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中国名画 专访 如何解读名画里的中国传统色 作者徐爽

原标题:专访《了不起的中国名画》作者徐爽:如何解读名画里的中国传统色

《了不起的中国名画》近日出版,本书选取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代表作品,以时间为轴线,鞭辟入里地将中国绘画的发展脉络徐徐展开,把中国绘画中那些不可不知的经典圭臬之作向读者朋友们娓娓道来。搜狐文化特约本书作者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艺术理论研究所副教授徐爽,详细讲述本书的创作过程以及深入探讨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的区别以及如何解读名画里的中国传统色等问题。

搜狐文化:本书选取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绘画的代表作品的标准是什么?如何保证选取的作品具有代表性?

徐爽:书中选取作品主要是以中国美术发展历程中的学术重要性为标准。是将中国画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它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各阶段的特质。

早期,绘画从工艺美术的附庸装饰中逐渐脱离而出,从史前到秦汉的两个单元,选取的代表作品是如何从一个图案越来越像一副画。从新石器时期到先秦,选择有图案的彩陶缸、铜壶、旌幡,图案内容从关注客观世界的动物,到关注人的日常生活、再到精神世界,人类从旁观者也变成了世界的主宰者;而就绘画本身的形式语言来说,线条从粗简朴拙到绵劲成熟,构图设色也日趋丰富。

秦汉时期,壁画、画像石与画像砖,都是较为特殊二维平面上的视觉作品,画像石与画像砖以刀代笔充分表现着汉代独尊儒术以及重视农桑的社会导向;而壁画《迎宾拜谒图》无论是画面的构图、设色、线条等技法,还是画面的故事性,都已经是一幅精彩的人物画了。

魏晋时期的绘画完全独立,存世作品虽是宋代摹本,但从宏观历史角度来看,能够被今天的我们看到也是极为珍贵的;宋代开始留存的真迹在所有绘画题材与画面表达形式兼顾的前提下,选取每一个时代最著名画家的典型作品,也就成为了中国画代表中的代表。同时,在最后的编辑过程中也考虑到成书后的效果和广泛读者的兴趣点,将雷同的和过于淡泊的作品进行了删除。

搜狐文化: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的区别是什么?相比西方美术史,中国绘画发展中,如何去区分每个阶段的进程特点

徐爽:中国绘画外在和内在与西方绘画都有着区别。外在上,中国画的载体有丝织物的绢、帛,还有多种宣纸,每一种都很薄,遇水会发生很显著的变化,中国画正是利用了这一特性。再用充分利用毛笔的中锋、侧峰等形态将墨与色通过加入水的多少,演绎出各种物态与质感。在书中“材质与技法”一栏出现的绢本设色、绢本水墨、纸本设色、纸本水墨等就是对外在形式的一个说明。内在方面,中国画很浪漫的在追求心中的“真”这个真并不是自然中的真实样子,而是在画家心中最美好的本真,画家笔下的内容往往和现实存在差距,但看起来却格外的和谐和动人。为此,中国画采用散点透视,各种以线为基础单位的物象组成,将诸多美好共同呈现在一个二维平面之中,鳞次栉比又不一而足。

中国绘画的发展,其实正是一条“求真”之路的探索。就题材而言,人们从最熟悉的人物入手,从姿容姿态到性情思想,于是就达到了“气韵生动”;随后逐渐出现了山水画,虽然从绘画理论上看山水画在南朝时候已经出现,但现存的第一幅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唐代鞍马、花鸟话日渐成熟,到宋代更有风俗画的加入,极大丰富了“求真”的题材。而在“求真”的方法上,唐代时不再满足工笔重彩、出现了水墨山水,元代浅绛山水、兼工代写花鸟画陆续出现。

