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 以色列必须立即停止对拉法的军事进攻

加沙

中新社联合国5月20日电 联合国安理会20日举行巴以问题公开会。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在会上发言表示,以色列必须立即停止对拉法的军事进攻,希望美国作为对以色列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切实为推动加沙停火止战发挥作用。

傅聪说,加沙冲突爆发已经220多天了,我们目睹了前所未有的平民伤亡,前所未有的基础设施破坏,前所未有的人道灾难。尽管国际社会一再发出立即停火的呼吁,安理会决议也就此明确提出了要求,但以色列对此置若罔闻。以色列面对国际社会强烈反对,还在推进对拉法的大规模进攻,使数十万加沙民众再次被迫迁移,中方对此表示严重关切和强烈反对。

傅聪强调,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为延续冲突辩护,集体惩罚平民不会为解救人质创造有利条件。以色列必须立即停止对拉法的军事进攻。中方支持安理会采取进一步行动,确保安理会第2728号决议的要求得到落实。希望美国作为对以色列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秉持公正立场,切实为推动停火止战发挥作用。

傅聪表示,当前,加沙的人道灾难无法想象。拉法过境点被占领导致人道物资准入严重受阻,从约旦向加沙运送的人道物资受到阻拦和破坏,人道工作者和联合国人员面临重重障碍和生命危险,这样的情况不可接受。陆路运输是实现人道物资大规模准入的关键,没有任何其他方式可以替代。以色列应切实履行国际法和国际人道法义务,立即开放全部陆路过境点,确保食品、药品、燃料等基本生存物资供给。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在约旦河西岸设施遭到袭击,令人震惊,我们要求占领方对事件彻查和追责。

傅聪表示,“两国方案”是解决巴以问题的唯一可行出路。中方支持巴勒斯坦独立建国,支持巴勒斯坦早日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加沙是巴勒斯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关于加沙战后治理的方案都应尊重巴勒斯坦人民的意愿,都应尊重地区国家的合理关切,都不能背离“两国方案”的基本方向。

傅聪说,刚刚过去的5月15日,是巴勒斯坦第76个“灾难日”。几十年来,一代代巴勒斯坦人为争取合法权利进行艰难的抗争。中国将继续同国际社会一道作出不懈努力,推动加沙立即停火、缓解人道灾难、落实“两国方案”,让巴勒斯坦“灾难日”永远成为历史,实现巴以和平共处、中东长治久安。(完)


