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 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原标题:【理响中国】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坚定不移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强调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会议精神,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迎难而上、积极作为,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宏观调控,有效应对风险挑战,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延续回升向好态势,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0%,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物价水平低位回升,货物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我国转型升级稳中有进,一系列新发明、新技术、新装备成为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夏收粮油再获丰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这份成绩单,既是“上半场”宏观政策合力促进经济量增质升的集中体现,也是走好今年经济发展“下半程”的底气和根基。

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运行出现分化,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这些困难和问题,是发展中、转型中的问题,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克服的。当前我国发展面临很多有利因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活和增强社会活力;宏观政策工具依然丰富,加力实施宏观政策有条件、有空间;创新动能稳步增强,新经济增长点逐步形成;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稳步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开放红利将继续释放。总体上看,我国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高质量发展依然是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经济长期向好有基础、有条件、有支撑。我们既要增强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积极主动应对,又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下半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很重。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深入挖掘内需潜力,不断增强新动能新优势,增强经营主体活力,稳定市场预期,增强社会信心,增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态势,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社会稳定,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要瞄准目标任务,聚焦工作重点,抓好贯彻落实。以改革为动力促进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及时推出一批条件成熟、可感可及的改革举措;宏观政策要持续用力、更加给力;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进一步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扩大有效投资;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畅通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渠道;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积极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扎实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持续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努力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等等。

“言之非难,行之为难”。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贵在行动。要下大力气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激励担当作为,推动我国发展潜能加快转化为发展势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阔步向前、行稳致远。


小康问题 辩论赛

1、明确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可以使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 2、 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不能继续重复旧的发展模式,必须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这一代高中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结合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讲述这些理论,可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们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文化,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出一份力。 3’中共十六大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将三个代表理论正式写入党章,表明中国共产党开始调整与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 作者认为,在日益全球化的形势下,中共凸现出其民族性,这是它为生存与发展作出的战略性选择。 中共十六大在经济上的意义不能说没有,比如,提出到2020年社会经济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肯定了私有经济的重要地位。 但是,经济上的意义不是主要的,因为中国现有的经济政策将会继续执行下去,是坚定不移的。 4.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精髓□詹文都胡锦涛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对科学发展观的精辟概括,提纲挈领,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精髓,使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没有经济的发展,就谈不上其他方面的发展发展与和谐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时代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从现实的国情来看,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我们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根本的只能是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物质基础。 经济是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就谈不上其他方面的发展。 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才能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才能解决好涉及到人民利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实现社会和谐,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因此,必须要用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是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离开了以人为本,发展便失去了意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代表历史前进的方向。 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科学发展观所说的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以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我们的发展是为了富裕人民、造福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发展。 