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口说话 他在三星堆修文物 让青铜器

原标题:他在三星堆修文物,让青铜器“开口说话”

雕刻精美的青铜树、金光闪闪的黄金面罩、威严庄重的青铜人头像……今年上海博物馆东馆试开放后,三星堆·古蜀文明展掀起一波看展热潮。在璀璨震撼的展品背后,有着文物修复师的不懈努力。上博“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团队在将近一年的时间内,交替往来于上海和四川广汉两地之间,完成了近百件(组)的三星堆出土青铜文物的清理与修复工作,其中近五十余件(组)青铜文物是运至上海进行修复的。

住在三星堆修文物是怎样的体验?出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怎么样?澎湃问吧邀请上博青铜器修复师张珮琛一起聊聊三星堆出土文物的修复工作。

张珮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传承人、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器物修复研究室研究馆员。

点击图片即可提问

三星堆文物是怎么修复的

@药师傅: 为什么许多青铜文物要运到上海来进行修复?

张珮琛: 三星堆青铜文物之所以会运到上海进行修复,主要是因为上海拥有先进的文物修复技术和专业的修复团队。在中国,上海博物馆作为国内重要的文物收藏与研究机构之一,具备丰富的文物修复经验和高水平的修复技术。文物保护科技中心拥有大型CT扫描和“热释光”检测等多种科技检测设备与技术,借助这些先进的科学仪器可以揭开文物身上隐含的信息,为人文研究提供有力支撑。此外,上海博物馆曾经举办过全国性的青铜器修复培训班,培养了一批专业的文物修复人才,其中包括参与三星堆文物修复工作的专家。

文物修复工作往往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包括考古学、材料科学、化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拥有较为完善的科研环境和资源,能够为文物修复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便利。因此,将三星堆青铜文物运到上海进行修复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三星堆遗址考古新发现现场

@zzZ多喝白开水: 青铜器修复和其他种类文物的修复有什么不一样?

张珮琛: 不同材质和类型的文物都具有其相应的特点,青铜器修复相较于其他种类文物修复,具有一些独特的特质和挑战:

1. 材料特殊性:青铜器主要由铜、锡等金属合金制成,这些材料在地下埋藏多年后会发生腐蚀和变质,产生各种复杂的病害,如锈蚀、变形、破碎等。病害的丰富性需要修复者掌握更为特殊的化学和物理方法。

2、纹饰和形制的复杂性:青铜器往往具有精美的纹饰和独特的形制,这对修复者的艺术修养和雕刻技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技术专业性:青铜器修复是一项技术性极强的工作,修复过程中需要进行清洗、除锈、矫形、拼接、刻纹、翻模、铸造、配缺、打磨、作色、做旧等多个精细的工艺环节。这不仅要求修复者具备精湛的手工技艺,还需要对青铜器的材质、制作工艺、历史背景和艺术风格有深入的了解。

4. 修复与保护的结合:青铜器修复不仅包括对文物本身的直接修复,还包括对文物所处环境的控制和保护,以防止未来的损害。这要求修复者不仅要掌握修复技术,还要了解预防性保护的知识。

总之,青铜器修复具有其独特的技术要求和文化价值,它不仅是对文物本身的复原,也是对古代文明和传统工艺的一种致敬和传承。

@伊丽莎白的鸭: 金面具笄发青铜人头像表面覆盖的是真的黄金吗?出土后会受到氧化等影响吗?用什么工具清理呢?

张珮琛: 金面具笄发青铜人头像的表面覆盖的是真的黄金,但并不是100%的纯金,其中还有一部分的银。黄金作为惰性金属,具有优异的耐腐蚀能力,在埋葬环境中不会受到氧化。表现的附着物可以通过化学螯合剂以及超声波物理清除的方法清理。

这一次考古发掘过程中,有哪些令你难忘的故事?

张珮琛: 考古工作是一项严谨的科研工作,不过在工作时候常常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比如三星堆发掘。三星堆出土的人头像,尤其是那些具有显著特征的青铜面具,如突出的眼睛和夸张的造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好奇和猜测。很多人怀疑三星堆出土人头像是不是地球人。

其实我认识的不少西南地区本地人与三星堆人像之间存在高度相似性,这可能是由于地域文化和遗传特征的延续。有次一位四川文保的同事来上海出差,大家都发现它的面部五官和三星堆人头像非常相似,以至于后来都忘了那个人的名字,但是一提起“三星堆人”就立刻想到是他。

高科技如何应用于文物修复

数字技术在文物修复中是如何应用的?

