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优先资助14个研究方向

网联

纵览客户端讯(河北日报记者王璐丹)近日,京津冀三地科技主管部门发布了2024年度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项目指南,围绕京津冀“六链五群”中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两大产业链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前沿技术问题,设立了14个优先资助的研究方向。

2014年,三地设立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建立科研项目统一组织、统一申请、统一评审、统一立项、统一管理的“五统一”合作研究机制,累计投入经费8600余万元,资助合作项目177项,促成三地500多个科研团队开展合作研究。

基础研究

截至目前,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项目团队累计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0余篇,取得原创性成果40余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0余件,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0余项。“遗传性视网膜病变基因治疗”等部分优秀成果实现转化,单项转让金额高达1000万元,共产生经济效益近亿元。

“今年,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聚焦‘人—车—路—云’协同、智能网联汽车决策控制、手术机器人等方面,鼓励三地高校院所和企业组建优势团队联合申报,共同开展研究。”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的实施将有力推动三地重点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石家庄政府工作报告:城市向4大重点区域扩容

8月23日上午,石家庄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市人民会堂隆重开幕。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市长马宇骏作《政府工作报告》。

快来看看《政府工作报告》都有哪些内容↓↓↓

房地产建设相关重点提炼:

深入开展火车站、北站周边环境综合整治,临时建筑、违章建筑全部拆除,京广东街北地道竣工通车,新增绿地16万平方米。

石煤机、石药中诺中润地块城市更新项目控规动态维护方案已向社会公示,打造宜居社区新样板。

房地产解遗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263个“办证难”项目全部办理了相关证件。“烂尾楼”整治强力推进,通过公示三批28个项目的解决方案,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四横五纵一环”主街主路景观提升、1123条小街小巷全面整治、民心河综合改造工程、民族路综合型商业步行街改造进展顺利。

三环辅路贯通、建华大街南延工程加快建设,绕城高速以内高速公路取消收费工作有序推进,省管高速新增4个端口收费站全面开工建设。

全面开展私搭乱建、违章建筑专项整治,解决了一大批影响城市品位形象的顽瘴痼疾,违法建设乱象得到全面遏制。

新能源

省20项民生工程和市10件惠民实事加快实施,645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和5987套棚户区改造回迁房全部开工。

主城区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2所,汇华学院与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合并转设顺利通过国家评估。

市人民医院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市第三医院创伤救治中心、无极县医院建设加速推进。

——今后五年重点工作

以正定高新区为依托建设正定数字经济产业园,以鹿泉经开区为依托建设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园,以高新区为依托建设升级版的现代生物医药园区,重点从资金、政策、土地等方面全方位支持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率先突破,形成领头效应。力争到2025年,打造五个以上“千亿级”产业集群。

在滹沱河城区段布局现代新兴产业和服务功能,建设产城融合、开放包容、低碳绿色的高水平生态经济带,打造引领和支撑省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推进主城区地下水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取消城区西北部水源保护区,打开城区西北发展空间。

在二环内做“减法”,降低住宅和商业开发强度,强化对新建居住项目容积率上限值2.0的刚性管控,进一步疏解人口和低端低效产业,腾出发展空间。

在二环外做“乘法”,实施组团发展战略,加快鹿泉、藁城、栾城、空港组团扩容提质,强化外围园区、重点城镇的多点支撑,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向城市外围延伸,促进人流、物流、车流向外围疏解、扩散。

聘请世界顶尖规划单位和设计大师,对产业布局、城市风貌和景观、建筑进行高标准、高水平设计,新建一批城市标志性地段,塑造优美天际线、山际线。

加快推进石雄、石衡沧港城际铁路建设,推动衡昔高速、石忻高速、清魏高速建设,推进新元高速、石太高速、石黄高速绕城高速以内路段市政化改造,力争启动建设轨道交通二期工程,两年内打通现有断头的规划路。