搜狐文化:本书在解读绘画作品时,为何以“故事线”和“技法线”两种视角解读,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徐爽:一幅好的作品,是可以引起广泛共鸣的,这个广泛即指时间的跨度,也指观众从年龄到地域的各种维度。而这个引发共鸣点,往往是画面中最打动你的内容。我们所说的“故事线”是对画家构思线索和画中内容亮点的梳理,说白了就是为什么画这些,画了些“什么”,这些“什么”之间有什么联系;故事线的介绍是从画家的视觉出发,让时隔千百年的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画面,因为在古今不同时空之下,对事物的感触和认识已经大相径庭,特别是很多古人的小心思,今天人们无法捕捉,“故事线”恰恰可以和古代画家们良好顺畅的展开对话,引发观众更多的共鸣。

“技法线”,是对画面怎么能画成这样的解读,从构图、笔法、用色等方向分析画面的形成;连续对几幅作品的阅读后,还能够发现中国画自身发展中的日益丰富与丰满。在“技法线”的介绍中,文字尽量将专业语言通俗化,让更多的读者能够轻松捕捉到核心内容,在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增加绘画理论知识一环;也希望可以引发行动派读者的兴趣,自己身体力行的去尝试一下中国画的绘制。

搜狐文化:本书在解读绘画过程中十分注重对设色的解读,能否谈一谈名画里的中国传统色的特点?

徐爽:中国画中对用墨和设色非常讲究。“墨”往往也被看作“色”,唐代张彦远说“运墨而五色具”,后来又有“五墨、六彩”之说。

国画颜色主要分两⼤类,⼀类是矿物质颜色“石色”,另⼀类是植物质颜色,也即“水色”。顾名思义,“石色”颜料就是从各种有⾊矿⽯经过筛选、研磨、过虑、⽔漂、沉淀制作⽽成的颜色,如石青、石绿、朱砂、赭石、蛤粉等;“水色”则是从各种植物的根茎叶⽚中提取汁液加工制作⽽成的颜色,如藤黄、花青、胭脂、曙红等。水色是透明色,可以相互调和使用,没有覆盖力,容易退色。石色是不透明色,相互不能调和使用,覆盖力强,色质稳定,不易退色,这也就是为什么某些水色作品颜色脱落而青绿山水至今仍旧色彩艳丽的原因。

一幅画是只用水墨,还是用怎样的色彩取决于画家为作品设计的风格样貌和整体视觉效果,而对用色的审美喜好在各个时期也有所不同。就山水画的设色,大体可分水墨、浅绛、青绿、没骨等几种。

在挑选作品时兼顾不同的风格样式,尽量囊括多种多样的设色表达。通过不同设色方法的分析也可以令读者对中国画的表达方式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在设色上把握中国画不同风格样貌的特点。

搜狐文化:书中谈到元代绘画整体观感有一种不识人间烟火的冷落萧疏,能否举几个具体的案例来分下?元代绘画对明代文人画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徐爽:元代绘画中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冷落萧疏”,可以说是逼出来的,元朝在蒙古族的统治下对汉人歧视明显,特别是作为绘画主要群体的文人士大夫被打压到与乞丐、娼妓相同的社会地位,汉族文人普遍内心悲怆无助,生活在矛盾与不安中,书画成为了最佳的抒发方式;那些被元人重用的士大夫也将在政治上的不得意,借由书画表达。

元四家是元代画家的代表。最为年长的黄公望做过小吏,一度入狱,后加入道教,在杭州、松江等地给人卜卦为生,50岁后开始作画,《富春山居图》成画于82岁,虽然长达近7米,但浅降的设色和笔墨的草草,使画中水旷、山远、林幽、石秀让观者心旷神怡。垂钓的渔人,独坐茅草亭中,看鸭群游戏的人,都是元代汉族文人隐世生活的写照,画面中大量的淡墨淡彩和留白,又显得一种不食人间烟火洒脱境界。

倪瓒的画风在元四家中最是简淡、高逸,也是元代山水画不食人间烟火的典型代表。在他的画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疏林坡石、一湖两岸的三段式构图,画中所画之物寥寥,把最大面积作为了江水的留白。这种被誉为“写胸中逸气”的审美趣味,在其《六君子图》可以作为极致,疏阔的画面中六棵树作为主角,来以 “六位君子”暗喻自己及友人。树与远山间,远山的更远处都是用留白加以表达浩渺江水,一派平淡空寂,却又清韵逸气。

说起文人画就要提到猿人绘画的领军人物赵孟頫,他重意境的“古意”画风对文人画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作为楷书赵体的开创者,更在画面上题写诗句,形成了诗书画于一体的文人画基础格局。

搜狐文化:本书中对一些比较重要的名画《千里江山图》等以长图的形式展现的,请问老师在欣赏画作时如何去寻找作品的核心细节,如何欣赏中国画?

