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逻辑决定人的命运 第一性原理决定事物的本质 常识的力量

越是 「底层逻辑」 的道理,大家越是习以为常,因为这就是 「常识」 「常识」 确实就是大家普遍都知道的知识,很多人因此总以为具备 「常识」 很简单,其实大谬。

殊不知, 最简单的道理,往往包含最复杂的真相,蕴含最深刻的智慧,隐含最本质的规律。

所谓常识,恰恰是常人没有掌握的 「知识」 ,它经受住了时间的洗礼,是由前人古人千百年来,集体经验与智慧凝练和浓缩出来的 「结晶」

爱默生说, 常识是两点之间最短的直线,有时候,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这就是常识的力量。

查理·芒格说, 常识才是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关键,绝大部分人的失败,都是因为对常识的缺乏。

李大钊也说, 常识是引导人生到光亮与真实地步的灯烛。

可能常识二字确实太普通了点,所以才导致大部分人因此看轻它、忽视它,不懂得 「常识力量」 的强大和恐怖。

常识其实有两个很有B格的别称,一个叫 「底层逻辑」 ,另一个叫 「第一性原理」 。也就是说,常识就是道。这么一来,想必你就会深刻明白常识之于人生的意义,之于成功的意义。

本文就从 「底层逻辑」 「第一性原理」 2大维度,带大家一起深入洞悉 「常识的力量」

1、底层逻辑

为什么我们懂得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我们知道的只是道理的 「表层逻辑」 ,而非道理的 「底层逻辑」

就好比是 「盲人在摸象」 ,摸到耳朵觉得这道理是 「扇子」 ,摸到大腿觉得这道理是 「柱子」 ,摸到尾巴觉得这道理是 「绳子」

也就是说,很多人知道的道理是部分的,而非整体的。这也正验证了苏轼的那首著名的诗《题西林壁》:

还有更多人是只能看到 「现象」 ,看不到 「本质」

比如苹果砸在了牛顿的脑袋上,这是一个现象,苹果熟透了,就从树上掉下来,这是一个多么常见的事情,这不就是天经地义本该如此吗?

但为什么就只有牛顿借此发现了 「万有引力」 呢?

因为大部分人都被这种 「固有的认知」 ,或者说 「常识」 蒙蔽了,只能看到 「现象」 ,而看不到 「本质」

这也就是水木然为什么说, 人和人最大的不同是底层逻辑的不同,底层逻辑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模型,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特点,决定了一个人的能力结构,甚至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电影《教父》里的那句经典台词,至今让我们振聋发聩: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那究竟应该如何提升我们这种 「底层逻辑」 的能力呢?

其实也很简单, 那就是先在某一个领域深耕,把自己本领域的事情研究透,研究到最后,你就能挖出其中的底层逻辑,因为所有领域的底层逻辑,它都是相通的。事物越是往底层走,它就越接近而且越简单,因为底层逻辑就是规律,就是道,而大道都是至简的。

然后,你就会发现, 一法通万法通

你看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儒释道,它们思想的最高境界,儒家是 「在明明德」 ,道家是 「天人合一」 ,佛家是 「无上正等正觉」

说法虽不尽相同,但不管是儒家系统、道家系统,还是佛家系统,它们都逻辑自洽,自成闭环,虽然一开始只在部分上揭示了真相,相对上昭示了真理,但在最高境界上,本质上是一回事,因为最终臻至的都是同一条开悟觉醒的大道。

也就是说,不管是在儒家、道家还是在佛家上掌握 「底层逻辑」 ,彻底 「觉醒开悟」 的人,他在其他任何领域也都是很厉害的。

2、第一性原理

说到 「第一性原理」 ,我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埃隆·马斯克。

埃隆·马斯克关于第一性原理有一个很精辟的论述:


怎么学会看透事物背后的本质?

