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FSD还没来 已经有人在阻击

当汽车行业从燃油时代跨入新能源时代,再进入以智能化为核心发展面的全新阶段,所有产业参与者近似疯狂的内卷运动足以告诉我们,为了活下去,也为了能在不久的将来建起优势,没什么比在技术端加大投入,或是对市场完成消费再教育更重要。

进入到2024年,以数月来的市场蜕变为参考,中国用户的确在新需求上的建立上有了自己的认知。那如此一来,谁能在智能化的道路上走得更好,尤其是地位日渐提升的高阶智驾层面完成新的防线建设,无疑就决定了谁将此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4月底,埃隆·马斯克乘着北京车展召开的火热势头来华转了一圈。

事后,有关特斯拉FSD在华落地的时间表有了些眉目。与此同时,中汽协发布《关于汽车数据处理4项安全要求检测情况的通报》,特斯拉也在名单里,意味着这家美国公司正式“解禁”,也让外界产生了高度警惕。

要想赶在FSD掠夺消费者心智以前形成先发优势,新一轮智驾争锋就免不了提前上马。

华为、小米现已成了大变局时代的最新变量。那对于一向以智驾第一梯队自居的小鹏而言,此情此景下,开辟新的智驾赛道,或是动用更超前的技术,已然成了赢得先机的关键举动。

官宣端到端大模型量产上车,并宣布面向用户全量推送AI天玑系统,全面覆盖在售的所有车型。不管小鹏即刻拿出的这个决定能否帮助其在AI智驾领域取得领先,面对友商接连钻研起无图智驾等,或许这就是最好的选择。

“上一个10年是新能源汽车时代,下一个10年是智驾汽车时代。”作为小鹏创始人的何小鹏已有着自己的判断,这更是在向外传递着一个信号:小鹏在智驾赛道维持自我优势的初衷,从不会改变。

AI智驾上车,不得不做的尝试

的确,随着中国汽车市场渐渐完成从新能源时代到智能化时代的蜕变,AI技术开始成了这场科技变革浪潮的引领者。

理论上,AI技术将颠覆智能汽车原有的进化迭代速度与迭代方式,通过学习人类的智慧,模仿人类的思考决策逻辑,取代传统的人工手写算法规则迭代,以端到端数据驱动算法迭代的方式,让主打智能的汽车加速进入AI时代。

有了这般背景,在小鹏看来,既然AI智驾有着主动学习、快速成长、千人千面的核心特征,需要通过数据投喂和训练无限度规则的AI大模型,来提高对复杂场景的理解、感知和数据决策能力。

那么,小鹏就必须要在现今结合感知、定位、规划、决策的算法研发上,同时具备车端、云端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并以此实现基于实际数据的算法快速迭代,最终通过OTA不断给用户提供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能力。

而此时此刻,小鹏汽车发布国内首个量产上车的端到端大模型:神经网络XNet+规控大模型XPlanner+大语言模型XBrain。算是对自己之前给出的承诺一个交代,更重要的就是在于,借此再次强调小鹏自身在智驾领域的绝对地位之余,也能以此阻击特斯拉FSD未来入华的攻势。

“端到端大模型上车后,车辆可以直接通过传感器输入的内容来输出对车辆的控制,智驾会更加‘类人’。在XBrain的加持下,自动驾驶系统能够认识待转区、潮汐车道、特殊车道、路牌文字,秒懂各种令行禁止、快慢缓急的行为指令,进而做出兼顾安全、性能的拟人驾驶决策。”

“迭代能力上,18个月内小鹏智能驾驶能力就能在大模型的配合下提高30倍,每2天内部将做一次智驾模型的迭代。”

其实,AI大模型上车对于智驾的优化提升的细节无需多说,在这场可预见的攻防战下,说到底,抢先进入AI智驾时代的小鹏就是希望能时刻让自己居中在智驾兴业的赛道中央。

不说别的,早在今年3月19日,马斯克就表示特斯拉FSD以半个月更新一次的速度进行着。到了5月初,随着特斯拉FSD的V12.4版本按计划推出,几乎全面更新模型训练,以提高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如此高频的升级速率下,可以预见,一旦FSD进入中国,仰赖智驾优势的小鹏会面临怎样高强度的挑战,很是清晰。

当然,何小鹏也说了,为了持续进化,小鹏汽车已明确了要在“以智驾为核心的AI技术”方面,2024年将投入35亿元用于智能研发,并新招募4000名专业人才,今后每年还将投入7亿元,甚至更多的资金用于算力训练。

此外,他还在发布会上提及:“2025年,小鹏汽车将在中国实现类L4级智驾体验”,并且小鹏汽车正在全球范围对XNGP端到端的能力进行测试,智驾技术开始走向全球。

那综合来看,无论消费者的需求会如何变化,行业鲶鱼的疯狂输出,在小鹏看来,就是又一次事关生死的大决战开启了。抢先布局AI智驾,是小鹏给当前消费者的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亦会让全行业看到小鹏还有力量抗下所有压力的一面。

何以解忧,唯有智驾?

