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按计划进行核武演练 未明确后续是否将进行实弹试射

俄罗斯国防部21日发布消息称,该国已开始第一阶段非战略核力量演习,准备使用非战略核武器进行实际演练。

据新华社报道,俄南部军区导弹编队正在演练如何获取“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系统专用弹药、装备导弹,并秘密移至发射区准备发射。此外,俄空天军航空部队正在演练为包括“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在内的航空兵器装备特殊弹头,并飞入指定巡逻区域。

▲俄国防部公布的演习画面

非战略核武器也称为战术核武器,与远距离发射并具有摧毁整个城市能力的战略核武器不同,战术核武器是为战场使用而设计的。它的用途是针对有限的目标,通常距离相对较短,其爆炸能量足够低,可以将破坏限制在特定区域。俄国防部没有明确表示后续是否将进行实弹试射,但强调称本次演习“是对西方官员挑衅性言论和威胁的回应,旨在检验非战略核力量执行战斗任务的战备状态,确保俄罗斯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俄国防部没有透露具体的演习地点,但演习所在的南部军区覆盖俄罗斯欧洲部分的南部,主要位于黑海和里海之间,共包括19个地区,其中包括克里米亚、顿涅茨克、卢甘斯克等此前属于乌克兰控制下的领土。俄南部军区也是俄军在乌克兰战场的指挥中心,其总部位于顿河畔罗斯托夫,距离战前的乌克兰边境仅约60公里。

▲俄国防部公布的演习画面

俄国防部是在5月6日奉普京的命令宣布将进行这次演习,作为对西方挑衅言论的回应。当时,法国、英国等乌克兰盟友密集发出强硬表态。法国总统马克龙一再拒绝排除北约在乌克兰部署的可能性,并且他要求欧洲盟友们“扪心自问,如果俄罗斯突破防线,是否真的可以对乌克兰置之不理”。英国前首相、外交大臣卡梅伦则表示,乌克兰有权使用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援助的导弹攻击俄罗斯腹地的目标。俄罗斯方面当时召见了英国驻俄大使表示强烈抗议。

克宫新闻发言人佩斯科夫当时强调,战术核武器的演练针对的是“西方进一步升级的威胁言论”,俄外交部则在5月6日发声明称,鉴于一些西方国家发表“好战言论”,以及北约不断做出“破坏稳定局势”的动作,这次战术核武器的演练目的是要让“西方一些发热的头脑冷静下来”。

红星新闻记者 郑直 综合新华社(记者:华迪)、参考消息(记者:贺颖骏)

