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之光 中法文物的时代碰撞 双向奔赴

时代 文物

中法两国建交60周年之际,“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开幕,来自故宫博物院、凡尔赛宫等机构的约200件文物精品汇聚一殿。凡尔赛与紫禁城在这里相遇。


凡尔赛宫 和合之光

陨落的“圆明园”,应不应该被重建?

圆明园是中国清朝时期所建的“皇家园林”,在近代被八国联军侵略烧毁,随后便成了留存在后世人们心中的一种美好意象。 圆明园该不该重建?近几年里这一话题经常登上榜首,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甚至有人真的采取了行动,欲在其他地方重现圆明园的辉煌瑰丽。 然而,如今“圆明园”已不再仅仅代表一处环境优美但惨遭破坏的后花园,更是一种糅合了多重意义的景观符号,它是中国上下两千年封建王朝的缩影,其建造过程是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和高超技艺的表现;他是近代中国受压迫受侵略的直接体现,断壁残垣鞭挞着中国人民以史为鉴,艰苦奋斗,不断探索着在当今全球化发展视域下我国民族文化传播的方向和世界多元文化共鉴共生的发展道路。 “重建”这一想法的产生直接来源于再现圆明园的华丽景象的初衷。 但是究其本质,重建后能和原先面貌有多少相似之处?重建后新的场景符号又有什么样深层含义?重建或许可以再现皇家园林,但不能复制人们对于圆明园的特殊情思。 圆明园是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修建时间长达百年,在我国古典园历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万园之园。 圆明园之所以有“皇家园林”的称号,原因之一是圆明园只为帝王和上层贵族服务,清帝每到盛夏就来此避暑、听政,而平民百姓没有资格进入,从出入规定上便体现出了封建王朝的中央高度集权和皇权至上的概念,是封建专制制度的一种缩影。 圆明园的造景布局大量地体现了“鱼乐”思想和“洞天”思想,且帝王在其内部供奉道教神明以求国泰民安,就是清朝帝王以艺术形式表达政治理念的一种途径,是帝王政治美学的最佳载体。 圆明园的修建耗费了大量的财力人力,后世人们从圆明园的规模之大,景色之秀丽中感受到康乾盛世的国力强大和经济空前繁荣。 圆明园的陨落并非如巴黎圣母院的意外烧毁,而是一种有预谋、破坏性极强的侵略行为,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留下的伤疤。 透过如今千疮百孔的圆明园遗址,八国联军烧毁建筑,掠夺珍藏在内的文物古籍仿佛历历在目。 目前,许多被抢走的文物仍未归国,倘若重建就会销毁这些中国曾被欺压的现实证据,而且即使重建,其中曾囊括的文物也难以全部重聚。 重建的仅有外部躯壳,圆明园的内涵和灵魂都将是空虚的。 圆明园作为中华文明的结晶,是一座集大成式的里程碑,它毁灭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闭关锁国安于现状使思想、工业化等都落后于世界,而清朝政府的软弱无能和一味妥协又直接导致了西方帝国更为肆虐地在中华大地上侮辱践踏。 杜牧在《阿房宫赋》曾道:“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资本国家的侵略殖民固然让人感到愤恨,但从根本出发,从自身反省,之所以被侵略与整个中华民族在清朝时期的闭关和腐朽软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落后就要被历史进程所抛弃,必然受到历史的鞭打。 前事不忘,方为后事之师,中华民族决不能让历史重演。 圆明园之火对于中华民族是一种锻造,一种洗礼,它让当时更多的有志之士集中起来,在中华大地上不断迸发出救国救民之热潮,也让如今许多人一直孜孜不倦地探寻和感悟着近代所遭遇的民族之痛有多么沉重。 历史不容忘记,当代的中华儿女应时刻谨记以圆明园烧毁为代表的近代屈辱史,保持清醒;脚步不能停止,实现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我们在此征途上需持续前行。 圆明园被法国作家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而他又在1861年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洗劫,另一个放火....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不管当时的清政府如何闭关锁国、妄自尊大、腐朽堕落,都不能成为外国的铁蹄践踏中国领土并肆意抢夺、焚毁圆明园的理由。 对于英法联军对这颗东方文化明珠的肆意毁灭,对于人类文明成果的蔑视,全世界都秉持反对和唾弃的态度。 在人类社会日益进步,世界各国的关系愈加紧密,世界文化遗产越来越被珍视的背景下,全世界都在呼吁和平,全球各民族的文明遗产都应该在世界范围内被尊重,因为它们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而那些敌对的、不友好的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必然会被抛弃,无法阻挡人类走向和谐、大同的历史趋势18世纪,在东西方文明激烈碰撞之时,中华民族沦为被欺压的对象,璀璨的文化成果也一夜之间变成残骸。 如今,在认识和总结价值的基础之上,我们也在不断探索着在国际舞台上讲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方式。 “跨文化传播”一词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由美国文化学者爱德华·霍尔第一次提出,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发生的信息传播与文化交往活动,它所预设的传播环境是一种平等的群体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但就当今的实际情况来看,跨文件传播的状态并不是平等的,不同文化之间对话时经常会出现文化偏见,例如“电视剧鄙视链”的存在就是一种文化偏见现象。 而这种偏见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极有可能会导致文化侵略、文化殖民和文化帝国的结果。 文化殖民是一种现代新型殖民方式,是指一国以文化方式对另一国进行侵蚀,达到从根本上消灭另一国文化自主性的目的,淡化民族意识。 当今的中国国力逐渐强盛,中华民族独立自主,以圆明园烧毁为代表的近代西方帝国对中国直接的土地侵略与殖民不再会发生,但这种新的殖民方式在逐渐蔓延。 譬如,以好莱坞为其代表的美国影视文化对当代中国年轻人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曾经,因为美国电影的影响掀起了一场中国年轻人对于洋快餐的大快朵颐;现在,由于美国电影频繁强调“自由”,这种自由是满足个人利益,而与集体利益相对立,导致了我国年轻人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上的理解偏差。 这种文化殖民是对人们观念上的潜移默化的植入,最终会导致本土文化的主体地位丧失。 在跨文化传播的语境中,我们应该谨防别国的文化殖民,树立文化自信,传播中国声音,捍卫中华民族文化的主心骨地位,避免中华文化失语现象。 同时,要以尊重别国文化为前提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谨记不做文化殖民的推动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历千年风霜的文化,它之所以可以传承千年,原因之一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包含着“和合”的思想。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合”思想的延续,是“通而不同”的中国哲学精神的体现,更是多元文化共建共融思想逻辑的彰显。 文化没有优劣之分,任何文化都应该受到全世界的尊敬。 中国一直以尊重、包容和批判的眼光对待其他文化,而这也是在全球化视域下人类文明共同发展的正确态度,是在全世界大格局中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丽景象的必行之路。 圆明园的湮灭不仅代表清朝的颠覆,更是时代更迭的标志。 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时代交替和民族遭受屈辱的见证,我们不能仅仅为了恢复前者而舍弃更具历史意义的后者。 从“圆明园遗址”这一景观符号中应该引起我们对现如今民族文化传播的思考,决不允许在文化传播层面上再现殖民主义,要克服文化偏见,消除文化傲慢,共同保护各民族文化遗产。 并且,在当今国际舞台上中华文化要继续秉持自古以来平等和包容的胸怀,促进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文化共鉴共生,追求“美美与共”的文化发展,从文化层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必然的、光明的未来。

考古学家怎样测定文物的时代,急用

新华社 田帆

用碳14一.14C测年方法的基本原理 在自然界中碳有两种稳定同位素12C,13C和放射性同位素14C。 14C是由宇宙射线和大气上层中的气体原子发生核反应而生成的,这些生成的14C不断地扩散到整个大气层、生物圈、沉积物和海洋等交换贮存库中。 由于14C也在不断衰变,因此在各交换贮存库中的14C含量将会达到平衡。 处于这种交换状态的含碳物质一旦脱离交换且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则其中的14C不再得到补充,只会按衰变规律逐渐减少。 假定长期以来宇宙射线的强度没有改变,即14C的产生率不变,则只要测出该含碳物质中14C减少的程度,就可以按照基本的衰变公式推算出考古事件或地质事件的年代。 常规14C测年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其原理已为大家所熟知,即通过测量样品的放射性活度来确定样品年代,如常用液体闪烁计数器等核物理仪器探测并计数样品中14C衰变发射出的β粒子。 用加速器质谱方法(AMS)进行14C测年是七十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项核分析技术。 这项技术将14C离子加速到百万电子伏特以上的能量,通过各种手段分离干扰粒子后,用重离子探测器直接对14C原子进行计数。 和常规14C测年方法相比,AMS具有样品用量少和测量时间短的优点,特别适合珍贵样品的测量。 常规14C衰变法测年所需样品含碳量一般为1-5g ,而AMS仅需1-5mg左右,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甚至可测量含碳0.1mg以下的样品。 AMS测量现代炭样品达到1%的精度只需10-20分钟,常规衰变法需10个小时以上。 