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 为幸福 15702亿 6886亿……增长!民生 加温 13485亿

央视网消息: 财政部5月20日发布1—4月财政收支运行情况。数据显示,1—4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8万亿元,继续保持恢复性增长态势。

具体来看,1—4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0926亿元,同比下降2.7%,扣除2023年同期中小微企业缓税入库抬高基数、2023年年中出台的减税政策翘尾减收等特殊因素影响后,可比增长2%左右。其中,1—4月,全国税收收入同比下降4.9%,扣除特殊因素影响后可比增长0.5%左右。

分税种看,企业所得税增长0.9%,主要是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带动。车辆购置税898亿元,同比增长6.2%。个人所得税下降7%,主要受2023年年中出台的提高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政策翘尾减收等影响。出口退税8101亿元,同比多退1280亿元,增长18.8%,有力支持外贸出口增长。

1至4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3.5%

在财政支出方面,1—4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9483亿元,同比增长3.5%。

数据显示,1—4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9483亿元,同比增长3.5%,增幅比一季度提高0.6个百分点。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预算的31.3%,高于近3年的平均水平。

主要支出领域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5702亿元,增长3.8%;教育支出13485亿元,增长3.1%;城乡社区支出6886亿元,增长11.5%;农林水支出6735亿元,增长12.7%;住房保障支出2656亿元,增长7.8%。


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两个多月增1.2亿个

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两个多月增1.2亿个

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两个多月增1.2亿个,作为冬奥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形象宣传窗口,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及支付场景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两个多月增1.2亿个。

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两个多月增1.2亿个1

在1月18日举行的国新办2021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透露,截至2021年末,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过808.51万个,累计开立个人钱包2.61亿个,交易金额875.65亿元。记者对比发现,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开立速度明显加快,截至去年6月末时还仅为2087万余个,截至10月22日蹿升至1.4亿个。

目前,央行已经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上海、海南、长沙、西安、青岛、大连等地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场景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基本涵盖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中部、西部、东北、西北等不同地区。

“(前期)试点有效验证了数字人民币业务技术设计及系统稳定性、产品易用性和场景适用性,增进了社会公众对数字人民币设计理念的理解。”邹澜表示,下一步,央行将继续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进一步深化在零售交易、生活缴费、政务服务等场景试点使用数字人民币,把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试点落脚到服务实体经济和百姓生活上去,让更多的企业、个人能感受到数字人民币的价值,充分激发产业各方的积极性。

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两个多月增1.2亿个2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场景建设进入了最后的收尾阶段,作为冬奥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形象宣传窗口,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及支付场景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它涵盖了餐饮、交通、购物、旅游、医疗、票务、通信等七大类场景,届时我们不仅会看到奥运健儿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能体验到数字人民币支付所带来的方便快捷。

数字人民币将改变全球支付及金融市场的格局

数字人民币也是人民币,与纸质人民币一样,都是国家的法定货币,两者享有同样的法律地位和经济价值,和现金交易相比,数字人民币交易同样具有支付即结算的特点,并且数字人民币还具有更加方便安全的优势。

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到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娱乐休闲、购物消费等领域,都已经出现了数字人民币的身影,具体表现在:

一是用户的数量在稳步提升,截至2021年10月底,数字人民币的个人钱包开户数量已经达到了1.4亿个,对公钱包有1000万个,累计交易1.5亿次左右,交易金额600多亿元,数字人民币在消费者群体中的覆盖率也在快速地提升。

二是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也在进一步地拓展之中,当前数字人民币的试点场景已超过了350万个,并且线上与线下的使用场景呈现出了加速融合之势,今年1月4日,数字人民币(试点版)APP在安卓、苹果的应用商店上架了,这一天无疑将成为数字人民币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

数字人民币的开放性和平等性,给中小银行带来了一个难得的借力发展契机,由于受到自身的规模实力及技术能力的制约,中小银行搭建的电子支付平台在功能和影响力方面一直都是相对受限的。

现在中小银行只需要接入数字人民币的大环境,就可以面向广大的用户提供自家的产品和服务,这样一来,中小银行就能获得更大的流量渠道和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从长远来看,数字人民币促进了银行之间的良性竞争态势,维系和平衡了银行业的多样性发展格局。

