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利鼓藏节 文化中国行 民族文化深厚的盛典

原标题:文化中国行|朗利鼓藏节:民族文化深厚的盛典

鼓藏节,苗语称为 “nongx niel”,直译过来即为“吃鼓”,意译为“鼓藏节”,是苗族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鼓藏节以十三年为周期,十三年一度,一度过三年,分别为“起鼓年”“跳鼓年”“送鼓年”最为隆重。不同苗寨过鼓藏节的轮回起始年份有所不同。该节日起源于苗族祖先崇拜和农耕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现在逐渐从支族祭祀活动发展为各民族间团结交流的文化载体。2006年,鼓藏节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4月30日—5月1日,在距凯里市19公里的朗利苗寨,一场盛大的鼓藏庆典在此举行。

鼓藏节的前世今生

关于鼓藏节的起源,蝴蝶妈妈的传说是广泛流传和被接受的版本之一。在《苗族古歌》之《十二个蛋》记录了苗族先祖姜央举办鼓藏节来祭祀蝴蝶妈妈的故事。

古代苗族以“鼓社”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鼓象征着祖先,鼓是宗族的标志,一个鼓代表一个支族,是维系亲情血缘的纽带,鼓藏节的仪式与活动都会以“鼓”为核心来进行。

鼓藏节是苗族人民祭祀祖先的重要时机,对祖先的崇拜和敬仰,是满足苗族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的现实愿望。

神圣的起鼓仪式

朗利鼓藏节第一天凌晨,在11名鼓藏组成员和祭司的组织下,带领200余名村里男丁,穿着土布制作的民族服饰和布鞋,且衣服上不可带有任何铁、铝等装饰品,抬着祭品爬到选定的山坡,进行系列仪式。除了在祭祀环节念相关祭词外,全程需要大家保持沉默,任何人都不可携带手机、相机、手表、电脑等任何现代设备。山高路陡,进山队伍一路跋山涉水,即便不小心摔倒也不可让人扶,只能自己站起来。

起鼓仪式。

起鼓仪式。

起鼓仪式。

随后,大家沿着规定路线返回村中,在沿途的坡上插上白纸幡,并带回沿途山坡上的泥土,大家回到村里的祭祀坛后,在此又进行系列的仪式,而后大家又带着祭品到自家房族祭坛上再次祭祀,到此代表着整个仪式圆满完成。仪式的完成代表着本届鼓藏节正式开始。

鼓藏组与鼓藏头

鼓藏组是鼓藏节里一个特殊的群体,朗利鼓藏组成员是由11名三代同堂,爷爷奶奶辈健在,儿女双全,家庭美满幸福且有一定组织能力和财力的男丁担任,他们主要负责管理祭祀祖先和社会事务,负责鼓藏节的各项活动。

鼓藏组成员。

鼓藏头。

其中鼓藏组权威最大的组织者被称作鼓藏头。在鼓藏节的跳铜鼓芦笙环节,鼓藏头、鼓藏头的爱人、女儿或者儿媳妇会有“领头”的任务,“领头”即为在跳铜鼓芦笙舞环节,他们要在队伍的面前带领全体成员跳铜鼓芦笙舞,且每一天的铜鼓芦笙舞环节必须在他们单独跳了三圈及以上后,其他人员才能入场参与。

鼓藏头与女儿。

十二道拦门酒

鼓藏节期间,村民在朗利苗寨的寨门口摆设了12道拦门酒和“高山流水”敬酒,迎接八方亲友。

拦门酒。

“高山流水”敬酒仪式。

十二道拦门酒是苗族迎宾礼仪的最高礼节,每道拦门酒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第一道到十二道分别为恭喜酒、善良酒、勤劳酒、勇敢酒、聪明酒、美丽酒、明理酒、诚实酒、宽宏酒、长寿酒、富裕酒、美满酒。

“高山流水”敬酒是近几年因 旅游发展而产生出来的敬酒仪式。

雨中的鼓藏宴

朗利鼓藏节的倒数第二天,天空下着大雨,依旧挡不住苗族人过节的热情,来自四面八方的苗族同胞和游客们齐聚一堂,大家打着雨伞,在欢声笑语中吃好了晚饭。

鼓藏宴。

苗族群众在鼓藏宴上端起酒碗。

铜鼓芦笙舞

鼓藏节的最后几天,来自周边村寨的上千名苗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欢聚在鼓藏场上,在铜鼓和传统芦笙的伴奏下,同跳铜鼓芦笙舞。