当然,和常规14C测年方法相比,AMS也有设备耗资大,测量过程复杂的问题。 应该指出的是,以上无论常规法对放射性活度的测量和AMS对14C原子的计数都是相对测量,需要和两个基准样品进行比较。 一是本底样,即应该不含任何14C的样品。 由于各种因素如样品的沾污等,本底样的14C测量结果并不是绝对为零,在进行其他样品的测量时要减去这一本底,以确保反映样品中真实的14C水平。 另一个是现代碳标准,其14C含量应相当于处于交换状态下含碳物质的14C水平。 现代碳标准的选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里不作讨论。 北京大学14C实验室采用的是中国糖碳标准。 二. 14C测年误差 考古工作者,特别是当研究文明起源问题时,最关心的是14C测年的精确性有多高。 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14C测年的误差,除决定于实验室的技术因素,14C测年工作者的水平外,也强烈地决定于被测年样品本身的情况,甚至同样的样品还依赖于样品的年代。 14C测年方法的基本假设前提的不完全成立也导致测年误差。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四十年代该方法建立以来14C工作者和考古、地质学家共同努力的主要目标也正是在提高测年的精确度和扩大样品的适宜性。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无论是常规的,或加速器质谱14C课题组都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来降低实验误差。 14C测年结果一般代表被测样品的形成年龄,但样品形成年龄与样品所在考古单元形成的年代并非同一概念。 举例来说发掘一房址,用其中残存的粮食、炭化果核测年可代表房子被废弃的年代,而奠基用的动物遗骸,墙泥中掺和的草茎等物的14C年龄则接近房子的建造年代。 此外木头、人骨本身有相当长的寿命,精确测年时要考虑这个因素。 14C测年方法的基本假设前提是若干万年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14C放射性比度,或者说其14C/12C同位素丰度比是恒定不变的。 但这个假设只是近似成立。 通过对约一万年来其生长年代确切已知的树轮样品的系统14C测年,阐明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14C放射性比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建立了14C测年的树轮校正曲线。 校正量除最大幅度达800年的8000年长周期外,还需考虑振幅和周期均约为百年的短期涨落,短期涨落的幅度和周期是不很规则的。 为了得到确切的年代,样品的14C测年结果要根据树轮校正曲线作校正。 我们知道14C测年结果本身是必然有实验误差的,譬如说加减50年,这是指68% 的置信区间为100年。 对于单个样品单个14C数据而言,树轮校正修正了因长期变化所导致的误差,提高了测年的准确度。 但是由于短期涨落的存在,多数情况下并不能改进测年数据的精密度,误差表达式中的加减值反而会增加。 举例来说郑州大河村某样品的14C年龄为距今(5170 ± 80)年,其68% 的置信区间为距今5090--5250年,区间宽度160年。 经树轮校正后,校正年龄(又称日历年龄)68% 的置信区间为距今5774--5989年,它更接近真实年龄,但校正年龄的68% 的置信区间的宽度变大了,达215年。 这里我们看到准确度和精密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当然人们希望同时有高准确度和高精密度,或简称高精确度。 为此需要用所谓的系列样品。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我们正是采用系列样品测年以提高精确度的。 最理想的系列样品是树木本身。 如有一段树桩,其年轮可数达120年。 现按序每10年取样测年,得到12个有序的,真实年龄相隔各10年的14C年龄组。 把这组数据与树轮校正曲线去对比,如果实验本身的误差不大,那么这组数据必然会与树轮校正曲线上的某一段,而且也只能唯一地与这一段相吻合,从而该段树桩的生长年代也就能相当精确地测定,最理想情况下误差仅几年。 考古所仇士华先生曾用这种与树轮校正曲线匹配的方法,通过测长白山地区一炭化木头的年龄来确定长白山火山喷发的年代。 考古遗址按地层采集的样品,或者从一系列有明确叠压或打破关系的墓葬中采集的样品也可看作系列样品。 当然从精确14C测年的角度看,这类系列样品远不如真正的树轮样品那样理想。 因为前后样品间的确切年代间隔是不知道的,而且样品的年龄与其所在考古单元的年代不一定等同,此外在晚期的地层中有可能采集到前面各期的样品。 系列考古样品测年所得的14C年龄系列也可以与树轮校正曲线匹配以得到树轮校正年龄,但鉴于上述的种种不确定因素,所得的校正年龄的误差也相应要大得多。 考古工作者有理由问,考古系列样品14C年龄作树轮校正后的误差究竟有多大。 但给予回答时是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而且对误差的估计也难免有主观的成分。 考古系列样品14C年龄与树轮校正曲线匹配时,是可以把考古工作者对这些样品已有的知识引进综合考虑的,如果这些知识是正确的,这有助于提高最终校正年代的精确度。 譬如一个遗址被分成四期八段,每一段的年代跨度是否是均匀的,有那几段可能跨度更长些,甚至四期的绝对年代跨度有多少年,这些先验的知识在14C数据与树轮校正曲线匹配时是很有用的。 