目前全球贸易的跨境支付结算基本上被SWIFT所垄断,这个系统的缺点是手续繁琐、效率低下、收费偏高,并且被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国家所掌控,成为了威胁其它国家的金融利器。

比如美国禁止伊朗出口原油和进口技术产品,而SWIFT又掌握了国际贸易支付结算的数据,因此美国可以据此制裁与伊朗进行贸易的国家或企业,而数字人民币的出现,将会改变现有的国际贸易格局。

数字人民币具有去中心化、同步实时、零手续费等特点,相比SWIFT其效率更高,也更加安全,并且作为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不必像SWIFT那样需要依赖银行网点,普及和推广起来都会更加方便,因此数字人民币的出现,无疑会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在其他国家还在观望和犹豫之际,我国已经完成了具有前瞻性的布局工作,目前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工作即将进入全民普及的阶段,从前期的试点应用情况来看:

一方面技术环境的全面构建及调试工作已经完成,数字人民币在使用中体现出了很高的安全性,既不可重复花费,也不可被非法复制和伪造,与数字人民币相关的个人信息与交易数据由人民银行掌控,不会向第三方提供。

另一方面试点城市通过全民红包引流的推广模式已初见成效,达到了预期的测试目标与试用效果,本次冬奥会,将会是数字人民币使用效果的又一次全面成果检验和极好的全球宣传渠道。

认为,人民银行成为数字人民币的核心入口和清算中心以后,这也就意味着,一则央行能够掌握数字人民币交易、使用与流通的全部信息,央行通过对数字及纸质人民币的监控与分析,可以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则依靠数字人民币还有利于打击违规洗钱、网络赌博、电信诈骗、非法融资、偷税漏税等各种不法行为,这些违法行为在人民币数字化的时代将会无所遁形,因此数字人民币还能进一步确保人民币汇率的总体稳定和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普及数字人民币,拓展和丰富应用场景是关键

高楼虽万丈,也要靠地基,普及数字人民币就像盖大楼,前期的建设与试点是打基础,场景普及就是修房间,现在地基已经打好,如果大楼里各种户型的房间越多,这幢大楼自然就更适合不同层次的消费者来购买,房子也就更有吸引力。

下一步开始在全国大规模地推广时,用这种方式恐怕时间一长在经济上就难以为继,实际效果也不会太好,如果没有丰富的.、多元化的消费场景支撑,则很可能会出现用完红包就删除软件的情况,因此未来需更加深入地发掘和拓展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培养消费者使用数字人民币的习惯。

在消费场景的拓展上,可以本着由易至难,从大众到特殊的原则,比如购物消费领域是城市里最普遍、最具活力的一个行业,数字人民币的安全性也让大小商家有使用的愿望,如果能借助适当的推广优惠措施,实现消费场景的人民币数字化升级,那么就能够进一步带动广大消费者的使用热情。

同样的道理,再比如有的城市旅游业发达,那么也可以着力打造出涵盖各种旅游消费业态的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这样同时也借助数字人民币的优势,实现了对旅游业的差异化发展支持。

前几天上线的数字人民币(试点版)还支持手机的NFC功能,也可用于线下旅游商家的POS机终端支付和NFC手机相互触碰转账,这在无形中也极大地拓宽了数字人民币的使用场景。

在大规模的普及阶段,需要数字人民币体现出和纸质货币一样的普遍性和通用性,单纯依靠自身的App流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跨界实现与现有各种第三方支付或结算平台的场景互通,这两者都能为数字人民币的使用带来巨大的接入流量。

第三方支付包括各种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或线下的各种支付终端,结算平台包含了对公结算、跨境支付、B2B等形式,比如国内的企业现在就可以使用数字人民币在线上的数字平台或在跨境支付时进行交易结算,目前数字人民币(试点版)App内已经嵌入了天猫、京东、美团、滴滴、哔哩哔哩等50多个使用场景。

认为,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只会受限于人们的想象力,如果某一天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真正地深入到了社会及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那么数字人民币无疑将成为现有各种移动支付手段的重要竞争对手,当然,在场景落地的同时,市场化的宣传推广和使用习惯的逐渐养成也都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依靠先发优势,掌握数字新经济的主动权

数字人民币是在国内的各种移动支付手段已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面对已经固定的个人消费习惯和市场生态格局,即使以后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逐步丰富,但短期内也不会改变人们已经固化了的消费习惯。

