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6%的长三角银行已制定绿色金融战略

绿色

长三角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周炎炎 上海报道

金融监督

5月30日,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宁波五地监管局的指导下,长三角区域银行业协会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在沪举行,本次会议以“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

记者从会议上获悉,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上海辖内银行业绿色融资余额合计15666.15亿元,较年初增长9.58%。其中,绿色信贷余额15191.96亿元,较年初增长10.04%;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券投资余额178.41亿元,较年初增长9.15%,绿色金融业务发展迅速。

会上,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联合交通银行共同发布《长三角银行业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这是全国首份长三角银行业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报告。

记者翻阅报告发现,从长三角地区绿色金融战略与目标制定的总体情况看,276家的银行已经制定了绿色金融发展战略规划或目标,占比92.6%。其中,政策性银行、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战略与目标制定情况达到了100%,城农商行制定率略低于100%,但仍在95%以上,显示出长三角银行对绿色金融抱有很高的认知与参与度,反映了其国际化视野和对全球绿色金融趋势的快速响应。

相比之下,村镇银行的绿金战略与目标制定情况略显不足,仅有73.53%的村镇银行制定了绿色金融战略与目标。这可能是由于这类银行的资源限制、知识缺乏或其他战略焦点的不同,但也指向一个发展机会,即通过提供更多支持和资源,帮助这些机构在绿金领域取得进展。

报告揭示了长三角银行业绿色金融挑战日趋明显。 当前区域内仍然存在绿色金融标准不统一、绿色金融监管政策口径不一致,金融机构跨区域经营障碍和绿色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将成为制约长远发展的重要挑战。

报告也指出,长三角银行业绿色金融成效日益显著。政策体系持续完善,区域围绕中央加快国内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政策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已经逐步建立起总体政策框架体系。制度建设持续推进,长三角银行业在战略规划、组织架构、运营管理等方面主动建设,形成一批重要实践经验。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企业的生命周期里有哪些金融需求