徐爽:中国画有两种主要的制式,一种是如《千里江山图》《洛神赋图》这类的长卷,另一种是如《溪山行旅图》《聚瑞图》这样的立轴。这是以中国画以装裱形式进行的分类,此外还有册页、斗方、折扇、团扇等。

长卷,也称手卷,自右向左横向观看,画面连续不断。在长卷中往往会以一些分割物,单元式呈现一段一段的故事情节,如《韩熙载夜宴图》里面的屏风,《千里江山图》用桥过度场景的起承转合。这种构图中每一段都会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或者景物,至于核心细节,在人物画先要找到主角,往往体量最大的人物、出现频次最高的那个人就是主角,围绕他身边展开的就是核心内容。而在山水画中,找寻画面中的人物和房舍,多有点题之笔。

书中对于重要的长卷作品在装帧中添加了拉页,突出者长卷的精彩部分,也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到长卷的整体面貌。

搜狐文化:中国画有多种构图方法,如对角线构图、放射线构图、圆形构图等,请问老师中国古画的构图以哪种形式居多,特点有哪些?

徐爽:中国画的构图形式丰富,主要有S形构图法,即物体以“之”字或“S”的形状从前景向中景和后景延伸,画面构成纵深方向的空间关系的视觉感,使画面生动,富有空间感,是较为广泛使用的构图形式,山水画花鸟画中都有应用。横线形构图,适宜表现安宁稳定的气氛,如中国画传统长卷的构图多采用此构图形式,特点是自右至左延伸。

还有散点透视构图,把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情节中的事物巧妙地安排在画布中,打破空间时间的局限。对角线构图法,物体在画幅中两个对角的连接线上,几近于对角线,突出画面的立体感、延伸感和运动感。三角形构图法,以三个视觉中心为景物的主要位置,形成稳定的三角形,有安定、均衡即不失灵活的特点。圆形构图法,以突出某一物体或某一局部,并进行详细的描绘,使画面极具张力。

徐爽,现任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艺术理论研究所副教授。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理论专业,从2000年参与被列为“人民美术出版社跨世纪重点工程”的《中国艺术全鉴·中国建筑卷》的编撰,并担任副主编开始,20余年笔耕不缀,在美术与工艺美术理论方向出版多本专著以及编著书籍。

文/袁立聪 审/钱琪瑶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还有哪些?它们的作者是谁、创作的背景、艺术风格和艺术价值,还有感想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分别是:【作者 创作背景】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唐代·阎立本《步辇图》唐代·张萱、周昉《唐宫仕女图》唐代·韩滉《五牛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明代·仇英《汉宫春晓图》艺术价值:《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中国美术史上十座不朽的丰碑,是华夏文明史上十部伟大的巨著,是一部流动的历史、无声的乐章,是华夏文明的永久标鉴。 它们承载着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独特的艺术气质;它们用色彩记录了中华绵延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横亘万里的锦绣河山;它们流传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荣辱兴衰的历史。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皆为历代不二至宝,高头巨帙,历经磨难流传有序。 至清乾嘉时期,陆续收入内府,遂与世隔绝。 随后历经战火纷繁,流散四海,如今皆为各大博物馆镇馆之宝被束之高阁。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都具有引首、题跋、历代名家题记、收藏玺印等浓厚文化痕迹,向世人展示中国艺术瑰宝的真正魅力。