在这个时代里,几乎每一个人,都想拥有直击本质的思考能力,从而成为《教父》里所说的“一秒就能看透问题本质的人”。

可是,想要一秒就能看透本质,谈何容易?

最起码,你得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你得知道“本质”是什么?在“思考本质”中,你思考的到底是什么?

第二阶段:你得去学“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具体方法。

第三阶段:你得不断实践练习,并最终将其内化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能力。

上面说的每个阶段,都不容易,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第一阶段,也就是:你得知道本质是什么?你得知道,在“思考本质”中,你思考的到底是什么?

不然,你的思考又该从何谈起呢?

一、本质思考三件事

先来看以下三段话:

第一段:《5分钟商学院》创始人刘润在他的《新零售》一书中写道:“新零售的本质是效率更高的零售。”

第二段:哲学家王东岳曾说:“孔子之所以有‘天下观’,本质上是因为中国很早就是大一统的国家了。”

第三段话:之前,经济学家吴敬琏发表视频演讲时说,中国企业界和政治界的改革人士,虽然在推动改革和发展上做了很多贡献,但也有一个突出的缺点:“对千变万化的形势跟得比较紧,对背后的基本问题研究得不够深入。”而这种浅尝辄止带来的问题是:“对于本质性的问题缺乏深入研究,那么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是就事论事。”

你看,在这三段话中,“本质”一词分别出现了一次。

但若细细读来,你就会发现,它们并不一样,它们代表的并不是同一个意思。

在第一段话中,的“本质”说的是:新零售的根本属性是什么?换句话说,这里的“本质”一词回答的是“什么是这个事物的根本属性?”这一问题。

在第二段话中,“本质”说的是:导致“孔子具有天下观”的根源是什么?换句话说,这里的“本质”一词回答的是“这件事发生的根源是什么?”,也就是“让它发生的那个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在第三段话中,“本质”说的是:要去思考千变万化的形势背后到底都有哪些基本的、不变的东西。因此,这里的“本质”一词回答的是“这个现象和问题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这一问题。

在这里,虽然用的都是同一个词“本质”,但它代表的含义却并不相同。

一个是在说事物的根本属性,一个是在说导致问题发生的最根本原因,还有一个是在说现象背后隐藏着的底层逻辑。

但若仔细想想,这三者又有相通之处:不论是事物的根本属性、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还是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其实都是对万事万物的“根本性”进行的探索和追寻,是对它为何存在,以及之所以成为“它”的深度思考。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本质”?一秒看透本质,看到的到底是什么呢?

在《直击本质》这本书里,我把“本质”概括为了三件事,那就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导致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以及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

基于以上分析,我就为本质思考下了一个定义:本质思考,就是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清事物根本属性,看透问题根源,看懂现象背后底层逻辑的思考能力。

接下来,我将逐一解释。

二、本质思考第一层:

事物的根本属性

很久以前,因为工作需要,我看过很多关于战略的书,书里教了很多制订战略的方法,五花八门,但我感觉始终都没抓住战略的根本,也想不透战略的关键。

等实际运用的时候,我发现那些总结好的方法总是无法套用到现实中,于是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

为什么会这样?

后来我才明白,那是因为我始终都没理解“战略”的根本属性。

到底什么才是战略的根本属性?是写出一堆计划就叫战略?还是定个目标就叫战略?是想出一个愿景就叫战略?还是提出一个使命就叫战略?

都不是,战略的根本属性是“选择”,而好战略就代表着“好的选择”。

所以,在不了解“战略”根本属性的时候,我区分不出战略和目标的区别,无法制订出好的战略,也说不出来为什么有的战略好,而有的战略差。

而这,就是我们必须首先理解一件事物的根本属性的原因所在。

如果不了解事物的根本属性,我们就无法回答“是什么”这个问题;不明白“是什么”,自然也就无法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办”;回答不了“为什么”和“怎么办”,我们自然也就无法解决问题,无法判断趋势。

因此,当我们在学一样东西、理解一个事物、论述一个理论、解决一个问题、判断一个趋势的时候,都得先从思考事物的根本属性入手。

深入思考事物的根本属性,可以说是我们思考每一个重大问题的“最初起点”。

可是,到底什么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呢?