中东受关注的原因有哪些

中东战争(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中东,是西方国家对西亚和北非的埃及等离欧洲较近的东方国家的习惯称呼。 所谓“中东战争”是指1948~1982年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在中东地区进行的大规模战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 阿拉伯国家是指阿拉伯民族占大多数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北部的中东地区。 以色列是犹太人建立的国家。 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争端 由来已久。 历史上,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区(位于地中海、死海、约旦河之间)建立过国家。 这个地方最早的居民不是迦南人,而是腓尼斯丁人,比迦南人更早公元前30世纪,原在阿拉伯半岛的迦南人迁至巴勒斯坦沿海和平原地 区定居。 公元前13世纪,犹太人的祖先祖先希伯莱人征服迦南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希伯莱王国。 此后,巴勒斯坦先后被波斯帝国、希腊、罗马和土耳其等外来民族征服,犹太人被迫流 落到世界各地。 犹太人居留城市,并从事经商事业,大量敛聚财富。 犹太人有坚定的宗教信仰,愈流浪信仰弥笃,至今犹太正教仍是全世界最保守的宗教之一。 188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俄国人怒而屠杀犹太人,19世纪末,大批犹太人陆续移居巴勒斯坦,这是犹太人第一次向巴勒斯坦大量移民。 1897年,第一次全世界犹太人大会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由西奥多·赫茨尔(Herzl, Theodor)当选主席,开始从事锡安主义(又称犹太复国主义;Zionism),准备复国,建国的地点选定在犹太人的故乡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外交部长詹姆士·贝尔福(James Balfour)于1917年发表了《贝福尔宣言》:“英国政府乐于见到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新的国家,并且将尽一切努力协助达成这个目标;我们明白这不应影响巴勒斯坦非犹太人之民权与宗教信仰,以及其他国家之犹太人的权利与政治地位。 ”,在支援犹太人复国,由于美国本土有数以百万计的犹太人,美国总统威尔逊表示支持《贝福尔宣言》,战争结束后,英国顺利接管奥斯曼帝国,有大量的犹太人,尤其是东欧的犹太人涌入巴勒斯坦。 1930年代纳粹迫害犹太人时,移民更是激增。 大量的移民潮,对当地阿拉伯人的生活环境造成很大的冲击,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开始出现流血暴力冲突。 1939年英国限制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的移民人数,每年上限为人。 一些激进的犹太人这时开始大搞恐怖活动,英国人开始想甩掉这块烫手山芋。 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联大181号决议案”决议(33票赞成,13票反对,10票弃权),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和以色列两个独立的国家,决议文规定把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划给占32%人口的犹太人(原本只拥有7%土地),这项决议案对阿拉伯人非常不公平。 阿拉伯国家的票数一共只有六票,根本无力挽回。 犹太人同意此决议,1948年成立以色列国,1948年5月14日16时,第一任以色列总理本格里昂在国民议会上发表建国宣言:“从今天开始,国名为以色列的犹太人国家在巴勒斯坦成立。 全世界的犹太人们,听到我的声音了吗?让我们在以色列的精神下团结起来!靠着这种精神,我们几个世纪以来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让我们为以色列复国这个伟大的事业而奋斗吧!”。 阿拉伯人反对该决议,未建立阿拉伯国。 结果发生5 次阿以战争。 [编辑本段]第一次中东战争(亦称巴勒斯坦战争)1948年5月16日凌晨,以色列建国的隔天凌晨,阿拉伯国家联盟(7个成员国)共集结军队4万多人,向以色列发起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战争一开始,以色列总兵力只有3.4万人,飞机33架,阿拉伯国家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以色列军队节节败退,以色列军队在特拉维夫南面拼命抵抗,才使战情不致恶化。 以色列总理急电以色列驻联合国代表埃班说:“以色列急需几周的时间来重新组织和装备军队”。 5月17日,美国向联合国安理会递交了一份议案,建议安理会命令双方在36小时内停火。 6月11日,阿以双方同意停火四周,阿拉伯联军已经占领了巴勒斯坦过半的领土。 以色列喘息甫定,开始大力扩充军备。 这时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立即发起支援以色列的行动,以色列政府正式建起了一支正规的以色列国防军(IDF),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犹太人捐赠的新型轻重武器,从美国、英国进口轰炸机,从法国引进坦克,从捷克获得了大量轻武器、野战炮、炸弹和炸药。 