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大海只差2公里 世界上最悲催的内陆国

世界上最悲催的内陆国,离大海只差2公里

世界上共有44个内陆国,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是领土四周被邻国环绕。但也有的国家是“本不该”内陆的,因为海洋近在咫尺。摩尔多瓦就是最为典型的一例。

▲摩尔多瓦的地理位置

▲摩尔多瓦的地理位置

从地图上看,摩尔多瓦位于罗马尼亚和乌克兰两个面积大国之间,距离黑海的海湾只有2公里左右。然而这片海湾却属于乌克兰,导致摩尔多瓦成为了世界上距海最近的内陆国家。

▲德涅斯特溺谷,可以看作是黑海的一部分

▲德涅斯特溺谷,可以看作是黑海的一部分

其实在历史上摩尔多瓦是实打实的沿海国家,其前身摩尔达维亚公国曾一度占有黑海的海岸线。摩尔多瓦是怎样丧失海岸线,成为离海最近的内陆国呢?

▲摩尔达维亚公国(1483年地图),曾经也是临海国家

▲摩尔达维亚公国(1483年地图),曾经也是临海国家

一、摩尔多瓦曾经拥有海岸线

摩尔多瓦在世界上的存在感非常低,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在欧洲还有一个叫摩尔多瓦的国家。但提起罗马尼亚,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因为罗马尼亚和“古罗马”颇有渊源。实际上,摩尔多瓦和罗马尼亚两个国家就是同文同种的,语言都属于罗马尼亚语。

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拥有共同的祖先——达契亚人,他们世代生活在多瑙河下游沿岸。相对欧洲其他地区来说,该地纬度低,气候温暖,而且平原和丘陵交错分布,十分适合农牧业的展开。公元前1世纪时期,达契亚人在多瑙河下游的北部建立了“达契亚王国”。

▲古代达契亚人居住的地区

▲古代达契亚人居住的地区

达契亚人建立王国的时候,罗马人也在向巴尔干半岛扩张,并最终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达契亚王国凭借依多瑙河、靠喀尔巴阡山的优势,屡屡击退罗马人的入侵,造就了达契亚人骁勇善战的民族性格。

直到公元1世纪末,罗马帝国才彻底征服了达契亚地区,将达契亚划为罗马的一个行省。

▲罗马合并的达契亚行省的位置

▲罗马合并的达契亚行省的位置

为了巩固帝国在巴尔干半岛北部的边境、抵御北部蛮族南下,罗马派大批军队和行政官员向达契亚地区移民。罗马军队的移民和当地的达契亚人通婚,形成了新的民族“达契亚-罗马人”。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曾经的罗马帝国领土不断遭遇北方蛮族的冲击。尽管东罗马帝国名义上保有“罗马”的称呼,但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希腊化的国家。而此时的达契亚-罗马人依旧保留了古罗马的文化特点。

随着斯拉夫人和马扎尔人不断南下,在巴尔干地区分别建立了斯拉夫国家和匈牙利。达契亚-罗马人则以喀尔巴阡山脉为据点,屡挫异族入侵,成为了唯一保有罗马血统的地区。

▲达契亚(罗马尼亚)地区,喀尔巴阡山阻挡了匈牙利人和斯拉夫人的入侵

▲达契亚(罗马尼亚)地区,喀尔巴阡山阻挡了匈牙利人和斯拉夫人的入侵

公元14世纪,达契亚贵族逐渐变成了封建领主。这些封建领主以喀尔巴阡山脉为界,分别建立了特兰西瓦尼亚、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三个独立的达契亚公国。摩尔达维亚,就是摩尔多瓦的前身。

达契亚三公国因地处巴尔干半岛和东欧平原的交界处,成为了大国博弈的舞台。其中,西北方的匈牙利人觊觎特兰西瓦尼亚和摩尔达维亚。

▲三个达契亚人公国的大概位置

▲三个达契亚人公国的大概位置

匈牙利人先后占领了特兰西瓦尼亚和摩尔达维亚。不过在1350年,不堪匈牙利人压迫的摩尔达维亚通过起义摆脱了匈牙利的统治,完成了独立。但特兰西瓦尼亚依旧在匈牙利手中。

