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股遭热炒 钱袋子 投资人捂紧 !国际龙头已破产重组 合成生物冰与火

合成生物冰与火

烈火烹油的时代已过,医药行业还有哪一个领域能跑出,在寒冬里获得资本与政策的青睐?

进入5月,合成生物在二级市场接连被政策搅动,相关概念股大涨。5月2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下称“创新行动计划”)的通知,这一创新行动计划指出,医药健康产业是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要加快生命科学领域重大成果产出,尤其是在合成生物学、细胞基因治疗、脑机接口等等前沿技术领域部署“核爆点”专项,催生具有颠覆性、引领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

受上述政策影响,当日合成生物概念股大涨。同花顺显示,截至5月24日收盘,圣达生物(603079.SH)、沃特股份(002886.SZ)、播恩集团(001366.SZ)等均涨超约10%。

合成生物学,也被称为合成系统生物学或合成生物学工程,是一门融合了生物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交叉科学。21世纪初期,科学家们将工程科学的研究理念融进现代生命科学中,“合成生物学”由此走到台前,所涉的研究范围也逐渐扩大,化工、能源、材料、农业、医学、环境等皆可闻之一二,是旨在改造和创造人造生命体系的新兴学科。

准确来说,合成生物学不能被简单地视为一个赛道,它更多时候是一个平台和技术工具,可为企业的产品技术迭代提供助力。相比传统生物化学工程,合成生物学更具优势,诸如原料可再生、反应条件温和,可有效降低碳排放以及在生产工艺上更具优化潜力,能够帮助降本增效。在医药行业,合成生物学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生产、疾病诊断和治疗等多个领域,为医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投资人捂紧

据CB Insights预测,2024年全球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或达到189亿美元,2019-2024年年均增长28.8%;另据McKinsey数据统计,预计至2025年,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的经济影响将达到10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7241.8亿元)。

近20年来,合成生物学经历了从坐“冷板凳”到突然爆红,再到回归理性的过程。放眼全球市场,合成生物学超级爆火的关口已过,就连昔日“当红炸子鸡”Amyris也在走下坡路。

而在中国,合成生物产业的出圈也不过是三四年前的事情。但如今,医药行业的寒气仍未消散,投资人愈发谨小慎微,“投资须谨慎、不投才是最安全的退出”这句话时常被挂在嘴边。那么,在此种境遇下,合成生物还是投资人眼中的“避风港”吗?对于身处其中的玩家们来说,它们的未来又在哪里?

二级市场热炒合成生物

2023年,深耕“合成生物+多肽药物”的修实生物完成了千万元天使轮融资,并拿下与国内头部药企的合作订单。彼时,修实生物刚成立还不到3年,但创始团队已在合成生物领域深耕超过10年。

修实生物创始人吴寅嵩是过去几年全球合成生物行业起伏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对于过去一个月合成生物概念股的再次炒热,吴寅嵩并没有太强烈的感受。他认为,合成生物概念当前虽然保持很高的热度,但合成生物在技术、选品、产业化方面仍有不少挑战,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吴寅嵩告诉时代财经,在他看来,合成生物还保持着原有的产业热度。

尽管如此,合成生物在二级市场并不平静。凭借概念的热度与包装,二级市场呈现出了与平淡且低迷的一级市场,以及尚处于发展早期阶段的产业形态截然不同的景象。

据Wind数据显示,今年2-4月,合成生物指数一路上涨,2月29日合成生物指数还是1131.79点,到了4月30日,该指数已经上升至1280.36点,5月更攀升至逾1407点。

随着概念的加持,叠加市场波动的影响,相关企业纷纷发布自己的成果及进展。蔚蓝生物(603739.SH)、川宁生物(301301.SZ)、莱茵生物(002166.SZ)等均对外回应称,部分产业处于合成生物领域,但多数处于早期阶段,仍在研发中。

包括企业人士和投资者在内,多位受访人士对时代财经表示,这更像是二级市场延迟性的狂欢,无论是从数据上分析还是按照他们的所见所闻,一级市场的情况并非如此。

峰瑞资本合伙人马睿对时代财经阐述了他的观点,在他看来,二级市场存在炒作的成分。实际上,有些股价被带动上涨的企业并非来自合成生物领域,他们愿意去打合成生物这个标签。马睿提到了一项他的研究。“去年年初,我做了一个研究,我发现那些真正在做合成生物学的企业营收一部分确实还不错,但并没有特别好。一级市场年营收超过1亿元的不超过10家,二级市场正在做合成生物的企业业绩未必好,也就没有带着涨起来。因此我观察这一轮上涨的企业,多数为营收还不错,且带点合成生物概念的企业。”马睿称。

一级市场正处于一种分化状态。“投资人对于合成生物学项目的投资,整体是趋于谨慎的,一方面受到大的融资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投资人对于项目在技术、选品和产业化上的能力有更加理性的判断。”这是吴寅嵩最直观的感受。