中国传统色彩应用有哪些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除了先秦以及秦朝,人们对于颜色的使用在很长时间是五彩缤纷的,同今天人们认识的相反,明朝之前的古人并不是特别的关注红色。 “色彩”即颜色。 但是古代中国“颜色”一词的意义与今天的并不完全相同,最初只指面色。 比如《楚辞·渔父》里有“颜色憔悴”,《说文解字》里说:“颜,眉之间也;色,颜气也。 ”段玉裁的注解是:“凡羞愧喜忧谓之颜色”,因为“心达于气,气达于眉间”,可见最初“颜色”指的是面色,而非万物之色彩。 到了唐朝,“颜色”才有了指自然界色彩的含义。 比如在唐朝诗人杜甫在诗作《花底》中写道:“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 ” 成语“五颜六色”也反映了“颜色”的这种意思。 约公元前五千年左右的黄帝时期,选择单色崇拜。 黄帝之后,历经商、汤、周、秦,帝王们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五行的顺序为水、火、木、金、土,分别对应黑、赤、青、白、黄),选择色彩象征。 因为中国古人认为五行是产生自然万物本源的五种元素,一切事物的来源都是如此,色彩也不例外。 在“自生其明”而“首先黑白”之殊的基础上,渐渐以色彩与天道自然运动的五行法则建立关系。 他们还根据春夏秋冬自然万象之变而据五行说选择服服饰、食物、车马、住所的变化。 从而形成了五色学说。 中国传统的五色体系把黑、赤、青、白、黄视为正色。 黑色在《易经》中被认为是天的颜色。 “天地玄黄”之说源于古人感觉到的北方天空长时间都显现神秘的黑色。 他们认为北极星是天帝的位置,所以黑色在古代中国是众色之王,也是中国古代史上单色崇拜最长的色系。 古代中国的太极图,以黑白表示阴阳合一。 白色在中国古代色彩观念中,具有多义性。 “五行”说把白色与金色相对应,证明中国古人感觉到白色象征着光明,列入正色,表示纯洁、光明、充盈的本质。 红色在民间象征吉祥喜庆。 黄色是中心色,象征大地的颜色。 在中国有“黄生阴阳”的说法,把黄色奉为彩色之主。 是居中位的正统颜色,为中和之色,居于诸色之上,被认为是最美的颜色。 青色(含绿)象征着生机勃发的春天。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色彩象征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倾向。 孔子出于对周礼的维护,把黄、青、白、红、黑定为“正色”、“上色”,并把五色与仁、德、善结合,运用于“礼”的形式中。 周代崇尚赤色。 而老子主张原始自发色彩自然,提出“五色令人目盲”,所以道选择黑色(玄色)为道的象征。 在这个时期,色彩象征性成为中国先民把握季节和方位的主要依据。 他们把四季冠以色名和方向。 春为青阳,方向主东,守护神为青龙;夏为朱明,方向主南,守护神为朱雀;秋为素白秋,方向主西,守护神为白虎;冬为玄冬,方向主北,守护神为玄武。 黄为远古五帝中心的象征色彩。 在中国,黄色具有特殊象征意义,它位居五行的中央是象征大地的颜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仍依先人观物取象的传统别黑白定一尊敬水德“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 秦始皇即位后,“易服色与旗色为黑”。 自秦朝后,色彩的象征逐渐向色彩装饰功能转变,中国古代色彩也走向了丰富绚烂的发展。 汉以后的历代王朝,黄色以近金色的灿烂成为皇家专用色彩象征,平民百姓不得以赤黄为衣。 而历代的不同的官员服装采用不同的色彩。 通常人们把红、黄、青、白、黑的混合色称为下五色。 下五色中的亮紫色在汉代常被作为珍稀的极色。 在唐代紫色为五品以上官服和皇家喜爱的色彩,紫色边为高雅之色。 在中国文化中,色彩与工艺,色彩与美术,色彩与诗歌,色彩与风俗等之间密不可分。 在城市建设、壁画和绘画方面,对于色彩的运用也是多样的。 比如明朝以后,在故都北京,只有皇亲国戚才能住在红墙黄瓦的建筑中,百姓的建筑只能是青砖青瓦 。 但在雕梁画柱方面,色彩的使用也是十分丰富的。 民间建筑多为黑瓦白墙。 而在距今1500多年的敦煌石窟中,保存着一万多幅珍贵的壁画,但不同时期的壁画色彩也是不同的。 如北魏时期主要用红棕色调,配以蓝、黑色;唐朝时期则增添黄颜色,色彩的应用也多彩多姿,明亮而华丽;而宋朝则以蓝绿色调为主。 中国画则主要是通过墨的浓淡来表现画的神韵,如“墨分五色”,“不施丹青,光彩照人”,在浓淡间实现超然的艺术境界。 “墨分五色”,即焦、浓、灰、淡、清。 画家眼中的水色四季都很分明,郭熙《林泉高致》云:“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 ”中国画中并不缺少色彩美,《唐朝名画录》中记载李思训的青绿重彩山水画曾被唐玄宗称为“国朝山水第一”。 这类宫廷画色彩多用石青、石绿、石黄、朱砂、胭脂、铅粉、泥金等,先色勒后填色,色彩绚烂而富丽。 而中国人善于运用大自然中大量的矿物质和植物,从中提炼颜料,因此中国画中的色彩明度和饱和度更加系列和丰富。

