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5600人!理想汽车被曝裁员 防寒 李想提早

雷达财经出品 文|莫恩盟 编|深海

“名单是头天晚上递交的,hr是上午谈的,人是下午走的,飞书是晚上销户的”,在职场社交平台脉脉上,有认证为前理想汽车员工的用户留下了前述这段文字。

这背后正是去年强势摘得新势力交付冠军荣誉的理想汽车,当下正将“广进计划”的“大刀”挥向自家员工的现状。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五一过后,理想汽车开启了新一轮的员工优化行动,优化比例超过18%。

若按照理想去年31591人的员工规模计算,此次裁员将有约5686名员工离开公司。而这些被优化的员工,主要以招聘部、销售服务运营部和智能驾驶部门为主。

对于理想汽车而言,2023年是丰收的一年:国内首个年度营收突破千亿规模的新势力车企、全球第三家实现盈利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新势力年度交付冠军、营收同比增长173.5%、净利润填平此前五年累计亏损……

不可否认的是,理想汽车去年所取得的一系列壮举,离不开其规模庞大的员工的努力。而与蔚来、小鹏、极氪等友商相比,理想汽车去年员工规模的扩张速度也最为迅猛。

不过,进入2024年,理想汽车一度被问界连续三个月夺走新势力交付冠军的宝座,而被公司寄予厚望的理想MEGA也出师不利。由于今年没能开个好头,被外界誉为“微博之王”的李想一度变得十分低调。而前述种种,不得不让理想汽车重新审视此前定下的80万辆的销量目标。

当原定销量目标难以实现,理想汽车出于效率最大化的考量,便需要对原本为80万目标所配置的团队进行调整。去年,理想汽车31591名员工平均年薪超过38万,如果按照此次员工优化的规模计算,理想汽车或将省下近22亿元的薪酬费用(暂不计算离职员工的赔偿)。

理想汽车被曝裁员,超5600名员工或受影响

去年末上映的高分黑马喜剧片《年会不能停!》,获得了不少观众的喜爱,而该片剧情中围绕企业裁员制定的“广进计划”更是让不少打工人深有感触。如今,“广进计划”再一次在现实中上演。

这一次,向员工挥起“财源(裁员)广进”大刀的企业主,正是造车新势力中的头部玩家——理想汽车。据《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今年五一小长假过后,理想汽车公司内部正在进行新一轮全公司的人员优化,整体优化比例超过18%。

据理想汽车此前发布的财报显示,截至去年年末,公司共有员工31591名。如果按照18%的比例计算,理想汽车此次裁员的规模将涉及约5686名员工。

若以职能划分,理想汽车截至去年末的31591名员工中,研发人员的数量为6726人,生产人员的数量为9551人,一般及管理人员的数量为2974人,销售人员的数量为12340人。

事实上,市面上此前就曾传出过理想汽车进行裁员的风声。据悉,理想汽车此前裁员,最先“开刀”针对的是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年初,有将近百名HR从理想汽车离职。

今年4月,理想汽车还曾对外界流传的公司大幅缩减预算并进行裁员的消息进行了回应。彼时,理想汽车表示,网传裁员及预算大幅缩减均为不实消息。

但相比此前还算“温和”的裁员,理想汽车此轮裁员波及的范围更大。据前述媒体报道,其从多位独立信源处获悉,此次理想汽车优化较多的部门是招聘部、销售服务运营部和智能驾驶部门等。

按照报道中的数据,理想汽车招聘部门的裁员比例超过70%;销售服务运营部门接收到的裁员指标是优化超过400名员工;而去年扩张近50%的智驾团队,收到的优化指标是团队缩减至1000人以内。

有知情人士还向该媒体透露,4月底,公司的管理层通过了最终的优化名单,这轮裁员优化正式启动于5月第一周,大部分会在5月底前结束,优化员工将获得N+1的赔偿。

理想汽车希望在6月15日员工股票解禁之前完成大部分的人员优化计划,这样一来可以节省一部分为员工进行股票兑现的成本。

相比社招员工,校招员工将更安全一些,前述人士表示,“会优先保护2022-2024级的校招生,如果保不住的情况下,2022级的校招生优先”。

去年业绩狂飙,理想员工扩张迅猛

雷达财经翻阅理想汽车2022年的年报了解到,截至2022年末,理想汽车的雇员数量为19396人,这意味着理想汽车的员工在去年这一年的时间里足足增加了12195人,同比涨幅超过六成。

