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孩子出现这3种迹象 要注意了! 说明你的爱没给够

作者:沁言(富书专栏作者)

前几天看到一条视频,演员霍思燕在一个访谈中说到自己的育儿心得:

“我不太喜欢和其他妈妈坐在一起聊育儿的事情,更不会将别人的经验之谈变为自己的行动宝典,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个体。”

作为母亲,她会通过自己的用心观察和感知,来了解孩子的习惯和内心的需求。

非常简单朴素的一句话,引发了很多网友的点赞。

在爱孩子这件事上,很多父母都认为自己做得足够好。但其实, 爱孩子最难得的就是“ 用心”二字。

很多时候,父母的爱有没有触达孩子的内心,是要通过孩子细微的言行来“检验”的。

如果你的孩子出现了以下3种迹象,那父母就应该反思,很有可能是你的爱没有给够。

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小情绪

邻居家的小男孩今年读二年级,平常爱说爱笑,性格特别开朗。

最近几天,他都是一个人神情沮丧地坐在楼道里,问他原因也不说。

不仅如此,他的脾气也比以前大了,晚上我经常听到他在家哭闹。

听孩子姥姥说,孩子指定让妈妈接他放学。最近妈妈有事去不了,换姥姥去接,孩子就在路上不停地掉眼泪。

并且他最近的要求也比以前更多了,周末总吵着要和妈妈去科技馆,去书店。

想起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演讲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产生暴躁情绪,很大一部分因素是自己内心的想法无法表达。”

也就是说,孩子的情绪出现了频繁的波动,可能是因为他的内心也出现了频繁的波动。

通常情况下,如果父母忙于工作,陪伴孩子的时间减少,就很容易造成对孩子的关心不够。

这时候,孩子会愈发想获得父母的关注,如果这样的“求关注”经常得不到回应,他们就会焦虑、烦躁。

那天我把我的想法跟孩子妈妈一说,才得知孩子反常的真正原因。

她一脸愁苦地倾诉,自己新开了一家餐饮店,开业的事情还没有捋顺,根本顾不上孩子。

她也明显感觉到,孩子最近有些情绪反常,但她不能理解孩子突然的“无理取闹”。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言,如果孩子有一个顺畅的沟通渠道,能随心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并得到父母的回应,那么大概率是不会出现暴怒情绪的。

那些流露出来的小情绪,实际上是孩子潜意识中对爱与关注的渴望。

比如,有的孩子突然变得很黏人,总喜欢缠在父母身边;有的孩子经常打断父母说话,或者故意制造一些噪音;还有的孩子为了一点小事就掉眼泪,或者大吼大叫。

有一句话说得好, 孩子看起来最不可爱的时候,往往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

这时候,父母就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声音,引导他们把自己心里的委屈都说出来。

如果暂时无法满足孩子的要求,也要想办法和孩子解释原因。

通过恰当的回应,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只是暂时没时间陪我,他们还是很爱我的。

孩子内心的安全感直接关系着他们对内心世界的掌控感。

只有他们感觉到充分的安全,内心的秩序才不会混乱。

手机变成了最好的朋友

前段时间,我去外地看望很久没见的闺蜜,她带着儿子一起出来吃饭。

我在朋友圈看到她经常分享孩子的动态,时常感叹她是一个能干的妈妈,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安排得井井有条。

见面后,她聊得最多的就是孩子的话题,比如三年级的孩子应该怎么超前学,哪家辅导机构好,她都如数家珍。

在等待上菜的间隙,孩子表现得有些不太安静,不是敲敲碗筷,就是扒拉餐厅墙上的装饰。

闺蜜批评了几句,不管用,于是拿出手机递给孩子,孩子这才安分了下来。

吃饭时,孩子要边吃边看动漫视频,闺蜜苦笑,说这是每天的习惯动作。

孩子对身边的事物总是心不在焉的样子,我们喊他吃菜,他就“嗯嗯”“哦哦”地应付两声。

闺蜜无奈地说,有时候为了多玩一会儿手机,他还把自己关在卫生间里不出来,手机简直是比亲妈还亲的“亲人”。

吃完饭,孩子仍不想离开餐厅,因为下午要被送到辅导班,他非常抵触。

我想起了《高情商养育》一书中的一段话, 孩子沉迷于虚拟世界,大体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从中获得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东西,二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痛苦。

闺蜜的孩子,每天都被各种日程表填得满满的,课内辅导班和课外兴趣班加起来有8个。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想,放下手机后,他面对的是什么呢?