铜鼓芦笙舞。

铜鼓芦笙舞。

苗族铜鼓芦笙舞不同圈层把苗族同胞们链接一体,不仅血脉相承、文化相继,更是在演绎着民族共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浪漫的恋爱形式—讨花带

鼓藏节的最后一天,在朗利苗寨鼓藏场上,单身男女青年身着民族服饰,寻求意中人,开始了“讨花带”活动。

“讨花带”现场。

“讨花带”是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一种形式。当男孩看上某个女孩时,在长辈、兄长、朋友的陪伴下以“讨花带”的芦笙曲调向心爱的姑娘吹奏,若姑娘也对其有好感则将花带、银饰、毛毯等物品捆在男孩芦笙上,以示定情信物。

明星演唱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朗利苗寨除了遵循传统,举办传统的系列民俗活动外,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他们不断创新活动形式,还举办了明星演唱会、篝火晚会、摄影比赛、拔河等活动,让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


苗族节日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1、苗族鼓藏节,贵州省雷山县传统祭祀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鼓藏节又叫祭鼓节,是苗族属一鼓(即一个支系)的支族祭祀本支族列祖列宗神灵的大典,俗称“吃鼓藏”。鼓藏节在先秦夏王朝时期的古三苗国就己存在。

2、苗族龙船节在每年农历的5月24日至5月27日,是少数民族苗族的传统节日,龙船节在苗语中叫做"咋瓮",是划龙船的意思。2011年6月25日,农历5月24日,星期六起为期三天是2011年苗族龙船节。

3、苗族姊妹节,流传于贵州省台江县老屯、施洞一带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苗族姊妹节以青年妇女为中心,以展示歌舞、服饰、游方,吃姊妹饭和青年男女交换信物为主要活动内容,节日规模较大,内容丰富独特。

4、芦笙节,是苗族地区最普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该节日以芦笙踩堂、赛芦笙为主要活动。芦笙节一般以坡会的名称命名的多(如十三坡、古龙坡)。各地芦笙节的时间不尽相同,原因是有的来源于古理古规的吉日,有的来源于庆丰收,有的来源于神话传说。

5、姑娘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节日来源于杨金花拯救哥哥杨文广的传说,为了纪念杨金花,在每年农历四月八日这一天,苗族人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吃黑米饭。过节这一天,苗族人把出了嫁的姑娘接回娘家后,先要举行庄重的祭拜祖先的仪式,全家人再吃黑米饭。

苗族鼓藏节图片的画怎么画

苗族鼓藏节图片的画画法如下:

一、绘画步骤

1、准备工具:画笔、颜料、画纸等。

2、画出场景:画出鼓藏节的标志性场景,如祭祀台、鼓楼、寨门等。这些建筑应体现出苗族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

3、画出人物:在画面中添加人物,应该穿着传统的苗族服装,进行着各种活动,如跳舞、唱歌、敲鼓等。要表现出他们的欢乐和热情。

4、添加细节:在画面中添加细节,如花朵、树木、动物等,以增加画面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5、上色:根据场景和人物的不同特点,使用不同的颜色进行上色,使画面更加生动和有趣。

二、注意事项

1、尊重文化:要尊重苗族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尽可能准确地描绘出鼓藏节的场景和人物。

2、研究细节:要对苗族的建筑、服装、礼仪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便准确地表现出鼓藏节的文化内涵。

3、突出主题:要突出鼓藏节的主题和特点,让观众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这个节日的独特性和魅力。

4、注意色彩:在选择颜色时,要考虑到场景和人物的特点,使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氛围。

5、注意构图:要合理安排画面中的场景和人物,使画面具有层次感和动态感。

6、保持真实:要尽可能真实地表现鼓藏节的实际情况,不要过分夸大或歪曲事实。

苗族鼓藏节的起源和意义

一、起源

苗族鼓藏节,是苗族地区祭祀祖先、鼓吹祖先功德,并举行隆重芦笙会舞活动的节日。苗族鼓藏节起源于原始单一的祖先崇拜,后逐渐融入祖先战争、迁徙及社会发展的历史内容。苗族鼓藏节以水牯大鼓为中心,主要举行踩铜鼓、跳芦笙、踩鼓等活动。

