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发现全球最大的恐爪龙类足迹

原标题:福建发现全球最大的恐爪龙类足迹

新京报讯(记者张璐)2024年5月,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领衔的中外科学家团队宣布,该团队在福建龙岩上杭龙翔恐龙足迹群发现的大型恐爪龙类恐龙足迹,是已知全球最大的恐爪龙类足迹,并建立了新的足迹属种——“英良福建足迹”,相关论文已于4月发表于知名国际学术期刊Cell子刊《iSicence》。

2020年11月,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组成联合科考队,设立在福建寻找恐龙的考察项目。考察队在龙岩市上杭县临城镇龙翔大道附近发现了大规模晚白垩世恐龙足迹群,自此“福建无恐龙”的历史被终结。2023年,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钮科程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总结了他们在上杭的前期发现,将该足迹群正式命名为福建龙翔恐龙足迹群,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白垩纪研究》上。

福建龙岩上杭龙翔恐龙足迹群发现的大型恐爪龙类恐龙足迹——“英良福建足迹”。受访者供图

龙翔恐龙足迹点具有面积大、保存好、多样性强的特点,目前已产出的恐龙足迹至少包含八种造迹恐龙,如大型蜥脚类、鸟脚类等,其中两趾型的恐爪龙类足迹有12个,从大小和形态上可以很明显地划分为两种不同类型。

恐爪龙是一类生活于晚侏罗世至白垩纪的肉食性或杂食性兽脚类恐龙,电影《侏罗纪公园》里著名的伶盗龙和伤齿龙等都是该分类群的成员。它们身披羽毛,后足的第二趾具有巨大的镰刀状爪子,被称为“杀戮爪”,在行进时杀戮爪通常会向上抬起,从而在地面上留下由第三、四趾组成的二趾型足印。钮科程说,尽管从独特的二趾形态可以轻易辨别出这些足迹来自恐爪龙类,但要从众多恐爪龙类成员中找出真正的造迹者,并没有那么容易。在接下来两年多的时间里,团队为弄清足迹背后的神秘主人做了大量的调查,重新梳理测绘了全球的恐爪龙类足迹。

据邢立达介绍,在两种不同的恐爪龙足迹中,龙翔的小型二趾足迹更符合伶盗龙足迹(Velociraptorichnus)的鉴定特征,其造迹者可能为真驰龙类。而另外一种大型二趾足迹共有6枚,其中5个足迹组成了一道行迹,足迹平均长约36.4厘米,宽16.9厘米,远超过之前发现的山东驰龙足迹的长度(28.5厘米),是当今中国乃至全世界发现的最大的恐爪龙类足迹。从形态上看,龙翔的大型二趾足迹并不符合以前所建立的所有恐爪龙类足迹属的特征。基于研究需要,研究团队建立了新的足迹分类群,将其命名为“英良福建足迹”(Fujianipus yingliangi)。

英良福建足迹“主人”复原图。受访者供图

据足迹的大小推断,英良福建足迹的主人体长至少5米,臀高可达近2米,体型堪比南方盗龙和犹他盗龙。钮科程介绍,“英良福建足迹”的发现更拓展了恐爪龙类足迹的尺寸范围,代表了恐爪龙类在亚洲的一次独立的体型巨大化尝试,显示了福建龙翔恐龙足迹群的巨大研究潜力,对我国晚白垩世恐龙动物群的研究同样有着重要意义。

编辑 陈静

校对赵琳


福建发现的大规模恐龙足迹群,究竟意味着什么?

恐龙,是指三角龙,现代鸟类和梁龙最近的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后代。[1]

为方便研究,恐龙可分为鸟类和非鸟恐龙。其中,非鸟恐龙只生活在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已于6500万年前全部灭绝。而本词条主要介绍非鸟恐龙。[1]

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部分非鸟恐龙的写照。它们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

1841年,英国科学家理查德·欧文在研究几块样子像蜥蜴骨头化石时,认为它们是某种史前动物留下来的,并命名为恐龙,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临城镇城南社区龙翔村发现大规模晚白垩世恐龙足迹群。

据了解,该足迹群距今8000万年,共有240余枚,该大型恐爪龙类行迹为我国首次发现。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生导师邢立达介绍,该发现对于研究闽西地区晚白垩纪时期的古环境、古地理、古生态以及全球白垩纪晚期恐龙动物群的分布和演化具有重大意义。

2020年11月,由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发起,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组成联合科考队,在龙翔村发现了晚白垩世恐龙足迹群化石。经确认,该恐龙足迹群化石产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在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层面上清理出恐龙足迹240余枚,包括植食性蜥脚类、鸟脚类(大型、中型和小型)、肉食性大型三趾型兽脚类、两趾型恐爪龙类和小型兽脚类等至少8种造迹恐龙。这些足迹尺寸长度8厘米至55厘米不等,其中多种恐龙足迹保存有良好的行迹,行迹模式清楚。剖面的层面还保存有波痕、泥裂、虫迹等丰富的沉积构造和遗迹化石,显示出多种恐龙在旱季湖畔(湖岸带或湖滩)活动(如饮水、进食)的场景。

据介绍,恐龙足迹作为恐龙研究的一个新分支,保存的是恐龙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瞬,不仅能反映恐龙日常的生活习性、行为方式,还能解释恐龙与其环境的关系,所反映的信息极其宝贵。