7月9日阿拉伯联军再开攻击,以为十天内就能结束战争,孰料战争一开始联军就陷于被动,已非吴下阿蒙的以色列一口气夺取约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7月15日,联合国安理会再度命令双方停火,10月15日,以色列军队破坏停火令,继续向阿拉伯军队发起进攻,负责调停的贝尔南多伯爵竟然遭到以色列恐怖组织暗杀身亡。 这时在军事上已占尽优势的以色列军队针对埃军的弱点,一口气发动了约夫战役、希拉姆战役、霍雷夫战役。 12月23日,阿隆师主力从比尔谢巴开始向阿里什方向进攻。 以色列的司令兼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条罗马时代的旧通道,可由比尔谢巴通往奥贾,埃军万万没想到,以色列已秘密将这条旧通道大修成军用道路,可通行装甲战车,沿这条古道包抄埃军后方,埃军大吃一惊,毫无抵抗,全面败退。 阿拉伯联军原本就是以埃军为主力,埃军一败,联军更无斗志,节节败退,完全被赶出了巴勒斯坦。 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以色列大胜,阿拉伯国家军队死亡1.5万人,以色列军队死亡约 6000人。 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80%,这场战争中有96万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新难民。 [编辑本段]第二次中东战争(亦称英法以侵埃战争或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英、法和以色列借口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公司和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向埃及发动进攻,企图重新控制运河和镇压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 10月29日,以军1个伞兵营在西奈半岛米特拉山隘空降,地面部队也越过边界进入西奈,配合英、法尔后的进攻。 当时埃及总兵力约15万人,有坦克500余辆,作战飞机250余架(堪用者仅100余架)。 埃及总统纳赛尔为集中兵力保卫运河,下令驻西奈的3万部队撤回运河区。 以军共出动10个旅,由装甲部队率先突击,5天内占领西奈和加沙地区。 31日,英法联军出动各型舰艇100余艘(含航空母舰和巡洋舰10余艘),先以200余架飞机袭击埃海、空军基地,掌握制海权、制空权;11月5日,在塞得港、富阿德港附近要点实施伞降和直升机机降;6日,出动2.2万名登陆部队占领上述港口。 埃及军民坚决抵抗侵略者,尤其在保卫塞得港战斗中,充分发动和武装群众,军民联合,英勇作战,并利用美、苏和英、法之间的矛盾,在全世界人民声援下,英、法、以于6日深夜被迫同意停火和撤军。 埃军亡1600余人,损失飞机210余架;英、法、以军亡200余人,损失飞机约20架。 英、法军于12月撤离。 从此,美国便进一步插手中东事务。 以军于次年3月撤离加沙地区和西奈半岛(由联合国部队进驻加沙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但取得了通过蒂朗海峡的航行权。 [编辑本段]第三次中东战争(亦称六五战争)1967年4月,叙利亚的6架米格战机在一次突发事件中被以色列打下来,叙利亚马上向埃及呼吁参战,埃及立即动员十万大军和一千辆坦克,开进西奈半岛的埃以边界地区。 1967年5月16日,埃及武装力量总司令要求联合国撤出在埃以边境的观察所驻扎的所有部队。 随即,埃军前出并占领一部分联合国观察所。 1967年5月18日,埃及外交部长通告所有联合国部队派遣国:联合国部队必须立即离开埃及和加沙地带。 1967年5月22日,埃及宣布自次日起封锁西奈半岛的堤蓝海峡。 1967年5月30日,约旦和埃及签署了五年共同防御条约。 至此,埃约联军有机会在半小时内将以色列一分为二。 战争眼看就要全面爆发。 以色列西面靠海,其余的南北和东面被敌国包围。 就在敌人调兵遣将之际,以色列军队先发制人,1967年6月5日,在留下12架战机担任本土防空任务后,以色列空军其他战机全部动员起来准备投入到对埃及、约旦和叙利亚的袭击当中。 以军乘埃军早饭和军官上班前戒备松懈之机,集中使用200架飞机空袭埃及各空军基地,将埃军绝大部分飞机摧毁于地面,尔后又击毁叙利亚、约旦大量飞机;并出动22个旅实施多方向快速突击,4天内占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区,继而攻占耶路撒冷东城区和约旦河西岸地区,10日攻占叙利亚戈兰高地。 埃及对以军突袭估计不足,损失惨重。 约、埃、叙先后被迫同意停火。 结果,以色列又占领6.5万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领土,数十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表1第三次中东战争阿以双方军事实力与战争损失概略统计)。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阿、以对抗继续发展。 埃海军舰艇于1967年10月使用舰舰导弹击沉以军驱逐舰“埃拉特”号,首创导弹击沉军舰的纪录。 从1968年下半年开始,埃炮兵部队向运河东岸以军实施大规模炮击。 以军则从1969年下半年开始向运河西岸包括开罗周围地区实施战略空袭。 双方还各派突击队偷袭对方。 1970年8月停火。 这两年的战斗被称为“消耗战”。 阿、以双方分别从苏、美得到新式武器装备,为下次战争做准备。 苏、美对中东的争夺加剧是导致第四次中东战争的重要国际原因。 [编辑本段]第四次中东战争(亦称十月战争)1973年10月,埃、叙为收复失地和摆脱美、苏造成的“不战不和”局面,向以色列开战。 