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热 刮到日本之后

生命有限,艺术长存。这样的例子并不少。不过,当创作者的生命逝去,艺术品能否继续存活,既靠与之有关的一些人的努力,有时也需要命运的轻推。

梵高去世后,弟弟提奥想要为他办回顾展,与画商协商,未果,只能在自己家中办展。不久,提奥病逝。翌年(1891),梵高的15幅作品出现在布鲁塞尔的二十人展,获得好评。真正的转机发生在1892年,靠着提奥遗孀乔安娜的不懈努力,在阿姆斯特丹举办梵高回顾展,共122件作品。我们今天对梵高的认知不仅来自他的画,也与他和提奥的书信密不可分,乔安娜整理出版三卷本书信集是在1914年。那之后,更多关于梵高的研究陆续面世,从艺术到心理学等各种角度。

"梵高热"如同季风,隔了若干年,从欧洲刮到日本,契机是一本杂志。

明治43年(1910),武者小路实笃、志贺直哉、柳宗悦、儿岛喜久雄等一群文学青年创办《白桦》。杂志从一开始就不仅局限于文学,而是延伸到美术、音乐、戏剧、哲学等层面。创刊号(1910.4)封面由儿岛喜久雄绘制,明显受到德国画家马克斯·克林格尔的系列版画《手套》的影响。这一期,儿岛喜久雄以笔名K.K.撰写文章《德国绘画的新理想主义》,配了一些作品的照片,提及的画家有马克斯·克林格尔、阿诺德·伯克林(瑞士)、弗朗茨·冯·斯塔克。

《白桦》创刊时,武者小路实笃25岁,已从东京帝国大学(现在的东京大学)哲学系退学。比他年长两岁的志贺直哉同样就读东京帝国大学,从英文系转到国文系,也没念完。在学习院时期就与他俩相熟的有岛生马比武者小路实笃年长三岁,为了学艺术,21岁去了意大利,又前往法国。在巴黎,他和高村光太郎、梅原龙三郎、藤田嗣治等人相熟,这些人后来都成为美术史上不可或缺的一角。

学习院是一所从小学到高中的私立学校。这所学校的背景让《白桦》成员被说成是"公子哥儿",其称呼不乏贬义。不过,正是因为家庭条件,让他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到海外的潮流。其团体不断壮大,有岛生马的哥哥有岛武郎、弟弟里见淳(笔名),自然而然开始为《白桦》撰稿,后来也都成为作家。

有过旅法经历的有岛生马为杂志第1卷第2期(1910.5)写了塞尚的介绍,给罗丹写信的也是他。信中介绍了《白桦》杂志,说在筹备罗丹特辑,希望告知出生日期,如果可以,请给一张照片,一句赠语。罗丹回信,不仅回答生日,附赠照片,还提议,愿意用素描交换浮世绘。接下来的第1卷第8期(1910.11)是罗丹七十岁纪念号,刊出有岛生马和罗丹的书信往来,其他成员也纷纷撰写关于罗丹的文章。撰稿者当中的朝仓文夫此时27岁,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雕刻科。他后来成为一代雕塑大家,位于台东区的朝仓雕刻馆内的作品,观者十之八九会想到罗丹。这期杂志刊载了图册翻拍的罗丹作品。半年后,他们寄出三十幅浮世绘和所有人的签名。罗丹再次回信,主动提出赠送三件青铜雕像作品,以及在日本举办素描展。

《白桦》成员对办展并不陌生。1910年7月,他们在上野公园竹之台举办南薰造和有岛生马的旅欧联展,同时展出的还有亲朋好友收藏的欧洲画作以及临摹作品。1911年10月,他们又在赤坂举办"泰西版画展"(西洋版画展)。这一次展览大部分是版画原作,掺杂少量复制品。

罗丹赠送的作品展出,要到1912年2月的"白桦主办 第四次美术展览会"。之后,4月的第五次展会,比亚兹莱、塞尚、梵高等名家作品汇集一堂,其中大部分是印刷品。如果用现代的观点看,会觉得有些可笑,但对于当时的日本民众,那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到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即便是装框的印刷画作,也足以震撼。

最早以多角度介绍梵高的正是《白桦》杂志。第2卷第2号(1911.2)开始刊载梵高的介绍文章和他本人的信件(依据德国艺术评论家朱利叶斯·迈耶-格雷夫的研究,儿岛喜久雄翻译)。第2卷第6号(1911.6)近代巨匠的素描、铜版画特辑,刊有梵高的钢笔画。第2卷第10号(1911.10)则是梵高特辑。

《白桦》众人不满足于展出复制品,也想成立白桦美术馆,办更高规格的展会。他们面向社会筹集资金,同时获得实业家山本顾弥太的支持,后者为筹建中的美术馆购入梵高的《向日葵》。当初梵高一共画过七幅同题作,山本顾弥太买下的是第二幅,背景最为湛蓝。这幅画刊于第12卷第2号(1921.2)白桦美术馆纪念号,在当年和三年后做过展出,后毁于战火。

本文的主角并非梵高、罗丹,而是西风东渐的大背景下,在当时尚未崭露头角的三名青年。不提《白桦》,就无法理解他们当时呼吸的浸染艺术气息的空气,所以不得不费了一番笔墨作为铺垫。