一个事物的根本属性,可以等同于这个事物的本质,也就是一个事物之所以能够成为它的那个根本原因。

比如,我们一旦知道了凳子的本质是一个可以坐下来休息的东西,那么就会知道一个金属制作的可以坐下来休息的东西也是凳子,一个冰块制作的可以坐下来休息的东西也是凳子。

那么接下来,你可能会问:我要怎样才能知道,我已经找到了事物的根本属性呢?

当你能够做到以下两件事中的任何一件时,你就找到了事物的根本属性:

[读书笔记]First principles - Elon Musk喜欢用的第一性原理

1. 最近,我热衷于观看YouTube上Fabio Ma的频道。 这位年轻的博主在美国留学,年仅20岁就因持有特斯拉股票成为百万富翁。 他的视频主要关注特斯拉,显然是该公司和Elon Musk的忠实粉丝。 尽管他的成功有很大运气成分,而且仅关注一只股票显得有些片面,但考虑到许多成功人士都是全仓或重仓投资,如比特币、蔚来汽车和特斯拉,这也情有可原。 2. 在视频中,Fabio Ma提到了Musk喜爱的第一性原理。 我对这个概念很感兴趣,因此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马斯克所说的第一性原理源自物理学,维基百科将其定义为:不基于经验模型和拟合参数,直接从确立的物理定律出发的计算。 3. 另一方面,谷歌上关于第一性原理的推荐答案是《First Principles: The Building Blocks of True Knowledge》一书中的解释:基本命题或假设是独立存在的,我们不能从其他命题或假设中推导出基本命题。 4. 简单来说,第一性原理就是那些最基础的事实,不能通过其他定理和假设来推演。 Musk认为,人们常常用传统经验或类比来思考,而不是基于第一性原理。 他主张,我们应该从最基础的事实开始推理,然后看看结果是否有效。 5. Musk还用SpaceX火箭电池组成本问题举例说明第一性原理的应用。 传统上,电池组的成本为每千瓦时600美元,人们认为这个价格不可降低。 然而,通过第一性原理思考,Musk发现电池主要由钴、镍、铝、碳等元素以及高分子聚合物和钢罐组成。 如果在伦敦金属交易所购买这些材料,成本将大大降低。 6. 有关Musk讲解第一性原理的视频可以在此观看:[The First Principles Method Explained by Elon Musk](。 个人认为,第一性原理与庖丁解牛、透过现象看本质、底层逻辑等观念相似,都强调回到最基本的原理和事实,进行独立判断。 7. 理解领域的基础知识至关重要。 例如,增肌的原理是肌纤维增粗,简化的过程是力量训练导致肌纤维破坏,随后通过营养补充和休息完成超量恢复。 然而,为何遵循这一原理的人并不多呢?因为大部分关于健身的信息都偏离了要点,提供了无用的知识。 8. 类似地,关于是否吃蛋白粉、蛋白粉是否伤肾等问题,常识和基本元素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蛋白粉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微量元素的混合物,适量摄入并不会对健康造成影响。 总结:第一性原理是一种重要的思考方式,帮助我们回归到最基本的原理和事实,从而进行独立判断和分析。 在各个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