摩尔达维亚独立后不断进行领土的扩张,到了公元15世纪将领土扩张南抵黑海沿岸、东北至德涅斯特河沿岸。

▲摩尔达维亚公国最大的版图

▲摩尔达维亚公国最大的版图

二、 摩、瓦合并为罗马尼亚

达契亚三国中,除特兰西瓦尼亚沦为匈牙利人之手,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都保持了独立地位。15世纪,崛起的奥斯曼帝国成为了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的主要敌人。

1453年,奥斯曼在灭亡东罗马帝国后一路北上,占领了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兵锋直指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匈牙利沦陷后,曾经属于匈牙利的特兰西瓦尼亚则成为了奥斯曼帝国的占领地,但奥斯曼在该地的统治并不稳固,因而成为了许多匈牙利贵族的逃亡之地。

在奥斯曼帝国咄咄逼人的攻势下,剩下的两个达契亚公国——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选择臣服奥斯曼,丧失了独立的地位。

▲奥斯曼占领的地区(深绿)和附属国(浅绿),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属于浅绿部分

▲奥斯曼占领的地区(深绿)和附属国(浅绿),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属于浅绿部分

18世纪,奥斯曼在与奥地利的山塔战役中失利,逐渐丧失了霸主地位。奥斯曼帝国及其附庸国的领土成为了俄国、奥地利等列强觊觎的目标。

▲奥斯曼时期的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以及特兰西瓦尼亚(属于奥地利和后来的奥匈帝国)

▲奥斯曼时期的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以及特兰西瓦尼亚(属于奥地利和后来的奥匈帝国)

1740年,奥地利获得了特兰西瓦尼亚。1812年,俄国通过发动俄土战争,夺取了位于摩尔达维亚的德涅斯特河(但不完全沿河划界)和普鲁特河之间的地区,即比萨拉比亚。这导致摩尔达维亚的土地被“一分为二”,一部分归属奥斯曼,一部分归属俄国。

▲比萨拉比亚的地理位置

▲比萨拉比亚的地理位置

19世纪,随着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影响,欧洲掀起民族独立之风。受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巴尔干半岛被奥斯曼占领的地区通过民族起义的方式,以实现民族独立的目标。

1831年,原属奥斯曼帝国的希腊率先独立,鼓舞了其它被压迫民族。1862年,在西方的支持下,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不包括比萨拉比亚)这两个达契亚国家宣布在承认奥斯曼帝国宗主权的情况下,合并为自治的“罗马尼亚王国”。

1877年,俄国和奥斯曼帝国因巴尔干问题爆发了第十次俄土战争。罗马尼亚王国借助机会,宣布脱离奥斯曼独立,罗马尼亚第一次以独立的主权国家身份出现在版图上。

▲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最初合并的罗马尼亚,不包括比萨拉比亚

▲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最初合并的罗马尼亚,不包括比萨拉比亚

此时的罗马尼亚,仅包括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的部分地区。特兰西瓦尼亚依旧被奥匈帝国(奥地利改制)占领,摩尔达维亚的比萨拉比亚则被俄国占据。独立后,罗马尼亚的目标是收回特兰西瓦尼亚和比萨拉比亚,实现国家统一。

▲1890年的罗马尼亚地图(绿色),比萨拉比亚和特兰西瓦尼亚都不在领土内

▲1890年的罗马尼亚地图(绿色),比萨拉比亚和特兰西瓦尼亚都不在领土内

20世纪初,俄国和奥匈帝国因为巴尔干问题矛盾激化。为了对付奥匈帝国,俄国与英法成立了协约国。奥匈帝国则与德国成立了同盟国阵营。

两个阵营最终引发一战。协约国阵营为了拉拢罗马尼亚,许诺如果奥匈帝国战败,罗马尼亚战后获得奥占特兰西瓦尼亚。同盟国许诺如果英法俄战败,罗马尼亚可以获得比萨拉比亚。

这是一个“二选一”的难题。尽管比萨拉比亚有海岸线,但当时罗马尼亚也是沿海国家。特兰西瓦尼亚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收复特兰西瓦尼亚,罗马尼亚国土面积扩大一倍,且该地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因此罗马尼亚选择放弃比萨拉比亚,加入了英法俄阵营作战。

