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起张雪峰指导的高考生怎么办

帮助寒门子弟做出正确的志愿选择,还需要第三种方案——来自社会力量的帮助。

撰文丨艾川

又到高考季,教育焦虑的气氛充斥天地间。

考完了,焦虑还没完,因为还有最操心的一关——填报志愿。 “三分考,七分填”,茫茫多的选择,选错一步误终身。

今天是“劝人学医,天打雷劈”,明天又成了“劝人学法,千刀万剐”。被填报志愿的恐惧支配的不眠夜,无数思绪在脑海里反复暂停回放的辗转反侧,甚至成了很多人多年后的梦魇。

哪里有焦虑,哪里就有生意。有专业人士估算,高考志愿填报指导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10亿元。行业头部无疑是网红张雪峰,“峰学蔚来”的一课难求。

6月5日界面新闻的报道称:

峰学蔚来APP目前上架的高报类课程产品仅两款,进阶版高报服务Pro的本轮名额显示已售罄。

张雪峰在此前的直播中也声称:“不要期待在直播间用一个免费的连麦,去完成一个正常收费在一万块钱左右的一对一升学规划。”

张雪峰的爆火一直存在争议,价格过高、贩卖焦虑、饥饿营销等等批评不少。不过,比起一些号称高端定制的八、九万报价,峰学蔚来的价格并不算离谱,算是这行的主流价格。与那些号称“保过托底”、“冲进理想学校”、“帮忙占位”的割韭菜机构相比,还算实诚。

图/图虫创意

万元的“一对一”指导到底值不值,家长们冷暖自知。供需双方愿打愿挨的市场行为,无可厚非。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考生都是含着银钥匙出生的。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342万人,拿不出万元指导费的寒门子弟大有人在。面对人生最重要的选择,那些请不起高端定制服务的孩子,同样需要权威的信息和专业的指导。

高考是道坎,既然是考试,那就不可能“一个也不掉队”。没考好,输得服气。可是,“三分考,七分填”的无奈很难让人接受。寒门子弟明明考好了,却因为花不起钱买不到填报志愿的专业指导而吃亏,让人意难平。 这不是阴沟里翻船的小事,而是关乎教育公平的大事。这个缺口得补上。

金钱是测量商品价值的工具,不能用来衡量人生的价值。

6月17日,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首次推出“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为寒门考生送来了阳光。

某种程度上,这可以说是“解铃还须系铃人”。因为高考志愿填报的选择困难加剧,和2014年后的新高考改革有着莫大的关系。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新高考改革”的必要性毋庸置疑,“科学性、综合性、素质化”的改革方向是舆论民意呼吁多年的社会共识。好是真好,但复杂也是真复杂。

比如,取消文理分科后,实施3+3或3+1+2模式,考生面临12—20种选科组合。排列组合、利弊权衡的复杂程度,一般人真的接不住。 所选科目又直接与目标专业、目标院校挂钩。选错了,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相应的是,志愿填报政策越来越复杂。选择太多,根本不知道怎么报。学生家长收到的报考信息,根本装不下庞大的碎片化信息。面对复杂的志愿表如坠云中,不得不依赖专业化的填报志愿指导。

志愿填报指导的生意也应运而生,并快速膨胀。2016年志愿填报有偿指导还只是1.6亿的小众生意,如今已经达到了10亿元规模。

此次教育部推出的“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终于为新高考改革后的志愿填报复杂化打上了补丁。

▲“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图/网络)

这一系统集成了多个数据库,为考生和家长提供了官方权威信息。还邀请国内权威心理专家研发相关职业测评工具,从兴趣、价值观、人格、学科倾向综合四维度,帮助考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倾向。

教育部此举的确称得上是“大手笔”。 官方数据库的权威信息披露,更是让那些号称掌握“内部数据”的“权威专家”失去了忽悠的空间。

不过,指望这套系统就能替代专业化的定制服务,无疑是强人所难了。如今的填报志愿、专业选择不仅是教育方向的选择,更是就业方向的选择。纷繁复杂的就业市场,不是教育部一个部门就能够驾驭的。