并且从易操作和便利性这个角度来看,目前的数字人民币相比现有的微信、支付宝、银行卡App、刷卡等支付手段并无明显优势,从技术进步、用户体验等方面来看,数字人民币和现有移动支付手段相比实际上也都是半斤对八两。

因此认为,短期内数字人民币完全替代纸币或各种移动支付手段的可能性不大,各种支付手段之间会形成共同发展、相互补充的格局,不过数字人民币实际上是数字化的货币,因此基于数字人民币的交易是不收取手续费和零交易成本的。

从长远来看,这一点将会给第三方支付带来巨大的挑战,对于收款方来说,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商贩,肯定更愿意接受不收手续费的、无需清算的数字人民币,这将无疑会给国内的金融消费环境带来一次伟大的变革,届时第三方支付和刷卡消费都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数字人民币也会真正地实现更大规模的普及和应用。

除了支付以外,其实数字人民币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彰显货币主权,减少对美元的过度依赖,随着国家综合实力日益增强,这一点在以人民币为基础的对外贸易和跨境支付结算中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知道,美元在全球强势的根基之一就是来自于石油美元的有力支撑。

各产油国都是出口石油换来美元,再用美元购买资产和商品,现在美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及掌控力都在逐渐下降,因此现在不少国家都在探索减弱对美元的依赖。

沙特曾开展用虚拟货币替代美元的研究,伊朗与巴基斯坦之间签订了石油换大米的以货易货交易协议,俄罗斯已在去年十月份把美元从国家财富基金中移除,如果后续俄罗斯的生存空间再受到进一步地挤压,那么俄罗斯也有可能在原油贸易中逐步放弃美元。

几天前欧盟的一份提案显示,欧盟计划在今年创建用欧元定价的原油基准价格,并将欧元作为欧盟成员国对外进行能源贸易的默认货币,这些现象表明,石油美元的传统强势地位正日益受到挑战。

与此同时,我国上海的原油期货市场在交易量和影响力方面,目前仅次于美国WTI和英国Brent原油期货,2021年我国原油期货累计成交量4000多万手,同比增长了2.55%,累计成交额18.5万亿元,同比增长了54.63%。

与之相应的,得益于我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影响力,人民币+原油的交易结算模式也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截至去年底,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备案的境外中介机构达到了75家,登记的境外客户也是越来越多,所以此时推出数字人民币的时机和节点也是恰到好处。

去年8月大连商品交易所(DCE)就已经开始使用数字人民币进行交易结算,这为参与者提供了一种安全、高效、零成本的货币交易选择,可以预见,未来数字人民币在维护我国的金融主权与经济安全方面将会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两个多月增1.2亿个3

中国近期上架数字人民币App,为北京冬奥会做准备。自2019年底开始大规模测试以来,中国已经有数百万人使用过数字人民币。当前,中国引领了主权数字货币的开发竞赛。

从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着手研发工作到目前形成“10+1“试点格局,数字人民币参与试点人数、交易体量不断增加,试点范围和应用场景不断扩展。截至2021年10月,累计开立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约1.4亿个,累计交易金额达620亿元人民币。数字人民币最早在深圳、成都、苏州、雄安新区试点,随后增加了上海、海南、长沙、西安、青岛、大连等试点地区和冬奥会场景。应用场景逐渐覆盖衣食住用行多个方面,最近还向电子政务以及证券交易方向拓展。

数字人民币在技术研发、试点应用、制度保障等方面走在国际前列,其发展具有内生优势:首先,中国的移动支付经济体系比较发达,移动支付产品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发达的移动支付还带来了较强的电子支付意识和用户使用习惯。其次,数字人民币依托电子设备进行交易,这有赖于长期形成的对电子支付的使用习惯和方法。最后,中国有健全、完善的支付基础设施。以零售支付为例,中国的支付系统对高度并发支付的处理能力极强,可同时处理每秒十万笔交易,这种处理能力国际上少有。

数字人民币是中国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基建”,将会重构中国货币与支付体系,其意义有以下几点:

一是提供币值稳定、无限法偿的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由央行依法发行,具有人民币现金所具有的基本特性,发挥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工具等功能,将有助于规范货币交易行为,节约社会成本,使现代金融和经济活动更加便捷、高效和安全。同时,数字人民币也将解决好移动支付所产生的“数字鸿沟”问题。