我们很清楚,今年新能源车市的进化节奏,并不如人所愿那样一帆风顺。

高合的停摆、理想MEGA上市不达预期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小米SU7的到来直接搅浑了整个车市发展的步调等情形还历历在目。而当这些乱象放在小鹏面前,谁能保证终端市场可以给予小鹏不同于人的正向反馈?

销量上,G9、X9确实让小鹏在高价市场保持了一定额曝光量,但从整个市场走向去看,目前小鹏在售的车中并没有一款称得上绝对爆款的车。

而对于今年市场的判断,何小鹏在在春节开工信中表示:“今年是小鹏第十年,业绩要实现翻倍以上,组织要补充完整所有短板。”

不出意外,押宝智能化(包括智舱和智驾)仍将是小鹏一以贯之的决策。但今年一季度,小鹏汽车交付量为2.18万辆,着实是给了当前整个小鹏极大的压力。

对此,何小鹏说了,“我一直想强调短期销量没有价值,但是研发要非常坚定。今年小鹏的经营能力做了巨大的提高,我们单车的成本期望降25%,到今年年底会远远超过这个水平,所以换个角度,我们把不该花的钱不花了,在该花的钱上一定会多花。”

从中,如果撇开小鹏现状的影响,我们能得出的就是,小鹏始终会为智能化拉满投入的决心。

就像本次发布会上全量推送的AI天玑系统,是小鹏汽车在AI技术应用领域的另一先锋阵地。

小鹏汽车智能体验负责人于桐能对外表示,“AI天玑系统是行业首个将 AI 技术全面应用于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的操作系统,其先进性保证用户‘久用不卡顿’。完成升级后,AI天玑系统的平均帧率、首帧跟手性、触摸响应速度均提升30%以上,应用启动速度提升50%。在用户公测中,AI天玑系统的满意度高达97%以上。”

无非就是想向消费者再度塑造小鹏在智能化进阶之路上的丰满形象。

但不管怎样,从推动AI大模型上车完成智驾的加速进化甚至搞出AI代驾这样的功能,到借由AI天玑系统提升人车沟通的顺畅感,小鹏可以很自我地向用户推介自己的产品,甚至要与特斯拉一较高下,却不得不去重视因消费趋势变化和友商玩起的舆论战、流量战带来的阻力。

接下来,隶属小鹏的MONA系列会带着更为亲民的形象进入市场,会再次旗帜鲜明地指出小鹏汽车全新市场定位——AI智驾全球开创者及普及者。

换句话说,“无AI不智驾”,成为“AI智驾汽车开创者和普及者”不仅仅是小鹏汽车新的宣言,将是小鹏汽车面向下一个十年交出的答卷。

然而, 一如现阶段市场所呈现的多级争霸的竞争状态,暗潮涌动中,属于小鹏的战线还有很长很长。

AI智驾的概念很好,就看小鹏如何真正向消费者传达,如何用丝般顺滑的体验让每个人都深切感受到小鹏的品牌精髓。

要不然,再多的想法只能是期许罢了。


特斯拉 FSD 入华前的最大伏笔,已经在北京车展埋下了

4 月 28 日下午,就在北京车展的流量盛宴逐渐走向尾声的关头,特斯拉 CEO 马斯克出现在北京,开启了他的突然而又短暂的访华之旅。而在关于马斯克此次访华目的的诸多猜测中,一个最受关注的议题是:特斯拉 FSD 入华。

一时之间,北京车展的聚光灯,又突然转向了特斯拉 FSD 和它背后的智能驾驶。

但其实,众多玩家在智能驾驶领域的诸多动态,从一开始就是本次北京车展的重头戏,并且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只不过在车圈大佬们的流量光环下,被一时忽视。

但实际上,北京车展可以看做是中国智能驾驶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一方面,从技术上来说,端到端已经成为高阶智能驾驶进一步演进的行业共识,并且已经有类似于华为、小鹏、蔚来、理想这样的玩家推进落地。

另一方面,从商业落地的维度上看,智能驾驶进一步从高价位段车型不断向低价位渗透,呈现出走向普及的「科技平权」之势。

端到端已成共识,并走向应用

从技术维度上,端到端无疑是本次北京车展期间各个玩家在智能驾驶领域合力推进的最热门方向,并且已经颇有成果。

其中一个受人关注的重磅玩家是华为。

4 月 24 日,在北京车展前一天,华为在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发布上,宣布了它的乾昆 ADS 3.0。