伊拉克、约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苏丹、科威特、突尼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派部队或飞机参战。 埃及(总统萨达特)企图收复运河东岸部分失地,为尔后通过谈判收复西奈半岛创造条件。 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企图收复全部戈兰高地。 埃、叙为达成进攻的突然性,采取反复动员复员、进行军事演习等多种欺骗措施并把开战时间选定在伊斯兰教斋月(穆斯林白天斋戒)和犹太教赎罪日(教徒当日斋戒,停止一般公务活动),隐蔽进攻企图和进攻时机。 以色列于1967年侵占埃、叙部分领土后,扩大了防御纵深,并在运河东岸构筑巴列夫防线和在戈兰高地构筑防线,转取守势战略。 以军自恃有强大的空军、坦克部队和侦察情报系统,骄横麻痹,疏于戒备。 直到开战前数小时,以统帅部(总理G.梅厄、国防部长M.达扬等)仍认为埃、叙不敢发动进攻,在西奈半岛只驻4个旅,在戈兰高地只驻3个旅。 10月6日14时,埃、叙使用优势兵力在炮兵、航空火力和防空火网掩护下,分别向西奈半岛(西线)、戈兰高地(北线)同时突然发起进攻。 北线,叙3个步兵师当日突破以军防线,7日,又投入2个装甲师,进抵距以本土数公里的地区。 西线,埃陆军在海、空军协同下强渡运河,第2集团军3个步兵师在大苦湖以北、第3集团军2个步兵师在大苦湖以南迅速突破巴列夫防线,步兵携带反坦克导弹、火箭筒率先穿过以军各支撑点间的空隙,击毁大量以军坦克;工程兵快速破堤,9小时打开60条通道,架设浮桥12座,保障2个装甲师、2个机械化师等后续部队渡河。 海军则同以军舰艇进行海战并用舰炮支援地面部队进攻。 10日,埃军按预定计划停止大规模进攻。 以色列在损失惨重、极为被动的情况下,迅速运员预备役部队,使总兵力增至近40万人,先以北线为重点,遏止叙军进攻并实施局部反击,集中使用空军主力向叙地面部队和防空导弹阵地展开攻击并空袭叙后方大城市。 11日,以军3个师转入进攻,越过1967年停火线,形成威胁叙首都大马士革之势,并打击了伊拉克、约旦的援叙部队,夺得北线战场主动权。 继之,以军将重点转向西线。 当埃军于14日投入1000辆坦克展开第2次大规模进攻时,以军投入800辆坦克,步、坦、炮协同作战,并使用武装直升机和其他飞机发射“小牛”、“百舌鸟”式空地导弹、“白星眼”式电视制导炸弹等,击毁埃坦克250辆,迫使埃军当日撤回进攻出发阵地。 15日晚,以军A.沙龙师向大苦湖地区埃第2、第3集团军接合部穿插突击,先头部队于16日晨在湖北侧德维斯瓦附近渡河,摧毁若干埃防空导弹阵地,为空军活动创造有利条件;架设浮桥后,又有2个师渡河,向南迂回,发展进攻;23日进抵苏伊士湾,占领阿代比耶港,对苏伊士城和埃第3集团军形成合围,夺得西线战场主动权,并以埃第3集团军为筹码,换取了北方战线的缓和。 24日,埃以双方按照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停战。 埃、叙同以分别于次年1月和5月签署第1阶段脱离军事接触协议。 至此,埃控制了运河东岸纵深约10公里的狭长地带,基本达到战略目的(1982年4月,根据1979年3月埃以和平条约,以色列完全撤出西奈半岛)。 北线以军撤至1967年停火线以西。 在这次战争中,埃、叙经过周密准备对以实施突袭和两线夹击,首战告捷,使阿拉伯的民心士气为之大振。 埃军渡河之役显示出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 以军动员快速,先北后西,重点用兵,化被动为主动,尤其向运河西岸的大纵深突击,对于扭转被动局面发挥了作用。 双方投入的坦克、火炮、飞机、导弹等数量很大,埃、以于14日一天内共展开1800辆坦克的大会战为战争史上所罕见。 阿、以分别使用苏、美当时的先进武器装备和得到苏、美战略空运的及时补充并利用苏、美侦察卫星提供的情报。 埃军由萨姆-2、萨姆-3、萨姆-6、萨姆-7型导弹为主组成的防空体系,在战争初期掌握了战场制空权,使以军飞机数日内不敢进入运河空域;以军则使用“响尾蛇”、“蜻蜓”等空空导弹和“加布里埃尔”舰舰导弹对付阿军的飞机、舰艇。 大规模电子对抗的展开使战场情况更为复杂,作战损耗加大。 双方飞机损失的约60%、舰艇损失的80%以上,大部被毁坦克均为各种导弹所击毁(表2第四次中东战争阿以双方军事实力与战争损失概略统计)。 在战略指导与作战上,广泛利用电子技术和使用各种战术导弹,是这次战争的突出特点。 [编辑本段]第五次中东战争(亦称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和纵容下,借口其在驻英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悍然出动陆海空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到6月11日,以军占领了从贝鲁特到大马士革的国际公路 以南2800平方公里的黎巴嫩土地。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这一地区的基地被全部摧毁,武装力量的主力也遭到重大损失。 驻贝卡谷地的叙利亚军队也受到以色列空军的重创,萨姆导弹设 施和空军力量遭到到重大损失。 6月11日,叙利亚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 接着,以色列调集重兵对巴解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包围和攻击,后在联合国的调解下,在维持和平部队的监督下,巴解总部及其万余名武装人员不得不撤出贝鲁特,分散到突尼斯等8个阿拉伯国家。 叙利亚在贝鲁特的1000多名部队也同时撤走。 著名的贝卡谷空战就发生在这次战争中。 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使巴解游击队伤亡3000余人,被击毁坦克100余辆,火炮500门,设在黎南部的游击队全部被毁,有400多座秘密武器库被占领。 叙利亚军队伤亡1000余人,被毁坦克400余辆,飞机85架。