二是增强货币与支付体系公平性和普惠性。数字人民币不向用户收费,是面向全体公民的公共物品。作为法定货币,数字人民币打破支付壁垒,在全部所支持的银行和支付工具间实现快捷自由流通,避免因支付平台、手段不同造成的额外费用和便捷性问题;使用数字人民币不用绑定银行账户或支付账户,还可以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基于近场支付等技术使用,使用场景和范围更广。此外,数字人民币还能够抑制乃至打破部分互联网企业对支付市场的垄断,营造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

三是更好地维护金融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提高信息和金融安全。数字人民币中心化管理、“可控匿名”等特性,在保护用户信息和隐私安全的同时,将支付活动置于有效管理之下。央行行长易纲日前表示,除非有明确法律要求,央行不得将相关信息提供给任何第三方或政府机构;交易数据留存金融管理部门,解决现金交易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助于打击洗钱、恐怖融资和反腐败等,有助于金融风险监测和防控。

数字人民币加速推进,未来将向更宽层次、更深领域、更加普惠的方向发展。首先,数字人民币的试点范围会继续扩大至其他区域。其次,其应用场景将向着全场景覆盖不断推进,从当前以衣食住用行等零售金融为主发展至批发金融等诸多应用场景。在场景中结合包括智能手套、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技术赋能,提高用户体验。最后,其生态体系会不断完整化。参与机构不断增加、商户推进支持;当前主要支付企业和互联网巨头不断深化与数字人民币的合作,从技术、系统层面为数字人民币推广、应用做出贡献。

我们应以更积极的态度对待数字人民币,其可回溯、可追踪的特性,将带来更低的隐私泄漏风险和更少的金融诈骗。此外,数字人民币可与现有支付体系高度融合,同时支持软硬件钱包,其推广使用可以为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便利。