具体来说,在感知方面,乾昆 ADS 3.0 抛弃了以往的 BEV + GOD(通用障碍物识别)方案,而是基于 GOD 大网实现了从简单「识别障碍物」到深度「理解驾驶场景」的跨越式进步。

同时,在决策和规划方面,乾昆 ADS 3.0 全新架构采用 PDP(预测决策规控)网络实现预决策和规划一张网,从而实现类人化的决策和规划,行驶轨迹更类人,通行效率更高。

通过这样的方式,ADS 3.0 在技术架构方面实现了端到端架构。

基于此架构,乾昆 ADS 3.0 能够实现车位到车位智驾领航 NCA 功能,同时也能够在智能泊车方面实现离车即走,而泊车代驾也走向全场景商用——从实际落地的角度来看,乾昆 ADS 3.0 预计今年下半年就会推送给用户。

继华为之后,小鹏汽车在 4 月 25 日北京车展首日的发布会上发布了端到端大模型,并且在小鹏 X9 上开始公测。

具体来看,在感知层面,小鹏将感知大模型进行了升级,推出了行业首个量产的 2K 纯视觉占用网络,根据小鹏方面的说法,这个网络能够实现裸眼 3D 的效果,跟激光雷达一样强大。

而从控规的角度,小鹏也正是发布了行业首个基于神经网络的规控大模型 XPlanner,它将大量的数据来通过一个神经网络来进行训练,在数据和算力的加持下,拥有快速迭代的能力。

除了华为和小鹏之外,理想汽车在北京车展期间宣布推出 AD Max 3.0 进阶版,并介绍了一些面向用户的功能。虽然理想汽车并没有介绍这背后的技术逻辑,但是,据 42 号车库了解,理想汽车也已经在高阶智能驾驶的研发层面全力投入到端到端大模型。

另外,根据蔚来智能驾驶研发副总裁任少卿在接受外界采访时发布的信息,蔚来在端到端方面也已经探索很久,并且今年就会推出相关的东西。

当然,除了以上的重要玩家之外,类似于英伟达、地平线这样的底层算力提供商也在端到端上达成了共识。

比如说,在北京车展开幕前一天的媒体沟通会上,英伟达全球副总裁、汽车事业部负责人吴新宙明确表示,端到端大模型是自动驾驶三步曲的最终一步;他还强调,能够把端到端模型做好的企业,一定也需要非常好的第二代甚至第一代的自动驾驶堆栈型,而且端到端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成长,从而变得更加强大。

但吴新宙强调,端到端自动驾驶一定会到来。

另外,作为国内智能驾驶芯片领域的重要玩家,地平线在北京车展发布征程 6 系列的同时,也在反复强调:端到端已经成为高阶智驾算法技术竞逐的焦点,而地平线专为大参数 Transformer 而生的新一代智能计算架构 BPU 纳什,将加速端到端和交互博弈算法的应用普及。

总体可见,在特斯拉的引领带动作用之下,中国智能驾驶产业的核心玩家们,已经就端到端架构作为高阶智能驾驶领域的未来演进方向达成了高度共识,并且已经开始逐步走向落地。

算力追逐战,从车端卷向云端

基于整个智能驾驶行业正在对端到端架构进行拥抱的大背景,再结合本次北京车展上各家的动态来看,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是:整个智能驾驶行业对于算力的追逐,已经从车端卷向云端。

先来看车端算力。

其实从车端的角度长期来看,自从 2023 年以来,整个智能驾驶行业在商用落地的过程中,已经呈现出明显的车端算力回落——不过,在本次北京车展上,这个趋势得到更加明显的体现。

比如说,在本次北京车展期间,地平线发布了最新一代的智能驾驶计算方案征程 6 系列,它包括 6 个版本,算力覆盖范围从低阶智驾市场的 10+ TOPS 到高阶智驾市场的 560 TOPS。

其中在高阶智驾市场,地平线的征程 6P 拥有 560 TOPS 的算力——但是从地平线的商业落地版图来看,该版本并非是要承担走量任务。相反,从地平线公布的信息来看,超过 50 家生态伙伴选择了算力为 80 TOPS 和 128 TOPS 的征程 6 E/M 版本,而且其量产和落地的速度会更快。

另外一个关键角色,是英伟达。

在本次北京车展期间,英伟达并没有开设一个单独的展台,但是却在进一步扩大它在中国智能驾驶市场的商业落地版图。其中,继与理想、极氪、比亚迪、广汽、小鹏等车企达成相应合作之后,英伟达又在北京车展期间与奇瑞和极越就 DRIVE Thor 达成了合作。

而关于 DRIVE Thor,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在英伟达官网的宣传页面中,其算力标准已经从 2022 年 9 月最初宣布之时的 2,000 TOPS 调整为最新的 1,000 TOPS。