加快中央商务区建设,打造城市客厅,新建一批体育场馆、国际酒店、文化中心,打造一批更高水准的特色风情街区、商业街区,建设一批集菜市场、早餐店、便利店、果蔬店等为一体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让“15分钟生活圈”成为现实。

今后城市游园建设的步行路和健身步道,一律采用柔性渗水材料,让广大市民从踩下去的每一脚中感受到城市的温暖和关爱。

有序推进城中村、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和公厕提标、小街小巷整治提升,加快建设市政道路、管网、公园等基础设施,推进城区“中心 四角”5座220KV变电站建设,积极开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示范,扩大海绵城市覆盖范围,全面消除城市内涝,让城市环境更加宜居。

开发石钢、华药、常山纺织等工业遗产,将和平路沿线打造成集文创、旅游、研学、康养于一体的创业园区,形成一条延续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的特色产业带。

推进裕华路、中山路、体育大街、中华大街、二环路等“四横五纵一环”以及民心河、环城水系景观全方位、高标准提升。

强制实行生活废品分类,保持私搭乱建、违章建筑治理高压态势,强力整治各类城市顽疾和不文明行为,让城市更规范、更顺畅、更有秩序。

各县(市、区)每年打造2个特色风貌建筑。深化正定古城保护成果,创建国家5A级景区,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

稳妥推进金融领域风险化解、房地产遗留问题解决、烂尾楼整治等工作,切实把好事办好,真正让人民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新改扩建公办园、创建普惠性民办园、创建省市级示范园300所,新改扩建中小学校278所,二环外新建8所普通高中。

打造京津冀蓝领教育培训基地,引进河北工业大学、东软教育集团等更多高等院校、教育机构在石家庄建设研究基地和教育基地,争取石家庄学院成功申取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本,培养支撑产业发展的本地人才。

报告分为四大部分

一、工作回顾

二、今后五年面临形势和目标任务

三、今后五年重点工作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一 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体系日臻完善。

——三大攻坚成效显著,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科技要素加速集聚,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内生动力有效激发。

——城乡建设全面加强,形象品质逐步提升。

——社会事业繁荣发展,民生福祉成色更足。

今年工作回顾

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分区分级差异化精准防控,因地因时科学调整防控策略,夺取了疫情防控阶段性胜利,以实际成效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深入开展“三包四帮六保五到位”活动,全力推动生产生活秩序恢复正常,经济运行态势稳中向好。

——经济运行秩序加快恢复。

——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改善。

——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

——城市形象面貌大幅改善。

——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同时,扎实开展 党史学习教育、“四史”宣传教育、“团结就是力 量”专题学习教育, 深入开展“三重四创五优化”活动和“抓住重大机遇、激发内生动力”解放思想大讨论,持续推进“六个专项行动”,营造“石家庄在行动”的浓厚氛围,全面树立民本意识、担当意识、精品意识、规矩意识、法制意识,提高标准追求,构建严责任、建制度、转作风、重细节、勤督查的工作落实体系。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市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服务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提高。

二 今后五年面临形势和目标任务

刚刚结束的中国共产党石家庄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对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工作要求、重点任务进行了系统谋划、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了 “解放思想、担当实干,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当好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排头兵和领头雁”的奋斗目标。 我们要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更加突出政府工作的政治性、科学性、系统性、精准性和人民性,全面贯彻落实好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奋力开创省会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今后五年面临形势

从我市看,正处于疫后经济恢复期、结构调整转换期、污染治理攻坚期,面临着发展的巨大压力、要素的趋紧约束、环境的容量制约,挑战与机遇并存,压力与动力交织。

奋斗目标

优先资助

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必须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省会意识,围绕“七个大跃升”目标建立科学完善的指标体系和工作标准,确保奋斗目标可考量可评价,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加快建设现代化省会城市。 到2025年全市生产总值超过万亿元,综合经济实力力争进入全国城市前30名。

一是产业体系现代化

▶打造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5个以上千亿级产业集群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60%以上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2%以上