这一变化主要受到了市场大环境变动的影响。眼下整个医药板块投融资情况并不乐观,但因为合成生物属于新兴技术领域,从技术能力和商业化变现角度来观察,相比于周期更长的创新药物,合成生物也许对投资人更具吸引力。不过,面对愈发下调的市场预期,生物医药领域复苏迹象并不鲜明。据马睿预测,一级市场越来越趋于理性。

“避风港”预期下调

2021年,医药行业人士曾给合成生物打上了行业“避风港”的标签,是投资的不二选择。

在医药股火热时期,资金、人才大量涌入创新药,仅靠PPT讲故事也能轻松获得投资,但随着创新药投融资步入寒冬,“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时间占多数,投资人的选择也变得谨慎。

合成生物之所以被视为医药行业的“避风港”,主要是因为其在药物研发和生产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首先,合成生物能够快速生产药物,大大缩短了从研发到上市的时间;其次,合成生物能够实现药物的定制化治疗,通过基因编辑和细胞培养等技术,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马睿对时代财经提到,在一级市场,在融资环境整体不太好的情况下,合成生物赛道的融资稍好于生物医药的一个原因是它的周期更短。“同样投入一笔钱,对药来说可能8至9年才能商业化,但合成生物可能2至3年就可以有商业化成果。”

领路资本创始人龚默也对时代财经表示,前两年这个行业确实存在着不理性的投资状态,那时候没什么方向可投,大家就都跟风进入了合成生物领域,但真正理解合成生物的却不多,甚至有一些机构听到某头部机构领投,连尽调都不做就加码跟投,造成了现在很多项目估值很高,却无法真正商业化。

作为一个有过成功创业经验的连续创业者,龚默表示,“对于创业而言,首先它需要是个生意,有发展前途,未来可能是有巨大盈利空间的生意;如果企业的产品都不能产业化,不能量产、卖不出去,怎么谈及未来。”

三年倏忽而过,“避风港”这一标签似乎要被撕掉了。一方面,合成生物的市场情绪逐渐从狂热回归理性,市场上好的产品也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现在资金和投资者的耐心不如从前。目前合成生物一级市场的融资尚可,但有逐渐下调的趋势。

概念股

全球合成生物市场以2021年作为分界线。2021年,合成生物吸引投资达到高位,但2022年以后融资数量及规模均有所下降。

Amyris

Pitchbook数据显示,2021年,合成生物市场吸引投资达到近年来高点,融资额达87亿美元,融资笔数达391笔。另据BCG发布的《中国合成生物产业白皮书2024》,2022年,全球合成生物融资额为54亿美元,融资笔数为376笔。2023年前三季度,资本市场融资额20亿美元,融资笔数193笔,较前一年同期亦有所下降。

连行业内最具影响力的企业也难逃冲击,不是面临转型困境,就是徘徊在退市边缘。

辉煌时期,合成生物头部公司Amyris、Ginkgo Bioworks融资、上市顺利,前景亦是一片光明,股价、市值一度水涨船高。以生物燃油起家的Amyris股价最高升至33美元/股;Ginkgo Bioworks市值最高时也达到了260亿美元。

但如今这两家业内龙头均危机四伏。其中,Amyris转型不顺,已于2023年8月申请破产重组,据其相关听证会展示文稿显示,公司负债超10亿美元。目前,Amyris已从现有贷款机构Foris Ventures处获得1.9亿美元的融资承诺。而Ginkgo Bioworks在2024年5月收到了纽交所的通知,指出其因不符合纽交所《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手册》第 802.01C 条的规定,即在连续 30 个交易日内公司普通股的平均收盘价低于每股1.00美元。Ginkgo Bioworks股价最高时超15美元/股右,如今只剩下0.5美元/股左右,总市值仅剩下约12亿美元。

找到好产品

1828年,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维勒偶然合成了尿素,揭开了人工合成(合成化学)的神秘面纱。20世纪中期,人体“密码本”DNA双螺旋结构发现;DNA测序技术、重组技术建立、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横空出世,使得人类从“解密码”快进到“编基因”的行列中。

21世纪初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迭代发展为企业提供了助力,使得“合成生物学”也由概念变为现实,Amyris、Zymergen、Ginkgo Bioworks等全球合成生物龙头公司在行业内大放异彩,为合成生物的火爆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迄今为止,合成生物的技术、平台应用于实体领域不过20年,但它的概念范围不断扩大。投资人王均(化名)告诉时代财经,他从研发人员转型为合成生物方向的投资方刚刚2年,2年以前,他列了一个公司知识图谱,将合成生物的公司分为平台化公司、人造生命组建、细胞工厂、医疗诊断、农业环境、能源等模块,但现在时不时有不同类型的新产品出现,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大,定义也被泛化应用。