英伟达官方还表示,在提供性能的同时,它也能够有效地降低系统成本。

所以,很明显,在包括端到端在内的现有智能驾驶技术框架之下,除了车企本身,即使是类似于地平线和英伟达这样的车端算力供应商,也已经停止内卷。

然而,基于端到端的技术体系,整个智能驾驶领域的算力追逐战,已经从车端卷向云端。

比如,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靳玉志在车展前的发布会上表示,在 ADS 3.0 架构的背后,是华为云强大的 AI 能力对于云端训练的支持。他表示,由于端到端对于大量数据的训练需求,ADS 每天要学习超过 3,000 万公里的训练历程,每 5 天要进行模型的迭代,这背后需要大量的算力进行支持。

他强调,到 6 月份,华为用于 ADS 训练的算力将达到 3.5 E FLOPS。

与此同时,小鹏汽车也在北京车展的发布会上表示,针对基于神经网络的规控大模型 XPlanner,它需要通过大量的包括人、车、交通、天气等数据进行训练;而小鹏汽车将在今年晚些时候投入大量的训练算力进行训练,其规模是「中国汽车行业里接近于最多的训练算力」。

实际上,除了华为和小鹏之外,蔚来、理想、极越等智能驾驶领域的重要玩家,也都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进行云端算力的布局——其中有意思的是,蔚来在 4 月 30 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其在智能驾驶的端云算力最高达到 230.29 EOPS。

另外,关于自动驾驶的发展对于云端算力的依赖,英伟达全球副总裁、汽车事业部负责人吴新宙也明确表示:作为一个不可避免的未来,未来的 AI 汽车会比现在的自动驾驶开发简单很多,更多地集中在云端。

在技术向上中,继续向下落地

随着 2024 年的到来,无论是小鹏、蔚来、理想、问界这样的车企,还是华为、英伟达、地平线这样的方案提供者,所有玩家其实都需要面临一个无比关键的问题:到底该如何落地?

在本次北京车展中,这个问题其实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解答。

一方面,从高阶智能驾驶的维度上来看,各家的策略都非常清晰,那就是继续做好智能驾驶这个产品本身,然后使之走向更多的用户群体。

比如说,4 月 23 日,在北京车展正式开幕之前,余承东发布了问界新 M5,它拥有三个版本,但都标配了华为高阶智能驾驶 ADS 2.0(且拥有升级到 ADS 3.0 的能力)。

与此同时,虽然余承东一再表示售价低于 30 万的华为高阶智驾其实都是亏本销售,但是问界新 M5 依旧选择了 24.98 万元的起售价,将华为高阶智能驾驶的入手门槛降低到 25 万元以下。

这样做,只有一个原因:通过更大规模的走量来摊薄成本。

除了华为之外,小鹏在北京车展宣布 XPlanner 时,其实也是在努力为 X9 这款车呐喊助威;理想汽车则展台上不谈技术,只谈用户能够通过 OTA 体验到的功能……甚至连英伟达这样的巨头,也部分出于成本考量,将 DRIVE Thor 的算力进行了缩减。

另外一方面,当我们把智能驾驶作为一个产品属性去看待的时候,它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但这种分化,在北京车展期间变得更加鲜明。

比如说,地平线最新发布的征程 6 系列,其旗舰版本被用来配合地平线最新发布的全场景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SuperDrive,来作为「样板间」,这固然有其意义。

但作为一个务实的企业负责人,余凯瞄准的其实是征程 6 E/M 版本所面向的更走量、更广泛的大众市场。

同时,一直在智能驾驶领域高举高打的华为,也在推出 ADS 3.0 的同时,也非常不失时机地推出了ADS SE 版本。官方表示,ADS SE 版本支持高速轻松开、泊车可见即可泊的基础智能泊车能力,其目的是「让更多的用户享受到科技平权与普惠的智驾体验」。

而结合华为在北京车展展台上的展车来看,可以预见的是,深蓝汽车未来发布的新车型将会搭载 ADS SE 版本——也就是说,华为 ADS SE 所搭载的车型,可能会下探到 20 万以下的价格区间。

而瞄准这个价格区间的关键玩家,不仅仅是华为。

毕竟,北京车展期间,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动态是小鹏汽车的 MONA。在发布会上,何小鹏对于 MONA 的定义是「全球 AI 智驾的普及者」。

结合小鹏汽车已经发布的 2K 纯视觉占用网络和 XPlanner,以及 MONA 项目在 15 万级别的定位,几乎可以确认,MONA 已经做好去掉激光雷达的准备。