而与蔚来、小鹏、极氪同期员工规模同比23%、17%、28%的涨幅相比,理想汽车去年员工扩张的增速较为明显。

从各个职能员工的数量变化情况来看,理想汽车去年增加最多的员工是生产人员,一年间增加了5233人,其次是销售(2022年显示为销售及营销)人员、一般及管理(2022年显示为一般及行政管理)人员、研发人员,分别增加了3141人、1933人、1888人。

不过,若从涨幅来看,不同职能人员的变化情况略有不同。其中,一般及管理人员的规模同比增加185.69%,涨幅最为明显。排在其后的分别是生产人员(121.19%)、研发人员(39.02%)、销售人员(34.15%)。

事实上,去年员工规模增加超六成的理想汽车,的确在业绩方面有着十分亮眼的表现。财报显示,2023年理想汽车全年的营收高达1238.5亿元,与上年同期的452.9亿元相比实现173.5%的增长,理想汽车也借此成为了国内首个年度营收突破千亿规模的新势力车企。

凭借去年全年高达118.1亿元的净利润,理想汽车还成为继特斯拉、比亚迪之后全球第三家实现盈利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回顾最近几年的盈利亏损情况,理想汽车去年首次实现全年由盈转亏,且仅凭去年一年的净利润,理想汽车就足以抹平此前五年的累计亏损。

而支撑理想汽车实现前述壮举的原因,正是其去年强劲的交付表现。2023年,理想汽车全年共交付376030辆新车,同比增长182.2%,在一众造车新势力选手中遥遥领先。与排在第二名的蔚来相比,理想汽车的交付量是前者的2.3倍。

有业内人士指出,新能源车企造车非常烧钱已是行业公认的事实,目前行业内实现盈利的新能源车企屈指可数。在造车这项长期事业上,玩家们通常需要达成一定的规模效应才能进一步摊平成本,从而尽快实现盈利。理想汽车能够成为新势力中率先实现盈利的选手,正是得益于其交付量达成了一定的规模。

而理想汽车交付量猛增的背后,便需要更多的员工来匹配造车事业中的各项具体的工作。不过,随着员工规模的壮大,理想汽车与员工相应的开支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明显的上升。

财报显示,2023年,理想汽车全年的雇员薪酬费用总额(包括股份支付薪酬费用)达到121.4亿元,而2022年全年理想汽车该项费用的总额为74.3亿元,同比增长63.39%。

若按照31591人的员工规模计算 ,理想汽车去年员工的人均年薪超过38万元。而按照18%的裁员比例计算,被裁的约5686名员工或将为理想汽车节省近22亿元(暂不计算离职员工的赔偿)。

值得注意的是,理想汽车的“家底”其实十分殷实。截至去年年末,理想汽车的的自由现金流为441.9亿元;同期,理想汽车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制现金、短期投资及长期定期存款高达1036.7亿元,比上年的592.1亿元多出75.1%。

交付表现不及预期,李想提前“防寒”

复盘2023年的成绩单,理想汽车员工规模不断壮大,全年交付量及多项业绩指标均实现强劲的增长,那么理想汽车为何还会发起裁员?这或与理想汽车2024年交付量不及预期存在一定的关联。

在去年夺得新势力交付冠军之后,理想汽车自今年1月起已连续三个月丢掉这一荣誉,而从其手中夺过这一荣誉的正是由华为余承东所主导的问界。

今年1月,问界的交付量领先理想汽车1808辆;2月,问界交付量领先理想汽车891辆;3月,问界与理想汽车之间的交付差距再度扩大至2743辆。整个第一季度,问界以85842辆的交付量,领先理想汽车5442辆。

值得一提的是,由理想汽车率先发布的每周销量数据,此前还一度停止更新。尽管此举或与李想提出的“降低销量的预期和欲望,回归健康的增长”有关,但仍有部分声音认为这一变化背后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因为理想汽车的交付表现被问界抢走了风头。

今年4月,连续三月被问界压一头的理想汽车,终于成功实现了对前者的反超。凭借25787辆的单月交付量,理想汽车重夺新势力交付冠军的宝座,同期问界的交付量为25086辆,比理想汽车少了701辆。

