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如此壮观 商代边城

商代边城,可以如此壮观

半月谈记者 杨一苗

站在正在发掘的甲字形大墓的边缘,会产生一种眩晕感。它仿佛一座巨大的倒金字塔,口大底小、台阶状四壁层层向地下延伸,直至20米深处。面对如此深邃的营造,人们不由得会问——3000多年前,怎样的文明,才能完成如此巨量的工程?

这里是黄土丘陵上的陕西寨沟遗址,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在这里,商文明与西北文明3000余年前的多元互动,留下了引人遐思的物质见证。

黄土丘陵现大城

猜想陕西北部黄土丘陵地区存在商代遗址,始于两条线索:20世纪40年代以来,这里发现过为数不少的商代青铜器,它们从哪里来,一直是个谜;历史文献中,也有殷商王朝统治区域西北分布有大小近70个方国的记载,正指向这一区域。

2022年6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和榆林市相关单位组建考古队,由副研究馆员孙战伟担任项目负责人,以榆林市清涧县解家沟镇寨沟村为中心,开展了一系列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

初期调查就收获颇丰。一处被称作寨塬盖的山峁上,地面散落着大量有商晚期特征的陶片,而黄土断面上则有夯土墙的痕迹。“10多厘米一层的夯土细密坚实,层层夯筑,至今还保留16米之高。夯层薄、夯窝小,正是殷商时期的夯筑特点。”孙战伟说。

考古人员当即着手以寨塬盖为中心四下调查,在周围10多个山峁上也发现了商代的陶片等遗物。进一步的地下勘探则探明其他山峁上也有夯土建筑,及墓地和多处灰坑。

寨沟遗址瓦窑沟墓地出土的车具

猜想不断成真,接下来的考古发掘更是惊喜不断:

——大型建筑群遗迹昭然。寨塬盖塬顶约2万平方米区域经过了人工修平、整体夯筑,建有一组由下沉式中心院落和四周廊房组成的回字形建筑群,合围区域面积约6000平方米。

——发现11座甲字形商代大墓,并发掘了其中3座。11座的数目在商都殷墟外堪称无与相匹,其中一座长64米,深19米的墓葬工程土方量估计有6000多立方米,规模堪比殷墟王陵。

——出土了大量青铜车马器、兵器等,特别是在一段夯土墙基槽中出土了30余块陶范残块,可辨识出繁缛精美的云雷纹、联珠纹,可以判断这一区域在商代晚期存在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

一处规模巨大的遗址群显现于寨沟山塬之间。300万平方米的总面积提示着每一个凝视这里的人,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前1000年之间的商代晚期,此地正是一处文明的枢纽。

历历可辨商文明

黄土丘陵地区的商代遗迹,长期湮没于历史的风沙之下,后人难探究竟。寨沟石破天惊的发现,让考古学家开始看清商文明西北方国的样貌。

以墓道的有无和数量的多少,来区分不同层级的人群,是商王朝重要的墓葬制度。四条墓道的亚字形墓和两条墓道的中字形墓为商王等最高等级人群专用,一道墓道的甲字形墓则属于等级略低的贵族使用。

寨沟遗址发现的11座大墓虽然体量恢弘,但构造皆为一条墓道的甲字形大墓。“显然商文化的尊卑制度在寨沟得到了严格遵循。”孙战伟说。

商王朝高等级墓葬中随葬车辆的习俗,在寨沟遗址也得到了印证。一座编号为M8的大墓,葬车共9辆,不仅保存较为完整,更难得的是一些精美的车器构件仍在原位,当年的功能一目了然。

在葬车12辆的墓葬M3的发掘中,一件紧靠墓壁的车形制非常奇特,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注意。不同于以往商代墓葬中常见的车前端只有一根辕的单辕车,这辆车有平行的双直辕,前端横置一弓形轭,后部连接椭圆形车舆,单轴贯穿两轮。这是一辆双辕车!

