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 韩国五大整车厂商5月销量同比减1.3%

整车厂商

【外媒:韩国五大整车厂商5月销量同比减1.3%】据韩联社报道,综合韩国五大整车厂商3日发布的销售业绩,韩产汽车5月国内外总销量(含全散件组装)同比减少1.3%,为71.10万辆,时隔一个月负增长。(中新经纬APP)


韩国 韩国五大整车厂商5月销量同比减1.3%

全球最多汽车的前10名城市有哪些

第1名:中国前三季度销量:1700.09万辆,同比增长7.04%第2名:美国前三季度销量:1,243.7万辆,同比增长5.5%(轻型车)第3名:日本前三季度销量:431.8万辆,同比增长6.0%(含660cc以下排量微型车),257.8万辆,同比增长4.5%(不含微型车)第4名:巴西前三季度销量:252.6万辆,同比下跌9.1%第5名:印度前三季度销量:238.1万辆,同比持平第6名:德国前三季度销量:228.2万辆,同比增长2.9%第7名:英国前三季度销量:195.8万辆,同比增长9.1%(乘用车)第8名:俄罗斯前三季度销量:178.0万辆,同比下跌13.0%(轻型车)第9名:法国前三季度销量:133.7万辆,同比增长2.1%(乘用车第10名:加拿大前三季度销量:142.4万辆,同比增长5.5%

波特的“五力模型”细化,每个方面包括哪些内容?