▶数字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左右

▶全市R&D经费投入强度力争达到4%以上

▶具有地域特点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二是城市建设现代化

▶拥河发展战略扎实推进

▶“一主、四辅、一带、多点”的城市空间格局基本形成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

▶实现5G全域覆盖

▶城市生活废品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以上

▶中央商务区、城市客厅基本建成

▶公共服务设施达到国内一流标准

▶城市管理井然有序,建筑风貌精致美观,市容市貌干净整洁

▶主城区主次干道每平方米尘土残存量控制在5克以下

产业链

三是社会事业现代化

2024年度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优先资助14个研究方向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3年以上、街道(乡镇)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达到100%、每千人拥有婴幼儿照护设施托位达到4.5个以上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不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社会组织数等反映城市品质及居民生活质量的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大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加快建设国际化省会城市。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统筹经济、社会、文化和城市发展质量,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一是营商环境国际化

▶到2025年底,以企业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涉企事项网上可办率达100%

▶对外经济合作开放程度、投资贸易便利度、服务业国际化、国际影响力等评价指标进入全国城市先进行列

二是推动功能品质国际化

▶区域双语或者多语标识实现全市域覆盖、引进建设30个以上世界知名品牌连锁酒店、商场、学校等

▶布局100个以上免税店、进口商品精品店

▶正定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超过2200万人次

▶年国(境)外来石人数达到20万人次以上

三是推动贸易流通国际化

▶引进50个以上全球前20强金融机构、全球500强跨国企业设立分支机构

▶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达到15%以上

▶实际利用外资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

▶经济外向度达25%以上,形成开放型经济发展新高地

四是推动开放合作国际化

▶国际友好城市增加到18个以上

▶年度参加或举办国际展会100次以上

▶培育和引进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开拓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加快建设美丽省会城市。城市宜居品质显著提升,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愿景追求。

一是全面展现自然生态之美

▶到2025年,大气质量综合指数实现大幅改善,PM2.5浓度稳定在40微克/立方米以下,优良天数比例提高到65%以上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3%以上,万元GDP能耗比2020年降低19%

二是全面展现城乡面貌之美

▶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

▶新建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98%以上

▶新能源汽车上牌量占新车上牌量的比重达到20%以上

▶中心城区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超过65%

三是全面展现人文和谐之美

▶人口保持长期均衡发展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5%

▶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达到3万人以上

▶图书馆藏书量达到人均1册以上

▶律师万人比达到7.5人

▶全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到95%以上

▶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显著大幅提升

三 今后五年重点工作

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正当其时。面对新阶段、新目标、新任务,必须聚焦重点、突破难点,必须开拓创新、勇于革新,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创新高地,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提供强劲动力

围绕促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重点建立实施三大机制:

▶建立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机制。

▶建立中央创新区公共服务机制。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经纪人”机制。

(二)实施产业蝶变跃升战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提供核心支撑

集中实施三大专项行动:

▶项目建设会战行动。

▶数字技术赋能行动。

▶产业集群培育行动。

(三)实施城市能级提升战略,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形象,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提供重要载体

▶坚持高标准规划。

▶坚持高质量建设。

▶坚持高水平管理。

▶坚持高效能经营。

(四)实施县域腾飞崛起战略,夯实区域发展基石,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提供现实路径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大力淘汰低效产能。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大力加强县城建设。

(五)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提供坚实基础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重点实施四大工程:

▶现代种业提升工程。

▶农业节水示范工程。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工程。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六)实施环境优化提质战略,增强区域竞争潜力,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提供坚强保障

▶着力打造有利于惠民便企的政务环境。

▶着力打造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着力打造有利于企业成长的园区环境。

▶着力打造有利于绿色发展的生态环境。

▶着力打造有利于创业聚才的人文环境。

(七)实施扩大开放发展战略,拓展开放领域和空间,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提供优质资源

