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3月份国际贸易逆差为694亿美元

原标题:美国3月份国际贸易逆差为694亿美元

△美国加州奥克兰港(资料图)

当地时间5月2日,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和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数据,美国3月国际贸易逆差为694亿美元,低于2月份的695亿美元(经修订)。3月份的出口额为2576亿美元,进口额为3270亿美元。(央视记者 刘旭)


全球单一货币制度会实现吗

全球货币制度的历史变迁与亚洲区域货币整合前景国际货币制度变迁的百年历史也是人类对以货币表示的信用秩序选择的历史。 经历了各种形式的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牙买加体系后,国际货币制度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又出现了区域汇率协调安排和货币区域化趋势。 欧盟区内欧元的成功启动和中北美区的货币合作以及拉美国家的美元化是这种趋势的具体表现。 2030年,世界将形成两个主要的货币区--欧洲货币区和美洲货币区。 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极,亚洲(注:这里所指亚洲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十个国家和地区。 )各国(或地区)有必要加强本地区内的金融协调与合作,亚洲区域货币面临着重新整合的必要与趋势。 本文认为:亚洲地区经济金融一体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老知主要经济指标也已逐渐趋同,但货币合作的基础仍较为薄弱,还不完全满足最优货币区的标准。 亚洲区域货币未来整合的趋势是单一货币亚元,但这一演进的过程是逐步、渐进的。 其演进可分三个层次:一是建立裤含老区域内的金融合作组织;二是建立亚洲汇率机制;三是最终过渡到亚洲单一货币区。 亚洲货币胡升联盟和亚元的建立虽困难重重,但仍值得期待。 一、全球货币制度的历史变迁货币制度,也即货币体系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一系列共同标准、国际协议、规章制度、组织机制和由此产生的协调机制的总称。 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1870-1914年是金本位的黄金时期,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流通、自由兑换,在各国之间可以自由转移,从而保证了金币内、外币值的稳定。 黄金输送点规则也使得国际金本位制具有自由调节国际收支的机制,从而保证了各国货币之间汇率的稳定。 因而,在此期间,全球经济贸易迅速发展,国际货币秩序和汇率较长时期保持稳定。 但是,国际金本位制运行到20世纪初仍不可避免地面临瓦解的境地,这主要是由于黄金生产与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各国只能增加流通中的纸币,这为它的瓦解创造了物质条件。 其次,缺乏严格的国际监管机制,盈余国倾向于将盈余冻结以获得更多利润,这样,纸币与黄金的自由兑换便难以维持。 另外,黄金充当货币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资源。 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指出:如果再用黄金作为世界货币,人类的命运就取决于金矿主的利润,人类就要做金矿的奴隶,就要做金矿主的奴隶。 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参战国实行黄金禁运和纸币停止兑换黄金,金本位制崩溃。 战争结束后,人们重建了金本位制度。 除了美国实行金本位制度外,英法等国家实行金块本位制,其它大多数国家实行金汇兑本位制。 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金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并存阶段及金本位制的瓦解阶段。 金汇兑本位是一种虚金本位,使得本国对外贸易和财政金融受到金本位制国家的控制和影响,是一种附庸货币制度。 1925年、1933年英、美先后放弃了金本位制,资本主义各国组成相对独立的货币集团,各货币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加强外汇管制,对世界经济和贸易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作用。 这一期间不存在统一的货币制度,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3.1944年7月,在美国布富顿森林召开了有4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签订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协议》,规定了关于汇率安排和对成员国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可兑换黄金的美元本位,但又与金本位完全不同,因为金本位与国内货币供应联系起来,这会引起货币紧缩、失业和萧条,现在这种联系割断了,逆差国可以得到基金组织的帮助而不必在国内实行货币紧缩。 但这种体系的建立是英美货币主导权之争的结果,美元与黄金挂钩,其它国家货币以固定汇率与美元挂钩,实质上使美国几乎独占了货币金融领域的游戏规则。 