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份额逼近700亿创历史新高 机构疯狂抄底!这个板块连跌4周后

机构疯狂抄底!这个板块连跌4周后

每经记者:叶峰每经编辑:肖芮冬

本周股指集体调整,沪深两市股票型ETF和跨境型ETF合计净流入约60亿元。

行业主题上看,证券、医疗相关ETF被资金看好,而军工、人工智能相关ETF被资金抛售。

ETF本周净流入约60亿元

本周沪深两市成交3.82万亿元,其中沪市成交1.68万亿元,深市成交2.08万亿元。截至最新收盘,沪指报收于3051.28点,全周下跌1.15%,深证成指报收于9255.28点,全周下跌1.16%。

本周主要指数相关ETF表现

本周市场股指集体调整,5只主要指数ETF中,中证500ETF、创业板ETF跌超1%。

资金动向上,上证50ETF、科创50ETF、创业板ETF和沪深300ETF份额分别增加了5.23亿份、2.25亿份、1.34亿份和0.07亿份,而中证500ETF份额则减少了1.4亿份。

上述5只指数ETF本周合计净流入逾7亿元,其中上证50ETF净流入逾13亿元。

总体而言,本周股指集体调整,沪深两市股票型ETF和跨境型ETF合计净流入约60亿元。

对于近期的市场,有券商表示,当前上证综指与创业板指数的平均市盈率分别为13.10倍、29.69倍,处于近三年中位数以下水平,市场估值依然处于较低区域,适合中长期布局。未来股指总体预计将保持震荡格局,同时仍需密切关注政策面、资金面以及外部因素的变化情况。建议投资者短线关注电子元件、消费电子以及工程机械等行业的投资机会。

医疗ETF份额创新高

在行业主题ETF方面,本周份额增加超1亿份的基金有24只,其中证券ETF、券商ETF和医疗ETF分别增加了14.13亿份、8.07亿份和7.12亿份,净流入资金11.6亿元、6.37亿元和2.29亿元。

在资金流出方面,本周有8只行业主题ETF份额减少逾1亿份,军工龙头ETF、人工智能ETF和芯片ETF份额分别减少3.3亿份、2.87亿份和2.23亿份,净流出资金1.85亿元、1.94亿元和2.39亿元。

医疗ETF本周跌逾1%,连续4周出现调整,但基金份额升至696.01亿份,创历史新高。

医疗ETF(512170)二级市场价格和份额变化

有券商表示,2024年医药医疗板块有望提升估值,目前医药医疗的估值水平已经是非常低了,修复到中位数还是有比较大的空间。另外一方面,随着美联储降息周期的开启,全球创新药将开启新一轮的创新周期,国内也能从中受益。

股指

4只ETF周成交额过百亿

本周有4只ETF周成交额超百亿元。

历史

从单个ETF来看,沪深300ETF、恒生互联网ETF、恒生科技指数ETF、恒生科技ETF等周成交额超百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证券ETF本周跌近3%。

有券商表示,活跃资本市场的长逻辑不变,建议把握并购重组、高“含财率”和ROE提升三条逻辑主线,个股建议关注资本实力雄厚且业务经营稳健的大型券商配置机遇。

抄底

6只ETF披露节后发行

基金重仓股向来是投资者关注的热点,但是主动管理型基金的重仓股浮出水面,通常都有一定的滞后性,而ETF布局的标的却是非常明确的,通过跟踪新上市ETF,通常可以发现近期热点个股,新上市ETF带来的增量资金也值得关注。

目前暂无ETF披露下周上市;有6只ETF披露节后发行,跟踪标的为通信设备、公用事业、中证800指数和港股通央企红利等。

每日经济新闻


5.30股市大跌的原因你们知道吗?

恒生科技 份额

“5·30”暴跌已经过去两周了,回头一看,深成指本周二已经站上了点,突破了前期高位,创出了新高,而沪综指当天也从容越过了4000点,其下一个目标恐怕也是历史新高。 现在,任何不抱偏见的人都已经看出,股市又回到了上升通道之中,时下所展开的不是什么反弹行情,而是新一轮上涨,目标是不断创出新高。 当然,暴跌的教训也是万万不能忘记的,坚持价值投资,追求有序而平稳的上涨,应该成为做多股市中的操作原则。 人们都记得,暴跌开始的时候大家一时都无法适应,很多投资者不顾一切地夺路而逃,以至整个市场都出现了恐慌,形成了连续跌停的行情。 然而没有人想到,仅仅几天之后,股市就再度上演了“惊天大逆转”,深市连续6天上涨,沪市也留下了连续4条阳线,一个创出了历史新高,另一个也收复了大部分失地。 那么,是什么导致市场得以迅速走出暴跌阴影,展开上涨行情呢?综合来看,有这样三方面的因素起了作用。 首先,调高印花税的举措由于是突然出台,多少出乎市场预料,因此引起了激烈反应。 在情绪化状态下,人们一时很难理智对待,所以也就有了股市的严重超跌,其结果就是使得一些绩优股也被“误杀”,股价大跌,反而使其投资价值凸现,于是就为新增量资金入场提供了良好契机。 上周二,股市在继续深幅下跌后展开盘中反弹,当时不少人认为是有利多传闻出现的缘故,但实际上此后传闻并没有得到兑现,而股市却一路上涨,这里的原因就在于当时很多股票严重超跌了,在宏观经济基本面向好的背景下,这种超跌是不可能持久的。 其次,在这次股市调整中,客观推动了市场热点的切换。 此前绩差股大幅上涨,ST品种动辄全线飘红成为市场上最常见的风景线,这在很大程度上为某些观点诟病股市提供了炮弹,同时也使得价值投资理念难以产生效果,机构投资者亦掌握不了市场主动权。 但是,股市一跌,特别是绩差股毫无抵抗的暴跌,不但充分暴露了其中风险,而且也强制性地驱使资金转向绩优股。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还是有一部分短线资金进入到权证市场狂炒认沽权证,但这毕竟离开了大盘主战场,对行情的影响很小,而市场由此产生了对“绩优+成长”这样一个主题的重新认识。 因此,不管是深市创新高还是沪市重新站上4000点,在市场结构、行情动力等各方面,都和两周前有了不小差异。 虽然不能说股市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但是改变是明显的。 如果没有这种改变,那么股市的再度上涨实际上是走老路,是市场风险再次快速积累,但现在并不是这样。 也因为不是这样,所以投资者才会较快地重新投入到做多的行列之中。 最后,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股市题材的逐渐兑现。 客观上,暴跌与处理广发证券借壳问题上的违规也有一定关系,现在管理层一方面是坚决打击违规现象,另一方面则对于符合条件的借壳、重组等予以必要的支持。 日前海通证券借壳都市股份上市获得批准,其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解决了一个证券公司的问题,而是给市场一个强烈而明确的信号:只要是合法的,同时也是有利于股市发展的举措,管理层都是支持的。 有了这一条,大家对今年流行于市场上的注资、整体上市等题材,自然就会予以必要的重视,股市也就有了新的活力。 如今,二线蓝筹股表现最为活跃,并且成为推动大盘上涨的重要动力,其中的一个原因也就在于此。