以色列 联合国

以色列为什么会放弃对加沙的军事占领?

方案

1. 以色列对加沙的军事占领为何会被放弃?2. 以色列决定放弃对加沙的军事占领,部分目的是为了转移国际社会对其在约旦河西岸扩大定居点活动的关注。 3. 由于美国持续关注以色列的行动,以色列选择在特定时期对加沙的敌意进行妥协,但这只是暂时的策略,以色列深知形势所需。 4. 以色列,作为犹太人的祖籍地,以其智慧著称。 犹太人的商业智慧在许多书籍中有所体现,这些书籍对学习生意经极为有益。 5. 掌握生意技巧是成功的一部分,而在这个以利益驱动的世界里,了解如何在国际社会中周旋至关重要。 6. 以色列逐渐意识到,除了经济发展,还需要在外交关系上巧妙应对,以避免其生意和国家安全受到损害。 7. 因此,以色列放弃对加沙的军事占领,应被视为一种策略性的撤退,而非长久之计。 8. 尽管如此,加沙对以色列的攻击仍被以色列民众铭记在心。 以色列已经成熟,不再简单和单纯,而是学会了运用国际政治手段来保护自身利益。 9. 以色列正在采取自身认为合适的方式变得更加强大,这是每个国家的选择。 正如美国通过占领夏威夷来扩大领土一样,以色列也有权寻求自身的安全和繁荣。