▲一战时期的罗马尼亚军队

▲一战时期的罗马尼亚军队

一战最终以同盟国的失利告终,作为战败国的德奥匈受到严厉的惩罚,罗马尼亚如愿获得了特兰西瓦尼亚地区。

然而,“二选一”并不意味着比萨拉比亚就彻底无法收回了。一战后期,俄国恰巧爆发了十月革命。比萨拉比亚等俄占地区出现了民族独立潮,给了罗马尼亚收回比萨拉比亚提供了一次“助攻”。

罗马尼亚人为主的比萨拉比亚成立了“摩尔达维亚民主共和国”。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

苏俄的成立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恐慌,他们纷纷支持反苏力量。罗马尼亚则利用苏俄独立后立足未稳之际,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出兵占领了“摩尔达维亚民主共和国”。

比萨拉比亚并入罗马尼亚后,摩尔达维亚再次从“一分为二”的状态变成统一的状态,并都成为了罗马尼亚的一部分。

至此,瓦拉几亚、特兰西亚尼亚、摩尔达维亚三个原达契亚国家都成了罗马尼亚的一部分,这似乎是罗马尼亚的“高光时刻”。

▲一战后的罗马尼亚,占领了比萨拉比亚后,面积达到最大

▲一战后的罗马尼亚,占领了比萨拉比亚后,面积达到最大

三、摩尔多瓦易手苏联

罗马尼亚出兵占领比萨拉比亚引起了苏俄(苏联)的强烈不满。1923年,苏联在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和罗马尼亚边境的德涅斯特河左岸设立同名的“摩尔达维亚(比)加盟共和国”。

▲比萨拉比亚(划线)和苏联设置的摩尔达维亚自治共和国(红色)

▲比萨拉比亚(划线)和苏联设置的摩尔达维亚自治共和国(红色)

担心苏联报复,罗马尼亚不得不向法国等西方国家求助。西欧国家全力支持罗马尼亚。而苏联为了发展经济,也暂时搁置了与罗马尼亚的边境问题。

然而,二战的到来让苏联重新获得比萨拉比亚地区。1939年9月,德国灭亡波兰,德国没有按照英法的预想进攻苏联,而是掉头向西。1940年6月,德国占领了巴黎,法国投降。

▲德军攻占巴黎

▲德军攻占巴黎

法国投降意味着罗马尼亚失去了“保护伞”。1940年6月,苏联向罗马尼亚提出了割让比萨拉比亚的领土要求。罗马尼亚自知实力弱,只得同意了苏联的要求。比萨拉比亚从罗马尼亚易手苏联。

苏德战争爆发后,为了夺回被占领的领土,罗马尼亚选择站在了德国一边。

▲苏联进攻罗马尼亚的领土

▲苏联进攻罗马尼亚的领土

最终二战以德国失利告终。随着战事逐渐明朗,苏联作为战胜国顺势将势力扩大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包括罗马尼亚。罗马尼亚成为了“苏东阵营”的一部分。

四、 苏联解体,内陆国形成

苏联对原罗马尼亚领土做出了重新划分。苏联将比萨拉比亚“一分为二”,南部沿海划给乌克兰加盟国,北部领土则成为苏联的另一个加盟国,即“摩尔达维亚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也就是“摩尔多瓦”,摩尔多瓦沦为了内陆国。