他们的名字是:田中恭吉,恩地孝四郎,荻原朔太郎。1911年《白桦》举办泰西版画展的时候,田中恭吉19岁,是东京美术学校日本画科一年级学生;恩地孝四郎20岁,在同校念西洋画科,比恭吉高一级,经常出入竹久梦二家,经梦二的介绍做过书籍装帧的工作;荻原朔太郎即将满25岁,此前几次入学庆应义塾大学预科又退学。他们三人尚未邂逅,有各自的现实压力、创作烦恼与荷尔蒙带来的窒闷要面对。

《白桦》第2卷第9号(1911.9)是比亚兹莱特辑,这期还有梵高书信连载之三。比亚兹莱的画给孝四郎带来巨大的冲击,10月,他去了赤坂三会堂的《白桦》泰西版画展。多年后,他在《工房杂记 美术随笔》(兴风馆,1942)中谈及,那次展览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蒙克的版画。

展览一共三十九名画家,展品189件。相对于奥伯利·比亚兹莱和海因里希·沃格勒的强大作品阵容,只展出爱德华·蒙克的五幅版画,且两幅是复制品。说到蒙克,他当然不只有《呐喊》,在版画领域也有独特的表现。给恩地孝四郎留下强烈印象的很可能是那两幅复制作品:《心脏》(Das Herz),《在宇宙的邂逅》(Begegnung im Weltall)。

1912年是明治的最后一年,也是大正初年。这一年,田中恭吉以笔名"田中未知草"在竹久梦二主办的杂志《樱花盛开之国:红桃之卷》写诗,与梦二相熟的孝四郎应该是在原稿阶段就读到恭吉的诗,深受感动,立即寄去一张明信片,上面是亲笔的少女画和一首短诗。以画笔和诗歌表达自身的两名青年很快变得相熟,他们和梦二的交往也进一步深入,恭吉在梦二租住的上野俱乐部租房,也把自己的朋友、西洋画科的藤森静雄引荐给梦二。

那时的上野是文艺青年们的集中地。同样住在上野的香山小鸟(本名香山藤禄)是东京美术学校雕刻科预科学生,他向恭吉介绍了自己的亲戚,一名年轻女性,恭吉由此陷入无望的单恋。恋爱事件很快过去,给年轻人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小鸟没有进一步升学,退学后成了著名版画雕刻师伊上凡骨的弟子。伊上凡骨也是竹久梦二不可或缺的助力,梦二的作品多由他刻版。

恭吉在校学日本画,但他的关注点更多在油画、水彩画等方面。小鸟转向版画,试图从技术层面做起,这一选择或许给恭吉和朋友们带来某些影响。

在日本绘画界,想要被认可,首先必须跻身官方展会如"文展"(文部省美术展览会)。竹久梦二与官方无缘,他的名声累积靠的是出版物以及随之而来的读者们。1912年11月,梦二在京都府立图书馆举办"第一回梦二作品展览会"。这次展会从时间到地点,明显在和文展京都展打擂台。孝四郎、恭吉、静雄到京都帮忙布展,恭吉留下现场的素描。展览大获成功,这也是梦二全凭自身实力获得的成功。不用说,他身边的青年们也感染了成功带来的喜悦。回到东京,恭吉去看望卧床的小鸟,兴奋地将梦二展的情形描述给病中的朋友。小鸟得的是肺结核,此时他俩对此一无所知,恭吉留宿,与小鸟并排睡。

1913年6月,香山小鸟病逝。恭吉后来一直想为小鸟办回顾展,未成。

这一年,恭吉开始为大洋社的杂志《少年界》《少女界》画封面,同时还与朋友们做一本传阅杂志《密室》。《密室》刊载了小鸟留下的版画,以及恭吉最初的版画。他还为这本纯手工"写写画画"杂志写了许多小说和诗。暑假回老家和歌山的时候,他急剧消瘦,以为是工作太忙导致。回到东京,陆续传来几个朋友的死讯——都是肺结核。对恭吉来说,从去年到今年,失恋,继而一个接一个地失去朋友,是一连串的打击。他并不知道,更大的危机早已埋下种子。10月,恭吉在大洋社忙杂志封面的工作到深夜,回家途中咳血,后来被确诊为肺结核。

身体状态对画家的创作有最为直接的影响。尽管对油画有种种想法,罹患肺结核让恭吉主动或被动地转到版画和钢笔画这一类尺幅较小的载体。和孝四郎一样,他也喜欢蒙克的版画,拥有一册蒙克画集,反复翻阅。

卧床的恭吉重读卢梭的《忏悔录》,给梦二和孝四郎写长信,谈及身体和内心的种种变化。他渴望康复,渴望创作。仿佛身体的热度也席卷了心灵,他不仅做了木刻版画,还写下大量的诗。他给自己列了长长的书单,从评论、哲学,到美术史。孝四郎的信逐渐成为他的精神支柱,他在回信中写道:"我的身边真的只剩下‘伴友’,超越亲人,超越恋人,超越妻子,超越所有一切。恩地孝四郎,我相信你。我想让这份‘相信’进一步发展。"

1914年3月,恭吉、孝四郎和静雄决定创刊版画杂志《月映》,背后多少有《白桦》泰西版画展的影响。这时,恭吉尚未满22岁,孝四郎和静雄23岁。从恭吉给孝四郎的明信片可知,杂志名是他的创意。出版《白桦》和《梦二画集》的洛阳堂的老板听了他们的想法,说"也就亏三十元,做吧"。正式出版前,他们打算先练手。月末,三个人迅速完成私辑《月映》第1期,仅三册,各持一册。

