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连一张纸也没留下 正本踪迹成谜 永乐大典

说起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大型图书,很多人都会想到《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永乐大典》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是永乐皇帝直接主导编纂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明成祖朱棣下了一道诏谕

1403年盛夏的南京,明成祖朱棣刚刚登上皇位的第二年,就给翰林院的侍读学士解缙等人下了一道诏谕。

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是起兵把自己的侄子、朱元璋亲选继位的建文帝赶下台(下落不明)后,登上皇帝宝座的。

朱棣的这道诏谕,用白话来说是这样的:

天下自古至今所有的事物,都分散收载在各种书籍之中,这些书籍品种多、文字长,从中寻找可供参阅的内容很不容易。我想将各种书籍中所载的事物,以分类的方法放在一起,用在韵目下分列单字的方法,编集在一部书中,这样查考起来就像探囊取物那样方便……你们要按照我的意思,凡是自有书籍以来,所有经、史、子、集百家的书,甚至于包括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等方面的言论,都将它们辑录到这部书中来,不要怕内容繁多而浩大。

朱棣一代豪杰,气魄很大。他要编的这本书,气魄也很大。

朱棣的设想并不算独创,他要求编的其实是一种类书。类书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种工具书,它是从许多种古籍中辑录某些章句、片段甚至是全书,或分门别类、或按字顺加以编纂而成,目的是为了便于查检和使用,从中找到所需要的资料。就内容广泛这一点来说,类似于今天的百科全书,但更恰当地说,类书是百科资料汇编。

我国编纂类书的做法起源于三国时的曹魏,也是由皇帝首创并组织实施的。曹操次子曹丕代汉称帝后,诏令文士们集五经群书,以分类辑录的方法编纂一部类书,定名为《皇览》,总字数达到800余万字。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类书。

自此以后,类书的编纂盛行于唐、宋各代。其中唐代著名的有《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和《白氏六帖事类集》四大类书,宋代著名的有《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太平广记》和《文苑英华》四大类书。据各种古代书目记录,从三国至清代中期1600年间,产生的类书有六七百种之多。

历代类书的编排方式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按类别编排,大多数类书采用这种编排方式,但分类方法各不相同;第二大类是按韵目编排,按照皇上朱棣的明确要求,《永乐大典》就是采用这种编排方式进行编纂的。

解缙接到旨意后,立刻组织了一个一百多人的班子,加紧编纂,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于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将书编成。明成祖十分高兴,将这部类书定名为《文献大成》。

一遍不行来第二遍

明成祖仔细翻阅了《文献大成》后,觉得这部类书还不尽符合当初他的旨意,和他的意愿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又下令重修。这一次他加强了编纂领导班子的力量,增派了曾辅助他登上皇位的第一功臣、官封太子少师的姚广孝大和尚,与解缙等人一起来做这件事,而编纂人员一举增加到2000多人。

可以说,修纂《永乐大典》荟萃了全国各方面的优秀人材,当时有人以“天下文艺之英,济济乎咸集于京师”来形容这种盛况。

朝廷对编纂者在工作上、生活上也提供了不少优裕条件。明成祖让编辑人员到皇家图书馆阅读图书,还令人分赴各地不计价值搜购图书,以致大典收入的典籍总数达七八千种之多,超过了以往任何类书。为了上班行走方便,把编纂者安置在文渊阁不远的崇里坊等地居住,并由光禄寺负责伙食,“朝暮酒撰”。为了编纂工作夜以继日地进行,特发给“膏火之费”,“仍免朝谒”。

经过3年时间的努力,全书于永乐五年(1407年)十月定稿,由姚广孝领衔进呈,明成祖朱棣阅后表示满意,亲自撰写了《序言》,正式定名为《永乐大典》。定稿后,由抄书者誊抄全书,至永乐六年(1408年)冬全书抄写完毕。全书共22937卷,分装成11095册,共约3.7亿字。

《永乐大典》抄写的文字端庄工整,格式统一,装帧精美,一律是包背装,书皮用黄色丝织品包裹。开本很大,书长50.3厘米,宽30厘米,厚2厘米左右,显得很有气派。板框用手工描制,红色,高35.7厘米,宽23.4厘米,半页8行,每行28字。正文墨书,引书的书名用朱笔,有红色句读。

特别要指出的是,《永乐大典》所辑各书均保持原书面貌,不改动书中的文字内容,与清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时,对有些书的内容任意删改的做法完全不同,因而《永乐大典》具有更高的学术研究和史料价值。