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14C测年课题组正是这样做的,在解决文明起源研究课题中的年代学问题时我们也准备这样做。 这里也再次看到14C测年工作者与考古工作者紧密合作的重要性。 三. 北京大学14C实验室 北京大学考古系于1975年建成国内第一个液体闪烁方法的碳十四测年实验室。 该方法后来在全国得到推广,目前国内所有常规碳十四实验室都用液体闪烁方法。 1989年因与社科院考古所合作建立碳十四测年用的糖碳标准,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0多年来,实验室已测定与发表考古碳十四年代数据约1500个,占国内考古碳十四年代数据的约三分之一。 例如系统测定了浙江河姆渡,湖南彭头山等早期稻作农业遗址的年代,把我国最早的稻作农业的年代推到七千多年以前,把榫卯建筑结构的年代推到六千多年。 最近又测定了河南贾湖遗址的年代,表明那里发现的七孔骨笛有七千多年之久,这些多为研究我国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标尺。 近三年来实验室集中力量完成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碳十四测年项目,并为此作了实验室改造,测年的可靠性和精确度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规定了标准化的制样和测量条件, 严格控制和长期监测主要测量仪器Paccard 液体闪烁计数器的工作稳定性,并采用了道比法来校正被测样品苯和标准样品苯之间可能存在的纯度差异导致的测年误差。 目前测量的随机误差可控制在0.5%以下。 技术物理系和重离子物理研究所于1993年建成了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计(以下简称PKUAMS)。 PKUAMS以EN串列静电加速器为主器,由离子源与注入系统、高能分析与传输系统、粒子探测系统和数据获取与分析系统构成。 主要测量14C、10Be和26Al等宇宙成因核素,14C测量灵敏度达到6´ 10-15,相当于测年上限为四万三千年,10Be和26Al的测量灵敏度也达到10-14以上。 主要应用领域为地球科学、考古学、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 PKUAMS自1993年建成并投入运行以来,共测量样品近千个,在上述各领域中取得了一系列应用成果。 获1995年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中国分析测试学会奖一等奖。 PKUAMS还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并为美国、法国、荷兰、香港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用户提供测样服务。 PKUAMS在考古学领域中完成了多项应用工作,如广西桂林庙岩遗址样品14C年代测定等。 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是考古学中的重要问题。 1988年广西桂林庙岩遗址的发现为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 但由于遗址中部分层位样品量很少,用常规方法很难得到样品的年代,致使距今9250年到之间的年代数据出现空缺。 PKUAMS发挥了所需样品量小的优势,补足了这些数据,从而给出了完整的层位年代序列。 通过仔细研究遗址相关层位的文物,可以认为距今2到1万年之间是我国南方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转变的时期。 PKUAMS还测量了从不同地点出土的陶片的年代,其中广西庙岩和湖南玉蟾岩出土的陶片年代距今为一万五千年和一万四千年。 这是迄今世界上发现并被测定的最古老的陶片,为研究世界制陶史提供了重要材料。 经PKUAMS测定的甘肃东灰山出土的炭化小麦年龄为4200年,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小麦。 为满足“夏商周断代工程”高精度14C测年要求,PKUAMS从1996年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造工程。 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PKUAMS新的离子源、注入系统、加速器输电与分压系统、电源与电控系统、数据获取与测量控制系统等先后建成并进行了调试。 1998年为确保系统稳定对实验室进行了改造,实现了温度、湿度调节与市电稳定等功能。 经过半年多艰苦的全线调试和实验研究,测量精度达到了好于0. 5%的水平,并通过了标准样品测试检验,测量结果与标准值的一致性很好,偏差在测量误差之内。 1998年12月开始测量首批“夏商周断代工程”样品。 目前,已测“夏商周断代工程”样品近百个,测量方法的进一步改进研究也在继续进行之中。 总之,经过“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改进提高,北京大学的常规和加速器质谱14C实验室都达到了国际上较为先进的水平。 我们希望这两个实验室能为古代文明的研究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关于荷花的资料

