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停留在展览形式上的 如何掌握好技术资源 潮 国际博物馆日丨靳军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搜狐文化专访中央美术馆副馆长靳军教授,与他聊一聊博物馆主题的解读和美术馆的故事。

搜狐文化:靳馆长好,请您结合央美美术馆的实例来解读本次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

靳军:世界博物馆日这次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这也是博物馆主要的工作任务和方向,博物馆就是一个教育和研究的平台,包括我们中央美院美术馆也是一个拥有公共教育的职能部门,每年面向公众做了大量的艺术普及教育工作。

我们有公教课程、工作坊的知识系统,它能结合美术馆的展览内容以及比较广泛的艺术史知识、艺术作品的欣赏研究,包括一些对于各类美术创作的实践等。它可以针对很多不同层级的年龄段的观众,提供相应的艺术介绍和导览。

这些课程、工作坊、讲座,面向不同类型的群体,内容也会包括艺术通识,艺术实践,以及一些深度的艺术欣赏,所以它是一个完整的面向公众的教育平台。我们作为央美美术馆也是背靠高等艺术院校中央美院,拥有雄厚的教育资源,教学经验,把专业的知识融入到通识性的美育传播,让更多的人能够获得对于艺术的欣赏以及艺术知识的补充和审美的提升。

这种教育它是多元、多方面的,从艺术大师的经典艺术作品以及对于一些具有探索性的,当今有成就的艺术性的展览,或者说应用型的设计,建筑的展示,都可以让大众在这样一个美术馆的教育平台上获得相应的收获。,

它也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美术馆也跟我们的公众保持一个长久的协作的关系,形成一个学习、体验与互动的场所。我们通过会员制,年票等方式,能够与大众产生长期稳定的学习和研究的过程。

美术馆拥有很多经典的艺术品收藏,它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机构,所以我们拥有策划和研究部门——学术部,我们也有修复部门——典藏修复部,所以它是要对于以前的经典艺术作品,做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包括馆藏的收藏品方方面面,从创作者,年代到历史背景到这些作品的演化。对于每一个展览展出的藏品,都是要做深入研究,并且进行比较通俗地解读和呈现,让更多的普通观众能够去理解这些作品背后的价值,让大家能够在美术馆持续获得对于这些作品价值的感悟,这个也是美术馆作为一个研究部门所要提供的知识和学术背景的源泉。

央美美术馆作为一个研究的平台,实际上它也是需要能够广泛地和其他的科研、教学机构去协作,做一个公众都可以参与的平台。我们呈现的这些展品也是供我们公众一起来探索、交流。我们策划的展览,包括作品的呈现,都会经过校内外的专家以及美术馆相关的专家深入的研究,力争在学术上,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多维度呈现。

近期实际上我们也有包括《新中国设计的诞生(1945-1959)》这样研究性的展览,提供了很多丰富的、历史性的资料,另外我们也做了很多跨界的交流和融合,比如说前一段还有一个《来美术馆跳舞——美术馆场域内的身体与编舞》展,它实际上是跟舞蹈艺术的融合,同时它和我们视觉艺术这样一个空间形成一种新的组合,还包括跟国外的很多艺术家的创作结合,形成一个新角度的探索,也是带给公众很多的启示,而且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带来文化的探索,实践,对于我们艺术的创作创新都有很好的一些帮助。

我们另外一个展《艺荟中西——海上丝绸之路视角下的 19 世纪澳门及广东地区图像展》,向观众展示19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澳门、广州及通商口岸的城市景观与历史变迁。

搜狐文化:能否谈一谈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季作品展主题“心向往之”有哪些寓意?

靳军:今年中央美院毕业季,也是由学校整体策划、组织,来呈现一个大型综合性的展览,向社会展示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成果。这次主题叫 “心向往之” ,是整个学院方面所提出的主题,我想从个人的角度去理解,我们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成长成为一个社会人才,这样一个努力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追求,中央美院也是希望带动学生们明确自己的方向,每个人向追求的方向去迈进,包括这次展览的主视觉色彩也是一个偏蓝色,寓意让大家逐步向未来迈进,有自己对于艺术的追求,对于步入社会做好能力储备。

从艺术创作和学习角度,央美也是多元化的,我们有不同的院系,有传统造型的学科,也有人文学科,还有为社会服务的艺术设计的学科和建筑学科,让大家在未来的目标上都会有所发挥。

搜狐文化:您有着丰富的数字媒体艺术展览策划经验,您认为如何掌握好技术资源,避免停留在展览形式上的“潮”,而是把技术真实扩充到博物馆的展示维度上?