摘要:当前,上海正在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助力科创企业发展是商业银行融入城市经济建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不可回避的现实是:科创企业通常轻资产、重研发、资金压力大,银行与之合作面临诸多挑战。 “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 ”70年来,新中国经济、金融变化斐然,而金融服务经济发展大局的使命始终未变。 将视野聚焦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高速跑道上,有一家以这座城市命名的金融机构,在中国银保监会等监管部门的引领和指导下,秉持力挺实体经济的初心,发力科创金融、普惠金融,以创新之势跑在前面。 在国庆70周年之际,上海银行交出硕果累累的“答卷”,并将以此为更高起点,在持续深耕实体经济的新征程中,实现打造“精品银行”的战略愿景。 以创新服务创新,金融引擎助科企腾飞当前,上海正在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助力科创企业发展是商业银行融入城市经济建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不可回避的现实是:科创企业通常轻资产、重研发、资金压力大,银行与之合作面临诸多挑战。 近年来,中国银保监会通过推动机制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完善激励措施,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强银行保险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实体经济与金融良性循环。 针对科企融资难,上海银行在中国银保监会的引领下、在上海银保监局的指导下,加大了研究力度、优化了业务模式、缩短了业务流程,以实际行动为科创型企业发展助力。 科企“软资产”巧变风控“硬手段”车联网企业——上海博泰公司就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来自上海银行的“给力”支持。 博泰成立于2009年,是一家专门从事智能化车载信息服务系统研发、制造、并提供配套服务的车联网企业。 公司总部位于上海,在多个城市建立了研发中心,目前拥有专利540项,并有1412项专利在申请中,是国内知识产权最多,创新能力最高的车联网企业。 但同时,这也是一家轻资产公司,客户主要为整车厂。 整车厂的付款周期长,导致博泰资金压力较大,融资需求迫切。 科创企业融资难,症结在于它们大多是轻资产公司。 但轻资产不等于没资产,只是缺乏传统意义上银行看重的“硬资产”,更多地是拥有“软资产”,比如知识产权、品牌、数据、团队、客户,以及未来走向资本市场可能的股权增值等。 缓解科创企业融资难,关键在于将科创企业的“软资产”变成银行可用于风险控制的“硬手段”。 在对上海博泰公司的上下游客户、经营模式、结算周期等全面了解后,上海银行冲破重重困难,在无强有力的担保情况下,将整车厂的应收账款作为抓手,跳出传统授信模式,采用应收账款质押的模式,给予上海博泰授信支持。 同时,为控制风险,上海银行还采用了双人核保方式,实地走访整车厂进行应收账款确权,确保整车厂的应收账款回款得到落实。 在与上海博泰的合作中,了解企业、掌握企业的资金流向、扎实落实应收账款的回款,都成为了上海银行重要的风控手段。 在2013年首次与上海银行开展合作以来,上海博泰开启了腾飞之旅:2018年,博泰成为上汽智能汽车平台和新能源汽车科创中心发起单位,获批政府研发资金支持;2019年博泰突破业务瓶颈,成为全国唯一一家第三方独立的车联网企业,从单一客户上汽集团发展至多个车厂合作(东风汽车、上汽、长城、一汽、上汽五菱等)。 在2019年汽车市场整体下滑的背景下,博泰利用自身产品的绝对优势,销售规模从8亿直线上升至20亿元,大幅度占有了细分行业市场,逐步占据龙头地位。 随着上海博泰的稳步发展,上海银行逐步提升了对博泰融资规模,加大了支持力度,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账户清算、上下游、C端用户等维度提供了全方位的个性化金融服务方案,全面满足企业的需求,使企业实实在在体会到了银行政策的优势、创新金融服务的实惠。 创新培育一批科创企业上海博泰的案例,是上海银行服务科创企业的一个缩影。 针对上海未来产业发展政策和需求,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制造、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上海银行已支持了一批战略重点产业领域的重大项目落地。 比如,在集成电路领域,上海银行先后支持了和辉光电第6代AMOLED显示项目、华力12英寸先进生产线建设等上海市重大产业项目。 此外,近年来上海银行为上海硅产业投资公司的并购交易提供专属融资方案。 如今,在一批科创企业的心中,上海银行在他们初创时期结下友谊,一路走来提供专业金融服务相伴成长。 除了已登陆科创板的微芯生物,还包括致力于单克隆抗体药的研发与产业化的复宏汉霖、快速成长的人工智能行业头部企业深兰科技、致力于高端硅基材料研发与生产的半导体材料的上海新傲科技等等。 升级科创金融服务据了解,上海银行围绕科创板成立了“科创板企业上市服务中心”,重点围绕两方面升级科创金融服务:一是坚持突破性的思维,不断提升对拟上市科创企业服务能力。 目前,许多颇受市场关注、并已纳入科创板上市名单内的企业,都在成立早期就成为了上海银行的对公客户,上海银行针对性推出了覆盖“培育扶持、上市冲刺助力、上市后续服务”的一揽子产品和服务方案,提供投贷联动、财务优化管理、改制重组顾问、高管及员工持股计划、产业并购融资服务、股票质押融资等综合金融服务。 二是坚持立体性优化,以浦东科技支行为试点单位,加快完善科创金融服务体制机制,让服务更专业。 包括为科创板企业信贷评审设立绿色通道;制定科创板客户专属信贷标准,以企业核心技术、经营性现金流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同时,加大在人力、财务、信贷等资源上的倾斜力度,完善考核配套机制,为大力发展科创金融打下基础。 为全力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上海银行还率先发布了“科创金融服务方案”:为科创企业提供100亿元专项信贷额度支持,并设立了科创金融专家库,通过对接资本、知识、机构,打造“上海银行+”科创金融服务大平台。 