创新谷重点打造“资产管理、投资、创客中心、公共服务”四大平台,聚焦“平安城市、智慧旅游、智慧教育”三个方向,将烽火科技、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的产业需求和科研需求转化为适合创新创业的项目,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孵化链条,推动产业、人才和资本“聚集”,实现生态链共生共荣。

整合资源 统筹集聚创新创业要素

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各方资源,集聚政策、人才、资本、技术、成果、场地等创新要素,促进人才与市场、成果与企业、项目与资金、产品与需求有效对接和深度融合。

——有效聚合政府资源。统筹政策实施,集合国家、省、市、区各级各类人才创新创业优惠政策,确保政策落实;统筹场地使用,建立孵化场地统一信息管理,实现创业场地的高效流转和优化配置;统筹资金支持,保证人才专项资金最大限度地用于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整合各职能部门资源,在人才创新创业服务超市建立“一窗口受理、一站式联办、一网式运行”的并联服务机制。

——优化配置市场资源。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各类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化发挥各类创新要素的效益。高投众创·梦想集装箱设立20余只创投基金,每周举办“融资微路演”,邀请投资人和融资企业,进行项目融资撮合。

——充分调动社会资源。鼓励平台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引入社会中介机构,举办人才沙龙、项目路演、创业大赛等活动,提供法律、知识产权、资金等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东西湖区人才服务中心引入社会组织力量,推出创客空间会员卡、人才医疗服务卡等20多个服务产品。

优化管理 实现平台共建共享共用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推动政府、企业、社会机构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平台建设发展,形成共建共享联动体系,不断增强平台持续发展活力。

——强化部门联动。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科技、经信、发改、人社、房管等部门各司其职,分领域、分行业组织建设特色孵化器,开展人才交流和创新创业活动。

——推动政企联动。以政府引导带动企业主导,政府发挥政策支持、产业规划等方面作用,企业发挥运营管理、策划研发等方面优势,共同促进平台建设发展。九万里武汉城市合伙人基地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的模式,由武昌区委组织部、水果湖街联合建成,引进专业公司进行运营管理。

——实现平台联动。纵向上,推动创谷、创新创业园区(街区)、孵化器、众创空间、企业创新平台与“城市合伙人”服务中心、人才超市进行服务对接,实现市、区、园区、企业服务资源衔接互动;横向上,推动各平台相互间打通服务对接通道,互用融资、人才、场地、活动、创业辅导等方面的服务资源,实现平台资源的开放共享,打造互动紧密的众创生态体系。

;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10196.html
Pro将迎来全新沉浸式视频 跑酷 苹果Vision 即将上线
马伊琍一句话惊醒千万父母 妈妈什么性格 孩子什么命! 我的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