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观察 冷战后北约最大规模军演将给欧洲带来什么

北欧

新华社布鲁塞尔5月31日电 题:冷战后北约最大规模军演将给欧洲带来什么

新华社记者付一鸣

北约“坚定捍卫者2024”军演于1月24日至5月31日举行。这是自冷战结束以来北约最大规模的军事演习。

分析人士指出,这场历时数月的军演将阵营对抗和潜在军事冲突的风险推至令人担忧的高点,不但对捍卫欧洲安全无益,反而会恶化地区局势,恐将欧洲推向更危险境地。

声势浩大秀肌肉

根据北约发布的信息,此次军演意在“展示北约在任何条件下从北欧到中东欧,历时数月、跨越数千公里的范围内开展和维持复杂多域行动的能力”。

约9万名军人参加此次军演,来自北约32个成员国,包括今年3月最新“入约”的瑞典,军种涵盖陆军、海军、空军、海军陆战队和特种作战部队。参演装备包括航空母舰、驱逐舰等50多艘舰船,80多架战斗机、直升机、无人机等飞行器,以及坦克、步兵战车等1100多部作战车辆。

军演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聚焦“大西洋和北极地区安全”;第二部分侧重北约在欧洲各地调动军队。此次军演时间长、范围广,涵盖陆、空、海、网络和太空等多领域行动。

军演的各阶段包括由不同国家主办的一系列相关演习。其中,北约新成员国芬兰和瑞典参加了北欧部分、代号为“北欧响应2024”的演习,演习在挪威北部、瑞典和芬兰以及相应的空域和海域举行,地点靠近俄罗斯边境。

渲染对俄冲突

分析人士认为,在俄乌冲突延宕背景下,北约如此大规模军演剑指俄罗斯的目的不言而喻。2022年,北约就在其新版战略概念文件中将俄罗斯重新定义为对其成员国和平与安全“最大、最直接的威胁”。

此次军演开始前,北约军事委员会主席罗布·鲍尔声称北约国家及其民众需要为未来20年内可能与俄罗斯发生军事冲突做准备。

作为回应,俄罗斯加强了其北部和西部的军事力量。俄罗斯副外长格鲁什科表示,北约“坚定捍卫者2024”军演的规模标志着该联盟“不可逆转地回归”冷战计划。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说,“坚定捍卫者2024”军演表明“北约正在认真准备与我们发生冲突”。

5月16日,北约军事委员会参谋长级会议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会议讨论了如何执行北约2023年维尔纽斯峰会通过的新防御计划等议题。该计划把俄罗斯与恐怖主义列为北约面临的两大威胁。北约欧洲盟军总司令克里斯托弗·卡沃利表示,北约正在利用“坚定捍卫者2024”军演等机会对这一计划进行测试。

恶化地区局势

和平

分析人士指出,北约采取的阵营对抗举动无法切实回应成员国的安全关切,反而加深了与俄罗斯之间的敌意,使得欧洲地区安全局势更加紧张。

克罗地亚军事分析专家热利科·霍多尼表示,北约军演旨在向俄罗斯展示其军事实力,但并不能给欧洲带来真正的和平,而是有发生意外事件和加剧与俄罗斯紧张关系的风险。如果欧洲期望和平,各方就必须坐下来为乌克兰危机找到解决方案。

军演

瑞典跨国和平与未来研究基金会创始人扬·奥贝里今年此前发表文章说,北约宣称其行动是为了“稳定、安全与和平”,但“众所周知,欧洲现在比1945年以来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大规模战争”。

近日,奥贝里再次评论道:“北约只知道武器、军备、战争和军国主义,它不知道冲突解决、调解、对话、共同安全……还有和平。”(参与记者:陈浩、李学军、张章)(完)