编辑 张莉 责编 冯玲玲


核弹问题

战术核弹[1]和战略核弹的主要区别是用途不同; 战术核弹主要是战术用途,主要用在局部战场上; 战略核弹主要是战略用途,主要用在全局战场上。 根据用途不同,还衍生出其他的不同,如射程不同,战术的都小于战略的,威力不同,战略的都大于战术的,飞行空间不同,战术的主要在大气层里,主要由远程战略轰炸机投放,但因其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致命缺陷,现基本已被各核大国抛弃,只能起到威慑作用,战略的有在大气层外的,多为弹道导弹,弹头数量不同,战术的一般是单弹头,战略的一般是多弹头的,造价不同,战略的都很贵,在国家的地位不同,战术的只能改变局部战场的命运,战略的可以改变国家的命运,还有战略的要比战术的先发明出来。 战略核武器是指用于袭击对方战略目标,核当量在2万吨以上。 通常射程在1000公里以上,如洲际弹道导弹。 它是使命是削弱或摧毁对方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使对方在战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战术核武器是指用于攻击战术目标,核当量从10吨到2万吨,如核地雷、核炮弹、核鱼雷等。 通常指射程在1000公里以内,携带小型核战斗部的各种导弹,多为巡航导弹。 某些大型反导系统也可以携带小当量核弹头,这也属于战术核武器的范畴。 [编辑本段]原子弹与核弹关系核弹是指能进行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并具有大规模破坏效应的武器。 核弹包括: 1,按结构原理分:原子弹、氢弹、氢铀弹、特殊性能核武器(如中子弹、核同质异能武器、反物质武器等): 2,按作战使用范围分:战略核武器、战术核武器、战区核武器: 3,按配用的武器分:核导弹、核地雷、核炸弹、核炮弹、核鱼雷、核深水炸弹 等。 [编辑本段]疯狂太空计划:坐核弹升空1958年,当时正是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展开了激烈的太空争霸,美国政府制定了一个秘密的太空计划“猎户座计划”。 科学家打算造一艘像远洋客轮般庞大、至少可以搭载40名宇航员的巨无霸太空船,用数万枚小型核弹作动力,将其送往火星、木星或土星。 “猎户座”是一种太空运载工具,它的推进系统利用身后200尺距离上的核弹爆炸作为动力。 表面上看起来这个主意是很荒谬的,也许这就是猎户座计划失败的原因之一?但是实际上许多杰出的物理学家都曾为其工作,并且确信这一计划在工程实践上是可行的。 因为核弹是彼此分开的个体,所以发动机采用脉冲的方式工作,而不是连续运转。 太空船会携带枚小型核弹,当飞船需要动力时,宇航员就从船尾释放出一颗核弹,接着再释放出一些由含氢塑胶制成的固体圆盘,当飞船驶出一定距离,核弹将在飞船后面爆炸,蒸发掉塑胶圆盘,将其转化成高热的等离子浆。 这些等离子将会向四面八方冲击扩散,其中一些将会追上太空船,撞击太空船尾部巨大的金属推进盘,从而推动太空船高速行驶。 事实上,这些等离子的推动力将非常猛烈,它们将会使飞船产生令人难以承受的加速度,因此,太空船上将设计一个震波吸收系统,冲撞到金属推进盘上的能量可以被储存起来,并逐渐被释放出去。 “猎户座”太空船将从美国内华达州杰克斯平地核测试地点被发射升空,整个太空船有60层楼高,外型有点像颗子弹头,太空船尾部的推进盘直径将达41米,发射平台将由8个高达76米的发射塔组成。 当太空船被发射升空后,太空船尾部每隔10秒钟就要爆炸一颗相当于2万吨TNT能量的小型原子弹。 1963年8月,猎户座计划遭受到重大打击:美国、英国和苏联签署了禁止大气层核试验的条约。 猎户座就当前的国际法而言是违法的。 然而这一计划还没有被立即宣布死亡,它仍然可能被认为是和平利用太空的计划而获得许可,虽然这的确减少了猎户座计划的政治资本。 1965年,美国空军要求NASA一起投资“猎户座计划”,NASA却以资金已全部投入“阿波罗计划”为由加以拒绝,美国空军随即宣布终结对“猎户座计划”所有投资,历史7年之久的“猎户座计划”正式死亡,此时,美国政府已对这项匪夷所思的秘密太空计划白白投入了成百上千万美元。 [编辑本段]原子弹爆炸1945年8月6日,美国空军B-29超级堡垒轰炸机“艾诺拉‧盖”在广岛投掷核武器“小男孩”。 该款轰炸机经特别改装,可携带原子弹。 事件中估计位平民罹难,广岛遭受极大的破坏。 这是原子弹的第二次引爆,并首次应用于军事行动。 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迫使日本在第二次受袭后的第六日投降。 