如果是一个接一个的辅导班,或者是父母的唠叨,那确实还是玩手机更有吸引力。

心理学中有这样的观点,人类的三大基本心理需求是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归属需求。

《脱“瘾”而出》一书更是强调, 孩子如果缺失了这三大基本需求,就会导致手机上瘾。

比如,孩子总是被父母强行施加各种任务,这会让他们觉得“我自己的事我完全决定不了”。

父母给孩子设定了过高的目标,孩子总是达不到,他们就会产生“我总是什么都做不好”的挫败感。

而孩子的想法时常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又会让他们感觉自己在家里挺孤独,没有什么归属感。

当这些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孩子就会产生负面情绪,而此时,手机恰好能帮助孩子从一堆烦恼中暂时“解脱”。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习惯于从虚拟世界寻找心理安慰,自然就把手机看成了最亲的伙伴。

如果父母能满足孩子的这些心理需求,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情绪价值,就一定不会把孩子一步步推向虚拟世界。

曾经的小“话痨”不见了

朋友在小学当班主任,那天她在朋友圈里分享,班里一个小女孩在学校胃疼得厉害,竟然让老师不要打电话告诉父母。

问起原因,她的回答竟然是,怕父母知道后要批评她乱吃东西。

朋友说班级里类似的情况还不少,家长还经常找她诉苦,说想和孩子坐下来聊聊天都成了一种奢望。

小时候的孩子一个个都是“话痨”,现在回到家却什么都懒得说,在家的口头禅就是“随便”“就那样”。

看到朋友分享的案例后,我不禁想到以前的自己。

女儿喜欢在饭桌上滔滔不绝地说学校的趣事,我为了催她快点吃饭,经常打断她,说“这有什么好笑的”。

期中考试前,她有些紧张,我为了帮她缓解情绪,故作轻松地说:根本没必要紧张,不就一次考试嘛。

她兴致勃勃地和我分享一本喜欢的课外书,我总是说自己很忙,然后随便敷衍几句。

她有一次感冒咳嗽,我特别着急地批评她总是不听劝,冷了也不知道添加衣服。

后来看到一位心理咨询师写的文章,我才意识到,我对女儿的这些言行,其实是一种 情感忽视

换句话说,我并没有真正看见女儿的内心,更谈不上与她共情。

文章有一个观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若孩子本然的存在不被看见,即使父母为孩子倾注一切,孩子也只是父母表达爱的道具,孩子也许头脑上承认父母很爱自己,但心里却知道那份恒久的孤寂。

有些事情在父母看来不值一提,但关乎着孩子全部的悲喜;有些言行看起来是父母的无意为之,却传递给孩子很多失落或压力。

黄仕明老师曾在视频中说道:“那些被父母真正看见和接纳的孩子,都自带光芒。”

小时候,他跟着父亲一起参加朋友的聚会,听大人们聚在一起聊天。

回家路上,他坐在父亲自行车的后座上,和父亲分享自己的一些感悟。

父亲拍拍他说道:“孩子,你真的非常有领悟力,你怎么对人有这么深的理解啊。”

正是父亲的看见,给了他莫大的鼓舞,也正是父亲赋予的身份认同,给予他前进的动力。

因此, 父母要学会成为孩子情感“容器”,接纳住孩子的所有想法和情绪。

让他们可以真诚地表达喜欢,也能直截了当地拒绝;无需刻意隐藏悲伤,犯了错,也不必躲躲藏藏。

蒙氏教育践行者孙瑞雪老师在她的著作《爱与自由》一书中写道:

