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9亿欧元 盘点苏宁少帅的双面人生 苦撑八年后惨淡退出

文/ 刘工昌

2024年5月22日,美国橡树资本官方公告,由于国际米兰控股公司未能偿还贷款及利息共计3.95亿欧元,自公告发布日起接管国际米兰,苏宁时代宣告结束。

5月23日,国际米兰俱乐部发表公报确认完成股权交接。

据意大利天空体育报道,橡树资本未来15-20天将召集股东大会选出新的董事会成员,任命新的主席。

这就意味着曾掌控国米8年的苏宁彻底出局。八年前苏宁豪掷2.7亿欧元高调收购国际米兰时,或许怎么也想不到,最后竟是以这样的方式出局的。

豪撒巨资入国米

2016年6月6日,苏宁和国米在南京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苏宁以2.7亿欧元的价格,收购国米68.5%的股份,成为控股股东。

彼时豪情万丈的苏宁集团,在期待通过这次收购能有效提升国际米兰的竞争力和商业价值的同时,还能利用其在全球的影响力扩大苏宁在国际市场的品牌知名度。

收购前的国米由托希尔集团于2013年掌控,球队战绩差,俱乐部经营也如此。根据意大利专业财经媒体《阳光24小时》的消息,2016年国际米兰负债约2.3亿欧元,收购前一赛季亏损更是达到6000万欧元。

面对深陷财政危机和球队战绩不佳的双重危机的国米,接手后的苏宁开始了巨额投入——2016年6月,以9242万欧元从托希尔手中收购股权,并首次增资1.42亿欧元。 16/17赛季和17/18赛季,分两次以有偿股东贷款的方式向国米俱乐部注入3.36亿欧元。 从16/17赛季到22/23赛季,向国米投入累计超过1.96亿欧元的赞助费用。2021年从橡树资本借贷2.75亿欧,其中将1.26亿欧元注入国际米兰俱乐部的运营,分别是2021年5-6月的7500万欧元,以及22/23赛季的5100万欧元。

统计起来,加上借贷,苏宁共计向国米投入了8.9242亿欧元。这里有一个问题,那就是1.96亿欧的赞助费用与先期的3.36亿的有偿股东贷款注入究竟有没有重复。如果没有,外界盛传的苏宁执掌国米8年,向其注入9亿欧元的传闻看来不是虚言。

球员方面,在收购后的第一个赛季,苏宁就花费超1.5亿,以屡屡打破队史转会记录的价格为球队引入了包括若奥·马里奥、巴博萨、坎德雷瓦等多名球员,其后7年间,其中仅在转会市场就净投入了超2亿欧元。

简而言之,苏宁入驻国米的8年中,苏宁对于国米的直接投资总额接近9亿欧元。如果考虑到香港莱恩资本2019年收购国米30%股权案中,莱恩资本也接受了苏宁注资,苏宁在8年中为国米投资了10亿欧元以上。

整整八年,苏宁每年都为国米硬性支持1亿欧元以上。但仍止不住国米持续的亏损。因为意甲尽管号称五大联赛,其商业影响与回报率不仅远低于英超,就连德甲和西甲都不如,国际米兰虽然展示出了意甲范围内最为顶尖的管理能力,但俱乐部整体的影响力和商业回报率都不足与英超、西甲豪门相提并论。

从2016年苏宁入主后,国米的财务报告连年亏损。2022/23财年,国米发布财报称:在上个赛季,俱乐部亏损8600万欧元。与上一年度(2021/22财年)亏损1.4亿欧元相比,俱乐部的财政进一步改善。

只有而在最新公布的2023/24年上半年财报中,由于在冠军杯上的出色表现,国际米兰首次“扭亏为盈”,实现利润2230万欧元。可苏宁的宿命在于,其重手投资的国米刚一盈利,却要易手了。

苏宁公子做国米主席

2018年苏宁董事长张近东让自己27岁的儿子张康阳出任国米董事局主席,成为了意大利足球、乃至欧洲足球最年轻的主席。随后27岁的张康阳带着其他四位年轻人入驻国米的八人董事会,把持了经营的大局。

就张康阳执掌国米的这些年看,在长达6年的执政过程中,小张总领导的国米走了一些弯路,交了一些学费:例如在2018年以3800万欧元引进的纳英戈兰,以及高薪签下的主教练斯帕莱蒂,都是失败的例子。但总体来说,他做的还是不错的。

张康阳做得最成功的是,从尤文撬来在意大利职业足球圈摸爬滚打了40年的朱塞佩·马洛塔,出任国际米兰CEO。 马洛塔上任伊始就为球队处理不少废品合同,并利用手中人脉引进大批“低薪高质”的优质球员,在职期间,马洛塔凭借独到而精致的眼光,造就了一次次令国米球迷记忆犹新的转会案例。教练方面引进了孔蒂与因扎吉这类少壮派教练,是国米这几年竞技成功真正的关键。