截至2018年末,上海银行科技企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38%,大幅超过一般贷款平均增速。 识于微时相伴成长,普惠金融精准滴灌金融从来都不是孤立环节,只有距离实体经济越近,才能越彰显出它的服务价值。 中国银保监会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原则,不断出台政策措施,疏通货币信贷传导机制,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以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上海银行始终认真贯彻银保监会等监管部门的要求,谨记肩负的普惠金融使命,沉入基层一线,挖掘广大中小微企业的真实需求,为其谋良策、出实招。 当上海银行一次次叩开中小微企业的大门,那些真真切切的需求自然而然浮现了出来。 站在中小微企业的角度,上海银行发现要解决行业内普遍的“不敢贷、不愿贷、不能贷”问题,需要不断突破普惠金融的服务速度、广度和深度。 供应链交易信息,为小微“增信”普惠金融践行多年,但真正谈到要为中小微企业办理贷款业务时,不少银行仍然存在着“不敢贷”的心理。 一边是普惠金融的初心使命,另一边则是要守住的风险底线。 传统银行与这些没有业务往来的中小微企业如何建起信任感?为此,上海银行摸索出的一套办法是聚焦“线上化、平台化、标准化、集中化”建设,上线“上行e链”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通过整合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交易、物流、资金信息,实现为中小微企业增信的目标。 据了解,上海银行与中船成套物流正在共同搭建线上供应链服务平台,通过与第三方技术平台的合作,中船集团的上游供应商登陆该平台可以足不出户,在线上发起融资流程,快速拿到融资资金。 此外,上行e链平台运用数字化思维,更深的结合、应用供应链交易场景,将产品嵌入到原有交易的过程中,实现更优的客户体验。 比如,上海银行与海尔集团合作,在海尔的经销采购平台加载上行e链的融资产品,经销商在采购过程中可直接选择融资模式进行支付,上海银行根据其历史采购数据进行额度审核,在线实现放款,通过将银行产品直接嵌入到交易场景,进一步提升资金的供给效率。 银税互动”,搭建完整金融生态系统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想要发展普惠金融,相比于单纯发放一笔小额信贷,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更为重要。 上海银行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运用大数据,结合服务场景,实现线上批量化、智能化操作,较好地解决了银行“不能贷、不愿贷”的问题。 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设计、制作的兴诺软件虽然已经有“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的名号,却碍于没有固定资产抵押,且年销售收入不高,因此在寻求融资时还是屡屡碰壁。 在了解到该企业纳税信用等级为B级且纳税情况较稳定后,上海银行主动为其推荐了“银税互动”金融服务方案。 这套方案无需企业提供房产抵押等硬担保措施,只要获得经企业授权的纳税信息,再通过多维度风险大数据分析,就可准确还原企业真实经营状况。 在通过全方位的风险评估后,兴诺软件顺利获得了100万元利率优惠的类信用担保贷款,解决了流动资金不足的“燃眉之急”。 随着兴诺软件营业收入迈上一个新台阶,目前该公司正考虑继续以“银税互动”模式,从上海银行申请增量贷款。 随着数字技术时代的到来,普惠金融也遇上了前所未有的红利期。 上海银行正在学习如何与科技平台合作,共同搭建起一个共赢生态圈,让金融服务变得更便利。 近年来,上海银行在服务本地小微企业时,充分利用上海金融生态好的区位优势,整合各方资源,积极与政府、园区、担保机构、商会协会等第三方合作对接,积极打造上海银行+平台,为企业提供开户、结算、投融资、顾问咨询等一站式系统化的金融服务。 据悉,上海银行已为上海市接近一半的“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了金融服务。 前7月普惠金融贷款同比增51.88%在上海银行看来,依赖少数核心客户资源的传统经营模式,在经济转型发展、金融市场开放化的过程中越来越难以为继,银行必须着眼长远,提升自身服务各类经济主体的能力。 发展普惠金融的过程,将成为商业银行优化自身客户结构与业务结构,提升主动经营管理能力、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过程,这也与上海银行打造“精品银行”的战略愿景相契合。 为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级,上海银行在搭建上海银行+平台基础上,坚持突破性思维与综合化推进,以客户需求为服务出发点,深入了解小微企业金融需求特性,以需求驱动产品、服务、渠道、流程的创新,不断优化客户旅程,努力提升服务质效,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多维度金融服务。 在开展普惠金融过程中,上海银行坚持:一是围绕共性化需求,打造标准服务。 由于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与流程一般较简单,其金融需求也相对简单,主要集中于一般性结算与融资;但另一方面,小微企业对效率和便捷却有很高的要求。 针对这一需求特性,上海银行着力打造标准化产品服务体系,以“简单、方便、高效”为服务目标,让小微企业在得到好的金融服务中、在实现好的发展中感到幸福。 截至7月末,上海银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206.2亿元,较年初净增36.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1.88%。 发挥城商行作用,助力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升级长三角地区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既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民营、中小微企业发展最快、市场经济最为成熟、信用环境相对优良的区域之一。 