荷花荷花,又名莲花、水芙蓉等,属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 地下茎长而肥厚,有长节,叶盾圆形。 花期6至9月,单生于花梗顶端,花瓣多数,嵌生在花托穴内,有红、粉红、白、紫等色,或有彩文、镶边。 坚果椭圆形,种子卵形。 荷花种类很多,分观赏和食用两大类。 原产亚洲热带和温带地区,我国早在周朝就有栽培记载。 荷花全身皆宝,藕和莲子能食用,莲子、根茎、藕节、荷叶、花及种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药。 其出污泥而不染之品格恒为世人称颂。 陈志岁《咏荷》诗曰:“身处污泥未染泥,白茎埋地没人知。 生机红绿清澄里,不待风来香满池。 ”中文学名: 荷花拉丁学名: Nelumbo nucifera别称: 莲花、水芙蓉、六月花神、藕花等分布区域: 荷花原产于中国,一般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别名:莲花、芙蕖、芬陀利花、水芝、水芸、水目、泽芝、水华、菡萏(hàndàn)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水旦草、芙蓉、水芙蓉、 玉 环、六月春、中国莲、六月花神、藕花、灵草、玉芝、水中芙蓉、水宫仙子、君子花,天仙花、红蕖、水华、溪客、碧环鞭蓉、鞭蕖、金芙蓉、草芙蓉、静客、翠钱、红衣、宫莲、佛座须等。 荷花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花,也是山东省省会济南和孔孟荷花高清近拍图册(17张)之乡济宁市的市花,还是埃及的国花。 此外,济南的大明湖也有多种上好的荷花。 苏州的园林比如拙政园里,也有许多婀娜多姿的荷花。 像仙女一样,亭亭玉立。 [1]表面深绿色,被蜡质白粉覆盖,背面灰绿色,全缘并呈波状。 叶柄圆柱形,密生倒刺。 花单生于花梗顶端、高托水面之上,有单瓣、复瓣、重瓣及重台等花型;花色有白、粉、深红、淡紫色、黄色或间色等变化;雄蕊多数;雌蕊离生,埋藏于倒圆锥状海绵质花托内,花托表面具多数散生蜂窝状孔洞,受精后逐渐膨大称为莲蓬,每一孔洞内生一小坚果(莲子)。 花期6月-9月,每日晨开暮闭。 果熟期9月-10月。 荷花栽培品种很多,依用途不同可分为藕莲、子莲和花莲三大系统。 编辑本段生长习性荷花[2]荷花是水生植物,性喜相对稳定的平静浅水,湖沼、泽地、池塘是其适生地。 荷花的需水量由其品种而定,大株形品种如古代莲、红千叶相对水位深一些,但不能超过1.7米.中小株形只适于20~60厘米的水深.同时荷花对失水十分敏感,夏季只要3小时不灌水,缸栽荷叶便萎靡,若停水一日,则荷叶边焦,花蕾回枯.荷花还非常喜光,生育期需要全光照的环境.荷花极不耐荫,在半荫处生长就会表现出强烈的趋光性.编辑本段地理分布莲蓬荷花一般分布在中亚,西亚、北美,印度、中国、日本等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中国早在三千多年即有栽培,现今在辽宁及浙江均发现过碳化的古莲子,可见其历史之悠久。 而台湾地区则是在100年前才由日本引进,目前在台南白河镇、嘉义一带,培植面积已近350公顷,规模之广大,成为台湾最主要的观光地区之一。 亚洲一些偏僻的地方至今还有野莲,但大多数的莲都是人工种植,以作为风景点缀和食用,例如在中国荷花被作为经济作物种植。 许多人曾误以为荷花产于埃及和地中海一带。 公元前约500年,荷花传入埃及,可能是由波斯人带去的。 编辑本段品种分类荷花栽培品种很多, 依用途不同可分为藕莲、子莲和花莲三大系统。 根据《中国荷花品种图志》的分类标准共分为3系、50群、23类及28组。 荷花荷花,中国的十大名花之一,它不仅花大色艳,清香远溢,凌波翠盖,而且有着极强的适应性,既可广植湖泊,蔚为壮观,又能盆栽瓶插,别有情趣;自古以来,就是宫廷苑囿和私家庭园的珍贵水生花卉,在今天的现代风景园林中,愈发受到人们的青睐,应用更加广泛。 荷花水景1、荷花专类园,近来国内兴起的荷花专类园有三种:一是像武汉东湖磨山的园林植物园,园中开辟一处以观赏,研究荷花为主的大型水生花卉区;二是像南京莫愁湖,杭州新曲院风荷这类是以荷花欣赏为主的大型公园;再一类就是以野趣为主,旅游结合生产的荷花民俗旅游资源景区,如广东三水的荷花世界,湖南岳阳的团湖风景区。 2、在山水园林中作为主题水景植物:俗话说,园无山不壮,山无水不丽,用荷花布置水景,在中国园林中极为普通。 江南一带名园,多设有欣赏荷花风景的建筑,扬州的瘦西湖在堤上建有荷花桥,桥上玉亭高低错落,造型古朴淡雅,精美别致,与湖中荷花相映成趣,是瘦西湖的风景最佳处,岳荷花阳金鹗公园的荷香坊临水而建,与曲栏遥相贯通,香蒲薰风,雨中赏荷,深受群众喜爱。 3、作四季有花可赏中的夏花:四时景观的不同,是中国造园家恪守的造园规则,如梅花耐冬,柳丝迎春,绿荷消夏,桐叶惊秋。 荷花的绿色观赏期长达8个月,群体花期在2~3个月左右。 夏秋时节,人乏蝉鸣,桃李无言,亭亭荷莲在一汪碧水中散发着沁人清香,使人心旷神怡。 4、作多层次配置中的前景、中景、主景:中国园林在配置植物时十分注意层次的变化,以形成远近,高低不同的丰富景观。 柳荷并栽就是典型的手法。 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曾用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来概括济南大明湖。 湖南湘潭的雨湖公园春季柳絮纷飞,小荷露尖;夏秋花叶亭亭,柳丝翠绿;冬季柳丝批雪,残荷有声,不失为佳景胜地。 5、作工业三废水污染水域的过滤器:由于莲藕地下茎能吸收水中的好氧微生物分解污染物后的产物,所以荷花可帮助污染水域恢复食物链结构,促使水域生态系统逐步实现良性循环。 荷花盆栽和盆景荷花对生长环境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不仅能在大小湖泊、池塘中吐红摇翠,此为睡莲甚至在很小的盆碗中亦能风姿绰约, 装点人间。 在中国荷文化史上,盆荷这种形式出现之初只是被用于私家庭院观赏。 