实际上,国米的最近几年竞技方面的成功除了苏宁集团的巨额投入外,年轻的俱乐部主席张康阳的成功运作也是分不开的。作为主席,张康阳其实并没有过多参与球场内的事务,他以专业的人干专业事理念,朱塞佩.马洛塔的引进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而在球场内,不论是前任主帅孔蒂还是现任主帅因扎吉,也得到了他了毫无保留的信任。

张康阳在去年欧冠决赛前接受《米兰体育报》访问,他说:“我觉得自己40%是中国人、30%美国人、20%意大利人,余下10%是世界公民。我尚未很正确地运用意大利语,但可以听得懂。”

31岁的张康阳表示打入欧冠决赛已经是梦寐以求的画面,“以当年意甲的处境,跟其他联赛的差距,很难想象可以走到这一步。虽然苏宁的投资有时比英超球队还要多,但在电视转播收益的限制下,意甲及英超的差距很大。”②

如果就国米近些年的表现来看,张康阳应是一位值得称道的掌舵人。在张康阳离开国米时,也得到球员和球迷的真情挽留。不过,他的表现却引起了一个叫马德兴的足球记者破口大骂:

原因是2023年6月,就在张康阳和苏宁集团通过社交媒体发文,高调迎接国际米兰冠军杯决赛时,有前江苏队队员留言讨薪。

苏宁帮助了国米夺冠,却黯然离开。不由得想起同样是苏宁注资的国内球队江苏苏宁,为江苏人赢得了几十年来第一个足球联赛冠军,却开创了世界足球史上了“夺冠即解散”的奇迹——2020年11月,江苏苏宁队夺得队史上首个中超冠军后,却因苏宁的大面积欠薪而解散。苏宁也许不禁要问,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而苏宁这次被迫离开国米,原因很简单,借人家的钱还不上,只好拿球队补偿。问题是,

国米为何再难从苏宁拿到输血金

实际上这个问题,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国内政策监管加强。

苏宁集团收购国米时正值其巅峰期。 根据公开的财务报告,苏宁在2016年的总营业收入约为4132.15亿元人民币,这也让所有人对于国米未来的财务状况持乐观态度。

但从2017年开始,国内对中国资本的海外投资进行严格监管,2017年12月2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第十七条规定:对项目所需前期费用(包括履约保证金、保函手续费、中介服务费、资源勘探费等)规模较大的,投资主体可以参照本办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规定对项目前期费用提出核准、备案申请。经核准或备案的项目前期费用计入项目中方投资额。第四十二条 投资主体通过其控制的境外企业开展大额非敏感类项目的,投资主体应当在项目实施前通过网络系统提交大额非敏感类项目情况报告表,将有关信息告知国家发展改革委。本办法所称大额非敏感类项目,是指中方投资额3亿美元及以上的非敏感类项目。该办法自2018年3月1日起施行。

以当时的汇率,苏宁对国米2.7亿欧元的投入可能刚好踩在大额非敏感类的点上,也就是刚好是国家对外投资限制的重点。这对苏宁的海外资金流动带来了显著影响。

但尽管有上述原因,人们还是难以理解,苏宁如此贱价转卖国米,难道庞大的苏宁集团连区区3亿欧元也拿不出?原来苏宁自身也深陷困境。

其次,是苏宁因不断暴雷而自顾不暇。作为国米主要输血者的苏宁,从2017年始也开始了各种暴雷活动。

2015年5年广州恒大三年内两夺亚冠冠军,其老板许家印不但捞到了巨大的免费流量,还获得了特定的政治资本。这让苏宁集团董事长张近东眼热不已。2017年恒大酝酿回A上市,张近东自信地掏出200亿元对恒大进行第三轮融资,签约时,两位大佬喝交杯酒成为经久传唱的话题。

2017年11月6日,中国恒大发布公告:苏宁控股集团旗下子公司南京润恒,将向恒大地产战略投资200亿元。恒大地产增资扩股完成后,南京润恒将持有其4.7038%的股份。苏宁与恒大还将在商业物业定制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

但当2019年苏宁资金链紧张找恒大讨要时,却被告知没钱了,要想要钱只能债转股,张近东被迫陪着笑脸应承,还陪着许家印搞了一个《恒大地产集团增资协议》的签字仪式。当时许印站在C位,左右两位作陪的,就是正威集团的王文银,以及苏宁集团的张近东。

再后来,恒大坠入深渊无法动弹,苏宁投入的200亿,已经完全没了归还的可能。此时的苏宁集团恰是最需要用钱的时刻。

红极一时的苏宁小店开始大规模关店;苏宁易购的合并口径负债达到1361亿(其中有息负债700亿);曾经拿下上海南京东路地王的苏宁环球,在2022年剩余可开发建筑面积仅为208.66万平米,已经落入中国规模房企的后1/3。

