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5月18日当周首申人数创9月以来最大连续两周降幅 就业市场仍然强劲

上周美国首次申请失业救济金人数超预期下滑,工人需求回暖,企业裁员有所放缓,劳动力市场依然强劲,释放了通胀坚挺的信号。

美国劳工部周四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18日当周, 首次申领失业救济金人数减少了0.8万人(前值上修至22.3万人),至21.5万人,略低于市场预测的22万人,创下9月份以来的最大连续两周降幅,此前一周的首申数据也出现了类似的下降。

与此同时,截至5月11日的一周,持续申领失业救济金人数几乎没有变化,为179.4万人,略高于预期,前值下修至178.6万人。

数据公布后,美元指数短线上行,但随后迅速回落,日内跌幅为0.27%。

美联储FOMC周三公布的会议纪要显示,因一季度通胀数据不佳,联储官员预计需要观望比之前他们预期更多的时间,才会对通胀降至目标更有信心,暗示他们不急于降息、高利率会保持更久。多名官员还对表达了一旦通胀重燃就进一步加息的意愿。

“新美联储通讯社”Nick Timiraos称,美联储官员预计降息需要等更久,一些人还对通胀提速情况下加息持开放态度。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调整大发展之中。请据此论述当前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

1.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面临挑战2007年发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在全球化浪潮下,迅速波及全球,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这场金融危机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影响到实体经济,美国、欧元区、日本以及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相继陷入衰退,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 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下降到2.5%,2009年更是出现了二战以来首次的负增长。 面对危机,全球各主要经济体联手应对,包含了主要发达国家和重要发展中大国的20国集团(G20)取代原有的七国集团,成为世界经济协调的重要组织。 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积极倡导下,金融危机后,20国集团先后召开了3次首脑峰会,并达成共识共同制定刺激世界经济增长的行动计划,刺激本国经济,以配合全球应付金融危机。 在全球的联合干预下,这些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取得初步成效,特别是到2009年下半年,各国经济出现复苏迹象:2009年第3季度美国经济增长了2.8%,中国增长了8.9%,而作为经济晴雨表的国际原油价格也在2009年10月回升至80美元一桶,创下了自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 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由2009年的-1.1%上升至3.1%,世界银行也预测2010年全球GDP的增长将达到2.7%。 但全球经济的发展是否彻底走出了低谷,目前的复苏能否持续下去,仍然具有诸多不确定因素,世界经济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球金融体系的不确定性,金融机构内部的不良资产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 据统计,全球金融机构在危机中的潜在损失高达3.6万亿美元,至今尚有一半未暴露出来。 这些金融体系内的不良资产一旦全部暴露出来,市场上再有一些风吹草动,可能会急剧恶化。 2009年迪拜世界宣布推迟支付三十几亿美元的债务,马上就影响了全球的金融市场。 还有希腊政府的信誉被降级,它的国债被降级,也一下子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这都说明全球金融体系虽然大体稳定下来,但是十分脆弱。 第二,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运用正在走向极限。 首先是财政政策的运用。 各国的财政赤字都创造了二战以后的最高记录。 欧洲、美国、日本,各个发达经济体的财政状况都非常不好。 据美国穆迪氏投资服务公司统计,2007年到2010年,全球公共债务将增加约15.3万亿美元,其中八成来自西方七国集团。 当前部分欧盟成员国的公共债务已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50%。 截止2009年9月25日,全球政府债务总量创新高,达到36.237万亿美元,增速也达到13.21%,因此,各国想用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已经力不从心。 其次是货币政策。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各国普遍采取了降低利率的方式,但目前,各国的利率尤其是发达经济体的利率已经非常低了,如美国的利率降到0—0.25。 因此,再运用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大。 第三,发达经济体面临居高不下的失业率。 美国2009年10、11月份的失业率高达10%,是2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虽然2010年1月份的失业率稍有下降,但仍高达9.7%。 美国劳工部2010年2月2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20日当周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增加人,至人,为2009年11月14日以来的最高水平,且远高于市场人士预期的减少人的水平。 此外,持续申请失业救济人数也有所增加。 欧元区仅在2009年11月份就新增失业人口10万人,总失业人数达到了1570万人,2009年12月份失业率在欧元区成立十年之后首次升至10%。 根据欧盟委员会2009年12月份发布的预测数据,欧盟27国的失业率在2010年将上升到10.3%,总失业人数将达到2800万人。 发达国家失业问题解决的前景非常不乐观,特别是这次失业涉及到一些结构性的问题。 结构性的转换使得将来的就业前景非常困难。 就业是民生的根本,失业率大幅增加,将会继续打击发达国家的消费,加剧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经济复苏变得更加缓慢和艰难。 而在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一些贫困国家,高涨的失业率正有促使社会动荡的风险。 第四,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倾向。 在世界经济尚未复苏的大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 国际经贸组织报告显示,2009年4月到8月短短5个月时间,20国集团就出台了91项新的潜在的保护主义措施。 据世界银行统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20国集团中有17个国家一共推出了约78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其中47项已经付诸实施。 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利益,公开出台一些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如美国2009年初通过的838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中即规定,必须使用本国制造的产品。 第五,美元汇率加剧动荡。 美国长期进行负债经济运行,大量对外发行国债,并且美国社会福利支出消耗掉了大量财政收入,政府债务日积月累,使得它成为当今对世界其他国家负债的冠军。 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今后10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总规模将达到约9.05万亿美元。 这种状况将加剧美元汇率的动荡,从而影响世界金融体系的稳定。 2.国际安全形势总体缓和但挑战依然严峻十七大报告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 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上个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也经历了冷战对峙和磨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世界各国人民都对战争感到厌恶和恐惧。 由于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热爱和向往,战后50多年来,地球上没有爆发新的世界性大战。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深入发展,爆发世界性大战的危险性进一步减小。 特别是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失去了发动一场核大战的对手,从而减少了发生世界大战的可能性。 当前,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使世界各国经济和贸易相互渗透,社会和军事安全领域的相互需求加大,世界各国的依存度增高,共同利益的领域扩大。 发展经济、创新科技、提高综合国力已成为各国追求的首要目标,因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越来越成为各国特别是各大国的共识。 在当前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下,尽管各大国间仍然存在各种分歧和利益冲突,但已不是全面对抗的性质。 各大国日益注重沟通与交流,增强协作,避免对抗,从而使国际形势在总体上保持和平与稳定。 但世界仍然很不安宁。 