包括 国际观察

关于乌克兰加入北约

在日前于布加勒斯特举行的北约峰会上,与会各方有着不小的分歧。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还是关于布什力挺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加入北约的想法受阻。 北约秘书长夏侯雅伯宣布,乌克兰和格鲁吉亚暂不加入“成员国行动计划”。 北约东扩这个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吸引人们的眼球了。 冷战之后,北约的前两轮东扩无疑都带来了东欧甚至整个亚欧地区战略形势的改变。 前两轮东扩,都是在美国的主导下推动的。 当前看来,美国将会把东扩的步骤继续下去。 而且,其重点仍然是俄罗斯方向。 自冷战结束之后,美国开始规划以东欧作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支点,通过对于东欧地区的操控来达到诱使欧洲集团与俄罗斯两败俱伤的目的。 从颜色革命到现在支持格乌两国加入“成员国行动计划”,美国对于格乌两国所执行的战略方针及战略目标明显具备极强的针对性和延续性。 正因为这样,布什政府才会在条件并不显得特别成熟的情况之下仍然力挺格乌两国。 对于北约东扩,俄罗斯一贯的态度就是坚决反对。 随着东扩范围向着俄罗斯的边境挺进,也随着俄罗斯国家综合实力的复苏,俄罗斯在北约东扩问题上的反应强度越来越大。 特别是当北约东扩的范围涉及到了乌克兰之后,完全触动了俄国人敏感的神经。 乌克兰地区作为俄罗斯民族的发祥地,对于俄罗斯人来说有着极其特殊的含义。 更加之乌克兰境内生活着几千万俄罗斯的“族人”,更让俄罗斯人无法容忍乌克兰成为北约的势力范围。 因此,俄罗斯必然以最为激烈的手段来保卫他们的西面屏障。 安全是双向的,单方面的安全总是不稳定的。 北约东扩恰恰是在营造一个单方面的安全环境。 东欧地区的这种态势,在上个世纪并不明显,可随着北约东扩的深入,一些成员国在这个问题上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而这种认识,又要从欧洲集团的一体化倾向来看。 上个世纪苏联解体之后,其最大的继承国,俄罗斯曾尝试与西方国家接近。 那一阶段,中西欧国家也没有继续面临明显的来自俄罗斯方向的军事威胁。 可以说,当时是中西欧自冷战开始以来最为安全的一个阶段。 然而,美国却敏感地看到,未来的俄罗斯仍然有可能成为其世界战略的重要威胁,华盛顿仍将俄罗斯视为其最主要的竞争对手。 一个可能与欧洲走到一起的俄罗斯,更是美国所无法容忍的。 于是,有了第一轮北约东扩。 前苏联解体初始,世界战略局势并不明朗,俄罗斯的走势也并不像今天回顾历史那样清晰。 前苏联对于中西欧国家所带来的历史阴影过于沉重了。 因此,包括法国和德国在内的欧洲北约成员国也乐于将北约的防线前推到波兰、捷克、匈牙利一线。 实际上,从那个时候开始,欧洲集团已经踏入了美国编织的陷阱,且还是一个只会越陷越深难以自拔的陷阱。 试想,没有交集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很难产生敌意。 然而一旦因为某个原因互相动过一次手,即便打成平手,敌意业已存在。 试想,连法国和德国都有如此巨大的阴影,导致了战略操作上的失误,那么波兰、捷克和匈牙利这些曾经笼罩在前苏联铁幕之下的国家,那种阴影必然更为强烈。 因此,这些北约新成员国对于北约东扩有着更为强烈的诉求。 加上美国的推波助澜,北约的第二轮东扩顺理成章。 于是,越来越多的新成员国(苏联解体之后加入的成员国)带来了俄罗斯越来越大的反弹。 反弹越大,继续东扩的诉求也就越大。 这种诉求更多来自于新成员国,以德国和法国为首期望在世界范围内发挥更大作用的欧洲核心集团成员却已然发现了情况不对。 东欧任何一个单独的国家在俄罗斯面前都是脆弱而不堪一击的。 即便在俄罗斯最为衰弱的时刻,也没有任何国家敢于轻视他的存在。 排除美国因素,则北约应被视为一个区域安全组织。 若将区域视为一个系统,则必然滋生资源的争夺。 国家实力体也同样是一种资源,只不过这个资源是以国家实体为单位存在。 欧盟,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区域系统。 面对俄罗斯的强力反弹,东欧国家进行选择的一个重要标准当然就是安全保障。 可是,要给东欧国家提供安全保障几乎就意味着与俄罗斯的针锋相对的军事建设。 毕竟,东欧国家所认为的安全威胁原本就来自于俄罗斯。 若欧洲主要大国无法提供安全保障,那么美国就是必然的选择。 布什政府此次力挺乌格两国,甚至放弃了其一贯标榜的道德准则,无视当事国民意的反对和国内局势的动荡。 