在最新公布的年报中,普华永道给苏宁易购做了如下会计陈述:截至2023年12月31日,苏宁易购流动负债超出流动资产430.14 亿元,但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38.15亿元。债务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应付银行贷款和利息191.38亿元,以及逾期未支付的应付款项329.44亿元。

素来对地产客户宽容的普华永道,破天荒地给出了“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存在可能导致对苏宁易购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重大不确定性,但本事项不影响已发表的审计意见。③

2023年上市公司苏宁易购(ST易购)实现净利润-42.77亿元,要知道,这已经是最近四年中业绩表现最好的一年了。

不仅如此,在媒体眼中苏宁也早已不是那个财大气粗的豪哥,而是个欠钱不还的老赖。2019年苏宁收购家乐福(中国)80%的股权,结果不但拖欠家乐福员工的离职补偿,甚至转走家乐福的现金流、拒不承认已经售出的预售卡。

借高利贷卖身度日

随着深陷债务危机的苏宁无力为国际米兰继续输血,国米要想活下去,只能借债度日。2021年张康阳在多方协作下,向橡树资本质押了对国际米兰的控制权,国际米兰宣布与橡树资本管理公司达成一项贷款协议,其中以苏宁持有的68.55%、狮石基金持有的31.05%国米股权作为担保。获得了一笔价值2.75亿欧元、年利率12%的三年期贷款。

靠着这笔钱,张康阳度过了极其艰难的疫情期间,国际米兰的财政状况随之也急剧恶化。根据俱乐部财报显示,球队2021年夺得联赛冠军时,俱乐部亏损达到了创纪录的2.456亿欧元。哪怕是2023年夺得了欧冠亚军,创下了4.25亿欧元的收入,但俱乐部依旧亏损8500万欧元。

与此同时,其国内主要输血体的苏宁集团的核心业务在疫情冲击下遭受重创,无法继续为俱乐部提供的资金支持,国际米兰即将被苏宁抛弃的传闻开始发酵。

可是此时国际米兰在竞技场上并未受到太大影响,2023年,国际米兰杀入欧冠决赛,也给国米带来了意外的收入。22-23赛季,俱乐部收入创新高,达到4.25亿欧元,但还是亏损了8000万欧元,为了维持运营,俱乐部发行了4.15亿欧元的债券,用来循环贷款。④由于失去了母公司苏宁的注血,国米活下去只能靠自己。

张康阳只能是两条腿走路,在外借贷维持巨额运营;在内期待成绩好,以获得巨额奖金和商业开发价值。但由于失信,他无法从国内的银行巨头和相关金融体系内借到钱,最后无奈把眼光投向了贪婪而嗜血的金融怪兽橡树资本。

嗜血的橡树资本

橡树资本(Oaktree Capital Management)是一家全球知名的资产管理公司,以其在另类投资和信贷投资方面的专长而著称,其投资策略通常聚焦于高风险高回报的领域,包括不良资产、困境债务、私募股权和房地产。

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它先后参与了美国通用汽车、电影公司米高梅(MGM)、意大利足球俱乐部AC米兰包括中国的恒大在香港的债务重组和股权投资,最终都得到极好回报。

此时面对苏宁控制的国米,它们依旧是如法炮制,并不打算获得国米的所有权长期运营,而是如同此前一样,他们预期苏宁出售国米,自己能够通过这次贷款分得巨额利润。这也是在苏宁屡次三番提出与橡树资本延长还款期限的请求时,橡树未能同意的主要原因。⑤

2024年,绞索勒上脖子的苏宁加紧了寻找再融资方案的步伐,希望通过新的融资来偿还橡树资本的贷款,但算上利息,橡树资本的贷款已经高达3.95亿欧元,此外,俱乐部其余负债共计4.15亿欧元,需在2027年前还清。

本来,近些年国际米兰战绩出色,并不缺少买家。 包括芬兰商人齐利亚库斯、美国阿瑞斯财团以及沙特阿拉伯的公共投资基金(PIF)等都曾经表示过对收购国际米兰的兴趣 ,但由于俱乐部高达12亿美元的估值,令这些买家望而却步。

有媒体报道称,张康阳一度与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达成4.3亿欧元的贷款,让其偿还橡树资本的贷款,而苏宁则保住国米所有权。然而在临近贷款到期日时,双方谈判破裂,据说张康阳曾发布公告称,是橡树资本单方面的法律威胁和恶意行动阻挠了国米的再融资。

而米兰体育报则表示,橡树资本执行了2021年协议中包含的一些有关出售国米的条款,以阻止其再融资。橡树方面担心苏宁会进一步增加债务,导致出售国米的机会减少,并影响他们可能获得的潜在收益。

这样,张康阳联系的所有买家一个也没谈成,那苏宁对国米就只剩最后一条路,卖身。

2024年5月18日,张康阳愤怒的声讨橡树资本“危及国际米兰俱乐部的稳定性”:不幸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偿债努力因法律威胁和橡树资本未能有意义地配合(a lack of meaningful engagement from Oaktree)而受到阻碍。这不仅令人深感沮丧和失望,还正对俱乐部构成潜在风险,并可能严重危及其稳定性。