爱,绝不是抽象地隐藏在你的头脑里,不是你想怎样就可以怎样爱孩子。

如果表达方式不对,爱就不会真正滋养到孩子的内心,成为孩子的支撑。

要知道, 育儿路上,所有问题的产生都是有迹可循的。

身为父母,保持觉知,适时联结,才会及时发现孩子那些“反常”的小举动。

让我们一起用恰当的爱,为孩子构建一个幸福、温暖的世界。


宝妈别大意,孩子从小有这几个特征,长大大多没出息

小孩子有这几个特征,长大后多半会没出息,家长可要注意老一辈人经常说3岁看老,其实还是有一定根据的。 孩子小的时候,特别是在3岁左右,已经开始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 他们的小脑袋瓜里天天在想些什么,每天又在做些什么,家长多观察就会发现,很多事真是小时候就注定了。 小孩子有这几个行为的,家长不及时纠正、引导,很可能就是害了孩子,会让他们长大后没出息。 不孝顺长辈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会惯着、宠着,久而久之,也使孩子养成了自私、任性的毛病。 孩子会感觉什么事都要他们说了算,好像地球都要围着他们转,对自己的父母长辈也是不放在眼里。 感觉长辈的存在就是为了给自己干活、满足自己的条件。 小孩子有这样的表现,家长一定要及时制止,小时候就不孝顺长辈,不把家长放在眼里,这样的孩子长大了还得了。 好吃懒做家长宠孩子,并不意味着就要事无巨细,什么事都给孩子做好。 让孩子养成了好吃懒做的毛病,小时候不说,等孩子长大了还这样,社会可是会“教育”他们的。 与其等孩子长大了反过来抱怨家长,倒不如家长在孩子小时候就把他们教育好。 有些事小孩子自己不会做,家长可以帮忙,但在孩子自己能够单独完成的时候,家长就要放手了。 毕竟好吃懒做的孩子长大后真的会很难有出息。 爱撒谎小孩子喜欢撒谎这件事,家长也不能忽视。 家长不以为然,孩子撒谎成瘾,在家里的时候可能父母会原谅孩子,不放在心上,但是等孩子长大了,与人相处时,爱撒谎会成为他一个致命的硬伤,没有诚信、出尔反尔、谎话连篇的人是不会得到大家的认同,更不会得到重视的。 家长要知道,爱撒谎的孩子到哪里都不会受欢迎,如果你的孩子爱撒谎,家长就要上心了,现在纠正还来得及。 欺软怕硬也有的小孩子小时候就知道“欺软怕硬”,看到比自己小的孩子就总是欺负人家,看到比自己大的孩子又蔫了。 有的家长还会以为自己的孩子这样是“聪明”,当然说他们“聪明”也没错,就是聪明的有点过了头。 家长不知道,有这个行为的孩子,他们心里往往都有着投机取巧的意识,家长不及时制止孩子错误的行为,在孩子长大之后,总有一天,他们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你家孩子有这几个特征吗?如果有,家长可要注意,防患于未然,小的时候及时纠正,一切还都来得及,真等到孩子长大碰了壁、吃了亏,再说这些可就太晚了。

一个男人如果彻底放下你了,会出现哪四种表现?