靳军:对于数字艺术展览,或者数字媒体艺术创作,都是和我们信息科技的发展、媒体技术的发展相关联,它会形成一些新的创作的方式,以及一些新的表现的可能性,这个是它的一个基本的特点。

对于艺术的创作,我们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于我们的世界和我们的感受认知的反应。创作者还是要非常认真去投入到社会中去,去感受和探索,把艺术创作融合到对社会的认知上,以及对于社会具体问题的研究进行设计和创作,能够形成作品,形成可以展示,和公众、社会去交流的媒介,这是基本的方针。

所以在初期的技术展现上,可能有一些探索性的实验,但是如果要继续发展,我们需要去掌握运用这些技术,就像我们传统的艺术创作,你要知道如何运用材料、材质,去了解你所呈现的场所场景,以及你要呈现的主题,去完成这些创作,那社会有相应的需求和认知,所以这些要和创作者去融合在一起才能够展现好。

当然也包括我们对于不同门类艺术作品的学习、继承,新的形式肯定和我们社会的主题内容相关,也会和我们已有的艺术形式,艺术作品方式有关联性,形成现在的数字的创作对于艺术的一种反应。

尤其对于我们传统文化,我们如何去表现,对于现实生活我们如何去表现,这种内容形式媒介能够去还原到我们整个艺术创作之中,特别是对于美术馆,它有它的空间、受众,和一些主题侧重,方向的要求,所以这些作品如何去整合,在思想上、形式上能够带给公众一些新的认知和新的了解,以及让大家通过美术馆、博物馆这样的平台,通过这样一个空间场域,通过我们展出的作品和整个的展览,形成一个交流对话,形成一个作为创作者或者策划者以及和我们的社会其他的各方面的这个观众、专业人士一起探索的一个平台。

文/袁立聪 审/钱琪瑶


「江浙沪」四月份有什么好看的展览?(第2期)

由于疫情,部分博物馆闭馆

大家出行前务必先通过

博物馆官博、官微等渠道

确认博物馆是否开放

同时做好自我防护~

>>>>本周新展

踵事增华——蒋宝良红木雕刻艺术精品展

展出了蒋宝良大师的近百件作品。

展览时间: 2022年4月22日—2022年5月28日

展览地点: 浙 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二楼临时展厅

明州问陶——2022宁波国际(中日韩)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展

展览既回溯古宁波制陶手工业的悠久 历史 ,亦重温明州港始发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陶瓷之旅,更是当代陶艺家重新审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联接今世与城市的 历史 的艺术创作的集中展示。

展览时间: 2022年4月7日—2022年7月3日

展览地点: 中国港口博物馆

金宝良个展:平行与镜像

展览时间: 2022年4月9日—2022年5月2日

展览地点: 问象艺术空间(展馆A),中国南京石头城路69号留创园3-102

百年风华——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丝网版画展

展览时间: 2022年4月15日—2022年6月19日

展览地点: 嘉兴博物馆二楼禾韵展厅

宽厚专精:中国丝绸博物馆30周年回顾展

本次展览主要分为国丝历程、国丝特色、国丝之友三大单元,从时间、业务和人等不同的维度,全面梳理和回顾发展阶段,分析和总结实践经验,感恩和致谢 社会 各界,以此展望和奔赴锦绣前程。

展览时间: 2022年4月15日—2022年6月5日

展览地点: 中国丝绸博物馆时装馆临展厅

宝刀未老·中国古代刀专题展

此次展览展出中国刀剪剑博物馆藏的中国古刀110件(套),展品时间跨度超越五千年,上到新石器时代、下至清末近代,包含整个中华古文明史。

展览时间 : 2022年4月30日—2022年7月31日

展览地点 :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 一楼临 展厅

>>>>正在热展

盛世芳华——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

展览汇聚195件/组受赠文物,涵盖书画、青铜、玉器、印章、竹刻、雕塑、陶瓷、钱币等各个门类,以此向关心和支持上博发展的所有捐赠者、文博工作者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敬意。

展览时间: 2022年3月10日—2022年9月4日

展览地点: 上海博物馆

高山景行——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

上海博物馆接受 社会 文物捐赠,为此举办捐赠主题的展览,成为我们回馈捐赠者的佳礼。此次展览是又一次大规模汇聚众多捐赠者的展览,以此向关心和支持上海博物馆发展的所有捐赠者,向每一位兢兢业业的文物博物馆工作者,由此上溯千载,向创造、传承、守卫文明的劳动人民、仁人志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展览时间: 2021年9月28日—2022年12月26日

展览地点: 上海博物馆

修复日记——一幅油画的重生

以本次修复的工艺流程和工作中用到的科学技术为线索,结合藏家本人的讲述与修复过程中的发现,围绕艺术史学的研究展开,与观众共同见证这幅作品背后的传奇故事。

展览时间: 2022年3月24日—2022年4月25日

展览地点: 上海 市奉贤区博物馆B栋三楼

「清宫兽谱」展

中国哺乳动物科学绘画发展两条线索,将清宫《兽谱》中最具代表性的31幅神兽和现实兽高清绘画作品,与最接近清代标本制作工艺的标本实物进行展示,还将中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类百科全书式的动物图谱中的同种动物绘图进行对比,借助3D建模的神兽多媒体及互动展品等手段,从现代哺乳动物学视角重新诠释清宫《兽谱》。

