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日本抄底LV 新中产又觉得自己行了

“走到哪里都能听见普通话。”刚刚结束为期9天的东京之旅的Andre,再次对新周刊感叹了国人在境外的“无处不在”。

如果说在东京旅行的人,有一半扎堆在浅草寺和富士山的话,那另一半大概全部都挤在新宿和银座的商店里。

自今年3月起,在日本靠汇率差捡漏奢侈品,就已成为都市中产最新的购物显学。据日本观光厅数据,今年一季度中国游客以接近3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39万元)人均消费,在国际游客消费榜首一骑绝尘。到了“五一”,趋势更加明晰,类似“中国游客赴日扫货”的新闻屡见报端。

而巧合的是,路易威登(下文统称“LV”)母公司LVMH集团发布的2024年一季度季报显示,LVMH集团在亚洲市场(不包括日本)的收入下降了6%,LV、Dior、Celine等品牌所在的LVMH时装皮具部门收入则下跌2%,为近两年最差表现。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LVMH在日本市场的销售收入却逆势上涨,出现了32%的双位数增长。

(图/unsplash)

对于日本销售的高速增长,LVMH集团首席财务官Jean-JacquesGuiony在2024年一季度季报发布后的财报会议上表示,日本市场的销售增长,主要是由于中国消费者在当地的购买。

同时,Jean-JacquesGuiony也表达了对于中国市场相当的困惑:“中国消费者是最难预测的。”与在日本当地频频“剁手”不同,尽管消费者数量同比增长10%,但中国市场的销售数据并没有明显增长。“所以我们很难预测未来中国消费者会在哪里购物,是在中国还是亚洲,抑或亚洲之外。”

但显然,他还是将中国消费者想得过于神秘莫测了: 中国人会去哪里消费?很简单,哪里便宜去哪里。

奢侈品粉丝,抛弃“太古汇”们

不止LV,在刚刚过去的一季度, 大多数奢侈品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低迷,下滑幅度从个位数到双位数不等。但要因此贸然得出“国人不爱奢侈品”的结论,也多少有些草率。

Jean-JacquesGuiony在财报会议中披露了一组数据——“去年一季度,在本土消费的中国消费者占比达到90%。而到了今年一季度,这个数据则不到80%”。这意味着,越来越多人开始在海外旅行途中购买奢侈品。

奢侈品消费,在国内的消费定位开始变得微妙起来: 消费者依然热爱老花包具和大logo,只是他们开始减少在中国门店内的消费。

当消费者开始减少在国内购买奢侈品的频次,首当其冲的便是主打奢侈品的重奢商场。

太古地产5月6日发布的2024年一季度运营数据显示,其在内地的奢侈品购物中心零售业务全线下滑。其中,广州太古汇和成都太古里,零售额分别下跌9.2%和14.7%,而这两座商业体,在公众视野中都是以重奢品牌的高进驻率而闻名的。

入驻广州太古汇的部分品牌。(图/广州太古汇官网)

尽管从太古地产所公布的运营数据来看,LV依然是场内品牌的业绩销冠,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整体销售情况都在下滑的态势下,从“尖子班第一名”变成了“普通班第一名”,即便名次并无变化,含金量也大不如前。

在过去三年,难以实现海外购物的人们,将奢侈品消费的预算回流到了本土。这也让太古集团旗下主打重奢的商业体业绩达到了历史最佳。2020—2023年,广州太古汇始终维持着接近100%的出租率。

广州太古汇的铺面,也成了被奢侈品品牌所抢夺的香饽饽。像VivienneWestwood、AcneStudios这类时尚品牌只能使用走廊中的临时铺面。而被消费者戏称为“打游击”的Celine,从太古汇“马路中间”的快闪店到独占一个正式铺面,也等了接近2年的时间。

此外,疫情期间,广州太古汇的销售额依然坚挺地保持增长。据2023年数据,广州太古汇的零售额较2019年增长达到87.4%。每逢假日,香奈儿、LV等奢侈品品牌门口排队的队伍,比小区门口领鸡蛋的队伍还长。

这种与“消费降级”格格不入的热情,每每都能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侧目,久而久之,“羡慕嫉妒”的打工人终于顿悟且麻木——原来真正“降级”的,只有高不成低不就的自己。

2023年年初广州太古汇排队盛况。(图/小红书截图)

但随着出境游的放开,消费市场曾经不得已的错位,终究还是会遵从经济规律,国内重奢商场的三年高光,开始缓慢下落。时移势易,那些曾经在广州太古汇的奢侈品门店入口排队的人,如今都跑到了更便宜的地方。

以时下LV最火热的包款Carryall中号手袋来举例,老花款在国内的定价为21500元,而在日本的定价则是39.6万日元,日元汇率最低时折合人民币只需要17745元,再加上退税及各种消费返现,在日本的价格接近于国内的七五折。

日元汇率最低时,Carryall中号手袋的日本定价约为国内的七五折。(图/LV日本官网)

而在2022年7月Carryall中号手袋初上市时,该款包型的价格还是17700元。不到一年多的时间内接连涨价三次,涨幅超过20%。

很难说, LV中国市场限定的频繁涨价策略,是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服从性测试”,但答案显而易见,消费者的“服从”也是有限度的。

一面是每年稳定上涨一两次的国内定价,另一面是无论怎么涨都追不上日元贬值速度的日本定价,相同的包款能省出两张机票钱,孰优孰劣自见分晓。

当一个更具性价比的选项出现,谁也不愿做“高价冤种”。

追逐汇率的消费者

如此态势之下,到日本抄底奢侈品的人,也成了追逐汇率的人。

毕竟在过去的几个月内,日元汇率的曲线波动得就像“进了ICU”。面对频繁变动的汇率和跟随节庆变化的种种折扣优惠,何时买、怎么买、在哪儿买,成了抄底奢侈品必须要研究的三门必修课。