放映我国民生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的事例并加以分析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央视报道】回顾“十一五”辉煌成就 展望“十二五”美好未来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就业状况全面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在一天天殷实起来的日子里,亿万百姓满怀希望奔向更加富裕的小康,中国书写出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国盛在于民生“十一五”规划发布时,最吸引人目光的当数其中多项“民生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5%左右,让 1亿农民喝上干净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高到 80%……这些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目标列入五年规划,见证着党中央、国务院对民生的高度重视。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在随后的 5年中也成为党和政府一以贯之的工作理念。 中央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力度前所未有,一笔笔“真金白银”让人感受到沉甸甸的“民生分量”:社会保障的支出从 2006年的 2010.02亿元提高到 2010年预算安排 3185.08亿元,连年递增;医疗卫生支出从 2006年的 138亿元增加到 2010年预算安排 1389.18亿元,高达 10倍。 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和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民生支出已超过 1.6万亿元。 越是经济困难的时候,越要高度关注民生。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将一揽子计划的重点锁定民生领域。 2008年末确定的 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民生部分接近 7000亿元。 经济企稳回升的 2009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超过 1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 4.3%,低于“十一五”规划提出的 5%以内的控制目标。 GDP增长的每一个百分点,都紧系着最广大民众的福祉。 回眸 5年,经济的发展不仅给中国带来综合国力的提高,也给百姓带来了更加美好的生活。 就业规模持续增长,从 2006年的 7.64亿人增加到 2009年的 7.7995亿人。 百姓的“钱袋子”更鼓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2006年的 元增长到 2009年的 元,年均实际增长 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 10.6个百分点。 吃穿住行,变化发生在每一个细节。 私人汽车拥有量从 2006年的 2333万辆增加到2009年的 4575万辆;移动电话用户在 2006年末为 4.6106亿户,今年上半年则突破了 8亿户;旅游消费大大增加,不仅国内黄金周假日消费红红火火,还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 让百姓生活得更踏实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不仅是百姓的殷切期盼,也成为“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的工作重心。 就业是民生之本。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扶持措施,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日渐完善。 2006年到 2009年 ,城镇新增就业年均增长 1100万人以上 ,2010年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 638万人 ,我国已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 5年城镇新增就业 4500万人的目标,越来越多的人喜捧“新饭碗”。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 过去 5年,我国社会保障建设突破不断、惊喜连连。 1200元——“十一五”期间,城镇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水平年年上调,目前平均达到 1200元以上,全国 4000多万退休老人受益。 55元——2009年,新农保试点启动,我国农民在 60岁后首次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保障。 目前,试点地区年满 60岁的老人均已领到每人每月 55元的基础养老金。 农民在实现“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后,又实现了“养老不犯愁”。 12亿人——基本医疗保险从制度上实现了“全覆盖”,到今年 6月底,城镇职工和居民参保人数达 4.1亿,加上新农合 8.3亿人,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覆盖超过 12亿人口,提前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 安居是民生之愿。 目前,我国多数地区已经通过廉租房制度,实现了对住房困难的低保家庭“应保尽保”。 公共租赁房大规模起步,圆了不少“夹心层”家庭的安居梦。 今年底 ,全国将新建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580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20万户,力度为历年之最。 数字连着百姓生活。 一张更加结实细致的安全网,提升着幸福指数,让亿万百姓生活得更踏实。 更加关注困难群众疾苦民间疾苦,枝叶关情。 党和政府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困难群众,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民生建设的薄弱环节。 “十一五”开局的 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结束了持续了2600年的种田交税历史,也拉开了之后 5年为数亿农民减负增收的大幕。 “多予、少取、放活”,好政策如同和煦的春风,催生了大地的活力。 从2006年到 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 3587元增长到 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 8.3%,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 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也由 2005年的 45.5%下降到 2009年的 41.0%。 还是同一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这份 9000多字的文件,涉及农民工工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权益保护等方方面面,通篇贯穿着一条原则:“公平对待,一视同仁”。 从“简陋工棚”到“阳光公寓”,从“流动的花朵”到“进得去,读得起,学得好”,从暂住证、务工证到选民证、医保卡、工会会员证,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一些歧视性规定逐渐消除。 到今年 6月底,全国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 2950万人、4475万人、1811万人、5876万人。 “十一五”期间,我国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两免一补”,让至少 1.5亿农村家庭受益,平均每个小学生年减负 140元、初中生减负180元,贫困寄宿生减负 500多元,还使大量辍学学生重返课堂。 “十一五”期间,我国贫困地区百姓的生活日益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而全面落实艾滋病防治“四免一关怀”等措施,更体现出政府执政为民、对人民负责的精神。 “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促进就业、减少贫困、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公共文化、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以及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国防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是政府的承诺,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能 ,运用公共资源全力完成。 ”——“十一五”规划中的这段阐述分量十足、字字千钧。 十六大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迈进了坚实一步。 城乡居民收入连年保持快速增长。 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002年7703元;扣除价格因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四年均保持在7.0%以上的速度增长,随着城乡居民收入连年快速增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也大幅度增加。 2006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16.2万亿元,比2002年底的8.7万亿元增加7.5万亿元,人均由2002年的6766元增加到2006年的元,年平均增加1381元。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居民用于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5.8%,比2002年的37.7%下降1.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0%,比2002年的46.2%下降3.2个百分点。 说明城乡居民用于食品支出比重均在不断下降,用于改善生活质量的其他支出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得到改善。 城乡居民享受到了更多的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等的实惠。 在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而且覆盖面不断扩大。 2006年底,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万人、万人、万人、万人和6459万人,分别比2002年增加4029万人、6331万人、1005万人、5862万人和2971万人。 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在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医疗改革试点也在加快推进。 2006年底,全国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为5374万人。 2006年农村贫困人口2148万人,比2002年的2820万人减少672万人。 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使城乡居民得到了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 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快速发展。 2006年各类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超过2500万人,比2002年增加9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2.0%,比2002年上升7个百分点。 2006年高中阶段教育在校学生4342万人,毛入学率达到59.8%。 2006年初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7.0%;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3%。 继续教育和培训进一步发展。 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 就业人员持续不断增加。 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坚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税和金融政策,就业人员持续不断增加。 2006年就业人员达万人,2002年达万人,年平均增加665万人。 在面对就业高峰仍比较大的形势下,城镇登记失业率仍保持了比较平稳的态势,2003-2006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1%-4.3%之间。

7省推出25万亿重点项目!这一轮基建投资新在哪里?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下,各省份最近密集推出庞大投资计划。不仅如此,推出新一轮大规模基建的呼声也在不断增长。