▲二战后对比萨拉比亚的划分

▲二战后对比萨拉比亚的划分

摩尔多瓦的居民主要是罗马尼亚人,为了制约摩尔达维亚的罗马尼亚人,苏联迁入了乌克兰人到比萨拉比亚南部沿海,罗马尼亚人(摩尔多瓦人)则被迫迁往内陆。

除此之外,苏联迁入了俄语居民到摩尔多瓦境内的德涅斯特河左岸地区(德左),德左成为了俄语区。苏联鼓励德左地区发展重工业,这里成为了摩尔多瓦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而摩尔多瓦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则以农业为主。这为苏联解体后摩尔多瓦的分离埋下了隐患。

▲德左地区,苏联时期的重要工业基地,俄语、乌克兰语比例加起来高达70%

▲德左地区,苏联时期的重要工业基地,俄语、乌克兰语比例加起来高达70%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摩尔达维亚加盟国、乌克兰加盟国都成为了主权国家。摩尔达维亚将国名改名为“摩尔多瓦”。

乌克兰和摩尔多瓦原封不动地继承了苏联时期的领土。苏联时期,摩尔达维亚南部的海岸线全部划给了乌克兰,而摩尔多瓦则成为了距离黑海最近的内陆国家。

▲摩尔多瓦独立后面临的分离

▲摩尔多瓦独立后面临的分离

独立后的摩尔多瓦因缺少海岸线,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同文同种的罗马尼亚则拥有245公里的黑海海岸线。似乎对摩尔多瓦来说,与罗马尼亚合并或许可以摆脱缺少海岸线的掣肘。

然而,在经历了苏东剧变之后,罗马尼亚投靠了西方阵营,成为了西方世界的一员。由于俄国和苏联势力曾在摩尔多瓦的强势存在,亲俄派和亲西方派的矛盾贯穿于摩尔多瓦社会的各方面。导致罗摩之间形成了隔阂。

摩尔多瓦内部的分离势力也是阻挠两国合并的绊脚石。俄语人口占多数的德左地区担心罗摩统一后会清算俄语人口,因此干脆宣布脱离摩尔多瓦,建立“德左共和国”。1992年,摩尔多瓦和德左地区爆发内战。

▲摩尔多瓦内战

▲摩尔多瓦内战

内战最终以摩尔多瓦的失利收场。失利的摩尔多瓦依然宣布德左是其领土的一部分,但只能默认了德左的独立。

为了维护国家统一,摩尔多瓦放弃了与罗马尼亚合并,以安抚德左的俄语人口。1994年3月,摩尔多瓦进行了全民公投。97%以上的选票支持摩尔多瓦独立。对于俄罗斯来说,摩尔多瓦是制约乌克兰和罗马尼亚(西方)的棋子,因此俄罗斯名义上没有表态,实际上反对摩罗合并。

▲“你希望摩尔多瓦成为独立统一的国家吗?”的公投结果

▲“你希望摩尔多瓦成为独立统一的国家吗?”的公投结果

因为“德左共和国”靠近摩尔多瓦最近的海湾。因此,摩尔多瓦直接通过德涅斯特河进入黑海海湾变得异常困难。

摩尔多瓦“拥抱海洋”的方式,就是借助流经该国的国际河流——多瑙河。1999年,摩尔多瓦在多瑙河修建了朱朱列什蒂港。在摩尔多瓦的努力下,这座距离多瑙河出海口130公里的河港,成为了可停靠万吨远洋货轮和货物存储功能的大港。对于缺少海岸线的摩尔多瓦来说,朱朱列什蒂港已经是他们拥抱海洋的纽带。

▲朱朱列什蒂港,位于摩、罗、乌三国交界处,在摩尔多瓦的最南端

▲朱朱列什蒂港,位于摩、罗、乌三国交界处,在摩尔多瓦的最南端


内陆国巴拉圭,为何被称为是南美最悲催的国家?