“比如国内某平台在‘五一’期间有2%的刷卡返现,但这个优惠不是每一家日本LV门店都能用。像当地知名百货高岛屋,虽然可以使用这个优惠,但是在高岛屋退税需要扣掉一定的手续费。”“五一”期间原计划在日本购买LV的消费者肖童告诉新周刊,除了商场的政策不尽相同,每家银行的信用卡刷卡返现政策,也是有各种要求的,所以到底在哪儿买要提前做好功课。

因为缺货,肖童做好的攻略最终也没用上。事实上,每一家店的货源充足程度不一而足,竞争难度也不同,这也是需要做好攻略的地方。有网友在小红书上吐槽,自己起个大早去东京的门店排队,还被人插队。也有网友表示,东京银座的LV门店即便在下雨天,仍然有大批顾客冒雨排队。

Andre告诉新周刊,不只在东京,在京都也能看到大批排队购买LV的中国人。比如京都四条河原町的LV门店,在之前算是一家相对冷门的门店,但由于该门店的货全,在“五一”期间也同样排起了长队。

在京都四条河原町门店排队的中国顾客。(图/受访者供图)

而购买时间,则是另一个需要考量的重点—— “晚买享折扣”这五字箴言在日元汇率屡探下限的当下,显得格外具有实战意义。

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帖表示,“跟朋友付款时间只差了两个小时,实时汇率就变了,同一款包我们两个付款的差价有588元”。该网友一开始以为是计算有误,后来发现只是因为汇率差的变动。另一位网友则表示有同感,“买完三天后,再看现在的汇率,发现自己多付了446元”。

在抄底日本奢侈品的风潮出圈之后,Andre对新周刊表示,明显感觉回国时海关检查得更严格了。“我只带了一个小登机箱也要过闸机,同班机的人也都要挨个走安检闸机,海关还临时抽了几个人去检查。”在社交媒体上,也有一些被抽检补缴税款的消费者。

不过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就算真的“被税了”,他们的态度也依然是:知道了,下次还买。 反正世界总是在惩罚遵守规则的老实人,人生处处是赌博,再当一次“赌徒”也无妨。

通货膨胀的奢侈品,还有意义吗?

《奢侈品经济学》一书指出:自2008年以来,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

据贝恩咨询公司统计,在2020年之前,中国的奢侈品销售额每年增长20%以上,是全球范围内增长率最高的市场。同时,中国奢侈品的定价也是全球范围内较高的地区。2020年,中国的奢侈品定价普遍比欧洲高15%,一个Prada包袋在中国的价格比在瑞典要高1/3。

而另一个有意思的数据是,在2019年以前,70%的中国奢侈品消费发生在境外(包括旅游消费和海外代购)。日光之下无新事,今天去日本抄底奢侈品的消费者,与曾经那批费尽心血鉴别米兰留学生代购的消费者,很有可能是同一批人。

今天在日本扫货的可能与当年找代购的是同一批消费者。(图/unsplash)

“奢侈品是非凡之人的日常,是平凡之人的非凡。”LVMH集团总裁兼CEO贝尔纳·阿尔诺曾如此定义奢侈品。对于奢侈品来说,最重要的两个属性便是“稀有性”和“不易获得性”。

但随着日元汇率的暴跌, 手握现金的消费者纷纷跑到日本捡漏扫货LV,所谓的“非凡”也开始通货膨胀。

尽管Jean-JacquesGuiony表示LVMH集团曾一再提高日本的销售价格以抵抗日元的疲软,但这两个市场(中国与日本)仍然存在较大的价格差异。

算上汇率差及退税至少八折起步的LV经典老花,兼具性价比和品牌知名度, 在重奢、轻奢、平奢之外,又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奢侈品流派——性价比奢牌,被国人批量买成了“日本土特产”。

成为“日本土特产”,显然与LVMH集团在中国将LV产品线价格频频提升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在过去几十年间,LV、爱马仕以及香奈儿等品牌打造了如今的奢侈品时尚营销模式,旨在将其定位成吸引人的、奢华的、大多数人无法企及的品牌。

奢侈品品牌会逐渐提高时装和配饰的价格——至少会随着通货膨胀而涨价。奢侈品的一条铁律就是不降价,相对价格也不能降。

同时,它们的价格必须足够高,只有这样人们在看到一个价格18万元的爱马仕皮包时,才只会想到这是财富实力的象征,而并不会去深究它背后的成本造价以及作为一个皮包的使用属性。 《奢侈品经济学》的作者认为,对于真正的奢侈品受众来说,拥有奢侈品的乐趣之一就在于支付价格远高于产品本身的功能或者美学价值。

这也是国内消费者冒着“被税”的风险也要在异国抄底奢侈品的原因,人们需要的远远不只是一个包或者一块表,在急速增长的经济之下,人们太需要证明自己“过得好”了。

所以我们按照模板拍同样的旅游打卡照、买同样的奢侈品爆款,因为无论是出国游还是奢侈品,都要最容易让别人“识别”出来。抛去本身的消费娱乐属性,这些消费更多作为一种证明而存在。就像LV频频推出皮具新款,但卖得最好的却永远是那些印满老花logo的帆布包,原因无他——老花的确是容易被识别出的符号。

但容易识别也衍生出了另一个问题,比如A货泛滥,或沦为“街包”。为了对抗这种“通货膨胀”,奢侈品集团最大的手段就是涨价和筛选。自2013年起,LV、爱马仕、古驰和Prada都提高了入门级手袋的价格。只不过近期日元的疯狂贬值,似乎将曾经提高的门槛又降了回来。

如何实现销售增长的同时不损害其稀有性与认可度,大概是每一个奢侈品公司都要长期不断研习的“功课”。


为啥中国人如此有钱,能到外国把奢侈品快买光了?