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一月四日,明成祖颁布了迁都诏,宣告自永乐十九年(1421年)一月一日起,北京成为明王朝的新都。迁都北京后,《永乐大典》原稿仍存放在南京文渊阁,明代中期毁于大火。正本则迁藏至北京皇宫中的文楼(即现在故宫午门的东角楼)。

正本踪迹皆无成了谜

大典修成一百多年后,到了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世宗十分喜爱《永乐大典》,案头常置数册供随时翻阅。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皇宫奉天门、三大殿和午门发生火灾,嘉靖皇帝命人抢运《永乐大典》,一夜之中竟为此事3次下达谕旨,足见他对这部类书的高度重视。

由于抢救及时,《永乐大典》逃过此劫。经此一事,嘉靖帝考虑到这部千辛万苦编纂的巨著,仅此一部,万一遭到不幸根本无法补救。因此,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秋,他下令让徐阶、高拱、张居正监督抄书生109人重抄一部,严格按照永乐正本的册式行款摹写,每人每天按规定誊抄3页,每册录毕,于册后注明重录总校官、分校官、写书官等衔名,以示职责。全部重录工作直到六年后的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方告完成,这就是副本。在副本即将抄写成的前一年,也就是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嘉靖皇帝去世。

十分蹊跷的是,在重录副本工作完成之后,正本不知从何时起不知去向了。史学家对正本的失佚产生了各种猜测,它最后的下落至今成为历史之谜。一般认为这部正本可能毁于明清政权变动之际,有的说得更具体,认为是毁于李自成撤出北京,下令烧毁皇宫之时。

然而,在世界各地现存的所有《永乐大典》遗本,包括一些残页在内,都是当年重抄的副本,特征十分明显:纸张是嘉靖年间特有的白棉纸,书后还有抄书生、重录总教官的名字。体量如此巨大的煌煌一部《永乐大典》正本,即便遭到了什么劫难不幸,怎么会连一张纸也没有留存下来呢?

嘉靖皇帝的随葬品?

中华书局的张枕石先生以及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栾贵明先生却提出了这样一种有趣的说法,认为《永乐大典》正本已作为嘉靖皇帝的随葬品葬入永陵地宫。他们认为,嘉靖当年急着要重录一部副本,就是为他将来寿终正寝时以正本作为随葬品做好准备。

栾贵明仔细研究了《明实录》发现,《永乐大典》重录完成与嘉靖帝的丧葬大体是同时。嘉靖帝于1566年12月驾崩,1567年3月葬入永陵。也就是说,嘉靖帝死亡距下葬,有三个月时间。而到了4月15日,继位的隆庆帝才赏赐《永乐大典》重录人员。“重录究竟完成在何时,史无明载。而这正是谜点。”

如果现代人要运完全部的《永乐大典》,要运满4卡车才行。而在明代,并没有现在的发达交通工具,他们只能靠马车拉。为何嘉靖帝死后3个月才入葬永陵?大胆的推断便是:在这段时间里,隆庆帝忙着把《永乐大典》正本放进永陵,以了却嘉靖帝的心愿,一直到嘉靖帝入土为安后,隆庆帝才有时间处理《永乐大典》的副本。“甚至重录工作或许都没有完成,而诡称完成,从而造成了副本的先天缺少,也并不是不可能。”

但是,也有人对“正本殉葬说”提出质疑,认为从明朝的丧葬制度来看,不可能将这部22937卷的巨著葬入永陵地宫。

几种说法不一,正本的下落至今仍是个谜。不管怎样,正本亡佚,是我国文化史上的巨大损失。

对《四库全书》编纂作用大

《永乐大典》副本抄成之后,存放在被称为“石室金匮”的皇史宬内。皇史宬在皇宫的西侧,建成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石室”四周的石墙厚有6米,两扇殿门是两块整石,每扇石门重5000公斤。大殿中有内为樟木、外包铜皮制成的152个“金匮”,放置在1.42米高的须弥座上,副本就存放在这些“金匮”之内,既能防水,又能防火,可以确保万无一失。

《永乐大典》副本自明隆庆迄清康熙这150多年里,一直贮藏在皇史宬, 至清雍正年间又移藏至天安门以南的翰林院敬一亭内。乾隆年间修纂《四库全书》,利用《永乐大典》辑佚古籍,曾清点副本,发现已丢失1000多册,计2422卷,乾隆曾下令查找,结果是一本也没有找到。即使这样,余存的《永乐大典》在《四库全书》的编纂中仍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永乐大典》中辑得佚书516种,其中388种收入《四库全书》,128种列为总目存目。