每期仅三册的私辑《月映》一共出了六期。第1期刚出,恭吉就因病不得不回老家休养,临走时,他把为私辑第2期创作的五幅版画交给孝四郎,回家后仍创作不辍。

孝四郎起初以为恭吉回老家不过是暂时的情况,很快将康复归来。然而恭吉来信透出死亡的气息:"此刻五月的花在闪耀。土壤被绿色覆盖,到处都是太阳和雨的恩惠。在这样丰盛的情景中,一个被侵蚀的生命。"恭吉刚经历第二次咳血。从《密室》到《月映》,他集中且大量创作版画的生涯不过半年光景。其作品或许有诸多不成熟之处,却有某种直击观者灵魂深处的力量。刊于私辑第2期的《焦心》(上图),第4期的《去势者与绯罂粟》(下图),都是他徘徊在生死之间的心血结晶。

7月,恭吉去信,说自己来日无多,将留在东京的物品做了分配。除了指定哪本书留给哪个朋友,对版画原版,他说交给孝四郎和静雄安排。也因为恭吉的情况,孝四郎决心将公刊《月映》的出版提前到9月。收到东京来信,恭吉表示:"我的木版画的倾向,《去势者与绯罂粟》期间最值得一笑。"8月,恭吉大量咳血,第三次。前几个月,他已无力为私辑《月映》第5、6期做版画,只能写稿,但他仍牵挂着小鸟遗作无人知晓,在他的叮嘱下,孝四郎将小鸟留下的刻版印了版画,放入后来的《月映V》公刊。

9月,公刊《月映I》如期出版,收录三个人的版画,恭吉的诗与短歌。其中,恭吉的版画是《病之夕》(上图)《太阳和花》(下图)。限定二百册,定价三角。封面上写着每册的编号。他们在《白桦》9月号刊登广告,说是如果成为"社友",预付三元六角的一年订费,就送两张自印版画。由此可知最初的出版计划是一年十二期。孝四郎为杂志做了大量的工作,从校对、盯印,乃至送到书店、回收款项,几乎都落在他一个人身上。之后虽然有延迟,《月映》从I出到VII,共七期,可以说是一项了不起的工作。

恭吉既然在病中,前两期公刊用的都是早先《月映》私辑刊过的版画。孝四郎的风格在这期间逐渐发生变化,从半写实转为抽象。或许因为目睹朋友的蜕变,恭吉寄去新的刻版,对孝四郎来说,是意外之喜。

刊于公刊《月映III》的《冬虫夏草》(上图)是一幅奇异的作品。和恭吉以往粗粝的仿佛在燃烧的笔触不同,这次的线条有种极度的静谧,很难想象出自时常高烧的肺结核晚期患者之手。田中清光在《月映的画家们》(筑摩书房,1990)中将这幅画与荻原朔太郎那些和竹有关的诗做对比,"荻原朔太郎的《天上缢死》《竹》等重要的诗出现,始于大正三年(1914)年底,所以正好是这一时期。朔太郎悄悄地写下‘从寂寥生病的地面/长出细细的青竹根’……孕育着上升性的视野,与恭吉《冬虫夏草》的视野,包含了多么相似的本质。"

藤森静雄版画《被阻隔的》,公刊《月映IV》,这一期名为"死赠予的生",是为藤森静雄的妹妹做的追悼特辑

公刊《月映IV》用了恩地孝四郎版画《死赠予的生》作藏书票

12月,静雄的妹妹去世。由于医疗条件和常识的缺乏,那个时代的青年们身边有太多的死亡,而且往往是年轻的夭折。死讯让生者倍感孤独,原本就离死亡极近的恭吉受到的震撼之大,看他留下的钢笔画便能懂得。《死人和留下的》《最后的舞蹈》(下图)都由扭曲的黑色线条构成,迸射出强烈的情感。

1915年,恭吉的病情稍微稳定,他不仅重新开始做版画,还攒了一册十六页钢笔画《心原幽趣I》,送给孝四郎。

公刊《月映》几乎卖不出去,赠刊的对象应该有一些,例如竹久梦二,还有北原白秋。北原白秋是恭吉最为心仪的诗人,孝四郎他们去拜访并赠送杂志,之后,恭吉从信中得知白秋近况,决心继续创作《心原幽趣II》赠给诗人。此时体力已不允许他画到原先设想的十页,最终只有六幅画。

6月,恭吉在风雨天出门参加征兵检查,导致他的病情进一步加重。就在这时,对他来说完全陌生的诗人荻原朔太郎通过孝四郎询问,能否为自己的第一本诗集《吠月》做插画和装帧。朔太郎在公刊《月映》看到恭吉的画,萌生了这个念头。恭吉表示想读一下对方的诗。读过后,他回信说,如果想用版画,我拒绝(因为身体不行),如果钢笔画也可以,我就做。

恭吉以他一贯的审美,构想的并非简单的诗集插画,而是诗画集。他计划画一百幅,从中挑二三十幅好的。对健康人来说都显得庞大的工作,事实上当然未能完成。当医生要求他绝对静养,他只好写信给孝四郎,谈及自己的构想和遗憾,请代为拒绝。