有趣的是,在公布交付成绩这件事上,两家品牌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比如,在公布4月交付成绩时,问界换了一个口径将自己划分到了鸿蒙智行体系下。若以鸿蒙智行整体的交付量来看,其29632辆的交付成绩仍是4月的新势力交付冠军,但其实鸿蒙智行29632辆的交付量中,除了问界还包括了智界的4546辆。

而理想汽车自3月19日最后一次公布周销量榜单后,也于5月7日恢复了周销量榜单数据的更新,这期间理想汽车有长达7周之久未发布该榜单。基于这种情况,有网友质疑理想汽车交付表现不好就不发,表现好就恢复更新。

对于外界的质疑,理想汽车解释称,“停发榜单后很多用户进店买车都会询问一线伙伴的理想汽车的销量情况,产品的销量是很多用户做出购买决策的重要依据,一线伙伴需要真实的数据,向用户进行说明。此外,我们停发榜单的这段时间市场出现各种销量信息,导致我们需要处理很多相关问询。出于对外沟通的一致性的考虑,我们决定恢复发布销量榜”。

尽管理想汽车在4月重夺新势力交付冠军宝座,但其在交付方面仍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去年年底,理想汽车给自己2024年定下的销量目标是80万台,这意味着理想汽车想要达成这一目标平均每月需完成6.67万辆。

为了达成前述目标,理想汽车全公司的人员原本也是按照80万台的销量预期进行配置。但从今年前四个月的表现来看,理想汽车没有一个月达成6.67万辆的平均水平。

由于年内交付表现与理想汽车的理想目标存在不小的差距,理想汽车综合各方考虑最终在3月底将销量预期从此前的80万辆下调至56万至64万辆,较此前下降了16万至24万辆。

即便理想汽车下调了销量预期,但理想汽车想要实现新的目标仍面临不小的挑战。今年前4个月,理想汽车的累计交付量为106187辆。即便以56万的目标下限作为参照,理想汽车也仅完成了目标的18.96%。想要达到这一目标,理想汽车剩余的8个月平均每月需交付5.67万辆车。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此番被爆出裁员的消息外,理想汽车近期还面临投资者向其发起的集体诉讼。全球投资者权益律师事务所罗森律师事务所日前宣布,代表理想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证券购买者提起集体诉讼,同时公开征集投资者参与免费集体诉讼。

诉讼称,理想汽车的公开声明在所有相关时间都存在重大虚假和误导性,公司及部分高管在本案诉讼期间进行虚假陈述,违反证券法令投资者受损。其中包括理想在推出首款电动汽车车型MEGA时,夸大了市场对车辆的需求和运营策略的有效性,不太可能达到2024年第一季度的车辆交付量预期等。

对于遭投资者集体诉讼一事,理想汽车方面表示,理想汽车官方已经确认存在相关诉讼,并表示该指控毫无依据,会全力保护公司和股东利益。

有分析指出,虽然理想汽车年内的交付表现没有达到预期,但从多个维度来看,理想汽车在新势力选手中仍具备相对领先的地位。因此理想汽车此番优化,也与李想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有关。当新能源赛道竞争愈发激烈之际,车企想要避免负重前行的结果,便需要尽早做出调整,从而增加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比如,特斯拉此前的裁员行动,或也有出于这方面的考量。


理想汽车再陷舆论风波?车主发文称理想存在“安全隐患”?

理想汽车作为造车新势力第一梯队的企业之一,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刚刚兴盛的那段时间凭借着一款理想ONE成功入局,并且在之后的时间里凭借着自身精准的定位成功稳定自身销量,也因此一度成为当时最热门的车型之一。

但纵观理想汽车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在新能源市场发展的道路上布满了坎坷,多次被卷入舆论风波当中的理想汽车也似乎印证了“树大招风”这一说法。就在近日,理想汽车再度陷入舆论风波当中,原因是一位理想汽车车主在网络上发表了自己的用车遭遇,称自己所驾驶的理想汽车L7Max在行驶过程中出现突发情况,但车辆却并没有发出任何警报,来跟随小编的视角,一同了解一下此事的来龙去脉。

车主怒斥理想存在“安全隐患”?李想下场现身回应

事情的起因是一位理想汽车车主在个人社交媒体发声称理想汽车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同时他还提醒所有理想车主以及正在考虑购买理想汽车的家人朋友们需要注意,同时这名车主也将自身的经历发表在该文章中,车主表示:在车辆的所有功能正常开启的情况下,我驾驶自己的理想汽车以5码的速度慢速右拐,结果车辆石前方撞上一个石墩,导致车辆石前方直接翘起,然而汽车都系统全程没有任何提示!