“遗憾的是,我们迄今为止的努力因为橡树单方面的法律威胁和恶意的行动而受挫。”“这不仅让我们深感失望和愤怒,同时这种行为也会摧毁我们共同努力的成果,并且严重危及俱乐部未来发展的稳定。”⑥

面对张康阳的愤怒,橡树资本根本不为所动。很快,橡树国际就发表了简洁的公开声明:橡树资本不会对张康阳的声明进行任何正面的回应与解释。借款协议是三年前就达成的,相关条款写得很清楚。橡树资本并无意入主国际米兰,我们更关心贷款的安全和可预期的回报。⑦

北京时间5月22日傍晚,橡树资本发布声明,由于国际米兰控股公司未能偿还3.95亿欧元的贷款及利息,橡树资本接管国际米兰俱乐部。

5月23日,《晚邮报》发文称:在昨天橡树资本执行质押入住国际米兰后,张康阳和俱乐部管理人员进行了多次沟通对话。同时,张康阳及其家族不会对橡树资本提出任何法律诉讼。

认清现实后,确定理屈在己方,继续纠缠毫无意义,年轻的张康阳果断站起身,投子认输。最大的输家

而对于国米来说,张康阳与苏宁退场或许 只是换了个新的东家。而对于被迫进行股权转让的张家来说,已然是最大的输家。

根据意媒报道,失去国米所有权,苏宁可以从橡树资本得到一笔补偿,此外还需算上归还橡树资本的3.95亿欧元、俱乐部所有股东需要承担的4.15亿欧元国米债务以及其他债务,如果按照目前球队估值8.5亿欧元来算,这笔补偿仅剩4000万欧元。也有媒体报道,估值可能为10亿欧元,即使这样,苏宁最多也只能得到1.9亿欧元。

意大利体育财经媒体统计了张康阳对国米的投资情况,近8年时间,张家在注资、贷款和收入方面共计为国米投入近9亿欧,也就是说,苏宁投资国米,苦撑8年,豪掷9亿,最后得到的回报是,4000万。

如此投入,换来如此结局,不仅令人嘘唏。

⑧被建行逼债成老赖

为什么张康阳为什么非要找橡树资本这样的“华尔街秃鹰”借钱?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他没得选择,他已被列入建设银行的黑名单,在金融体系已毫无信誉可言。

张康阳除了是国米主席,还是他父亲老张看作是复兴希望的苏宁小店主人,2019年,小张成了小店的实控人。2020年,中国建设银行(亚洲)向张康阳全资拥有和控制的Great Matrix Limited提供了1.65亿美元贷款,并认购Great Matrix发行的8500万美元票据,票面利息为7%。但2021年7月5日,张康阳没有如期归还这笔借款。

建行亚洲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起诉并胜诉,张康阳被要求向建行亚洲偿还本息、违约金共计2.78亿美元。

没想到张康阳竟然矢口否认对融资协议知情,还指出他的签名是伪造的。但法院审理的结果是,Great Matrix是张康阳全资控股,且该案中他作出了个人担保,且协议副本的6个签名中,有5个是张康阳的签字。

可张康阳对此毫不理会。建行被迫在美国、意大利等国启动司法追债程序。例如在国际米兰的大本营米兰,当地法院在2023年3月8日举行了债务偿还的首次听证会。同时,建行已请求美国法院发出传票,向纽约多家金融机构申请获得张康阳及国际米兰的财务信息。

但结果是,张康阳没钱。

有细心的网友发现,张康阳曾经佩戴过理查德米尔RM52-01 Skull和爱彼皇橡万年历两款豪华手表,尤其是炫酷的理查德米尔RM52-01 Skull,全球只有30枚,售价大约为400万人民币。还有像“壕无人性”的顶级超跑帕加尼宗塔(全国只有5辆)一样的三辆超级跑车,就是这样一个人说他没钱,因为《足球金融网》透露,这些豪车、名表啥的,几乎都不是直接登记在他名下的。

至少到现状为止,张康阳成功躲过了建行的催债,但由此把自己的名声彻底搞坏了。

但是,你可以躲过银行与法律,却无法躲过投资人的眼睛。

意大利《共和报》记者瓦尼分析了张康阳在国米危机中再融资的难度:一家英国大型投资基金的经理表示,如果张康阳连中国建设银行这样的中国国有银行的钱都不还,那我们怎么敢指望他会把借我们的钱还给我们?⑩

信誉,在最注重契约的商界,你把它玩坏了,自是没人再理你。

一个危机中救国际米兰于水火来自中国的少年英雄,一个带着名表开着豪车声称自己没钱还债的老赖,这是同一个人。

[引用]

②(苏宁入主7年,国际米兰踏上复兴之路,张康阳:钱不代表一切 绿茵新星2023-06-11 )