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并有新的表现。 简而言之,目前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南北差距日益拉大影响世界的安全。 全球化浪潮下,世界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这种收入分配却是严重失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严重的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据美国经济史学家麦迪森的统计,自1820年以来,世界人口增加了5倍,世界实际产出则为原来的50倍,这些巨大的收获却是分配不均的。 1820年,世界最富有国家和最贫穷国家人均收入比是3:1,1913年为11:1,1950年为35:1,1977年为44:1,1992年为72:1,1997年大约为74:1,2000年就接近75:1,2006年约为141:1。 世界上不发达国家数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不断增加,由1987年的36个增长到2009年的49个。 出现这种“数字鸿沟”的根源就于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 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长期贫困落后,加上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潜在的民族、宗教、和社会矛盾被激化,不断出现冲突和战乱。 这种情况长此下去,不仅不利于世界的共同发展与繁荣,而且将威胁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是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交织影响世界的安全。 传统安全威胁主要是指国家面临的军事威胁及威胁国际安全的军事因素。 当前,虽然国际形势总体稳定,但热点问题和局部冲突此起彼伏,各国的国防开支逐年增长,2006年全球国防开支比2005年上涨3.5%,07年全球防务开支1.339万亿美元,比06年上涨6%,2008年全球国防开支1.464万亿美元,占全球生产总值的2.4%,比2007年增长了4%。 美国军费比2007年上涨9.7%,占全球的48%,1999年至2008年,美国的军费开支增加量占全球增量的58%。 这种状况意味着各国仍然把军事发展作为保障自身安全的重要因素,国家之间发生战争的威胁依然存在。 当前,伊拉克局势的动荡、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以及持续不断的阿以冲突等热点难点问题的存在,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 首先,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世界的和平。 其次,这些热点问题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或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从而威胁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此外,全球核武扩散问题依然严重。 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研究报告统计,截至2007年初,全球可通过导弹发射或飞机运载的核弹头数量约枚。 而且越来越多的国家拥有或者正致力于拥有核武器,如印度、巴基斯坦、朝鲜等。 这种状况对世界安全是一大隐患。 非传统安全威胁是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等传统安全威胁以外的对主权国家及人类生存构成威胁的因素,主要包括恐怖主义、贩毒走私、严重传染性疾病、海盗活动、非法移民、环境安全、经济金融安全和信息安全等。 非传统安全已经对世界发展和人类生存构成严重威胁,其危害甚至超过战争。 9•11”事件夺走了近3000人的生命,超过了美国在珍珠港事件中的阵亡人数。 2004年12月印度洋大海啸导致近30万人丧生,给有关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量,仅斯里兰卡就达到13亿―15亿美元,占其经济总量的6.5%。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很多国家的财富急剧缩水,甚至引发政局和社会的动荡。 而近几十年来的环境污染,造成的全球温室效应,给人类带来的频繁灾难。 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着世界的安全和人类的生存。 三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与发展影响世界安全。 冷战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仅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而愈演愈烈,并有新的发展,从而影响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为建立单极霸权,美国以自己的价值观和利益为标准,对外实行直裸裸的干涉政策,霸权主义有了新的发展和体现,主要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通过三场局部战争而推出的三种新霸权理论:第一,新干涉主义政策。 1999年科索沃战争爆发前夕,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了顺利的实现北约东扩,借口南联盟科索沃地区内阿族人的人权受到塞族的侵害,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发动了对主权国家南联盟的战争,最终迫使米洛舍维其政府下台,建立亲美政府。 美国借助这场战争,实践了他所谓的“人道主义干涉政策”,也即“新干涉主义政策”。 新干涉主义提倡“人权高于主权”、“主权过时论”;认为主权不再属于国家或政权,而是属于人民;认为保护种族、宗教和少数民族免遭冲突的危害和不受怀有敌意的政府的排斥,是国际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等等。 新干涉主义理论实质是使美国对其他国家内政的干涉合法化,从而成为美国推行霸权的新工具。 第二,新帝国主义理论。 阿富汗战争后,以美国为为首的西方世界为了进一步干涉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内政,推出了新帝国主义理论。 该理论认为,现在的世界存在着三类国家:一类是后现代国家,以欧洲和北美等西方国家为代表;第二类是前现代国家,诸如索马里和阿富汗;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就是那些正在走向现代化的现代国家,如中国和印度。 新帝国主义理论认为,后现代国家正受到前现代国家和现代国家的挑战。 一些现代国家在谋求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前现代国家则为犯罪集团和恐怖主义组织提供基地。 对付这些挑战,干涉是必要的。 干涉的最合乎逻辑的方式就是殖民化,因而需要新帝国主义。 新帝国主义理论的目的就是将全世界都置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控制和统治之下,是美国霸权的直接体现。 第三,先发制人战略。 在伊拉克战争前夕,美国企图让联合国安理会授予其攻打伊拉克的权利,但各大国看穿了美国的真实意图,在于控制伊拉克政府,进而控制伊拉克的石油乃至中东地区的石油,因而对美国的这一企图进行了集体的抵制。 美国眼看联合国授权对伊动武无望,为了找到一个进攻伊拉克的借口,给国内选民一个交待,布什政府打着反恐的幌子,推出了“先发制人战略”。 2002年9月20日布什政府向国会递交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 《报告》分析了“9•11事件”发生后美国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的重大变化,指出恐怖主义是美国面临的主要威胁。 打击恐怖主义,防止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成为维护美国国家安全的首要任务。 并强调,为了保护美国免遭恐怖分子有预谋的袭击,必要时美国将实施“先发制人”的进攻,即“在威胁到达美国国界之前识别并摧毁它”,借助这项政策,美国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发动了对主权国家伊拉克的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府,扶植了亲美政权。 美国以及西方国家这一系列政策、理论、战略的出台及实践,严重破坏了目前国际社会公认的准则,是国际形势紧张和动荡的根源。 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国内经济发展严重受阻,国际形象也因为布什时代强行推动单边主义而大大下降,在此背景下,奥巴马新政府不得不调整自己的政策,放下身段,谋求与国际社会的广泛合作。 2009年1月13日希拉里在国会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做外交政策陈述时,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巧实力”,即美国面临的现有安全威胁要求奥巴马政府必须诉诸“巧实力”,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手段,包括外交、经济、军事、政治、法律和文化等领域可行手段,既团结朋友,也接触对手,巩固原有联盟,形成新的联盟,以便打开美国外交的新局面。 虽然更多借助“巧实力”的美国将会以一个更具善意的面目出现,可能会更注重在道义上赢得更多支持,在战术上与各方特别是大国加强沟通与协调。 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未来美国外交政策改变的不是战略目标,而是实现目标的方式。 美国在全球传播美式民主自由,维护其全球利益,谋求建立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世界的大方向没有变,也不会变。 3.