孝四郎这边,因为与校方的审美理念不合,在7月退学。他有新婚的妻子,未成的事业,一时间既踌躇满志,又有些茫然。刚退学,先接到的是征兵体检通知(在校生可免于征兵),好在结果不合格。9月,决定将公刊《月映VII》作为最后一期,主要原因是销量实在不理想,总不能一直让洛阳堂赔钱支持。10月22日起,在港屋连续三天举办月映社的小展,名为"告别"。展品除了三人的画作,也有香山小鸟的一幅作品。23日,恭吉去世,年仅23岁。孝四郎差不多一周后才由明信片得知恭吉的死讯。《月映VII》出版是在11月,生前的恭吉无从得见。

孝四郎在自己家为恭吉办了小小的遗作展,接着想出版遗作集。他打算先向社会募集出版资金,在《白桦》登了广告,也问了周边的人。需要筹款二百元,经多方筹措仍离总额太远,不得已,只好退还筹到的部分资金。此前,他让恭吉的表兄弟在老家寻找有没有其他作品,对方寄来恭吉临终前为《吠月》画的草稿。共十四幅,十三幅用红墨水画在浅红色药品包装纸上,一幅用金色画在黑色厚纸上。由于恭吉死于肺病,纸张经过消毒,这些画部分受损。

一度被搁置的《吠月》装帧计划被孝四郎重新拾起,他与朔太郎协商,能否用恭吉遗作作为插画,并将作品寄给对方过目,朔太郎在1916年初回以热烈的信,表示作为活着的人,要将逝者的灵呈现给公众。6月,朔太郎和室生犀星共同创办感情诗社,开始刊行诗歌杂志《感情》,孝四郎为杂志做装帧,后来还为杂志撰文,可见双方的交往不断深化。10月,朔太郎再次去信,正式委托《吠月》的装帧,并提出这应该是三个人的共同作品,书中应包含对恭吉的介绍文字。

作为一本诗集的作者,以上的要求可以说是异乎寻常的。作为隔了一百多年的读者,只能推断,恭吉的画以及他的夭折,加上孝四郎对"让世界看到恭吉"一以贯之的热情,都成为某种推动。

1917年2月,《吠月》面世。自费出版,三百元资金来自朔太郎的母亲。收录53首诗和2首长诗。北原白秋作序,室生犀星作跋。出版方为感情诗社和白日社,共500册,定价九角。刊行之初遭遇审查,因"有伤风化"被要求删除两首诗,裁去六页(三张纸)。首版绝版后,二手书价昂,之前流通的若干册未删节版价格更高。

《吠月》外封

封面用的是恭吉早年的钢笔画《夜之花》。恭吉曾经说过,如果自己出诗集,想用这幅画作为封面。全书用了11幅恭吉的作品(其中4幅遗作),孝四郎的4幅。担任装帧设计的孝四郎将自己放在极为低调的位置,尽全力将朔太郎与恭吉呈现在读者面前。

田中恭吉遗稿,刊《吠月》扉页,近年来展出时名为"光"

田中恭吉钢笔画《懈怠》,刊《吠月》,最初收录在《心原幽趣I》

在诗歌部分之后,这本独特的诗集有十几页关于恭吉的文字。

首先是恭吉写给朔太郎的信,其中有:"我的肉体分解不远了,这一预感让我的手切实地劳作。一想到兄的诗集付梓时,我的影子不知在哪里,不由得微笑。"

然后是恭吉在《月映》告别号的诗。

接下来是孝四郎的"插画附言":

"关于插画,他(恭吉)这样说:‘给别人的诗集画插画,我认为是件大事。所以如果我做插画,反而想要不执着于原诗,任意加入插画。’……因此,比起他人或我的眼中,他和荻原君在气质上的相似性,这些插画更多是由强烈的交织构成的,那是不为人知的美好人生的共同欢乐,有着加倍的紧密的美。当然是恭吉本身的作品,但又不是他一个人的。"

最后是朔太郎的文章,"关于故田中恭吉的艺术"。

"想来,恭吉的艺术是‘受伤的生命’本身的哀伤惨叫,事实上,他的艺术并非‘讲述’,而是近乎‘惨叫’,是高亢的生命的苦唤之声。在日本人所创造的各种艺术中,我绝没有见过像他的艺术这样充满真正的生命感、可怕的真实性的。"

荻原朔太郎于1942年55岁去世,生前出版八部诗集。他后来被称作"日本近代诗之父",与《吠月》最初的成功不无关系。他在《吠月》自序的末尾写道:"我想把我自身阴郁的影子,钉在月夜的地上。让影子永远不追在我的身后。"

《吠月》随着时间的沉淀,成为一部传奇之书,田中恭吉"受伤的生命的惨叫"也不再被死亡的迷雾掩盖。

恩地孝四郎于1955年去世,终年63岁。如今人们提起恩地孝四郎,都认为他是日本版画界的巨匠,抽象表现的先锋。他在挚友田中恭吉离世后,只要有机会,便以文字、以展会,以一切可能的形式向大众介绍恭吉其人其作。

恩地孝四郎版画《抒情 明亮的时候》,公刊《月映V》。这幅作品被看作是日本版画抽象表现的先驱。

日本和歌山县立美术馆、日本爱知县美术馆在近些年都办过《月映》以及田中恭吉的相关展览。

北原白秋在《吠月》序言中写道:

"就我所知,你的灵魂有着无限苍白的脸。看起来总在生病。然而那是珍珠贝的肉身被一小粒沙摩擦的痛楚。越是被疼痛戳着,小沙子越是会成为珍珠。你的诗证明,那是真实的肉身,从肉身滴下的黏液是真实的痛苦的产物。"

说的虽然是荻原朔太郎的诗,也适用于田中恭吉的画。

日本摇滚乐队YORUSHIKA于2021年10月推出单曲《吠月》,致敬荻原朔太郎的诗集

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看过田中恭吉的画,对《月映》乃至《吠月》有进一步了解之后,作者的中短篇小说集《尾随者》用了《冬虫夏草》作为藏书票。

作者:默音


关于梵高的父亲 关于梵高的作品介绍

梵高,众所周知的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但是他的父亲,并没有像梵高一样,像他那样出名。 梵高父亲是西奥多卢·梵·高,职业是基督教牧师。

梵高父亲出生于1822年的2月2号,他逝世的时间是1885年的3月26号,享年年仅63岁。 梵高的父亲,一生平平淡淡,虽然家里些许贫穷,但据令居所说,他父亲的品格确实是良好的。 梵高父亲虽然仅仅是一位牧师,但因为他的几个兄弟在当时很有影响,所以他们家族在当时也是很有社会地位的。

在1849年是,梵高父亲就是一位出色的基督教牧师了。 在之后的两年里,他认识了梵高的母亲,出生于海牙的安娜·科尼莉亚,在两年后,两人修成正果。 在1853年,梵高父亲陪她的妻子安娜·科尼莉亚便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尊得特的一座教堂旁边的小屋子中,生下了梵高,在此之前,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在刚出生便夭折了,所以他的父亲便为梵高取名为Vincent willem,他的死去的哥哥的名字。 在之后的1857年,1862年,1867年,这三年里,梵高的父亲又陪着他的妻子,育下了三子,两男一女。 梵高的父亲和其他家庭的父亲都是一样的,对梵高寄予希望,希望自己的孩子子承父业,但是,梵高并不喜欢,他喜欢艺术,他的父亲最终并没有逼迫他,让他必须子承父业。 梵高的父亲,虽然并不是一位多出色的名人,但他是一位合格的父亲,一位伟大的负责的丈夫。

关于梵高的作品

梵高在接受传统的绘画艺术理论后将新文艺的特色融入其中,同时又受日本绘画的影响梵高作品表现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高色调,略显诡异的画风让当时的人们普遍不认同。 可是艺术家梵高仍在自己的信仰之路上前行。

梵高作品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是《星夜》,整个画作给人一种热闹的同时有兼具安静的感觉,在整个画作中他大面积的使用冷色调将安静的夜晚描绘的淋漓尽致。 黄色与橙色的交替调和,给人一种安静的祥和感同时有似活泼跳动的小精灵般灵动。

另外《向日葵》在梵高作品中也是极具盛名的,该画作中黄色调的大面积使用,就像是热情如火的向日葵在纸上跳着 *** 的舞蹈。 这幅作品中更多的都是艺术家对生命的信仰。

小片棕色的泥土上盛开着大面积的《鸢尾花》,梵高在这幅作品中更多的表现的是鸢尾花的叶子而不是鸢尾花的花头。 阳光下的叶子显得有点苍白,好像是艺术家梵高艰辛的绘画创作之路。 但是却又不乏在艰辛的道路中坚信着自己的信仰,傲气凌然于空。

梵高创作的十幅风景画让阿尔勒的丰收之景展现于世,同时《在阿尔勒卧室》也是一幅名作,紧张的构图,颜色的统一与张扬,在画中看不到任何物品的影子,一切都是悬浮在空中的。 这种感觉让观赏者莫名的紧张。

《有乌鸦的麦田》是梵高的最后一幅作品,画完这幅作品梵高就自杀了。 金黄的小麦被黑乎乎的天空笼罩着,乌鸦的出现更是有一种压迫感。 这表现出了一种压抑与痛苦,精准的体现了作者的心情。

关于塞尚梵高

塞尚和梵高都是伟大的画家,关于塞尚梵高,不得不说的是两个人非常相似的人生经历,他们同样拥有很高的画画天赋,却不被当时的人们接受,而在死去以后,他们的作品的艺术价值才被人们发现。

除此之外,关于塞尚梵高的相同之处还有两个人作画的理念,塞尚研究过古典绘画,他主张对绘画进行革新和实践,要突出的表现出自己独特的、真实的个性,在塞尚创作的成熟期,有《酒神宴舞》、《玩纸牌者》、《肖凯像》等作品,这些作品都可以表现出塞尚的创作理念。 而梵高,与塞尚相通的就是主张表现作家真实的情感,创作要赋予真实的、独特的感情,哪怕是天真偏执或者善良淳朴,都会给画作一种全新的灵动性。 关于塞尚梵高,两个人也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比如出生于普罗旺斯的塞尚,他的创作理念中强调自然与艺术的融合,这就要求创作过程中,作家应该将眼见之自然与思考之自然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在这一点上梵高不同,梵高是一个饱含热情的画家,他主张用浓烈的色彩将自然原始的一面、神秘的一面表现在世人眼前,这样的画作无疑是令人感动的,那种热烈奔放和纯粹原始都表现出生命的无限张力。 塞尚和梵高都选择在法国发展,尽管两个人出生时隔多年,但是在画作上不谋而合的相通让后人感慨,同时,他们的努力也让印象画派在历史上走向繁荣。