“寨沟遗址第一次发现了双辕车,应该就是文献记载的牛车或大车。”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曾在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上这样说明,“这将我国双辕车的出现时间上推到了商代晚期。”

孙战伟告诉半月谈记者,寨沟的双辕车,可说是今天我国农村仍普遍使用的农具“架子车”的“老祖宗”。

考古人员在寨沟遗址瓦窑沟墓地进行考古发掘工作

孙战伟介绍,寨沟墓葬出土器物也不乏鲜明的地方特色,金耳环、蛇首匕等更具有草原文化特征。综合起来看,透过寨沟物的世界,可以看到一张3000年前黄土丘陵地区与商王朝核心区之间极为密切的交流网络,商文明的辐射力,历历可辨。

几多谜题待破解

如何让山塬间出土文物讲一段寨沟日常生活的故事?寨沟人平时吃什么,他们的常见病又是什么?这就需要科技考古来帮忙了。

通过对贵族墓葬中出土人骨的分析可以知道,他们的饮食结构是以粟黍为主,同时还摄入了丰富的动物蛋白,与下葬于平民墓葬的人群相比,贵族显然“吃得更好”。

研究者还发现,寨沟人群患有骨膜炎的比例很高,这可能与当地多山峁的地理环境有关——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需要爬坡,胫骨承重较大。同时,人骨中还发现3例 “跪距面”,也就是足部跖趾关节有所变形。这可能是当时通行的足尖点地式的跪坐姿势造成的后果,这一姿势出于中原礼制,也可见寨沟方国受文明中心的影响。

寨沟遗址到底是文献记载的哪个商代方国?它与商王朝之间的关系是敌是友?初现峥嵘的寨沟遗址还有许多谜题待解。孙战伟表示,接下来寨沟考古将深入探究各座大墓,努力寻找文字刻划的痕迹;同时还将进一步动员多学科力量,力争逐步还原出寨沟先民生活世界的立体图景,为早期中国文明互动的故事充实更多细节。


沈从文的《边城》

《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1、作者擅长将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如对翠翠的描写,作者静观、揣摩少女在青春发育期性心理所表现的各种情态,通过粗线条的外部刻画与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从而把羞涩、温柔的个性突现出来。 2、小说结构寓严谨于疏放。 全篇围绕翠翠的爱情故事这一中心逐步展开,情节集中、单纯;作品以傩送、天保两人钟情与翠翠为纬线,以老船夫关心、撮合孙女的婚事为纬线,推动故事有节奏地向前发展。 又以翠翠与傩送、天保的爱情纠葛为明线,以王团总想傩送当女婿为暗线。 经纬交织,明暗结合,将情节的单纯性与复杂性完美结合。 3、作者特意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 特别是关于端午节风俗的描写,来展示边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既是“边城”乡土性的诗意揭示,又是扑朔迷离的诗意烘托。 4、《边城》的艺术风格,是一首抒情的诗,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 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成为诗情的载体,抒情才是小说的“本事”与目的。 作者叙事的笔端,倾泻着、流动着作者对“爱”与“美”的诗性的讴歌与咏叹。 作者还在艺术上追求诗意化的表现。 以关于动作、对话的白描与韵味发掘翠翠内心丰富的“潜台词”;情节结构方面,以经纬交织、明暗结合的手法,烘托内在的情绪节奏;在乡土风俗描写方面,将人物的活动置于一副副风俗风情画面上,形成了诗情画意的意境。 《边城》的故事基本上建筑在梦幻的基础上。 运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一半是“梦”,一半是理想的“现实”,并非对当时社会的写真。 人物与故事是当时社会真实的超脱与超越。 作者在“边城”世界里有意识地消解了种种对立因素。 作品的结尾采用了比较平和、并非绝望结局,结尾更与余味袅袅的牧歌的情韵。