二、意义

苗族鼓藏节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一个祭祀祖先、鼓吹祖先功德的节日,还是一个展示苗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活动。

在鼓藏节期间,人们聚集在一起,共同庆祝这个节日,通过跳芦笙、踩鼓等传统活动,传承和弘扬苗族文化,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恩之情。鼓藏节还为苗族人民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增进友谊的机会,有助于加强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苗族最隆重的节日

苗族最隆重的节日是什么?苗年是苗族人民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过苗年的时间各地各有不同,一般是在农历十月第一个卯日(兔日)、丑日(牛日)或亥日(猪日)举行。 节日期间,人们互相走村串寨,探亲访友,参加“跳芦笙”活动。 每个村寨都有(或几个村寨共有)世代相传的芦笛场,各村寨“跳芦笙”的日期按次序安排,一般一场三天。 节日的活动还有踩鼓、吹唢呐、斗马、斗牛、“游言”、对歌、爬竿等等。 苗族的重大节日苗族节日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 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 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 苗年 苗年,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地的苗族人民欢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传统节日。 一般在收获季节以后,有的在农历十月亥日,有的在农历九、十、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 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节日早晨,晚辈将做好的美味佳肴、虔诚地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 在牛鼻子上抹些酒以示对其辛苦耕作一年的酬谢。 姑娘们身着色彩鲜艳、风格各异、刺绣镶边或挑花的蜡染衣裤或长短百褶裙,佩戴着引人注目的耳环、手测钏等多种银饰物,与英俊的小伙子们跳起踩堂舞(男的吹芦笙,女的排成弧形翩翩起舞)。 入夜,大铜鼓声传遍整个村寨。 外村寨男青年手提马灯吹着笛子来到村寨附近的“游方”场去游方(又称“坐妹”、“坐寨”、“踩月亮”等,即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村村寨寨歌声不断。 通过对歌,钟情男女便由定情之物--绣有鸳鸯的锦花带连接在一起。 苗年若与“吃鼓藏”年相遇,更为隆重“鼓”为“大家族”之意,“鼓藏”是由家族人共同举行的祭祖仪式,若干年举行一次,七八年、十来年不等。 “鼓藏”前,将“鼓藏”牛(为鼓藏神喂养三年的大牯牛)排队角斗。 届时,大家推举的“鼓藏头”一主持仪式,杀牛祭祖,还要杀鸡鸭。 全鼓的亲戚都要赶来参加,活动持续十余天。 吃新节 也叫“新禾节”。 “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节日之一。 没有统一的规定日期。 按照习惯,在收获的季节里,找一块稻谷长势最好的田,大家就在这里欢庆“吃新节”。 相传很古的时候,人间没有谷子,只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谷子国有谷子,人们只好打猎为生。 为了得到谷种,苗族的老祖先告劳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到谷子国换了九斗九升九碗谷种,放在仓库里,等来年开春播种。 可是有一天晚上,胳膊很长很长的阿乌友,手扒着天边,借着天灯的光,踩着石头,舂蕨粑根,不小心将天灯打翻,恰恰掉落到木板仓顶上。 结果起火,火越烧越大,谷种在仓里哭喊连天,最后乘着烟飞上了天,跑回了告呼家。 告劳去找告呼,请他劝回谷种,可是告呼硬说谷种没上天。 没办法,告劳又和告呼商量,再拿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去换回谷种。 