当然,如果把目光投向更广泛的玩家视野,还有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就在 4 月 29 日,黑芝麻智能宣布,旗下华山 A1000 芯片搭载亿咖通·天穹 Pro 智能驾驶计算平台成功助力领克 08 实现高速 NOA 的智驾功能升级。

所以,在智能驾驶纷纷追求量产落地的当下,更多车企、方案商和芯片供应商,也都在不遗余力地进入到智能驾驶的落地节奏中。

写在最后

纵览本次北京车展,无论是由马斯克突击到访而引起广泛议论的「FSD 入华」,还是华为、小鹏、蔚来、理想和英伟达、地平线等玩家的诸多动态,都在一定程度上指向了智能驾驶产业发展的一个处境。

那就是:智能驾驶已经处在技术突破和商业落地的关键十字路口。

毕竟,从技术的维度上来说,尽管端到端已经成为大趋势,而且大模型的加持给了它更大的成长空间,但从如今的实际产品体验来说,包括特斯拉在内,没有哪一家车企有足够的底气去大声告诉消费者「自动驾驶已经实现」,并且可以为此承担全部责任。

正如吴新宙所说,即使是端到端,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成长。

但是,如果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在 AI 技术的驱动下,智能驾驶本身确实已经在数年内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类似于自动泊车、高速领航辅助驾驶等功能也已经在用户的使用场景中体现出相应的产品价值——而智驾能力,也由此正逐渐成为用户购车决策中的重要一环。

从这个角度来看,智能驾驶的商业落地,不仅仅是各大玩家在多年的投入之后寻求商业回报的必然结果,也是整个汽车行业在电动化、智能化的产业革命中不断寻求技术和和产品突破的主动选择。

有意思的是,在这一轮产业革命中,身为智能驾驶先驱者和引领者的美国企业特斯拉,反而是在大洋彼岸的中国,才能够找到它在智能驾驶领域的追随者、学习者和有力竞争者——而在北京车展期间,我们也看到,对于「特斯拉 FSD 入华」一事,类似于小鹏汽车这样的中国玩家也表达了欢迎。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若有一天特斯拉 FSD 入华成功,则本次北京车展期间发生的与智能驾驶相关的一切,可以说都是这件事情得以发生的最佳铺垫。

“忘掉特斯拉和FSD吧,我们这项业务才是未来”

福特被低估的“法拉利”

作者|楚门

编辑|秦章勇

“别只盯着自动驾驶。”

就在企业把资金和未来押注在自动驾驶方向时,福特公然唱起反调。

公司CEO吉姆·法利(Jim Farley)喊话华尔街的投资者和分析师,要他们忘掉特斯拉和FSD,因为福特的Ford Pro车队业务才是汽车业的未来。

在Jim Farley看来,华尔街放在驾驶辅助上的精力太多了,而忽略了真正赚钱的业务。

去年,Ford Pro的税前利润飙升了大约一倍,达到了72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

福特整个2023年调整后息税前利润是104.2亿美元,仅Ford Pro就贡献了三分之二,相比之下,福特的Model E电动汽车业务,在2023年共亏损了47亿美元!

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特斯拉多头:被低估的“法拉利”

Ford Pro由福特的传统车队和商业业务以及新兴的远程信息处理、物流和其他面向企业大客户的相关业务组成,还为企业提供零部件和服务。

吉姆·法利称,如果你正在寻找汽车行业的未来,不要再盯着FSD和特斯拉了,“来看看Ford Pro吧,我们的毛利率有50%。”在他看来,Ford Pro在内部被严重低估。

虽然吉姆·法利这样说有自卖自夸的嫌疑,不过华尔街仍有分析师赞同法利的说法。

其中就包括著名的特斯拉多头——摩根士丹利分析师亚当·乔纳斯,他将Ford Pro比作福特的“法拉利”。

乔纳斯提到,当年法拉利还在菲亚特克莱斯勒时,他给出的估值是40亿美元,现在的法拉利则价值800亿美元。法拉利未被从菲亚特分拆出来时,被投资者完全忽视,严重低估。

“现在福特也有一辆法拉利,它叫Ford Pro。我想我们该同意,人们忽视了一颗摇钱树。”

他认为,这项业务因利润被抽走,主要用于填补福特的“电动汽车项目”而被忽视。

目前福特共有三个以客户为中心的汽车业务板块,包括Ford Blue(传统燃油车业务)、Ford Model e(电动汽车业务)以及Ford Pro(福特商用车及相关服务和解决方案)。

其中Ford Blue是福特的当家支柱,Ford Model e是福特在电动化领域的转型项目,而Ford Pro则是福特在2021年成立的新能源商用车部门,提供车辆服务和分销业务。

该业务专门针对商用车及企业大客户,通过全面利用车辆到云端的智能网联技术,提供一站式服务,可提升商用车队的车辆运行性能,提高工作和生产效率,同时简化运营过程,从而降低用车成本。

