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咸汤面还是涎汤面

文|党云超

耀州咸汤面,说是耀州人专用叫法,传统叫法。起这个“咸汤面”名字的人,不知道是谁?只知道咸汤面在耀州(过去叫耀县)从东街郑家在清末开始卖面的。

吃着传着、传着吃着的主要是四街八巷及城乡近郊常住户,乡下三塬一叉吃的人少(西塬、北塬、东塬、叉口),主要是没有钱!公私合营后,乡下人更吃不上,原因是要粮票,乡下人家里没有人在外吃公家饭,不要说拥有粮票,甚至想拿一张粮票看一看都难。记得小时候偶尔跟父母上街里一次,奢侈一回,在东街一家店里买一碗素臊子面(红萝卜丁和洋芋丁丁加小豆腐丁丁等),需2两粮票8分钱,一个蒸馍也要二两粮票2分钱。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咸汤面主要是四个街道里的人吃,在单位做活的人吃,早上来一碗咸汤面,卖面的扫一眼,就知道你是不是常食者,常食者拿大碗多加一勺汤,偶尔吃面的小碗一勺汤,面量是一样的,食者来时自带一片锅盔,吃面咥锅盔汤把缝子一灌,浑身出汗,有的辣子调多了,辣的直吐舌头,还有人调侃“先辣嘴唇子,后辣勾门子”,被辣者回怼“羊吃枣刺图扎里,人吃辣子图辣里”!要的就是那个味!实实在在,去干活能顶多半天。

著名作家贾平凹在耀县吃了几回咸汤面,还上“瘾”了,前多年动不动就来耀州七一路咸汤面馆过个“瘾”,这几年来的少了,他还写文章把咸汤面称为“盐汤面”,他以为耀州咸汤面是他的小说,写成啥名就啥名,百姓不听名人的话,咸汤面这个名字铜川几十任市长和县长都没敢给它改名。传统的耀州(耀县)饮食文化,深入人心,印刻在县志、商业志上了,是不容改变的!近年来,耀州咸汤面的食客越来越多,吃咸汤面的地域也在不断扩大,往南走出了青岗岭上的疙瘩庙,往北走竟然过了金锁关,据说宜君县现在也有了咸汤面。过去吃的是“油面”,现在爱吃“水面”。过去碗里是豆腐花,现在是豆腐片加油炸豆腐丝,甚至还有羊血。

咸汤面是素食,是长寿面,不用大肉和味精。调料是中药密方十三味加盐再加特制大料油泼辣子,工艺与时俱进,过去盘条子,现在拉面剂。吃面的人往往会在一块互相交流,某家面好,谁家汤好,中药当调料,配方不好掌握。现在不管是耀州县城还是新区的咸汤面,不论挂什么牌子,面基本吃完了,汤没有喝几口,信不信自个观察。

沮水微澜欢迎阅读

作者简介

党云超,耀州人,现居西安,文学爱好者。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15264.html
浙江隐秘富豪家族覆灭 涉百亿非法集资 两知名车企卷入
儿童友好的同时 李一诺观察日本 却又教育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