高考志愿填报难的痛点本质上是信息差。造成这种信息差的原因,不是没有足够的信息,而是庞大的信息碎片化分布,导致获取信息成本高不可攀。

很多学生才进高一,家长就要开始收集填报志愿相关的信息,3年研究一张表,付出了大量的时间成本。而这还只是信息成本的冰山一角。政策解读、院校实力、专业的就业前景和行业的内情等等,分散在不同的专业机构、专业人士手上。

填报一张志愿表,却是横跨多系统的信息收集和分析处理庞大工程。 就算家长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也未必有能力获取和分析这些信息。

个体无法承受的信息成本,成为了“张雪峰们”的收费生意。所谓指导费,就是信息费。这就是寒门子弟无法承受的信息差成本。

商业化的确是一种消除信息差的解决方案,由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则是另一种方案。但是前者只能服务于少数精英家庭,后者的权威数据是对择校宏观指导,缺少深入具体行业的微观视角。

因此,帮助寒门子弟做出正确的志愿选择,还需要第三种方案——来自社会力量的帮助。

在这个时间点,微博联合人民日报发起了名为“专业报考指南”的项目,给广大考生及家长又多了一个权威的参考选择。 但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种“互联网精神”的回归,那种“开放、平等、协作、快速、共享”的精神又回来了。

图/网络

互联网平台是专业的信息服务平台,是现成的信息载具。众多来自专业领域的大V,就是高考填报志愿的指导服务所需要的可靠信源。

而且,他们掌握的是各行各业的“一手信息”,远比各路“填报志愿指导师”手上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二手信息”优质。他们在各行各业的人生经验、实时体验,为学子们的择学择业提供了更微观、更深入的视角,这是对教育行政部门宏观指导的必要补充。

互联网是开放平等的,为寒门子弟跨越志愿填报的技术障碍送了梯子;互联网的协作共享,大幅降低了寒门子弟的信息差成本;互联网技术的实时快速反应,可以满足填报志愿服务的季节性爆发性需求。

平台组织大V们为考生们服务,是“技术向善”的体现,是“远古社交媒体时代”理想主义精神的回归。

是回归,也是进化。

互联网精神再现江湖,不是“重返乌托邦”,而是和商业服务的和谐共存。高端家庭可以继续享受高质量的商业定制服务,寒门子弟可以在平台上接受热心大V的专业指导,两种不同的社会化服务再加上教育部的公共服务托底。志愿填报不再是孩子们人生选择的天堑,真正体现了教育公平。

互助分享、开放平等,才是互联网应有的模样。


张雪峰说三种学生不能复读

张雪峰说三种学生不能复读如下:

第一种:高考成绩与理想学校相差太远的学生;

复读是给失利考生多一次上大学的机会或者是给部分考生上好大学的一次机会,但如果考生高考成绩与理想院校相差太大,想通过复读来实现的话,概率并不大。

通常来说复读成绩可以提高的范围在30-50分之间,甚至还有复读考更差的,因此这种情况下老师并不建议复读,就算复读也很难达到理想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不仅浪费时间也浪费金钱。

第二种:心态较差,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学生;

高考不仅是对平时知识积累与消化的一个考核,更是对考生心态的一种测试,可以平常心对待高考的同学成绩都会比较理想甚至会超常发挥,如果同学不能控制自己情绪,心态不好的话,复读会增加心理压力,在第二次参考高考时或许会比第一次高考更加紧张,很大概率也会造成高考再次失败。

第三种:不知道高考失败原因的学生。

高考落榜或者是成绩不理想肯定是有原因的,当然自身基础条件除外,因此对于同学们来说,高考成绩和平时不符合的,需要总结原因,这样才能在复读的时候对症下药,复读才有意义。

复读简介:

高考复读就是高考之后再读一年,通常是指应届考生不能如愿考上自己满意的学校,再复习一年功课重新参加高考。 复读往往在高考补习班进行,也有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在家复习。 高考是对中国学生高中三年学业水平的一次总结,复读是对高考成绩再次提高的方式。

对考生的心理压力也是各种各样,有的人对过去的抱怨,对曾经与自己一起奋战的同胞们,或许因为优势与势力,或许是因为运气比自己好,从而导致很难让大人们捉摸的心理因素。

一方面也由于年龄的影响,生活枯燥与压抑,同时有时也会经受不住自己人生特殊时期带来的考验。 高考复读后在第二年中若是考出好成绩,超越了上一年,实属不易。 这其中的综合努力,与自己的心灵与思想作斗争远远地超过了纯粹为高考而复习的努力。

张雪峰报考志愿建议

张雪峰高考志愿填报趋向于保底。 更加适合普通家长的学生,很容易理解,适合还没规划好的学生。

志愿填报,建议家长不要太相信所谓的高校排名,因为高校排名考核的指标很多,一些特色明显的院校某些学科优势很强,极可能因为学科单一而整体排名不高。 考生或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可以更多关注学科排名。

即便高考分数相差100分,一份好的志愿迟运是可以弥补这100分的差距。 比如,一个同学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个学生在沈阳航空学院,他们的分差可能达到100分,但四年搭镇后,他们可能又会相聚在同一个地方一起工作。 因为,他们学的专业或学科优势相当。

张雪峰介绍:

1、张雪峰毕业于郑州大学,中国内地考研指导教师、网络红人,研途考研VIP名师。 在郑州大学就读本科期间,张雪峰经常参加主持人比赛、 辩论比赛等社团活动。

2、2008年,张雪峰正式走知旦粗上讲台,虽然风格和当下类似,但是台下的反应却截然不同,甚至出现过多次,学生指着他说“老师你讲的这个东西,对我们没什么用,没什么意思”。

3、备受打击后,他走下讲台反复琢磨备课内容,亲自搜集全国400多所大学、400多个科研院所的学校和专业资料、招生简章、录取情况、毕业生就业等信息,完善课件内容。

张雪峰建议高考结束即可准备考研,这一建议是否会被采纳?

考研名师张雪峰可以说在考研还没有现在这么火爆的时候,他就已经从事这个考研辅导的相关行业了,他现在已经不参与直接的教学了。 是做考研的这个志愿填报以及考情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建议大家高考结束之后即可准备研究生的相关考试。

这个建议大家是否要采用,要看你的底子是怎么样的,想看你想考什么学校啊。 如果说你高考的成绩考一个普通一本没什么压力,然后你未来目标也就是上一个普通985院校,没有说我想上清华强化上北大这种的,那么你只要大学的这个专业课正常跟着学,在大三左右开始准备,基本就差不多。 因为底子就不错,能考到那么多分数,证明学习能力肯定也不差,没有必要从大一就开始准备。

如果说很有梦想有目标高考的分数考了就上个普通本科,但是自己考研的时候想考一个985驾校,甚至说想考清华,那你从大一就开始准备,真的一点都不夸张的。 笨鸟先飞啊,我们并不是说高考考的分数比较低,这个人脑子就不聪明,而是说他知识底子就比较差,这一点必须得承认,如果知识底蕴够好的话,不至于考那个分数,那自然就得花更多的时间去准备,更何况目标院校的分数要求很高的。 想考清华大学大部分的专业400分到不了的话你想也不要想啊,但是考那个分数哪是那么容易的呀。

作为一个普通的考研者,自己是建议大家考研这个事情没有必要太早,但也没有必要太晚,得看自己的实际情况。 如果就是考本校的研究生考本专业,大学的时候,正常跟着节奏走,提前半年到,一年准备完全够用了,本校考本校只要你分数线过了基本复试环节是不会被淘汰的,没有那么高的风险。 但如果你目标很远大,那你就得花时间准备了,这是没有办法的。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120.77.238.70/caijing/36301.html
走进校园 组织座谈……全国多地陆续吹响 征兵集结号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