说说目前比较热点的国际冲突吧

巴勒斯坦 灾难

自去年11月美国在安纳波利斯召开的中东问题国际会议以来,阿盟与一些阿拉伯国家在推动巴勒斯坦法塔赫与哈马斯两派和解、协调黎巴嫩各派尽快确定总统人选等方面,态度积极,做了不少促进工作。 长期以来,埃及一直是主持调解巴内部各派矛盾和推动巴以对话、谈判最主要的阿拉伯国家。 6月17日,哈马斯与以色列就第一阶段在加沙停火的协议,就是在开罗促成的。 今年,当地舆论把地区国家的这类调解归纳成几种模式,除“埃及斡旋”、“沙特斡旋”外,还增加了“也门斡旋”和“卡塔尔斡旋”,具体是指2月23日萨利赫总统提出“也门倡议”,3月22日邀请巴勒斯坦两派到萨那商谈重组巴民族联合政府,以及卡塔尔4月中旬邀请尚未建交的以色列副总理兼外长利夫尼出席“多哈论坛”,试图推动巴以谈判所作出的努力。 值得注意的是,土耳其也已介入了中东和平进程中长期被冷置的重要环节,即叙利亚与以色列的谈判。 以色列奥尔默特总理6月18日称,在土耳其斡旋下,以叙近期开始间接谈判,一俟日程与议题达成一致,便将直接进行和谈。 地区国家介入中东热点问题的解决,具有积极意义,虽不能说都会奏效,但毕竟能改善气氛、减少暴力冲突的概率。 今年5月下旬,正是在卡塔尔和阿盟的斡旋下,黎巴嫩各派终于同意让苏来曼出任总统,解决了拖延约半年的黎国家元首空缺问题,堪称一大亮点。 目前,巴以停火协议期满,冲突又起,阿巴斯已赴开罗,邀埃及再度斡旋以期延长协议,也反映了中东地区国家的这种倾向。 (一)俄格冲突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自上台以来一直积极奉行融入西方、加入北约的政策,并得到美国的大力支持。 但是,要求独立的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成为其“入约”道路上的一大障碍,而且这两地的独立要求得到俄罗斯的暗中大力支持。 在科索沃2008年2月宣布独立后,俄罗斯开始公开支持两地的独立运动。 对此,格鲁吉亚一方面坚决反对,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国际支持,特别是美国的支持,并与美国等国开展联合军事演习。 进入7月以后,南奥塞梯局势和格俄关系突然紧张起来。 7月10日,俄外交部发表声明称,俄方得到格军可能以解救被扣留军人为由入侵南奥塞梯的情报。 为搞清局势,俄军飞机在南奥塞梯领空进行短时间飞行。 格外长特克舍拉什维利则表示,俄外交部的声明等于承认了俄战机入侵格领空。 这是对格鲁吉亚主权的蔑视。 俄外长拉夫罗夫当天表示,格加入北约的决定将导致格方与阿布哈兹及南奥塞梯的冲突“彻底无法解决”。 为了防止冲突再次发生,格方必须与这两地立即签署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协议。 8月初,南奥塞梯局势由紧张升级为严重冲突状态。 格军和南奥塞梯武装人员不时发生交火事件,并且均指责对方首先开火。 为缓解紧张局势,格鲁吉亚建议与南奥塞梯当局进行直接对话,而俄罗斯主张在解决南奥塞梯冲突混合监督委员会框架内举行谈判。 8月7日,格俄代表在第比利斯就谈判模式问题举行会晤,但未能达成一致。 格总统萨卡什维利当日下达了单方面停火的命令,并重申允许南奥塞梯享有“无限制”自治权,并邀请俄罗斯作为担保国。 这只是萨卡什维利的“虚晃一枪”。 8月8日,格军突然包围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市,企图以闪击战方式拿下该市。 不料,俄罗斯早有准备,俄第58集团军的一支装甲部队迅速进抵茨欣瓦利。 8月9日,俄陆军总司令博尔德列夫命令该集团军和航空兵以火力压制方式,实现维和任务区停火。 针对这次冲突,俄格双方均坚称自己有理。 俄总理普京表示,俄方行动绝对有法律依据,是合法和必要的。 根据现行国际协议,俄罗斯不仅要履行维和职能,而且在一方违反停火协议的情况下,有义务保护另一方。 俄常驻联合国代表丘尔金对新闻界说,俄军所有行动均属维和任务范畴,且其范围仅限于南奥塞梯境内。 8月10日,俄总统梅德韦杰夫表示,对南奥塞梯平民犯下罪行的人将受到惩罚,其中包括承担刑事责任。 他将命令军事检察院对有关犯罪情况进行立案调查。 面对俄方的指责,格方毫不示弱。 格总统萨卡什维利9日宣布,由于俄罗斯侵略格鲁吉亚,他命令国家进入“战时状态”,进行后备兵总动员。 格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洛马亚随后说,格议会当日全票通过了萨卡什维利签署的命令,宣布全国进入15天的戒严状态。 8月10日,俄军控制了茨欣瓦利市大部分地区,并与格军在市郊激战。 俄军副总参谋长诺戈维岑表示,格军在不断撤出市区的同时,开始调集预备部队。 俄空军将对格军第二梯队予以打击,但不会空袭格方非军用设施和城市。 俄驻南奥塞梯维和部队司令部发布消息称,格军出动了7400人,100辆坦克以及数目不详的火炮。 