更为重要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隐含着深刻的内在矛盾,即特里芬两难;若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则国际金融市场美元短缺,势必影响全球经济的正常发展;若美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虽可满足国际间对美元作为支付手段和储备手段的增长性需求,但逆差的扩大意味着美元的泛滥,国际间对美元信心的下降乃至瓦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必将动摇。 20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了美元危机,并宣布放弃维持黄金和美元的比值的义务,其它国家纷纷宣布不再继续履行货币平价的义务,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质上是国际货币制度的一种霸权合作,一切外围国家必须服从和维持美元,各国不能灵活运用汇率作为调节国际收支的工具,只能被动地在市场上输出入美元来抵消或平抑美元的过剩或供给的不足。 当其它国家越来越不能从这样的制度安排中获益时,体系性崩溃就无可抑制地爆发了。 4.1976年的牙买加协定和IMF章程第二次修正案宣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也是后布雷森林体系的起点,其主要特点在于:一是货币的大量黄金化为既定事实,美元成为未制度化的主要本位货币;二是全球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汇率调节更多地依赖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三是大国之间缺乏制度化的货币合作,实际上是一种国际放任自由制度。 这种既无本位及其适度增长约束,也无国际收支协调机制的体系,通常被称为无体系的体系。 这一时期,世界性通货膨胀开始蔓延,各种区域性金融危机频繁爆发。 因此,欧盟开始了向货币联盟迈进的初步尝试,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选择了钉住单一货币或货币篮子,绝少任由汇率自由浮动。 无体系的体系对国际收支和清偿力的适度增长两个核心问题不能给出较好的解决方案。 它过分强调汇率的单边自主以及协调机制的非制度化,使协调变为逆效。 同时,由于缺乏制度化的监督机制,各国在货币供给、财政政策等方面不能形成概括性的协同制约协议,造成了清偿力不能适度增长的软弱性。 5.全球化中的货币联盟时期。 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货币体系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一是经济、金融一体化背景下,世界上出现了一股货币集团化的潮流,产生了不少区域性货币组织,如西非货币联盟、中非货币联盟和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等。 但这些货币集团尚处于一体化程度较低的发展阶段,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不大。 欧盟的建立及欧元的成功启动则将货币一体化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二是美国经济保持了长周期的景气,北美的南美洲部分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区域美元,即美元化现象。 三是区域性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各国都在寻求组建区域性货币联盟的有效途径,以维系世界金融的稳定。 据估计,到2030年,世界将出现两个主要货币区--欧洲货币区和美洲货币区。 二、亚洲区域货币合作是全球区域性货币一体化的必然要求从外因来看,区域性货币一体化将成为新的潮流,亚洲不可能一直孤立于潮流之外。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形势下,为避免金融动荡,最有可能出现的是区域性货币联盟,区域性货币一体化将形成新的潮流。 随着欧元影响力的扩大,可能会形成一个以欧洲货币联盟为中心,包括欧盟其它成员、中东欧法朗区、地中海以及洛美协定国家的欧元集团。 新的世界货币体系中出现欧元与美元二元化现象,这使得亚洲各国(地区)产生了危机感,若不加强本地区的货币合作将被置于十分不利的境地。 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经济联系十分密切的亚洲国家更深刻地认识到,弱小经济体的货币难以独自抵挡国际游资的冲击,要想同国际游资的冲击相抗衡,本地区货币不再作为某大国货币的附庸品,亚洲国家必然加强地区内的金融协调与合作,创立一个稳定的亚洲统一货币,从而稳定亚洲金融市场,促进亚洲经济健康发展。 从汇率制度来看,地分依赖美元的汇率安排威胁到了亚洲经济的稳定发展。 亚洲大部分国家实行的是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如港元、泰铢等。 当大量国际游资对亚洲进行冲击时,亚洲国家货币对美元被迫大幅贬值,币值的突然下降带来了地区内的经济恐慌,股价巨幅下跌使经济发展遭到严重的打击。 要消除与美元挂钩的汇率风险、降低经济交往的不确定性,唯一途径就是消除美元的影响,从过于依赖美元的汇率中解脱出来,创立亚洲统一货币。 从货币合作的成本和收益来看,区域内的货币合作和单一货币的实施会使成员国之间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还可以进一步稳定汇率,彻底消除汇率波动的风险,从而扩大区域内贸易和投资的规模,促进经济的发展。 货币合作的主要成本在于成员丧失了各自货币政策的主权,但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这一成本会变得相对较小。 三、亚洲