正是因为发现了美国人随着步骤推进而越发明显的战略企图,德国和法国在本次布加勒斯特峰会做出了坚决的回应。 德国和法国都希望成为欧洲集团的中心,更希望成为欧洲一体化的主导者。 由于局势的明朗,双方都不难发现,北约东扩已经背离了两国的利益。 对于德国来说,他更需要的欧盟东扩而不是北约东扩。 欧盟的东扩会使德国作为欧盟地理中心的地位被巩固。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上来看,这样做更容易让他成为欧洲的中心和欧洲一体化的主导者。 然而,欧洲一体化的本质目的是以欧洲集团的力量为成员获得更大的利益做出贡献。 北约东扩恰恰会让一体化的欧洲无力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维护自己的利益。 北约东扩给俄罗斯带来的安全威胁会促使俄罗斯做出强硬的反应,德国要几乎维护自身在欧洲集团的主导地位,就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方在东欧地区与俄罗斯的斗争上。 那么,德国将呈现得到欧洲,失去欧洲未来的尴尬局面。 对于法国来说,北约东扩会使欧洲的战略重心东移。 欧盟东扩带来的更多是经济重心的转移。 若军事重心也因为与俄罗斯的激烈对抗而转移,则法国在法德轴心中的地位必然下降。 因此,美国力推的东扩虽然会给德国带来极大的不便,可同时看来,法国失去得会更多。 至于俄罗斯就更不用说了。 由于俄罗斯的国家规模庞大,安全领域上欧洲国家对于这样的庞然大物并没有太大的威胁。 可是有了美国因素的加入,威胁系数大大提升。 北约作为一个集体安全机制就意味着一旦与美国爆发军事冲突,甚至仅仅与东欧国家爆发军事冲突,就意味着与几乎整个欧洲的军事冲突。 很难想像俄罗斯在一个美国主导下的北约集团兵临城下之时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放在世界其它方向。 当前,无论是德国、法国还是俄罗斯,都期望摆脱这种纠缠。 世界多极化才是他们的向往,而当前他们期望实现的多极化的最大敌人就是美国。 美国的独霸战略侵蚀着三方的利益空间。 俄罗斯能够接受一个经济上带来利益,军事上不伴随美国威胁的欧盟。 而德国和法国也希望一个可以合作的俄罗斯出现在自己的东面。 资源与资金的交换才能给欧洲集团与俄罗斯带来最大的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正因为法德在欧洲主导权问题上的争夺,才给了美国很多机会,逐渐实现其在东欧的战略布局。 如果法德两国无法在欧洲主导权的问题上实现妥协,则他们也很难以合力脱离美国的现有框架布局。 联合抵制乌克兰和格鲁吉亚两国加入北约只是一个暂时性步骤,或者说是治标不治本。 真正要彻底打破美国当前推动欧俄东欧对抗的大战略,只有一个手段——促使北约解体。 冷战结束之初,其实是促使北约解体的最好时机。 只是当时未明的战略形势,使得欧洲集团错过了摆脱美国的一个重要机会。 欧洲集团的失误是美国的战略机遇,而美国恰恰把握住了这样一个机遇。 这与美国充分的战略准备是分不开的。 可以说,当年美国的战略眼光是要高于欧洲集团的。 北约最初的历史使命,早在上个世纪冷战结束就走到了终点。 欧洲并没有继续面对着类似上个世纪的军事威胁。 今天的北约,已经成为美国实现其对欧战略的重要工具。 要想摆脱北约,法国和德国面临的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建立可以替代北约的安全机制。 剔除了美国之后的集体安全体系,就少了对于俄罗斯的进攻性敌意,与俄罗斯之间存在更大的缓和甚至是合作的空间。 法国和德国正在尝试这样做。 欧洲快速反应部队就是努力的集中体现。 可是,当前欧洲快速反应部队的规模和整合性都远远不能满足要求。 尽管这样,美国对于欧洲快速反应部队的建立还是相当忌惮,并多方阻挠。 由此可见,德国和法国应该主导欧洲集团克服困难,尽快建立有足够规模和实际战斗力的快速反应部队。 一旦欧洲快速反应部队能够给东欧国家提供足够的屏蔽俄罗斯军事影响力的帮助,那么东欧国家未必愿意舍近求远来为美国承担来自俄罗斯的军事风险。 毕竟,东欧国家从安全角度上来说对于欧洲集团的意义更大,而脱离美国真正融入到欧洲集团的体系中也会极大减少来自俄罗斯的敌意。 欧洲自身武装力量的整合和建设也只是一个方面,或者说是一个必要条件。 北约是一个国际关系的框架组织,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 要真正毁灭这个组织,还要从国际关系的运作上入手。 