原子弹爆炸后,广岛市重建为“和平纪念都市”。 最接近引爆位置的幸存建筑物,定名为“原子弹爆炸圆顶屋”,为广岛和平纪念公园的一部分。 市厅持续提倡废除核武器,更主张世界和平。 1968年以来,各地若有核武引爆,他们都会举行抗议。 原理 裂变只有一些质量非常大的原子核像铀(yóu)、钍(tǔ)等才能发生核裂变。 这些原子的原子核在吸收一个中子以后会分裂成两个或更多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同时放出二个到三个中子和很大的能量,又能使别的原子核接着发生核裂变……,使过程持续进行下去,这种过程称作链式反应。 原子核在发生核裂变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称为原子核能,俗称原子能。 1千克铀-235的全部核的裂变将产生20,000兆瓦小时的能量(足以让20兆瓦的发电站运转1,000小时),与燃烧300万吨煤释放的能量一样多。 聚变由质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或氚,在一定条件下(如超高温和高压),发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质量更重的原子核,并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的一种核反应形式。 原子核中蕴藏巨大的能量,原子核的变化(从一种原子核变化为另外一种原子核)往往伴随着能量的释放。 如果是由重的原子核变化为轻的原子核,叫核裂变,如原子弹爆炸;如果是由轻的原子核变化为重的原子核,叫核聚变,如太阳发光发热的能量来源。 (铀238 钚239) 只有中国,美国,法国,俄罗斯才有[编辑本段]核弹的构造核弹头的基本结构 不管核武器样式多么繁多,核弹头的基本构造通常由壳体、核装药和热核装药、引爆控制系统(引信)和电源等组成。 其中壳体用于盛装核弹的各种装置并能防止其机械损坏。 在弹道导弹核弹头壳体外壳还涂有特殊涂料或隔热层,以防弹头再入大气层时受高速气动加热使弹头壳体及内部装置因过热而烧毁。 核装药和热核装药,由裂变和聚变材料构成,以氢弹为例:核装药(裂变装药)置于由普通炸药构成的球形装药的中央部位,在球形装药外面四周安装了许多电雷管。 引信传来的敏感信号通过引爆控制系统产生的高压电起爆各电雷管,使普通炸药以“枪法”或“内爆法”使裂变材料迅即达到最大超临界质量而实施核裂变爆炸,并使爆炸产生的部分辐射能量转换用以加热和点燃(高能中子的轰击)热核装药产生聚变反应,形成整个氢弹的核爆炸。 引控系统是保证核弹到达预定炸点时发出起爆核装药指令并可靠起爆的装置。 电源是给弹头各组件提供能源的小型一次性使用的蓄电池,在导弹发射准备时激活蓄电池,导弹发射起飞时才能用弹上蓄电池供电。 [编辑本段]何谓核弹裂变用中子撞击重原子核使其分成两个或多个较轻原子核的过程,叫裂变。 1千克铀全部裂变,释放的能量超过2000吨煤完全燃烧时释放的热量。 一个重原子的核分裂为两个或更多部分、并在分裂时释放能量和两到三个自由中子的过程。 裂变释放能量是因为原子核中质量-能量的储存方式以铁及相关元素(见核合成)的核的形态最为有效。 从最重的元素一直到铁,能量储存效率基本上是连续变化的,所以,重核能够分裂为较轻核(到铁为止)的任何过程在能量关系上都是有利的。 如果较重元素的核能够分裂并形成较轻的核,就会有能量释放出来。 然而,很多这类重元素的核一旦在恒星内部形成,即使在形成时要求输入能量(取自超新星爆发),它们却是很稳定的。 不稳定的重核,比如铀-235的核,可以自发裂变。 快速运动的中子撞击不稳定核时,也能触发裂变。 由于裂变本身释放分裂的核内中子,所以如果将足够数量的放射性物质(如铀-235)堆在一起,那么一个核的自发裂变将触发近旁两个或更多核的裂变,其中每一个至少又触发另外两个核的裂变,依此类推而发生所谓的链式反应。 这就是称之为原子弹(实际上是核弹)和用于发电的核反应堆(通过受控的缓慢方式)的能量释放过程。 对于核弹,链式反应是失控的爆炸,因为每个核的裂变引起另外好几个核的裂变。 对于核反应堆,反应进行的速率用插入铀(或其他放射性物质)堆的可吸收部分中子的物质来控制,使得平均起来每个核的裂变正好引发另外一个核的裂变。 1千克铀-235的全部核的裂变将产生20,000兆瓦小时的能量(足以让20兆瓦的发电站运转1,000小时),与燃烧300万吨煤释放的能量一样多。 [编辑本段]中国核弹发展史核武发展螫伏期:1946-1953年 1946年, 中国安全部门负责人康生倡导招募海外华裔科学家,特别是火箭和核能方面的专家。