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不可逆转并出现新的变化冷战结束后,国际大国格局基本是“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是惟一超级大国,“多强”一般指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 现在,这种状况正发生着微妙变化。 首先,是单极与多极的力量对比发生新的变化。 这种变化首先体现在各极之间的经济实力有了重新排位。 据世界银行统计,2003年欧盟的GDP为美元,美国的GDP为美元,欧盟第一次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 2008年欧盟的经济总量高达19万亿美元,欧盟继续超过美国(14万亿美元)的经济总量且优势拉大。 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也大大改变了世界经济力量的对比。 2003年10月1日,全球知名投资银行高盛,曾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四国英文名的首位字母组合在一起为BRICs(发音类似英文砖块),提出名震一时的“金砖四国”概念,这四个国家的经济在进入21世纪以来获得了高速成长。 如中国2008年的GDP高达4万多亿美元,在世界排名由2003年的第7名上升至第3名;巴西2008年的GDP达到 1万6千多亿美元,在世界排名由2003年的第15名上升至2008年的第9名;俄罗斯2008年的GDP为1万6千多亿美元,在世界排名由2003年的第16名上升至2008年的第9名;印度2008年的GDP为1万2千亿美元,在世界排名自2003年开始一直维持12名的位置。 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则金砖四国在世界的排名还要提前。 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在首创“金砖四国”之后,再次首创了一个投资新概念:金钻11国(Next-11)。 金钻11国分别为墨西哥、印尼、尼日尔利亚、韩国、越南、土耳其、菲律宾、埃及、巴基斯坦、伊朗和孟加拉。 高盛预测“4+11”的GDP在2035年可望超越七大工业国家,2050年“金钻11国”的GDP将与美国比肩。 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预测,美国在全球GDP中所占比例从2000年的30.9%下降到2007年的26.7%,到2012年可能继续下降为24.3%;特别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风暴,给全世界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同时也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七国经济遭遇重创,西方七国经济占世界比例从77%下降到2007年的57%,到2012年可能下降为51%;而“金砖四国”(中、印、俄、巴西)将从占世界比例的从8%上升到12%;总的看,世界主要国家的力量对比差距正在显著缩小,力量中心增多。 经济是综合国力的基础,经济领域的多极化日益明显,并必将反映到政治领域,从而为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单极与多极的力量对比发生新的变化还表现在各极软实力的变化。 冷战后,美国奉行单边主义,依仗经济、金融、科技和军事的特殊优势,加紧争夺战略要地、战略资源和战略主导权,对外频频发动战争,特别是不顾世界各国的反对,发动伊拉克战争,使得世界范围内特别是伊斯兰世界对美国不满的人比例日益扩大,严重影响了美国的国际形象,使美国的软国力有所下降。 2005年6月23日美国知名的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公布了一份“全球态度项目”调查报告,调查结果发现美国的国际形象在世界各地普遍下跌,对美国奉行的“单边主义”政策非常反感。 而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美国的西方盟友和伊斯兰世界对中国、法国、德国的印象明显好于美国。 而2007年因美国的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更是使美国的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神话破灭。 其次,是单极与多极的关系发生新的变化。 冷战后,由于美国政府一直推行强硬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追求单边利益和安全,引起了世界各国包括美国的西方盟友在内的强烈不满。 特别是美国不顾世界各国的反对,执意发动伊拉克战争,更是扩大了美国和其传统盟友——欧盟之间的裂痕,使得北约政治化和军事同盟性质下降。 而俄罗斯面对美国冷战后咄咄逼人的攻势,深感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在俄罗斯家门口推行的几场颜色革命,更使俄罗斯寝食难安。 在此情形下,欧俄以共同反对伊拉克战争为契机日益接近。 与此同时,中国与欧盟的战略关系得到发展, 2003年中欧确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后,中欧双方高层互访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加强。 欧盟还明确把中国列为欧盟六大全球战略伙伴之一。 中国与俄罗斯的战略伙伴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解决了边界问题,并签订了中俄睦邻友好条约,确立了永不为敌的目标。 而且中俄在2005年8月18日举行了首次联合军事演习,这在中俄关系史上还是第一次。 中国、欧盟、俄罗斯这三极之间的日益接近,对多极化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是单极与多极的斗争发生新的变化。 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引起了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反对,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各大国纷纷强调多边主义的重要性,反对单边主义,并日益联手,共同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 如欧洲联盟2008年11月3日拟就一封致美国下任总统的信件。 信的主旨是强调“多边主义”。 2009年6月16日——17日,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金砖四国”领导人在叶卡捷琳堡举行首次正式会晤,这意味着金砖四国必将加大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影响力。 而俄罗斯总理普京更是多次发表讲话,表示俄罗斯绝不接受美国领导下的单极世界。 综上所述,当前的国际局势正如胡锦涛所指出的,世界多极化前景更加明朗,不可逆转。 4.世界科技革命竞争日趋激烈二战后,以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广泛利用为主要标志的新科技革命,至今方兴未艾。 当今世界,信息、生物、材料和能源等高技术及产业迅猛发展。 科技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已由20世纪初的不到20%,上升到目前的80%左右。 科技发展特别是战略高技术的发展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科技实力也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竞争力。 面对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对策,发达国家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积极抢占高技术产品与服务的制高点,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努力试图改变不利的科技竞争地位。 目前世界主要国家为提升科技竞争力所采取的政策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 提升决策层次,加强宏观调控,强化科技投入。 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政府首脑亲自领导科技工作的做法,成立由战略科学家和经济专家组成的总统(总理)科学顾问委员会,对科技政策和重大科技计划提出建议。 美国、韩国、印度等国成立了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负责的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大大提升了国家科技工作宏观决策的能力。 许多国家政府都将对科技的投资视为一项回报巨大的战略性投资。 一方面大幅度加大科技投入,另一方面建立有利于增加科技投入的机制。 第二,实施积极有效的科技人才发展战略。 人才是竞争之本。 许多国家修改了移民政策加大了吸引外国的学生和学者的力度,以解决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 芬兰对掌握先进技术的高收入外国人的最高税率已减至当地人的58%;日本计划在今后几年采取各种措施,使外籍科研人员占科技人员总数的比例达到30%;美国则在移民方面大大放宽对高技术人才的限制。 第三,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面临知识经济和技术创新的挑战,制度创新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 国家创新体系是一种网络,是一项系统工程,知识在人、企业、机构之间的流动是创新体系的关键所在,产业界、学术界、金融界和政府是构成这个体系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 在这样一个国家层次的创新体系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科学研究机构和大学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科技依托和知识源泉,中介机构是知识扩散、转移的桥梁,政府是政策制定者和发展环境的创造者,金融是充分实现创新市场价值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美国加息意味着什么意思