嘴巴磨破了九层皮,嗓子说干了九坛水,告呼死活不答应。 告劳想了九天九夜,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等谷子成熟的时候,派一只狗到稻田里打几个滚,让谷子沾在毛毛上带回来。 古历七月十三日早上,狗要出发了,告劳又交待:要取谷子杆有五尺高、谷穗有五尺长的谷种。 但因狗走的太急,到南大门时,不小心绊了一跤,把告劳交待的话记颠倒了,结果跑到只有五寸长的稻田里,赶忙打了几个滚就往回跑。 计策被告呼识破了,当狗走到天桥时,告呼早派了九十九个彪壮的武士一把守桥头,他们把狗打落到天河里,他们想天河又宽又深,狗只有死路一条。 可他们万万没想到,狗落入天河后赶紧把尾巴翘得高高的露出水面,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游过天河回来了,尾巴上还沾有九粒谷种。 告劳有了谷种,赶紧犁田撤种,到了古历六月六日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狗尾巴一样的谷穗,一个月后,金闪闪的谷穗成熟了。 古历七月十三日,正是取得谷种一年的日子,告劳这天摘了九升谷子,煮了一大锅香喷喷的白米饭。 他先舀了三大碗给狗吃了,然后自己才尝新。 剩下的谷种,年年播种,使人们都吃上了白米饭。 为了记住取谷种的日子,将七月十三日定为吃新节,一直传下来。 ......>> 你知道中国少数民族里,苗族最隆重的节日是什么?苗年是苗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 除了苗年,还有四月八是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贵州黔东南鼓藏节;还有贵州西部、四川云南部分苗族隆重的是花山节。 苗族有什么节日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较多,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 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 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 除了历史性的节日外,绝大多数在秋收之后或春耕大忙之前的农闲季节举行。 但由于自然因素、社会和宗族差异的影响,苗族传统节日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表现出不同的特性。 苗族有哪些节日315vip/ 苗族的节日 苗家龙船节 每年的农历五月,汉族有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 居住在贵州凯里的苗族也有在农历五月过龙船节的风俗,苗家的龙船节一般在农历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共四天。 关于苗家龙船节的由来,在黔东南流传着两个民间传说。 有一传说,说代天降雨的龙王有一次行错了雨步,下雨时间违反天意。 天公大怒,令雷公把龙王劈成数段抛入江中。 从此天大旱,苗民即造龙船沿清水江划渡,象征被雷公劈死的龙王复活了,又按常规降雨人间。 这是一种赛龙舟求雨的古老风俗。 另有一传说,说有父子2人在江中打鱼,儿子被龙王抓去当了枕头,父亲一怒之下放火烧龙宫,将龙砍成几段,浮尸江中。 大家检龙肉分吃。 但吃了肉后九天九夜天全黑,不分白昼黑夜。 有一天,一位妇女带小孩到江边洗衣,孩子用棒槌拍打江水,并不停地念着模仿击鼓的“咚咚”声,不久天就亮了。 以后,这条江附近的苗民都过龙船节,敲着鼓点子赛龙船。 苗族的龙船用杉木制成,分母船和两侧子船三部分,母船的船中心前后共六舱,中四舱装载着龙船节期间亲友馈赠的猪、羊、鹅和竞渡水手食品,两侧子船则为水手划桨之地。 苗族划龙船是站立着划桨的,不同于汉族的坐着划桨。 龙头雕刻精美,宛似牛角的龙角上,通常写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吉祥语。 平时,龙船放在专放船体用的“龙船硼”内。 有的“龙船棚”还写满楹联,如:“龙船千古事,忠孝一生兴,典祀千年重,锦延百事传,江山千古意,时序百年兴’等等。 横批则多为“民众团聚”、“万宝来朝”。 待龙船节前,村民举行过隆重的祭祀龙船的仪式后,方抬下龙船,放入清水江练习和比赛。 参加龙舟竞渡的苗民,每船水手多达三四十名,由头面人物当“龙船头”,这里指船上的鼓手,全船水手听从鼓手指挥,按鼓声节奏挥桨竞渡。 