随后车主又补充道:自己的理想汽车是L7max,买来两个月还没有到。这次驾驶时所有功能正常开启,没有手动关闭。石墩是有一排三个在侧面,我撞上最前端的一个,雷达全程没有发觉,没有弹出页面,没有提示音,没有自动刹车,甚至连撞上后车辆受损,汽车右侧翘起,我倒车回来,都没有显示异常,最夸张的是,连行车记录仪都没有把这段情况标记。

如此一来导致该车主需要平白无故损失两千余元的修车费用,此外4s店工作人员表示:“车辆出现警报未响的情况是因为车辆碰撞点正好处于检测盲区。”但随后的检查却狠狠的打了4s店的脸。经检测,车辆碰撞位置赫然处于探测雷达正下方,并且该路段中共有三个组成一排的石墩,可在倒车过程中理想L7却一个都并未检测出来,这也是这名车主所气愤的最大原因。

这位车主在发表文章不久后,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在网络上进行回应,李想表示,D档向前行驶,360监测的12颗超声波雷达是不工作的,如果D档也工作,只要是正常人都会疯掉的,市区80%的时间都在报警。开启城市 NOA,用BEV占用网络大概率可以监测到。这玩意和护栏等静止物体,人类自己驾驶监测到也不干涉,因为不知道驾驶员的意图和轨迹。

只不过,这份声明却在发表后不久被李想所删除。

李想公开回应错误,但碰撞未检测原因依旧成谜

在删除回应的不久后,李想再度发出了一条道歉式回应,其将错误的原因归结于奔驰 S 不好的体验, 我很多年前买了奔驰 S 系列开始,就习惯把注意力告警系统全部关闭,因为过收费站、地下停车场的时候那辆奔驰 S 不停的报警,那套系统特别敏感,所以开理想 ONE 和 L9 的时候就习惯性的关闭注意力告警的功能。糟糕的习惯形成了错误的惯性认知。

虽说李想承认了当初自己所发表的观点存在错误信息,但是且并没有提及为何这位车主在驾驶车型时会出现警报没有反应的问题。但遗憾的是,如今该车主所发表的投诉内容以及理想最开始的回应都已经删除,自然也难以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就是是何。

汽车投诉网:是人为失误还是车型BUG?理想汽车必须得重视起来

理想汽车作为国内造车新势力的第一梯队企业,其用户早已遍布全国各地,如今被爆出疑似存在安全隐患,小编认为理想汽车必须要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检测出“安全隐患”属实,也能够在第一时间找到解决办法,还广大车主一个心安。

理想ONE停产,问界M7背锅?李想:明年销量超BBA

日前,理想汽车CEO李想又在微博上分享“成功经验”了。给大家划一下重点:李想表示,理想汽车的核心驱动力是成长,而不是大部人认为的产品驱动。同时,也顺带“诉苦”了一下,华为的加入,让问界M7直接把理想ONE打残,并提前停产。事实真是如此么?下面,圈哥跟大家简单复盘一下。

理想有多“苦”?

从李想的表述来看,2022年三季度,在华为的赋能下,问界M7的发布和操盘,直接把理想ONE打残了,让理想很长一段时间毫无还手之力。同时,这也直接让理想ONE的销售崩盘、提前停产,一个季度就亏损了十几亿,团队都被打残了,大量奋斗在一线的产品专家离职。

这还不够,理想汽车提前停产了理想ONE,还给供应商付了10亿的赔偿。不过,理想也因此获得了供应商合作伙伴的信任,为后来优先支持理想奠定了基础。此外,理想也通过不断学习,针对产品研发、销售服务、供应制造在内的矩阵模式进行实战,理想L8一炮而红,并顺利接替了理想ONE。

问界M7吊打理想ONE?