展览时间: 2022年1月13日—2022年5月13日

展览地点: 上海自然博物馆

智·趣——中国古代玩具展

本次展览包含节令类、棋类、观赏类、益智类近百件古人玩具,以豢养中的玩具、文人的玩具、成长中的玩具、茶酒中的玩具、文物中的玩具五个主题展出。

展览时间: 2021年9月17日—2022年9月18日

展览地点: 上海观复博物馆

托马斯·迪曼德—— 历史 的结舌

汇聚了艺术家职业生涯创作的近70件摄影、电影、墙纸等作品,在纵览艺术家看待世界方式的同时,展现了艺术家如何通过图像处理 历史 事件对我们的冲击。展览以四个板块梳理艺术家的重要艺术实践:“神秘的 历史 ”用大尺幅摄影呈现具有非凡 历史 意义的无名场景;“日常的奥秘”则聚焦小尺幅的“日常”系列;“建筑的冲动”囊括迪曼德的“模型研究”系列作品及其设计的墙纸;“移动的图像”则展现了艺术家对定格动画电影制作的 探索 。

展览时间: 2022年4月2日—2022年6月19日

展览地点: UCCA Edge (中国 上海市)

画与相:曾孝濂个展

曾孝濂共创作超过2000幅植物科学画,参与逾50部科学著作的插图工作,他设计的邮票《中国鸟》获得第十三届政府间邮票印制者大会最佳连票奖。

秦岭不是一座山 3/3

展览时间: 2022年3月20日—2022年5月7日

展览地点: 没顶画廊 上海市静安区曲阜路9弄下沉庭院负一层1号

移花接木:贝唐·拉维耶

展览通过具有代表性的5大系列作品,回顾这位法国艺术家开创性的艺术实践,以其标志性的挪用艺术 探索 绘画与雕塑、表现与抽象、生活与艺术之间关系的同时,通过“场景构建”(construction site)理念为观众打造颠覆即有观展体验的奇思妙想世界。

展览时间: 2022年3月23日—2022年5月29日

展览地点: 复星艺术中心

万物的声音

“万物的声音”展览汇集了百余件蓬皮杜中心馆藏力作,通过18个章节带领观众深入二十世纪初至近年全球化背景下艺术先锋运动的腹地,以“物触碰 历史 时代脉搏,沉入聆听艺术背后的声音。

展览时间: 2021年7月28日—2023年2月5日

展览地点: 西岸美术馆(上海)

西藏日喀则地区13-15世纪壁画专题展

本次展览以日喀则地区13-15世纪壁画风格的流变为主轴,以汉地艺术技法和图像元素的融入为辅轴,解读这些古老壁画的绘制过程、构图、用色、线条及其变化等等,展现藏族绘画在吸收大量汉地艺术的基础上,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同时展览里还融入了凉州会盟、汉藏工匠交流、江孜保卫战等 历史 故事,延伸出更加丰富的 历史 图卷,激发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

展览时间: 2021年11月19日—2022年5月22日

展览地点: 徐汇艺术馆

春晓寅回

2022年岁次壬寅,是十二生肖中的虎年,龙美术馆(西岸馆)第三展厅将以“春晓寅回”为题,展示一批春意盎然、充满生命力的现当代绘画作品。本次展览中的展示作品将应和展期内经历的时令景致,应和绽放生命光华的春夏时节。

展览时间: 2022年3月8日—2022年5月8日

展览地点: 龙美术馆(西岸馆)第 三展厅

中西夏之——时空韵律

此次展览将呈现龙美术馆提供的私人收藏中西夏之1980年后创作的油画、水彩绘画以及一件大型装置作品。

展览时间: 2022年1月21日—2022年5月8日

展览地点: 龙美术馆(西岸馆)

“奈良美智”大型个展

本次展览由余德耀美术馆和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LACMA)策划,并与奈良美智和策展人吉竹美香(Mika Yoshitake)紧密合作,将全面回顾艺术家跨越37年的多产的艺术生涯,呈现70多件重要绘画、雕塑、陶瓷、装置以及700多幅纸上作品,包含大量首次展出的手稿。

水之域-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与弗朗索瓦·施耐德基金会馆藏展

展览分为水的景观制造、水的日常生活、液体想象、神圣领地,水的地理过渡五个部分,呈现来自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和弗朗索瓦·施耐德基金会的100余件展品。