具体来看,Ford Pro在以下几个领域提供服务:

Ford Pro车型系列,包括电动和内燃机在内的商用车产品,既有福特的燃油车、混动车也有全电气化厢式货车及商用全尺寸皮卡。

Ford Pro充电,针对公共充电桩、商用车队停车场充电桩以及家充桩等一系列软硬件解决方案。

按照福特官方介绍,他们提供端到端充电解决方案,无论你是购买的第一辆商用电动车,还是为车队增加车辆,都可以在充电器、软件和基础设施服务上得到帮助,也就是说不论企业大小,都可以找到适合的可扩展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此外,还有相关的充电软件可以管理车辆充电时的状态,比如避开峰值充电时间,减少能源费率,还能从单个帐户监控和管理整个车队的充电操作,并提供有专门的客户支持。

Ford Pro智能化业务,则是为运营车辆提供的数字化服务,帮助企业客户管理和运营车队。而且,不论运营车辆是不是福特牌,还是电动车或燃油车,都可以使用相关智能化软件。

福特的商用车,每台车上都配备有标准的嵌入式调制解调器,可以访问Ford Pro智能化软件,掌握维护和能源使用等重要事项,同时有可能降低成本。

Ford Pro精英服务,设有专属大型物流服务站,可以进一步拓展福特汽车的商用车服务网络。预计到2025年,福特将在全美境内将推出1200台移动服务车来满足用户需求。

除此之外,福特还贴心的提供了金融服务——Ford Pro FinSimple,包括商业信贷额度、车辆租赁和采购、充电基础设施和专业需求。

一句话总结,Ford Pro已经渗透商业车各个领域。吉姆·法利也对Ford Pro寄予厚望,认为该业务将会帮助福特重新定义商用车及服务领域。

能替代FSD吗

FSD的全称为Full Self-Drive,也就是完完全全的自动驾驶,一直以来FSD都是特斯拉最大的卖点和依仗,特斯拉更是一直在致力于提高FSD技术的性能和可靠性。

如果按照这个价格计算,特斯拉靠卖软件赚得钱已经不少了,不过特斯拉并没有公布过FSD的营收和利润。

多数华尔街分析师预测,到2030年,FSD每年可带来数百亿美元的收入。马斯克曾直言,“从长远来看,自动驾驶的收入会让所有这些数字(传统汽车销售利润)看起来都很愚蠢。”

FSD对特斯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福特CEO则认为,Ford Pro之于福特亦是如此。

据吉姆·法利透露,去年Ford Pro有50万订阅者,同比增长46%,毛利率则为50%。

福特公布的2023年财报显示,全年营收共计1762亿美元,同比增长11%;净利润为43.3亿美元,调整后息税前利润为104.2亿美元。

其中,Ford Pro业务的表现尤为突出,盈利直接比之前翻了一倍多,高达到72亿美元,利润率上升至12.4%。福特汽车首席财务官John Lawler表示,Ford Pro具有“我们才意识到的巨大潜力”。

福特预计,未来几年Ford Pro从远程信息处理和其他非传统订阅服务中获得的收入,将增加到每辆车每年2000美元,每月约167美元左右。到2026年,预计Ford Pro总收入的20%将来自于此。

从盈利能力上看,特斯拉的FSD和Ford Pro都是一把好手。不过相比FSD提供的自动驾驶服务,Ford Pro服务的领域显然更多,也更具想象空间。

因为Ford Pro不仅可以从为商业客户提供定制化的燃油、混动和电动车型组合以及高价值服务获得营收,还能通过付费软件订阅、高价值服务订阅、商业客户的移动维修订单等实现盈利。

此前福特官方预计到2025年,FordPro服务将创造450亿美元的收入,而汽车本身可能不是主要的卖点,一半的商业收入都将来自汽车服务和软件。

这也是必然趋势,车企开始越来越依靠软件赚钱,不再局限于卖车。

电动化仍在亏损

押注Ford Pro,Ford Model e业务就必然不受待见。

2023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财报显示,Ford Model e业务亏损持续加大,其中,四季度电动汽车业务亏损15.7亿美元,高于分析师预期的13.4亿美元,较2022年同期的6.31亿美元的直接翻了一倍多。

而整个2023年,福特的电动汽车业务共计亏损达47亿美元,高于此前预期的45亿美元。

不过造电动车就像赔本赚吆喝,这一点在福特这样的传统大厂上表现的更明显。只不过现在新能源转型已是箭在弦上,福特只能继续投入。

本月初,福特表示其电动汽车业务今年会继续亏损,预计亏损金额在50亿至55亿美元左右。不过福特对此也非常乐观,首席财务官John Lawler表示,即使电动汽车尚未盈利,但公司仍从中受益。