美联储9月议息会议进一步强化其“鹰”派基调,大大超过了市场预期。 因为本次加息幅度并未减速,点阵图显示利率还会进一步抬升,且将在较长时间内维持高位,不排除2023年继续加息的可能。 事实上美联储今年以来的频繁加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其国内经济的本质性问题,“加息”的手段更像是饮鸩止渴的一剂“猛药”,此举也将带来更多痛苦,美国经济或于2023年初进入衰退,美国股市和债市离“市场底”还有很长的距离。 2022年3月份以前,美国联邦基本利率还是0利率,但是3月美联储加息25基点,5月加息50基点;6月加息75个基点,7月加息75个基点,9月加息75个基点,目前已经将利率上调至3%,截至目前,今年已累计加息300个基点,创下美联储40多年最快加息纪录。 一、9月议息会议美联储强化“鹰”派基调,美股三大股指高开低走!美联储宣布加息75个基点之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议息会议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坚决致力于降低通货膨胀,承诺将通胀压低至2%。 并称,物价稳定是经济基石,缺乏价格稳定,经济就无法运转。 同时,鲍威尔援引FOMC利率点阵图分化称,美联储2022年还将加息100-125个基点。 不过他也强调,在某些时间节点放慢加息速度将是适宜的,加息幅度将取决于未来数据。 鲍威尔表示,无法预知这一过程是否会导致经济衰退,以及衰退将有多严重,这将取决于工资和通胀压力下降的速度、预期是否保持稳定以及我们能否获得更多的劳动力供应。 随着美联储加息落地,虽然加息幅度与市场预期一致,美股曾一度直线拉升翻红。 不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为了将通胀率拉回2%并保持稳定,将致力于提高利率并将利率保持在高位,直到通胀率下降。 根据历史记录,不能过早放松政策。 尾盘最后一小时美股全面开启杀跌,最终三大股指全部大幅下跌超过1.7%。 截至收盘,Wind行情显示,纳斯达克指数跌幅最大,率先从高位跳水,大幅下跌1.79%,本周以来跌幅再度扩大达1.99%。 紧随其后标普500指数下跌1.71%,而道琼斯工业指数稍强,下跌1.70%。 清流之前讲过9月21日今晚老美议息会议,市场普遍预期加75个基点,也有说法加100个基点,今晚加多少不重要,关键是得看是否未来还会持续大幅加息。 美国通胀,市场大跌!如果美联储的利率如果达到4.5%以上,或者恐怖的5-6%,这将会带来最严重的两个问题:1、放水(降息)有多爽,收水(加息)就多痛。 加息就是把以前放出的水收回来,对于经济发展十分不利,这样的话美国经济会继续衰退,进而进入通缩;2、其他非美元货币继续贬值,如人民币,欧元,日元会加速贬值,外资会大幅度流出回流美国。 也就是说,美联储大幅度加息的后果就是全球经济受此影响,将会出现世界级的经济大衰退。 因此上周通胀数据超过预期后,全球市场都被吓尿了,大家考虑的核心是美联储加息终点在哪,4%还是5%,6%还是更高?以及以什么路径到这个终点,是直线加息到这个终点,还是迂回曲折到这个终点,以及经济衰退什么时候来,是深度衰退还是弱势衰退。 二、美联储加息是什么?1、联邦基金利率美联储加息简单讲就是美联储提高联邦基本利率。 联邦基金利率是美国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 最主要的为隔夜拆借利率。 这种利率的变动能够敏感地反映银行之间资金的余缺,美联储瞄准并调节同业拆借利率能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并且将同业拆借市场的资金余缺传递给工商企业,进而影响消费、投资和国民经济。 美联储大家就可以理解为美国的央行,而联邦基本利率是指银行向美联储拆借(借钱)的利率。 美联储提高联邦基本利率就意味着,银行之间相互借钱的利率高了,银行借钱的利息高了,那么银行存款和贷款的利息随之也会变高。 这样市场上的流动资金就会回到银行,以此减少市场资金的流动量。 既然加息是想让市场上流动的美元减少,那它产生的原因肯定就是因为现在市场上的美元太多了。 为了方便后续了解,这里在延伸一下美元和美国国债的知识:2、美元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议》建立后,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并逐渐替代英镑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1971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全球货币体系进入主权信用货币时代。 尽管如此,美元随后仍然是世界第一储备货币,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货币网络,用于全球贸易结算和国际信贷的40-50%。 凭借储备货币的地位,让美国可以在其货币政策中逍遥法外,并将债务增加到对其他国家来说是灾难性的水平。 为世界提供交换媒介和价值储存是一项利润丰厚的垄断业务。 世界贸易每年都在扩大。 它对美元的需求也是如此。 每个人都需要它来购买石油和东西,并发行他们自己的债务。 3、美国国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美元成为储备货币,美国国债也具有了国际公共品属性,美国又是全球经济的领头羊,在国家信用背书下,全球中央银行储蓄美元并投资美债,美债成为全球储蓄的延伸,具有极高的流动性和安全性。 因此10年期美债收益率通常被视为无风险收益率,这使得它具备广泛的影响力,也被称为全球资产定价之锚。 1)、全球很多衍生产品都是以十年美债的收益率作为基础产品进行设计的。 因此,十年美债收益率的变动会影响到全球资金的流动。 2)、尤其是十年美债的收益率作为抵押贷款以及国家和地方债券的基准利率。 收益率持续升高,意味着企业的借贷成本的增加,会影响到美国企业的经验活动。 3)、理论上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常被作为股票资产估值的无风险贴现率,美债利率上行意味着估值要向下降,这也是近期美债收益率上行引发股票市场恐慌的原因之一。 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是一个综合指标,反映了市场对美国经济基本面,通胀预期和风险偏好的预期,不同时期这三个因子的变动或高度相关或分化发展。 三、美联储加息的原因?今年美联储的连续加息,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美国现在的通货膨胀太严重了,关于通货膨胀的起因,就要追回到2020年了。 相信大家现在印象还非常深刻,受新冠疫情和油价大跌影响,2020年3月,在不到两周的时间里,美股经历了四次熔断。 要知道,美股历史上一共才经历过5次熔断,其中第一次还是在1997年。 熔断机制就是当股市跌到一定幅度之后,市场自动停止交易一段时间,可能是几分钟,也可能是全天交易就此终止。 主要目的就是,防范恐慌情绪进一步扩散,给市场带来更大的冲击。 随之而来的,美国2020年一季度GDP大跌5%,二季度大跌31.4%,全年-3.5%,创下二战以来的最大跌幅,同时也是2009年之后第一次出现负值。 在此经济状况下,为了活跃市场经济,美联储在2020年3月15日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区间降至0-0.25%,基本上就是零利率。 这还不算完,更重要的是,3月23日,美联储宣开启无限量、无底线QE。 QE就是量化宽松,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干预方式,以鼓励开支和借贷,也被简化地形容为间接增印钞票。 如果说普通的QE是“开闸放水”,那么无限QE就基本可以看做是“凿坝泄洪”了,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这几年美国通货膨胀这么严重了。 因为零利率+无限QE,市场中的热钱太多了。 看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主要看一个指数:CPI,这是是衡量消费品价格变化的指标,从消费者的角度衡量价格变化。 同时,CPI也是衡量购买趋势和衡量通货膨胀的重要方法。 一般来说,当CPI3%的增幅时,会被认定有通货膨胀的风险。 