张珮琛: “数字技术”是一个大概念,在文物修复中的各个范围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

1. 数字化采集与建模:通过使用激光扫描仪、摄影测量等三维采集技术,对文物进行高精度的数据采集和建模,为后续的修复工作提供精确的参考。

2. 虚拟修复:利用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和算法,对文物的数字模型进行虚拟修复。这种方法可以在不接触原件的情况下预测修复效果,为实际修复提供指导,同时避免了对原件的二次损伤。

3. 3D打印技术:在文物修复中,3D打印技术可以用来复制缺失或损坏的部分。通过扫描文物的现存部分,建立三维模型,然后使用3D打印机打印出缺失部件的复制品,这些复制品可以用于文物的完整修复。

4. 材料分析与选择:数字技术可以辅助分析文物的材质特性,帮助修复者选择最适合的修复材料。例如,通过光谱分析技术可以确定文物的化学成分,从而选择与之相匹配的修复材料。

5. 监测与预防性保护:数字技术还可以用于文物的长期监测和预防性保护。例如,通过安装传感器和监测系统,实时收集文物的环境数据,如温湿度、光照强度等,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保护文物。

6. 公众展示与教育:数字技术使得文物可以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形式进行展示,增强了观众的互动体验。

7. 文创产品的开发:3D打印等数字制造技术还可以用于开发文物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如复制品、模型等。

总之,数字技术在文物修复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修复的精确性和效率,还拓宽了文物保护和传播的途径,使得文物修复工作更加科学、系统和可持续。

夕阳余晖下的三星堆

@我的世界MC: AI和3D打印技术,将来会取代人工修复文物吗?

张珮琛: AI和3D打印技术已经在文物修复领域开始应用,虽然带来了显著的效率提升和精确性增强,但它们目前不太可能完全取代人工修复文物的工作。原因如下:

1. 艺术性和专业性:文物修复不仅仅是技术性的复原,更是一种艺术创作和专业判断的过程。往往资深修复师的经验和直觉在很多情况下是无可替代的。

2. 复杂性和多样性:每件文物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现状,需要个性化的修复方案。AI和3D打印技术虽然能够处理一些标准化的修复任务,但对于复杂多变的文物修复工作,仍需人工进行综合判断和灵活处理。

3. 文化传承和教育意义:文物修复本身是一种文化传承活动,通过手工修复,可以培养新一代的修复师,传递修复技艺和文化知识。如果完全依赖技术,可能会削弱这一人文非遗技艺的传承。

4. 伦理和法律考量:文物修复涉及伦理和法律问题,如何修复、修复到何种程度,需要人类专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标准进行决策。

5. 技术局限性:尽管AI和3D打印技术不断进步,但目前仍然存在局限性,如对文物材质的理解和处理、对细微痕迹的识别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AI和3D打印技术将成为文物修复的有力辅助工具,与人工修复相结合,共同推动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

@你的名字约定的地方: 报考文物修复专业有前途吗?非名校毕业是否很难在本领域找到工作?

张珮琛: 文物修复是一个小众职业,也就意味着市场对于这类人群的需求量不高,但专业度很高。不过随着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文物修复专业的毕业生在博物馆、文博管理机构、文物考古研究机构、文物修复公司、文物拍卖等单位有着广泛的就业机会。此外,国家对于文保事业的重视和文化复兴计划的提出,也推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

名校毕业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确实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文物修复专业不仅看重学历背景,更注重个人的专业技能、实践经验和对文物保护的热情。学生在学习期间应积极参与实习、实践项目,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和修复能力。此外,跨学科学习、持续进修和专业认证也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国内一些高等院校已经开设了文物保护与修复相关的本科专业,如文物保护技术理论、文物保护与修复、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等,这些专业培养了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合适的院校和专业进行深造。