但如果给合成生物划定一个发展周期,王均则表示,如今仅从合成生物学的技术进展方面来看,其仍然处于婴儿至幼儿时期,类比计算机领域,可能是比1940年代的更早期阶段;类比化工领域,尚处于100年前。

20多年因技术、政策的驱动,领域内的发展确实在螺旋式上升,但市场的匹配度未必是一致的。行业在发展,投资人的眼光在提高,市场的环境在周期性变化,三者不一定在同一条直线上。

行业投资人曾担忧,合成生物会走Biotech创新药企的老路---估值倒挂、市场遇冷。进入2024年,这种担忧成为现实,资本要么不投,要么“投早和投小”,投资变得更为谨慎。

探针资本高级副总裁王逸洲告诉时代财经,市场上认为的明星企业大部分已经进入发展中后期,即已经有收入和有过融资的阶段,这个相对明确。因此投资机构更倾向于挖掘一些比较早期的,有规模生产技术上的竞争性、新品种的项目。

但王逸洲也表示,无论是企业还是投资者都在回归理性的状态。“也许2019年、2020年那一时期企业自身还在炒作一些概念,因为那时大部分企业还没有达到规模化生产,只是实验室验证的‘产品’,那时候无论是融资端还是投资端都存在非理性,但现在大家基本上都希望看到有生产可行性、商业化可落地的产品。”王逸洲对时代财经称。

马睿

多位受访的投资人士对时代财经表示,当下,技术的好与坏是他们选择标的的标准,但能不能商业化亦是他们最看重的东西之一。

“当下中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的合成生物领域没有如GLP-1等领域恒强的局面,反而是因合成生物学平台和工具的属性,他更偏向于‘互联网+’的操作模式,囊括了多领域、多企业,甚至横跨多个学科,每一个领域的发展速度和商业化水平亦不能用同一个杠杆来衡量。而资本的观察也在变化,其总体上从‘梦想、想象力、专家知名度’三个标签筛选赛道、管线等转向现实层面,即从实际产品和销售额考虑是否敲定投资。除此以外,在投资层面,创始人是谁、平台性技术如何、大产品是什么,对这三者的判断亦缺一不可,且需要同时满足。”王均对时代财经分析道,尽管还没有找到大单品成功实现的公司,但他是非常期待的。

因此,摆在合成生物“守擂者”(企业)面前的难题不只是“谁能给我钱”“平台型技术如何得到应用”,更是与创新药所面临的类似困境,即产品如何落地并最终变现。因此只有产品最终落地或者具备落地的潜质,才能使得融资变得顺利,亦能使得企业稳定发展,活下去。

未来在哪?

据《中国合成生物学产业白皮书2024》介绍,过去五年,全球合成生物学产业高速发展,市场规模在2018年至2023年间持续增长,至2023年已经超过170亿美元,预计2028年将成长为体量达到近500亿美元的全球型市场。

2024年,合成生物在中国被归类于新兴产业,有“新质生产力”等政策及标签的支持,尤其是今年4月,北京化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天伟也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上透露,生物制造是新质生产力非常重要的新赛道和新业态,目前由发改委牵头,工信部和科技部等国家部委正在联合研制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行动计划,并且有望在近期出台,“生物制造+”是其中的关键内容。

在马睿看来,一方面,这几年,尤其是今年国家正在大力推广支持新兴技术的发展,政策的驱动力正在加码产业发展,合成生物学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是一条很宽的赛道,其实对中国来说生物制造是个能够引领全球的机会;另一方面,尽管很艰难,但生物科技领域的创业者们自身也在积极想办法做商业化落地。他也观察到今年企业在商业化方面正在加大力度,“现在就看谁能熬下去,并且真正实现营收,最后剩下来的公司肯定就是特别有价值的”。

以国内合成生物头部企业之一华恒生物(688639.SH)为例。财报显示,2023年,华恒生物总营收达19.38亿元,同比增长约37%;归母净利润达4.49亿元,同比增长40.32%。2024年,华恒生物又新增赤峰基地年产5万吨生物基1,3-PDO项目、5万吨生物基丁二酸项目生产线,进一步实现商业化。

但就合成生物产业未来如何持续发展,头豹研究院医疗行业首席分析师孙榕对时代财经解释道,“从合成生物学平台的核心——菌株与元件看,中国企业唯有加强自身技术实力、增强创新能力,方能生产出具有技术颠覆性的产品以维持公司未来商业前景与丰富的现金流。”

当前,市场热度仍在,企业如何实现规模化量产以及如何找准下游产品应用场景将是重点。

吴寅嵩

孙榕进一步解释道,从生产流程看,规模化量产是产业发展瓶颈,因此发酵罐尺寸、特定过程中的控制需求、监管合规性(例如氧气供给、溶剂额定值、良好制造规范合规性等)均需要针对不同应用场景进行合理计算和设计,并在生产过程中根据使用经验与需求更新,不断改善发酵工艺以确保菌种代谢情况、菌种代谢通路,从菌种的生产能力、繁衍能力、对环境的耐受力等方面提高整体发酵水平。


股市大盘开始见底了吗?