▶实施开放载体提升行动。

▶实施外资外贸助力行动。

▶实施国际合作拓展行动。

▶实施消费扩容升级行动。

(八)实施民生优先发展战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提供奋进力量

▶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扎实推进文体事业发展。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深化社会治理改革。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共同倡议

京津冀地区同属京畿重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当前区域总人口已超过1亿人,面临着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城镇体系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驱动,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是面向未来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京津冀空间协同发展、城镇化健康发展对于全国城镇群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为响应国家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参加两市一省规划学(协)会和城市科学研究会、规划设计院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京联合召开的“京津冀空间协同发展论坛”与会者,就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与区域治理达成共识。 现发出如下倡议:1、坚持生态优先为前提,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绿色、可持续的人居环境。 以区域资源环境,特别是水资源、大气环境承载力等为约束,严格划定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红线,明确城镇发展边界,合作推进“环首都国家公园”和区域性生态廊道建设。 提高城镇的用地集约利用效率,实现“存量挖潜、增量提质”,构建生态、生产、生活相协调的城乡空间格局。 加强城乡地域特点和人文特色塑造,保护传统村落,共同构建区域文化网络体系。 2、坚持区域一体、协同发展的原则,谋求城镇体系、区域空间、重大基础设施的协同发展与布局。 促进城镇功能合理分工,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着力培育区域次中心城市和沿海新开发地区。 强化京津高端服务功能合作对接,京津冀共同构筑面向国际的开放平台。 加快建立“网络化、低碳化、安全化”的区域交通运输体系,提升天津、石家庄等中心城市的客货运枢纽地位,与北京共同构筑国际门户和国家综合交通枢纽。 促进京津冀地区各机场之间的分工协作,立足北京新机场建设服务于区域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与国际物流基地。 着重完善互联互通的城际轨道网。 3、破除阻碍区域人口和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壁垒和制度障碍,促进多种形式的跨地区合作。 重点加强创新、文化、教育、医疗、旅游等的跨区域合作交流,推进多种形式的经贸合作。 通过区域治理创新,促进共建共享,建立区域竞合发展的良性格局,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两市一省应合作开展支持冀中南地区、张承地区绿色转型发展的研究。 4、建立跨区域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工作的新体制、新机制。 应充分发挥京津冀空间协同发展规划的综合协调平台作用,开展专项规划对接,加强重大空间布局问题的协商沟通。 充分利用区域内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以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城镇群发展理论与规划实践的创新。 “京津冀空间协同发展论坛”全体与会者2014年7月10日天津发布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路线图”日前,记者从天津市政府获悉,《天津市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15—2020年)》(简称“方案”)已获官方通过,标志未来5年天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了明确“路线图”。 据了解,天津方案涵盖提高先进制造研发水平、构筑交通网络、改革开放、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构建现代城镇体系五方面。 天津方案将“提高先进制造研发水平”置于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措施首位。 未来五年,天津将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形成技术领先、配套完备、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建成先进技术、创新要素、高端产业的承接地和聚集地等,支撑和引领中国制造业发展。 在构筑现代综合交通网络方面,方案指出,天津将以海空两港为核心、轨道交通为骨干,全面提高航运服务辐射功能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在改革开放方面,该市将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自创示范区和滨海新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形成营商环境与国际接轨、投资贸易高度便利、示范引领作用强劲的改革开放先行区。 在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天津将打造水绕津城、城在林中、天蓝水清;在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方面,该市将提升中心城区,增强滨海新区龙头带动,做强辅城和中等城市。 天津师范大学自由经济区研究所所长孟广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天津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工业城市,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上述方案突出了制造业,符合天津特色。 孟广文认为,天津制造业不仅应成为生产与加工装配基地,还应该向自主创新和总部基地方向发展,以形成处于高端制造业价值链的产业群,带动天津及区域经济发展,更好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京津冀协同发展”写入河北司法机关工作报告2016年1月10日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河北高院“)自觉把法院工作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大局中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坚持以法治方式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捍卫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安定。 此外,“京津冀协同发展”也写入了河北省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