梵高的画到底好在哪里

梵高的作品在他生前是不受人所接受的,但不得不承认随着时间的沉淀,梵高的作品表现出的独特个性是被人所推崇的。 梵高在创作时总是会在原有的绘画基础上加上自己的主观臆想,他将抽象画法运用到极致,由此表现出内心的视觉感受。 梵高的画好在哪里的答案由此可得出,即他用抽象的笔触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世界。

因为梵高是一位有个性的艺术家,所以他的作品表现出来的情感是非常强烈奔放的。 梵高能够为艺术献身,这就是梵高的作品好在哪里的答案,他在用生命为艺术做诠释。 梵高的作品展现出了他作为艺术家的信念,所有画作中都有他的内心的展现,即生活的孤寂与呐喊。

梵高曾经接受过传统的绘画基础知识,所以他拥有雄厚的绘画功底。 当时的资本家们闹着革命,传统的旧思想不断地被新思潮冲击,作为一个艺术家,梵高很好的将新文艺融入到绘画中。 于是一幅幅颜色鲜明,个性张扬的作品流露出来。 后来梵高又受到日本绘画的影响,使其作品基本定型。

如果说颜料和画笔是死的,那么被梵高点在画布上之后或许就是拥有生命力的精灵了。 梵高的画好在哪里更多的是因为他作品所展现吃的生命力。 梵高绘画的对象都是一些极其普通常见的物品,比如小麦,向日葵……但这些物种更多的表现的是其生命方式,普通但不可或缺。 梵高的作品以极具个性的表现在其逝世后,获得了后人的追捧。

梵高出名

梵高的绘画才能是被世人所认可的,但是梵高的绘画作品主要是凭自己的兴趣去创作的,梵高出名也是在他从事绘画工作比较久之后。

梵高出生在荷兰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中,从小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绘画训练。 梵高小时候是用泥塑捏东西时,对艺术有了兴趣,捏出来的泥塑也非常精巧。 自己的第一个作品,《猫》也受到了母亲的赞赏。 1869年16岁的梵高踏上了去国外工作的路,在一家艺术公司工作。 1880年梵高与家庭日渐疏远,也走上了自己的创作之路,但是多年的创作也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 梵高用对自己对艺术的兴趣苦练绘画。 1885年是梵高的一个转折,这一年梵高去了安特卫普。 在安特卫普,他参观博物馆时,日本的浮世绘的构图方法和鲁本斯对光与色彩的运用使梵高陶醉,从此之后梵高的作品色调开始转变。 在这里梵高也创作出自己第一幅有名气的作品《吃土豆的人》,这也是梵高出名的开端。

梵高出名是在阿尔小镇创作的那段时间,梵高厌倦了巴黎的城市生活,到了法国南部的阿尔小镇继续创作,也是在这里梵高迎来了自己的创作巅峰。 梵高作画的一大特点是用心灵作画,阿尔小镇的环境更是扩大了梵高的这个特点。 其中著名的《向日葵》便是在这里创作完成的,后来他的好朋友高更也前来同住,也是在这里,梵高得了精神病,经常与高更争吵。

此事引起了阿尔小镇居民的 *** ,将梵高赶出了阿尔,虽然创作出很多有名的作品,但是当时他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他自愿前往圣雷米的精神病院治疗。 在治疗期间梵高也不忘作画,并且创作了自己最有名的作品《星月夜》。 这时很多人开始关注梵高和他的作品,这也是梵高出名的体现。

关于梵高的生活

梵高在1953年出生于荷兰,他是家里的长子,爷爷和父亲是当时较有名气的牧师。 在梵高的生活里,进行绘画创作,是他一生的热爱。 梵高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了绘画艺术,梵高在求学时期也进行绘画艺术的学习,之后梵高渐渐走上了创作的道路。 离开学校后,梵高开始工作,期间他辗转各地,还曾进入过传道学校。

步入社会后,梵高的生活依然和绘画有关。 梵高自学色彩理论,还与莫夫学习绘画,同时梵高还与当时的画家如高更等人也有来往。 由于贫困等现实原因,梵高的精神一直不佳,他曾经在与人一次争吵之后,用刀割下了自己的耳朵。 但即使在这样的境地下,梵高依然坚持着对艺术的热爱,一直不断进行绘画创作,虽然当时并没有人认可他精心创作的这些艺术品。

梵高的生活穷困潦倒,他工作了一段时间就被解雇了,而且最后也没能成为一名牧师。 不仅如此,梵高的感情生活也充满了悲剧。 在1873年,梵高在伦敦工作期间,喜欢上了一位年轻美丽的女子。 于是,外表丑陋的梵高开始幻想着自己能够与这位漂亮的姑娘共度一生,但残酷的现实将他的幻想无情击碎。 再后来,梵高又疯狂迷恋上了自己的表姐,一方面这触犯了当时的社会禁忌,另一方面,梵高的表姐也并不喜欢这个表弟。 绝望的梵高再次受到重击,直到他遇上了一名被人抛弃,并且怀有身孕的风尘女子,他们相恋了。 可是梵高无力承担他们的生活费用,两人最终也分道扬镳。