金融业的协同联动是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重要一环,作为扎根长三角区域的城商行,上海银行在上海银保监局的指导下,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多措并举倾力支持长三角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牵头凝聚城商行同业合力上海银行近年来把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所带来的自身发展及服务区域的重要机遇,致力于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协同发展。 一是加快渠道经营网点布局,目前在长三角所设机构占全行的85%。 二是支持长三角重大项目建设,包括对长三角互联互通交通体系建设、能源项目、环境保护项目给予金融支持。 三是服务长三角公共事业和社会民生,探索长三角异地就医改革的金融服务方案,与上海市医保局对接急诊及部分门诊异地就医的直接结算服务工作。 四是借助长三角城商行联席会议平台,在城商行中发挥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牵头作用。 据了解,围绕长三角重大项目建设,上海银行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包括为长三角多条轨道交通建设,国家电网、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等能源项目建设提供授信支持;与松江区政府、上海双创投资中心、清华启迪控股共同出资成立G60科创走廊母基金,投资G60科创走廊重点产业领域的基金与项目,支持科创产业发展。 不仅自身发力,上海银行还牵头凝聚城商行同业合力,一起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贡献金融力量。 去年底,由上海银行担任轮值主席行的第十一届长三角城商行联席会议举行,来自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城市商业银行、部分民营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中心等共22家单位齐聚黄浦江畔,围绕如何深化长三角城商行协同联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展开交流研讨。 会上,包括上海银行在内的多家单位还签署了跨境金融业务合作备忘录、深化同业业务合作备忘录,建立更为密切的合作关系。 在会议上,长三角城商行共同发起关于加强民营经济金融服务、加紧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倡议,“深化行际协同联动,建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协调机构;回归金融服务本源,提升区域实体经济服务能级;认真落实金融政策,全力支持民营及小微企业发展;对接区域发展战略,支持长三角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四新’经济支持力度……”十条倡议鱼贯而出,彰显出长三角城商行携手同行,服务民营经济、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信心与决心。 20条措施“适配”实体企业今年5月,上海银行举办了主题为“金融助力长三角一体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长三角一体化座谈会,针对长三角地区的科创、民营、中小微企业等各类企业把脉问需,并推出金融助力长三角一体化产业转型升级的20条措施。 为使银行金融服务与长三角各类实体企业发展的“适配性”进一步提升,上海银行主动对接长三角实体企业共同关切与需求痛点,邀请区域内先进制造、高新医疗、新材料、人工智能等行业领域20家企业参加座谈会。 会上,银行与企业展开深度交流,围绕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贷款授信、并购投资、债务融资、跨境金融、资金结算等方面的多样性金融需求及合作空间务实探讨。 上海银行针对长三角企业集中介绍了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服务方案,并推出的金融助力长三角一体化产业转型升级20条更是“干货满满”,包括携手政企共建产业合作联盟、倾斜支持长三角一体化重大项目及优质产业、降低企业金融服务成本、科学设定民营企业授信审批条件等。 会上,上海银行与多家长三角地区企业签署银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充分发挥各自区域经营方面的资源优势,共同促进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发展。 “三大金融”持续发力未来,上海银行将重点通过科创金融、供应链金融、民生金融“三大金融”服务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长三角区域的政府、企业、居民相伴成长。 科创金融方面,将针对长三角区域科创企业的不同生命周期建立全方位科创金融服务体系。 全线上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将为区域内产业链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客户打造集资金融通、支付结算、现金管理、财资管理为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力争为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提供满意的金融服务。 民生金融方面,将主要围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政府重大工程、园区建设、旧区改造、社保医疗、教育卫生、养老康养等社会民生相关领域推出系列金融服务措施。