中国人购物置地的报道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西方媒体中,但字里行间渗透着感慨、惊诧、怀疑甚或不解的情绪。 外国社会对中国“买家”始终有一种微妙的态度。 和伦敦有着1小时火车距离的小镇Bicester,有着英国乃至欧洲闻名的“Outlet Store”(“畅货中心”,指在大都市郊外开设的大卖场,以极为低廉的价格出售过季的名牌货)。 这种卖场因其价廉物美而受到各国旅游者和中产人士的喜爱。 但近两年来,对Bicester的抱怨开始增加,“怎么现在这里的折扣越来越少,价格越来越不划算了?”在英国的女留学生王小慧告诉《世界经济学人周刊》。 她曾是这里的常客,不过这两年她很少光顾,因为不太划算了。 中国人购物置地的报道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西方媒体中,但字里行间渗透着感慨、惊诧、怀疑甚或不解的情绪。 相似的一幕,其实曾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过,当时的日本“几乎买下了半个美国”。 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和旅行团到发达国家“扫货”,使得当地商家一再提高价格。 几乎所有名牌专卖店,如巴宝莉(Burberry)、古驰(Gucci)等都增加了华人员工为中国客人服务,“您可以使用中文购物”的告示格外醒目。 Burberry在伦敦销售额的30%来自中国游客,而中国游客买走了欧洲Gucci22%的销售额。 “北京镑”(指中国人在英国花的钱)已经在英国成为一个新名词。 2009年,中国游客的开销比前一年增长了3-4倍。 位于东京银座著名的三越百货店内,售货小姐用中文和客人交流的情形甚为平常。 付款处贴着“我们欢迎使用银联”的告示,上了年纪的日本管理人员站在门口,给鱼贯而入的中国游客90度鞠躬。 1月24日的日本《朝日新闻》以《期待中国人的钱包》为题,报道了日本静冈县为迎接来自春节假期的中国游客而做的种种努力,包括提供中文说明、中文导购和相关金融服务。 即使在中国特别行政区香港,来自大陆的购物潮也让商品价格一再上提。 “圣诞期间的折扣少得可怜,有些根本没有,以往有很多两三折的商品。 ”在纽约华人街日报工作的小王和香港《世界经济学人周刊》聊起香港目前购物现状,“现在去香港购物的人真的太多了,过个关都要好几个小时。 ”这些,仅仅是“中国人购物狂潮”的缩影。 事实上,从伦敦的哈罗百货,到巴黎的老佛爷百货到米兰附近的一些名牌工厂店,没有人能预测中国买家的上限在哪里。 据全球报告组织统计,中国已经超越了美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奢侈品购买国。 圣诞节前,57岁的香港房地产大亨刘銮雄(身家25亿英镑)花3300万英镑买下了伦敦高档住宅区一幢6层豪宅。 英国《每日邮报》指出,中国买家是目前伦敦最活跃的海外投资者。 很多中国大陆人在伦敦物色房子(预算800万-1700万英镑)。 “如果这些中国人不买房,就会买公司,买很多公司。 ”是的,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和扩张在同步进行。 从联想收购IBM的Thinkpad业务到吉利整体收购沃尔沃,到最近的中石油收购欧洲的炼油厂和工商银行收购美国东亚银行。 国际社会和舆论已经从一开始的惊诧、议论纷纷到现在的习以为常。 媒体的观点已经从“中国人会来收购吗?”发展到“中国人会出价多少?”海外采购的第三个层次就是政府采购。 “有人开玩笑说是‘坐着飞机吃大豆’(两种我国政府近年来最常采购的商品)。 ”哥伦比亚商学院威廉姆斯教授接受到媒体采访时形容中国的政府采购,“他们长期以来为了在短期内平衡国际收支,做了很多这样的采购。 ”“去年9月份我去了中国,感受很深。 中国人,特别是富有阶层的中国人在美国非常有钱,但是他们对奢侈品的追求并不让我觉得舒服。 ”威廉姆斯感慨,“过度的追求奢侈品既不利于国家持续发展动力的提高,在西方人眼里,更多是暴发户的形象。 ”外国社会对中国“买家”始终有一种微妙的态度。 中国客人由中国员工接待,外籍员工往往冷冷地在一旁看着,似乎在看着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人。 小偷们也总喜欢盯着中国人,因为都知道“中国人有钱,且现金多”。 伦敦的酒商也对中国人有两种印象。 首先,钱不是问题。 苏富比拍卖行不久前宣布,一瓶1869年的“拉菲”以超过13万英镑的价格被—位中国买家买走。 “顺便说一句,买那瓶酒是为了喝,而不是藏在酒窖里。 ”近一年来我们发现,人们几乎肯出任何价钱买酒,”佳士得拍卖行的酒类拍品负责人戴维·埃尔斯伍德说:“这不是投资,而是无节制的消费。 ”其次,中国买家有他们自己的喝酒方式,而这种方式可能令传统的品酒行家感到惊诧。 即便是6000英镑一瓶的1982年法国顶级红葡萄酒,中国人也会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他们会干掉一整杯,甚至加入可口可乐,让酒喝起来更甜。 ”《纽约每日电讯》报道。 出生在香港的伦敦理财师安迪·王说:“西方生活方式对大多数中国人都没有吸引力。 ”他说: “他们绝不认为乘坐豪华游艇遨游法国圣特罗佩湾有什么特别吸引人之处。 ”那他们做些什么?“哦,你知道,他们喜欢养鸟”。 安迪说,“还有书法、绘画之类的事情。 ”“中国有13亿人,最富裕的人数即使很少也有6000多万,就和欧洲一个国家总人口一样,这当然是一个很大的消费人群。 ”威廉姆斯分析道,“但是从另一方面说,按照联合国GDP3000-8000美元的标准划分,中国刚刚迈入中等发达国家下限。 在这种情况下,过度奢侈自然会引来非议。 ”《纽约时报》在一篇名为《购物,中国,购物》的文章里也写到:中国依然是一个相对贫穷的国家,他的人均GDP比泰国和秘鲁都要低。 在远离大城市的农村里,许多人依然因为贫困维持着最低水平的物质生活及放弃最基本的教育。 相对于个人的消费购买来说,以企业和国家行为的海外购买因为牵扯进更多的商业和政治因素,并不适合用简单的道德思维去剖析。 但是在客观上,目前的中国企业还缺乏很经典的海外收购的成功案例,我们总是能听到不和谐的声音。 欧盟委员会负责工业事务的副主席安东尼奥·塔亚尼(AntonioTajani)近期就发表言论要求:欧盟审查那些带有“明显威胁性的投资”。 这被认为直接指向来自中国一家不明企业对一家荷兰光纤企业的失败收购。 而另一名欧盟高级官员,贸易专员古赫特(Karel DeGucht),近期也主张:如果中国不能在政府招标中对外商一视同仁,就要对中国在欧盟的商业收购和投标进行报复。 在这种争议中,我们固然应该批判和警惕西方对中国的政治偏激和其他各种有色眼镜,但是对中国企业和政府自身需要的一些策略也不应该完全忽视反思。 威廉姆斯直言中国的海外收购在战术上存在问题:“我们现在已经感觉到,中国人买什么,什么就涨价,所以战术上要配套。 不能当冤大头。 ”他进一步分析:“美国次贷危机以后,全球资产的水分相对被沥干,所以现在这些资产相对来说是一种‘干货‘,中国去抄底未尝不可。 但是抄底不等于随随便便直接买企业,也不代表都去买美国国债。 中国在进行海外收购的时候可以注意三点,第一个是资源类。 第二个是收购人才,比如华尔街的金融人才,如证券分析师、精算师等过去要价很高,现在就低很多了。 第三个就是继续要和美国讨价还价,争取引进更多技术。 ”曾几何时,富裕起来的日本人也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撒钱,给人留下深刻而充满争议的印象。 “日本人很好认,手上拿一个相机,胸前一个相机,屁股上还别着一个相机”,类似嘲讽常见于1970年代的欧美媒体。 从当时很多西方影视作品里可以感受到,日本人的形象并不好,总是“有钱但是咄咄逼人”。 日本企业和政府也不落后于普通国民,收购帝国大厦,收购电影公司米高梅,整个整个地从法国购买古堡和葡萄酒农庄等等,甚至有些日本村庄,因为泡沫经济时期钱多花不完,干脆买入大量的黄金铸成佛像。 在泡沫经济破裂以后,这些“盛景”沦为后人的笑料和批评日本经济模式的论据。 “有人说日本人玩不过美国,我倒觉得不是如此,并非日本人就没有美国人聪明。 只是日本人收购的时候还有很多经济泡沫,其实还是时机问题。 ”曾在日本做过访问学者的威廉姆斯如此认为。 不过从另一方面说,30年过去了,虽然日本在经济上依然没有完全走出泡沫经济破碎后的阴影。 但是其民间形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除了老调重弹的“民众素质”论外,其他一些因素也依然值得考虑。 日本人追捧名牌的风潮并不比中国人低。 有人戏称“路易斯·威登”(LV)如果没有日本消费者的青睐,不会有今天的地位。 但是日本人自己也能创造牌子。 川久保玲、三宅一生、山本耀司、桂由美等时装大师早已在西方取得了不弱于其本土大师的世界影响力和地位,无印良品、优衣库等在西方也能受到和本土品牌同样的追捧。 除此之外,其他日本制造也以自己的品质打入西方市场,赢得尊重。 以威士忌为例。 在2010年英国《威士忌杂志》评鉴中,最佳单一纯麦品项由朝日啤酒的“余市”(Yoichi)夺冠;在调和式威士忌这个品项,日本三得利公司的“响”(Hibiki)获全球第一。 在奶酪、火腿、巧克力等西方传统领域,日本产品也屡获殊荣。 这值得还停留在“买和消费”这个阶段的我们思考。 通过这些具有较强文化属性的产品,日本消费者得以更加平等的面对西方社会而不是“顶礼膜拜”抑或“高高在上”。 这点值得穿着Prada的衣服,开着保时捷轿车,喝着波尔多的干邑的中国买家们深思。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烂大街的lv包包?