文森特·梵高的轶事典故

梵高与当地人相处愉快,病情也似有好转,但就在1890年7月27日下午,他外出作画时开枪自杀。 29日黎明,梵高在提奥身边死去。 当时他只有37岁。 关于梵高自杀的原因始终存在争论。 个人认为,梵高的自杀并不只是由于精神问题,《麦田上的乌鸦》等作品绝对是画家极其清醒的状态下画的,但这些画暗示了梵高的死亡却是很明显的。 当时,梵高像往常一样,拿着油画写生工具从旅馆走出来,但是在他的手里握着一把骗别人用来赶走乌鸦的手枪。 一位农夫刚好走过麦田小道,听到梵高嘴里嘟囔着:“没办法了,没办法了……”梵高走进麦穗儿摇摆的麦田深处,将枪弹打入腹部,枪声在洒满夕阳的大片麦田上空回荡……第二天早上,在提奥的看守中,画家梵高安静的离开了人世。 梵高死后,从他的衣服的口袋里发现一封写给提奥的信。 “亲爱的弟弟,谢谢你寄来的贴心的信和五十法郎。 想写的事情本来很多,可是我想没有用了、听说你的家人平安,我就放心了。 生活顺利,比什么都好……你过去在许多幅画上一直是与我交流的伙伴……说到我的事业,我为它豁出了我的生命,因为它,我的理智已近乎崩溃……但你不是我所知的那类商人,我想你依然站在人性的一边,既然如此,你还指望什么呢?”1891年1月25日,提奥在梵高死后6个月也病逝了。 1914年,提奥的遗体被葬在奥维尔梵高墓之旁。 在教堂四周的麦田里,可以看见梵高兄弟两人的坟墓,默默并排在大墙左侧。 这两个不起眼的小墓碑,被加塞医生栽种的常春藤包围着。 恋爱原是一厢情愿1869年秋天,16岁的梵·高经叔父介绍到一家美术行当小职员。 他诚实可靠,聪颖勤奋,不久被晋升后派往伦敦。 在伦敦,他对房东太太的女儿尤金妮亚一见钟情。 外表丑陋,走路时佝偻着背,活像一个小老头的梵·高认为尤金妮亚是一位绝代佳人,为之神魂颠倒。 梵·高生性怪僻,不懂人情世故,不善与人交往。 但是爱情的魔力往往是强大的,自从梵·高认识了尤金妮亚之后,就完全改变了他以往的个性。 他卷入了爱的漩涡中,感受到了平凡生活中的乐趣,并成为一个偶尔还能有几分幽默,颇受人喜爱的人。 涉世未深的梵·高公开承认了自己对尤金妮亚的爱慕之情。 然而,梵·高不舍的追求并没有得到任何回报,相反,尤金妮亚讨厌他发出的猛烈追求攻势。 在梵·高向她求爱时,她坚决地拒绝了。 梵·高缺乏察言观色的能力,更不能彻底了解女人内心的真正想法。 事实上,尤金妮亚从未表示过对梵·高有任何的好感,只是他自己一直处于幻想中的恋爱状态,这段无疾而终的恋爱终于以失败告终。 失恋后的梵·高仍然忘不了尤金妮亚,他经常去尤金妮亚的家里找她,并力图表达自己的真挚爱情,期待尤金妮亚能回心转意。 当梵·高再一次向尤金妮亚求爱时,尤金妮亚告诉他,自己早已在1879年就订了婚。 这个沉重的打击几乎让梵·高绝望,但他还梦想将尤金妮亚从别人的怀抱中夺回来。 梵·高努力寻找着机会,直到有一天,梵·高亲眼看到尤金妮亚紧紧依偎在一个瘦高个男人的怀里,两个人热烈地接吻。 梵·高的一切梦想都幻灭了,他的心仿佛被人掏走了一样。 随后,痛苦不堪的他离开了伦敦,去了巴黎。 触动社会禁忌爱上表姐1881年,梵·高回家探亲,见到了在他家里做客的刚成为寡妇的凯表姐,凯表姐热情而大方,她的美丽几乎使梵高沉醉。 凯是一个典型的荷兰女性,头发是深栗色的,蓝色的眼睛里闪动着迷人的光彩,丰满的嘴唇像含苞待放的花儿一样微微启开。 梵·高突然为尤金妮亚的拒绝而感到高兴,他觉得,自己过去的爱是那么的肤浅,尤金妮亚只是一个无知的孩子。 梵·高深信不疑的一点是:和凯表姐相处,要比跟尤金妮亚待在一起有价值得多。 凯使他重新认识了爱情,理解了爱的真谛。 然而,在19世纪的荷兰,和表亲结婚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禁忌。 而且,让梵·高伤心的是,和他的初恋尤金妮亚一样,凯对他几乎也没有任何兴趣。 梵·高发现凯表姐总是回避爱情和婚姻的话题,从来不给他任何表白的机会。 有一天,吃完午饭后,当梵·高与凯在小溪旁的树荫下休息时,梵·高终于忍不住向凯吐露了自己的心声,但是,听到梵·高表白的凯很愤恨地离开。 尽管遭到凯表姐无情的拒绝让梵高伤心不已,但他仍然勇敢地决定去叔叔家找凯表姐。 但叔叔见是梵·高,连大门都不给他开。 叔叔反复告诉他,凯不在家里。 偏执的梵·高为了见到表姐,竟然拿来一盏煤油灯,将自己的手放在煤油灯的火苗上,对叔叔说,“我的手放在灯上多久,您就让我见她多久。 ”梵·高的叔叔见状,迅速将灯吹灭,并将他带到附近的一个酒吧,将他灌醉。 然而,喝醉酒后的梵·高仍然没能见到表姐,只是得到了叔叔更强硬的回答:“你永远不可能和她在一起!”巨大的悲伤充斥着梵·高的心,使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备受摧残。 梵·高只有更加努力地工作,受到如此残酷的爱情挫折的他没有奢求,只希望能独立地生活下去。 150法郎断送婚约经历了两次爱情的挫折后,梵·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画画上。 有一次,在画素描时,梵·高认识了曾做过妓女的克里斯蒂娜。 两个人你来我往,感觉很是投机。 每次,克里斯蒂娜下班之后,就给梵·高当模特儿,有时还为他做菜、烧饭、洗衣服。 这些举动让梵·高体会到家的温暖,让他萌生了结婚的念头。 不久以后,两个需要安慰的人就同居了。 对梵·高而言,克里斯蒂娜有着令人崇敬的品质,和克里斯蒂娜在一起,使他增加了信心和力量。 梵·高不希望只是把克里斯蒂娜当作自己的情妇,他要和克里斯蒂娜结婚,共同生活、彼此爱护。 