失望总是在期望中积累,期望总是在失望中消亡。 其实,两个人在一起不会有多大的事情,后来都被细节打败了而已。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细节上的感受,是会让人逐渐没有期待的。 有时候,放手不是因为我想成全自己,而是我想通了成全你。 那么你知道,当男人真正决定放下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吗?不论分手前的死心,分手后的释然,这些都有着对应的表现,是不需要直接开口说的,问出来的答案远没有自己的感受准确。 因为,你见过他爱你的样子。 想通也就是一瞬间的事情,根本都不需要刻意去做决定,很自然的一种情感包括心理变化,就像失望到极致,定会开出一朵叫“无所谓”的花儿。 下面就来总结下,男人在分开前与分开后,真正放下后的表现。 男人彻底放下你了,会有的四种表现!1、不在乎你有什么改变。 这是在分开前,将你彻底放下后的明显表现,内心是毫无波澜的平静。 在乎你时,不管是因为爱,还是因为心中的执念,他总是希望能得到你的回应,得到你的珍惜,或者能多在乎下他的感受,能对两个人的感情负责。 哪怕吵闹,也都没背离过这个初衷。 然而等想通了以后,他对你就没有任何期待了,也不会再对你抱有希望了,管你变成了什么样子,哪怕你主动说愿意做出改变,他对此也没什么感觉。 可能这是他以前最希望看到的局面,但也只是以前的期待。 关于你好的坏的,他都可以承受和忍受,不会再因此有愤怒、失望和失落的情绪,无动于衷。 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就是在心里已经与你划清了界限,并非是在吵架时撂下的狠话,而是真正的心如死灰。 2、对你不会再有关心了。 可能,大家都会觉得当男人彻底放下一个人后,会有不近人情的冷漠。 错,所谓的冷落更多源于内心的恨,故意的冷漠实际上是想故意刺激对方,真正的放下就是不喜不悲、不闻不问、不爱不恨,像对陌生人那样的客气。 无论你怎样努力,都影响不了他平静的状态,稳定的情绪。 我们都知道,爱一个人时,真的会很在乎很在乎,哪怕遇到了很小的一件事,也会忍不住担心,比自己遇到了事情还积极。 3、笑着讲出以前的难过。 总有一天,那些曾经让你难过的、不好说的、难以启齿的,都会笑着讲出来。 这是在分开后,男人彻底释然的表现与证明,因为她再也不是自己的秘密,再也不是自己的软肋了,云淡风轻的样子,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 在讲以前的经历时,没有故意抹黑,也没有夸大其词,因为不需要去证明什么,也不需要达到某种效果。 能把自己的秘密大大方方讲出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你之所以感到紧张、敏感和难过,都是还在乎的表现,始终不能把她,把那段感情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才总会被她影响到自己的情绪。 所以能讲出来,也证明了一点,心里接受了那段感情已经成为过去式。 也会大大方方地承认,我以前就是很爱她,不像以前,从来都不敢在朋友面前承认,甚至总是否认,我对她没多少感情。 如果一个男人总是不愿意承认这一点,那么可以肯定,她还是他一直的痛。 4、再见面时不爱也不恨。 先来说说,那些还做不到释然的人,分开后会有的表现。 尽管嘴上不愿意承认,说自己根本不想见到她,也不幻想复合,实际上心里呢,每天都会有这样的幻想,甚至会故意制造见面的机会。 不甘心也好,不舍得也罢,总归还会因为她而影响到自己的生活。 如果是真正的放下,不期待两个人的见面,也不幻想两个人的见面,就算再次见面,也会感觉对方只是一个老朋友,心里是波澜不惊的,无爱无恨的。 当时的心境和情绪波动是骗不了人的,最起码你骗不了自己。 在她的面前,有了以前所没有的从容、镇定与大方。 对,就是大大方方的样子,能笑着承认我以前很喜欢你,包括分手后的难过,同时也能平静地告诉她,祝你幸福。 在两个人见面时,是最能证明自己到底有没有释然的,感受内心的状态。 以上,就是总结的四种表现。 两个人在一起,因为懂得相互珍惜,才得以走的长久,谁都要为感情做出改变,依仗对方的爱而为所欲为、肆无忌惮,何尝不是一种故意行为。 不要等一个人心寒透了,才想起来珍惜,那时候说什么都晚了。 爱一个人不难,难得是爱一个不敢爱的人,这个不敢爱,可能是有些人一辈子都迈不过去的坎。 对于一个曾让自己失望透顶的人来说,哪怕你强迫自己再对她充满期待,其期待的性质也变了。 没有谁会一直赖着谁,也没有谁是离不开谁的。 当你能清晰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才能把感情经营好,有危机感才会有动力。 还有,爱你的人也不可能一直爱你。 本来感情就充满着太多不确定因素,有来自外界的,有来自内部的。 等彻底放下了,真没有回头可言了,希望我们都别一味索取,过度消耗对方的爱,错过一个爱你的人,比错过一个你爱的人更遗憾。

能体现宝宝智商高的三个迹象,你的宝宝有吗

据说宝宝有这3个表现说明智商很高,仅供参考:1、自己抱奶瓶:吃奶时宝宝最本能的生理反应、能满足自己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一般在宝宝2-3个月的时候,如果宝妈用奶瓶喂奶,宝宝会下意识地用手抓奶瓶。 但是,因为ta的运动系统发育还不足,所以往往无法自己抓稳;所以,当你留意到宝宝能自己抱住奶瓶的时候,说明ta的感官系统、运动系统都已经发育得比较好了,这意味着宝宝:在智力发育的路上又上了一个大台阶!很多宝宝在6个月左右,就已经能做到自己手抱着奶瓶喝奶哦!2、求抱抱:相信很多宝妈都有这样的体验:抱宝宝时喜欢拍拍手,然后张开双臂,试探宝宝会不会自己张开双手“求抱抱”,如果宝宝会“求抱抱”,宝妈会感觉特别亲昵,心里暖暖哒~其实,宝宝能主动“求抱抱”,不仅仅是一件温暖的事,更表明宝宝的智力发育得 很不错哦!因为这个举动说明:宝宝不仅能认识跟自己亲近的人,还能意识到他人举动中的含义,并主动和亲人靠近。 3、认生:在成长到一定阶段之后,大部分宝宝会开始认生,只愿意跟自己经常接触的人表现亲近,比如:如果宝宝跟宝爸宝妈接触比较多,被你抱的时候就会表现得很乖,被如果其他人抱,就会表现出强烈的不安,甚至大哭大闹。 有时你可能感觉到一种“甜蜜的忧伤”:对宝宝的信任感到欣慰,但抱到手快断了,也不能换人抱。 。 。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16629.html
中美防长新加坡会晤释放两军关系发展何种信号
算法 美国版本 开发 TikTok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