③(8年烧掉9亿欧元,张康阳是怎么把国际米兰玩到删号的? 将军箭2024-05-24)

④(苏宁张公子的百亿资产,被美国收割了……大猫财经 作者 猫哥)

⑤(张氏国米,一场苦撑八年的梦 钛媒体APP2024-05-24 文 体育产业生态圈,作者 杨雨蒙)

⑥(大反转!张康阳麻烦了!融资失败国米或易主,本尊亲自回应很无奈 大秦壁虎体坛说2024-05-19)

⑦(迪马:橡树资本不会回应张康阳的声明,认为合约期限不是法律威胁 2024-05-19)

⑧(张氏父子还不起钱不是新闻,但欠着四大行的钱不还,还是震惊了业内人士 大猫财经)

⑨(8年烧掉9亿欧元,张康阳是怎么把国际米兰玩到删号的? 将军箭2024-05-24 )


家乐福一年收入300亿,为什么48亿就卖给了苏宁?

放到10年前,家乐福都是优质资产,卖个100亿不成问题;现在跌价跌了一半,那是因为家乐福本身就不值钱。

根据苏宁方面披露的数据,家乐福虽然2018年创造了高达300亿元的营收,但实际亏损了4.12亿元,2017年亏损额更高,达到了10亿元。由于连年亏损,家乐福直接亏成了“资不抵债”——其净资产为-22.5亿元。所以,仅仅是从账面来看,给48亿元已经是高价了。

下表,即为家乐福中国的财务状况:

家乐福一直想要甩卖中国资产,之前它和腾讯、永辉的财团,一直眉来眼去。最初的说法,是永辉去收购家乐福,毕竟永辉的卖场形态和家乐福最为相似,但后面永辉并没有出价,估计也就是嫌弃家乐福的卖价太高。既然腾讯、永辉都不愿接手,那家乐福就更卖不起价钱了。

最近10年时间,大型商场关门的消息,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了,家乐福同样无法适应这个时代的变化,整体经营效率在不断下滑。2018年,家乐福的可比销售额同比下降5.9%,第四季度的可比销售额同比下降了6.2%。

对苏宁来说,花了48亿收购家乐福,是“划算”的。因为按照营业收入/股权价值这个指标,家乐福只有0.2倍,是所有同行当中最低的。(如下表所示)

当然,苏宁收购“资不抵债”的家乐福,看重的是家乐福遍布全国的210家大卖场,还有家乐福遍布全国的物流网络,尤其是生鲜等冷链,是苏宁比较垂涎的。在收购家乐福之后,苏宁可以迅速从“家电卖场”进一步转型为综合型的商家。

家乐福,曾经在大陆混得如鱼得水,分店开得到处都是。截止2013年12月,在大陆一共开了236家家乐福超市,雇佣的员工超过了 38 万!但是,在这次外资撤离的大潮流中,家乐福也终究是坐不住了,在巨大的账面亏损迫使下,逼不得已“卖身”出局。

家乐福度过了景气周期,在迅速的扩张之后,潜在的问题还是越发严重和突出。苏宁的全资子公司——苏宁国际在6月23日这一天拟以 48 亿的金额收购家乐福中国高达 80% 的股份。在这一次的交易顺利完成后,苏宁将成为家乐福中国最终的控股股东。

2018 年家乐福在中国大陆的营收额达到了 300 亿人民币,这个数额甚至远远超过了很多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在如此可观的营收情况下,为什么家乐福仅仅出价 48 亿卖身呢?按照常理来说不是一个稳赔不赚的买卖吗?

要是这样认为,就大错特错了 !——营业收入并不能完全代表、概括一个公司的经营盈利情况,净利润走势情况才更加至关重要。

2017年家乐福的净利润为负的10.99亿,到了2018年其净利润虽有改观,但仍旧是负数!对于任何一家公司而言,这都是一个非常难堪的财务数据。 证明其盈利能力日迫西山,甚至在各大连锁超市诸如大润发、永辉、华润万家、屈臣氏等围剿之下,已经没有了还手的余地。

更令人瞠目的是:截止2018年12月,归属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用大白话说就是: 公司已经资不抵债了! 本就是负资产的公司,愿意出 10 个亿已经非常不错了,还有人愿意出 48 亿,那还不赶紧出手?