因此,人民是否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否得到提高,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保障,人民是否高兴和满意,是检验我们的发展是不是科学发展的最高标准。 离开了以人为本,发展便失去了意义,并且会误入歧途。 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放在首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要着眼于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提高,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共同进步科学发展强调的是全面的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 科学发展强调协调性的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科学发展强调可持续性的发展,注重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和谐,努力实现从单纯追求发展数量和当代人的利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到注重发展质量和后代人幸福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 5.2003年我国经济建设:不平凡的一年 不平凡的成就200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更是中国人民经受严峻考验并取得重大胜利的一年。 在这不平凡的一年里,中国经济的航船绕过一个个暗礁险滩,劈波斩浪,前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航道上。 2003年我国经济经济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8.5%。 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国家重点建设等均有不俗表现,从整体经济形势看堪称近年来最好的一年。 未雨绸缪 沉着应对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是我们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前提和条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002年12月2日,党的十六大刚闭幕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分析经济形势,对今年经济工作进行了部署。 会议强调,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随后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2月9日至10日在京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今年的经济工作,并在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进入2003年,按照中央确定的总体要求,各项经济工作迅速有序开展起来。 一季度,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9%,创下1997年以来同期最高纪录。 首季经济发展开局良好,为完成全年各项预期目标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3月份以后,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疫情冲击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部分行业损失严重,就业再就业、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再加上国际经济形势动荡加剧以及接踵而至的国内自然灾害,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长仅为6.7%。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统揽全局,果断作出了一手抓防治非典这件大事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小企业、服务业等受非典影响较重行业的支持。 同时,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就业再就业、加强重点工程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和技术交流、加强财政和金融工作、制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上半年,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密切协作,扎实工作,夺取了抗击非典和促进发展的双胜利。 我国经济总体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上半年增长速度达到8.2%。 7月21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经济工作和公共卫生建设工作等问题。 会议强调,越是上半年形势比预料的好,越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是要高度重视研究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仅要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更要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要按照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推进开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促进就业、改善生活的思路,继续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 乘势而上,再接再厉。 在抗非典中涌现出的伟大民族精神,极大地促进经济界各条战线的发展。 三季度,我国经济基本恢复到了非典前的增长水平,同比增长9.1%。 至此,中国经济增长率走出了一个令世人瞩目的“U”形轨迹。 2003年,在沉着应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的同时,党中央、国务院还按照十六大的部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深化改革和促进发展的重大举措: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农村税费改革在全国范围展开,金融分业监管体制继续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加快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任务,电力、电信、民航等垄断行业的改革迈出新的步伐,“十一五”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已经启动。 6. 2003年:中国的“改革年”2003年,以改革特征明显、改革措施密集、改革观点新颖,被中外舆论界称为中国的“改革年”。 这是历史赋予这一年份的重要内涵。 如果把25年的改革历史,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就能明了2003年的改革在历史坐标中的方位。 从1978年开启的改革,从一开始就是以市场为取向。 但是,这项伟大的事业,并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追寻,于是采取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次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到2000年底,中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总体上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完成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 下一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如何行进,中国的改革大业如何展开,需要做出明确的回答。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且提出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艰巨任务。 而如何具体落实这一任务,就历史地落在了2003年。 这一年里,行政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金融体制、垄断行业改革迈出新的步伐。 这一系列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重大措施,拉开了新一轮改革的大幕。 7. (一)发展是硬道理,率先发展是第一要务,三年大跨越为全面建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四年创新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加速发展、竞争激烈、创新潮涌的时代。 丹阳人民从来就有一种不畏艰难,奋发图强的传统。 改革开放之初,一批先知先觉的丹阳人,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赢得了在全省独领风骚的辉煌业绩。 在第二轮竞争中,我们落后了,落伍了。 进入新世纪以来,丹阳人民正视差距,从困境中崛起,全市上下生机迸发,捷报频传。 