又由一小男孩扮女装头戴苗家女银饰敲锣。 由最懂水性的掌舵当艄公,由气力好的壮汉站在船头撑篙。 还有专人负责在开赛时、离寨时、归寨时在船上放土炮。 更有能书会算的“文化人”在船上专记下三亲六戚所送礼品。 在节日期间,水手每天三餐享用的酒肉,皆由村民及沿江各村寨的亲友所赠。 龙船节结束后,还需享受一鹅或一鸭。 水手的挑选很严格,若家中有妇女生小孩的均不得当水手。 各村寨在龙船节结束时,必须挑全村最肥大的猪,宰后请全寨聚餐一次,以酬谢全村对龙船节的支持。 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为苗家龙船节的正日,而早在五月十八九日,就得将龙船洗刷一新。 至二十二、二十三两天,将母船于船系为一体并安上龙头。 二十四日隆重举行开划仪式,在河边或缓口有龙神之位的井边、沟边,置方桌一张,桌脚要绑上去掉树叶和树皮的树枝,绑雨伞一把,绑红布、纸钱和一把青草。 桌上供米一升,去毛白公鸡一只,以扫邪敬神。 过去过龙船节的头一天,要请巫师念经,现在这里巫术礼仪大多从简。 但巫术规矩不停,如龙船在划渡中不得半途停顿或休息,须一鼓作气划至终点。 待龙船调头后,掌舵者分给水手每人一束青草用以驱邪,合一齐投入江中。 龙船节期间,清水江两岸人山人海,除竞船外,还有踩鼓、吹笙等民俗活动,这期间更是男女青年游方对唱、谈情说爱的佳节。 苗族踩花山的来历 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四、五三天,是苗族的盛大节日――踩花山。 这三天,苗家男女老少,都......>> 苗族的最隆重节日过苗年的来历是什么?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较多,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 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 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 苗年的民俗活动很丰富,主要有祭祀祖先,吹芦笙踩堂,走寨结同年。 芦笙踩堂在本寨芦笙堂举行,男吹女踩,男女都参加。 先由小芦笙手吹出一阵短促的笙曲,接着大小笙手一起吹奏,姑娘们则穿着百鸟衣,戴着银首饰,银花冠翩翩起舞,银佩的脆响和着笙歌,交织成节日动人的旋律。 走寨结同年也是苗年期间重要的民俗活动。 每到苗年。 寨与寨之间便互为客主,互结同年。 全村男女几十人或上百人,带上芦笙,穿上节日盛装,敲锣打鼓到同年村进行联欢活动。 进村前以三曲笙歌告知主人,主人则带领全村男女出村迎接。 然后在芦笙堂再次吹奏芦笙及踩堂作为进村仪式,主人也以吹芦笙踩堂还礼。 礼毕邀客人至各家款待。 客人一般住三天,白天吹芦笙踩堂,进行芦笙比赛,晚上演苗戏,未婚青年男女在此期间进行坐妹对歌的社交活动,追寻自己的意中人,通宵达旦。 苗年期间,除上述活动外,苗族人民还举行斗牛、斗马、斗鸟、射击、爬竿等传统体育比赛活动。 其中以斗牛、斗马最有吸引力,常吸引成千上万的群众前往观看。 苗年来历:自古以来,这一地区的苗族就使用着与汉族 “农历”不同的历法――苗历。 苗历的岁首,即为苗年。 过“苗年”的日子,有经协商按顺序进行的习惯。 时间在农历的十月、十一月期间,这种习惯,也使得这些不同的苗寨在各自不同的“苗年”日子里,轮流成为该苗族区域的狂欢中心。 苗族有哪些节日?素有“百节之乡”之称的贵州凯里苗族,月月有节日,季季有 *** 。 规模较大的有过苗年、吃新节、闹冲节、爬坡节、牯藏节等。 在这些节日中,大都开展跳芦笙、跳铜鼓、斗牛、赛马、唱歌、斗雀等 *** 活动。 过苗年 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别,挂丁片区于农历十月上中旬,寅日杀猪,卯日打粑,杀鸡杀鸭,晚上守午夜,辰日凌晨祭祖,祭耕牛,祭农具,鸣放鞭炮,迎接新年。 清晨祭山神,敬水神。 午日接亲嫁女。 并举知各种 *** ,如跳芦笙、踩铜鼓、斗牛等活动,一般9天时间。 凯棠片区于十二月十六日后卯日晚,第二天接亲嫁女,回门,走亲家。 吃新节 挂丁片区在农历六月头卯或二卯,凯棠片区在六月十六日以后的卯日,地午、翁项、旁海、平乐在七月中旬卯日。 一些在七月半。 节日期间,举行3至5天 *** ,内容有游方、跳芦笙、斗牛、赛马等。 “吃新节”是苗族春夏之交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由古代的祭祀演变而来,各地过节时间不一,一般在农历的六月初到八月中旬这段时间内。 过节这天,被邀请的客人身穿节日盛装,挑上礼品,牵着斗牛前来作客。 