求《中共保定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

中国共产党保定市第九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结合保定实际,讨论了制定我市“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深刻认识保定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制定好“十二五”规划,对我市未来五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充分认识“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过去的五年,我们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省决策部署,加压奋进,开拓进取,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我们正确把握保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又好又快发展、强市兴县富民作为中心任务,以此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我们不断深化对基本市情的认识,大力实施一主三次、工业西进、对接京津三大战略,创造性推动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我们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把项目建设作为核心之举,保持了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我们牢固树立持续保稳定思想,妥善处置社会矛盾和突发事件,圆满完成奥运安保、国庆安保任务,维护了全市大局稳定。 “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圆满完成,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超2000亿元,财政收入超200亿元,均比2005年翻一番,全市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来之不易的发展成就为“十二五”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紧紧抓住“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发展机遇。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国家京津冀区域规划即将出台,特别是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环首都经济圈的重大战略决策,将使我市毗邻北京的区位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我们必须深入谋划,主动对接,率先突破。 从自身看,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3000美元,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 特别是近年来,我市政治清明,社会和谐,发展的思路清晰,干事创业的氛围浓厚,完全有条件乘势而上、加快发展。 3、主动应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必须清醒地看到,后金融危机时代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国内外、省内外竞争更加激烈,我市发展面临不进则退、小进亦退的巨大压力。 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速度慢仍是我市面临的基本市情。 工业化进程不快、城镇化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县域经济实力较弱、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突出。 社会转型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社会矛盾易发多发,体制机制转换缓慢等发展制约加剧。 加快发展是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是全市人民的强烈愿望,也是“十二五”时期的核心使命。 一定要切实增强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努力开创“十二五”时期跨越发展新局面。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保持工作的连续性,体现目标的进取性,确保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保定实际情况,符合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 4、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继续围绕又好又快发展、强市兴县富民中心任务,牢牢把握突出抓发展、重点抓项目、持续保稳定、着力惠民生主基调,深入实施一主三次、工业西进、对接京津三大战略,把奋进“十二五”、实现新跨越作为统领全市各项工作的奋斗目标,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调整经济结构,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更加注重壮大县域经济,更加注重改善人民生活,全力打造更具实力、活力、魅力、竞争力的新保定。 5、“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 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指导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切实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坚持做到五个不动摇:——始终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 把加快发展作为推进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前提和解决保定所有问题的关键,凝神聚力抓发展,千方百计促发展。 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核心之举,通过项目带动,加快全市发展。 ——始终坚持协调发展不动摇。 把统筹兼顾作为推进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方法,处理好工业化与城镇化、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等各方面关系,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强市、兴县、富民相统一。 ——始终坚持低碳发展不动摇。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推进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树立低碳理念,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打造绿色、低碳、环保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既为当代提供发展支撑,又为未来奠定发展基础。 ——始终坚持和谐发展不动摇。 把社会和谐作为推进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保证,牢固树立持续保稳定思想,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妥善处理各类社会矛盾,努力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始终坚持共享发展不动摇。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进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6、“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十二五”规划目标的确定,要以奋进“十二五”、实现新跨越为核心,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相衔接,既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又振奋人心、催人奋进。 ——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人均指标力争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 一产调优,二产调强,三产调大,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外向度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节能减排扎实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 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龙头、次中心城市为支撑、县城和小城镇为基础的梯次城镇体系。 重大基础建设日益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 ——社会建设得到新加强。 科教、卫生事业加速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就业再就业空间进一步扩大,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管理日趋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经济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对接京津取得明显成效,经济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显著增强。 ——人民生活得到新提高。 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三、深入实施三大战略,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一主三次、工业西进、对接京津战略,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深入研究保定实际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 把一主三次作为重构城市空间布局、增强城市带动能力的有效途径,把工业西进作为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举措,把对接京津作为引领全市发展的方向性选择,加大实施力度,统筹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7、强化大保定中心城市龙头作用。 按照分区控制、分类指导的原则,以主城区为中心,完善大保定发展规划,对清苑、满城、徐水、安新实行一体化规划、建设和管理,明确功能定位,拉大城市框架,消除区县落差,拓展中心城市主体空间和辐射带动能力。 统筹“一城三星一淀”产业布局,充分发挥高新区和各级各类产业园区的作用,着力发展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文化、旅游、餐饮、物流等优势服务业,提升中心城市对全市经济发展的牵引作用。 加快电谷新区、高铁新区等城市主体功能区建设,发展壮大河北保定工业园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高校创业园区,实施中心城市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城区规模倍增计划,到2015年,“一城三星一淀”大保定城镇人口达到200万人。 8、提高次中心城市区域带动能力。 坚持把三个次中心城市作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增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以涿州为次中心统筹推进保北地区发展。 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环首都经济圈的机遇,发挥涿州毗邻北京的优势,全力启动建设100平方公里的涿州新兴产业示范区,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打造对接京津的桥头堡。 统筹制定涿州、涞水、高碑店环首都一线地区发展规划,加强与定兴、易县等保北各县的区域协调,整合优势,加快发展,形成保北经济板块,打造一线带二线、二线带全市、梯次带动、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 以定州为次中心统筹推进保南地区发展。 强化定州市的区域带动功能,完善城市规划,扩大城区规模,提升城市品位,增强经济实力。 坚持产业立市,加快建设唐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和沙河产业聚集区,提高汽车、电力、煤化工、食品等主导产业的集中度和竞争力。 加强定州与周边县市的规划协调和产业对接,辐射带动安国、博野、曲阳、望都等周边区域,重点扶持安国中药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形成保南经济板块。 以白沟新城为次中心统筹推进保东地区发展。 以中国箱包之都、京南商贸名城、保东中心城市为定位,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和商贸物流等产业优势,着力打造全市加快发展带动区、现代特色产业聚集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以白沟新城为区域中心,科学规划容城、雄县、高阳、蠡县等产业布局,培育壮大群体集中、特色明显、实力强劲、潜力巨大的保东经济板块。 9、力促西部地区加快发展。 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的意见》,继续加大对西部八县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西部大开发,促进山区大发展。 以京昆、荣乌、保阜等高速公路为发展轴线,充分发挥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坚持一手抓新型工业项目,一手抓绿色生态经济,形成西部地区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山前、山间经济板块,逐步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 着力支持涞源加快发展,发挥河北冶金工业园区和矿产资源、生态特色、交通区位等优势,加大县城规划建设力度,向河北经济强县和现代化中等城市迈进。 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加快保定发展的主要路径,一手抓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一手抓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 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意见》,构建低碳高效型产业结构、技术先导型产品结构、龙头带动型企业组织结构,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0、做大做强骨干支柱产业。 按照创新引领、重点突破、培育龙头、推进聚集的思路,扶持现有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带动能力强、财税贡献多、拥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从做产品、做质量向做品牌、做标准延伸。 以国际一流为目标,着力发展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业,提升龙头企业实力,扩大整体规模,完善产业链条,加快自主创新,叫响“中国电谷”品牌。 突出民族品牌和民营特色,着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做大做强整车企业,加快发展零部件企业,重点抓好一批整车专业化生产基地和汽车零部件协作配套基地建设,建设“华北轻型汽车城”和“河北长安汽车城”。 其它具备一定规模的产业,尽快扩大规模,提高水平,形成新的骨干支柱产业。 11、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实施品牌战略,开展企业对标行动,加速传统优势产业从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转移,努力打造一批生产规模大、品牌美誉度好、市场占有率高的领军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 纺织服装业,突出上规模、上档次、创品牌,依托白沟箱包、容城服装、高蠡纺织、博蠡胶带、安新制鞋,建设京南纺织服装加工基地。 食品饮料业,以发展有机食品、特色食品、功能食品为重点,建设不同区域、各具特色的食品加工产业带。 化工医药业,引导企业向精细化、高端化发展。 建材业,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提高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打造西部绿色建材和环京津新型建材产业带。 塑胶、肠衣、雕刻等其它具备一定优势的传统产业,加快改造升级步伐,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产业集中度。 