前面分析了,单独来看,北约的存在已经不符合法国和德国的利益了。 那么北约为什么依然存在,并且继续扩大?就因为德法两国与美国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同时还有很多成员国,特别是东欧成员国需要北约这个机制存在,以保障他们的国家安全。 即便德国和法国也无法忽视这些国家对于未来他们争夺欧洲主导权的意义。 德国和法国虽然看懂了北约当前所发挥的作用,却不愿意以过分明显的步骤主动推动北约的解体。 那样会得罪美国的,也会得罪东欧诸国。 想必推动北约解体给他们与美国间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要远比反对伊拉克战争来得大。 因此,德国和法国也只是通过反对乌克兰与格鲁吉亚加入“成员国行动计划”来控制不良影响的继续扩大。 既然自己没有办法达到目的,当然只有靠借力来达到目的。 这个力,就是俄罗斯。 所谓物极必反。 既然当前北约东扩哲这个进程似乎难以逆转,俄罗斯何不驾轻就熟地玩军事恐吓。 正逢世界能源价格高涨,俄罗斯有着大把的石油美元。 这是支撑俄罗斯军事力量大复苏的物质基础。 俄罗斯完全有能力让东欧的一些北约前沿国家感觉到,加入北约,让他们更不安全的。 德国和法国却很简单,只要能够超然事外,则可以置美国人于两难之中。 只要整个北约现有框架内的国家中绝大部分感觉到北约的存在已经无法满足,甚至损害到他们的利益了,那么北约也就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美国主导北约东扩,并非希望以自己的力量来和俄罗斯僵持。 华盛顿的真实目的无非期望以欧洲集团的力量来和俄罗斯互相消耗,以最大程度削弱自己的两个主要竞争对手。 若法德能够一致地置身事外,则美国不得不面对要么安全保证落空,要么自己投入力量在东欧地区与俄罗斯消耗的局面。 相信无论哪一种情况出现,都会让美国人非常尴尬。 若美国人放弃其安全保证,则北约存在的意义及东欧新成员加入北约的必要性都值得怀疑。 北约就会像当年发挥不了作用的国联一样走入穷途末路。 若美国人选择与俄罗斯互相消耗,则会导致美国世界战略体系中更多的漏洞出现,对于美国全球战略的实施是个不小的威胁。 寻求独霸的战略体系一旦被打破,美国将更多地求助于欧洲伙伴。 到了那个时候,北约或不存在,或改头换面,总会更符合欧洲的利益。 即便名字不变,欧洲却会在其中拥有更多的主导权以服务自身的战略利益,并决定北约的未来走向。 可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又一点不简单。 包括德国和法国在内的欧洲集团如何信任俄罗斯的军事压力仅仅是针对美国在东欧地区的存在,从而保持克制。 更为现实的是,怎样才能构架一个与俄罗斯形成某种平衡的东欧局势。 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即便失去了美国这支背后黑手的操纵,欧洲集团和俄罗斯仍然将有大量的精力被消耗在东欧方向的争夺上。 毕竟,国际政治就是欺诈与妥协的游戏,真正的互相是建立在均势制衡体系之下的。 让笔者感到隐隐担忧的是,德国和法国之间关于欧洲主导权的争夺始终是一个隐患。 一旦打不开局面,德国和法国就可能分道扬镳,退而求其次地放弃欧洲的未来而只考虑欧洲的中心。 而无论少了法国还是少了德国,欧洲集团都难以真正构建一个东欧与俄罗斯的均势制衡局势。 更为让人担心的是,法德之间的裂痕可能导致一个跨越亚欧大陆的连环套。 法国人若感觉到力不从心,自然会寻找自己的盟友。 历史上法国的天然盟友是俄罗斯,因为他们的共同对手是德国,那么德国的天然盟友呢?谁会帮助德国牵制俄罗斯呢?恐怕最终,东方大陆的中国也难以超脱物外。 亚欧大陆西部均势的崩溃同样会带来对对方的联动效应。 想必,我国也不愿意看到俄罗斯有更多精力放在中亚,甚至是远东地区。 在形容中法关系的时候,我们经常听到相距遥远,没有历史遗留问题等说法。 可是,也恰恰是相距遥远,导致了中法之间缺少牢固的共同利益。 两国有着相似政治理念却缺乏共同利益的纽带,并因此导致了双方关系的起伏。 一方面,法国是首先承认中国并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另一方面,法国却又是和中国关系波动最大的国家欧洲国家之一,先有售台武器的举动,后有奥运政治化的言论。 可见,仅靠贸易关系远不如国家安全层面的地缘政治联系来得密切和稳固。 如果亚欧大陆的主要强者都卷入了对抗甚至冲突之中,那么美国实现其独霸梦想的难度将小上很多。 说得更直白点就是——北约不散,多极不现。 一个已经不符合历史潮流的北约应该走进历史的废品堆中。