沈从文《边城》人物评析

渡船悠悠 情爱涓涓——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中篇小说《边城》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赞者认为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贬者说它是“掏空了人物的阶级属性”“有意无意地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还有人认为文坛“总有一天会对沈从文作出公正的评价:把沈从文、福楼拜、斯特恩、普罗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倘若我们抛开社会政治经济的因素,从文学本身的自然魅力(即伦理道德)来审视沈从文的作品,就能明白人们盛赞沈氏的根由了。 他的作品“以其独到的思想认识和艺术表现方式,绘制了一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社会生活的恢宏画卷”。 作品中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促使作者以特异的湘西边陲,作为构筑善与美的“神庙”的地基。 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因为在沈从文看来:“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 ”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 沈从文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 故而,他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以抒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反思。 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中篇小说《边城》就是这类内容的代表。 小说《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追求以及与这追求相呼应的田园牧歌情调。 这种情调若和当时由卑鄙的人渣组成的动荡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 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爱”。 正因为这“爱”才使得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小说《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 主人公翠翠是一个迷人的形象,是全书之魂。 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儿。 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又给了她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酉水、小船载满了她那少女的悠悠岁月。 祖孙俩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相依为命。 一不贪财,二不羡贵,三不嫌贫,四不偷懒,愿守清贫,甘于助人,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淡泊。 幼小的翠翠正是在这种祥和而又古朴的小屋里,从爷爷那里继承了自己应该继承的东西,弘扬了本该弘扬的内容。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性格也便有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点乖巧,多了一些沉思;少了一些欢笑,多了一份羞涩。 由少时争着坐渡船夫渡新娘子的花轿,学小羊、小牛叫,摘一把野花缚在头上,装扮新娘子到站在小山头听那迷人的鼓声,想那迷人的夜晚,到后来便有了青春期少女们同有的心事。 面对着那突如其来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绪,年青、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应该快乐,还是应该忧愁。 为此她便常常坐在山头上,站在渡船上沉静地慢慢地咀嚼着人生的酸涩苦甜,吞咽着自己为自己酿造的人生苦酒。 后来,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 从此她觉得自己感情上有了一种新的需要,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 当别人“无意中提到什么时”,她会脸红,在内心深处却又在盼望着听到与之有关的内容,等到这种盼望日久天长在心中扎下根之后,她那少女的纯情便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两年后端午节前夕她又见到了傩送,情不自禁地对爷爷说:“那个人很好。 ”以至在看划船时无意间听到别人议论傩送婚事时,一向沉稳的翠翠心中也便乱作一团,甚至傩送和她说话也忘了应答。 后来,傩送在月下为翠翠唱歌,酣梦中的翠翠竟被傩送的情歌所吸引,灵魂也浮了起来。 可惜的是她却不知道这月下唱歌的年轻后生就是自己爱着的傩送。 不久,天保为爱离家出走落水而死,傩送寻兄归来过溪时,又得不到翠翠的一点暗示,便赌气远走他乡。 老船夫也溘然长逝。 翠翠忍受着亲人离去之痛、爱人负气出走之苦,仍决定留在渡船上翘首期盼心上人的归来。 ��翠翠与傩送这对深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蕴的东方的传统美德。 作者着重表现了他们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 在作者的笔下,翠翠是个天真无邪的山区女孩,她聪明、美丽、乖巧、纯朴、善良。 傩送是个童稚无欺的乡下小伙,他勇敢、英俊、豪爽、热情、勤劳。 在这人杰地灵的偏僻之地,两颗年青的心靠拢了,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同时选择了对方。 一切显得那么自然,而在这自然之中却显示了“人性”在这块尚不开化的山村的永久魅力。 作者正是通过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反映了人性美。 ��作品展现人性美的第二个方面是通过老船夫对女儿、对孙女的挚爱来体现的。 ��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说中尽力刻画的另一个人物。 在作者的笔下,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 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 “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 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 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 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痛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 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子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 后来,士兵死于暴病,女儿为之殉情,他又毫不犹豫地负起了抚养外孙女的责任。 随着岁月的流逝,转眼间,外孙女已出落成了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 从此,在老船夫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心事: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 为此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 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酿成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 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 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他对女儿、外孙女无私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 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 ��小说正是通过老船夫这个典型人物的描述展现亲子之爱的人情美。 ��《边城》中的人性美还表现在邻里之间的互爱中。 船总顺顺便是这一类的总代表。 他“大方洒脱”“欢喜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 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墨客”,“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 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少了奸侫小人的阴险奸诈;多了一副两里人的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 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淳风,而且这种“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的淳朴民情在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演义着一个又一个传奇式的田园牧歌故事。 面对着风雨中丧亲失业、无依无靠的翠翠,他尽释前嫌,忙前忙后。 就连城中杨马兵也赶来帮忙,并重新担负起了老船夫的重任,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雏——翠翠。 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 这份浓浓的人情、这份厚厚的美德足可令城市中那些自以为知书达礼、寡心静欲者为之汗颜。 在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换、血与血的对流。 ��沈从文正是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作者正是通过老船夫对子女的挚爱亲情,去和当时社会的你争我夺、弱肉强食形成对照,去呼唤那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去追求那“无侮无忧”的远古社会,去保存那“遵从古礼”的美德。 ��小说《边城》正是通过“邻里之爱”来展示这块净土上的人们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 从而体现作者拒绝“现代”,厌恶“文明”,以此来寄托他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 ��管窥蠡测不足以道万一。 从以上三个方面的陈述,我们可看见作者那“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的“希腊小庙”中所供奉的“人性”之美。 市立瑞祥高中&fnum=1985&laddle=9111 一●相关书讯: <边城>是一本短篇小说,像是在叙述一处被世界所遗忘的宝地,在那宝地上很平凡的生活正在上演,亲情、爱情及乡民之间互相帮忙、互相关怀的情感,平凡到几乎快令人遗忘这就是生活。 难得的是,作者从未踏进学校的大门,全靠自修成为一流作家,尤其故事的细腻感人绝对超出想像的细密,除此之外,作者想表达在社会变动之下被大家所遗忘的、放弃的关怀之情,他希望带领一些人一起走进对社会的省思,作者也不讳言这本书只预备给小人物看,并无刻意要给文学批评者或理论家看,他只是将他的关怀写在书上并传播给关心社会的人。 二●内容摘录: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 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 於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 翠翠觉得好像缺少了什麼。 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 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p.103-104> 三●我的观点: 沈从文,他的作品向来氤氲著一种与世隔绝的调调,像长长的诗篇,吸引人的不是华丽的外表,而是淳朴的灵魂。 看多了现代都市小说,总是觉得少了些什麼、遗忘了些什麼,就在周遭很近很近的地方。 在一次偶然翻阅中,我被沈文从的作品给震住了,原来被我所遗忘的就是关怀社会,忘了去关心一个我生长的国家、我周遭的环境,总是觉得那是大人们的事,政治人物们自己在玩的游戏,与我无关。 然而我却忘了人生很苦很苦,因此寻找感动成了维持生命意义的重要动力,有了感动它可以美丽,它也可以多采多姿,但是,感动的前提就是要付出关心,一直一直付出,即使可能不会有回报。 在<边城>一书中,我看见了乡下人的质朴、勤奋、正直,还有他们的宽容,这使我倏然的心酸,从前从前台湾人的历史也曾经是这麼述写著,一切的一切彷佛看过、听过,甚至这气息也是这麼的熟悉,强烈的撼动我的内心,啊!真怀念小时后的一切,想想从前的台湾也处处蕴育著最美最美的人情味,最浓最浓的乡土情,所以它曾是座名叫福尔摩沙的宝岛,这让我不禁思考著:如果在文明富有却彼此生疏和文明落后却彼此关怀之间只能择一,我会选哪一个?社会会选择哪一个?难道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法吗?然而这好像是一种世界无奈的趋势。 本书描写的爱情,有著若即若离的飘飘感,将乡下人的含蓄描写的淋漓尽致,而作者对孙女<翠翠>情窦初开的情事描写,宛如爷爷低喃著一篇长长的诗,美丽而凄凉,自从那晚美丽的梦在翠翠灵魂深处发了酵,那美妙的歌声就一直眷恋在翠翠的心窝,就像质朴的乡下小姑娘,相对於现代社会纷乱的男女关系,可爱多了也简单多了。 但结局是翠翠心爱的人因气愤蒙蔽双眼而看不清事实产生误会来作句点,虽然这误会增加了故事的美却更加的残忍,人和人之间总是会发生这些事,它保留一个故事美感,但它终究是个遗憾、缺陷,一个不完美的句点。 再者<祖孙情>也是撼动人心的情节之一,祖父与翠翠的细腻互动强烈散出的亲情,令人心生羡慕,反观,现今社会可以散发出如此强烈亲情的家庭正一滴一滴的减少,居然还有女儿告母亲上法庭,孩子弑双亲、打父母的,三四十岁的人伸手向父母要钱不成砍死双亲的,试想,这个社会到底出了什麼问题?哪个环节出了差错?难道文明油气又与亲情犯了冲,还是社会在改变,人的观念也在变,最后连人心也都丢了,这是算社会进步还是退步呢?然而书中的祖父因为爱的太深所以处处寻找他以为对翠翠是最好的选择,却不幸弄巧成拙,以致於翠翠的人生由一颗闪亮的水晶,因一时的失手,顿失光彩成了一颗普普通通的石子,乍看之下祖父的行为挺令人气恼的,但,想想这块闪亮的水晶是谁一点一滴琢磨出来的呢?纵使这颗水晶成了石子不再闪亮、晶莹透彻,但是石子仍拥有自己独特的光亮,就算失去了一切翠翠仍有活下去的欲望,她并没有因此而倒下,即使她可能一直孤独,也可能下一秒她就能得到幸福,虽然在爱情上它可能是个完结篇,但是对翠翠的人生而言,它绝对是个序曲,因为她走出了一条与母亲不一样的路,人生的路上不可能一直处於顺境的,就算在逆境,也要活的有特色,至少是很认真的在过生活,但总觉得现今社会承受压力的能力太小,看看从前台湾清苦的生活,喊苦的没几个更不会有人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反倒是现在,社会富裕了许多,但失去的似乎更多。 本书另一特点,就是它的景色描写,沈从文先生所描绘的四川湘西茶峒拥有著与现代都市文明所不同的魅力,吸引我的是它的辽阔还有那深幽的气息,像对著山谷唱歌般,我的内心也产生了回响,稚荡在空气中随著微风飘出云河,缓缓蔓延至天际,就是这种可以包容一切的舒畅,也许是因为台湾太小的缘故,因此要感受到大自然的澎湃气势有点难,但总觉得如此壮观辽阔的景象会为人带来感动,和莫名的满足。 这本书最最难得的地方,就是它总是巧妙的启发我思考一些社会问题,它在情感方面的描写虽然是淡淡的,但却意外在我体内却产生强烈的共鸣,那是一种因怀念平凡而产生的情绪,深深感动著它平凡之中的不平凡,就像站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上等待即将没入沙中的夕阳,静静的,悄悄的,感受它的永恒。 四●讨论议题: 现代社会在各方面不断的进步、革新,然而人类对许多事情处理的方法、态度却好像一直在退化,是哪方面出了问题呢?