在编纂《四库全书》期间,对《永乐大典》的管理是比较严的,其间曾发生过这么一件事,纂修官黄寿龄私自将其中6册带回家去阅读,结果被盗贼偷走,此事呈报乾隆后,乾隆非常气恼,下令立即缉查,步军统领尚书英廉不敢懈怠,在全城进行搜缉,后在御河桥边复得,是偷盗者见查得紧,又偷偷地放置在这里的。黄寿龄因此事被罚俸3年。从此以后,严禁携带《永乐大典》外出。

乱世书劫 清代末年屡遭劫难

《四库全书》编纂完成之后,对《永乐大典》的管理逐渐松懈下来。至嘉庆、道光年间,官员又伺机挟带偷窃,并将所偷之书以每册10两银子的价格卖给洋人,因此,到光绪元年(1875年)重修翰林院清点《永乐大典》时,所存不足5000册;到了光绪三年(1877年),只剩下3000余册;到了光绪十九年(1893年),只剩下800余册。这些丢失的《永乐大典》都属监守自盗,例如大臣文廷式以借读《永乐大典》为名,盗走了100余册;翰林院的人在下班回家时,将一本本《永乐大典》挟在衣物中携带出去。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坐落在东交民巷的翰林院处在战火之中。侵略者对《永乐大典》肆意抢掠,甚至用《永乐大典》代替砖块,构筑工事,或纵火焚烧,一时仅存的《永乐大典》几乎丧失殆尽。

翰林院劫后《永乐大典》仅剩64册,被同治十三年(1874年)状元、清末大臣陆润庠运回府中。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后,在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任第一科科长的周树人(即鲁迅先生)的建议和努力下,获教育部同意,并呈请国务院批准后,教育部派员去陆润庠处将这64册劫余的《永乐大典》取回,4册存放于教育部图书室供展览,60册送交京师图书馆保存。京师图书馆经多方征集,到1934年,已改名为北平图书馆的馆藏《永乐大典》增加到93册。由于局势动荡,1933年5月,教育部电令北平图书馆将宋元精本、《永乐大典》、明代实录等古籍南迁,北平图书馆即选择一部分善本典籍(包括《永乐大典》)运往上海,存放于公共租界仓库,并成立国立北平图书馆上海办事处负责管理。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沦陷,经代理馆长袁同礼、上海办事处钱存训通过驻美使馆和美国联系后,选取了3000种书(其中有60册《永乐大典》)运到美国,交美国国会图书馆代为保管。1965年这批书(包括《永乐大典》)均被运往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永乐大典》得到各方的捐赠,国内商务印书馆董事会一致通过,将所属东方图书馆所藏21册《永乐大典》全部赠送给北京图书馆(即原北平图书馆,现为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和广东文管会也分别将4册和3册《永乐大典》赠送给北京图书馆。苏联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先后三次将沙俄和日本侵略者劫走的64册归还了我国。至今为止,国家图书馆馆藏《永乐大典》共有161册。现世界各地尚有《永乐大典》400余册,星散于8个国家和地区的30个单位。

谋生不易 “投笔从戎”原是抄书人

从简策版牍时期开始,社会上就开始出现了以代人抄书为生的穷读书人。东汉、三国时,将这些代人抄书的文人叫作“佣书”,是对被雇佣抄写图书的文人的一种称呼。纸写书代替了简策版牍之后,从事这种“佣书”职业的文人逐渐增多。到了唐朝,对从事抄书的人叫作“抄书人”“楷书手”。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也仍然需要抄书人,一是抄写在纸上之后才能据此雕版;再就是不是所有的书都需要雕版印刷,有些书仍以写本书的形式出现,这些书仍需要抄书人。

抄书是一项既要求高而又相当辛苦的工作,偶尔抄抄也还可以,如果长年累月伏案抄写,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了。首先要求抄书人写得一手好字,还要求字字工整,一笔不苟;更要求抄写正确,不误写、不丢字落句。此外,作为受雇于官府或私人的抄书人,必须按规定完成每天抄写字数的“定额”。既要求写得好,又要求写得多,天天埋头抄写,其辛苦之状是可想而知的了。

在我国历史上曾有几位著名人士,在他们发迹之前,因贫穷落魄而以“佣书”谋生,如东汉名将班超还留下了“投笔从戎”的故事。

我国有两部最大的写本书,一部是《四库全书》,这是我国最大的一部写本书,其次就是《永乐大典》。同样是写本书,但编纂方式不同,《四库全书》是丛书性质的,而《永乐大典》是类书性质的。这两部卷帙浩繁的最大的写本书,全都是用手工抄写而成,可见其工程之浩大。

(摘自:《北京日报》,作者:凌光,原题:《永乐大典》 正本陪葬了嘉靖帝?本文写作参考张忱石著《永乐大典史话》、王鼎吉著《书的历史——古今书里书外的故事》等,特此致谢)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社区


<永乐大典>正本到底在哪里?