说巴拉圭是最悲惨的国家,是因为他一场战争不仅丢了国土,还丢了出海口,甚至连自己国土的人民都被外族人染指了。真的是丢了夫人又赔兵。战争对一个国家的影响力非常大,他可能会改变一个国家的历史进程,甚至直接让这个国家消失,想当初德国就是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直接损失了18.3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不仅如此,连同德国的人口构成,精神面貌甚至是历史文化经济发展都应战争受到了影响。好在德国是一个大国硬生生扛下了两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损耗,而巴拉圭就没这么幸运了,作为南美国家的一个小国,巴拉圭的一场战争基本上就相当于灭国了。

巴拉圭的人口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刚刚也说了一场战争会影响国家的人口构成,比如美国在二战之后增加了很多德国人,除了他们掠夺来的高科技人才之外,还有那些迁移过来的逃难的德国人。而巴拉圭则没有那么幸运了,它是被迫改变的人口结构,一场战争,损失了大半的本国白人男子。结果导致了男女人数失衡,而那些女子总不可能不结婚,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能让自己的女子和印第安男子结婚,结果巴拉圭在战前是一个白人国家,战后几十年之后变成了混血国家。

巴拉圭国土损失在战争之前巴拉圭还是鼎盛一时的,可是国土扩大之后就开始嚣张,甚至想要掌控周边国家,居然还敢1挑3,也不知道谁给他的自信,结果战争开始,巴拉圭被三个国家联合起来揍得满地乱跑,不仅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连领土也大幅度缩水,曾经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在这场战争中一夜回到解放前。并且还失去了全部的出海口,直接缩成了一个内陆国家。

巴拉圭失去出海口可能你们不知道出海口的重要性,有了出海口才能和别的国家进行贸易往来,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国家的经济,而经济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多重要,就不用我说了吧,巴拉圭失去了出海口,所以说不可避免的就没有赶上近代的海洋贸易。谁知就错过了工业革命,整个国家从一开始的强盛变成了现在的落后。

这三个内陆国是“假沿海国”,岸边不是海,却酷似大海

内陆国是四面均与陆地接壤而完全没有海岸线的国家,截止到2013年,全球大概有四十几个内陆国。亚洲中部内陆地区的五个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都是内陆国,但是,如果一个人漫步到哈萨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的西部边境地区,在这里绝对会有面朝大海的感觉。

哈萨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的西边是里海,两国的湖岸线非常漫长,都在上千里以上。把里海与它旁边的黑海做个比较: 里海的面积约为38.6万平方公里,黑海的面积约为43.6万平方公里,在面积上,两者相差不大。黑海沿岸有六个国家,分别是俄罗斯、土耳其、乌克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格鲁吉亚,这其中,俄罗斯不仅濒临黑海,它还濒临波罗的海、北冰洋和太平洋,土耳其不仅濒临黑海,它还濒临地中海,剩下的乌克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格鲁吉亚都是只濒临黑海,这些国家都是正儿八经的沿海国。

里海沿岸有五个国家,分别是俄罗斯、伊朗、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这其中,由于伊朗南靠波斯湾和阿拉伯海,俄罗斯濒临波罗的海、黑海、北冰洋与太平洋,伊朗与俄罗斯属于沿海国。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与阿塞拜疆三国它们都只是挨着里海,上述三国都是内陆国。 为啥上述濒临里海的三个国家(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是内陆国呢?因为里海虽然名字叫海,但是,它却是一个假海,它是一个内陆咸水湖。

在地理上,黑海与里海,两者“个头”差不了多少,为啥黑海是海,里海却是湖呢? 海洋是指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中心部分的被称为洋,边缘部分被称为海。海是指与大洋相连接的大面积咸水区。湖泊是指内陆洼地中相对静止、有一定面积,不与海洋发生直接联系的水体。黑海通过土耳其海峡与地中海相连接,而地中海通过直布罗陀海峡与大西洋相连。另外,黑海里面还有一个亚速海,亚速海通过刻赤海峡与黑海相连,所以,亚速海也算是正儿八经的大海。而里海与外界的海洋却不相连。 外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是邻国,一个挨着黑海,一个挨着里海,格鲁吉亚是沿海国,阿塞拜疆属于内陆国。

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还有外高加索地区的阿塞拜疆,为什么说上述这三个内陆国是“假沿海国”呢?因为置身于上述三国的里海沿岸地区会有在沿海地区的错觉,看着这个一望无垠的里海,它确实有一种酷似大海的感觉。然而,里海却又不是海,它一个咸水湖。