虽然大家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却不多人去真正的正视这个问题,它一直都存在,并且恶化的速度也在加快,但人类处理它的速度却很迟缓,它有益加严重的趋势。 《边城》新论——对“牧歌情调”说的批判 《边城》是沈从文小说中一部极富诗意、极美的抒情中篇,是他对极推崇的屠格涅夫“揉游记散文和小说故事而为一”的创作方法的成功尝试,也就是常被人们认为最具有牧歌情调的表现作者理想世界的作品。 要全面正确地评价一部文学作品,准确把握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仅就作品特定的环境、情节等的探讨是很不够的。 要正确地分析沈从文反映湘西独特风貌的文学作品,准确把握他“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决非易事。 他不是将认识、道理、伦理观念粘附于作品外部,而总是将道理和情感倾向隐蔽在现象描绘中,用那种笨拙而独特的文字句式,那种舒缓从容的叙述节奏,那种真切而又含蓄的抒情姿态,传达他那“乡下人”的独特感受,让意象展示生活的全部丰富性、复杂性和微妙性。 只有深入地探究他生活的历程,他的文学观点以及文化价值取向等等,才可能比较全面地理解他何以独树“人性”大旗,甘受不为“多数人”理解的寂寞与孤独,矢志走完了自己的文学历程。 沈从文青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是“在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的“镇簟”。 一那里有一条曾经为屈原溯江而行的长年澄清的沅水,在那块充满了原始神秘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 ”二“人人洁身信神,守法爱官。 ”三这是他魂系神往一生的地方。 但是,当二十岁的沈从文,满怀了对新生活的向往,奇迹般“呆头呆脑”地出现在北京街头的时候,他首先得到的是城里人对“乡巴佬”的愚弄。 “从湘西到北京,沈从文跨越的不只是几千里的地理距离,他同时跨越了一个甚至几个时代的历史空间。 ”四求学愿望的不能实现,日常生活的拮据和困难,讥饿与寒冷,磨砺了他的意志,使他更全面地认识了社会,认识了人生。 他看到了都市上流社会绅士阶级人物的虚伪与卑鄙,愚昧与贪婪,道德的沦丧与人性的堕落。 他常常感叹:“血管里流着你们民族健康血液的我,二十七岁的生命,有一半为都市生活所吞噬”,“所有值得称为高尚的性格,如象那热情,与勇敢,与诚实,早已完全消失殆尽。 ”五他说:“我真愿意到黄河岸边去,和短衣汉子坐在黄土窖里,面对汤汤浊流,寝馈在炮火铁雨中一年半载,必可将生命化零为整,单单纯纯的熬下去,走出这个琐碎、懒惰、敷衍、虚伪的衣冠社会。 ”六其厌恶、憎恨之情溢于言表。 城市对他的轻慢,逼迫他回首,他的内心深处翻涌起无法遏止的思乡情绪。 那澄澈的河水,青翠的山峦,那老少无欺的淳朴,自生自灭的自在状态,唤醒了他的梦,他所体验过的亲切和快乐。 “我喜欢同‘会朋’那种人抬一箩米到溪里去淘,看见一个大奶肥臀妇人过桥时就唱歌。 我羡慕‘夫妇’们在好天气下上山做呆事情。 我极高兴把一支笔画出那乡村典型人物的脸同心。 ……在那上面我解释我生活的爱憎……”七这种感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的一种共同的趋向,罗素说过:“正象所有开化得很快的社会一样,希腊人,至少是某一部分希腊人,发展了一种对原始事物的爱慕,以及一种对于比当时道德所裁可的生活方式更为本能的,更加强烈的生活方式的热望。 ”八因而,他不惜用尽笔墨,和着心血去呕歌,去展示那充满了宗教神秘,剽悍和原始的,与清水流云,青山秀林融为一体的湘西世界。 以此来反衬那腐败、没落的城市文明。 作家努力实现着这目的,以便能使读者越过形象的主体,“越过那条间隔城乡的深沟,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永远的倾心,康健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 ”九 沈从文这个身上流淌着苗族血液的作家,在那凄风楚雨的世界里,性灵受到陶冶。 对上下求索,百折不悔的屈原的尊崇,对以柔胜刚,以退为进的老庄的认可,铸成他酷爱虚空静美,向人的“生命”底蕴探索,企图寻回现今世界失去的“生命”的自然本质的倔强性格。 他广泛地接触了外国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化传统,但都被他所具有的本位文化同化了,他显得不卑不亢 ·····

固若金汤成语是什么意思

哈喽,大家好!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成语是【固若金汤】;意思是指用金属造的城,滚水形成的护城河,形容城池和阵地非常的坚固,出自班固的《汉书·蒯通传》:“边城之地,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 ”可以用作谓语、定语和补语;其中有一个成语典故是这样的,金汤寨是商代北部边界的军事要寨,驻守大将名为金汤,因城防坚固,易守难攻,所以长期安定,经济繁荣,商王为表其功,取名金汤寨,并赞扬说:“我大商边防都像金汤寨一样坚固,必将万世无忧。 ”后经逐步演变,就用来形容城防坚固、牢不可破,成语“固若金汤”也就来源于此;它的近义词有【铜墙铁壁】、【坚如磐石】,反义词有【不堪一击】、【一触即溃】,我们可以这样造句,他们坚守的这个阵地固若金汤,从来没有失守过;好了,本期内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9741.html
击穿全网底价 通义千问大模型直降97%!1块钱能买200万t
售价或将突破70美元 GTA6 外媒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