今年三月份美国CPI增幅为8.5%,四月份CPI为8.3%,市场本来以为美国高通胀问题迎来拐点,却不料5月份CPI再冲高,达到8.6%,创出1981年以来最高值,令“拐点论”彻底破产。 高通胀率体现在普通民众身上就是物价上涨。 尤其在叠加俄乌战争影响之后,由于俄罗斯与乌克兰处于战争状态,西方国家施加了制裁,导致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飙升。 因为石油价格高涨,汽油和能源价格快速上涨,天然气价格上涨了56%。 高油价推升了全社会运行成本,运输成本上涨了20%。 同时今年粮食减产,小麦等粮食价格也水涨船高。 美国在过去的12个月中,家庭食物指数上升了11.9%,是自1979年4月以来最大的12个月涨幅。 5月份,家庭食品指数上升了1.4%,这是连续第五次上升超过1.0%。 不断加剧的通货膨胀使得美国普通人的生活水平降低,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激化。 而且相应的,美元的开闸放水,使美元贬值,美国联邦政府债务也爆发式增长。 根据美国财政部9月9日公布的数据,美国国债正稳步接近31万亿美元,美国未偿公共债务总额中约有24.3万亿美元由公众持有的债务组成,6.6万亿美元为政府内部持有的债务。 财政部在其官网上表示,政府内部持有的资产包括联邦信托基金、循环基金和特别基金,以及联邦融资银行证券。 公众持有的债务包括“非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的任何个人或实体持有的”所有国债。 这包括公司、国内个人投资者、地方或州政府、联邦储备银行、外国投资者、外国政府和其他实体,公众持有的债务约有三分之一由外国持有人持有。 与最近一年来的高点7.73万亿美元相比,各国投资者持有的美债减少了2300亿美元左右,占比降至24.3%。 换言之,美国人自己持有的美债总额已攀升至23.4万亿美元的高位,占比75.7%。 2021年12月,美国已经提升过一次债务上限,才将偿债能力延长到2023年初,可以说连续的债务危机也在消耗着投资者对美元的信心。 所以不管是为了缓解通货膨胀,还是维持美元的统治地位,今年的美联储加息都是可以预见的,并且接下来可能会持续加息,直到通胀结束。 我们回顾整场疫情爆发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美联储是如何应对危机的产生的,首先是通过印钞,创造通胀并进一步平衡掉通缩的倾向。 因为疫情爆发的过程中美国有相当大的失业人口。 那么随着失业人口的飙升,倘若没有大规模的经济救助以及介入,可想而知美国的经济将提早走向通缩以及滞涨。 美联储通过“大撒币”挺过了最困难的时刻,然而问题在于,大撒币创造了大量的通胀,属于火上浇油,倘若美国承认大撒币创造了这些麻烦的通胀,那么老百姓就会归咎于拜登。 财政性的大规模补助虽然救了实体经济,挽救了疲弱的经济需求,但是同样也助长了疫情下房屋以及股票,甚至是加密货币,比特币等资产价格进一步的泡沫化。 对于美联储来说,他们必须首先把泡沫从经济中逐步去掉,并且让就业率逐步回升,在不伤需求的前提下,复苏经济,并且再次进入宽松的经济环境。 同样的,俄乌战争的爆发,也同样导致了更加深化,剧烈的全球供应链扭曲的问题。 全球被迫面对能源以及粮食安全的重大危机。 这也使得当美联储应对全球通胀,束手束脚。 首先加息是必须的,但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全球经济秩序的稳定性,对于现在的美联储来说,通胀并不是最棘手的问题,如何经济复苏才是,但是显然美联储有点病急乱投医了。 四、美联储加息的影响?首先大家要明确的是,之所以美联储加息能对我们产生影响,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美元世界第一储备货币和美国国债世界公共品的霸权地位摆在这里。 1、历次美联储加息造成的后果,基本上都导致了金融危机第一次是拉美债务危机,主要是拉美国家,如阿根廷贬值70%;第二次的标志性事件,是广场协议,把日本搞歇菜了;第三次是亚洲金融危机,把东南亚搞了个天翻地覆。 第四次,是互联网泡沫,整个纳斯达克市值跌掉了5万亿美元。 第五次,次贷危机,第六次,就是现在。 这里举一个栗子。 美联储大量放水降息、QE后,因为经济全球化的缘故,许多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在金融上是开放的状态,美元可以轻松进入他国,一般美元进入他国并不是真实的搞实体经济,而且购买大量他国的股票、短期债券等进行金融薅羊毛。 1987年日本的广场协定短期日币从1:250升值到了1:200就是这样的下场,日元的大规模升值,美元热钱涌入日本推高日本的房价、物价等等,然后又遇到美国加息周期,加息周期为1988.3—1989.5,美联储基准利率从6.5%上调至9.8125%。 那么加息的结果是啥?那肯定是大量的美元回流美联储,那么大量日本的资产被卖出兑换成美元回流到了美国,导致日本股市和楼市崩盘,瞬间经济过热硬着陆,这就是美元潮汐,美元放水进入他国推升资产暴涨,然后美元缩水,逃离他国造成他国外汇大量流失,引发金融危机。 2、对于中国来讲,美国加息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民币贬值,二是资金外流,A股承压。 1)、人民币贬值这点大家应该很好理解,清流之前讲过估计在7的关口会拉锯一段时间,考虑到美元后续还会有2-3次加息,所以未来半年人民币继续贬值是大概率的。 人民币贬值的原因,清流之前仔细分析过,这里再贴一下:人民币四个月贬值 7.5%,受哪些因素影响?如何看待人民币未来走势?简单讲因为美联储加息之后美元升值。 美联储加息和缩表的同时,中国央行在持续降准,释放流动性,对我们第一个直接的影响就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会持续走低。 下图是最近3年来美元兑人民币的走势,曲线上涨表示人民币贬值,下跌表示人民币升值。 从今年4月份以来,人民币已经从6.3附近贬值到了接近7:人民币对美元走弱的背后,是美元指数9月5日拉升站稳110关口,续创20年新高。 这次始于3月份的人民币汇率贬值,触发因素就是,美元指数一直持续上涨。 这对普通人而言意味着,持有的美元资产会越来越值钱,人民币资产会相对贬值,贬值会带来的物价上涨,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成本。 当然这里要分情况,比如人民币的贬值会通过美元结算进口的商品上,使消费者需要支出更多人民币。 例如通过跨境电商购物,且最终消费是用美元计价,那么消费成本就是增加了。 从6.3到7是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年初10万人民币可以购买1.5万多美金的物品,而现在只能购买1.4万多美金的东西,整整少了1000多美金。 人民币对美元大概是贬值了8%左右,相反的,持有美金的人这半年多啥也不干就赚了小8%的收益。 尤其是对于生活在国外的留学群体来说,他们在人民币贬值的情况下,所需要承担的经济压力变得更大。 2)资金外流、A股承压资本具有逐利性,哪里吃香就去哪里。 当美联储加息,美元升值,手握资金的人更愿意到美国去投资,也就是所谓的资金外流。 对我们来说是资金外流,但是对美国来说是资金回流。 在外流之前,资金是以资产的形式存在的,比如股票,债券,房地产,实体企业等,所以加息对这些方面都会有有影响。 大家可能会问:接下来A股怎么办?其实压力还是有的,毕竟全球市场是一个整体,但是更重要的是看我们国内的情况。 就像今年5月、6月美联储那两波加息,我们A股其实反而还在上涨趋势中,走了一波独立行情。 原因就是国内降息,流动性始终保持宽松,并且出台了一些列稳增长刺激,以及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的高景气凝聚了资金,带动了市场整体情绪。 A股市场仍然面临着内、外部很多不确定性,这个时候资金都相对谨慎,整体大的机会不多,很难有趋势性行情,大家心理上一定要做好准备!最近美联储加息,俄乌冲突升级,全球市场的行情都不太好,世界变成现在的局面,应该是超出所有人预期的,大家没想到,今年会这样难,市场会这样惨。 回到一年前,谁也不会想到世界会像今天这样发展。 小说《三体》里面有句话,总结的非常准确:“这个世界是由一连串的巧合组成的。 ”无数事前无法预料的事,形成了今天的世界。 无数事前无法预料的事,也形成了今天的股市。 不由得想起《涛动周期轮》中的一句话:万物皆有周期,万物皆有波动。 波动就是变化,对变化进行观察和总结,就形成了对波动的规律性总结。 反过来,这些总结出来的规律性的东西可以指导着人们的经济生活。