韩国五大整车厂商5月销量同比减1.3% 韩国五大整车厂商5月销量同比减1.3%

五力分析模型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80年代初提出,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 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 五力分别是: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五种力量模型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 五种力量模型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即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最后一点,来自目前在同一行业的公司间的竞争。 一种可行战略的提出首先应该包括确认并评价这五种力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业和公司的不同而变化,如下图所示: 1.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suppliers bargaining power) 供方主要通过其提高投入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产品竞争力。 供方力量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所提供给买主的是什么投入要素,当供方所提供的投入要素其价值构成了买主产品总成本的较大比例、对买主产品生产过程非常重要、或者严重影响买主产品的质量时,供方对于买主的潜在讨价还价力量就大大增强。 一般来说,满足如下条件的供方集团会具有比较强大的讨价还价力量: - 供方行业为一些具有比较稳固市场地位而不受市场剧烈竞争困挠的企业所控制,其产品的买主很多,以致于每一单个买主都不可能成为供方的重要客户。 - 供方各企业的产品各具有一定特色,以致于买主难以转换或转换成本太高,或者很难找到可与供方企业产品相竞争的替代品。 - 供方能够方便地实行前向联合或一体化,而买主难以进行后向联合或一体化。 2.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buyer bargaining power) 购买者主要通过其压价与要求提供较高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 一般来说,满足如下条件的购买者可能具有较强的讨价还价力量: - 购买者的总数较少,而每个购买者的购买量较大,占了卖方销售量的很大比例。 - 卖方行业由大量相对来说规模较小的企业所组成。 - 购买者所购买的基本上是一种标准化产品,同时向多个卖主购买产品在经济上也完全可行。 - 购买者有能力实现后向一体化,而卖主不可能前向一体化。 3.新进入者的威胁(potential new entrants) 新进入者在给行业带来新生产能力、新资源的同时,将希望在已被现有企业瓜分完毕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这就有可能会与现有企业发生原材料与市场份额的竞争,最终导致行业中现有企业盈利水平降低,严重的话还有可能危及这些企业的生存。 竞争性进入威胁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这就是进入新领域的障碍大小与预期现有企业对于进入者的反应情况。 进入障碍主要包括规模经济、产品差异、资本需要、转换成本、销售渠道开拓、政府行为与政策(如国家综合平衡统一建设的石化企业)、不受规模支配的成本劣势(如商业秘密、产供销关系、学习与经验曲线效应等)、自然资源(如冶金业对矿产的拥有)、地理环境(如造船厂只能建在海滨城市)等方面,这其中有些障碍是很难借助复制或仿造的方式来突破的。 预期现有企业对进入者的反应情况,主要是采取报复行动的可能性大小,则取决于有关厂商的财力情况、报复记录、固定资产规模、行业增长速度等。 总之,新企业进入一个行业的可能性大小,取决于进入者主观估计进入所能带来的潜在利益、所需花费的代价与所要承担的风险这三者的相对大小情况。 规模经济形成的进入障碍①表现于企业的某项或几项职能上,如在生产、研究与开发、采购、市场营销等职能上的规模经济,都可能是进入的主要障碍。 ②表现为某种或几种经营业务和活动上。 如钢铁联合生产中高炉炼铁和炼钢生产中较大的规模经济。 ③表现为联合成本,即企业在生产主导产品的同时并能生产副产品,使主导产品成本降低,这就迫使新加入者也必须能生产副产品,不然就会处于不利地位。 如钢铁联合生产中,炼焦可产生可利用的煤气,高炉产生的高炉煤气以及炉渣都可以利用。 ④表现为纵向联合经营如从矿山开采、烧结直至轧制成各种钢纵向一体化钢铁生产。 这就迫使加入者必须联合进入(这有时是难以做到的)。 若不联合进入,势必在价格上难以承受。 4.替代品的威胁( Threat of substitute product)两个处于不同行业中的企业,可能会由于所生产的产品是互为替代品,从而在它们之间产生相互竞争行为,这种源自于替代品的竞争会以各种形式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竞争战略。 首先,现有企业产品售价以及获利潜力的提高,将由于存在着能被用户方便接受的替代品而受到限制;第二,由于替代品生产者的侵入,使得现有企业必须提高产品质量、或者通过降低成本来降低售价、或者使其产品具有特色,否则其销量与利润增长的目标就有可能受挫;第三,源自替代品生产者的竞争强度,受产品买主转换成本高低的影响。 总之,替代品价格越低、质量越好、用户转换成本越低,其所能产生的竞争压力就强;而这种来自替代品生产者的竞争压力的强度,可以具体通过考察替代品销售增长率、替代品厂家生产能力与盈利扩张情况来加以描述。 5.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The rivalry among competing sellers)大部分行业中的企业,相互之间的利益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企业整体战略一部分的各企业竞争战略,其目标都在于使得自己的企业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所以,在实施中就必然会产生冲突与对抗现象,这些冲突与对抗就构成了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 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常常表现在价格、广告、产品介绍、售后服务等方面,其竞争强度与许多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出现下述情况将意味着行业中现有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这就是:行业进入障碍较低,势均力敌竞争对手较多,竞争参与者范围广泛;市场趋于成熟,产品需求增长缓慢;竞争者企图采用降价等手段促销;竞争者提供几乎相同的产品或服务,用户转换成本很低;一个战略行动如果取得成功,其收入相当可观;行业外部实力强大的公司在接收了行业中实力薄弱企业后,发起进攻性行动,结果使得刚被接收的企业成为市场的主要竞争者;退出障碍较高,即退出竞争要比继续参与竞争代价更高。 在这里,退出障碍主要受经济、战略、感情以及社会政治关系等方面考虑的影响,具体包括:资产的专用性、退出的固定费用、战略上的相互牵制、情绪上的难以接受、政府和社会的各种限制等。 行业中的每一个企业或多或少都必须应付以上各种力量构成的威胁,而且客户必面对行业中的每一个竞争者的举动。 除非认为正面交锋有必要而且有益处,例如要求得到很大的市场份额,否则客户可以通过设置进入壁垒,包括差异化和转换成本来保护自己。 当一个客户确定了其优势和劣势时(参见SWOT分析),客户必须进行定位,以便因势利导,而不是被预料到的环境因素变化所损害,如产品生命周期、行业增长速度等等,然后保护自己并做好准备,以有效地对其它企业的举动做出反应。 根据上面对于五种竞争力量的讨论,企业可以采取尽可能地将自身的经营与竞争力量隔绝开来、努力从自身利益需要出发影响行业竞争规则、先占领有利的市场地位再发起进攻性竞争行动等手段来对付这五种竞争力量,以增强自己的市场地位与竞争实力。

外媒

侧翼防御失败经典案例:日本汽车成功打入美国市场,具体是什么情况?望高人指点!