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恼羞成怒的美国多次威胁要对华动用核武。 1951年, 中苏开始联合在新疆进行铀矿勘探。 1953年,中国原子能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 1月,由核科学家钱三强率领的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访问莫斯科。 7月,朝鲜战争结束。 核武急速发展期:1955-1965年 1955年1月4日,莫斯科宣布将按照协定提供给中国核裂变材料 1月15日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会议决定发展战略武器。 9月,加州理工学院培养的火箭专家钱学森和150名旅居欧美的华裔科学家返华服务。 1956年,中国从苏联得到2枚仿德制R-1型火箭。 3月14日,钱学森向中央军委提交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建议书】并在与会上讨论通过。 5月26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提出了要发展原子弹的目标;航空航天部的前身 --弹道导弹研究院及原子能研究设计院成立,钱学森任导弹研究院院长。 1956年十月十七日,中央批准聂荣臻的“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导弹研究战略。 1957年,苏联赠送给中方2枚更先进的R-2型导弹。 其中一枚留作研究,一枚进行仿制。 10月15日,聂帅在“中苏核技术合作协定”上签字。 1958年初,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为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提出“发展核武器的指导方针”。 同年,中国开始对R-2进行仿制,即东风-1。 三月三日,中央书记处批准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导弹试验靶场,在辽西建立海上导弹试验靶场。 1959年6月20日,苏联单方面撕毁同北京签订的核技术合作协定,开始取消对中国的技术援助,到1960年完全停止了援助。 1960年11月5日, 由中国仿制苏联的东风-1短程弹道导弹首次进行了成功的试射。 1964年6月29日,中程弹道导弹东风-2试射成功。 10月16日15时(北京时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中国从此成为核俱乐部的第五个成员。 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表声明,10月17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致电世界各国政府首脑,阐明中国对于核武器问题的立场: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 中国掌握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威胁。 中国政府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1965年,东风-2制导系统完成升级工作,改进后的导引系统采以电解积分仪为核心的全惯性制导。 同年,中国展开东风-3的设计工作。 文革滞后期:1965-1976年 1965年3月,中央军委做出研制洲际弹道导弹的决定,当时经论证确定为液体洲际导弹。 5月,东风-4的设计工作正式开始,东风-5的项目可能同时上马。 5月14日,一架装有原子弹的轰炸机从西北某机场起飞,飞临试验场上空,飞行员按照预定成功地实现了空爆。 这是中国进行的第二次原子弹爆炸试验。 11月,东风-2A增程型弹道导弹发射试验成功。 1966年,中国首次部署东风-2中程弹道导弹。 10月,首枚直径为1,400毫米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 10月27日,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开始。 