《第一性原理》用新视角重新思考一切

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焦虑已经不再专属中年人,90后甚至95后也加入了焦虑大军。 担心失业,害怕没钱,被日常生活支出、教育孩子、赡养老人这三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 有人问,互联网人口红利期已经过去,普通人还有机会吗? 《第一性原理》这本书给我了我们答案。 《第一性原理》是混沌大学的创新类教科书,这本书详细阐述了什么是第一性原理,运用第一性原理厘清问题根源,帮助个人和企业获得具有启发性的的观点和思考方式。 作者李善友是混沌大学的创始人,曾著有《第二曲线》。 他致力于将最前沿的科学理念引入商业领域,帮助创业和创新者认知升级。 接下来我就抛砖引玉,把我从《第一性原理》中获得的最重要的几点与小伙伴们分享。 01. 什么是第一性原理 1)定义 《第一性原理》中提到,归纳法是通过实践推导结论,把连续性的经验推广到一切时空。 然而,并非所有事物都有连续性,固有的思维会让你陷入“归纳法谬误”。 打破认知边界,实现第二曲线创新,你需要全新的思维模式——演绎法。 但是演绎法必须有一个基石,一个来自系统之外、能够逻辑自洽的元起点。 这个元起点既可以称为第一前提、逻辑奇点,也可以称为第一性原理。 这个概念不容易理解,接下来逐条分析一下。 首先,归纳法。 归纳法其实就是经验法则,通过过去的经验总结,预测未来的结果。 普遍的归纳有两个维度,空间归纳和时间归纳。 比如在非洲看到的天鹅是白色的,欧洲的天鹅是白色的,亚洲的天鹅是白色的,于是归纳出全世界的天鹅都是白色的,这就是空间归纳法。 以前的天气都是冬冷夏热,我们推测以后的天气也是冬冷夏热,这就是时间归纳法。 第二,归纳法谬误。 虽然归纳法得出的90%的结论都是正确的,但不能排除剩下的10%的差异。 之所以出现谬误,是因为之前的假设禁不住推敲,过去和现在,时间和空间都已经发生变化,不一定能得到同样的结果。 以天鹅的颜色为例,澳大利亚发现黑天鹅的种群,所以全世界的天鹅都是白色的是不成立的。 第三,演绎法。 演绎法即实践,在当下的时间和空间做实验,如果结果再现那说明之前的归纳法依然正确,如果结果不同则相反。 第四,第一性原理。 演绎法的起点在哪里,从哪里开始做实验,这个元起点就是一切逻辑的起点,称为“第一性原理”。 02)运用 有人说选择大于努力,方向选错了,一切白费。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用“第一性原理”来分析一下。 第一性原理就是选择演绎法的原点,把哪里作为元起点。 现在我们需要讨论的问题就是元起点的问题。 首先,大牛说选择大于努力,意思就是先选择后努力。 大牛把元起点设置在哪里?是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因为如果没有基础就没有选择,所有方向的积累都是零的情况下选择并不大于努力,二者比较毫无意义。 做选择是有一定门槛的,新手在起步阶段,基础能力都没有打牢,没有基础就看不清楚方向,找不到兴趣,谈何选择。 所以对新手来说,基础建设比什么都重要。 阿猫说,对于普通人来说,努力大于选择,因为你连走路都不会,那就别选自行车、开车、还是开飞机了。 到底是选择大于努力还是努力大于选择,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在网络发达的信息时代,我们最不缺的就是信息,因此辨别信息的能力尤为重要,学习并练习运用第一性原理,学以致用,防止在信息的海洋里溺水而亡。 02. 颠覆式创新 MBA智库-百科中颠覆式创新的定义是这样的:在传统创新、破坏式创新和微创新的基础之上,由量变导致质变,从逐渐改变到最终实现颠覆,通过创新,实现从原有的模式,完全蜕变为一种全新的模式和全新的价值链。 颠覆式创新是彻底打破旧有的模式,蜕变成全新的模式或全新的价值链。 李善友在《第一性原理》中提到,打破系统的边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将作为基石假设的第一性原理击碎。 当地基垮塌,建设在地基之上的高楼大厦自然也会随之轰然倒塌。 第一性原理就是旧有模式,在系统建立之初,这个模式是系统成长和发展的基石。 随着系统的成熟和日趋完善,旧有模式不再符合系统的成长规律,创新就需要打破旧有模式,建立新的模式。 计算机行业就发生过这样的三次创新,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看。 