综合实力增长快,列全国23位,全省第8位,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 人民生活改善快,城镇职工年均工资超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 城市知名度提升快,打响了“金三角、金凤凰、金丹阳”品牌,利用外资连年倍增,真正让丹阳走向世界。 城乡面貌变化快,“一体两翼”的城市框架初步拉开,“科工贸一体化”的城市定位初步确立,“江南水乡、现代气息”的城市特色初步体现,“外有高速路网、内有快捷通道”的交通格局初步形成。 一切都证明,丹阳人民完全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以不凡的业绩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大步迈进。 我们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针定在2007年,既是民心所向,民心所盼,又非轻松造就。 总体上看,我市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处于良性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开放型经济“短腿”,发展环境尤其是软环境与东部地区差距很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制约发展的不利因素。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今后四年,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强力推进跨越式前进和追赶式发展,求快,求活,求新,求实,实现四年创新高,积极打造开放丹阳、工贸丹阳、生态丹阳、活力丹阳。 2004年是四年创新高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要以更高的发展要求、更新的发展理念、更强的发展意识全力推进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实现新年新突破,为全面建小康打下坚实的开局基础。 8. 胡锦涛同志还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物质基础。 ”这样就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出了质的规定。 那就是: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实行共同富裕。 这才是我们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急需 就这两天

五中全会主谋“十二五”,分析了此次全会的主要内容;经济为主基调的本次会议,料将通过十二五规划,全面部署下一个五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这也是官方媒体首次披露五中全会的具体涉及内容。 “十二五”规划的调研正在进入收尾阶段,预定秋季召开的五中全会将以此全面布置“加快经济方式转变”的战略布局近日,《了望》新闻周刊从权威人士处了解到,即将在今年三季度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将集中听取、讨论和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而“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是“加快经济方式转变”。 “‘十二五’规划将为我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 ”权威人士透露说,五中全会将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通过“十二五”规划,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提出重大改革任务。 在其看来,“十二五”将是我国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期和攻坚期,一些影响全局和长远的改革任务,将集中在这五年完成,“现在距离2020年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剩下十年时间,我们要把全局性和长远的改革任务,集中在前五年里打攻坚战,‘十三五’的五年,作为体制机制修补和完善期。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十二五’期间的改革,要取得突破存在非常大的困难。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石小敏接受《了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十二五”的改革任务之所以重,就在于“当前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和政治的需要。 而背后的权力和利益的调整是推进改革最大的阻碍。 ”他的最大担忧就是改革动力不足。 因此,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告诉《了望》新闻周刊,应大力推进以政府转型为重点的“十二五”改革,以实现促进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比较而言,‘十一五’政府转型尚未取得重要进展。 在‘十一五’规划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改革攻坚的关键和重点,行政体制改革有所进展,但尚未有实质性突破;地方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有所强化。 ”而这些都需要在“十二五”的经济体制改革中率先突围。 “十二五”体改重任《了望》新闻周刊了解到,“十二五”将从围绕若干重点领域开展经济体制改革任务攻坚。 首先,进一步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提高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要素市场发育迟滞,土地、资金等重要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还没有理顺;国有经济调整尚未到位,垄断行业改革进展缓慢,有些还未破题;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还比较薄弱,等等。 权威人士指出,当前投资和消费增长较快,很大程度上是政策作用的结果,行政手段的局限性和短期性逐步显现出来。 扩大内需,最终要靠市场和社会力量,“在‘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改革中,要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其次,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理顺收入分配关系。 近年来,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之间分配关系呈现较为明显的失衡状况,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扩大的趋势。 收入分配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时候。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各方面承受能力较强,应该有条件、有能力在“十二五”时期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权威人士分析,要在坚持基本分配制度的前提下,切实保护公民合法收入和私有财产,同时尽快扭转城乡、地区和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趋势,逐步形成中等收入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 因此,将会加大税收在二次分配中的调节作用。 据统计,2009年,我国人均GDP已经接近3700美元,居民收入水平和社会财富增长很快,存量很大。 但是,所得税和财产税还不健全、不完善,对调节高收入和财产收入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权威人士认为,这是目前我国二次收入分配中的“短板”,是“十二五”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由此,从现在开始到“十二五”时期,要加快完善个人所得税,建立健全财产税制度,有效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切实发挥好税收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 此外,要进一步完善资源税费制度,解决资源占有者和使用者获得超额利益的问题。 其三,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加快推进城镇化。 权威人士介绍,“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将突破50%,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机构随之会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破除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推动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是‘十二五’时期亟待解决的重大体制问题。 ”其中,有两个方面需要重点强调。 进城农业人口的城镇化问题。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率提高很快,但是在现行统计的城镇人口中,约有1.5亿农民工及其家属。 