中国唯一一次携核弹头实弹发射试验在甘肃双子成基地取得成功,一枚2万当量装药的东风-2导弹在900公里外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上空预定高度爆炸。 12月26日,东风-3进行了首次试射。 1967年3月,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中央专委命令七机部立即展开具有二级固体火箭的巨浪-1的研制工作。 1967年3月2日,周总理批准在东北地区建设中远程地地导弹试验场。 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7月1日,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在北京正式成立,周恩来亲自命名为“第二炮兵”。 1970年1月30日,东风-4中远程弹道导弹发射试验成功。 5月,正式部署东风-2A。 4月14日,由东风-4衍生的“长征-1”型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枚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射入近地轨道。 12月26日, 中国自行研制的核动力潜艇下水。 1971年5月,东风-3开始服役。 11月15日,东风-4弹道导弹全程飞行试验成功。 1974年,中国建立了战略导弹作战指挥体系。 1975年5月,中央决定抓紧东风-5洲际导弹的研制,同时积极进行潜射弹道导弹的研制。 8月4日,东风-3战略核导弹定型生产。 11月26日,长征-2运载火箭首次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侦察卫星),该卫星在3天后按预定指令返回地面。 核武研制恢复期:1976-1986年 1976年1月23日, 2,000吨级核弹头试验,从此实现了核弹头小型化。 10月,文革结束。 11月27日,发射一枚限程洲际导弹,载有一枚400万当量的核弹头。 12月7日,用试验型的全程洲际导弹发射第七颗卫星。 1977年12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下达“关于加速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的决定”。 决定指出将以发展常规武器装备为主,有重点的发展导弹核武器。 1978年,邓小平提出“以战略导弹打游击”的思想,直接导致了东风-21的产生。 10月14日,中国首次进行地下核试爆。 1980年,中国首次部署东风-4型中远程弹道导弹。 5月18日,东风-5洲际导弹自甘肃酒泉基地向南太平洋作全程试射,成功。 1981年初,夏级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下水。 同年,中国开始“试验性”部署2个东风-5陆基发射井。 9月21日,“风暴-1”型运载火箭一箭三星成功,向世人显示多弹头分导式重返大气层载具的能力。 1982年10月12日, 中国用一艘苏制Golf级常规动力潜艇,水下发射巨浪-1潜射弹道导弹成功。 1983年, 巨浪-1潜射弹道导弹开始服役。 1980年末,巨浪-1完成增程任务,射程从2,000公里增加到 3,000公里。 1984年,二炮正式承担起战略值班的神圣职责。 4月8日,长征-3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成功。 10月1日,在35周年国庆阅兵式上,二炮首次向世人公开亮相。 1985年5月20日,东风-21试射成功。 9月28日,第一次潜射巡航导弹试验。 10月15日,人民解放军首次从夏级发射巨浪-1,因未成功,故未广泛报道。 据西方情报机构的披露,9、10月前后中国共进行了四次巨浪-1试射,均告失败,其中一艘夏级核潜艇在发射中被全毁。 12月,据信,东风-3的增程工作告一段落(1981-1985),导弹射程从2,700公里增加到3,500公里以上。 体制改革跃进期:1986-至今 1986年,用东风-4弹道导弹进行多弹头分导式重返大气层的第一次试验。 同年,东风-31/41/JL-2的研制工作正式展开。 3月21日,中国对外宣布不再进行大气层核试验。 10月11日,第八次回收侦察卫星。 12月16日,东风-5洲际导弹设计定型。 1987年,中国向沙特阿拉伯秘密输出了36枚东风-3战略导弹,此举震惊全球,尤其使那些曾对中国战略导弹生产能力质疑的西方核武专家跌破了眼镜。 6月5日,第33次地下核爆,当量为20万吨级。 1988年4月,中国访问学者从美国劳伦斯实验室回国,使得几项中子弹技术获得了突破。 