案例:“丰田”挺进美国市场 第一部分 案例原文: 日本汽车工业早在第二次大战前已经建立,但产品质量低劣,技术落后,发展缓慢。 战后,由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加上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指导,20世纪50年代在世界市场上尚无立足地的日本在80年代初,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年产700万辆小轿车的国家,1981年,日本出口小轿车是德、法、美三国轿车出口之和。 以丰田公司为例,1965年丰田共向美国出田轿车288辆;十年后,超过它的主要竞争对手德国大众公司、居美国小轿车进口商的首位;80年代初,年产超过300万辆,一跃战为世界第二位的汽车制造商;1985年,它在美国市场销量,占美国轿车市场的20%。 在传统的“生产什么,就销售什么”观念的影响下,丰田公司向美国出口的第一辆轿车简上就是一场灾难,这辆取名“丰田宝贝儿”的汽车方盒子式的陈旧外型,发动机开起来像载重汽车一样响,内部装饰既粗糙又不舒服,灯光暗得难以通过加利福尼州的行车标准,缺陷严重自然无人问津。 “丰田宝贝儿”的流产迫使公司的决策者冷静下来重新考虑进入美国市场的策略。 首先,丰田公司利用政府、商业企业和美国市场研究公司搜集信息,了解美国经销商和消费者的需要,发现未满足或满足不充分的需求。 他们发现美国人把汽车作为地位或性别象征的传统观念正在削弱,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更重视其实用性、舒适性、经济性和便利性,如长途驾驶要求座位舒适和较大的腿部活动空间,易于操控,行车平稳;较低的购置费用、耗油少耐用和维修方便;交通日趋拥挤,要求停靠方便,转弯灵活的小车型。 其次,丰田公司研究竞争对手产品的不足和缺陷,丰田公司在市场调研中发现底特律汽车制造商骄傲自大,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甚至面对竞争者的挑战、政府的警告信号、消费者拒绝购买和库存量的直线上升的时机。 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丰田公司精确地勾划出了一个按人口统计和心理因素划分的目标市场,设计出满足美国顾客需求的美式日制小汽车。 花冠(corona)以其外型小巧、购买经济、舒适平稳、维修方便的优势敲开了美国市场大门。 案例分析: 20多年前,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开拓美国市场时,首次推向美国市场的“丰田宝贝”仅售出 228 辆,出师不利,增加了丰田汽车以后进入美国市场的难度。 丰田汽车公司面临的营销环境变化及其动向是: 1)美国几家汽车公司名声显赫,实力雄厚,在技术、资金方面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 2) 美国汽车公司的经营思想是:汽车应该是豪华的。 它们忙于比豪华,因而其汽车体积大,耗油多。 3) 日美之间不断增长的贸易摩擦,使美国消费者对日本产品有一种本能的不信任、排斥和敌意。 4) 美国人的消费观念正在转变,他们将汽车作为地位、身份象征的传统观念逐渐减弱,开始转向实用化。 他们喜欢腿部空间大、容易行驶且平稳的美国车,但又希望大幅度减少用于汽车的耗费,如价格低、耗油少、耐用和维修方便等。 5) 消费者已意识到交通拥挤状况的日益恶化和环境污染问题,乘公共汽车的人和骑自行车的人逐渐增多。 6)在美国,核心家庭大量出现,家庭规模正在变小。 任何企业往往都面临着若干威胁和市场机会。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环境威胁都有一样的严重性,也不是所有的市场机会都有同样的吸引力。 企业可以利用“环境威胁矩阵图”和“市场机会矩阵图”来加以分析、评价。 分析环境威胁和市场机会,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和特点来进行。 