他们虽然常住城镇,但是工作和生活并不稳定,在公共服务方面还没有完全享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 推进城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逐步转变为城市人口,这样可以实质上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 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农村人口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他们融入城市的意愿更为迫切。 土地问题。 我国城镇化将持续以每年1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快速推进,一部分农村土地要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将会产生巨大的土地级差地租,“这些财富由谁来分配?按照什么机制来分配?如何从制度安排上既能保护农民利益,又能促进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对这些问题,要在‘十二五’规划中给出一个明确答案。 ”其四,创新多元参与、平等竞争的公共服务体制。 当前,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合理,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有关,也与社会领域改革滞后有关。 权威人士指出,原因在于“政府责任不到位和包揽过多并存,该管的没有管到位,该放的没有真正放下去,发挥市场机制、社会组织和民间资本的作用不够,活力不足。 ”“在公共服务中如何划分政府与市场的界限?政府是公共服务的采购人还是直接提供者?这是深化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必须明确的原则性问题。 ”权威人士认为,社会需求是多层次和多样性的,各项社会事业都应该区分“基本”和“非基本”。 政府保障的是“基本”。 “非基本”部分能够由社会和市场提供的,要切实交给社会和市场,政府履行好监管责任。 “即使是由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也要讲究方式和效率。 ”公益性事业不等同于政府包办,“公益性主要指政府的投入和保障责任,但不代表必须由政府直接举办和提供。 要逐步做到凡是适合面向市场购买的基本公共服务,都应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 ”政府转型的“牛鼻子”“第一次改革主线是体制转轨,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提高经济总量。 第二次改革主线是发展方式转型,目标是形成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实现民富国强。 ”迟福林告诉本刊记者,以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的第二次改革,对后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这其中的关键是政府转型。 ”他分析指出,“政府转型决定‘十二五’改革全局。 ”比如,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关键在于实现经济运行机制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矛盾,关键在于强化政府在完善收入分配体制中的基本责任;解决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的矛盾,关键在于确立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解决公共治理建设滞后的矛盾,关键在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与改革。 “从现实情况看,以国有经济为主体;以投资-出口为主导;以批租土地为特点;以重化工业为载体;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非改不可。 ”他认为“十二五”期间的体制改革,政府转型应该是“总抓手”、“牛鼻子”,“政府转型是一场深刻的改革,这涉及政府自身利益的形成,特殊利益集团的掣肘,中央地方的博弈等多个方面。 ”比如,具体到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方面,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与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相关。 现阶段,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需要大量的财政资源,使公共财政体制难以建立;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倾向于长期压低劳动力报酬,使劳动报酬增长速度长期低于GDP增长速度;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偏好“做大蛋糕”,使“分好蛋糕”的矛盾逐步突出。 因此,迟福林具体建议,以缓解收入差距为目标,“十二五”初期要尽快启动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控制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大幅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以资源红利的社会共享为目标,实现国有资源的合理配置;推进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财产性收入的体制基础,逐步缓解并缩小居民过大的财产性收入差距;建立实施工资谈判制度和工资定期增长制度。 同时,应确立政府在“十二五”收入分配改革的约束性指标,“例如,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考虑通货膨胀因素,使城乡人均收入在“十二五”翻一番,年均增长在15%左右;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从约60%提高到65%左右;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从2007年的39.7%提高到50%左右;城乡收入差距从2008年的3.31:1控制到3:1以内;中等收入群体占比达到30%左右。 ”具体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迟福林建议,需要建立规范的中央与地方公共职责分工体制,包括建立中央与地方公共服务分工体制,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责范围,使其法定化、可问责;探索建立各级政府事权与财力平衡的体制,按照政府间财政能力均等化的要求,实现由层级财政向辖区财政的转型。 以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为重点,建立辖区财政能力均等化机制。 强化省、市两级财政的辖区责任,保证县级财力;推动行政体制与财政体制的联动改革。 在推进行政区域体制改革中,应推进财政上的“省直管县”向行政上的“省直管县”过渡;将发展潜力非常大的大城市增设为直辖市,将部分发展条件比较好的城市增设为副省级城市。 鼓励部分有条件的县改市或改区。 继续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探索实行在大部门体制内部分离决策部门的执行职责。 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执行权,建立执行机构。 强化监督权,成立独立的监督委员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

e公司讯,中共中央政治局3月27日召开会议。 会议指出,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和实施力度。 要抓紧研究提出积极应对的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中共中央政治:扩大居民消费,合理增加公共消费e公司讯,中共中央政治局3月27日召开会议,会议强调,要加快释放国内市场需求,在防控措施到位前提下,要有序推动各类商场、市场复工复市,生活服务业正常经营。 要扩大居民消费,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启动实体商店消费,保持线上新型消费热度不减。 要加强国际经贸合作,加快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保障国际货运畅通。 中共中央政治局: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e公司讯,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会议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主动作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有效扩大内需,全面做好“六稳”工作,动态优化完善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措施指南,力争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中共中央政治局:加强对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 制定专项支持政策e公司讯,中共中央政治局3月27日召开会议。 会议强调,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支持湖北有序复工复产。 要加强对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制定专项支持政策,帮助湖北解决财政、融资、供应链等实际困难,支持湖北做好援企、稳岗、促就业、保民生等工作。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4784.html
幻影火花 竞速游戏 登陆多平台 8月15日发售
老将 姜诚君辞职 投行 海通证券又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