现代的脉动:宝龙艺术大展

本次展览跨越百年,呈现来自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一百五十余件艺术作品。从齐白石到KAWS,国内外百余位艺术家同台,六大线索梳理收藏谱系,6000+平米空间开创性展陈设计,纵览世纪长河中艺术的时刻“在场”。以“脉动”的旋律呈现一场辐射中国与世界的艺术盛宴。

展览时间: 2021年11月19日—2022年5月18日

展览地点: 宝龙美术馆

阿岱尔·阿德斯梅:御旨

本次展览将呈现法国当代艺术家阿岱尔·阿德斯梅的44件作品,包括12件近期新作。展览以弗兰兹·卡夫卡的短篇寓言《御旨》(An Imperial Message)命名,旨在邀请观者开启一场内省之旅,思考遍布世界的暴力行为,直面内在的感受、恐惧和欲望。

展览时间: 2022年3月19日—2022年6月5日

展览地点: 上海外滩美术馆

上海-莘庄站:到家了

本次展览主要以展出青年艺术家孙晨祎的个人油画作品“地铁”系列,并携带展出他的铜版画系列、个人收藏系列以及他的其它类艺术作品。艺术家通过叙事性的主题绘画,描绘出地铁疾驰的动态和车厢中人物的静态,在动与静的对比中,找寻人类与当下 社会 密切却又隔绝的关系。通过这种截然不同的视角来审视生活、 社会 和世界。同时,也让人感受到现实可以遵循无数种交替的路径,并在不同的路径上寻求个人的人生目标。

展览时间: 2022年2月27日—2022年6月15日

展览地点: 上海市闵行区沪闵路6333-4号X Space未来主题馆38楼(莘庄地铁站南广场)

相由心生——上海玻璃博物馆馆藏西中玻璃作品展

展览时间: 2022年2月24日开始

展览地点: 安福路208号,塞万提斯图书馆的塞外空间

事事,处处,人人,时时

西班牙艺术家Coco Capitán艺术展“事事,处处,人人,时时”是对Capitán近年来艺术生涯的回顾展,将呈现一系列长期的个人项目与180余件作品。

展览时间: 2022年3月18日—2022年6月12日

展览场馆: 上海艺仓美术馆 2F&3F

乘兴看山多:黄宾虹纪游山水展(上期)

本次展览将遴选部分藏品,以四类山水典型为线索,以黄宾虹家乡新安起首,带领参观者跟随画家之眼,游历新安、浙东、蜀江、粤西。

展览时间: 2022年1月1日—2022年5月29日

展览地点: 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黄宾虹纪念馆二楼

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展

展览精选浙博馆藏的古代女性题材画作,同时配套展示相关的古代女性饰品、服饰、生活用品等实物,以及当代女艺术家的作品,通过160余件(组)展品,邀观众一起看画中丽人千姿百态,品画外丽人百味人生。

展览时间: 2022年3月8日—2022年5月8日

展览地点: 浙江省 博物馆孤山馆区西湖美术馆

我从汉朝来——汉画像石与汉赋中的汉代世界

展览遴选了汉代画像砖、画像石分布最集中的四川、南阳、徐州等地的文物精品近百件,与汉赋经典交相辉映,鲜明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精神力量。

展览时间: 2022年1月16日 起

展览地点: 浙江良渚博物院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阶段成果展

本次展览是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开馆以来以中国画作为主要内容的最大规模展览,分为核心馆、专题馆和特色馆。其中,核心馆着重展示“大系”工程的工作脉络;专题馆从“大系”上万件调色打样稿中选出素材,组成了两个专题展览——“国光新辉”和“观无尽藏”;特色馆通过现代科学技术还原佛光寺数字化保护成果,用 科技 手段实现了文物的活化。

展览时间: 2021年11月2日起

展览地点: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展览以时间为脉络,精选162件展品,通过“中国情调”“东方伊甸园”“璀璨中国造”“风情汇东西”四个单元,再现18至19世纪中国与英国的 社会 生活,探讨该时期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异同。

展览时间: 2022年3月18日—2022年5月22日

展览地点: 杭州博物馆

从呼捷玛斯到未来图景:苏俄设计 历史

展览聚焦于苏俄至苏联时期的设计创新,是中国国内第一次大规模展出该时期完整的设计 历史 ,旨在探讨该时期的设计为构建全新生活世界所实施的先锋实验及其取得的成就,溯源设计和艺术领域的内生动力和创造力。

展览时间: 20 22年3月17日—2022年7月10日

展览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7、8、9号展厅

你好! 小朋友——秋山亮二作品展

展览时间: 2022年3月19日—2022年4月25日

展览地点: 良渚文化艺术中心(杭州市余杭区滨河南路与玉鸟路交叉口西北150米)