回到文章开头,李想表示,在华为的操盘下,问界M7让理想ONE的销售崩盘并提前停产。但事实上,问界M7或者说华为,真的有这么大的能力呢?在圈哥看来,不见得。

先看产品力,虽然两者均为中大型SUV,但理想ONE的轴距达到了2935mm,而问界M7的轴距仅为2820mm,仅从身板来看,理想ONE就大了一圈,对于主打舒适性而言,理想ONE显然更有优势。而在配置方面,理想ONE的优势也比较明显,副驾驶娱乐屏、更加全面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更硬核的芯片、毫米波雷达等硬件、可变悬架等等,这些都是问界M7给不了的。

当然,理想ONE也有弱势,就是增程器是三缸,车机系统在体验感上不及华为鸿蒙系统。所以,仅从产品力来看,即便两款车价格有重合,但也不直接构成竞争关系。如果说产品本身还不够,那么圈哥再跟大家分享一下近一年理想ONE与问界M7的销量对比。

从销量对比图来看,去年6月开始,理想ONE销量便开启了下跌模式,即便问界M7有几个月销量在理想ONE之上,但基本上谈不上被问界M7抢夺了市场。更多的还是理想ONE本身处于换代前期,终端消费需求不高,消费者在这个时间段,普遍有“买新不买旧”的心态。换个角度来看,你要是潜在消费者,你会买即将停产的理想ONE么?

此外,从理想L8上市后的销量数据也可看出端倪,明显就是换代抑制了部分消费者需求。因此,理想ONE停产这个锅不应该交给问界M7来背,李想这样的说辞明显有点“制造话题”的嫌疑,毕竟攀上了华为,也变相给自己添色了。

理想要超越BBA?

虽然前面提到的问界M7事件有点牵强,但依旧不影响理想汽车的成功。数据显示,理想汽车5月份交付新车2.82万辆,同比增长146%,连续第三个月交付超2万辆,蝉联造车新势力销量冠军。同时,单月营收也首次超过了100亿元,冲击1000亿元营收小目标更加有底气。

而从6月份的销量情况来看,理想汽车单周的销量再创新高,达到了0.84万辆,大幅领跑其他新势力品牌。简单估算一下,理想汽车单月冲击3万辆的成绩也不远了。更重要的信息也出来了,理想汽车表示,随着纯电车型以及明年理想L6的交付,有望在2024年实现总销量超过BBA。

不过,在圈哥看来,这样的小目标确实是有点“猛”。2022年,理想销量仅为13.3万辆,而同期BBA中销量最差的奥迪也来到了63.6万辆。因此,如果理想汽车想超越奥迪,近2年的增幅至少要翻倍才有可能。仅从目前的销量情况来看,理想汽车多少有点“理想”了。

最后,抛给大家一个两个问题:理想ONE停产,这个锅应该问界M7来背么?理想汽车明年总销量能超越BBA么?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讨论!

新造车资质将成往事?

又到了每个月新势力发榜的日子……理想以2.8万的销量遥遥领先于第二名哪吒。一向喜欢在微博上逞口舌之快的李想,这次也不忘傲娇地立下小目标,“2023年内挑战4万辆/月”。

能不能达成小目标咱不知道,但现在理想也确实有点小问题需要解决。‍‍‍‍‍

为了筹备旗下首款纯电车型上市,理想曾收购了北京现代位于顺义的第一工厂。但据媒体爆料,目前这家曾停产停工的工厂,生产资质还在审查过程中。‍‍‍‍‍‍‍‍‍‍‍‍‍‍不过,不日应该就会得到解决。

造车门内的理想为资质奔波,门外大批摩拳擦掌等待入局的新品牌,则早已被生产资质折磨地苦不堪言。‍‍‍‍‍‍‍‍‍‍‍‍‍‍‍‍‍‍‍‍‍‍‍‍‍‍‍‍‍‍‍‍‍‍‍‍‍‍‍‍‍‍‍‍‍‍‍‍‍‍‍‍‍‍‍‍‍‍‍‍‍‍‍‍‍‍‍‍‍‍‍‍‍‍‍

比如,自从小米宣布造车以来,关于它的造车进展及资质的故事屡有新版本:

2021年,“小米欲收购宝沃汽车”、“小米接手北京现代第二工厂”、“接手北汽新能源工厂”;2022年,“小米放弃宝沃工厂”……

今年2月份,再次有来自知情人士的爆料称,小米已经接近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资质来自宝沃汽车,背后是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推动(特批)。

日前又有媒体称,小米汽车已经从有关部门获得了汽车生产资质,而且是来自于主管部门的新增批复,不是存量整合。

关于此事,汽车产经第一时间询问了小米内部人士,得到的回复是“不属实”。但究竟哪部分不属实,是小米尚未获得生产资质,还是获得了生产资质但并不是“新增的”?该内部人士没有明确回应。