斯大林50万钢铁大军震慑世界,紧随其后中国10万大军集结华北

前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诞生了两个超级大国,分别是美国和苏联。当时就军事实力而言,苏联完全不把美国放在眼里,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军事实力的突飞猛进。

可处在巅峰时期的苏联为何还要举行人类 历史 上空前绝后的演习呢?

不久后中国也不约而同的举行了华北大演习,从而震撼全世界,这究竟是巧合?还是?

为何这么强大的苏联,竟轰然解体呢?

这要从1917年秋天开始讲起,俄罗斯二月革命爆发,导致沙皇下台,俄罗斯解体。“十月革命”苏俄从此诞生。并建立 社会 主义国家。

1922年12月,苏维埃 社会 主义共和国合并,成立首个以 社会 主义为理念的国家——苏维埃 社会 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那就是苏联了。东欧占有大部分,还有中亚和北亚。

上个世纪70年代,两大超级大国,苏联和美国的存在使世界改变了。美国从最初的进攻转向防御,而苏联则是由防守转为了进攻。

这又是为什么呢?

20世纪70-80年代,这时的苏联可以说是国力最鼎盛时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和规模最大的武器库,大有“鲸吞世界”的磅礴之势。

一九八一年,苏联组织了一次超大型军事演习。这次军事演习被称为“西部-81”,创下了人类 历史 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演习。

当时的苏联军队拥有6万辆步兵战车、5万辆坦克、甲车辆,还有伞兵战车。而空军拥有数以万计的飞机,以及国土防空军,他们也有一些战士。那时苏联核武器也达到顶峰,拥有4万多件核武器,1导弹中有1400枚洲际核导弹,苏联的核力量可以多次覆盖地球。

当时苏联的海军也是相当的牛B,在役的航母就有6艘,其中2艘直升机航母,4艘巡洋舰,现役核潜艇近百余艘,当时的苏联,全世界估计只有美军能够和苏联的军力相媲美。

1981年秋天,军演当天苏联邀请了北约各个国家的观察员,来观看这场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军事演习,这赤裸裸的秀腹肌,使北约各国如临大敌,北约各国的军事员脸都绿了,生怕苏联当着他们的面假戏真做,把欧洲直接端了。

各个国家都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

各国最可怕的是,苏联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在七天内,将欧洲夷为平地,而且离得很近,就在苏联的眼皮底下。

虽然美国会庇护他们,但是美国离得很远,相隔一个海洋,真要是打起来,等美国来支援,黄花菜估计都凉了,肯定指望不上。

而苏联军队为了让这场军演更具震慑性更逼真,在军演一开始的时候,即要求军演尽可能逼真,视觉冲击力要达到一流。

为了尽可能地给在场的观察员带来“恐惧感”,这次演习中,苏联全都是动用的真刀真枪,并对军演场地进行了最大限度地还原。

不单单是这样,在这次演习中,苏联也使用了海军火箭军战略火箭炮。大炮及至少十个以上的主力部队,总兵力超过50万人,坦克上万辆,场面壮观,即使是几十年后再想起,仍记得如新。