刘新宁《与青铜器对白》

几百件或大或小、形态不一的器皿静静地坐卧在那里,以一种沉默凝重的姿态。在灯光的辉映下泛着熠熠的光泽,仿佛一个垂暮的老人在夕阳下回首曾经的沧桑。当然,这样一个庞大的族群,每人的经历也不尽相同,有的也许是在品咂挹过的酒浆,回味盛过的麦饭,有的也许还在留恋煮过的膏脔,摆过的供品,那些盉、盘或许在追想自己曾装满清水盥洗过某双纤纤玉手,或涤荡过精美的罗帕,至于那些乐器,一定是在向遥远的时空里捕捉演奏过的《大雅》《小雅》《商颂》《鲁颂》……

这是一种远古时期的金属,看到它,人们会不自觉地想到“历史”二字,而用它造出的器物又让人感到一种奇妙、神秘和诡谲的美。是的,这是青铜器,是从地下掘出的数千年前的物品。它是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代表和佐证,也是推动那个时代前进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元素。

上海博物馆一楼展厅放置的正是它们,淡绿色的金属质地和微微的铜味将我的思绪拉向了亘古的年代。遥想数千年前,刚刚走出蒙昧的祖先,发现红铜加入锡或铅炼出的合金强度更高,熔点更低,铸造性也更好,于是就用这种新的金属铸鼎、制矛、做杯、打造各种生产、生活和用于战争及演奏的工具。从此,古人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青铜碰撞出的声音也开始回荡在原始宁静的天地间……。

随着历史的进步和时光的推移,它们在完成使命后,带着酒香、水痕、血渍,甚至击打过的余音一件件沉入地下,不再经受世事的风雨。几千年过后,当它们被重新唤醒,不但没有腐朽,而且依旧丰采迷人,并撩拨着人们以种种大胆离奇的想象去猜测和推断与之有关的事儿。的确,面对一件件精美的尊、觥、爵、鼎、矛、盘、钟……无法不让人沉迷于那个古老神秘的洪荒岁月。

酒是祭祖奉神、宴请宾客的必备之物,因此,青铜器中酒器最多,有爵、觚、角、觯、觥、尊、卣、瓿、壶等。它们展示了这个古老民族和这块土地上人们质朴率真、热爱生活的品性,“我始酌彼金尊,维以不永怀。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酒文化的兴盛是文明的象征,但因酒误事的也不少,商纣王酒池肉林,周幽王好色贪杯,都落了个亡国下场。由此可见,通过一个时代兴盛的事物也能透视出这个时代的优劣和气数……

隐隐吴山,目睹过金戈铁马的撞击;星星渔火,照亮了当年争霸的沙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白桦的《吴王金戈越王剑》曾感奋了许多读者和观众。上海博物馆就收藏着一把越王勾践剑,据说空运上海时装在了一个木盒里,还裹上了海绵和纱布,但它还是刺破了层层包装。尘埋千年的利器不减当年的锋芒,霜刃的威力战胜了强大的时光。“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戈矛的打造和刀剑的挥舞显示的正是这个民族不甘受侮的精神。

乐器在青铜器中也具有一定代表性,编钟就是按一定次序组合起来的几种钟。闭上眼睛,在幻想中我敲响了这远古时期的洪钟。乘着悠扬的乐音,我的魂灵生出了一双翅膀,逆着时光飞向了数千年前,赶赴了一场贵族的盛宴。饮着纯粮酿造的琼汁,吃着喷香的鹿肉,听着编钟上荡出的宫商角徵羽,想着数日前荒原上的那一场混战,似乎每一把青铜宝剑上都沾着未干的血。“经始灵台,经之营之。于论鼓钟,于乐辟雍”,我是在和谁共赏这青铜古乐呢?我不知道。面对这些琳琅满目、蔚为大观的器具,想着由它引出的同时代的炙口诗篇,怎不让人从心灵深处感到震撼。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呀,那个时代的人创造出了怎样的物质与精神之美。在那个以青铜、车马和农耕为主体的社会基础上,先人们竟然给后世留下了这样一个“郁郁乎文哉”的盛世,让他的子孙在挖掘前辈历史猜测祖先生活时,能从这些零星片断的诗意和精巧的器具中,透过血与火的篇章生出骄傲与敬畏。陶醉了、沉迷了,我用想象之手执起造型精美的觚、爵,饮一口陈酿了无数个日月的琼浆,醉倒在了诗经的字里行间,醉倒在了零星散乱的古籍中,醉倒在了三星堆的面具前……。

其实,青铜器的本色是金黄的,只是时光让它变成了淡绿,由此显示着磨砺的深沉和风霜的饱满。而它每一件的造型、功能、铭纹,都已在欣赏者和研究者的注视与沉思中化成了一段段远古的往事和传说,让人们在大胆猜测小心求证中,甚至在梦幻里被引到一个充满诗意和未知的领域。

走近青铜,就是走近一个民族的背影;对话青铜,就是与一种远古的力量交流;感受青铜,就是感受祖先对生活的热爱和创造的非凡。

青铜,好美!