计算机发展的创新三部曲: 第一部: 世界上第一台电脑是雷明顿兰德公司在1951年发售的,IBM公司推出的第一台计算机也是专门为天文计算设计的,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计算机是专门用于科学研究的一种工具。 但IBM公司很快发现了市场不应仅仅是高科技市场,于是调整战略,推出了速度更快、价格更低的商用计算机,几乎垄断了大型商用市场。 第二部: DEC公司认为“小公司也需要计算机”,发明出小型商用电脑,售价仅仅是大型商用机的零头,控制了小型商用机市场。 第三部: 1976年,苹果公司推出第一款个人计算机,“让每个家庭都拥有一台计算机”的使命成就了苹果公司。 纵观这三次创新的较量,每一次都是打破上一次的“第一性原理”而赢得市场的。 人类的从众心理是天生的,在原始社会,只有合群才大概率避免死亡,形单影只很可能被野兽吃掉。 现在人们已经脱离了生存困境,但们的思维仍然是“合群”思维,合群思维让创新难以萌生。 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想要谋求高一级的发展,我们需要突破认知的牢笼,打破认知边界,才能获得颠覆式创新。 03. 第一性创新 一般人接受到任务之后,第一件事就是估计这件事的可行性和难易程度,一旦发现任务有难度,自信心就会大大受损,完成这件事的概率也就更小。 马斯克的一名下属说,他觉得马斯克是一个非常奇怪的人,因为对待任何事情,马斯克都持有一种全然相信的态度。 他说只要有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哪怕暂时还没有想到如何实现的路径。 那么,马斯克是怎么想的? 马斯克说,我们运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用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别人已经做过或者正在做的事情我们也去做,这样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 第一性原理的思想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说一层层拨开事物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我们总是在参考和对比过去的经验或者别人的做法,而马斯克用的是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事务,从事务的本质向上寻找解决方法,用的就是第一性原理。 特斯拉第一辆电动汽车的电池成本是5万美元,占整车成本的40%还要多。 马斯克的做法是拆解电池的原材料,他发现直接从伦敦金属交易所购买,电池成本可以降低86.3%。 然后他和松下合作寻找新的电池组合程序,建立电池工厂之后,电池成本仅为80美元。 这就是在第一性原理基础上的创新, 不是在原有版本上的更新或者改进,而是打破所有规矩,连根拔起,重新建立新的秩序。 第一性原理可以应用到所有领域,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头绪的时候想想这个原理,或许可以给你不一样的灵感和创意。 04. 批判性思维 我们从小接受学校教育,老师说什么就听什么。 老师大发脾气说,你们应该有点怀疑精神!不应该我说什么你都信! 小时候不懂老师的意思,难道我们听老师的话还错了吗? 长大后才明白,老师不希望教出一批只会听不会思考的木偶人,希望学生能独立思考,对任何学问都要进行思考和辨别。 然而,这很难。 如何建立批判性思维? 李善友在《第一性原理》中提到,只有学会独立思考、普遍怀疑,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敢于质疑群体共识的观点,才可以打破原有的认知藩篱,突破创新。 1)可证伪的“我错了” 大宅门里白景琦的三叔白颖宇,引来外国兵强奸了自己的妹妹,老了老了还撺掇孙子辈的白敬业逛窑子,一辈子就没干过什么好事。 他最后出场是担任日本人指定的药行会长,在药行大会上,他说起之前自己做得那些事,一边扇自己耳光一边说感觉臊得慌,他痛骂日本侵略者和汉奸,最后服烟膏而死。 人的一生,有的人一辈子冥顽不化,有的人的人生就是逐渐醒悟的过程。 这几年我经常回忆一些过去的事情,比如有一次向亲戚借钱,我觉得我的理由很正当,但遭到刘先生的反对,但我没听他的,自顾自地完成了自己想做的事情。 