什么是中美贸易逆差

意思是中美之间的经济、资源流出加剧,增加国内经济压力。

贸易逆差亦称“贸易入超”。各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口额大于出口额的现象。一般表明一国的对外贸易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

贸易逆差反映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商品贸易状况,也是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2011年一季度,中国六年来首现季度贸易逆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净出口为正值时,称为贸易黑字、贸易顺差、贸易盈余或出超。净出口为负值时,称为贸易赤字、贸易逆差或入超。

美国在中国的商业利益比出口贸易数据所显示的要大得多。美国出口贸易数据没有包括在中国运营的美国子公司在华销售额及其为母公司创造的大量收入。

实际上,美国企业在中国的销售额已大幅度超过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额。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数据,2015年美资(含美资参股)企业在华销售额(包括商品和服务)高达4814亿美元,远高于中资企业在美国256亿美元的销售额,也大大超过美国对华出口额。

扩展资料

美国逆差问题不是中美贸易所特有的,自1976年以来,美国对全球贸易一直存在逆差。近20年来美国一直是高消费、低储蓄,导致国内产品不能满足消费者需要,要靠大量进口国外商品来补缺,导致贸易失衡。

中美货物贸易表面上看是失衡的,但从全球价值链角度深入分析则并非如此,而是两国经济结构互补以及美国企业欲维持其比较竞争优势的产物。

事实上,中国对美国的货物贸易顺差被高估了,在以商品附加值为基础来计算的美国全球贸易赤字中,仅有16.4%来自中国。根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50%以上的中国对美货物贸易顺差来自美国品牌商品——包括苹果产品的出货量。

关于中美贸易逆差

中美经贸关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利坚合众国关系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经常左右着中美关系的大局,主要涵盖投资、贸易、汇率、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

贸易逆差亦称“贸易入超”。各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口额大于出口额的现象。一般表明一国的对外贸易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

贸易逆差反映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商品贸易状况,也是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2011年一季度,中国六年来首现季度贸易逆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净出口为正值时,称为贸易黑字、贸易顺差、贸易盈余或出超。净出口为负值时,称为贸易赤字、贸易逆差或入超。

扩展资料

成因分析

美国贸易逆差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美国国会贸易赤字调查委员会于2000年11月发表了一个关于贸易逆差成因的调查报告。在他们看来,其成因主要在于美国与其它国家不平等的贸易关系,诸如:其他国家非关税壁垒;外国商品对美国的倾销;外国政府对本国公司的补贴。

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主席费尔德斯坦(Feldstein,1993)强调财政赤字对美国贸易逆差的决定作用,提出了著名的“孪生赤字假说”:在巨额财政赤字背景下,货币当局为了防止通货膨胀,不会为财政赤字融资,因此财政赤字会导致利率升高、外资流入、美元升值,从而产生了贸易逆差。

这一观点在20世纪80年代很有说服力,小布什上台以来,美国财政赤字又与贸易赤字一样逐年扩大,2003财年达3750亿美元,2004年又猛增至4150亿美元,而2005年预计将达到5210亿美元的最高记录。

但是,这难以完全解释美国巨额逆差,因为1989—1992年财政赤字在大幅度扩大,但贸易赤字却在缩小;1993-2000年财政赤字逐年缩小,1998年开始出现“扭亏为盈”,2000年更是出现2370亿美元的高额盈余,但贸易赤字却在逐年扩大。亦不能完全解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巨额逆差。

网络百科-贸易逆差

人民网-中美贸易逆差从何而来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1542.html
中基协发布私募基金运作指引
马斯克 前往中国 冷淡印度 印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