时尚 的轮廓

此次展览展出中国丝绸博物馆馆藏近4万件西方时装中甄选出约80件/组18至20世纪西方服饰精品以及相关文献资料。

展览时间: 2022年2月26日—2022年5月22日

展览地点: 杭州大厦新B座

颂运——大运河诗路上的宋韵

本次展览以描绘运河的宋代诗词为主题,以现代书法为载体,展示运河诗路上的宋韵之美。由十位西泠印社书法家对宋代大运河相关诗篇进行创作,通过书法连接过去与现在,书写大运河与杭州水系的关系与变迁、展现运河沿岸市镇风貌、游览大运河诗路上的宋韵文化、聆听大运河两岸留下的爱国之音。

展览时间: 2022年3月26日—2022年5月27日

展览地点: 中国扇博物馆二楼临展厅

本次展览有关蹴鞠、捶丸、投壶、龙舟争标、马球等宋朝 体育 项目的介绍,还结合了这些运动项目的古画与诗句,让人耳目一新,仿佛在一瞬间回到了宋朝。

展览时间: 2022年3月31日—2022年4月30日

展览地点: 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四展厅过道

万水千山——南京博物院藏历代山水画迎春特展

展览时间: 2022年1月20日起

展览地点: 南京博物院

隽逸书艺 绝妙好辞:南京博物院藏清代对联展

本次展览从南京博物院书法收藏中遴选数十位清代名家的对联作品,联语、书法俱佳,既有帖学书风,亦有碑学趣味,且五体兼备,以此展示清代对联书法的发展轮廓和艺术成就。

展览时间: 2022年1月1日—2022年6月20日

展览地点: 南京博物院

岁月流痕 精神永在——南京博物院藏傅抱石作品捐赠展

本次展览遴选逾40幅南京博物院院藏傅抱石作品,以期纪念、弘扬捐赠者慷慨无私的义举,展示傅抱石卓越的艺术成就。

展览时间: 2022年1月1日—2022年6月20日

展览地点: 南京博物院

万水千山——南京博物院藏历代山水画迎春特展

展览精心拣选了从魏晋南北朝到明、清时的馆藏历代山水画佳作近百件,其中,多件作品都是近30年来首次展出。

展览时间: 2022年1月20日起(为期三个月)

展览地点: 南京博物院 特展馆2楼8 展厅

画坛正统 “四王”天下:南京博物院藏清初“四王”精品画展(下)

本次展览为“四王”及后学者的作品展,得益于丰富院藏,遴选名家精品,分为上下两期,力图勾勒、展示清代“四王”正统画派的发展脉络和艺术特色。

展览时间: 2021年12月—2022年6月

展览地点: 南京博物院 艺术馆2楼21号展厅

明艳情所系 落笔世所稀——陈之佛1949年之后绘画作品展

展览时间: 2021年12月—2022年6月

展览地点: 南京博物馆 艺术馆2楼22号展厅

虎跃春来——壬寅虎年贺岁展

展览精选与虎有关的文物、非遗工艺品、现代工艺品120余件(套)。通过虎虎生威话寅虎、虎踞龙盘觅珍宝、虎韵灵动谱丹青、虎跃龙腾过大年四个单元,让观众领略表达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的各种涵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展览地址: 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

瑞虎迎春 艺献金陵——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虎年新春展

展览展出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艺术作品199件,馆藏与虎有关的年画、生活用品、瓷器、织绣等多种类别的文物和反映南京人过年风貌的民俗用品100余件(套),让观众感受“虎”艺术之美,营造隆重的年俗氛围让老南京的年俗记忆在观众心中驻足。

展览时间: 2022年1月19日起

展览地点: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甘熙故居)

公元前202——汉风美学沉浸式艺术展

展览通过多重声光电设计,让你身临其境感受汉代美学。

展览时间: 2021年9月28日起

展览地点: 六朝博物馆

立春 · 发生

“立春·发生”是德国空间叙事团队VAVE Studio 与中国的数字艺术团队InsPUMP直觉泵共同创作的一个艺术作品,在一个非自然空间内,用虚拟视觉和机械矩阵的方式,把立春时节桃花开放的自然现象高度抽象和浓缩,释义“熵减”现象,用生命对抗时间之矢。

展览时间: 2022年1月26日开展

展览地点: 苏州博物馆西馆(长江路399号)负一层苏色生活馆

但替河山添彩色——1961年吴作人东北旅行写生研究展

本次展览共展出48件中国现代艺术家吴作人的作品,涵盖油画、中国画、速写等艺术形式,并列展出1件萧淑芳的国画作品,以及老报纸、旧书刊画册、老照片等近30件文献资料,全面呈现1961年夏季吴作人东北旅行写生的经过和艺术创作成果。