1、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零售市场已经不再具备优势 。线下有大润发、华润万家、全家等等之类的超市、便利店,抢占客户资源;线上有淘宝、京东、拼多多在逐鹿天下。面对日益残酷的竞争、传统的零售公司和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了。

2、成本因素的急剧攀升 。这个年代不论是人力、物价、租金、油费都在以超出常理的速度在增长,超市经营的成本也会在潜移默化之中显著提升。为什么很多外资公司都逐步从苏州、无锡、天津等地撤离了?成本的提升是很大的因素。

3、净资产为负,资不抵债,迫于无奈卖身走人 。都已经资不抵债了,还能怎么办?继续经营下去很可能负债会像滚雪球一样越堆越大,最后演变成无法挽回的地步也是存在可能性的。倒不如在这一天来临之前早点脱身走人,还能卖个好价钱。

苏宁此次收购家乐福中国,究竟最终的结果是好是坏,还需要时间去验证,不过就浮云君个人而言,这笔买卖似乎还是值得的,可以有所期待的。

评论员门宁:

苏宁花了48亿现金购买了家乐福中国80%的股权,实际给家乐福的估值是60亿。300亿收入的家乐福中国,为什么48亿就可以卖80%给苏宁,家乐福是不是傻?家乐福当然不傻,家乐福每年的收入虽然有300亿,但是并不赚钱,而且亏损严重。家乐福中国去年亏了5.7亿,前年亏了11亿,现在不卖身,只会越亏越多。

家乐福中国主要做商超零售,在全国有200多家门店,平均每家店的年营收应为1.4亿元人民币,每月收入约为1200万。零售业本身的毛利率很低,多数产品的毛利大约为20%,1200万的营业额大约有240万元毛利,看似不少,但超市面积大、员工多,支付完房租、工资、水电费后基本就没了。在经营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商品损耗,这也要计入经营成本里,想要盈利太困难。

并且最近10年电商发展迅猛,对线下实体店造成了极大冲击,压缩了线下商超的成长空间,套现离场实际是明智的做法。

而苏宁的主战场本身就在线下,收购家乐福中国能够进一步完善线下布局,可以增强苏宁的线下优势,因此家乐福中国卖身苏宁,是一件共赢的事。

最近,有媒体报道,苏宁花了48个亿现金购买了家乐福中国80%的股权,实际给家乐福的估值是60个亿。于是家乐福“卖身”苏宁已尘埃落定。实际上,被收购的不仅仅是家乐福中国,英国乐购就被华润万家收购了全部业务,易买得、乐天玛特两大韩国零售巨头也出售门店退出中国市场。

实际上,家乐福一直想要甩卖中国资产,之前它和腾讯、永辉等财团,都有过密切磋商。最初的说法是永辉去收购家乐福,毕竟永辉的卖场形态与家乐福最大相似,但是后来永辉没有出价,估计是嫌家乐福的卖价太高。既然腾讯、永辉都不愿意接手家乐福,那家乐福就更加难找接盘侠了。

从表面上看,家乐福中国2018年的营业额近300亿元人民币,位居连锁超市排名前十。但实际上,家乐福中国2017年净亏损10.99亿,218年亏损5.78亿元。如果家乐福中国还是继续自己运营下去,未来大概率还是会持续亏损,然后不断关店,最终价值接近于零。到那个时候,不要说48亿,4.8亿都没有人要接盘.

家乐福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亏损呢?家乐福中国主要做商超零售,在全国有200多家门店,平均每家店的年营收应为1.4亿元人民币,每月收入约1200万,但零售业本身的毛利润很薄,多数商品的毛利润只有20%。看似不错,但是超市面积大、员工多,支付完高房租、职工薪酬、水电费后就所剩无几了,而且在经营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商品损耗,这些也要分摊入经营成本中,要想赢利并不容易。

与此同时,电商的迅速崛起,对线下实体店造成了巨大冲击,很多人都选择在网上购物,压缩了线下商超的成长空间,像家乐福中国这样连年亏损,资不抵债(其净资产是-22.5亿元),若能早日套现离场,实际也是明智之举。最近10年时间,大型商场关门消息不断传来,家乐福又无法适应这个时代的变化,能够卖身给苏宁,至少也是一个圆满的结局。

既然家乐福连年亏损,扭亏无望,那么苏宁为啥还要收购这“资不抵债”的家乐福呢?一方面,苏宁看中了家乐福中国的资源。家乐福中国开设有210家大型综合超市以及24家便利店,覆盖22个省份及51个大中型城市,同时拥有约3000万会员,这是苏宁最为看重的资源。

此外,家乐福遍布全国的物流网络,尤其是生鲜冷链,这都是苏宁比较垂涎的资源。而在收购家乐福后,苏宁从原来的“家电买场”一跃转型为综合型商业集团。

另一方面,收购家乐福的股权后,苏宁就拥有庞大的销售网络,苏宁完全可以让家乐福的资源与6000家苏宁小店进行融合,以更低的采购成本,更完善的配送体系,更强大的议价能力,更广泛的市场覆盖,有望将来在收购之后,扭亏为盈。如果是这样的话,苏宁仅以48亿就打造了自己超强的商业王国,还是很值得的。

家乐福之所以要“卖身”苏宁,主要是因为其连年亏损,资不抵债,靠自己扭亏已无希望。但是对于苏宁来说,他看中的是家乐福的全国销售网络,以及拥有遍布全国的物流网络,这样对于苏宁将来的业绩拓展极为有利,同时,苏宁在收购了家乐福后,因其庞大的商业王国,可以进一步的降低采购、配送等各方面的成本,这样家乐福如果到了苏宁手中,有可能慢慢扭亏为盈,实现正增长。