在股市里“熊市抱团”是什么意思,且能不能举例说明。多谢1

“熊市抱团”就是很多家大机构(QFII,基金,社保等)在市场不旺时,扎堆买进市场上公认的那么几只好股票,由于他们资金量大,买入极多,造成这几只股票的市场浮筹很少,减轻了这几只股票的空头压力,从而实现在股指调整时其他股票大跌,而被“抱团”的股票少跌,不跌,甚至反涨的现象。 例如浦发银行、万科A、宝钢股份、苏宁电器、深发展、贵州茅台和武钢股份这些被重点“抱团”的股票,市场不旺时,由于被众机构扎堆持有,市场浮筹很少,所以下跌很少。 当市场一旦转旺,又因为市场浮筹很少,机构轻轻一拉,就可以创出历史新高来。 这也是这轮牛市机构战胜散户的一大法宝。

医药股大跌,还能反弹吗

第一,医药股下跌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涨多了。 比如片仔癀今年以来大涨84.87%,市盈率高达78倍;恒瑞医药今年以来上涨38.33%,市盈率高达81倍;智飞生物今年以来大涨62.45%,市盈率高达116倍。 业绩再怎么持续稳健增长,短期内股价大涨,估值动辄超过80倍,放在哪个市场也受不住如此高的估值。 实际上,在今年的弱市行情中,医药股成为涨势最猛的板块,不少机构资金后期被迫追高买入医药股,一旦有部分资金提前出货,医药股便会如惊弓之鸟,顷刻崩塌。 投资不仅仅是讲究业绩持续稳健增长,也不仅仅是讲究估值便宜,一旦业绩增长速度匹配不上估值提升的水平,投资性价比就会迅速降低。 第二,医药股接连上涨,一般都是在市场主力资金处于防御的状态下。 也就是说,投资者整体上对后市是比较谨慎的,所以到业绩稳健增长的医药股里面去“御寒”。 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来临,是医药股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最大逻辑。 正因为谁都知道医药股未来会有大行情,投资者集体性形成了对医药股的乐观预期,这也决定了医药股的估值很难低于30倍。 但当医药股大涨之后,估值不再便宜,弱市行情中的资金极易产生“战略瓦解”,一旦有点风吹草动,就会有机构资金落袋为安,由此引发医药股的调整。 第三,从A股市场20多年的历史来看,有些股票的估值中枢是“原地踏步”,涨了之后最终还是会回到原有水平。 医药股的整体估值中枢肯定是随着业绩稳定持续增长不断抬升的,只不过中间会有调整。 医药股昨日开始的调整,恐怕不会短期内结束,毕竟动辄80倍以上的市盈率,需要一段时间的消化,尤其是龙头医药股达到如此高的估值水平,泡沫的挤压需要一段时间。 在调整的过程中,一些具有原研药研发实力的药企、有独 家品种的中药企业、具有强大渠道铺设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的医药流通企业,股价还是会不断创出新高。 但经过这波普涨后,很多医药股都需要经历估值调整,医药股的分化会越来越明显,可能股价能持续创新高的将是极少数医药股。 第四,这波医药股上涨的过程中,越到后期,很多投资者,甚至机构投资者,其实都在担忧是否会出现一波剧烈调整,但投资者会经受不住医药股一路上涨的诱惑,或者抵制不住客户的压力,最后在高位冲了进来,这只能说是人性的贪婪使然。 很多投资者在医药股上涨的早期不敢买,反而到了这波上涨的后期“勇敢”地冲了进来,不是他们不知道风险,只不过实在是忍受不了错失医药股一路上涨的痛苦,最终很可能高位被套。 这样的案例,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在周期股上也发生过,不少投资者忍受不了错失银行、保险股的行情而冲了进来,结果今年以来银行、保险和地产等周期股调整明显,套牢了一批投资者。 历史一再反复上演,要避免这种悲剧,唯有把“追求投资性价比”牢记在心,坚持自己的投资风格。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26164.html
抖 应该是这样子吧 如果有高达版的NIKKE
中东富豪 再出手!为A股市场带来增量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