如今,在中国各地园林中,盆荷的应用非常广泛。 盆栽和池栽相结合的布置手法,提高了盆荷的观赏价值,在园林水景和园林小品中经常出现。 荷花水石盆景是今几年在杭州出现的一种新的盆景。 它是荷花盆栽与水石盆景的有机结合,既体现山石的刚毅挺拔,又显示荷花的娇艳妩媚。 荷花盆景可选用珊瑚石、砂积石、斧劈石、英石等山石作材料。 荷花插花插花在中国始于六朝,源于佛前供花。 作为佛教的圣洁之花,因此可以说,插花在兴起之时便于荷花结下了不解之缘。 唐宋时期,供花仍是插花的一种主要形式。 到了明清,插花艺术有了很大的进步,此时的荷花插花无论是艺术深度还是技巧,都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可称为中国古代插花艺术的鼎盛时期。 今天,人们对荷花插花已有了更深入的研究,不仅荷花、荷叶、莲藕和莲实等素材在插花中的运用愈来愈普遍,而且对这些素材的观赏效果也作了科学的比较。 荷花插花一般选用中小型品种为宜,同时也适当配以其它植物的枝、叶、果,力求色彩清丽构图明快,欣赏效果可保持3~4天。 编辑本段荷的起源“荷”被称为“活化石”,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 在人类出现以前,大约一亿零四千五百年前,地球大部被海洋、湖泊及沼泽覆盖。 当时,气候恶劣,灾害频繁没有动物,大部分植物被淘汰,只有少数生命力极强的野生植物生长在这个贫瘠的地球上。 其中,有一种今天我们称为“荷花”的水生植物,经受住了大自然的考验,在中国的阿穆尔河(今黑龙江)、黄河、长江流域及北半球的沼泽湖泊中顽强地生存下来。 大约过了九千年,原始人类开始出现。 人类为了生存,采集野果充饥,不久便发现这种“荷花”的野果和根节(即莲子与藕)不仅可以食用,而且甘甜清香,味美可口。 渐渐地,“荷花”这一人类生存的粮食来源便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的心中,成为人类生存的象征。 莲子一直到公元前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随着农耕文化的出现,人类对荷花开始了进一步的了解。 当时的人类为了生活上对水的需求,一般都定居在河岸湖畔或有天然泉水的沼泽地带,而这些地带恰是野生荷花主要的分布区域。 从出土文物看:在河南省郑州市北部大河村发掘的“仰韶文化”房基遗址,发现室内台面上有炭化粮食和两粒莲子,经测定,距今有五千年的历史。 人类在不断的生产劳动中,对朝夕相处的荷花的生长习性、生存环境等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为中国古老的荷花文化的产生发展奠定的良好的基础。 有野生的荷花。 古植物学家徐仁教授,曾于40年前在柴达木盆地发现荷叶化石,距今至少有1000万年。 1973年在浙江余姚县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发现有荷花的花粉化石;同年又在河南郑州市距今5000系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两粒炭化莲子。 西周初期(公元前ll世纪),古人食用蔬菜约 40余种,藕是其中之一。 《峪经》中有腮有荷华之句,意指祖国大地上凡有沼泽水 域的地方,都生长着荷花。 中国是世界上栽培莲花最多的国家。 由于“荷”与“和”、“合”谐音,“莲”与“联”、“连”谐音,中华传统文化中,经常以荷花(即莲花)作为和平、和谐、合作、合力、团结、联合等的象征;以荷花的高洁象征和平事业、和谐世界的高洁。 因此,某种意义上说,赏荷也是对中华和文化的一种弘扬。 荷花品种丰富多彩,是荷(和)而不同,但又共同组成了高洁的荷花世界,是“荷(和)为贵”。 真心希望,荷花文化能在弘扬和平文化、和谐文化的进程中,也能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熟知。 弘扬中华和文化,对于我们促进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构建和谐社会的事业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荷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 在江南苏州一带,农历6月24日为观莲节,称为荷花生日。 届时人们成群结队,兴高采烈地观赏荷花。 特别是佛教徒对它最为尊崇,如观音菩萨坐的就是莲花。 1993年3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对于澳门的区旗和区徽也用莲花为图案,表达当地人民特别崇尚莲花,以象征纯洁和高贵。 由于荷花是花卉王国里的名门望族,它经群众评选为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 1989年在北京专门成立中国荷花协会,促进它在中华大地上碧波万顷,香飘无涯。 编辑本段历代荷画《花开佛国香》窦中亮在中国的艺术绘画史中,荷花的艺术精品更是丰富多彩。 最著名的是南宋画院吴炳的《出水芙蓉》,生动细腻的刻画了荷花清新脱俗的优雅气质。 还有明末画家张子政的《芙蓉鸳鸯图》;清陈书画《荷花》;清任伯年《荷花鸳鸯图》;民国谢稚柳《荷雀图》;宋马兴祖《疏荷沙鸟图》;宋扇面画《晚荷郭索图》;宋人画《荷蟹图》;宋冯大有《太液荷风图》;传宋人《子孙和合图 》。 近代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更是“荷痴”,他的荷花作品不枚盛数,他自己常说:“赏荷、画荷,一辈子都不会厌倦!” 