祭过祖后,宾主频频举杯预祝丰收。 第二天开展斗牛、赛马、跳芦笙等活动。 夜幕降临,屋内飘出老人们的酒歌声,芦笙场上荡漾着青春的笑语和欢乐的旋律,芦笙声、酒歌声、情歌声、飞歌声弥漫在苗寨的夜空里。 闹冲节 农历二月子、午日于鸭塘境钉耙山脚举行,参加 *** 人数很多,活动有斗牛、对歌、跳芦笙等。 爬坡节 农历三月子、午日,分别于开怀虎挡坡和格冲别对坡举行。 农历六月底,香炉山爬坡节,更为热闹。 登高一呼,四而呼应。 游方节 “游方”又称“友方”,是凯里市境内的苗族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娱乐的一种形式。 苗族小伙子和姑娘们往往通过这种活动结识朋友、物色对象或倾吐爱情。 为了选择一个称心如意的终身伴侣,有的小伙子往往要爬山涉水到十几里、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村寨去游方。 游方一般是在农闲季节(如:从秋收结束到第二年插秧前等)、传统节日(如:苗年、吃新节、芦笙节、斗牛节、爬坡节、翻鼓节、闹春节、对歌节等)和赶场天进行。 在苗寨游方,一般都有固定的“游方场”、“游方坡”或“游方评”。 这些场所,或在寨子前后的桥边树下,或在村庄左右的平缓的草坡上。 为了参加游方,姑娘们穿着盛装,头戴银饰,插上几朵鲜花,颈上套着银项圈,手上戴着银手圈。 她们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富有和才艺,表现自己美丽的容貌和身姿,以吸引小伙子的爱慕。 姊妹节 “姊妹节”又称“吃姊妹饭”,是清水江中游沿岸苗族青年特有的社交性节日 *** ,有的村寨在农历的二月十五日过,有的村寨在农历三月十五过,以台江施洞地区最有特色。 过节的时节,家家都要准备不少由红、黄、白、黑、绿五色糯米饭搅拌在一起的“姊妹饭”以饷宾朋。 白天,江边、路边、沙滩上、草地上人山人海,入夜,江边的沙滩上、草地上,高亢的飞歌声、浑厚古朴的大歌声和情歌声交织在一起,在宁静的夜里传到很远很远。 牯藏节 系苗族重要的祭祖活动,13年杀牛祭祀一次。 每届历时三年。 “牯藏节”是最具特色、最能体现苗族民族文化的节日,活动内容既有庄重肃穆的祭祀,也有欢快的娱乐,是一个既娱神又娱人的活动。 苗族的节日有那些素有“百节之乡”之称的贵州凯里苗族,月月有节日,季季有 *** 。 规模较大的有过苗年、吃新节、闹冲节、爬坡节、牯藏节等。 在这些节日中,大都开展跳芦笙、跳铜鼓、斗牛、赛马、唱歌、斗雀等 *** 活动。 过苗年 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别,挂丁片区于农历十月上中旬,寅日杀猪,卯日打粑,杀鸡杀鸭,晚上守午夜,辰日凌晨祭祖,祭耕牛,祭农具,鸣放鞭炮,迎接新年。 清晨祭山神,敬水神。 午日接亲嫁女。 并举知各种 *** ,如跳芦笙、踩铜鼓、斗牛等活动,一般9天时间。 凯棠片区于十二月十六日后卯日晚,第二天接亲嫁女,回门,走亲家。 吃新节 挂丁片区在农历六月头卯或二卯,凯棠片区在六月十六日以后的卯日,地午、翁项、旁海、平乐在七月中旬卯日。 一些在七月半。 节日期间,举行3至5天 *** ,内容有游方、跳芦笙、斗牛、赛马等。 “吃新节”是苗族春夏之交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由古代的祭祀演变而来,各地过节时间不一,一般在农历的六月初到八月中旬这段时间内。 过节这天,被邀请的客人身穿节日盛装,挑上礼品,牵着斗牛前来作客。 祭过祖后,宾主频频举杯预祝丰收。 第二天开展斗牛、赛马、跳芦笙等活动。 夜幕降临,屋内飘出老人们的酒歌声,芦笙场上荡漾着青春的笑语和欢乐的旋律,芦笙声、酒歌声、情歌声、飞歌声弥漫在苗寨的夜空里。 闹冲节 农历二月子、午日于鸭塘境钉耙山脚举行,参加 *** 人数很多,活动有斗牛、对歌、跳芦笙等。 爬坡节 农历三月子、午日,分别于开怀虎挡坡和格冲别对坡举行。 农历六月底,香炉山爬坡节,更为热闹。 登高一呼,四而呼应。 游方节 “游方”又称“友方”,是凯里市境内的苗族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娱乐的一种形式。 苗族小伙子和姑娘们往往通过这种活动结识朋友、物色对象或倾吐爱情。 为了选择一个称心如意的终身伴侣,有的小伙子往往要爬山涉水到十几里、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村寨去游方。 游方一般是在农闲季节(如:从秋收结束到第二年插秧前等)、传统节日(如:苗年、吃新节、芦笙节、斗牛节、爬坡节、翻鼓节、闹春节、对歌节等)和赶场天进行。 在苗寨游方,一般都有固定的“游方场”、“游方坡”或“游方评”。 