不,现在还在探底寻求支撑,还没到底。 历次的底部都是在市场成交低迷的时候出现的。 股指均线高位死叉,K线已经跌破年前的低点2661点,跌破平台整理区域,估计还会下跌的,我估计会跌到2550点附近反弹。 因为自大盘从3000多点暴跌后,不短有很多人想炒底,以为都是底部,但是往往会失败的。 因为主力不允许散户都在轿子上,要么谁来抬矫。 必须洗盘再洗盘,把散户一些洗掉再考试拉升。 目前太多人等着炒底,现在还不是底部。 近期需轻仓空仓操作,看多少动宁可少动,也不可失本金。

股市有哪些板块? 每板块有哪些股票?

你好,你好,板块一般分为三大类:行业板块、区域板块、概念板块每一大类又分若干板块:一、概念板块: 锂电池 军工航天 新能源 低碳经济 稀缺资源 循环经济 物联网 智能电网 铁路基建 黄金概念 3G概念 股权激励 基金重仓 资产注入 分拆上市 稀土永磁 多晶硅。 二、行业板块: 金融行业 首饰行业 钢铁行业 家具行业 石油行业 公路桥梁 汽车行业 交通运输 医疗器械 酒店旅游 房地产业 商业百货 物资外贸 食品行业 纺织行业 电力行业 农林牧渔 传媒娱乐 化工行业 煤炭行业 建筑建材 水泥行业 家电行业 电子信息 综合行业 机械行业 化纤行业 化肥农药 电器行业 摩托车 开发区 自行车 船舶制造 生物制药 电子器件 有色金属 酿酒行业 造纸行业 环保行业 陶瓷行业 服装鞋类 供水供气 发电设备 制笔行业 纺织机械 印刷包装 塑料制品 玻璃行业 飞机制造 感光材料 仪器仪表。 三、区域板块: 黑龙江省 新疆板块 吉林板块 甘肃板块 辽宁板块 青海板块 青海板块 北京板块 陕西板块 天津板块 广西板块 河北板块 广东板块 河南板块 宁夏板块 山东板块 上海板块 山西板块 深圳板块 湖北板块 福建板块 湖南板块 江西板块 四川板块 安徽板块 重庆板块 江苏板块 云南板块 浙江板块 贵州板块 海南板块 西藏板块 内蒙板块。 此外还有指数板块和上市时间分类的板块。 指数板块有:50板块、100板块、180板块、沪深300板块等。 上市时间分类:次新股板块等;投资人分类:社保重仓板块、外资机构重仓板块等;指数分类:沪深300板块、上证50板块等;热点经济分类:网络金融板块、物联网板块等。 按业绩分类:蓝筹板块、ST板块还有等等无穷多分类的概念板块

用什么方法捕捉热点股票,热点板块

你好,热点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内被市场热炒的板块或个股。 这些在特定时间内被炒作的股票,我们称之为“热门股”。 通过股票涨跌排行榜,我们会发现涨幅榜的前列大多是这类股票的身影。 如何根据热点选股?【1】关注媒体的相关报道,要想真正地把握热点,关注媒体相关报道是一种很有用的途径。 由于每当热点出现时媒体都会集中予以报道,所以比较容易发现。 【2】注意资金流向,以及是否出现成交放量,一般来说,热门股的成交量在周K线图中显示比低点成倍放大,并保持相对均衡状态。 此外,观注其是否出现成交放量,热门股会出现放量上涨的态势。 【3】观察股价上涨过程中是否出现急速拉升和集中放量,这里所强调的是观察上涨过程中是否出现急速拉升和集中放量,如果连续上涨并出现急速拉开,有可能是短期强势,而不是热点。 【4】盯住热门板块中的领头羊,热门龙头股一般都是有行业代表性的股票,主力在扶持的过程中往往也会不计成本,股价可以拉到惊人的高度。 一般地,大出风头的首先是行情的领头羊。 通过热点选股可以提高获利效率。 因为热点聚集主力的资金,决定着股市的运作方向。 因此进入股市就要先找准方向,而要把握好股市方向就要找准股市的热点。 风险揭示:本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作出决策,不构成任何买卖操作,不保证任何收益。 如自行操作,请注意仓位控制和风险控制。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19269.html
希望能够证明自己 无畏携手老林加盟JDG 首款可以升级的皮肤
浙江台州一废弃景区两驴友拉绳索穿越急流被冲走 当地曾连续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