张大千年轻时住在苏州,庭院里那一池荷花成了他写生的好地方,他三十三岁时开始住进北京颐和园,一住就是五年,颐和园池塘中那又肥又大的荷花使他对画荷的兴趣越加浓厚。 由于长期与荷花相处,使他特别偏爱荷花。 张大千爱荷花得出泥不染,娉娉婷婷从水中浮起,雍容高贵,而田田荷叶,姿态优雅的荷杆也时常走进他的画面。 他认为,荷花最难下手的部分不是花,而是杆子,因为一笔下去不得回头,重描就不成画了。 张大千常作小品荷花,但也有许多壮观的大幅荷花作品,如 1963年他在美国展出的六屏巨幅荷花,这六幅墨荷在作画当时,必须大通大画室才能完全摆平,在日本裱衬时,裱画店只好打通工作房裱画。 这些长12尺,宽 24尺的六幅荷花屏风,在美国展出后,由<<读者文摘>>购藏,14万美元的售价,打破中国画售价的新纪录。 [3]荷画张大千在花卉画中以荷花画居多。 他之所以喜爱画荷花,除其它原因外,他认为中国画重在笔墨,而画荷是用笔用墨的基本功。 并且还认为画荷与书法有着密切关系。 故此,张大千画荷的作品不但年年有,而且不断推出新意。 形成驰名中外的大千荷。 他在三十五岁时作的《金荷》,就被法国政府购藏。 对此徐悲鸿曾说:张大千的荷花,为国人脸上增色。 张大千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使大千荷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尤其是晚年创泼墨彩之后,所画荷花不但超越了花卉的属性,更将文人花卉的笔墨范围拓展至另一境地。 他不但爱画荷,也爱种荷。 他通过与荷花朝夕相处,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民主的概括力,长期捕捉荷花的特征和瞬间的动态,然后用他自己的审美感和艺术情趣加以提炼、夸张,使之寓意深刻,生机勃勃!编辑本段当代荷画赵新建《清塘荷韵》[4]画家赵新建先生生于20世纪70年代,作为新时代经受着外来思想与传统意识的碰撞与冲击的新一代画家,其内心的体会与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自与老一辈的画家有着很大的不同。 作为画家赵新建十分注重现实生活中的体验与感受,他敏锐地把握形式的生动性与美感的灵动性,并形成了独特的表现技法与艺术语言。 画家的作品《荷塘月色》《荷塘忆事》《荷塘夏日》《清塘荷韵》《荷塘》等都是以荷为题材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把握了现实中荷花的美感并加以升华,赋予了荷花全新的美感魅力。 作者具有丰厚的人文素养与艺术修养,画荷作品吸收了多方面的艺术元素,他的荷花作品使人在清新、明净中体会审美的愉悦,显示出作者对艺术的把握与领悟的能力。 编辑本段食药价值秦汉时代,先民们就将荷花作为滋补药用,荷花药用在中国也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荷花是圣洁的代表,更是佛教神圣净洁的象征。 荷花出尘离染,清洁无瑕,故而中国人民和广大佛教信徒都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质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 古有宋代文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最能体现。 同时荷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 《本草纲目》中记载说荷花,莲子、莲衣、莲房、莲须、莲子心、荷叶、荷梗、藕节等均可药用。 荷花能活血止血、去湿消风、清心凉血、解热解毒。 莲子能养心、益肾、补脾、涩肠。 莲须能清心、益肾、涩精、止血、解暑除烦,生津止渴。 荷叶能清暑利湿、升阳止血,减肥瘦身,其中荷叶简成分对于清洗肠胃,减脂排瘀有奇效。 藕节能止血、散瘀、解热毒。 荷梗能清热解暑、通气行水、泻火清心。 荷花真是一身都是宝! 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 自古中国人民就视莲子为珍贵食品,如今仍然是高级滋补营养品,众多地方专营莲子生产。 莲藕是最好的蔬菜和蜜饯果品。 莲叶、莲花、莲蕊等也都是中国人民喜爱的药膳食品。 可见荷花食文化的丰富多彩。 传统的莲子粥、莲房脯、莲子粉、藕片夹肉、荷叶蒸肉、荷叶粥等,举不胜举。 都说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这是人们对荷花人格化品德的赞扬。 实际上,荷花的地下茎在淤泥中生长,哪有不被有毒物质侵染的呢?只因藕的特别细密的表皮组织和含有丹宁的下皮,具有一定的阻挡或吸收有毒物质的能力,因而有毒物质多黏附在表皮上或渗入表皮中,人的肉眼看不见罢了。 故此要记住在食用藕时削去外皮,不要把有毒物质也吃进肚中。 编辑本段荷花菜谱奶油炸荷花原料:主配料:白荷花瓣16片、鸡蛋清75克、菠菜75克、面粉40克。 调料:核桃酱150克、精盐3克、味精1克、色拉油500克(耗约100克)。 制作: 1、将菠菜洗干净,剁碎,用少许油炒一下,放入精盐、味精,拌匀成馅心。 2、将荷花瓣用清水洗净,沥干水分,平放在木板上,抹上一层菠菜馅,然后顺长对折呈夹心状。 3、鸡蛋清放入碗内,用竹筷抽打起泡,再放入面粉,搅拌均匀成发蛋糊。 4、炒锅置中火上,烧至六成热,将折好的荷花包挂满发蛋糊,放入锅内,约炸1分钟捞出,待油七成热时,放入复炸一次,然后立即捞出,沥去油放入圆盘内,核桃酱放在盘边即成[5]编辑本段传说典故荷花相传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 当初玉姬看见人间双双对对,男耕女织,十分羡慕,因此动了凡心,在河神女儿的陪伴下偷出天宫,来到杭州的西子湖畔。 