这些场所,或在寨子前后的桥边树下,或在村庄左右的平缓的草坡上。 为了参加游方,姑娘们穿着盛装,头戴银饰,插上几朵鲜花,颈上套着银项圈,手上戴着银手圈。 她们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富有和才艺,表现自己美丽的容貌和身姿,以吸引小伙子的爱慕。 姊妹节 “姊妹节”又称“吃姊妹饭”,是清水江中游沿岸苗族青年特有的社交性节日 *** ,有的村寨在农历的二月十五日过,有的村寨在农历三月十五过,以台江施洞地区最有特色。 过节的时节,家家都要准备不少由红、黄、白、黑、绿五色糯米饭搅拌在一起的“姊妹饭”以饷宾朋。 白天,江边、路边、沙滩上、草地上人山人海,入夜,江边的沙滩上、草地上,高亢的飞歌声、浑厚古朴的大歌声和情歌声交织在一起,在宁静的夜里传到很远很远。 牯藏节 系苗族重要的祭祖活动,13年杀牛祭祀一次。 每届历时三年。 “牯藏节”是最具特色、最能体现苗族民族文化的节日,活动内容既有庄重肃穆的祭祀,也有欢快的娱乐,是一个既娱神又娱人的活动。 求苗族的最重要的传统节日1-2个,要详细!!!1、花山节 踩花山是苗族传统节日。 云、贵、川等省苗族群众在农历正、二月间盛行踩山,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 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对歌、跳芦笙舞、寻求配偶;农老们则来到花场地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祝愿五谷丰登。 居于山区的苗民在节日内还要进行斗牛比赛。 屏边县的苗族还举办跳狮子和爬花杆的比赛。 2、开年节 开年节是苗族人民的“春节”,也称作“客家年”。 过年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按照风俗,苗族人民用对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 3、 四月八 苗族传统节日,又称“亚努节”,传说这个节日起于明代。 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苗族同胞要举行吃黑米饭、喝米酒、唱大歌等活动,以纪念、凭吊传说中的古代英雄亚努。 4、龙船节 龙船节是流行于湘西和黔东南施洞、松桃一带的苗族节日。 大都在农历五月初五进行。 这天除了角逐龙舟外,还有跑马、斗牛、踩鼓等活动。 5、 姐妹节 在贵州省东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为苗家“姐妹节”。 节日里,苗家按传统风俗都要吃“姐妹饭”。 这种饭是用姑娘们在山上采集的野花和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成的。 节日里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和“游方”活动。 苗族盛大的节日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较多,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 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苗族的历史悠久,南越族原住居民与其有渊源,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 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易暴露于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 后20世纪50年代后期苗族又开始创制拉丁化拼音文字。 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银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贵州六盘水的大花苗族节日有过“召龙节”、“苗年节”、“牯藏节”等。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uaibao/1960.html
在窗户旁边加一块木板 瞬间多了一个景观书桌 老公不听劝
吉利汽车超比亚迪 杀入全球前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