仍是个谜。

根据各方描述,有三种观点。第一,《永乐大典》正本是在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被破坏和抢夺了。但是根据各国保存的残书来看,那根本不是正本,只是摘抄本而已。

第二,有人认为《永乐大典》正本已经被烧毁,至于烧毁的时间地点也存在分歧。一则认为是被烧于明末文渊阁,一则认为是清朝嘉庆年间乾清宫失火烧毁,但无论是哪一种都经不起推敲。

第三,《永乐大典》正本在嘉靖皇帝的玄宫里,相信这种说法的人也是最多的,但是却没有足够的证据,因为至今都没有人能获得进入永陵挖掘的许可。

据史料记载,嘉靖对《永乐大典》十分依赖,时常翻阅参考。他还曾命人抄写《永乐大典》分两处收藏以备不时之需,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就在《永乐大典》宣告抄写完成之后,正本就失踪了。

《永乐大典》编纂于永乐年间,先后由内阁首辅解缙和太子少师姚广孝主持修纂,历时五年(1403-1407年)编修完成,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

它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有万书之书之称,为后世留下许多丰富的故事和难解之谜。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共1110卷),分装成册,全书约3亿7千万字。

它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与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

据粗略统计,《永乐大典》采择和保存的古代典籍有七、八千种之多,数量是前代《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书的五、六倍,就是清代编纂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收书也不过3000多种。

参考资料: 网络百科-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正本下落说法解密,为何会突然离奇失踪?

《永乐大典》是在明朝永乐年间编撰的一部集大成的旷世大典,也被誉为是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明成祖朱棣决定修书也是为了将古代千年以来的光辉成就备辑为一书,好供后人学习,可以说《永乐大典》所创造的价值不可估量。 不过《永乐大典》正本并没有顺利流传下来,而且下落至今不明,如今800余卷散落于世界各地。 《永乐大典》究竟遭遇了怎样的事故呢?下面就来看看吧。 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下令编纂《永乐大典》。 高僧姚广孝和翰林学士解缙带领3000多文臣接手这项任务,前后耗时四年。 按照朱棣的要求,大典共辑录图书七八千种,将中国古代典籍尽量收集齐全,内容可以说包罗万象,保存了大量我国14世纪以前的文学、艺术、史地、哲学、宗教和应用科学等方面的丰富资料。 《永乐大典》的规模是空前的,就算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也是惊人的。 《永乐大典》正文卷,凡例和目录60卷,装成册,总字数约3.7亿字。 目前,《永乐大典》散落在8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单位和个人手中。 在全世界范围内,公私所藏《永乐大典》仅800余卷,400册左右。 国家图书馆目前拥有221册(包括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60册),居世界各处收藏之首。 然而,在痛心之余,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个事实: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我们不妨做一个简单的数字比较,《永乐大典》成书时共有卷,装成册。 然而,目前所发现的全部加在一起,也只有800卷,400册左右。 也就是说,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我们已知和能见到的《永乐大典》不到原书的百分之四!百分之九十六的《永乐大典》不知下落!《永乐大典》修成之后,最初藏在南京的文渊阁。 后来随着迁都,也被带到北京。 明世宗嘉靖皇帝对《永乐大典》产生了特别的兴趣,一直很想重录一部,多次同大学士徐阶谈过。 但这个想法都因为工程过于浩大,重录难度太高,而被搁置下来。 但据史书记载,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皇宫发生大火,火势连绵。 存放《永乐大典》的文楼受到威胁,情况非常危急。 幸亏抢运及时,《永乐大典》才逃过这次浩劫。 嘉靖皇帝因此心有余悸,决定将《永乐大典》重新抄录一部,两处收藏,以备不虞。 据史书记载,重录的《永乐大典》在内容、格式、装帧方面与原本如出一辙,令人叹为观止。 此后,《永乐大典》便有了两个版本。 现在人们习惯于把永乐年间的第一个版本称为正本,把嘉靖年间的重录本称为副本。 这就是说,国图收藏的所有《永乐大典》全都是明嘉靖时期的副本。 不仅如此,历史上被八国联军毁掠的也是明嘉靖后期重抄的副本,流失海外和国内陆续搜集的残本也均为嘉靖重录副本或其抄本。 而《永乐大典》的正本至今一卷也没有发现,其下落一直不见准确的记载。 这就是说,《永乐大典》正本失踪了!册《永乐大典》正本已经彻底消失了几个世纪!《永乐大典》正本究竟在哪里?有学者将之称为中国书籍史上的最大疑案。 关于正本失踪的第一种说法:毁于清乾清宫大火。 乾清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 然而,我们目前所见的乾清宫并不是建成于这个年代,而是在嘉庆二年(1797年)之后重建的。 重建的原因,是因为嘉庆二年发生的一次大火,将整个乾清宫几乎彻底毁灭。 那么,《永乐大典》正本是不是藏于乾清宫,而且不幸毁于这场大火呢?有专家对这种说法提出了不同意见。 乾隆九年至四十年间,清政府曾对宫中藏书清理过,所有善本典籍全部集中在一起,编成了《天禄琳琅书目》。 《永乐大典》是书籍中的庞然大物,又有一万多册,假如正本在乾清宫,是极容易发现的,怎么可能不编入《天禄琳琅书目》?关于正本失踪的第二种说法:被李自成焚毁了。 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3月,李自成率领大顺军队攻占北京,达到了辉煌的顶峰,可是这种辉煌只维持了短短40天,多尔衮、吴三桂的满汉联军便击败了这支由农民组成的军队。 4月29日,李自成即位称帝之后便匆匆撤离北京。 他将怒火发泄在京城这些几百年的宫殿和城楼上,下令放火焚烧。 在这样一个人人自危的乱世,已经没有人会去顾及一部书的存在和命运。 《永乐大典》正本是否在此时无声无息地全部化为灰烬了呢?关于正本失踪的第三种说法:被嘉靖皇帝陪葬了。 尽管众说纷纭,说法不一,但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是,几百年来,《永乐大典》正本却从未现身过。 所有的正史野史也找不到关于正本的准确记载。 有专家认为,嘉靖皇帝是《永乐大典》正本失踪的幕后主使。 因为对于中国古代帝王来说,死后要带走自己生前所喜爱的东西,无一例外的都会选择陪葬这种方式。 《永乐大典》正本是否做了嘉靖皇帝的陪葬物,在打开永陵地宫之前,只能是一个合理的推想。 在目前技术条件不够成熟,不足以保证被开掘陵墓及陪葬物品安全的情况下,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更为现实的课题是:如果《永乐大典》正本确实保存在永陵地宫中,经过400多年的岁月,它们是否依然能保持完好?一旦将来有可能出土,我们应该怎么更好地保护《永乐大典》?经过400多年的岁月,永陵显得有些面目沧桑。 如今,永陵和它的主人嘉靖皇帝却因为寻找《永乐大典》正本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如果《永乐大典》正本被嘉靖皇帝带入永陵,将来正本的出土无疑将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惊。 然而,这一切猜想在打开永陵地宫之前只能是一个理论上的假设。 消失了几个世纪的《永乐大典》正本,也许还有更多未解的谜团,等待着人们去不断地探寻。