首先抛去外观好看不说,lv的包包真的是耐磨耐用,泰坦尼克号沉海底了几十年后,竟然打捞上来一个lv的皮箱,并且皮箱里没有渗进去一点水,还有一个lv买家中失火,其他东西都烧光了,就剩下lv老花包,只是外表被烧黑了,内里完好无损,lv包包对皮革选料非常的讲究,可能印花大径相同,但是质量绝对的很棒的,而且它的防水防火真的是同等价位的最耐用的包了。

LV作为举足轻重的世界奢饰品之王,也是经过一个世纪的艰苦岁月的打磨的,一个多世纪以来,全世界的王后公主、达官贵人、亿万富翁、影视明星、超级模特,都以拥有路易·威登的箱包为自豪。LV路易·威登在亚洲受欢迎程度远超欧美,日本更是为之疯狂,但艺术性就见仁见智,更有许多人不屑一顾, 认为这种现象不过物欲主义的极端表现,是被奢侈品牌洗脑后的可悲结果。

奢侈品值钱的不仅仅是那个LOGO,每个奢华的成品背后是品牌的精神和工匠们精神,也蕴含着设计师的灵魂,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物品,它可能是一个时代,也可能是一种精神,懂它的人,会为拥有这样一件艺术品而感到骄傲,如果只是用它来炫富的话,不管拥有多贵的LV,都会显得土气。

作为LV入门级包包,Neverfull绝对排第一。极具代表性的经典款,外形设计简单加上超大容量,绝对是一款经典实用性包包,随意搭配都不过时,真是搭配什么衣服都好看。