12、积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 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放在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突出位置。 以高新区、涿州新兴产业示范区和各级各类科技示范园区为平台,准确把握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抢占经济和科技竞争制高点。 着力推动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制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形成新的经济支柱。 支持新能源汽车研发和生产,加快产业化进程,提高市场占有率。 13、着力加强重点项目建设。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核心之举,加大谋划和跑争力度,确保每年重点项目规模、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重点实施一批规模型、财源型、环保型工业支撑项目,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现代服务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以大项目引领大产业、支撑大投入、实现大发展。 14、发展壮大工业园区规模和实力。 坚持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合,加快建设一批产业结构合理、聚集效应明显的工业园区和工业聚集区,形成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省级开发区为支撑,市级产业园区为依托,县级工业聚集区为补充的发展格局。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简化入园审批手续,搭建投资融资平台,促进项目向园区投放、企业向园区集中、各类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 健全园区管理机构,理顺园区管理体制,确保园区建设规范、有序推进。 15、加快发展服务业。 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社会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着力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突出“文化古城、山水保定”两大主题,以建设环首都旅游带为重点,整合资源、打造精品、完善设施、改善服务,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游、自然生态游、休闲度假游等特色旅游和旅游产业聚集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加快由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转变。 发挥交通和区位优势,以产地物流和第三方物流为重点,扶持发展一批物流园区和龙头企业,打造面向京津的第三方物流产业基地,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和会展经济。 积极培育养老、社区、中介等新兴服务业。 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 16、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指导意见》,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清洁能源,搞好节电、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 严控新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坚决淘汰落后工艺和落后产能。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企业循环、区域循环和工业、农业、城市循环发展。 建立有利于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健全节能减排市场调节机制,强化统计监测和目标责任考核。 五、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增强城镇辐射带动作用把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以更大的气魄、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加快人口、产业和各类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提高全市城镇化水平。 17、构建梯次型城镇体系。 认真落实《保定市一主三次城市发展规划纲要(试行)》,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次中心城市为支撑,以县城和小城镇为基础,构建布局合理、梯次辐射、拉动明显的城镇体系。 改造保定旧城区,建设新城区,拉大城市框架,拓展发展空间,提升承载能力。 加快清苑、满城、徐水、安新与保定主城区在水系、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公共交通、社会保障、户籍制度等方面的全方位对接。 打通乐凯大街南延、七一路西延、朝阳大街北延、白洋淀大道、白洋淀北线旅游快速路等中心城市组团之间更多的连接通道。 加快定州、涿州和白沟新城三个区域性次中心城市建设,打造产业集中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区域城镇体系。 积极推进县城向中小城市发展,加快乡改镇进程,打造一批特色中心镇。 加大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力度,促进更多农民向市民转变。 18、提升保定城市品位。 把提升品位作为城市建设的主线,打造以“京畿重地、文化名城、山水保定、低碳城市”为标志的城市名片。 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提升保定城市品位的指导意见》,坚持规划至上、精细至上、生态至上,促进历史、文化、生态相互融合,每年谋划实施一批城市建设重点工程。 在实现两库连通、西水东调、引水济市的基础上,打造“两环四廊、五湖十园”等高标准水韵景观,加快推进穿府补淀工程,打通市区通往白洋淀的水路,完成大水系建设。 搞好城市绿化,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科学配置学校、医院、市场、文化设施等公共资源,坚持公交优先原则,打造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建设一批城市标志、城市符号和品位街区。 新建改造一批城市主次干道,谋划建设一批城市立交桥、高架路。 基本完成市区城中村改造。 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 19、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京石客运专线、保津城际铁路、京石城际铁路建设,谋划建设京石城际铁路高碑店—白沟新城支线。 建成京昆、张石、张涿、保阜、荣乌高速公路,规划建设西柏坡—阜平高速公路、石家庄—黄骅港高速公路曲阳支线、大广高速公路白洋淀支线,谋划推进曲阳支线北延—曲阳灵山、曲阳灵山—涞源高速公路建设,改扩建京港澳高速公路保定段,实现高速公路县县通。 积极谋划推进保定民航支线机场建设。 围绕全市区域发展整体布局,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全面提升县乡村公路通行能力。 加强电源、热源、气源等能源保障建设,加快推进西北郊、东北郊、涿州热电联产项目。 完成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保障城镇供水安全。 加快输气管网建设,实现县县通天然气。 积极发展光电、风电、水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项目。 加快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促进通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城乡覆盖。 六、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以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为核心,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20、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抓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稳定增加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优型设施蔬菜比重,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加快发展林果业,扩大规模,打造品牌,建设一批面向京津的蔬菜生产基地、畜禽养殖基地和果品生产基地。 