几年后的某一天突然想起这件事,觉得真的是自己错了,不应该那样说话做事。 当年就是无知者无畏,天生缺少人情世故的能力,现在想想都脸红。 难道是多看了一些书,多吃了几年的饭,就慢慢通透了吗。 查理·芒格说过这样一句话: 如果哪一年你没有破坏至少一个你最爱的观念,那么你这一年就算白过了。 按照芒格的说法,我有这样的领悟,那也算没白过这几年。 其实,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证伪的过程。 只有犯过错,然后醒悟了,才有成长。 学习了第一性原理的知识以后,也许不需要等很多年,做事的时候就可以进行反思,问问自己“这样做我错了吗?”“还有别的解决方式吗?”“如果是某某他会怎样做?” 随着知识的增加和认知的提高,我们看待事务的角度会改变或增加,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会更灵活,只要不断学习,就一定会进步。 现在的你总是比过去的你更“正确”,所以承认自己错了,其实是好事,说明你更优秀了。 2)普遍怀疑“我们都错了” 上面说到发现“我错了”其实不难,知错就改还是好同志。 但如果我们身处在一个集体之中,对于集体的信念和规定,往往是不自觉地相信和遵守,尤其对自身的利益没有任何影响的情况下。 肯尼斯·霍博在《清教徒的礼物》一书中提到,当足够多的人相信一种思想以至于它成为常识的时候,它就控制了我们。 不是我们拥有了思想,而是思想占有了我们。 苏轼也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我们是集体一份子的时候,很难跳出来怀疑并发现其中的错误。 这就需要我们有“普遍怀疑”的概念。 3)不可知论 电影《楚门的世界》里的主人公楚门,活了30年后发现自己的人生是在演戏,就连父母妻子同事都是演员。 楚门深爱的女友突然消失,他开始观察自己的周围,终于发现所有人都在骗他,他生活在一个巨大的骗局里。 仔细想想,我们其实也有可能就是楚门,只不过还没有发现生活的破绽。 但我们需要有楚门一样的警觉和怀疑一切的勇气。 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人类的知识都来自归纳法,如果来自归纳法,那么人类所有的知识都不成立。 我们知道得越多就有可能在错误里越陷越深,世界上总有我们不知道的知识,我们需要打开心扉,用空杯心态去看待事务。 4)反共识 彼得·蒂尔在面试时总会提这样一个问题: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 因为彼得·蒂尔觉得如果一个人在所有事情上都没有自己独特的看法,那么他一定不会是出类拔萃的精英。 反共识就是把怀疑精神、批判性思维都应用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 如果一个人的思想和大多数人一致,那么最终还会困在集体意识之中,没有创新可言。 批判性思维就是首先要有“我错了”和“我们都错了”的勇气,带着空杯心态去思考和实践,同时还需要能承受得起长时间被所有人误解,最终才能得到颠覆式创新的成功。 写在最后 生活的重压之下,我们不敢放松一丝一毫。 有人不禁问道:为什么我付出了十二分的努力,还是换不回来哪怕一点点的回报? 这样的抱怨很常见,但结果都一样,毫无用处。 成甲说,过去仅靠积累经验和知识点的学习方法之所以落后,不是因为它不能学习更多的知识,而是因为这种方法在“知识量”的积累上花了太多的时间,而很少触及问题背后的规律和原理,所以就无法大幅度突破自我认知的边界。 仅仅是在积累知识量上付出了努力,对于事物的本质却没有看透,这就是成长有限和无法创新的最根本的原因。 《第一性原理》给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视角,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第一性原理,重新观察和思考,从根本上探索内在的力量,开展创新式生存才是突围的有力武器。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uaibao/1266.html
看完3组素人街拍 为什么劝4 50岁女人少穿 你就懂了 瑜伽
奥克斯空调公布新成绩单 智能语音空调全球销量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