为什么里海有一种酷似大海的感觉? 首先,它的面积很大,只比黑海的面积差一点,与波罗的海的面积相当。世界上湖泊的数量是相当惊人的,但是,世界上大大小小的湖泊在面积上是相差极大的,这其中里海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湖泊,其面积相当于全世界湖泊总面积的14%,它占世界湖泊总储水量的40%到44%。里海可以分为北里海、中里海和南里海,在深度上,是北浅南深,在含盐量上,是越往南,盐度越高。

其次,虽然从地理角度来看,里海是湖,但是,它却具有海的部分特征。 比如,里海的湖底是标准的海洋玄武岩,里海拥有与海洋相似的生态系统,里海的湖水的平均盐度是普通海水的三分之一,其湖水在颜色和性质上与海水有一定的相似度,里海里也有狂风恶浪,里海岸边的湖滩也有沙滩的感觉。同时,作为一个内陆咸水湖,里海又具有湖的性质。可以说,里海兼具海与湖的双重特征。正是由于其广大的面积和湖水中的含盐量,居住里海岸边的古代居民往往把这里当作一片海洋。为什么里海具有海的特征?因为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这里确实是一片海,它与现在的地中海、黑海、亚速海都属于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壳构造隆升,就与地中海和黑海断了天然的联系,成了一个内陆咸水湖。

里海地区的石油资源丰富,渔业资源也相当丰富,航运发达,巴库是里海地区比较知名的港口,也是阿塞拜疆的首都。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以及阿塞拜疆这三个内陆国在里海地区都有一定规模的海军,有些内陆国的海军其实就是一个象征意义,人员极少,比如,大蒙古海军的人员编制好像是7人。但是,上述三国的海军都是实打实有一定规模的,比如阿塞拜疆海军,阿塞拜疆海军约有5000人服役,有一艘彼佳级护卫舰,一艘特种军舰,有数量不等的登陆艇、巡逻艇、扫雷舰。 我觉得,正是由于里海的存在,这三个内陆国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活出了一点沿海国的感觉的。

这里还要提一下另外一个中亚国家乌兹别克斯坦,为什么要提这个国家,因为这涉及到里海另一个失散多年的“兄弟”咸海,在很久很久以前,地中海、黑海、亚速海、里海和咸海都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后来,里海和咸海这两个难兄难弟都成了湖。但是,到目前为止,里海好歹还算活得很坚强,咸海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咸海没落了,没落到面临生存危机了。

咸海位于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两国之间,咸海曾经是世界第四大湖,不过,这已经是过去式了。看一下咸海曾经的模样,在1950年时,咸海的面积约为6.8万平方公里,这面积那也是相当大了,与南亚岛国斯里兰卡的面积相当。此时的咸海,湖岸曲折,有很多小湖湾,不仅有内河三角洲,还有生态丰富的湿地和沼泽遍布其周围,渔业资源丰富,大大小小的渔港分布于咸海周围,捕捞业繁荣,此时的咸海中有1000多个岛屿散布在湖中。

在1960年代初期,此时的前苏联政府对流入咸海的阿姆河和锡尔河进行改道,建立水利工程和运河,用这两条河流的水去灌溉阿姆河和锡尔河两岸以及新建的运河周边的荒漠,在水源的滋润下,很多地方变成了农田,棉花、谷类、水稻、瓜果蔬菜得以大量种植。很快,成千上万的人口移民到了阿姆河、锡尔河及新运河流域,中亚地区成为了前苏联重要的棉花、稻谷、蔬菜和水果产区。

由于流入咸海的水越来越少,在1987年,咸海已经萎缩成了北咸海和南咸海两个独立的区域。到1997年,已降至原始大小的10%。2003年,南咸海又分为了东西两个水体。水中的盐度也急剧增加,导致湖中大部分的动植物死亡。在2014年,南咸海的大部分地区干涸。随着咸海的不断干涸,这里形成了一片沙漠。