三星堆文化之青铜树:古蜀先民为何而造?用意何在?

说起三星堆,可谓是中国历史文化中一个灿烂且神秘的分支,它的灿烂在于不仅在考古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还在历史学、民族学、文化学、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等领域吸引着众多研究学者的探索与发掘。 而它的神秘,则在于众多出土的不同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特殊器型,以及未见著录的众多奇诡形象,纵使在这几十年间,对于三星堆的研究从未间断,也不断有新的成果出现,可我们依然很难破解三星堆文化,甚至众多学者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不得不说,这段灿烂而神秘的文明给我们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 伟大的文明就应该有点神秘,中国文化过于清晰,幸好有个三星堆。 而三星堆中,最为神秘也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颗巨大青铜树,这不仅是因为它形体高大,形像奇特,更在于其涵义难明,可以引起很多遐想,有学者认为这都是当时土地崇拜的体现物,外界更是将其与《山海经》中的神话记载联系在一起,可这神树究竟为何而来?古蜀先民又是抱着怎样的心态创造了青铜树这样的器物呢? 1986年7月至9月,四川省考古所对广汉市城西鸭子河畔的发掘,出土了一系列令世人震惊的青铜文物:巨大的纵目残缺面具、夸张的立人像,还有碎成千片的神树。 文物出土仅仅是一个开始,清点和修复才是重中之重。 而这些祭祀坑里的文物在被掩埋之前已被人为敲碎、砸扁,燎祭中被火焚烧,然后投入坑内,填土,再层层夯实,因此器物变形、扭曲和破损的程度相当严重,给修复工作造成了极大困难。 而神树出土的现状更是惨烈,主持修复青铜神树的杨晓邬曾经这样说,树干在坑内断成 3 节,树枝残断成 18 节,树座残破为 4 大块,树底盘能拼对的残片为 30 多块。 神树上的鸟、果实、挂饰架散布于坑内的残碎片中,几乎无完整性可言”,有些 “埋土层夯紧后导致扭曲变形”,“有的枝干上果实的托柄已经被火烧得呈半熔化状”。 同年底,修复团队正式展开了对神树的修复,历时十年,才将其中最大的一颗修复完整,专家称之为一号神树,修复结束后,1997 年三星堆博物馆正式开馆,青铜神树以不凡的气度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件全世界已发现最大的单件青铜文物,一面世,便引起全球学者哗然。 我们现在看到的青铜神树,残高396厘米,下部有一个圆形底座,三道如同根状的斜撑扶持着树干的底部。 树干笔直,套有三层树枝,每一层三根枝条,全树共有九根树枝。 所有的树枝都柔和下垂。 枝条的中部伸出短枝,短枝上有镂空花纹的小圆圈和花蕾,花蕾上各有一只昂首翘尾的小鸟;枝头有包裹在一长一短两个镂空树叶内的尖桃形果实。 在每层三根枝条中,都有一根分出两条长枝。 在树干的一侧有四个横向的短梁,将一条身体倒垂的龙固定在树干上。 可惜的是,树顶端依旧残缺,因为没有参照物,也没有任何资料记载,残缺的谜团,或许只有等到又一棵一模一样的青铜神树出土,才会真相大白。 关于青铜神树的内涵,目前在学术界尚存在不同看法,但将铜树界定为“神树”,则是共识,而这神树的由来,或许在《山海经》中可找到端倪,在《海内经》中有载: 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 大暤爰过, 黄帝所为。 在《山海经·大荒东经》中亦有记载: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 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 有谷曰温源谷。 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其大概意思是,上古时期,太阳(金乌)的栖身之树,名叫扶桑。 不管是建木或是扶桑,三星堆铜树的形象都能与之对应,而笔者更倾向于后者,三星堆铜树上所铸的神鸟当即神话中金乌(即太阳)的写照。 所见的残树铸饰九鸟,可猜测原顶部也有一只,这符合“扶桑”的“上有十日”这一最为显著的特征,当然,这也仅仅是猜测。 可古蜀先民为何造树,用意何在,这也值得我们去探究。 根据民族学的研究,树的崇拜在世界范围内许多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中广泛存在,但花了如此精力将信仰创造为青铜“艺术品”的,目前只见于三星堆。 而对树崇拜的实质就是生殖崇拜。 同样也是为了生存,人们希望赖以生存的粮食(庄稼)像大树那样子满果实,获得丰收,于是在春种秋收之时建立神社,施以祭祀,社祭由此产生。 