与这些消息一同传出的,还有“以后不会再有新造车公司”的言论。知情人士透露的理由是:

今后国内汽车生产资质都将不再允许出售,只能注销。同时,如同蔚来江淮一般的代工模式也将不再被批准。小米将成为最后一个跨入造车大门的企业。

[那些年,蔚小理的坎坷资质路]

2016年3月17日,首张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牌照,花落北汽新能源。

彼时国家关于纯电动车生产资质刚刚开放申请——《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规定》)自2015年7月1日开始实施。

根据《规定》,申请企业首先要通过发改委的审批,业界称为“大资质”。然后还要通过工信部的考核,也就是“小资质”,最后才能列入《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正式获得纯电动车的生产资质。

另外按照《规定》要求,在企业向发改委提出资质申报之前,必须通过样车检测和工厂认证两大门槛。

这也意味着,对于新造车企业来说,想要拿到资质必须自建工厂或者寻求代工厂合作。

到2017年,大小资质管理下,新增了15家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车企。包括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江铃新能源、长江汽车、前途汽车、云度新能源、知豆、江淮大众等。

蔚来也是最早一批参与资质申请的企业。但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蔚来并不希望自己建厂,而要坚定地走与现有制造企业合作的道路,和合作伙伴一起投入建立新的生产基地。

最终为了尽快将产品推向市场参与竞争,蔚来选择了和江淮合作代工,至今没有独立的生产资质。

不过,蔚来和江淮的合作模式也为新造车提供了另辟蹊径的思路。早期的理想、小鹏等由于不具备生产资质,也各自找到了具备资质的传统整车厂代工。前者牵手力帆,后者通过郑州海马生产。

但理想、小鹏和当时的大多数新造车一样,最终选择通过收购的方式,实现了资质转正:

2017年,威马汽车收购具有乘用车生产资质的大连黄海100%股权,花费11.8亿元;2018年7月,电咖汽车以10亿元收购西虎;

同年12月,当时还叫“车和家”的理想,以6.5亿元收购力帆汽车获得了整车生产资质。据说这是一个“6字头”的生产资质——可以生产新能源轿车、SUV、商用车等各种类型。而小鹏在2020年收购了广东福迪汽车100%的股权……

所以,第一批新造车势力获取造车资格的路径主要有三:

一是类似蔚来江淮的代工模式,二是像理想、小鹏、零跑一样通过收购获取生产资质,最后一类是独立申请资质,比如哪吒。

那些年,呼吁国家进一步放开造车“准生证”条件的声音很多。

比如前中汽协副秘书长董扬曾对汽车产经说:“长期以来,政府对于汽车产业的企业准入和产品准入,都有比较严格的管制。这也是相比于其他制造产业,汽车产业民营资本较弱的根本原因。”

2018年12月6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中,给了新能源汽车代工一个合法的说法和地位。蔚来和江淮的代工关系也不再被外界诟病。

四天后的12月10日,发改委发布2018年第22号令,成为造车资质审批的又一个转折点——

发改委宣布将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项目的资质审批权利下放到省级,国家级只做备案管理。

当时很多媒体认为,这似乎意味着汽车行业的准入政策正在逐渐变得更加放开。但实际上门槛并没有降低。

比如,新规对新建汽车项目所在的省份提出了两个条件:

上两个年度汽车产能利用率均高于同产品类别行业平均水平;·现有新建独立同产品类别纯电动汽车企业投资项目均已建成且年产量达到建设规模。

再比如,对新造车企业来说,如果不采取收购资质的路径,其非车企的法人主体性质需要满足文件中一个重要条款:

“上两个年度累计境内外市场销售并登记注册的数量大于3万辆纯电动乘用车或3000辆纯电动商用车,或上两个年度纯电动汽车产品累计销售额大于30亿元。”

简单说,就是车企需要售出3万辆车或者销售额达到30亿元,且所在省市的产能是饱和的才被允许新增产能。

自2017年6月至今,没有任何新的资质申请获得过发改委的批复。

申请新增资质没希望了,代工呢?