前瞻美联储年终收官之战:本轮加息周期最重要转折点来临

北京时间周四(12月15日)凌晨3点,全球金融市场的目光无疑将再度聚焦于华盛顿美联储总部大楼——美联储将在结束两天的议息会议后公布12月货币政策声明,同时出炉的还将有最新季度经济预测摘要(SEP)和利率点阵图,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则将在半小时后的3点30分召开新闻发布会。

此次会议无论是对于美联储自身还是全球资本市场而言,显然都有着诸多特殊的意义:在过去九个月,鲍威尔执掌的美联储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快的速度持续激进加息,引发了一系列跨市场的大跌行情。而时值年底的12月议息会议,正被不少美联储官员和市场人士,视为美联储激进加息的潜在转折点。

在本周的美联储议息会议之前,有着“新美联储通讯社”之称的著名记者NickTimiraos曾把美联储本轮紧缩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这或许也是当前市场所处环境的最佳诠释:

第一阶段是指美联储为抗击通胀将利率迅速从零水平大幅上调的阶段,也就是投资者在过去几个月所看到的那些场景。去年,以鲍威尔为首的美联储官员普遍低估了通胀压力,这迫使他们在今年不得不亡羊补牢——过去四次议息会议已连续宣布加息0.75个百分点。最近三次加息行动更是赢得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成员的一致支持。

第二阶段则是美联储官员今晚预计就将踏入的阶段——即放慢加息步伐。在上月初的议息会议上,美联储首次提出,确定未来目标利率时,委员会将考虑货币政策的累积效应及经济活动和通货膨胀的滞后性影响,这也被外界解读为激进政策临近终点的信号。

至于第三阶段,则被多数美联储官员预计将在明年春季或夏季出现——即美联储将把利率保持在目前尚不能确定的某一较高水平,直到通胀率顺利向2%的目标回落。

读懂这三阶段的划分,你或许就能明白本周美联储议息会议的重要意义:今晚的这个议息夜不仅将是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间的关键过渡,也很可能将透露出本轮加息周期的第二阶段究竟会持续多久、利率峰值会升到多高,以及美联储是否真的打算维持其对第三阶段的长期承诺,从而扑灭市场目前日益升温的明年降息预期??