能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就算再辛苦梵·高也觉得快乐。 克里斯蒂娜也想尽量做一个贤妻良母。 尽管外人对他们指指点点,但两个相爱的人义无反顾地决定:当梵高每月能赚到150法郎时就结婚。 然而,克里斯蒂娜在当妓女时把身体给弄垮了,她虚弱的身子需要大量的营养品。 而对绘画近乎痴迷的梵高,把大量的钱花在了买颜料和雇模特上,这一切使得克里斯蒂娜心疼不已,两人的矛盾日渐加深。 最终,由于梵·高无法赚到150法郎的月薪,他与克里斯蒂娜彻底断绝了关系,结束了自己的第三段感情。 梵高画作之所以色彩特别,只因他自带滤镜一个色彩专家的偶然发现可能会改变我们对梵高作品的看法。 有传言说梵高是色盲,这个传言也一直被大家用来解释为什么这位画家对色彩的运用会如此大胆。 一位日本大师在一次关于视觉缺陷的的演讲上说,他为了让自己对视觉缺陷有更好的理解,就站在一个被照亮的房间里观赏梵高的画,他发现这幅艺术品转化为另一幅更好的艺术品了。 他在看梵高的画都会透过专门给色盲用的眼镜,他也会跟别人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让别人也用用自己的这副眼镜,看他们是否同意其实梵高的作品在视力有缺陷的人眼里是更好的。 在视觉有缺陷的人的眼里,梵高作品中不协调的颜色、变形的线条都不见了,每一幅画中的线条都是如此精致,每一个阴影都恰到好处。 代表作65年后再“合璧”据英国媒体10月28日报道,梵高《向日葵》系列作品中的两幅画作将在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举行合璧展。 这是时隔65年,《向日葵》系列作品再次面向英国公众展出。 《向日葵》系列作品是梵高的代表作。 梵高共创作了11幅有关向日葵的画作,如今作品分布在荷、英、美、日、德等国。 本次合璧展将展出的是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和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的馆藏。 梵高博物馆向英国出借的这幅《向日葵》创作于1888年,是该系列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 伦敦国家美术馆馆藏画作由博物馆1924年直接从梵高家人手中购得,是系列作品中的第四幅,描绘了向日葵花瓣逐渐凋零、色彩逐渐褪去的形态。 专家评估,这两幅画作的拍卖价格均在1亿英镑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有关《向日葵》绘制过程和所用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将同两幅画作一起展出。 据悉,《向日葵》一直是伦敦国家美术馆最受欢迎的馆藏之一。 过去10年内,美术馆售出了上百万张以《向日葵》为主题的海报和明信片。 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2015年10月22日,梵高逝世125周年之际,梵高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数百幅艺术作品通过现代感映技术与中国观众见面。 中国当代熔铜艺术家朱炳仁以熔铜艺术再铸梵高经典,表现形式从平面走向立体,两位艺术家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梵高 是怎样一个人?

梵高是一个天才的画家,同时又是一个悲情的画家,一个苦命的画家。

梵高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出生于1853年3月30日。 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 来到巴黎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

1888年,与高更交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失败。 此后,梵高的疯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1最后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

扩展资料:

画作创作特点:

1、作品中充满天然的悲悯情怀和苦难意识。 对农民、对田野生活、对乡村田野风光有着很高的热情。

2、梵高是一位色彩主义画家,他的画作中的色彩都是较为奔放、夸张的,这也深深地影响了20世纪的表现主义和野兽派绘画。

3、梵高绘画追求的是厚重、粗犷的表现方式,带有一定的力量和强度,他们强调的是“神”的传递,而非“形”的表现,这与古典主义有很大的差异。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120.77.238.70/kuaibao/36315.html
韩旭复出末节9分统治比赛 中国女篮逆转土耳其海外热身开门红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