古人称封土祭祀的地方为“社”,而这种祭祀之用的树则被称作是社树。 在《史记·孔子世家·索隐》中记载: 古者二十五家为里,里各有社。 《尚书》中说,大社要植松,东社植橡,南社植桦,西社植栗,北社植槐。 可见社树在中原大地被赋予了如此神圣的意义,人们对其尤为崇敬,甚至不允许随意触动,并将社树视作自己的祖先一般,《淮南子说林训》记载: 侮人之鬼者,过社而摇其枝。 此外,树寿命长的特点被人们所认识,在此基础上,人们追求长生不老的观念,就与树结下了不解之缘,有关不死树、天梯的神话传说便应运而生。 而三星堆神树也极有可能是为祭祀所造,现代学者们还猜测青铜树本身很可能就是一个祭台,是向神灵供奉和祭拜的场所。 在已经复原的青铜树上,不仅有龙有鸟,还有悬挂其他零件的痕迹,这些物件很有可能就是奉献给神灵的祭品。 正如被誉为“人类学之父”的爱德华·泰勒曾经说的: 树木就是祭坛,而丛林就是庙宇……在这种树上,用线悬挂着无数贡品。 此外,还能从二号神树残缺的底座上,找到一些印证:能够看到手部残缺的三个青铜人像(可能是祭司)。 按照出土的其他青铜人像推测,这三位“祭司”很可能双臂前伸,手持璋、琮之类的礼器。 这明白地向我们展示了青铜神树作为祭坛的宗教意义,“社树”的含义不言而喻。 这其实是一种神崇拜,或者说是自然崇拜。 人类最初的宗教是自然发生的自然崇拜,主要是针对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因此世界各地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太阳崇拜。 人类所塑造出的最早的神是太阳神,最早的崇拜形式是太阳崇拜。 世界上的太阳崇拜有五大发源地:中国、印度、埃及、希腊和南美的印加文化。 上古时期的蜀先民同生活于其他地域(包括中国的和外国的)的人们一样,在日常生活方面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祭天、祭地、祭自然、祭图腾、祭神灵、祭祖先,以此求得护佑,获得精神上的力量,以维系团结,维系社会。 母系氏族出现之后,自然崇拜和灵物崇拜又抽象为“图腾崇拜”,三星堆神树上的铜鸟,或被视作太阳的图腾。 三星堆神树上盘踞的龙同样引人思考,龙的形象在古人心中可谓无比崇高,这其实还是上古时代,龙孕育之初时的意识形态的延续,而龙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 人类产生之初,只会追逐自然生长的蔬果等食物。 之后,随着组织和协作的能力逐渐加强,人类于是开始狩猎。 进入狩猎时代,可以说“龙”的产生温床也就想成了。 狩猎活动经验的积累,让人们对动物认知夹杂着幻想,人类文化此时也进入了“万物有灵”的时代---龙就是这个时代的思想意识的展现。 动物们翱翔于天空、潜游于水底,可以无足而行,可以蛰伏而届等等的奇异能力,让人们开始崇拜与向往。 古人对蛇、鳄、鱼、猪、马、牛、鹿等诸多动物超能力的向往,对雷电、云雾、虹霓、龙卷风等多种天象的畏惧,融合交汇,便产生了龙。 水利神和农业神,以兴云布雨、司水理水为天职,以天下人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龙兼而有之,怎能不被崇拜? 老百姓敬畏龙,是希求衣食无忧、安居乐业,而古代天子皇帝也以龙作为图腾,以龙袍加身,也怀着国泰民安的希冀。 龙,则是以一种天神的形象出现,古人祭天,除了缅怀先祖外,绝大部分仍是祈求风调雨顺,对“天”和“龙”的崇拜其实是部分重合的。 事实上,除了神树和神鸟,三星堆同时也出土了虎、蛇、鱼等造型的考古材料,这说明古蜀先民和许多早期的原始文明一样,有着广泛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 对于古蜀先民造树的用意,如今我们大概不能全然了解,但数千年后的今天,当“神树”重新挺立在蜀地,或许也为我们揭开了华夏文明起源探索的新篇章。 当然,此话并非无稽之谈,自古至今,中原的汉族对于历史的认知是以自我、以“中原”为中心的,即除我之外,四面皆为蛮夷。 这种自我意识,大大局限了文化流通,现代考古学家花费近百年的研究成果,一次次颠覆了我们的固有认知。 我们可以知道,除了夏商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阶级政权和功能分区明显的大型城市。 我们也可以知道,除了中原,在东南沿海和蜀地所谓的“蛮夷之地”上,青铜文化和玉文化也有着独特的风格流派,他们的工艺水平甚至还超越了中原地区。 我们仍然知道,人类早在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原始宗教、神灵崇拜和祖先崇拜,而在商周时期已经形成的非常完备的祭祀制度和体系。 当然,除了中原,除了以三星堆文化为代表的古蜀地,还有更多地方,藏着我们不知道的文明。 我们将越来越清晰的知道,五千年华夏文明其实是多重起源,多区域文化的发展和扩张促成了华夏文明的最终形成。