孙亚菲的货源服务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据经济观察网记者王芳报道。 相比于别的零散几家奢侈品订购网站,孙亚菲说第五大道的竞争力在货源和服务。 孙亚菲在美国的老板兼导师波特·毕博(Porter Bibb)非常看好孙亚菲的这个项目,这位拥有40年投资经验的华尔街资深投资银行家,他借给孙亚菲一部分创业资金。 首先通过朋友介绍,再自己发展,孙亚菲直接跟品牌商经销商合作,帮助其开拓网上的销售渠道,价格上有独家优势。 对于估计能畅销的产品就与供货商买断,拿不准的与供货商进行合作,先挂到网站上,被订购了再支付供货商货品价格。 第五大道成立之初就在纽约和伦敦等地设立了办公室,为与当地的供货商联系。 李开复在《名人堂》对孙亚菲说,必须丰富产品线。 孙亚菲正在跟著名品牌的中国区代理商接洽。 每一次与代理商的接洽都是孙亚菲一家一家带着方案去谈,没有别的捷径。 与一个顶级皮品牌的中国区代理商谈判了两到三个月终于成功了,困难在于,代理商们担心影响实体店的生意。 为此,孙亚菲前后改了好几次方案,并作出保证,只做对方的折扣产品,只在对方的价格指导下做整体规划。 第五大道保证24小时热线和无条件退货。 新招的客服人员第一件要学会的事情就是包扎。 孙多菲从国外最高档的奢侈品店铺照学包扎的方法,她把LV的出货单直接拿给印刷厂,因此第五大道的出货单与LV一样高档。 孙亚菲记忆犹新,有一个女顾客订了一个100块的小香膏,因为物流的延误,拖了4、5天还没有送到客户手里。 女顾客很生气,打来电话说不想要了。 等拿到手的时候,她看到了自己100块买的产品被孙亚菲用蒂芬妮专卖店标准的绸带精心扎了两层蝴蝶结,打来电话说,非常开心。 孙亚菲还清楚记得第一笔真正的生意(之前都是朋友捧场),是在上线第13天之后,一名女律师订购了一条38元的内裤,她打来的电话被转给了CEO孙亚菲,她说,我看到你们的网站很喜欢,但是很担心是假货,所以我先买一条内裤试试,即便上当受骗了也只亏38块钱。 一个月之后,这个顾客开始在第五大道买包包。 即便做好了亏损的准备,姐妹俩还是被逼得开设了线下的体验中心,因为绝大部分客户都要求现场看看货品。 至今的体验中心扩到了100多平,聘有专业的导购,“如果网购也能让顾客享受到奢侈的服务,那我们就能把专卖店的客户抢过来。 ”孙亚菲说。 孙亚菲很意外地接到一个电话,是民生银行打到客服再转给她的。 民生银行的电子商务部非常希望旗下民生网上银行的民生商城能获得奢侈品提供商,比较了几家网站之后,认为第五大道的网站还产品线做得最专业。 对方的部门负责人主动过来孙亚菲的办公室谈了3、4次之后,签了合同这样,晕晕乎乎的孙亚菲先后接待了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上上周,还有中国银行的工作人员亲自过来敲门要求合作。 其中,招商银行是寻求为自己的高端客户提供奢侈品特卖活动,为第五大道特批了支付通道。 孙亚菲没有直接打过广告,她认为无效的广告完全是浪费钱。 她买过关键字,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与十几家门户网站签订合同交换资源。 第五大道为门户网站的时尚频道或女性频道提供最新的时尚资讯和文章,网易曾引起轰动的文章《千元玩转大牌》就是出自孙亚菲旗下的员工。 第五大道还跟全球通VIP杂志合作,搞“在线有奖读者调查赢取LV包”的促销活动,收回6000多份调查问卷。 此外,孙亚菲争取到了中国最大的礼品卡销售中心资和信的合同,客户持卡就能在第五大道刷货品。 在此之前,资和信只与新光天地这样的实体店合作,因为意识到中国有50%的奢侈品消费都是用于商务送礼,所以孙亚菲千方百计争取到了这份合作。 第五大道的注册会员从最初的十几个朋友发展到了12万,月营业额相比初期有了10倍的增长,投入的100多万已经收回,开始盈利。 孙亚菲正在策划一个与网站及杂志合作的活动,通过海选挖掘中国本土的设计师,之后再第五大道专辟一个专区展示并销售这些设计师的作品。 至今,中国的奢侈品消费,60%以上在专门店和商场专柜完成,20%—30%到海外完成,剩下的就是北京和上海的为数不多的几家奥特莱斯。 可是孙亚菲发现,随着第五大道知名度的提升,有顾客表示刚刚从新光天地比较了价格之后就选择了网购,这让俩姐妹很自信,预计未来3—5年网购能占据整个市场的10%。 孙亚菲现在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发展更多的合作机会,加快发展。 孙多菲则考虑更多的是怎么招到专业的奢侈品人才,不过两人都期待接下来能遇见合适的风投。 孙亚菲常用马云激励妹妹和员工,“我们现在遇到的每一个困难马云当年也一定遇到过!”第五大道奢侈品折扣网:线上第五大道2009年12月17日 16:25第一财经周刊纽约曼哈顿中央街区的第五大道,阳光映射下泛着亮光的高楼大厦矗立在路旁,街道上,CHANEL、GUCCI、TIFFANY等名店一字排开。 世界上很少有街道能像第五大道那样,可以聚集如此众多货品齐全、备受追捧的奢侈品商店。 孙亚菲曾经服务过的华尔街投资公司就在第五大道旁边,她非常清楚第五大道对奢侈品消费者的吸引力。 于是,当决定将自己感兴趣的电子商务跟时尚结合—在网上开一家奢侈品折扣店时,孙亚菲要这家店既像第五大道那样拥有众多奢侈品牌,又能让更多人消费得起。 但是,做奢侈品不是孙亚菲的个人兴趣,过去的经历也与此毫不相关。 2004年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书之前,孙亚菲一直从事与媒体相关的工作。 2005年,她拿到美国常青藤学校达特茅斯学院几乎全额的奖学金,开始了商学院的学习过程,其间萌发了对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兴趣。 两年后,她进入华尔街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工作,主要从事互联网和新媒体行业的投资分析。 直到2008年3月,她被公司派驻北京,担任中国投资主管。 