但到了2022年,史上最严代工政策出台——工信部在《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委托生产试点工作的通知》中要求新能源车生产的委托方与受托方均需有生产资质,也就是“双资质”。

至此,对于小米、牛创、宾理等第二波新造车企业来说,想要迈进新造车的大门槛,相比蔚小理们,难度系数高了N级。

[小米不会再有了,但还会有几个牛创]

去年底,在小米备受造车资质困扰的时候,新产品上市刚一个半月的牛创汽车,直接宣布退出新造车这条赛道。根本原因就是生产资质出了问题。

简单复习一下牛创造车始末:

原本没有造车资质的牛创找到了大乘汽车代工。但是后者的经营状况一直不佳,2018年之后就开始陷入停工停产危机。

对于停产12个月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工信部将予以特别公示,相关企业再次生产需要重新经过工信部核查。不能保持准入条件或破产的企业,将被撤销资质。

总之就是,没有资质的牛创,找了一个资质已经不合格的大乘汽车,最终产品上市了,资质没搞定,黯然退场。

今年上海车展上集度汽车缺席,也被质疑是与资质问题有关。有业内消息称,由于没有造车资质,上海车展的主办单位拒绝了集度汽车参展的请求。

外界对于集度的质疑理由也很明确:相关部门刚刚加强了对新造车生产资质的管理,生产资质已经不允许交易,只能注销;代工模式也需要双资质。

但很快集体官方辟谣表示,缺席车展是因为正在进行内部调整。

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日集度智驾负责人王伟宝因个人原因,已辞去集度的职务。目前,集度智驾相关工作由CEO夏一平主持。

不过集度背靠吉利,质疑或是多虑了。但,更多还没入门的新造车已经变得悄无声息:

目前,尚未公布生产资质状况的石头科技旗下的洛轲汽车,已经按下暂停键;宾理汽车自从去年底被曝出裁员,至今没有公布任何造车进展,宾理汽车曾传出将由东风汽车代工;曾宣布由北汽瑞翔代工的轻橙时代,则被曝早已在与众泰谈收购事宜(后者收购前者)……

对于尚未跨入造车大门的这一波新造车来说,资质门槛的提升和市场竞争的骤然白热化,似乎是在不断向他们输出“劝退”二字。而已经踏入门槛的前辈们,有的也依然在经受资质的蹂躏。

4月17日,理想汽车在上海车展发布了“双能战略”,其纯电车型距离上市已经不远。为此,理想汽车收购了北京现代位于顺义的第一工厂。

但最近有媒体爆料,这座工厂因为曾停产闲置,目前仍处于资质审查阶段,这也意味着理想汽车要重新拿到生产资质,才能被允许生产纯电车型。

除了理想,对于代工“双资质”的新要求,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蔚来。

最近有消息传出,蔚来第四整车工厂确定落户安徽滁州,该工厂将用于投产蔚来第三品牌——内部代号“萤火虫”。

知情人士透露,蔚来第四工厂将基于安徽猎豹汽车有限公司原有工厂进行整合。据了解,安徽猎豹汽车公司(猎豹汽车滁州工厂运营主体)在2016年就已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但于2020年曝出负债百亿被破产重整。同年,猎豹的滁州工厂被收归国有。

如今,这个拥有资质的工厂成为了滁州市政府吸引蔚来项目落户的筹码,但问题来了,双资质要求下,没有独立资质的蔚来怎么办?

开头的知情人士在微博上透露,“蔚来成为最后一个走代工路线的车企,走了特批。”

曾有投资领域人士分析,像华为、小米这样有实力有财力的优质企业,在资质上获得政府“特批”在情理之中。已经证明了自身实力的蔚来同理。

而由于华为明确不进入汽车整车制造领域,那么,小米汽车的生产资质,确实有可能是中国最后一张新增汽车牌照。

[写在最后]

关于目前的造车资质准入规定,虽然在今年的电动车百人会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表达了一些不同看法:

他认为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汽车新能源汽车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因此用产能利用率去控制造车准入并不科学,而是应该从企业本身的情况出发。

但接下来准入门槛到底是会更松还是更紧?依然没有定论。

但对于“小米将成为最后一家进入的新造车”的言论,很多人内心里恐怕是认同的。因为无论政策层面如何,从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状况看,后来者的机会都十分渺茫了。

几年前谈及小米造车,何小鹏曾说,“2024年是这一轮造车风口的最后窗口期,在这之后竞争会进入白热化。”

但目前来看,无论是进入资格还是竞争态势,“最后窗口期”的关闭,都比何小鹏预测的提前了不少。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9196.html
17岁体育生动手术 被切错腿!医院通报
老黄缘种龟 无法闭壳!骗子现在都这么横行 觉得我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