白垩纪恐龙足迹群在福建被发现,恐龙灭绝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人民网福州1月12日电 (陈欢欢)12日,福建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临城镇龙翔村首次发现晚白垩世恐龙足迹群化石,这是福建省在恐龙及其遗迹方面的首次发现。据初步勘察,该化石产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现已清理出240余枚恐龙足迹,其中包括植食性蜥脚类、大、中、小型鸟脚类、肉食性大型三趾型兽脚类、两趾型恐爪龙类、小型兽脚类等至少8种造迹者。该化石产地呈现出面积较大、多样性较高、保存较好等特点。此次发现对全球白垩纪晚期恐龙动物群的分布与多样性研究也具有重大意义。恐龙灭绝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误吞食物慢性中毒

有一些科学家认为恐龙是不服了一些有毒的生物碱的植物而导致灭亡的。这些生物碱的植物有当时遍布全球的苏铁,羊齿等裸子植物,这些植物他为了保护自身的生存和繁衍。在自身体内产生一些有毒的生物碱,如尼古丁、番木硷、马飞等。在一些时扫的恐龙吞下这些有毒的植物后,少量没关系,但是量多的话就会引起生物碱中毒了。就像我们有些有一些中药也是含有生物碱的:如有我们最常见的中药麻黄,一般我们风寒感冒表实证都会用到它。一般用量在三克左右,如果大量使用就会引起人食用大量生物碱的中毒死亡。但是动物们他们不知道啊,所以相比它们,我们人类更能够活的久的原因也就体现在日常的一些注意了。食肉的恐龙会吃食草的恐龙,所以在食物链的作用下这样恶性循环下去,最终导致整个恐龙种族的灭绝。

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死亡穿行”

这一点被科学家普遍认为是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我们都知道九大行星在太阳系中围绕着太阳旋转。而太阳系则又以银河系为中心旋转,旋转一周需要2.5亿年。在受其从中心释放出的强烈放射性物质的影响下,一块“死亡地带”在银河系的一部分地区形成了。距今6500万〜7000万年前,太阳系刚好在这个“死亡地带”中穿行,放射性射线袭击了所有的地球生物,恐龙也在这次灾难中惨遭灭顶之灾。所以,恐龙及其可能在这一时期受到了灭绝了。

另外还有依据达尔文的进化论,一些科学家认为恐龙自身种族的老化,以及在与新兴哺乳动物的进化竞争中的失败导致恐龙最终灭绝。当然还有还有氧气过量说、便秘说,还有火山爆发引起等等。不过目前科学家们还在探讨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而我们人类要做的是保护好我们的地球,地球好了,我们人类也就好了。

福建发现了240余枚恐龙足迹,距今约8000万年,这究竟有何意义?

此次发行对于福建省来说是有着重大发现的,也可以看出恐龙时代的福建省也是一个栖息地,探险队发现了在大约8000万年前在福建省龙岩市上240多个白垩纪晚期恐龙足迹,这是福建省恐龙活动的第一个记录,这些脚印的长度从8厘米到55厘米不等,包括至少8种草食蜥脚类,大型鸟类和小型鸟类,许多恐龙脚印保存完好且清晰,这次发现的恐龙足迹点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在广东,江西和河源生产的恐龙化石点比黑龙江的佳音,安徽的黄山,广东的南雄,广东的楚雄更多样化。

白垩纪晚期足迹遍布昭觉,东阳,浙江等地,目前探险队已经清除了泥质粉砂岩或粉质泥岩上的240余个恐龙脚印,其中包括食草蜥脚类,大,中,小食脚类动物以及食肉的大三趾兽脚类动物,两趾恐爪龙,小型兽脚类和至少八种示踪物,这些恐龙的足迹非常明显,其中食肉兽脚类动物是三趾类动物,具有非常尖锐的爪痕,兽脚亚目中的恐爪龙是两趾的,蜥脚类动物的脚印由前后脚印组成,像大型圆形凹坑一样,一些后部脚印仍然具有大约三个厚的爪痕。

鸭嘴龙脚印的后脚印是三趾的,脚趾的形状像三叶草的叶子,爪痕很厚。恐龙足迹实际上是生物起源的沉积结构,从足迹开始,它们就必须处于沉淀作用大于侵蚀作用的环境中,以便有机会形成化石并将其长期保存,因为动物足迹基本上是原地保存的,无法运输像骨头一样容易,例如对于生活在高山环境中的动物来说,它们的骨骼有机会跟随水流流向沉积环境,并且它们的足迹只能在原地被风化和侵蚀,并且不太可能形成化石,脚印化石的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留下脚印,硬化,填充沉积物,埋葬和成岩作用,隆升和风化。

先前的恐龙足迹被踩在细粒度的泥岩上,随后的充填沉积物可能是粗粒度的砂岩。尽管砂岩的足迹细节不佳,但比细粒泥岩更坚硬,更耐候,然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将首先风化足迹所在的泥岩,然后将覆盖足迹的砂岩暴露出来,形成一个凸起的足迹,相反如果一开始恐龙足迹被踩在砂岩上,那么我们最终看到的就是凹进的足迹。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uaibao/6006.html
! 非标 209家
日媒 日本儿童人数连续43年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