展览时间: 2021年10月22日—2022年6月22日

展览地点: 苏州吴作人艺术馆

清如——杨令茀的书画世界

本次展览从无锡博物院收藏的108件杨令茀作品中甄选出二十余幅精品,以及与她相关之士的馆藏作品,以飨观众。希望观众能够藉此对杨令茀及无锡杨氏家族有一个更为直观和深入的了解,进而体味到近代无锡工商文化背后深厚的人文内涵。

展览时间: 2021年12月31日—2022年6月5日

展览地点: 无锡博物院

穿越时空的古人智慧

本次展览由常州博物馆与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共同举办,馆校双方从多角度赏鉴常州博物馆藏15件文物,共同绘制文物卡通形象、撰写文物故事,并搜集古为今用的实物、制作文创产品100余件,以童趣的视角和语言讲述穿越古今的饮食、梳妆、雅趣生活,探寻古人的聪明才智投射到当今生活中的运用与启迪。

展览时间: 2021年12月31日起

展览地点: 常州博物馆

美人如画——十九至二十世纪东亚女性人物画艺术展

通过十九至二十世纪东亚女性人物画艺术欣赏让观众管窥大约同一时期美人如画的艺术审美,从而更好地理解东亚文化在地域之间的艺术传播及其文化形象。

展览时间: 2022年3月8日—2022年5月4日

展览地点: 湖州市博物馆二楼临时展厅

博戏——中国古今 体育 文化展

展览时间: 2022年3月8日—2022年5月8日

展览地点: 台州市博物馆一楼临展厅

本次展览遴选吉林省博物院和镇江博物馆藏仕女画,主要集中在清代至近现代阶段,既有任薰、改琦、张大千、徐操、吴光宇这样的仕女名家,也包括一些名不见经传而难得一见的小名家,譬如王素、朱英、李镐等。

展览时间: 2022年3月8日—2022年5月8日

展览地点: 镇江博物馆6号楼书画展厅

传统@现代——民族服饰之旧裳新尚

本次展览共计展出24个民族的200余件展品(服饰、饰品、工具等)。展览以民族服饰为切入点,以人类学的视角探讨“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寻找“传统”超越时间的价值,挖掘民族文化传统在当下的创造性转化,启迪传统走向未来的可能。

展览时间: 2022年1月1日—2022年5月20日

展览地点: 南通纺织博物馆

失落的古鄞城:奉化白杜考古文化展

本次展览共陈列超过200件文物,呈现奉化白杜鄞县故城的考古发掘成果。展览分为两个部分,「从传说到史实·古鄞县人」主要介绍先民的生活遗迹、烧陶制瓷技术、饮食信仰、墓葬等信息;「从聚落到城市·古鄞县城」着重展示古鄞县治的城市规模制度和城市布局。

展览时间: 2022年1月26日—2022年7月5日

展览地点: 奉化博物馆(6号展厅)

明州问陶——2022宁波国际(中日韩)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展

本次展览以陶瓷为媒介,旨在 探索 与呈现中、日、韩三国当代青年陶艺家陶艺创作的新表达。受新冠疫情影响,展览现场仅陈列140件(套)中国艺术家作品,日本和韩国艺术家的作品则以影像形式展出。

展览时间: 2022年4月7日—2022年7月3日

展览地点: 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

商周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特别是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晚期青铜器,以造型优美多样、纹饰冷峻华美、制作精致繁缛、文字内容丰富在世界艺术史占有独特崇高的地位。

展览时间: 2022年3月1日—2022年5月8日

展览地点: 舟山博物馆一楼特展厅

新媒体主要是指什么??

新媒体主要包括基于技术进步引起的媒体形态的变革,尤其是基于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电视、IPTV、手机终端等;二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被应用于信息传播的载体,例如楼宇电视、车载电视等。具体有:

1、手机媒体

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手机媒体真正跨越了地域和电脑终端的限制,拥有声音和振动的提示,能够做到与新闻同步;接受方式由静态向动态演变,受众的自主地位得到提高,可以自主选择和发布信息,信息的及时互动或暂时延宕得以自主实现,使得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完满结合。

2、数字电视

数字电视就是从演播室到发射、传输、接收的所有环节都是使用数字电视信号或对该系统所有的信号传播都是通过由0和1数字串所构成的数字流来传播的电视类型。数字信号的传播速率是每秒19.39兆字节,如此大的数据流的传递保证了数字电视的高清晰度,克服了模拟电视的先天不足。

3、互联网新媒体

互联网新媒体包括网络电视、博客、播客、视频、电子杂志等。网络电视以宽带网络为载体,通过电视服务器将传统卫星电视节目经重新编码成流媒体,经网络传输给用户收看的视讯服务;电子杂志是用Flash的方式将音频、视频、图片、文字及动画等集成展示的一种新媒体。