当时丰田汽车公司的显著特点是:在小型汽车的生产、经营、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因此,上述 1,3,5条动向对丰田公司造成环境威胁;2,4,6 条动向则给丰田公司带来市场机会,使丰田公司可能享有“差别利益”(参见下图)。 “环境威胁矩阵图”的横轴代表出现威胁的可能性,纵轴代表潜在的严重性。 在丰田公司进入美国时,在“环境威胁矩阵图”中有 3 个环境威胁(1,3,5条动向), 企业威胁 1,3 是“潜在的严重性”大 ,“出现威胁的可能性”也大,所以,这两个环境威胁是主要威胁。 至于威胁 5, 尽管“潜在的严重性”大,但“出现威胁的可能性”也大,它不是主要威胁。 因为威胁 5 对整个汽车行业都是威胁,人但对运输工具的倾向转移,其背后的原因之一是觉得交通拥挤,而仔细分析,人们不会完全放弃汽车,汽车毕竟比公共交通工具方便,只不过想得到“理想”的汽车,因而停靠方便,转向灵活的小汽车仍有较大需求。 “市场机会矩阵图”的横轴代表成功的可能性,纵轴代表潜在的吸引力。 丰田公司在“市场机会矩阵图”中有三个“市场机会”(2,4,6 条动向), 其中最好的市场机会是2和6,其“潜在的吸引力”和“成功的可能性”都大。 机会 4 其“潜在的吸引力”小、”成功的可能性“大,不是一个很好的市场机会。 这样,用上述方法来分标和评价,可能会出现四种不同的结果: (1) 理想的企业,即企业处于理想的经营状态,如高机会低威胁; (2) 冒险的企业,即企业处于高机会和高威胁的状态; (3) 成熟的企业,企业处于成熟状态,即低机会和低威胁; (4) 困难的企业,处于困难状态,即低机会和高威胁。 从上面的分析评价可以看出,丰田公司当时共有两个主要威胁(1,3)和两个最佳机会(2,6)。 也就是说,丰田公司是一个冒险的企业,即处于高机会和高风险的状态。 第二部分 案例原文: 强大的日本国内汽车制造基地,不仅为丰田提供了经验,而且为其海外扩张奠定了物质基础。 1965年,日本在“进攻型战略”的指导下,发挥一整套策略体系的合力作用,将日本打入美国市场。 产品策略。 面对美国和西欧这些强劲对手,丰田汽车的产品策略是避实就虚,生产高质量、小型化、具有便利性可靠性和适用性的小轿车,其目的在于使日本轿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为美国广大消费者所接受。 丰田汽车造型优美,内部装修精致典雅,舒适的座椅,柔色的玻璃,发动机的功率和性能比大众公司汽车提高了一倍,甚至连汽车扶手长度和腿部活动空间都是按美国人的身材设计的。 由于适合美国大众消费者的口味,花冠车一进入美国市场,很快就建立起较高的质量信誉,每销售100辆中顾客的不满意率从1969年的4.6%下降到1973年的1.3%。 当丰田汽车在美国站住了脚,他们未松懈而是迅速追加投资,建立最先进的工厂,培养一流的工程技术员和一线工人,强化科学管理,为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规模经济效益奠定了物质基础。 1969年丰田公司人均年产汽车高达39辆,为同期通用汽车公司的3.42倍。 定价策略。 日本汽车打入美国市场其目标不在于获取单位产品的高额利润,而在于最迅速攻入市场,为了争取潜在的顾客群,制定大大低于竞争对手的价格,花冠车在进入美国市场时售价不到2000美元,而后推出的花冠车售价不到1800美元。 在小轿车技术差距已经消除的70年代,同类车型和功能的轿车,丰田车比美国车低400~1000美元。 低廉的售价,加上质量稳定,性能好和维修费用低,为丰田车树立起物美价廉的良好形象,美国生产商无还手之力,大片的市场份额逐渐被丰田蚕食。 分销渠道策略。 在对竞争详尽分析的基础上,丰田公司选择了一整套有效的分销策略。 首先,提供良好的售中和售后服务,在发动每次销售攻势前,建立广泛的服务网点提供充足的零配件,为销售成功筑起牢固的支撑点。 如1965年丰田投放花冠车于美国市场前,丰田公司已有384家代理商和价值200万美元的零配件贮备。 其次,选择重点销售市场,集中全部力量对目标市场进攻,在对重点市场基本渗透之后,再进攻下了个目标市场。 丰田汽车打入美国市场后首要选择西海岸的四个城市:洛杉矶、旧金山、彼特兰和西雅图,当建立起滩头阵地后,便开始对美国市场全线进攻。 第三,严格筛选代理商。 坚持一流商品必须由一流商号经销。 选择资金雄厚、声誉高、具有丰富的营销经营,其顾客偏好进口商品的当地中间商和零售商。 1969年丰田公司尽管只有一种车型,而汽车代理商中的44%为丰田服务。 第四,用丰厚的利润扶植和激励经销商。 