房价如果短时间下跌80%,那么一定会有非常多的人选择弃房断供,因为这时的房子已经成为负资产,未还清的贷款都已经能再买两三套同样大小的房子了。

家乐福中国2018年的营业额近300亿元人民币,位居连锁超市排行前十。那么,48亿元出售80%的股权真的就是亏了吗?不是的。

家乐福中国2017年净亏损10.99亿,2018年亏损5.78亿元,其实与房价短时间大幅下跌一样,已经成为负资产。家乐福中国如果继续自己运营,未来大概率会持续亏损,然后不断关店,最终价值无限趋近于零。一旦到了那个时候,不要说48亿了,4.8亿有没有人要都成为问题。

近年来实体店生意不好做的声音不绝于耳,大型连锁超市以及大型商场关闭的新闻屡见不鲜,财智成功认为有如下原因:

1、国内房价持续上涨二十年,场地租金成本一路飞涨,侵蚀了过多的利润空间;

2、员工为了能租得起房买得起房也在不断提出更高的薪资要求,进一步推高人力成本;

3、国内消费者为了降低生活成本,纷纷选择性价比更高的网购,线下客户被大量分流;

4、产能过剩在诸多行业发生,商铺在不停地推出市场,新的商场和超市也在不断涌现,大型超市的生存环境已经恶化;

5、消费升级确实在发生,高收入人群纷纷到海外 旅游 购物,或者选择海淘,低收入人群则努力用更少的钱买更多的东西,大型超市已经不再是购物首选;

房价上涨不仅降低了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于零售业同样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被收购的不仅仅是家乐福中国,英国乐购就被华润万家收购了全部中国业务,易买得、乐天玛特两大韩国零售巨头也出售门店退出中国市场。

至于苏宁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份是否划算,则需要时间来检验。

收购家乐福中国控股权,有助于完善苏宁销售网络,充分结合苏宁“智慧零售”体系,加强与6000家苏宁小店的合作,以更低的采购成本,更完善的配送体系,更强的议价能力,更广泛的市场覆盖,有望实现利润增长,最终扭亏为盈。

营业收入和公司市值并不能划等号。有的企业营业收入大于公司市值,比如京东的2018年营业收入4620亿元(约合672亿美元),但最新市值只有440亿美元。也有企业市值大于营业收入的,比如腾讯控股最新市值3.36万亿港币,而2018年全年的营业收入只有3120亿元人民币,约相当于市值的1/10。

据家乐福2018年在华营业财报,全年收入约为300亿元人民币。但是虽然营业收入这么高,但却不是很赚钱,2017年净利润,只有仅仅3200万元。2018年的数据没有找到,但也不可能太高。

更要命的是,家乐福在华账面净资产竟然为负数,也就是俗称的资不抵债。根据苏宁的公告,家乐福2018年归母公司所有者权益为-19.27亿元。作为一家负资产的企业,能卖48亿已经相当不错了。

一家深耕中国市场24年的跨国企业,竟然一夜之间就被迫卖身,改姓苏,也是不得不让人叹息。家乐福成立于1959年,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进入中国早期,家乐福没有竞争对手的冲击,因此很大程度的享受了市场的红利。

年家乐福在中国的门店就突破了100家,成为外资零售超市门店数量最多的一家,是中国市场上名副其实的大卖场巨头。随着国内零售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华润、苏宁、国美等国内零售企业快速成长,家乐福的业绩开始出现衰退。

2009年家乐福在我国市场的销售额被大润发超过,2010年家乐福在华门店数量被沃尔玛反超。2012~2017年家乐福在我国市场的销售额从55.83亿欧元下降到46.19亿欧元,降幅达到17.27%。

2018年,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国美、苏宁、大润发、华润万家、沃尔玛,位居全国前5。家乐福则被挤出全国前10,位居第12位。家乐福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也降至3%。

收入300亿元,是指家乐福一年的销售额是300亿元,而不是指家乐福的资产或者利润达到300亿元。家乐福48亿元卖给苏宁,对家乐福来说,是解除不良资产的好手段。

根据家乐福官网发布的财务报表数据显示,2012到2017年6年间,家乐福在中国大陆地区的销售份额从55.83亿欧元下降到46.19亿欧元,下降9.6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5.44亿元),降幅超过17%。其中,2016年最为惨淡,家乐福在亚洲地区亏损达58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4.54亿元)。

家乐福中国虽然2018年创造了高达300亿元的营收,但实际亏损了4.12亿元;2017年亏损额更高,达到了10亿元。

据家乐福集团提供的未经审计的管理会计报表,家乐福中国2018年营业收入约为299.58亿元,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为人民币5.16亿元。但根据苏宁的公告,家乐福的账面净资产为负,其2018年末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为-19.27亿元。所以,仅仅是从账面来看,给48亿元已经是有极大溢价。