国内消费者对奢侈品的狂热购买欲望,令孙亚菲惊讶,却也让她看到了关于奢侈品的商业机会,“中国现在处于是一个Logo狂热的消费阶段,如果把网络跟奢侈品结合,不仅可以降低开店成本,还能节省购物时间、满足人们在网上淘宝的乐趣”。 自己对奢侈品并不在行,但孙亚菲有妹妹孙多菲的支持。 后者曾在美国进修过与时尚相关的课程。 这增添了她对自己所选创业方向的信心。 然而,奢侈品是一个入门门槛很高的行业,不仅需要大量资金,还需要可靠的进货渠道。 孙亚菲想到了自己在美国的导师和朋友波特·毕博(Porter Bibb)。 这位拥有40年投资经验的华尔街资深投资银行家认可了孙亚菲的创业项目,他不仅为孙亚菲的创业提供了天使投资,还为其引荐了许多奢侈品行业的品牌代理商,她最初拿到了MARC JACOBS、DKNY、JONES NEW YORK品牌的货源。 孙亚菲告诉《第一财经周刊》,在欧美,一款新品过季后主要有两个渠道可以消化—奥特莱斯(实体折扣店)和专业的奢侈品折扣网站。 但国内至今缺少专业正规的奢侈品折扣网站,所以她从一开始就参照国外成功的奢侈品网站,在网站设计上的专业就能较为容易得到品牌商的认可。 因此,在第五大道奢侈品折扣网上,你能看到COACH、GUCCI、PRADA、BURBERRY等许多大牌。 不过,你看不到这些品牌国外专柜正在出售的商品—这里售卖的全部是非当季商品,平均折扣在3至8折。 引进奢侈品的非当季货品,提供优惠的折扣价格,服务于那些有奢侈品消费欲望但难以承担专卖店正价商品的人,做一个全年有不同程度折扣的网站—孙亚菲为第五大道奢侈品折扣网指明了目标。 经过紧张的筹备,2009年1月1日,第五大道奢侈品折扣网正式上线。 姐妹俩决定各展所长,孙亚菲接洽供应商和对外宣传,孙多菲负责销售管理、选定商品。 最初,面对品牌商提供的过季商品清单,孙多菲不能完全确定哪些会赢得会员的喜爱,她只能摸索着来。 对于那些认为价格合适、销售情况肯定会好的商品采取买断的方式,而那些拿不准的就可以采取合作的方式—将商品信息挂在网上,有人订货后再向品牌商付钱提货。 即使如此,进货还是占用了她们绝大部分的资金。 而如何让更多的人知道第五大道?孙亚菲发现购买的搜索关键词效果不佳,就很快喊停。 孙亚菲选择做一些低成本的宣传活动:跟全球通VIP杂志合作,搞“在线有奖读者调查赢取LV包”的圣诞促销活动;跟和讯、新浪等媒体的相关频道合作,参加一些活动、在媒体上“现身说法”。 这些推广措施也确实令网站获得了一些知名度,陆续有看到报道的消费者找上门来。 至今,网站的登记会员从2009年3月的4000名猛增到将近10万人。 经营的品牌,从刚开始的20来个,增加到了150多个。 然而,10万的会员数量,在孙亚菲眼中并不多。 她认为消费者对在网上出售的奢侈品的不信任,很大程度上减缓了网上消费奢侈品数量的增长。 “你的东西是真的吗,会不会是假货?”是孙亚菲和她的员工们最常被问到的问题。 一开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孙亚菲在办公室里专门开辟了一个房间作为货品的展示间。 这确实能满足潜在客户“眼见为实”、“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要求,但违背了电子商务线上交易的本质,每天络绎不绝的客人让本来就不算多的人手难以招架。 后来,随着媒体宣传的增加,网站的可信度得到了提升,要求上门取货的会员客人逐渐减少。 “电子商务的核心是消费者服务”,这是孙亚菲所推崇的。 她甚至会细心地给每份送出的产品额外打一个缎带蝴蝶结。 但有时候美丽的蝴蝶结可能都不足以抚平顾客的不满。 付款后迟迟不能送抵的商品、被压坏了的包装,都曾让孙亚菲接到客人愤怒的投诉电话。 尽管也多次跟物流公司交涉,却很难杜绝。 对客户,她只能赔礼道歉,提出下回再消费时提供额外优惠的赔偿措施。 第五大道承诺支持全国货到付款,但时常发生物流公司不能按时回款的情况,加之商品单价偏高,这些问题影响到了现金流。 除此之外,第三方平台对信用卡每日支付额度的限制,也让他们丢了一些订单。 幸好,还有一些好消息能让她获得继续前进的动力。 商品采购环节正在向较为理想的方向发展—跟更多的中国品牌代理商合作。 第五大道销售的品牌中有10个品牌实现了跟中国区的直接合作。 虽然这样会让商品的进价提高,但能减少进货周期,省去从欧美进货的关税和长途运费。 但孙亚菲相信等将来业务发展到足够大的时候,“一定是全球性合作才行,因为未来很可能会货不够多。 ”不过,那是更久之后的事情。 眼下,为了继续吸引更多客户,孙亚菲租下了一个300平米的大办公室,准备在里面设置一个可以陈列更多商品的展厅。 直到现在依然无法喜爱上奢侈品的孙亚菲,也满怀信心地表示“要把这个创业公司做成一家上市公司”。 经济寒流相机时 九成国人对奢侈品态度积极中国移动全球通杂志与中国最大的奢侈品在线销售网第五大道奢侈品折扣网日前发布联合调查显示,经济危机下绝大部分中国消费者对奢侈品的热情不褪反涨,90%以上的调查者表示“喜爱”和“愿意购买奢侈品”,这个比例比一年上升20个百分点。 这些调查是在全球通杂志和第五大道奢侈品折扣网站上完成的,前后历时两个月,来自全国一百多个大中型城市近6000人参与了调查。 这些调查人群中,男性占42%,女性占58%,92%以上调查者受过大专以上教育,近三分之二的人月收入在三千元以上,可谓是中国白领阶层的典型代表。 近六千名调查者中,表示“不喜欢/排斥,极少用名牌”的仅占1%,表示“无所谓,可有可无”的约占8%,其余91%的调查者对名牌奢侈品表现出认同与接受,其中近一半的人表示“欣赏(奢侈品),偶尔买”,31%的调查者表示“热爱,经常买”,更有8%的人表示“只用名牌”。 最受欢迎的品牌集中在LV(Louis Vuitton)、Chanel、GUCCI等几个欧洲品牌上。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网络购买奢侈品的人群比例,已接近在大商场或品牌专卖店购物的人群数,至少三分之的调查者表示“曾经网上购物,并愿意通过电子支付方式在网上购买奢侈品”。 调查报告显示,时尚名牌奢侈品消费在中国增长神速,2008年时尚奢侈品年销售额突破30亿美元,同比增长20%以上,是本世纪初的近十倍。 