最近有什么发人深省的纪录片吗?

以下是最近一些发人深省的纪录片,它们在提升内容质量方面已经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和润色,同时纠正了时态等错误,每个条目一段,条目之间换行,以便更好地阅读理解:01:《真相访谈》(豆瓣评分:9.6)这是印度著名影星阿米尔·汗主持的一档电视节目,反映印度社会现实。 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纪录片,但依然值得推荐。 节目共播出了3季。 02:《法医密档》(豆瓣评分:8.2)《法医密档》通过真实案例,带观众近距离了解法医是如何工作,如何运用技术手段揭示真相,让死人“开口说话”。 03:《刑事调查大揭秘》第1~2季(豆瓣评分:9.1)这部来自美国的刑侦类纪录片记录了近50年来一些高级别的谋杀案件。 它不仅记录了侦破过程,还强调了侦破手法。 04:《手术两百年》(豆瓣评分:9.4)这是中国第一部全景展示人类与疾病抗争的科学纪录片。 05:《西南联大》(豆瓣评分:9.3)在抗战时期,中国西南的边城昆明诞生了一所特殊的大学——西南联合大学。 这所学校由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三校合并而成,遗憾的是,它仅存在了9年时间。 06:《幼童》(豆瓣评分:9.5)在1872-1875年间,清政府向外派出了四批留学生,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平均年龄只有12岁。 07:《国宝档案特别节目《考古大发现》》(1080P)该节目包括悬泉置遗址、南海一号沉船、海昏侯刘贺、洛阳永宁寺塔、大云山汉墓、南京大报恩寺、雷峰塔、三星堆等珍贵文物的考古发现。 08:《海昏侯大墓考古发掘现场》汉废帝刘贺的墓葬是中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列侯等级墓葬之一,2015年入选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09:中国考古桐笑古探秘 —— 马王堆传奇在湖南省长沙市东郊的平原上,发现了两座奇怪的土丘。 1970年代的发现使一具千年不朽的女尸公之于众。 如今,马王堆出土的文物被收藏在“湖南博物馆”。 10:《我在故宫修文物》(豆瓣评分:9.4)该纪录片记录了修复者修复书画、青铜器、陶器、纺织品、宫廷钟表等文物的故事,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了解文物修复专家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 11:《寻味顺德》(豆瓣评分:9.0)《寻味顺德》的制作者团队来自《舌尖上的中国》,由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李立宏解说。 该片不仅讲述了珠三角的悠久传统,致敬祖先的智慧,更表达了一个主题:在美食传统中寻找前行的力量。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uaibao/6523.html
盯上 越来越多孩子被白血病 4样东西是元凶 家长要让娃远离
新款起亚EV6预告图 今年5月正式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