与咸海的干涸相比,更要命的是由此引发的生态危机。 由于湖底盐碱裸露,形成了“白风暴”(含盐的风暴),导致了中亚很多土地出现了严重的盐碱化,阿姆河和锡尔河两岸大量新开垦的农田直接“报废”,在土库曼斯坦,那里的很多土地也因为盐碱化而“报废”。另外,污染物、有毒物等混合着咸沙也从这里吹向周围地区,这些毒尘污染了中亚地区的很多土地和水源,给人们的 健康 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这个事情说明了什么?说明人类如果不尊重客观规律,如果粗暴地对待大自然,大自然反手就会给人类一巴掌。

地理位置不好的国家有哪些?珊瑚岛国马尔代夫,或将被大海吞没

第一个:塔吉克斯坦。 在与中国陆地接壤或隔海相望的20个邻国当中,除日本、韩国属于发达或准发达国家外,其他均是发展中国家,其中经济发展最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最低者,是中亚小国塔吉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位于亚洲中部,是一个彻底的“双重内陆国”,它与中国的接壤处是连绵高耸的帕米尔高原,天然的交通障碍无法通行,除开中国,塔吉克斯坦的其他邻国也都是内陆国。 因为地处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斯坦山地和高原占总面积的93%,而可耕地面积不足7%,根本无法从事农业生产,塔吉克斯坦独立后,经济转型过程中还出现各种问题,导致财政状况急剧恶化,并在1992到1997年间发生了大规模的内战,导致近10万人丧生,刚有起色的经济也再次遭到破坏。 直到今天,塔吉克斯坦的经济基础依然薄弱,结构也比较单一,根据世界银行的权威统计,塔吉克斯坦的人均GDP仅有827美元,还不到中国的十分之一。 第二个:莱索托莱索托位于非洲东南部,地处南非高原东缘德拉肯斯山西坡,领土面积约有3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内陆国家,因为它的国土完全被南非环绕,所有又被称为“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中之国。 莱索托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从地图上看,莱索托是75%的国土都是山地,最高海拔3482米,西部25%的狭长地带为地势较为平缓的低地,最低海波1388米,可以说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国家。 由于自然资源贫乏,莱索托的经济非常落后,全年GDP不过20亿美元,折合下来人均900美元左右,现在莱索托的钻石采矿业虽然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依然救不了它的贫穷,现在,莱索托的主要经济支柱依然是低端的农业,并且全国80%的人是从事农业活动的。 第三个:阿富汗阿富汗是一个位于亚洲中西部的内陆国家,处在中亚、南亚、西亚的交会处,同时这也是亚欧大陆的十字路口,东西文化的交界处。 自古以来就有无数军队在这片土地上横扫而过,阿富汗的地缘政治位置极为不好,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领土中的五分之三交通不便,境内地形崎岖复杂,农业是主要的经济支柱,但可耕地还不足农用的三分之二。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阿富汗,还是一个平静、开放、西化的国家,当时该国的经济发达,社会稳定,还被称为“中东小瑞士”。 但从1973年开始,阿富汗陷入频繁的战乱中,至今,阿富汗改国号6次,也就是说,换了6次政权,无论是世界大国还是内部的割据势力,都想从这个国家得到什么,多年的侵略战争和恐怖主义行动让阿富汗成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第四个:马尔代夫从全球变暖的角度来看,马尔代夫是可以说地理位置最不好的国家了,马尔代夫是印度洋上的群岛国家,由一千多座岛屿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岛国,也是亚洲领土面积最小的国家。 单靠着旅游业,不到50万国民过成了“南亚首富”,人均GDP比中国还略高。 但是现在该国80%的陆地海拔还不到1米,海拔最高处只有不过2.4米。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将上升1米,到时候,马尔代夫可能已经完全消失在大洋中了,同样面临被大海吞没的还有基里巴斯、塞舌尔、巴布亚新几内等国。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583.html
外交部回应 美方鼓励台湾地区参加世卫大会
加沙停火协议谈判取得积极进展 埃及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