9月7日,长征-4A运载火箭向太阳同步轨道发射“风云-1”号气象卫星。 9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从夏级潜艇上发射了巨浪-1型弹道导弹,此枚导弹落在了半径为65公里 的目标区内,其中心为北纬123。 53度,东经28。 13度。 巨浪-1导弹设计定型。 9月28日,中国进行了第34次地下核爆,当量仅为1~20千吨,美国率先报道中国刚刚试爆了一枚中子弹。 90年中情局参院听政会上承认中国掌握了从劳伦斯实验室(Lawrence Livermore Lab)带走的技术机密。 同年,M-9战术弹道导弹定型生产并对外出口。 1989年8月,东风-21固体燃料弹道导弹以机动方式发射成功。 1990年5月26日,第35次核爆(地下),当量为40千吨。 8月16日,第36次核爆(地下),当量为50-200千吨。 1992年,M-11战术弹道导弹定型生产并出口。 3月9日,中国签署反核子扩散条约,成为该条约第174个会员国。 5月21日,第37次核爆(地下),此次核爆威力巨大,当量测得为1,000-2, 000千吨。 9月25日,第38次核爆(地下),当量为1-20千吨。 1993年10月5日,第39次核爆(地下),当量为80-90千吨。 1994年6月10日,第40次核爆(地下),当量为10-40千吨。 10月7日,第41次核爆(地下),当量为40-150千吨。 1995年,中国可装载战术核武器的歼轰-7进入预量产,并开始装备部队。 7月21-23日,江西乐平的二炮基地向台湾外岛澎屿附近发射了4枚东风-15。 5月15日,第42次核爆(地下),当量为40-150千吨。 5月29日,美、日国防部同时传出消息,中国的新型东风-31洲际导弹从山西太原向新疆库尔勒地区成功地进行了首次高弹道的试射。 8月17日,第43次核爆(地下),当量为20-80千吨。 1996年,东风-31洲际导弹研制成功。 3月8日及13日,江西乐平、福建永兴岛与东山岛,向台湾海域各发射2枚改良型东风-15。 6月8日,第44次核爆(地下),当量为20-80千吨黄色炸药。 7月29日,中国抢在禁止核试前进行了第45次核爆,当量为1-5千吨。 同日,中国宣布从即日起中国开始暂停核试验。 9月24日,中国外长钱其琛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和美、俄、法、英等60多个国家联合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1999年8月2日,中国对外宣布试射“新型远程导弹”成功。 [编辑本段]核武器的危害一般核武器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公认的有以下5种(未包括心理危害): 1,高压杀伤破坏——冲击波(占50%) 在核爆时,巨大的能量是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里释放出来,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强烈地向四周膨胀,这个像飓风一样的压力波通过空气、水和土壤等介质传播。 5秒钟就可以传到2千米的地方,摧毁一切它可以推到的东西(主要是建筑),大量的人员直接死于高压的挤压和间接死于房屋的倒塌。 随着距离的延长,冲击波会逐步减弱。 2,高温杀伤破坏——光辐射(占35%) 核爆时的火球发光可以持续几秒钟,使周围的空气温度高达几十万度,火球发射的光辐射包括X射线、紫外线、红外线和可见光。 如此高的温度辐射,会把大部分物体烧焦、熔化、致死,人员不死也会烧伤皮肤、毁坏视力、灼伤呼吸道。 3,特殊杀伤破坏——贯穿辐射(占5%) 是由阿尔法、贝塔、伽马和中子流组成的辐射,它们对人体肌体内部细胞产生电离作用,破坏细胞正常功能,并可产生有毒物质(致癌),使人得急性放射性病在短期内死亡,或对下一代影响极大。 广岛原子弹死亡的14万人中,大部分是核爆后得放射性病逐步死亡的。 4,长期危害——放射性沾染(占10%) 核爆一分钟内,前三种危害作用就会消失,但核爆放出的放射性物质会弥散在大地、水源和空气中,有的衰减的很快(几秒),有的很慢(几万年),但大部分会较快地减弱。 经过清洗会更快减弱。 但是,如果把放射性物质吃进或吸入体内,危害极大。 5,对通讯联络的破坏——电磁脉冲(对人也有一定危害) 电磁脉冲好像是强大的雷鸣闪电,电场强度可达到几十万伏,会中断通讯、使各种控制失灵、使电子计算机数据混乱、扰乱正常的电波传播等。 它的传播破坏距离达到几百或几千公里,远远大于前4种破坏距离。