7省推出25万亿重点项目

在云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十五场新闻发布会上,云南省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处处长郭金华表示,2020年,云南将推出525个重点项目,总投资约5万亿元,2020年计划完成投资4400多亿元。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阶段发布投资计划的省份不只云南。自春节后各地陆续复工以来,多个省份发布了2020年的重点项目投资计划。

2月20日,河南省发布980个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3.3万亿元,2020年计划完成投资8372亿元,涵盖了产业转型发展、创新驱动、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生态环保、民生和社会事业六大领域。

2月25日,福建省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印发2020年度省重点项目名单的通知》,确定2020年度福建省重点项目1567个,总投资3.84万亿元。其中在建项目1257个,总投资2.97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005亿元;预备项目310个,投资0.87万亿元。

而在春节前,四川、重庆、陕西和河北等省份已经发布了本年度重点项目投资计划。2020年,四川省重点项目700个,计划总投资约4.4万亿元,年度预计投资6000亿元以上;重庆市重大项目1136个,总投资2.6万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3476亿元;陕西省重点项目600个,总投资3.38万亿元,年度投资5014亿元;河北省重点项目536个,总投资1.88万亿元,年计划投资2402亿元。

从这7个省份公布的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来看,总投资接近25万亿元,2020年度计划完成投资也近3.5万亿元。另外,全国其他省份公布了重点项目清单,但是没有公布投资总额,还有一些省份具体数据不够详实。

比如,浙江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为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落地落实,支撑重大标志性工程实施,浙江未来将重点推进200多个重大项目建设,总投资超2万亿元,2020年计划投资约3000亿元。

重庆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特点。各地启动的这些投资项目并非针对疫情而来的,是在年度计划中就有所安排的。当然,针对疫情的冲击,各地肯定会在一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更加重视。

事实上,在各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会议上,稳投资作为重要政策工具被凸显出来。从重点项目复工复产的进度推进到各类要素的配给,以及应对疫情的政策措施中,各地都强力稳投资。

2月28日,四川省委召开常委会会议暨省委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要求聚焦“三驾马车”精准发力,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抢抓政策窗口努力扩大政府投资,带动扩大社会投资。

专家建议推出“新基建”

当下,以扩大基建规模稳定投资进而拉动经济增长的思路再次受到瞩目。

比如,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任泽平最近就建议启动新一轮基建。任泽平认为,对冲疫情和经济下行最简单有效的办法还是基建,推出“新基建”,有助于稳增长、稳就业,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提升长期竞争力。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之前,中国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时,都采取了大规模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来应对。

对于启动大规模的投资应对危机,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宏观组副组长王小刚向第一财经表示,这是特殊情况下的特殊举措,可以尽快把经济恢复起来,而且疫情反映了我们存在的短板,补短板是比较明确的投资方向。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发挥好政策性金融作用。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缓解融资难融资贵。会议强调,要积极扩大有效需求,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发挥好有效投资关键作用,加大新投资项目开工力度,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

“疫情暴露出我们在社会治理、公共卫生设施、应急能力建设、物资储备体系等领域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短板就是下一步投资增长潜力所在,就是发展空间所在。我们将以更大力度、更加精准地补短板、强弱项,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丛亮2月24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在云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十五场新闻发布会上,云南省就发布了基础设施“双十”重大工程,这项工程总投资约3.6万亿元,主要是聚焦基础设施领域,包括铁路、公路、跨境电网和智能电网、5G网络全覆盖、多式联运物流网十大工程。

不过,任泽平认为,启动“新”一轮基建,关键在“新”,要用改革创新的方式推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简单重走老路。比如要调整投资领域,在补齐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传统基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教育医疗等新型基建。

易小光也认为,投资是稳增长的抓手,但是投资结构决定了未来的供给结构,是结构能否优化的重要方面。当前阶段的投资拉动和以前的投资劳动是有区别的,关键在于如何扩大有效投资。

因此他认为,扩大投资要着眼于弥补中国经济的短板,最重要的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短板。以及我们确定的发展方向所需要推动的基础设施可以适当超前建设,从而塑造新经济发展的硬件环境,引领经济增长。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10683.html
实诚 套路营销 …… 老阿姨走红4大流量密码 手冲咖啡 反
每日一笑 当初我爸一听 气得把网线给拨了! 闺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