吉姆·法利则称,尽管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需求低于预期,但车队客户采用全电动汽车的速度实际上比公司预期的要快。

嘴上说得轻松,实际上福特仍在重新考虑电动汽车战略。

据悉,福特还在开发一个更小、更低成本的电动汽车平台,可以在一系列车辆上使用,至于下一代电动汽车,福特承诺在开始销售后的一年内可以实现盈利。

与此同时,福特还推迟了在肯塔基州的第二家合资电池工厂,缩小了密歇根州新建磷酸铁锂工厂的规模,也没有继续在土耳其建立合资电池工厂。

在决定推迟120亿美元的电动汽车支出后,福特预计今年的混动车型销售额将增长40%。

“消费者将决定产量,下一代EV车型,将在资本回报合适后再推出。”

也就是说,面对持续亏损的电动车,福特也看清了现实,电动化的进程不再激进。

毕竟对于企业来说,只要能赚钱,就是一门好生意。

马斯克旋风访华24小时:FSD扫除障碍,特斯拉再无禁区

何小鹏:欢迎FSD入华”

作者|楚门 王磊

编辑|秦章勇

没去车展,也没去上海工厂。

马斯克的这次中国行,匆匆地来,匆匆地走。

今天下午,马斯克的私人飞机从首都机场起飞,距其落地还不足24小时。

紧凑的行程安排,背后必有关键原因,外媒虽然称之为“令人意外的访问”,但马斯克这次闪电访华仍然带来不少好消息,其中最关键的一条:

特斯拉通过汽车数据安全4项全部要求,各地对特斯拉使用限制已陆续取消。

今天中午,又有消息爆出,特斯拉中国版FSD,将采用网络提供的高级辅助驾驶地图,这意味着FSD入华的封印已经被解除。

特斯拉FSD,真要来了。

开特斯拉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昨晚, 马斯克登上了央视的新闻联播。

国务院总理李强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马斯克,马斯克自夸上海特斯拉工厂,说其是特斯拉全球表现最好的工厂,这得益于中国团队的勤劳智慧。特斯拉愿与国内进一步深化合作,取得更多共赢成果。

结束会谈后,马斯克的本人账号和特斯拉中国的官方账号,均表示了感谢和荣幸,马斯克表示“很荣幸和李强总理会面。从上海初见至今,我们已相识多年。”

根据路透社报道,这次马斯克访华是因为接受了中国贸促会的邀请,而且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在马斯克抵华的当天下午就与其进行了简单交流。

有意思的是,任鸿斌还询问特斯拉有没有参加今年的北京车展,马斯克则回答没有,还强调特斯拉在美国也不参加车展。

就在同一天,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联合发布了《关于汽车数据处理4项安全要求检测情况的通报(第一批)》的通知。

特斯拉恰好在内,而且是唯一一家符合合规要求的外资企业。

通知里的四项安全要求分别包括:车外人脸信息等匿名化处理;默认不收集座舱数据;座舱数据车内处理;处理个人信息显著告知等。

从具体车型来看,特斯拉国产的所有Model 3、Model Y型号均符合汽车数据安全合规要求,也就是说只要是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生产的车型,全都符合合规要求。

其余车企还包括比亚迪、理想、路特斯、合众新能源和蔚来5家企业,共57款车型。

这也意味着,国产特斯拉已经符合国内对于汽车数据处理安全性、隐私保护的规定,这将有利于解除机场等场所对特斯拉禁行禁停的限制。

此前,因为特斯拉车载摄像头安全性问题,被禁止进入到一些机关单位和保密单位,如今看来,特斯拉以后将“畅通无阻”。

特斯拉方面也已经表示,各地已陆续解除对特斯拉等智能网联汽车的禁行禁停限制。

眼下特斯拉最大的问题是销量疲软,阉割版的自动驾驶让其在中国市场总是有心无力,随着FSD封印解除,中国市场的销量可能会迎来一波小高峰。

更有意思的是,今天一早,外媒报道称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到访了马斯克在北京下榻的酒店,路透社目击者称,曾毓群从电梯里出来,与等候在大厅的两位特斯拉中国高管握了手。

这是在为接下来的议价做准备吗?