俗话说戏要做全套,虽有了逼真的视觉冲击,与此同时,不让战术落伍,打出了苏联的气势,所以,这次军演是由苏联国防部部长乌斯基诺夫元帅指挥。

苏联这次演习也分为红蓝双方。红方为进攻方,蓝方为防御方。所有的军兵种都参加到了这次规模空前的演习当中。

军演派出38万大军,4200多辆主战坦克,8200多辆装甲车,10多万卡车、 汽车 ,并且还有700架固定翼飞机和700架各类型直升机。还有750辆坦克,和50多万人,号称动动脚趾,足矣让北约颤抖,就算是今天,很多欧洲国家的常备军也到不了20万人,光是一个西部集团军就能摆平一大票国家。

演习的时间是8天,演习的大概程序是,先发动导弹纵深打击,然后发动空中轰炸,然后在空中掩护下,地面集群向前突击,其中伴随战术导弹和火炮的火力掩护。

军事演习的战法还是比较古旧,但量变引起质变,苏军设想之中,很多打击北约战役集群的导弹都是核导弹,相当于苏军从东向西一路踏上了核武器。

即便是放到现在,西方-81军演仍有他所不能比拟的威慑力,单凭奇兵的规模就足以震惊世界,能使如此众多的军队如此复杂的诸军兵种联合部队,使如此多的国家联合作战,在统一的组织和号令下,开展统一的行动,为了同一个战役目标,各自配合完成战斗任务,这样的组织力、指挥能力和保障能力,也足以让全球其他国家汗颜。

到了演习的第八天,苏军的新型坦克群配合空、海两部,将守在模拟法国的敦刻尔克军队打得落花流水,直接阻绝了守方妄图等待美军从英吉利海峡增援的可能性。

一些西方国家在看完这场震撼至极的演习后,也是变得鸦雀无声。

然而北欧各国还沉浸在苏联军演的恐惧中时,华北张家口地区有了动静,人民解放军也举行了 历史 上最大规模的实兵演习,中国也开始了军演。

就在这苏联结束10天后,中国立马就举行了一场反侵略演习,在这个敏感时刻,举行一场这样的军演,其他国家对此会不会有什么言论呢?

从国际形势上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中美,中日之间的关系由断交的敌对状态转变为关系正常化。这为中国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带来了希望。

1971年10月25日中国加入了联合国,成为了维护国际秩序的重要参与者和维护者,作为世界大国,那必须要有自己的现代化军队。

而且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已经变得不再那么稳定,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已经不可阻挡,国际关系错风谲云诡。

中国作为有核国家虽然不用像他小国家那样饱受欺凌,但在两极格局下,唯有自强才是最重要的, 历史 证明依靠他人终究不是长久之道。

成员国

古兵书云:“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邓小平是曾经指挥千军万马鏊战沙场的军事家,深知训练对于一支长期处在和平环境的军队的重要性。

所以,在“801”中央军委会议上,邓小平同志针对当时的军事训练提出了合成军作战的训练要求。

并明确表示:不用顾忌其他国家的言论,实兵演习对部队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还能实际锻炼部队,展示训练成果。这样大规模的演习我们好久没有搞了。这样的演习不仅可以提升军队的士气,还可以增加部队的实战经验,提升实战水平。随后中央决定实施第一套战争演习方案。

演习从9月14日开始一共有四个内容:一是模拟防御蓝军大规模的坦克进攻;二是空降与反空降;三是陆军阵地攻防战;四是战役预备队反突击。

军事演习同样是红蓝对抗,模拟蓝军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向我国发起全面进攻,首先以核武器和远程航空兵对我国防御纵深内的重要目标实施打击,然后以坦克、装甲车集群在空军掩护下进攻至我国华北地区,企图夺取战略要地。

中国“红军”则快速组织动员,进入紧急状态展开反击,粉碎“蓝军”的进攻企图。(这个演习听起来是不是有些熟悉,但是大家不要无端遐想,敌蓝军指不是苏联。)

中国军队出动了 余人 ,动用了 1327辆坦克、装甲车,475架飞机,1541门火炮。 在持续5天的军演中,在蓝队开始猛烈攻击,红队迅速进入防御状态,借助炮兵和航空兵的火力,抵挡住蓝军的进攻,粉碎蓝军的“阴谋”。并且大演习安全保障精确到位,无一人伤亡。