据预测,中国的奢侈品到2015年的年增长率为108%,销售额将超过115亿美元,从而将取代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大国。 第五大道CEO孙亚菲表示,中国快速增长的奢侈品消费需求与经济发展速度密不可分,从追求温饱到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是一个必然过程。 中国奢侈品消费正处于上升期,人们在重视商品质量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品牌带来的个性化感受,这给奢侈品的发展带来机遇,中国毫无疑问称得上“奢侈品的避风港”。 孙亚菲表示,作为中国最大的在线奢侈品折扣销售平台,第五大道在短短两个多月内就聚集了上万名注册用户,这正是中国消费者巨大活力的重要表现。 李开复解惑:网上卖奢侈品还能赚大钱吗?嘉宾:李开复创新工场(innovation-works)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创业困惑网上买奢侈品,定位“网上的奥特莱斯”是否可行?第五大道奢侈品折扣网创始人孙亚菲说:我们是由留学人员创业团队创办的奢侈品折扣销售网站,向中国都市白领提供包括Gucci、Chanel、Coach、CalvinK lein、Guess等150余个从顶级到一线品牌的折扣商品,常年折扣在二至八折,商品全部源自欧美由品牌销售商和供货商直接提供,以女士箱包和服饰鞋帽为主,同时涉及化妆品、香水、饰品、手表、礼品及男士时尚服饰等,100%原装正品。 我们的优势首先是货源,我们直接跟品牌商经销商合作,帮助其开拓网上的销售渠道,价格上有独家优势。 第二是我们的创业团队有十几人,一半以上有海外留学的经历,有极高的创业热情和很高的工作效率。 第三就是我们的服务,我们对大客户可以亲自送货上门,由我们的客户经理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这样就是说在网上买奢侈品,同时有奢侈品的享受。 我们的想法是“做网上的奥特莱斯”,我们的网站上线刚好一年时间,目前来看发展得还不错,想听听行业内人士的意见。 开复支招找出一种适合高端女性市场的购买模式做高端女性市场,我会建议你可以从理解欧美及日本的网上消费方式着手。 日本和美国的电子商务是不一样的,美国更多是电子产品或者书籍,日本更多的是女性的产品,比如说化妆品、时尚等等。 美国人是在电脑上买,日本人是通过手机来买,那么中国到底应该更像日本还是更像美国呢?我觉得你在学习和对比这两种购买模式的差异之后,对你的公司发展会有帮助。 如定位做网上的奥特莱斯,重点做好用户体验做网上的奥特莱斯,这个想法很好,价格上的优势和购买的便捷性,能把很多在实体店消费或者不能经常在实体店消费的群体吸引过来,但是由于卖的是单价较高的商品,顾客可能会比较谨慎,所以会对你的网站有一个相对较长的考察期。 但对你而言,也是一个消费者行为的引导过程,这期间你应该重点做好用户体验,把第五大道的品牌做出来,让人一提起第五大道,就能联想到“时尚、正品、价格公道”几个字,只有做到这样,才有机会把生意做大。 服务品类也缺一不可货源的稳定性也是你们做大做强的重要保障,需要大力的拓展。 总的来说,女性消费尤其是中高端消费在中国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前景不容置疑,你们若能脚踏实地做好服务,丰富产品线,我相信你们会可以成为一个很快赚钱而且能赚大钱的公司。 主持人:本报记者张佳北京能给牛掰的人一个平台和妹妹的创业过程中,孙亚菲觉得自己正一点一滴改变这个城市人们的生活态度。 ■ 客“弹”北京记:当初如果不是华尔街基金派驻北京工作,你还会回北京吗?孙:纽约虽好,但没有根,回到北京才踏实。 在美国读书和以前工作时,我去过全世界很多国家,大大小小加在一起不下30个,但惟一愿意生活在其中的只有纽约和北京。 记:为什么只是纽约和北京?孙:纽约和北京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极为包容的城市。 在纽约街头,总可以看到各种肤色、操着不同口音的人,不管是文化还是民族,纽约都极度包容。 北京也一样,在这个政治和文化中心,有各种各样、各个阶层的人在打拼,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记得我以前去东北旺采访搞地下摇滚和独立艺术的人,生活条件很差,可他们觉得自己很牛掰,我也觉得他们挺牛掰的,至少在这个城市,有他们实现梦想的平台。 记:在北京当了那么多年记者,对这儿应该了如指掌了吧?孙:我的美国朋友到北京来玩儿,问我应该去些什么地方,我有点被他问懵了。 最后还是朋友自己拿出旅行手册,反过来告诉我有哪些地方是必去的。 说实话,我都没去过。 在北京这么多年,我去的地方都只是和工作相关的,极具目的性的那种。 记:在纽约也这样吗?孙:没有,我在纽约会找经典的景观、建筑或博物馆去参观。 记:为什么在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反而不在意这些了?孙:纽约很包容,很有活力,但在那儿始终有一种过客心理,知道有一天终将离开,所以要把该看的都看了。 在北京就不一样了,我太把自己当主人了,比北京人还主人吧,回到北京就跟回家了一样,先好好做事情呗,风景啊、名胜啊,以后都有大把的时间去看,着什么急?奢侈品东进:展开后地盘争夺战文字太长,略用文字记录变革 用时尚改变北京来源:新京报孙亚菲觉得,北京和纽约都是极为包容的城市。 各种各样、各个阶层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以2005年赴美留学为界,孙亚菲在北京的角色被“截”成两段,俨然对应着两种性别角色。 前者是逻辑思维严密、文风犀利的时政记者,后者则是与世界顶级品牌打交道的时尚中人。 回国后,孙亚菲在微博上放了一张类似“购物狂”的头像,之前一位素未谋面的同事“质问”她为何放一张女人的头像,孙亚菲哭笑不得:“我本来就是女人嘛!”