中国古代的十大名画都有哪些

洛神赋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汉宫春晓图、百骏图、步辇图、唐宫仕女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千里江山图。

1、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画作,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现已失。

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画卷从右端开始,第一段描绘了黄昏,曹植率领众随从由京城返回封地,经过洛水之滨时停驻体息。在平静的水面上,风姿绝世、含情脉脉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从容,凌波而来。

柳岸边,曹植身体微微前倾,伸出双手挡住众随从。随从们目光呆滞,而曹植目光灼灼地注视着前方水面上美丽的洛神。

画家巧妙地通过这一瞬间动作,不仅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曹植见到洛神的惊喜之情,而且将曹植被洛神的绝世之美所深深吸引的内心活动表现的极为生动。

曹植解玉佩相赠表达对洛神的深切爱慕,洛神指潜渊为期,曹植又怕受骗,心情矛盾。于是便敛容定神,守之以礼,二人情意缠绵。

洛神与诸神仙嬉戏,风神收风,河神抚平水波,水神鸣鼓,女蜗起舞,洛神在空中、山间、水中若隐若现,舒袖歌舞。

通过女神与众神仙的欢乐、嬉戏的热闹场景,为洛神与曹植即将分离做了铺垫,衬托出女神无奈和矛盾的内心状态。

第二段描绘了人神殊途,不得不含恨别离时的情景,这是故事情节的高潮。画家大力描绘洛神离去时的阵容,场面宏大激扬,热闹非凡。六龙驾驶着云车,洛神乘云车向远方驶去,鲸航从水底涌起围绕着车的左右。

六龙、文鱼及鲸的描绘细致,动态生动奔放。云车、云气都作在天空中作飞驰状,离别场面热闹异常、如醉如痴。

在岸边,曹植在众随从的扶持下,目送着洛神渐渐远去,眼神中倾诉着无尽的悲伤与无奈。洛神不停的回头望着岸上的曹植,眼神中流露出不舍与依恋。随着二者距离越来越远,衬托出曹植与洛神心中无奈分别的苦痛,使画面中无法相守的悲伤气氛更加浓烈。

最后一部分描绘了就驾启程。表现洛神离去后,曹植对她的深切追忆与思念。曹植乘轻舟溯流而上追赶云车,希望再次见到洛神的倩影。但是无奈人神相隔,早己寻觅不到洛神的踪影。

思念与悲伤之情不能自己,以至于彻夜难眠,在洛水边等待到天明,流连忘返的场景。直到随从们驱车上路,曹植仍然不断回头张望,最后怀着不舍和无奈的心情,踏上返回封地的归途。

曹植的无限怅惘之情生动地呈现在画卷上,使观者被洛神与曹植间的真挚感情所感染。

2、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官兵懒散税务重。

3、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画家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1350年绘制完成,后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原画画在六张纸上,六张纸接裱而成一副约七百公分的长卷。而黄公望并没有一定按着每一张纸的大小长宽构思结构,而是任凭个人的自由创作悠然于山水之间,可远观可近看。