白杨导弹

1997年12月25日,驻扎在俄萨拉托夫州塔季谢沃村著名的塔曼导弹师开始装备第一批2枚“白杨”-M井下发射式洲际导弹系统,俄罗斯称该导弹为PC-12M型导弹,并起了一个绰号为“白杨”-M。 北约称其为SS-X27(或SS-27)。 俄罗斯国防部长伊尔·谢尔盖耶夫元帅和战略火箭军总司令雅科夫列上将亲自主持了“白杨”-M正式加入试验性战备值班仪式,俄总统叶利钦也专门发来贺电。 一次导弹装备部队的仪式缘何引起如此关注呢?研制背景1997年是俄罗斯战略火箭军建设史上的重要一年。 1997年7月,军事航天力量和防空军所属的导弹空间防御部队开始并入战略火箭军,自11月1日起,合并后的战略火箭军正式遂行战备值班任务。 该军种是俄罗斯战略核力量的基础,它拥有约60%的运载工具和核弹头,可遂行约50%的核还击以及约90%的核还击-迎击任务。 目前,战略火箭军拥有756枚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其中PC-20导弹(SS-18)186枚,PC-18导弹(SS-19)60枚,PC-22导弹(SS-24)48枚,PC-12导弹(SS-25)360枚,SS-27导弹2枚(97年12月25日首次装备部队的“白杨”-M导弹系统)。 俄罗斯的战略火箭军在近些年来虽然成功进行了10多次战略导弹的试射,但存在的问题仍然很严重。 俄战略火箭军总司令雅科夫列夫承认,有50%的导弹系统已值班了15-18年,大大超过了安全期。 此外,他还表示,大部分洲际弹道导弹是在乌克兰制造的,现在执行战备任务的6种战略导弹有5种产自乌克兰,这与俄罗斯的核大国地位不相符。 为加强俄罗斯战略武器装备研制和生产的独立性,俄必须独立研制战略导弹系统。 目前,全世界都在走武器装备通用化和一体化之路,战略武器系统当然也不例外。 俄战略火箭军也希望像海上核力量那样只保留一种导弹系统,以便最大限度地符合时代要求。 俄担负战备值班任务的战略导弹系统曾有11种之多,这在武器装备的使用和维护等方面都造成了很多问题。 美国和俄罗斯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两个核大国,而且美国也从未放弃首先使用核武器的许诺。 虽然美俄两国都已宣布自己的核武器不在对准对方,但谁都明白,只需30秒钟,双方就可重新锁定对方的战略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研制和使用拥有快速反应能力且可进行快速飞行的战略导弹系统显得尤其重要。 俄罗斯的“白杨”-M导弹系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研制和发展出来起来的。 试验与装备“白杨”-M导弹系统的研制工作始于80年代后期,它是“白杨”-M(SS-25)导弹的改进型。 1994年12月20日,“白杨”-M导弹进行了首次试射,原计划进行7次试射,实际上只进行了4次。 1997年7月8日,在普列谢茨夫靶场“白杨”-M导弹进行了第4次发射试验,也是定型前的最后一次发射。 “白杨”-M导弹系统是俄罗斯导弹制造业历史上第一种自己研制和生产的导弹系统。 该导弹的主要设计者、莫斯科热力学国家研究所所长兼总设计师尤里*索洛莫夫诺夫认为,这是俄罗斯固体燃料弹道导弹进一步改进过程中的重大一步,“白杨”-M导弹可以认为是俄军工企业的新生儿。 设计者们认为,在“白杨”-M导弹系统研制、试验过程中,以及在其战术技术性能指标中有很多“第一”,甚至在世界上也是首次。 如第一次为高防护性的井基和机动陆基发射装置制造了标准化统一的导弹;首次使用了新型试验系统,借助它可检验导弹系统在地面和飞行状态下各系统和组件的工作状态和可靠性,这可大大缩小传统试验规模,减少费用,同时又不降低导弹系统研制和试验的可靠性。 据设计者称,“白杨”-M导弹系统的全部试验都进行得很顺利,此外,在训练场和战备值班中将进行有关的试验工作,全部战术技术性能将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目前,俄现已研制出了“白杨”-M的机动型,它安装在8轴牵引车上,现正在普列谢茨克的国家航天试验中心进行相应的试验。 塔曼导弹师此次装备的2枚单弹头式“白杨”-M导弹,只是该师计划中一个团应配备10枚数量中的1/5。 俄方也通报了这两部发射井的地理坐标:北纬51度48分,东经45度39分;第二部发射井的地理座标是北纬51度45分,东经45度41分。 在此之前,塔曼师装备有100多枚PC-22(SS-24)型和PC-18(SS-19)型战略导弹。 