建行信用卡丰富绿色金融实践 助力“双碳”目标

发展

“双碳”背景下,我国新能源 汽车 市场持续升温,预计到2030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 建行信用卡将新能源 汽车 消费金融作为丰富新金融实践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发挥优势促进资源整合,积极布局绿色信贷业务。 在“厂商端”,建行信用卡与蔚来、小鹏和埃安等造车新势力达成总总合作,不断深化与新能源 汽车 品牌多级对接合作,通过建立新能源车专属服务团队、搭建新能源厂商总总直销平台等措施,持续提升合作厂商的综合服务能力,“多管齐下”拥抱新能源 汽车 市场变革,持续加大新能源 汽车 分期贷款投放。 在“消费端”,建行信用卡大力支持终端零售客户融资购车需求,相较燃油车20%的分期首付比例,客户分期购买新能源 汽车 时首付比例只需15%,减轻了新能源 汽车 消费客户的支付压力。 依托亿级信用卡客户群体以及权益丰富的信用卡产品和服务体系,建行信用卡将新能源购车分期业务打造成其绿色金融新亮点。 目前,建行信用卡分期业务合作的新能源车型已超过300款,涵盖 汽车 品牌60余个,2021年投放新能源车信贷资金超过百亿元,累计为超过8万名客户提供新能源车分期购买支持。 清爽的设计、环保的材质,这款看起来很“小清新”的卡片就是建行的龙卡绿色低碳信用卡。 卡片采用PETG环保材质,紧密围绕环保消费、低碳出行等生活需求,为持卡人精心打造多重绿色低碳场景化权益。 持卡人用卡绿色消费可获赠低碳能量兑换数字礼券,消费达标可获共享单车骑行卡奖励,新能源购车分期享最低15%首付,在植树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环保节日消费达标享积分奖励,积分可兑换环保绿色好物……龙卡绿色低碳信用卡这些为“环保达人”量身定制的礼遇,旨在促进公众绿色环保意识提升,培养公众绿色消费理念,引导公众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 此外,建行信用卡还积极携手上海、郑州、长沙等地公共交通服务企业推出长三角畅行龙卡、郑州地铁商易行信用卡、长沙地铁无界信用卡等产品,实现银行卡与交通卡功能二合一,倡导公众绿色出行。 在 汽车 消费领域,随着 汽车 消费由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转变,建行信用卡积极响应国家相关部署,创新推出“龙E贷好车”二手车分期产品,在与二手车经销商集团开展分期优惠活动让利客户的同时,有效盘活了二手车市场,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建行大力推进信用卡数字化创新,逐步实现信用卡“无卡化”使用,构建数字信用卡统一的产品功能和业务流程,打造数字信用卡产品体系,以数字技术赋能绿色金融普惠性发展。 早在2016年,建行就推出了没有实体介质的虚拟信用卡“龙卡e付卡”,随后又相继推出龙卡贷吧、龙卡无界卡等虚拟卡产品,满足客户通过手机银行即时申办、即时用卡的绿色消费需求。 同时,通过支付创新、营销宣导等,大力推动信用卡交易向线上化、无卡化迁移。 目前,建行已累计发行数字卡、虚拟卡等信用卡超过1000万张,在高效高质满足客户用卡需求的同时有力减少了碳排放。 同时,建行信用卡在客户用卡、还款、账务查询等关键环节持续创新,以电子化推动业务绿色可持续发展。 手机银行、移动官网、建行生活APP……一系列电子化渠道让业务办理实现全流程无缝体验,目前,超过九成的建行信用卡申办通过电子化渠道实现。 此外,建行持续大力推进信用卡账单电子化,如今,超过90%的建行信用卡持卡人选择使用电子账单,累计减少纸质账单约27.5亿封,有效践行低碳环保生活。 立足中国特色、擦亮生态底色、彰显金融本色,发挥大行优势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加大对绿色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助力“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实现是建行信用卡的重要使命,也是落实“新金融”理念的必然要求。 建行信用卡中心将以“守正创新”的魄力持续丰富信用卡绿色信贷产品体系,以“砥砺奋进”的姿态推动场景创新和流程优化,以“顺势而为”的智慧引领绿色环保 社会 风尚,以“统筹协调”的布局支持绿色转型重点任务推进,不断丰富绿色金融实践,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实现碳中和,绿色金融如何助力

近日,《中国银行保险报》获悉,银保监会将研究完善绿色金融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发展绿色金融,规范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绿色产业,加强环境和 社会 风险管理,提升绿色金融专业能力和金融服务质效,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工作,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去年9月,我国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随后,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均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达成进行了部署,并提出了需要实现的量化目标。

绿色金融机遇与挑战并存

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中国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超过11万亿元,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环保项目的贷款余额及增幅规模位居前列。

绿色信贷环境效益也在逐步显现,按照信贷资金占绿色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计算,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每年可支持节约标准煤超过3亿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超过6亿吨。

得益于绿色金融政策的加码,以绿色债券为主的ESG主题债券也快速发展。截至2021年2月底,符合境内绿色认证标准的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累计超1.2万亿元,2016年以来连续5年发行规模超2000亿元,为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碳中和目标的确立,绿色金融需要发挥更大作用。2021年中国银保监会工作会议提到,积极发展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信托。央行行长易纲日前也明确表示,央行已经把绿色金融确定为今年和“十四五”时期的一项重点工作推进。