这种浏览、移动、重叠的视点,或广角深远,或推近特写,浏览过程中,视觉观看的方式极其自由无拘,角度也非常千变万化。

4、汉宫春晓图

《汉宫春晓图》是明代画家仇英创作的一幅绢本重彩仕女画,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汉宫春晓图》以春日晨曦中的汉代宫廷为题,用长卷的形式描绘后宫佳丽百态;画中后妃、宫娥、皇子、太监、画师凡一百一十五人,个个衣着鲜丽,姿态各异,既无所事事又忙忙碌碌。其中,亦包含有画师毛延寿为王昭君写像的故事。

除却各仕女群像之外,亦融入各种文人式的休闲活动:包括妆扮、浇灌、折枝、插花、饲养、歌舞、弹唱、围炉、下棋、读书、斗草、对镜、观画、图像、戏婴、送食、挥扇等。

5、百骏图

《百骏图》是意大利籍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创作的绘画作品,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此图稿本为纸质,原作分别收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纸质稿本)和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绢本)。

此图为一长卷,从右至左,画面开始是两棵参天的老松树,透过松枝的空隙,露出了牧马人搭建的简易白色帐篷,有三个身穿满族服装的牧人在帐篷前,二人倦怠地或坐或卧,还有一人双手拄着套马杆立在那里,看着不远处的马匹,一只牧犬从帐篷内伸出了半个身子。

6、步辇图

《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

阎立本煞费苦心地加以生动细致的刻画,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

阎立本为了更好地突现出太宗的至尊风度,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

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太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该图不设背景,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

7、唐宫仕女图

《唐宫仕女图》是一幅中国画作,作者是唐代张萱、周昉,该画描述唐代美女众生像。主要表现唐代贵族妇女生活情调,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艺术特征。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中国古代仕女众生像,“倾国倾城貌,多愁多病身”。

唐代仕女画以其端庄华丽,雍容典雅著称,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莫过于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以及晚唐的《宫乐图》。

8、五牛图

《五牛图》是唐朝韩滉创作的黄麻纸本设色画,又名《唐韩滉五牛图》,该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牛图》为黄麻纸本,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在横卷上画了五条神态、性格、年令各异的牛。从右至左,首匹为棕色老牛,描绘成一边咬着东西一边在杂木旁蹭痒痒的情状,意态悠闲。

次为黑白杂花牛,身躯壮大,翘首摇尾,步履稳健;第三匹为深赭色老牛,筋骨嶙峋,纵峙而鸣,白嘴皓眉,老态龙钟。

第四匹为黄牛,躯体高大,峻角耸立,回首而顾;第五匹牛,络首而立,体态丰厚,凝神若有所思,双眼流琢出倔强的个性。

9、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绘画作品,现存宋摹本,绢本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幅无款。前隔水存南宋人残题“熙载风流清旷,为天官侍郎,……”20字。引首有明初程南云篆书题“夜宴图”三大字。卷后有南宋史弥远“绍勋”葫芦印,清·宋荦钤“商丘宋荦审定真迹”一印。

拖尾有行书“韩熙载小传”,后有元·班惟志泰定三年(1326年)题诗,又积玉斋主人题识。后隔水清·王铎题跋,后有“董林居士”、“纬萧草堂画记”等收藏印。又有乾隆皇帝长跋及清内府诸收藏玺印。

10、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作品以长卷形式,立足传统,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穿插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等动景,动静结合恰到好处。

在该作品人物的刻画上,极其精细入微,意态栩栩如生,飞鸟用笔轻轻一点,具展翅翱翔之态。

《千里江山图》画卷,不仅代表着青绿山水发展的里程;而且,集北宋以来水墨山水之大成,并将创作者的情感付诸创作之中。《千里江山图》虽属于写意之作,但不乏工美佳作,表现了青年画家具有严谨的生活态度。《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3443.html
日本监管层出手干预汇市难改日元跌势
德媒 美联储维持高利率加剧美国债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