塔曼导弹师位于俄罗斯萨拉夫州,离萨拉托市仅20多千米的距离。 在这里的地下储存着巨大的能量,并且已进行核战备值班30多年。 该师为红旗导弹师,曾获得过苏联“十月革命”60周年勋章,前身是歼击航空兵师,出过30多位苏联英雄,现任师长为尤里·卡维林少将。 卡维林少将生于1956年4月24日,1974年开始服役,毕业于捷尔任斯基学院(现彼得大帝军事学院)指挥系。 在首批装备的2枚“白杨”-M导弹中,第1枚为教学训练弹,用于战勒人员的训练,以便充分掌握这一新型武器的使用技巧。 所谓训练弹就是除战斗部和固体燃料外,其它组件和设备齐全,所缺设备和组件都配备有模仿器并用相应的重物予以配平,在重量上与实弹别无二致,在教学训练时可演练发射准备到实弹发射的全过程。 第2枚为正式列装导弹,但没有安装上战斗部,专家们解释导弹上未配备战斗部的原因是“白杨”-M导弹系统仍处于试验阶段,并没有完全正式定型,首次装备部队进行试验性战备也是研制和训练的重要环节之一。 只有完成了全部试验工作之后,导弹上才能安装上真正的战斗部。 现在用于“白杨”-M导弹的核弹头正存放在国防部的特种仓库中,处于随时待命状态。 俄罗斯军方表示,“白杨”-M导弹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飞行技术性能,比国外同类型导弹先进5-6年时间,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防空武器无法将其击落。 俄罗斯武装力量将携带“白杨”—M导弹系统进入21世纪。 性能特点“白杨”-M导弹系统之所以引起世人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它所拥有的战术技术性能优势。 该导弹为单弹头式洲际战略弹道导弹,采用多种制导方式,是一种3级固体燃料导弹,即可机动发射,也可固定发射。 该导弹长(带战斗部时)22.7米,直径1.95米,导弹发射重量47.2吨,投掷重1200千克,飞行距离超过米,核装药的准确当量虽未公布,但根据某些信息可以确定,弹头爆炸当量约为55万吨,同时命中精度也有较大的提高。 但并不完全是上述这些指标使“白杨”-M导弹系统成为现代化的武器系统,其主要优势是它在穿越敌方反导弹防御体系时的飞行和作战稳定性能。 首次使用的3台巡航固体燃料发动机功率强大,这不仅可增加导弹战斗部的重量,也可使导弹能够比其它俄制导弹以更快的速度飞行,大大缩减导弹在轨迹主动段中的时间和高度,同时,数十台辅助发动机、操纵仪表和设备使这种快速飞行很难被敌方预料到,从而极大地提高克服敌各种反导弹防御系统的能力。 虽然,在所有的“白杨”-M导弹试射中美国的侦察卫星都极力进行跟踪,但据俄专家估计,美国人至今也不明白,该导弹是如何“跳过“美电子监测仪器监督系统的。 即使美国人事先也接到了这一导弹系统的战术技术性能参数,但他们也未搞清这一问题。 看来,俄在新型武器系统中专用技术的使用不仅仅限于导弹的重量和体积指标上。 “白杨”-M导弹上安装有准确的引导和控制系统,由于在这一系统中采用了新技术,“白杨”-M导弹的核武杀伤因素极为稳定,导弹完全没有对电磁脉冲的敏感性,可以毫无问题地发射、飞行并最终击中地球另一端的目标。 “白杨”-M导弹系统又一个突出的性能是它可以与任何发射装置进行统一配套。 该系统可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无需专门建立新的发射装置,该导弹完全可与现有的作战指挥和通信系统兼容匹配,这可使导弹系统装备部队的费用减少一半以上。 据称,接纳这一新型武器系统,只需在发射井中安装30%的新设备,其余的稍加改装即可。 俄罗斯计划在下世纪初的前10年内部署300-350枚“白杨”-M导弹系统,其中井式发射的90枚导弹将部署在改造后的PC-18(SS-19)导弹发射井中。

俄罗斯白杨导弹的速度

不是特别准确,一来这属于国家机密,二来苏俄也没有那么好的计算机来计算准确速度。 现在“白杨”有两种导弹,一种是西方称之为SS-25的“白杨”导弹,射程在_千米之间,另一种SS-27“白杨-M”,射程超过千米。 两种导弹都没有准确的数据,业内人士认为其再入大气层段弹头及诱饵在大气层的飞行速度介于20-30倍音速之间。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11766.html
三连板 尚未签署正式合同! 牛股 跨界收购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