原来因为她的稿件理性而缜密,同事一直以为她是个男记者。 自己敲开北京的“门”2001年夏天,四川大学新闻系研二的孙亚菲要找媒体实习,她想都没想,就跑到北京来了。 在此之前,从川大新闻系毕业后,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省级机关当会计,机关工作的闲适让她选择了回学校读研。 在中国新闻社,孙亚菲发现《中国新闻周刊》正在招聘,于是直接敲门问能不能在这儿实习,对方的回答很简单:“可以啊,现在正缺人手。 ”孙亚菲第一次讶异于北京的宽容:“自己去敲门,别人都能让你留下来。 ”研三的大实习,孙亚菲依然毛遂自荐,给新闻周刊的负责人写了封信,附上上次实习期间的三篇报道,再次叩开北京的“门”。 因为实习期间就写了多篇封面报道,孙亚菲被同事戏称为“中国首席实习生”。 见证北京城市进程的工作狂不管在《中国新闻周刊》,还是后来的《南方周末》驻京记者,孙亚菲做的都是时政类或重大突发事件的深度报道。 她觉得自己像是这个城市进程的见证人,因为接触、采访的大多是政策制定者、执行者以及精英学者。 孙亚菲最熟悉的应该是北京的长夜。 她近乎工作狂,结束白天的采访,回来整理录音和采访记录,构思框架。 通常她都是看着万家灯火亮起,又一盏盏熄灭。 凌晨时分,别人正睡梦酣畅,她却觉得“一天才刚刚开始”。 熬夜写稿的辛苦和亢奋,以及文字间的酣畅淋漓,“只有北京的夜才知道”,孙亚菲说。 工作之外,孙亚菲喜欢和北京的媒体朋友一起攒饭局。 “聊国家大事聊得热血沸腾,吃完回家洗洗睡了”,回忆起来,孙亚菲自己都乐了。 北京安静的力量让人踏实2005年,孙亚菲申请到达特茅斯学院奖学金,攻读硕士学位。 两年后美国金融危机显现时,她投了上千份简历,走了上百家公司,最终进入纽约第五大道旁的华尔街对冲基金工作。 2008年,她被派往北京任中国区投资总监。 再回到北京,孙亚菲觉得很温馨,终于能安静下来看一看这座城市。 坐出租车经过长安街时,她会目不转睛地盯着宽阔的街道和两边的建筑,“很安静、很美。 ”这样的时候,她能感觉到北京有一种安静的力量,让人觉得踏实。 孙亚菲回国后的生活突然变得悠闲起来,拿着高薪,租了套“豪宅”,还养了两只猫,每天的任务就是寻找投资项目,在国贸的咖啡厅和企业家们喝咖啡、聊天、谈项目。 这样的生活,对“忙碌惯了”的孙亚菲而言,多少有点难以接受。 基于她对电子商务井喷式发展的判断,以及妹妹孙多菲在美国进修时尚课程后的专业时尚眼光,姐妹俩决定在北京创业,开创了第五大道奢侈品网,对孙亚菲而言,“第五大道”多少有些对纽约的怀念意味。 【客座档案】孙亚菲 上世纪70年代生于四川的一座小城,从公务员到知名媒体时政记者,再从华尔街对冲基金负责人到创办自己的奢侈品网站,不断转型的人生充满了新鲜感和挑战。 【北京寄语】对城市的细微改变正在进行很多朋友都对我辞去华尔街基金高管的工作不理解,但在这个城市,我有更大的梦想要去实现。 虽然卖了车、退掉了豪宅,带着我的两只猫,在办公室的小阁楼里住了半年,把我和妹妹所有的积蓄都投进了的事业,每天忙得只睡几个小时,但我觉得很快乐。 只要是在北京,就会觉得踏实。 以前当记者时,我在参与这个城市的进程和变革,我觉得我在一点一滴地改变这个城市,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和消费习惯,哪怕极其细微,哪怕结果未必明朗,但它们正在进行中,在北京发生,这就足够了。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潘波本版摄影/本报记者李飞“第五大道”CEO孙亚菲做客新浪2008年末,孙亚菲再次改变人生航向,辞去投资总监职务,与其他几位归国留学生创办中国第一家“网上的奥特莱斯”——第五大道,在线折扣销售世界时尚名品和奢侈品。 她的目标不仅是“有朝一日把这家刚蹒跚起步的创业公司带上纳斯达克”,还希望通过自己的参与推动,能够提供给中国中产阶级消费者“能负担得起的奢侈品”,“让每个中国白领女性都能拥有一件奢侈品”。 新浪女性对话孙亚菲,请她与我们分享她如何在多个职业角色中转换,如何任何设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方向,以及她对时尚奢侈品的理解和感触。 嘉宾介绍:孙亚菲,七零后一代,四川人,毕业于四川大学,后留学美国,获常春藤学校硕士学位,原华尔街投资人,现任第五大道奢侈品在线销售中心首席执行官。 从一名省级机关公务员,到“冲锋陷阵”的第一线时政名记,而后的华尔街投资基金负责人,再到中国第一家在线奢侈品折扣中心“第五大道”CEO,孙亚菲十二年的职业生涯精彩纷呈。 辞去公务员职务后,孙亚菲在四川大学新闻系攻读硕士期间已经在媒体崭露头角。 她先后就职于《天府早报》和《中国新闻周刊》,任编辑和时政记者。 之后受法制日报集团之邀,创办日播半小时法治电视节目《法制播报》,任总编一职。 2003年初,孙亚菲加盟《南方周末》,负责时政报道,发表多篇有影响力的调查报道,因此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新闻学院“国际媒体学者奖学金”,赴美学习访问一年。 2005年,她再获美国八所常春藤学校之一的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最高奖学金,学习国际商务与投资,获文学硕士学位(Master of Arts in Liberal Studies),之后进入华尔街投行及对冲基金工作,并派驻为中国区投资总监,负责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项目。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uaibao/12601.html
德约更新健康状况 透露正为法网着重训练一大武器
背40万爱马仕包尽显富贵 香港名媛携全家飞美国见证女儿名校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