与网络地图合作

虽然人在中国,还要忙着和各方大佬见面,但一点不耽误马老板网上冲浪。

昨天下午刚落地北京,他就更新了推特,“特斯拉今年将投资约100亿美元在AI人工智能的训练和算法学习上”,而这最终还是为了用在汽车上。

马斯克还特别表示,任何支出达不到每年100亿美元的水平且无法高效部署的公司,都无法在市场上竞争。

要知道在今年1月特斯拉刚刚追加了5亿美元的新投资,购买了约1万个英伟达H100 GPU,用于自动驾驶的训练。有数据显示,特斯拉拥有H100 GPU的数量可能超过3万个。

马斯克称,特斯拉可能是全球第二多拥有英伟达H100 GPU数量的公司,仅次于Meta,而xAI则排名第三。

不论是加大投资还是购买英伟达的GPU,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一件事——自动驾驶,或者说是为了特斯拉自动驾驶软件FSD。

我们都知道,特斯拉实现自动驾驶的路线是自下而上迭代,从L2开始逐渐向上发展,这个过程对于算力、数据等要求都是指数级的增长需求,这也是特斯拉投入巨大算力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FSD中国版也开始进入最后冲刺,最新消息是,特斯拉将使用网络地图提供的高级辅助驾驶地图,用于中国版FSD。

这一合作不仅解决了特斯拉在测绘资质方面的问题,还为FSD所需的车道级地图数据提供巨大支持。

不久前,网络地图也曾宣布,车道级导航将于5月在特斯拉全球首发。

从网上曝光的图片来看,即将更新的网络地图特斯拉车道级导航界面和最近更新的美国FSD界面非常相似,融合了车道级地图+视觉感知信息。这似乎意味着网络地图和特斯拉已经完成了数据方面的融合。

虽然特斯拉还没有明确FSD入华的时间表,但扫除关键障碍后,落地已经不远了。

何小鹏:支持百花齐放

自从2021年特斯拉FSD发布以来,何时进入国内市场一直是海内外关注的一大话题。

只不过,如今的国内市场智驾已经大变天,从小鹏汽车到华为的入局,再到国内率先采用“纯视觉”智驾方案的极越,国内车企卷的不只是价格,还有智能驾驶。

马斯克这次突然到访,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特斯拉的着急。

2024年的特斯拉,无论是汽车销量还是财报数据,都远不及华尔街分析师们的预期,其股价也像在坐过山车,不少人纷纷看衰特斯拉。

而马斯克不止一次的提到,FSD是未来特斯拉利润最高的产品,在核心业务电动车遇阻的情况下,中国作为特斯拉全球第二大市场,马斯克想让FSD入华的心思迫在眉睫。

不过,即便入华在即,特斯拉FSD又能否和国内的选手一较高下?

目前,特斯拉的全自动驾驶软件FSD已经在美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开放。根据特斯拉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数据,FSD已经累计行驶了超13亿英里。

不久前还进行了2024.3.10版更新,将FSD后缀的Beta一词去掉,改为了Supervised。

虽然只是从测试Beta到监督Supervised一个词的改变,但也间接表明特斯拉FSD的能力已经到了全新阶段。

根据官方说法,在车主的监督下,最新版FSD Supervised几乎可以在任何地方驾驶特斯拉:它将进行车道变换、选择岔路口以遵循导航路线、在其他车辆和物体周围导航以及左转和右转。

就在马斯克到中国的两天前,特斯拉FSD在德国进行了公开展示,这也是FSD在欧洲的首次正式亮相。

瑞典交通运输部的一位官员乘坐特斯拉Model Y,在德国道路上体验了FSD 12,并表示“令人印象深刻,平顺且自然”,称在市区到机场的45分钟路程中,只进行了一次人工干预。

据悉,现在特斯拉开始陆续向车主推送FSD Supervised最新的版本——V12.3.6,而这次推送距离V12.3.5版本的更新仅过去了一周。

外网已经体验过FSD V12.3.6版本的特斯拉车主表示,与V12.3.5相比,最新版在高速公路上变道更加频繁。

根据资深FSD用户的说法,V12.3.6的运动与人类司机非常相似,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流畅和人性化”。

但这是FSD在国外的表现,国内的道路环境和国外大不相同,交通规则、道路情况也更复杂,对FSD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

相应地,国内车企在这一点上则已经具有了先发的本土优势,开城速度、对高精地图的依赖、技术路线等都处在百花齐放的状态。

不过有一点国内车企和特斯拉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在智能驾驶的投资上都很舍得花钱,小鹏汽车曾表示计划今年在自动驾驶等人工智能领域投资35亿元。

就连刚开始造车的小米汽车,公开数据显示智能驾驶团队目前一年投入的研发费用预计都在15亿元。

毫无疑问,特斯拉曾经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一条鲶鱼,FSD一旦入华,大概率又会成为自动驾驶行业的鲶鱼。

今天上午,何小鹏发文,称欢迎特斯拉FSD入华,Tesla拥有非常好的自动驾驶技术和品牌。

“无论是Tesla的FSD,还是小鹏的NGP,还是友商的NOA,这些都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之一,应该支持百花齐放。”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12142.html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来逛逛这家博物馆
*ST美谷 000615 5月22日主力资金净买入2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