4、户外新媒体

户外新媒体有别于传统的户外媒体形式(广告牌、灯箱、车体等)的新型户外媒体。户外新媒体以液晶电视为载体,如楼宇电视、公交电视、地铁电视、列车电视、航空电视、大型LED屏等,主要是新材料、新技术、新媒体、新设备的应用,或与传统的户外媒体形式的相结合。

扩展资料:

新媒体根据使用主体及受众群体的变化,可划分为精英媒体阶段、大众媒体阶段以及个人媒体阶段。

1、精英媒体阶段

在新媒体诞生之初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仅有为数不多的群体有机会接触新媒体,并使用新媒体传播信息,这部分人多数是媒介领域的专业人士,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及社会阶层身份,因此这一时期是精英媒体阶段。

2、大众媒体阶段

当新媒体大规模发展并得到普及时,其发展历程就进入到了大众媒体阶段。由精英媒体向大众媒体发展,离不开媒介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传播成本的下降,新媒体以更低廉的传播成本、更便捷的传播方式以及更丰富的信息传播内容成为一种大众媒体。

3、个人媒体阶段

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普及,以往没有占据媒体资源和平台,且具备媒介特长的个体,开始逐渐通过网络来发表自己的言论和观点,通过平台展示给受众,这是个人媒体阶段到来的一个标志。

二十一世纪以来,每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什么?主题意义何在?