《永乐大典》总字数约3.7亿,正本已神秘消失,有没有找到?

《永乐大典》的正本至今还没有找到。《永乐大典》当时是皇帝下令让人编成的一本,而且他对他的这本书是十分喜欢的,因为这本书的工程实在是太大了,如果直接去印刷的话也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所以其实刚开始是没有副本的,它是只有一本正本书的。

后来因为一场大火的原因,皇帝才下命令让大臣们去摘抄出副本。皇帝是十分爱惜这本书的,他还经常使用这本书,但是后来却发生了一场大火,这本书也在大火当中,当时他就命令大臣们先去救这本书,可见这本书在皇帝心中是非常重要的。后来大臣们把这本书救出来了,皇帝为了避免在发生这样的情况,他就开始让大臣摘抄了一本副本,这本副本和当时的那本正本基本上是一模一样的。然后皇帝就开始使用这本副本,然后把那本正本放在他收纳书的地方,但是后来的时候这本书却莫名其妙的消失,谁也不知道这本书去了哪里,然后就再也没有找到了。

当时有人猜测《永乐大典》这本书是因为战争的原因,导致它消失在战火当中了。《永乐大典》这本书里边的内容是非常齐全的,所以说很多人都希望拥有这本书,但是后来的时候,因为我们国家陷入了打仗当中,对于我们家的许多文物都缺乏保护心理,因此就会导致许多文物的消失,而当时《永乐大典》这本书可能也是在战争当中消失了,然后人们就再也没有找到它了。

总之,《永乐大典》这本书消失之后,人们就再也没有找到它了。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12792.html
近八旬母亲深夜也被送精神病房 被精神病 上访村民疑
嗑不动 洽洽瓜子 百亿梦碎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