据行业估算,为了实现碳中和,到2030年就需要约22万亿元的投资。如何满足这么庞大的绿色投融资需求,需要包括金融体系在内的市场资金充分参与,对于我国的绿色金融体系而言,既带来机遇,也带来不小的挑战。

创新绿色投融资模式

2012年起,原银监会制定发布《绿色信贷指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引导银行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注重防范环境和 社会 风险,提升自身的环境和 社会 表现。目前,我国已逐步构建起一套绿色信贷政策体系。

在此基础上,近年来,银保监会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发展能效信贷、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 探索 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提升绿色金融专业服务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

今年2月9日,全国首批6笔碳中和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合计发行规模共计64亿元。这是全球范围内首次以碳中和命名的贴标绿色债券产品。3月18日,国家开发银行发行了首单碳中和专题“债券通”绿色金融债券,发行规模约200亿元,是目前全市场发行金额最大的专项用于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绿色债券。此外,市场上还先后落地了市场首单碳中和证券化产品、首单碳中和并购债权融资计划、首单绿色权益出资型票据等碳金融产品。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分析师冯琳指出,碳中和债券是聚焦碳减排目标的绿色债券,属于绿色债券的一种。银行机构创新推出聚焦碳减排的碳中和债,有利于推动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更好发挥绿色债券这一重要绿色金融产品支持绿色发展的功能。

上海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入和创新力度也在加大。不久前,兴业银行制定了新一轮五年发展规划,提出2025年全行绿色融资余额突破2万亿元。近日,该行还落地了首例以远期碳汇产品为标的物的约定回购融资项目,通过“碳汇贷”综合融资项目为福建一家林场发放2000万元贷款。

也有银行结合所在地发展特色和产业支持政策,不断创新推出绿色信贷产品。如邮储银行的光伏贷、建设银行的绿色智造贷、农业银行的油茶贷、湖州银行的绿色园区贷等。部分绿色金融业务领先的机构,也在绿色供应链金融上不断创新,绿色设备与绿色产品买方信贷、保理等绿色供应链金融产品不断涌现。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遥表示,环境权益抵质押贷款、碳中和债等创新产品的出现,显示出金融机构在碳中和背景下的创新活力。未来,创新应当成为发展绿色的重要抓手,持续增强绿色金融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在碳中和的背景下,金融机构需要不断向低碳产业倾斜,加强对绿色产业的支持。与此同时,立足强化减排的目标,可再生能源、新能源 汽车 、碳捕获与封存等绿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也将为银行带来可持续发展机遇。

长三角银行

光大证券研究所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结合2020年的货币政策,预计2021年有关部门将在MPA(宏观审慎评估)考核体系中进一步加强对绿色金融的考核,促使银行加大对绿色金融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同时,气候投融资将日益成为银行绿色金融重要领域,银行绿色金融债券发行力度也将同步加大。

健全绿色标准,防范绿色风险

据悉,当前商业银行拓展绿色金融业务仍存在一些困难,例如目前各个行业和国内外绿色标准不完全统一、信息披露制度不够完善。同时,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影响尚未纳入绿色金融风险的系统考量之中,这些制度建设的短板无形中使得金融机构参与绿色金融项目的难度和风险加大。

中金研究院副总经理周子彭认为,为了更好实现绿色发展目标,国家应统一绿色金融的标准制定,健全绿色信息的披露机制,完善“外部性内生化”的政策激励,全面发展多元化绿色金融市场,加强培育绿色投资理念,将环境风险纳入监管政策考量。

《中国银行保险报》了解到,目前银保监会正在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工作。去年,银保监会已与相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开发气候友好型的绿色金融产品,加大对气候变化的金融支持力度。同时,银保监会还鼓励金融机构借鉴国际良好实践经验,加强融资项目的环境与 社会 风险管理,完善信息披露,积极参与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下一步,银保监会还将研究完善绿色金融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发展绿色金融,规范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绿色产业,加强环境和 社会 风险管理,提升绿色金融专业能力和金融服务质效,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工作,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鲁政委表示,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未来一是要降低高碳资产配置,二是要逐渐建立全面的气候环境风险管理体系,三是要加强气候相关信息披露。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14909.html
奥地利警告 乌克兰无人机命中俄罗斯核预警雷达 核报复 或触发
惊喜 震撼登场 iOS 18 背后还有大 别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