主题: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每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都是“博物馆与XX”,如2004年“博物馆与无形遗产”2006年“博物馆与青少年”。 意义:一、文化平等带来全球共同繁荣“全球化”是目前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概念,“构建全球观念”是当今世界不容置疑的问题。 然而,构建全球观念必须理性地认识和对待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 东方与西方、民族与民族,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十分突出。 由于对文化差异的迥然不同的认识,自“冷战”终结之后,各种文明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甚至导致矛盾激化。 在世界近代文化史上,许多文化大师都将视角对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并且从差异出发,探寻各国、各民族社会发展的特殊性,指出异文化之间的理解十分重要。 费正清先生曾说过:中美两国若能走到一起,不是两种力量的结合,而是两种文化的理解。 这种理解就是对文化差异的理解。 全球化是一个不断磨合、不断深化的从单一走向多元的过程,文化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某种文化的全球化,而是意味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在文化上的平等对话。 只有文化的平等,才有全球的共同繁荣。 在全球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跨文化交流的需要日益增强,文化认同愈加重要。 从文化的容忍最终走向文化的融合,在文化的思维、文化的理解和文化的碰撞中构建全球化时代。 博物馆全球化将致力于各种文化间的相互容忍和理解,促使各种先进文化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实现“国际博物馆日”定义中所奉行的“人们互相理解、合作及和平”。 这是博物馆全球化的一个主题,表达了人类追求互荣共生的观念与梦想。 二、本土文化特色是文化繁荣的根本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优良传统,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向前发展,是因为人能够吸取前辈的文明并传递下去和加以创新,能够在拥有传统的同时选择未来。 在博物馆全球化进程中,保持住传统特色至关重要。 博物馆是文化的标志,它展示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成就。 中国传统文化在信息时代、在全球化时代所表现出的独特的生命力是凝聚全世界华人的精神财富,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牢固壁垒,这种文化认同是潜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对本土文化的亲缘感带来的。 2001年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在香港举办了《银装盛彩—中国民族服饰展览》,观者如潮,取得圆满成功。 香港同胞感叹祖国有这么好的民族文化,也因中国素有“衣冠王国” 的美誉而自豪。 可见博物馆在尊重和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保护、展示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中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是一个特色博物馆,而中国的特色博物馆还包括内蒙古博物馆、新疆博物馆、黑龙江民族博物馆、鄂伦春民族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等等。 在二十一世纪,这些博物馆都面临同样的形势、同样的发展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文化同样面临着全球范围的竞争。 先进文化是在竞争中产生的,只有先进文化才有可能在这场竞争中生存、发展,而只有各种先进文化的共同发展,才谈得上文化的繁荣。 博物馆只有保持住特色,才能在竞争中站住脚。 这是大家都必须思考的一个共同问题。 本土特色是文化繁荣的先决条件,只有文化的多元化才能带来文化的繁荣。 博物馆的本土化并不是只求在本土生存下去,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特色向世界推进。 有句话说的对:“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这也是创建本土文化特色博物馆的价值所在。 美国的博物馆明显的与欧洲老牌博物馆不同,透着美国文化特色;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如果各博物馆都具有本土特色,那么世界博物馆的共同繁荣就实现了。 三、全球化带来新的发展趋势新形势下的博物馆将面临新的发展,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博物馆,无论它收藏的是何种类的物品,博物馆都应该清楚全球化对它们的管理方式产生的影响。 (一)、全球化时代的博物馆应该是世界一流水平的。 那么,什么样的博物馆是世界一流的?目前还没有准确的定义,但从软件、硬件、藏品保护,服务以及对外全方位开放等方面来看,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日本国立博物馆、中国上海博物馆都堪称世界一流。 我们若要建设一流的博物馆,必须从眼前做起,从小事做起,在每个环节都努力缩短与世界先进博物馆的距离,使全球化下的博物馆同国际接轨,以先进文化的姿态走向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的先进行列。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目前已初具规模,在服饰收藏和陈列展示方面都已达到国内最高水平,但是,在现代化的科学展示手段和利用多媒体进行现代化教学方面,在对外宣传、充分发挥博物馆的作用等方面,也应该争取走在前列,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全球化大形势下博物馆的发展需要。 1.首先,我们要避免高校博物馆“养在深闺无人知”的局面,建立网上博物馆。 这是一个全面介绍北京服装学院博物馆、系统的展示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以及多媒体展示、网上教学功能和民族文化研究交流的综合性网络平台。 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使博物馆面向世界,也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民族服饰文化。 2.建立多媒体触摸屏展示系统,将陈列展示与文化传播结合起来,为观众提供更多的文字图像资料,做到资源共享。 这种现代化展示手段,对于提高展示效率,传播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 上海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香港文化博物馆、日本国立博物馆等世界一流博物馆都设置有多媒体触摸屏展示系统。 它的建立有利于缩短北京服装学院博物馆与世界先进博物馆的距离,同时对开展教学工作亦是有益的,学生在展厅里上课,可查阅更多文字图像资料,获取更多知识。 21世纪的北京服装学院博物馆要加快数字化、网络化进程,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全方位对外开放,尽力向社会敞开大门,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播的作用。 (二)、文化学科建设亦是博物馆新的发展趋势。 一个博物馆的文化品位不仅仅是拥有藏品,而更体现在它所拥有的研究成果中。 从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的角度看,应加强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 一是传统服饰文化本身的研究,中华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我们有责任整理、研究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加强综合性科研,争取出版系列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专著和研究论文,在发掘、研究、宏扬民族服饰文化方面做出成绩。 二是要建设好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学科,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服饰相融合,利用博物馆已具备的有利条件,积极深入地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配合学院的教学需要,加强和完善已经开设的《中国民族服饰研究》、《民族服饰工艺研究》、《中国民族图案》、《中国民族概论》、《中国民族文化》等课程,促使民族服饰文化教学成为一项专门学科。 这样做将有利于提高服装学科的教学水平、有利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一套服装设计理论和方法,其对于培养高水平的设计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三)、新形势下的博物馆还将面临博物馆的营销问题。 财政投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是博物馆经费的基本保证,但是,博物馆必须改变运行机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熟悉市场经济和法律规则,建立起以展览为中心的营销体系,有计划的、积极适时的推出各种专题展览,力争发挥投资的最大效益。 全球自由贸易的环境也是使博物馆变得更加外向的一个极好的激励因素。 通讯技术的最新发展、媒体的增加以及国家间壁垒的减少,对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及加强文明社会的文化资本也提供了有利条件。 其二,资源优势不代表效益优势,博物馆有责任最大限度盘活资源:声誉、人才、藏品、资料、展厅和其他国有资产;同时,要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开发创新,古为今用,为现代社会服务,取得相应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例如:中国有世界一流的织、绣、染、缝传统手工艺,它们既属于历史与传统,又为现代时尚所瞩目。 传统工艺一方面亟待发掘保存,另一方面需要开发利用,让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文化竞争只有在转化经济中才有竞争力,将文化建设与促进经济发展相结合,是博物馆全球化的一个热点。 经济建设是各项建设的中心,经济建设的发展必然推动文化建设高潮的到来,同时,文化建设又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近年来,很多地方都注意到把弘扬优秀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开拓贸易往来与提高地方知名度结合起来,达到“以文促经,以经助文,文经并茂”的效果,这是值得借鉴的经验。 文化建设给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经济建设又作为文化建设的有利后盾。 对于我们来说,博物馆营销需要从头学起,练好内功,掌握好国际规则,这本身就是一个挑战。 博物馆珍藏着远古年代的故事,但要讲给今天的人听,怎么才能让时人听的懂?博物馆不可改变的本质是讲述历史,而必须改变的,是要与时俱进、用时人的视角去回顾历史,并处处体现时人的关怀。 在所有的交流方式中,最容易交流的、最容易沟通的无疑是文化。 中国民族文化是极为珍贵的、最具有吸引力的文化精粹。 但中国人了解西方超过西方人了解中国,这是文化交流上的“逆差”。 中国不但要输入文化,而且要输出文化。 北京申奥成功和中国加入WTO,正是中华文化扭转逆差、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大好时机,而博物馆全球化将有助于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uaibao/10015.html
那英回应被向佐扑倒在地 在玩游戏 啥事儿没有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