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成果转化率、良种使用率。 21、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按照培植龙头、建立基地、带动农户的原则,建设一批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重点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开发一批高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拓展增值空间。 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支持农民以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 把“一村一品”建设与标准化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培育一批农产品深加工特色产业聚集区。 22、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核心。 严格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 引导农民优化种养结构。 加快各类农产品市场建设,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 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劳务输出,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 23、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强化规划引领、产业带动,尊重农民意愿,稳步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 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和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学校、幼儿园、卫生室、图书室等公共服务设施。 增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推进农田节水项目建设,完成大中型病险水库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有效治理水土流失。 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着力解决集中连片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 24、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推进农村征地制度改革,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 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 鼓励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贷款,健全农业保险制度。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提高县乡基本财力保障水平,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建立健全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机制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机制。 25、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引导城市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农村市场,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等值化发展。 加速农村工业化,改变农村生产经营模式,推进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和延伸,逐步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管理、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安全生产、医疗卫生和人口服务等信息系统和管理平台。 集中力量抓好白沟新城等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途径。 七、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增强全市发展的整体实力坚持把县域经济作为全市发展的根基,理顺体制机制,加强县城建设,壮大特色产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对强市富民的支撑作用。 26、构建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 本着提高效率、有利发展的原则,主动适应省管县改革趋势,逐步理顺市、县(市)管理体制。 构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划管理、财税管理、土地管理、金融服务等制度体系,提高各种生产要素和发展资源的配置效率。 坚持分类指导,改革考核办法,下放管理权限,完善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 深入开展县域经济发展对标行动,各县(市)经济总量、规模企业和财政收入净增量每年都要有明显增长,一批县(市)进入全省30强。 27、发展壮大特色产业。 坚持特色兴县理念,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县域主导产业。 制定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和鼓励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集中,支持一批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思路,培育发展一批新兴县域特色产业。 实施县域经济“四名工程”:每个县(市)都要培育一个“知名特色产业”、一个“知名特色园区”、一批“知名特色企业”、一批“知名特色品牌”,每年都要新建、投产一批特色产业重点项目。 28、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消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性障碍。 着力推进政策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努力实现民营经济总量、比重和企业规模的新突破。 着力建设中小企业创业辅导、融资担保、技术服务三大平台,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倾斜。 创优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对纳税大户进行表彰奖励,营造全民创业、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29、加大县城建设力度。 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县城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把县城作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努力建设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特色鲜明,辐射带动力强、充满活力竞争力的县城群体,提高承载和带动能力。 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路网、水网、电网、热网、气网和污水处理厂、废品处理场建设,提高环境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县城建设与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依托县城建园区,努力实现集约经营、集群发展。 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统一规划,分批实施,提高县城建设的质量和品位。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uaibao/5464.html
米切尔点燃骑士 逆转了魔术 生死之际的历史
较劲 五一档票房迫近16亿元! 末路狂花钱 五一消费调查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