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 在历史长河中溯源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历史长河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国际学术界对中华文明的历史与发展一直怀有浓厚的研究兴趣,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也引发了海外学者的热烈讨论。围绕相关问题,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土耳其安卡拉哈兹巴伊拉姆大学教授吉来(Giray Fidan)。吉来不仅是土耳其著名中国研究专家,也是一位翻译家,先后翻译了《孙子兵法》《论语》《庄子》等中国传统经典,曾获第十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青年成就奖。吉来翻译的《孙子兵法》是首个从汉语文言文直接翻译成土耳其语的译本,为土耳其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也为增进中国与土耳其的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历史长河中溯源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吉来告诉记者,连续性是中华文明有别于全球其他文明的根本特性。在历史长河中,文明衰亡、中断、式微的现象屡见不鲜,但中华文明因其突出的连续性在世界文明之林独树一帜。连续性这个突出特性根植于中华文化,为世界呈现了中华文明历史发展与韧性的独特叙事。

发展 吉来 土耳其

吉来表示,从早期阶段至随后复杂的王朝时代,中华文明经历了政治动荡、王朝更替、哲学转变等重大变革。古代埃及、印度、两河流域也曾出现过古代文明,但皆因种种原因由盛而衰、最终消亡,或是被其他文明同化。唯有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脉相承、从未中断,一直延续到今天。中华文明在语言、组织文化等方面也展现了突出的连续性。其中,汉语文言文的使用持续至20世纪早期,其沿用对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起到了关键作用。作为国家治理、思想与文学的语言,文言文连接了不同的时代,也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与思想遗产代代相传。辽阔的疆域与庞大的人口规模也是中华文明长期持续的原因,使其文化传统得以广泛维护与传承,即使面临内忧外患也从未中断。总之,中华文明在历史上经历了各种变迁,但突出的连续性使其不同于其他古代文明。这种连续性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不断适应与维持的动态过程。可以说,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超越了历史上其他任何文明,展现出非凡的文化韧性与适应力。

吉来认为,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源自《论语》中“和而不同”的概念。这个成语概括了中华文明的一个关键能力,即在高度的文化多样性中保持凝聚力。社会的真正和谐不是通过保持一致性,而是通过尊重与整合不同元素来实现的,地域广阔、人口多元的中华文明就是这一原则的生动例证。中华文明拥有丰富的语言与文化习俗,却被共同的价值观和历史连续性这条纽带联结着。在中国,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相辅相成不是一种理想,而是塑造其文明发展轨迹的现实。

创新性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个关键特征,在其漫长的历史连续体中均有体现。吉来阐释到,纵观历史,中国在推动全球技术和思想发展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就是明证。这些创新不仅彻底革新了中国本土的相关实践,而且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全球历史进程。除了这些广为人知的发明外,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在其他领域表现得也很突出。例如,在农业领域,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促进了先进的灌溉和水产养殖技术的早期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可持续发展。同样,在医学领域,中国古代从业者提出了复杂的健康和疾病理论,这些理论依旧是当今世界非传统医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孙子兵法》等中国古籍的翻译,吉来加深了对中华传统哲学的认识。他表示,自古以来,中国传统哲学就明确强调和平的价值,这一原则也根植于《孙子兵法》等经典著作中。尽管《孙子兵法》表面上是一部军事著作,但仔细研究后就会发现它对“不战而胜”思想的不断倡导。这部经典著作经常被误解为只是关于战争的论述,但其从根本上强调了通过非暴力手段解决冲突的战略偏好。这种做法体现了更深邃的中国思想,即优先考虑和平与战略远见,而不是直接对抗。此类文本产生的持久影响力,凸显了和平作为中国思想基石的深远影响。纵观历史,这种哲学不仅孕育了巧妙的军事战术与智慧谋略,更广泛地影响了社会价值观和国家治理实践,体现了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和平理念。

中土文明交流互鉴源远流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倡导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并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应对全球共同挑战贡献了中国智慧。从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繁荣交流到现代外交关系,中国和土耳其两大文明的交流互鉴源远流长,深深地根植于历史和文化土壤中。

吉来表示,中国与土耳其在历史上的许多文化和知识交流尚未得到充分探索,在学术界存在一定的研究空白。吉来的工作不是单纯的翻译,同时也在深入研究这一未被充分开发的领域。吉来目前参与了一个项目,研究奥斯曼帝国和中国明朝之间的早期互动,研究成果将于两个月后在土耳其出版(图书中文译名为《土耳其汉学的起源——从中国纪行到现在》)。该书重点关注了中国思想和实践对奥斯曼帝国精英的影响,以及这种文化影响产生的更广泛的启示;详细介绍了中国治理和哲学的各个方面。一些学者认为,该书传递出的一些中国智慧引发了16世纪奥斯曼帝国的重大改革。

在吉来看来,该书所阐述的中国与土耳其之间的历史互动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有趣的例证。其中,来自中国的知识可能影响了另一个帝国的重大变革。在20世纪的最初几十年里,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政策制定者也将注意力转向新兴的土耳其共和国,将其视为现代化转型的典范。双方的相互钦佩和学习体现了一种独特而又充满活力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在学术话语中受到的关注比较有限。中国与土耳其两个文明之间的互惠学习和思想交流是一个独特、潜力巨大的领域,值得进一步挖掘。这些研究可以为国家如何吸收外部思想以满足其特定需求,以及文明交流互鉴如何对全球历史产生持久影响提供深刻的启迪,同时也可以丰富人们对文化传播和转化机制的理解。

考察中土文化之间的相似性

中国与土耳其都拥有丰富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吉来认为,考察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化相似性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尤其在社会礼仪和家庭关系领域,相似性比较容易察觉。这些共同点可以揭示出将不同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共同社会文化结构,反映出更深层次的历史或跨文化互动。

此外,吉来还注意到近代中国著名学者康有为对土耳其的研究。1908年,康有为到访土耳其,对土耳其的教育、文化、经济、政治等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根据康有为的观察,土耳其菜在多个方面与中国饮食文化有相似之处。康有为不仅强调了两者在食材等表面上的相似性,还强调了它们在烹饪哲学和实践中的潜在联系,这些联系在两种文化之间产生了共鸣。社会实践、家庭动态和饮食传统等这些中土文化之间相似的领域,为进一步的学术探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者可以更深入地研究文化间的历史交流互动如何影响两国的社会规范和日常生活实践。

审核:李建军

网络编辑:胡子轩


思想

丝绸之路印证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

丝绸之路是中西文明的经济文化运河,对于中国在历史上长期领先,影响世界文明和历史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也是中国古代开放进取,兼容并蓄的表现。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数的辉煌,对人类的进步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A 试题分析:中华文明上下5000年,自从产生以来就持续不断、一脉相承的发展到现代,具有悠久性、持续性、兼容性等特点,B、C两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从题干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可知题干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持续性,故A项正确;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中国文字由古到今的演变历程,显示出中华文明什么特征

我们现在已知的最早的文字是殷墟的甲骨文,严格的讲用以记事的文字 还要更早些.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字的大发展时期,每个诸侯国使用的文字不尽相同,不利于文化和经济的交流发展.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中国的文字不断的在演化直至相容.直至秦始皇统一文字,到现在汉字就没有太大的变化.一个文明的传承,靠的就是文字的记录.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唯有中国生生不息、源远流长、从未间断.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文明延续的历史,中国文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19691.html
杨克宁被决定逮捕! 官场小说家
在重要领域实施出口管制 中国发布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