因此,针对今晚的这场美联储年终收官议息大戏,财联社罗列出了以下几大核心看点,供投资者在这个可能引爆全球市场行情的重大风险事件到来前参阅:

看点①:今晚美联储加息步伐就将“降速”

美联储今晚将加息多少,其实是这个议息夜最没有悬念的一部分——芝商所最新的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美联储在12月会议上宣布加息50个基点至4.25%-4.50%的概率为79.4%,而加息75个基点的概率则仅为20.6%。

美联储最早释放本月美联储加息步伐将“降速”的信号,其实是在上个月的货币政策声明之中。而在本月议息会议噤声期前的最后一场讲话中,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也再度重申,由于美联储已经快速加息,而这些举措需要时间来对经济产生影响,因此官员们认为放缓加息将是可行的。

鲍威尔当时在布鲁金斯学会发表演讲时表示,“放缓加息步伐的时机可能最快会在12月的会议上到来。”

对于今晚的利率决议,资产管理机构BKAssetManagement宏观策略师BorisSchlossberg指出,从目前的情况看,美联储正沿着11月会议上设定的路线前行。他认为,此次不会发生类似6月出人意料地决定加息75个基点的情况。

建设银行总行金融市场部研究员曹誉波本周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也指出,目前市场普遍预期本次会议将加息50个基点,是美联储不断与市场沟通的结果。自11月会议以来,包括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内的多名美联储官员在不同场合表示会考虑放缓加息步伐。这主要是因为通胀压力已从高位回落,商品价格、房屋租金等均不同程度下降,且经济衰退的预期正在不断强化。

值得一提的是,一旦美联储今晚本月将加息幅度放缓至50个基点,将意味着其彻底结束此前连续四次会议加息75个基点的“超高速”紧缩阶段。自从今年3月首度加息25个基点以来,美联储已累计加息了375个基点,基准利率的攀升速度为上世纪80年代初“沃尔克时代”以来最快。

看点②:明年2月美联储会如何加息?

既然美联储本月大概率将把加息幅度放缓至50个基点,那么新的悬念无疑也将由此而生:美联储接下来会不会继续再“踩刹车”——在接下来的一次美联储议息会议,也就是明年2月初的议息会议上,美联储又将加息多少?

明年第一场议息会议将于当地时间1/31-2/1举行,2月1日下午会议结束后,联储将发布会议声明,鲍威尔按惯例也会举行新闻会。

对于这方面的猜测,在昨夜低于预期的美国11月CPI数据发布后,其实已被彻底点燃。

从利率掉期的定价中可以看到的是,在昨夜CPI数据公布后,市场对美联储今晚加息50个基点的预期几乎没变,但对明年2月加息幅度将进一步放缓至25个基点的押注却激增:美联储在明年2月会议上加息50个基点或更高幅度的概率目前已只有约三成。

Jefferies驻纽约首席金融经济学家AnetaMarkowska表示,“我原本预期美联储2月会再加息50个基点,但现在看来鸽派官员们会大力推动加息25个基点,在CPI数据发布后,他们肯定有了更强的理由。”

德意志银行高级美国经济学家BrettRyan也指出,“今天的CPI数据让美联储在2月会议上更容易将加息幅度下调至25个基点,但可能不会影响美联储对整体通胀环境的评估,金融条件的放松与他们实现供需平衡的目标背道而驰。”

投资者在今晚的利率决议中,一方面可以继续从美联储的货币声明中,寻找下次会议利率指引的蛛丝马迹,另一方面也需要密切留意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会后的新闻发布会,其很可能被问及对下次加息幅度的看法。

看点③:本轮加息周期的峰值将是多少?

自从今年下半年以来,市场上对于美联储本轮紧缩周期利率峰值的猜测几乎就没有中断过。而这显然也将是今晚美联储决议的一大看点。

美联储鲍威尔在此次会议噤声期前的最后一场讲话中曾表示,“鉴于我们在收紧政策方面的进展,相比放慢加息速度的时机,更重要的是思考利率还要升高多少,以及需在限制性水平维持多久才能遏制住通胀”。

在对利率峰值的预测方面,鲍威尔当时曾称,利率顶部可能会比官员们9月时的预估“高出一些”,美联储官员们9月的点阵图预测中值是明年利率最高达到4.6%。

目前在市场上,高盛是对美联储明年利率峰值预测最高的几家投行之一。高盛首席经济学家JanHatzius近期曾表示,投资者应该做好准备,美联储会让利率在2023年5月前继续攀升,同时不会透露任何政策拐点的暗示。他预计美联储会在明年2月份,3月和5月连续加息25个基点,这预示着终端利率将来到5.0%-5.25%,然后在2024年之前利率保持不变。

除高盛外,德意志银行、富国银行和巴克莱近来也都曾预测美联储将把利率峰值抬升至5%以上。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投行的预测都发布在周二的CPI数据公布之前,因此会略显过时。

就利率掉期市场的最新定价而言,周二的CPI数据已促使利率互换交易员预期政策利率明年将在4.83%就见顶,低于发布前的约4.99%,这意味着美联储明年最多将只会进行2次25个基点的加息。

看点④:美联储会否打消市场明年降息预期?

在看点③对美联储明年利率峰值的介绍中,我们并没有具体提到可能是今晚最受市场瞩目的12月利率点阵图,因为我们认为这方面可能有必要单独展开,以防止投资者在今晚解读决议内容够时陷入一个误区。

在近来的一些机构预测中,基本都将美联储点阵图中对2023年年底的利率预测,与明年的利率峰值划上等号。但其实这完全是两个概念。在今年9月的利率点阵图中,美联储官员对明年年底的利率预测中值是4.6%,这在当时乃至现如今,之所以能被人们视作是本轮加息周期的利率峰值,其实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美联储明年不会降息??

但是,目前利率市场的定价其实很有意思:交易员预计到2023年12月,美联储将把基准利率下调至4.35%左右——相当于在明年上半年加息至4.83%左右的峰值后,在2023年下半年降息约50个基点!