家乐福于1995年进入中国后,采用国际先进的超市管理模式,致力于为 社会 各界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和优质的服务,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和肯定,其开心购物家乐福、一站式购物等理念已经深入人心。2004年,家乐福(中国)被国内媒体评为在华最有影响力的企业之一。

但伴随中国市场的发展,包括本土连锁卖场的日渐壮大,以及网络购物的冲击,家乐福江河日下。对于家乐福来说,能够将这样的资产卖出48亿元,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交易。

因为减少了亏损,甩掉了包袱。如果继续经营下去,不知道家乐福还要亏损多久、还要亏损多少钱。

这么高溢价,对于苏宁来说,主要是看中家乐福终端布局,给苏宁带来的扩张便利。

家乐福中国这个价格被卖其实也不亏,而且与其任由家乐福继续亏损、勉强支撑,还不如卖身电商,这或许还是变相拯救家乐福中国的一个办法。

纵观这将近十年的发展历程,家乐福的颓势已经无可挽回。一是增速停滞。2012年开始,家乐福中国业绩增长停滞,当年被沃尔玛超越,此后数年,开店速度也急刹车,2014年-2015年甚至出现业绩大衰退,2018年家乐福关掉不盈利的门店19家。

二是持续亏损。根据家乐福财报集团提供的财报数据,2017年家乐福中国亏损了10.99亿元,2018年家乐福中国亏损了5.78亿元。尽管亏损正在大幅度收窄,但还是在亏损。

三是,家乐福的市场地位下滑。目前,家乐福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已一路下滑至第五名。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一季度,家乐福以2.8%市场份额排在高鑫零售(大润发+欧尚)、华润万家、沃尔玛、永辉之后。

家乐福的衰落不止是因为电商,更关键的病症实际上在内部,集团内部思维理念、市场认知、策略转变的落后,让家乐福转型的步伐总是慢于竞争对手。

比如,当2014年大润发上线飞牛网,心情沉痛地希望可以赶上最后一班车之时,家乐福还在不紧不慢地开始着手线上措施,一年后才上线了“家乐福网上商城”;2014年沃尔玛已经拥有了国内20个物流配送中心,而家乐福在2015年才开始有所动作,数量也仅有寥寥几个。

所以说,苏宁收购家乐福,是商业规律使然,即使不是苏宁也会有其他公司。

收300亿,但是支出也可能是300亿。而且纯收入还在下降,稍有不慎就会亏损。所以苏宁接手之后,应该还会有调整,最大的可能是收缩,把一些效率不高的店淘汰掉,再接合自身的优点,把线上与线下,以及最后一公里解决好。

从目前的财报来看,花48亿的苏宁可能会遇上麻烦,之前还可以通过出售阿里的股票,把最近的投资补回来。现在阿里的投票已经全部出售,留给苏宁的空间已经很小了。另外,很快国美的黄光裕就出来了,到时肯定还会有一番比拼。不知道苏宁是否准备好了弹药。

家乐福,以及外资企业最近都败走中国,首要的是他们不了解国民的真实需求,比如亚马逊最后的打折,才发现原来提高销售还是这么简单。所以近年,阿里的双11与京东的618都变成了电商的正餐。

收入不等于利润。

我们选择一个参照物,永辉现在沪深市值接近980亿,沪市市盈率21.78倍,深市市盈率66.14倍,家乐福本次出售80%股份作价48亿,总体估值60亿,永辉市值约为其16.33倍。

家乐福这些年营业收入是呈现下降趋势的,而可见的成本如人工、房租等却处于上升阶段连续两年呈现出亏损状态,已经无法用行业市盈率比较其价值,这次收购的价格更多是对于其现有净值以及品牌、现有团队价值体现。

持续两个财务年度的亏损不仅预示家乐福等传统以一站式消费体验的大卖场在面对电商行业对于传统零售业的冲击,无法根据新环境调整自身运营模式,仍遵循老的经营理念,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隐形的组织结构的老化导致执行力下降,更多的非必要内耗成本降低了原有股东以及新入场接盘买家对其的估值。

其实个人觉得这个问题应该问,为什么苏宁愿意以这个价格接手,原先家乐福更倾向于腾讯系资本的入场接手,最终随着经营态势持续亏损,终于放弃和腾讯系接触而选择了估计估值报价更高的苏宁。苏宁张总对于苏宁目前市场份额一直是不满足的,但是这几年苏宁的业绩也差强人意,自身组织已经缺乏有效扩张的张力,只有通过这样整天的接盘来实现市场份额的迅速增长,并试图通过整合实体卖场前置店形式,来摆脱过去苏宁过去强于电器类的形象,并形成线上线下的有效结合降低整体周转率提升服务配送时效等目的。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18788.html
生活非常充实的四大生肖 儿女孝顺 到了晚年钱财不缺 善良一生
喷香不油腻 你难道不学学 松软香甜 母亲大人教给我的千层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