西湖秀丽的风光使玉姬流连忘返,忘情地在湖中嬉戏,到天亮也舍不得离开。 王母娘娘知道后用莲花宝座将玉姬打入湖中,并让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 从此,天宫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间多了一种玉肌水灵的鲜花。 在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中,据说晴雯死后变成芙蓉仙子,贾宝玉在给晴雯的殁词《芙蓉女儿诔》中道:“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 ”虽然后世的红学专家们都认为这不过是作者借咏晴雯之名而赞黛玉之洁,不过无论如何荷花总是与女儿般的冰清玉洁联系在一起的。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编辑本段相关花语清白、高尚而谦虚(高风亮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表示坚贞、纯洁、无邪、清正的品质。 低调中显现出了高雅。 荷花荷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花。 荷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 花叶清秀,花香四溢,沁人肺腑。 有迎骄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 所以荷花在人们心目中是真善美的化身,吉祥丰兴的预兆,是佛教中神圣净洁的名物,也是友谊的种子。 此外,它在埃及也被称作代表和平的友谊之花。 编辑本段市花情韵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许多城市为适应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相继开展了市花的评选活动,先后推举荷花为市花的城市有山东济南市、济宁市、湖北孝感市、洪湖市、河南许昌市、广东肇庆市、江西九江市等7市。 90年代澳门回归前制定特区的区旗、区徽,也选用荷花为图案。 这是因为这些城市和特区的历史渊源,民风习俗、情操陶冶与荷花习习相关。 尽管他们遥隔数千里,发展的道路各异,然而,人们对荷花的喜爱心态却一脉相承,只是情韵各异。 山东济南市:1987年8月18日(阴历:六月二十四),荷花被誉为济南市“市花”,此后每年都举办荷花节。 大明湖更是焕发了生机:垂柳披拂,荷花掩映,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山东济宁市:济宁市荷花栽培约有二千年的历史。 现今济宁市的荷花新品种已达六十余种。 河南许昌市:20世纪80年代荷花被誉为许昌市“市花”,更促进了荷花文化的繁荣发展。 湖北孝感市:自古以来孝感城野荷遍地,尤以城西莲花湖为最盛。 今日孝感市区便是莲花池之一隅。 湖边有“荷花墩”,城内有荷花池,“泮沼荷香”已成为孝感八景之一。 湖北洪湖市:以洪湖闻名的湖北洪湖市,水域面积758平方公里,荷花到处盛开,使之成为荷花的海洋。 1987年,洪湖撤县立市,1991年市人大通过决定以荷花为“市花”。 广东肇庆市:种植荷花近千年的广东肇庆市,以沥湖七星湖的荷花最为著名。 已成为肇庆人民最喜爱的花卉之一。 江西九江市:市花定为“荷花”,荷花因为“迎骄阳而不畏,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成为圣洁代表,友谊象征和使者。 荷花,又名莲花,与九江渊源颇深,山有莲花峰,洞有莲花洞,佳作有《爱莲说》,庙有莲花驿寺,池有莲花池。 光线的运用早晨光色调效果明朗,光比大,方向性强,物象受光面呈金黄色,那时,荷花雨露滋润,在太阳的照耀下闪烁着无穷的色彩意蕴,显格外朝气蓬勃,富有生命力,可谓是拍荷花的黄金时间。 九时后的光线,对物态的描绘接近人们通常的视觉习惯。 中午的光线,色温,光照的热度都增高,荷花及绿叶开始萎缩,不能表现富有生气的荷姿。 傍晚的光线,夕阳斜射荷花色彩更加浓郁,深厚,含苞待放的荷花妖媚,温顺,娴静,显得格外富有诗意。 拍摄荷花,不管是写实还是写意的表现,都必须重视立体感,质感,空间感等画面效果,由于顺光时对主体与背景的分离不明显,光线平铺直叙,单调,因此不宜采用,而应采用前侧光,侧射光,侧逆光甚至逆光,以期有效表现荷花的还原较为正常,影像层次丰富,光影效果较为强烈。 画面的处理荷花摄影的创作特点是对同一素材要表现出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作品,亦就是说,须通过不同的角度,光线色彩,不同的审美感去表现同一题材,创造出不同的艺术形象。 因此,荷花摄影创作要避免雷同,首先是主体形象的表现要有区别,要体现“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也是荷花摄影创作审美意识和艺术技巧的体现。 拍摄荷花应该尽量利用自然环境作背景,例如仰拍以蔚蓝的天空作背景,俯拍以水光倒影作背景,或以荷叶作背景,这可显其自然的韵致。 但若遇到杂乱的背景,而以不能避免的情况下,可选择逆光角度暗化背景,或利用景深控制虚化背景,或加用人工背景,甚至通过暗房加工来处理背景,达到预期效果。 [6]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4643.html
三星发布短视频 iPhone 调侃苹果 闹钟故障
面对AI 投资理念不会有任何改变 巴菲特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