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如下图所示,美联储今晚哪怕不把对明年底的利率预测从之前的4.6%上调,都要比眼下的市场定价更为鹰派??

这其实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因为市场的利率定价和美联储的表态之间的“落差”实在是太大了。事实上,目前包括美联储官员和主要的投行机构,基本上都预期今晚利率点阵图中对明年的利率预测还将进一步上移,而这只会令点阵图与市场预测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许多紧缩阵营的美联储官员们长期以来一直担心,如果美联储过早地开始降息,可能重蹈上世纪70年代走走停停式的紧缩政策的覆辙。这也导致迄今几乎没有美联储官员明确释放过支持明年降息的信号。而市场之所以不断违背美联储“意愿”认为其将在明年下半年降息,则是押注明年美国大概率陷入经济衰退的前景,可能倒逼美联储转向。

而在今晚,这可能就将是美联储和市场预期间最为主要的博弈点:要么美联储向市场的降息预期作出妥协,要么其可能就会大举浇灭市场降息派的希望,两类预期只会“活”下来一个!

看点⑤:鲍威尔如何看待通胀见顶趋势?

美联储今年以来一直将物价视为货币政策的重点,因为长期居高不下的通胀对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损害更大。本次会议上,美联储也将更新经济预测摘要(SEP),其中包括对经济、通胀和就业的最新展望。而鉴于昨夜公布的美国11月CPI数据刚刚出现了超预期回落,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今晚对未来通胀走向的看法,显然将备受瞩目。

美国劳工部周二的报告显示,整体CPI环比上涨0.1%,同比升幅7.1%,创下年内新低,因能源价格下跌帮助抵消了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环比上涨0.2%,同比攀升6%。

这是2022年的最后一份CPI报告,虽然从数据上看美国通货膨胀仍然过高,但物价升速显然正在不断放缓。目前,美国CPI同比涨幅已经连续五个月出现了回落,InflationInsightsLLC创始人OmairSharif在一份报告中认为,这显然不是一个异常值。事实上,周二的报告显示美国物价增速出现相当广泛的放缓。

当然,就通胀本身的趋势而言,鉴于经济学家普遍预期核心商品通胀将继续放缓、明年住宅价格指数最终会转向,人们如今的关注点已经越来越多地转向核心服务,以判断总体物价压力的路径。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本月早些时候的讲话中也特别提到了通胀数据中剔除住房的核心服务领域,称它“可能是理解未来核心通胀演变的最重要类别”。而昨夜CPI中核心服务领域的通胀,其实仍处于相对较高的一片领域。

因此,鲍威尔今晚对昨夜通胀数据的态度,究竟会表露出更为肯定的一面,还是会依然认为通胀降温之路任重道远,也将间接表达出其对未来的鹰鸽立场。

德意志银行美国首席经济学家MatthewLuzzetti表示,“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很多通胀回落的迹象,但问题是这是否能让通胀率回到3%?我们又如何将它从3%降到2%,这是我认为更困难的部分。”

在历史上,美联储的紧缩周期往往会一直加息到利率高于CPI为止。目前,美联储距离这一目标距离正在日益接近,但能否在未来几个月实现这一点,依然存在不小的难度!

看点⑥:明年经济衰退会否到来?

在对今年9月上次季度议息会议的解读中,我们曾提到过当时决议最为重要的一个数字——4.4%。这个数字当时主要被提到过两处。一处是美联储对今年年底的利率预测(今晚加息50个基点后就将实现);而另一处则是是明年年底失业率的预估。我们当时认为,这一失业率预测的大幅上调,将预示着美联储已预期届时就业市场将面临重大打击,经济可能面临衰退的风险。

而根据目前最新的市场定价,美联储官员今晚势将连续第三次上调2023年失业率预期,因为他们抗击通胀的行动越来越有可能令美国经济陷入衰退??

接受媒体调查的经济学家预计,美联储官员在周三发布的季度预测中,料预期失业率到2023年底升至4.6%。这可能意味着与现在相比,会进一步有150万美国人失业。出现类似这样的失业率上升,而美国经济却不陷入衰退,在这之前从未发生过。

大部分民间预测人士目前均已预计美国明年会陷入衰退,即便是美联储经济学家,在上月的议息会议纪要中也已警告称,出现这一结果的可能性大约为50-50。

美联储11月会议纪要曾表示,“国内私人领域的实际支出增长乏力,全球前景恶化且金融条件收紧,这些都被认为构成对实际经济活动预测的突出下行风险;此外,通胀持续下降或需要金融条件以高于预期的程度紧缩,这个可能性也被视为一种下行风险。”。

MacroPolicyPerspectives驻德克萨斯州奥斯汀的总裁JuliaCoronado指出,“如果你是美联储,你会希望传达出采取必要行动解决通胀问题的承诺。目前的重点仍是拉低通胀,其中的一个环节至少是劳动力市场更加平衡,甚至可能是直接的失业率上升。”

毫无疑问,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今晚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也可能会被问及其对明年经济衰退前景的看法,投资者可对此密切留意。

总结

总体而言,虽然昨夜公布的利好的美国CPI数据,进一步放大了美国通胀已经见顶的曙光,但这是否真的预示美联储在一天后的议息会议上,变会彻底转向鸽派,其实仍是一个未知数。

投资者今晚需要着重小心提防的是美联储对明年货币政策走向路径的态度上,尤其需关注其是否会打击到市场对明年下半年降息的押注。

SpectraMarkets总裁BrentDonnelly表示,“周二CPI数据清楚的表明了美国通胀下行的趋势,但美联储更看重的可能是通胀最低能到哪里。所以,虽然趋势喜人,但美联储不会希望再犯1970年代的错误,他们不敢太早把脚从刹车板移开”。

中金研报则认为,预计12月议息会议上美联储仍将加息50个基点,但强调会在限制性利率水平上“等一等”,讨论降息仍为时过早。

报告称,市场对美联储放缓加息已经基本定价,接下来需要关注的是美联储加息的最终高度,以及利率在高位停留的时间长度。如果服务通胀难以快速回落,美国利率维持高位,那么美国经济仍将面临下行压力。如果通胀不能在经济下行乃至衰退之前得到解决,那么对风险资产而言仍将是利空。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13301.html
有人卖油车买两辆电车 25万以下车型受关注 百万豪车有市场
低空经济 问询函也没挡住两连板!上工申贝欲收购海外飞行器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