丰田公司进入美国市场时以每辆181美元的利润让利于经销商,与经销一辆大轿车利润相等。 促销策略。 丰田公司促销策略的核心是集中全力直接针对目标市场大量做广告。 为了树立丰田汽车的形象,在电视中大做广告使丰田家喻户晓。 丰田公司抓住其它厂商没在电视媒体作广告的机会,垄断了小轿车电视广告的播映权。 这一时期丰田广告支出大大超过竞争者的水平。 丰田汽车广告的内容由专家精心设计为避免刺激美国的竞争者和引起日美贸矛盾尖锐化,尽量迎合美国人的喜好,在大力宣传交通工具在美国的重要性同时,提到丰田汽车种种良好的功能和消费者带来的利益。 这种“具有美国精神的先进汽车”广告战,终于使丰田轿车在没有硝烟的商战中大获全胜。 案例分析: 当企业面临最好的市场机会时,应当利用机会。 1. 抢先。 市场机会的均等性和时效性决定了企业在利用机会的过程中必须抢先一步,争取主动。 在市场营销活动中,抢先利用机会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先,二是快。 企业在利用市场机会的过程中,谁能“抢先”,谁就赢得了时间和空间,就赢得了主动,赢得了胜利。 其他企业要利用同一市场机会,往往要付出几倍乃至几十倍的努力。 上例中,丰田汽车公司抢先利用了美国汽车公司生产体积大、耗油多的豪华汽车以及美国家庭规模变小和美国人购买汽车转向实用化带来的市场机会,成功地将小汽车打进美国市场。 2. 创新。 市场机会的均等性决定了企业利用机会的均等,然而自己觉察到的这些机会别人也能觉察到。 这就要求企业在利用市场机会时一定要大胆“创新”, 如果说“抢先”利用市场机会是力求做到“人无我有”, 则“创新”就是“人有我优”。 3. 应变。 企业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利用同一市场机会,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主动,企业必须在利用市场机会之初,就主动考虑市场机会的均等性和可变性,有预见性地提出应变对策,包括:会有哪些竞争者发现同一市场机会 它们会怎样利用这一市场机会 企业和竞争者先后利用了该市场机会之后, 要考虑竞争者和本企业实力差不多、产品差不多时应该怎么办 比本企业实力强,产品好时应该怎么办 这一市场机会是否会变成环境威胁 是继续利用这一市场机会,还是寻求新的市场机会 (二) 化解威胁 1. 反抗。 即努力设法限制或扭转不利因素的发展。 例如,丰田汽车公司可以同竞争对手展开直接的正面竞争,同美国的大汽车公司比豪华、比档次、比实力,这种对抗式竞争相对激烈,一般情况下不宜采用,当初丰田汽车进入美国市场时没有采用这种方式。 2. 减轻。 威胁总是存在的,实在无法对抗的可以设法减轻,减轻环境威胁的严重性。 例如,丰田公司在当时广告设计和促销过程中,极力掩饰汽车的日本来源和特性及风格,强调产品的美国特点和对美国消费者的适应性,从而减轻了美国消费者对丰田企业的抵触心理。 3. 转移。 即“避实击虚”,躲开环境威胁,钻对手的空子和薄弱环节。 例如,丰田公司当时针对美国汽车公司热衷大型车而消费者的需求已经变化的时机,推出价格低、耗油少、耐用、维修方便的小型车。 在分销渠道的选择上,也没有急于设立自己的分销机构,而是采用代理制,给代理商以很大的优惠。 4. 改良。 即对自身产品进行改良,增强对环境威胁的防御能力。 例如,丰田公司为汽车增加新功能,使其全面适应美国市场,从品质、价格、型号、促销、分销等方面进行全面改进。 5. 利用。 利用可以理解为利用机会,例如,丰田汽车公司利用“美国汽车公司正忙于比豪华”、“美国消费者对汽车的消费观念正在转变、开始趋于实用化”、“核心家庭出现,家庭规模变小,因而总收入减少”形成了对小型实用便宜的汽车的需求这些机会,推出的“皇冠”汽车不仅外形美观,操纵灵活、省油、价低、方便,而且内部装备了所有美国人都渴望的装修,如柔软舒适的座椅、柔色的玻璃,连边扶手长度和脚部活动空间的大小都按美国人的身材要求来设计,因而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20737.html
皇马欧冠西甲夺冠 以0转会费引进姆巴佩 放在NBA相当于什么
5对CP结局 东方月初重伤濒死 律笺文和颜如玉令人惋惜 狐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