华北军事演习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解决“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具体化,深刻探讨以现有装备战胜优势装备敌人,为培养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全面锻炼部队,在现代化条件下改进军队兵种协同作战的能力,起了重要作用。

对于解放军的革命化、正规化和现代化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和推动。华北军事演习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对国际霸权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威慑作用

国际舆论评论道:这“是一支精良的军队”,是“一次精彩的演习,是人民解放军最盛大的一次力量显示。

邓小平对演习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说:“这次演习,测试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成果,更好地体现现代战争的特点,摸索了现代条件下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经验,提高了部队军政素质和实战水平。

这对全军的建设、战备和训练是一个有力的推动。演习达到了预期目的,是成功的。”

华北大演习也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坚定地迈向世界强国之路。

所以从我党的工作进程来看,华北大演习的举行,就是为了保卫国家,提升我军素质而进行的,这与苏联的81演习并没有任何关系。

1981年华北大演习之后,中国军队建设迈向了一个新的时代。而苏联却在巅峰之后迅速滑向了解体,那次让世界为之震惊81的军事演习,也未能拯救这个衰败的帝国。

结语:苏联的解体宣告着冷战的结束,苏联永远地停留在了1991年,而彼时他们虎视眈眈的中国,一步一步走向了辉煌。

随着各国军事的发展,我们一旦落后就有挨打的可能。虽说苏联已经解体,可国际形势瞬息万变,谁也说不好明天会是什么样。唯有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实力,才能保国安民。

北约的作用是什么?

关于北约的宗旨。 强调北约在坚持“集体防御”职能的同时,基于在“民主、人权、法治方面的共同价值观”,将“为保证欧洲公正持久的和平秩序而奋斗”,致力于建立一个完整、自由、统一的欧洲。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英NATO: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法OTAN:lOrganisation du Traité de lAtlantique Nord),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 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的重要军事力量。 这是资本主义阵营在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马歇尔计划的发展,使美国得以控制欧洲的防务体系,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标志。 (1)北大西洋理事会北大西洋理事会(North Atlantic Council),亦称北约理事会,即部长理事会,最高决策机构。 由成员国外长组成,必要时国防部长、财长甚至政府首脑也可与会。 每年两次例会。 在部长理事会休会期间,各成员国大使级常驻代表负责理事会日常工作。 (2)防务计划委员会防务计划委员会(Defence Planning Committee),由参加北约防务一体化指挥系统的成员国国防部长组成(法国于1966年7月1日退出军事一体化机构,1995年12月起参加国防部长会议和军委会会议,但仍不参加军事一体化机构。 西班牙于1982年加入北约,但不参加军事一体化机构。 1997年12月2日,在北约秋季理事会上,西班牙因其在直布罗陀海峡制空权得到保证,宣布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 冰岛因无军队不参加上述委员会),每年开会两次,负责审议北约防务政策和军事计划。 1966年北约又设立专门负责核防务政策的核计划小组(Nuclear Planning Group, 法、冰未参加)。 1968年,除法、冰之外的北约欧洲成员国国防部长组成非正式的北约欧洲小组。 (3)国际秘书处国际秘书处(International Secretariat),负责北约会议的筹备。 秘书长除领导秘书处外,也是部长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核防务委员会和核计划小组的主席。 (4)军事委员会军事委员会(Military Committee),系北约最高军事指挥机构,由参加军事一体化指挥系统的成员国总参谋长组成。 每年约开会三次,负责就北约防务问题向部长理事会和防务计划委员会提出建议,并对下属各主要战区司令部实施领导。 军委会主席由军委会成员推选,任期3年。 其日常事务由各国总参谋长任命的常驻军事代表组成军事代表委员会负责办理。 军委会下设国际军事参谋部,负责实施军委会的政策和计划,此外还设有3个军事指挥机构: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大西洋盟军最高司令部、美国-加拿大地区计划小组。 (5)北大西洋议会北大西洋议会(NATO Parliamentary Assembly)。 这是北约26个成员国及17个联系国议会间组织,议员由各国议会指定,名额按国家人口比例分配。 议会宗旨是鼓励各国议会间的合作,密切各国议会与北约机构的联系,推动实现北大西洋公约的目标。 议会每年召开两次全会。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17673.html
青岛有个小众且极具魅力的网红打卡地
首款国产M车型 宝马X1 2024粤港澳车展 M35Li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