不过,俄军的进攻地域并不局限于南奥塞梯地区,而是包括格境内的数个军事和战略要地,意图一举瘫痪格方的战争能力。 比如,俄军突袭并控制了格黑海之滨的重要军事基地塞纳基市,以及位于格心脏地带的战略要地哥里镇,这次进攻南奥塞梯的格步兵第一旅司令部、炮兵司令部、坦克营部以及空军指挥部均设在这里。 至此,格军陷于完全被动,就像萨卡什维利惊呼的那样,他的国家遭“闪电切割,被一分为二”!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格俄在南奥塞梯的冲突形势。 8月7~10日,联合国安理会连续四次开会讨论南奥塞梯局势,讨论俄罗斯起草的声明草案。 该草案对格军与南奥塞梯武装人员之间的武力冲突升级表示严重关切,呼吁双方立即停止流血冲突和放弃使用武力。 由于美国等国不同意使用“放弃使用武力”等措辞,安理会最终未能通过这一声明草案。 11日,法国和芬兰外长赴格、俄两国斡旋。 就在萨科齐抵达莫斯科前数分钟,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宣布暂停军事行动,并提出临时停火6点建议:不寻求使用武力;完全停止一切军事行动;允许自由通行进行人道主义援助;格军返回其常驻部署地点;俄军退回到开始军事行动前的边界线,在建立国际机制前,俄罗斯维和力量可采取安全补充措施;国际社会开始讨论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未来地位和保障其持久安全的方法。 俄总理普京也说,格鲁吉亚已经“完全失去”对南奥塞梯与阿布哈兹的管辖权。 俄外长拉夫罗夫表示,“暂停军事行动”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格鲁吉亚总统必须下台,格军“最好”远离南奥塞梯,并且还要在格鲁吉亚与南奥塞梯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区。 由于无力再战,格政府被迫于8月11日停火。 萨卡什维利向国民发表电视讲话,表示愿意尽一切努力尽快解决南奥塞梯危机。 俄格外长互通电话,讨论南奥塞梯局势。 格外长特克舍拉什维利承诺将迅速查明情况,并对俄方立场表示理解。 8月13日,格鲁吉亚政府同意接受俄方的暂时停火6点建议,南奥塞梯冲突暂时平息下来。 这次俄格间的严重武装冲突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难民。 8月20日,格鲁吉亚议会国防和安全委员会主席塔尔加马泽说,格方共有215人丧生(146名军警和69名平民)、1469人受伤(1408名军警和61名平民),另有70名军人失踪。 而同日俄副总参谋长诺戈维岑称,俄军共有64人死亡,323人受伤,无人失踪。 南奥塞梯地方当局则称格军行动造成2000名平民死亡和3.4万难民出逃。 本次冲突是俄罗斯在车臣战争结束多年之后向世人突然展示自己的军事实力。 在格军突入南奥塞梯后,俄军以“闪电战”回击“闪电战”,迅速调集两万官兵和500辆坦克,并派苏-25、苏-24、苏-27和图-22战斗轰炸机参战,以极小的代价迅速击败格军,推进至距格首都第比利斯仅45公里处,而此时西方国家甚至还来不及统一立场,无法对格进行援助,从而使格完全陷入军事和外交上的绝境。 在退隐世界军事冲突舞台多年之后,这次冲突表明复出的俄军依旧强悍有力、令人生畏,与其周边的中小国家军队相比占据绝对优势。 同时,这次冲突也可能是对近年来俄军事改革成果的一次检验。 从效果上看,俄军在本次冲突中显然吸取了车臣战争的教训,采取事先隐蔽、快速突击和多军兵种联合攻击的方式,一举击败格军,并控制其战略要地,较好地掌控了战役的主动权、突然性和伤亡水平。 不过,俄方2万人和500辆坦克的出兵规模似乎也表明,俄军可能仍然缺乏足够的精确制导武器来对格军实施远程精确打击。 另外,俄军有数架飞机,包括一架图-22远程轰炸机被击落也说明,俄军未能迅速摧毁格方的防空系统,这一败笔是如何造成的尚不清楚,可能与俄方缺乏相关的侦察设备有关。 尽管存在一些缺陷,俄军的这次亮相基本成功。 不过,战争历来是改革之母,相信俄军会以这次冲突为契机,总结经验教训,继续推进其现代化改革进程。 (二)以巴冲突2007年,在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以及巴勒斯坦内部哈马斯与法塔赫爆发了激烈冲突,总共造成625人死亡。 在巴勒斯坦方面,231人死于哈马斯与法塔赫之间的冲突,382人死于以军的攻击。 在以色列方面,5位平民、6名军人死于巴方的袭击。 2007年6月,由于被哈马斯夺去加沙地带的控制权,巴总统阿巴斯解散了由哈马斯领导的民族团结政府,而自行组建过渡政府。 以色列则以封锁加沙而对哈马斯施压。 12月12日,在中断了近7年之后,以巴谈判代表正式开始新一轮和谈的首次磋商。 和谈一开始就充满火药味,最后无果而终。 巴以在“两国”解决方案问题上存在根本分歧。 以色列坚持不允许巴勒斯坦难民回归,而如果阿巴斯在这一问题上让步,则不仅人数众多的巴难民不会接受,哈马斯也会有充足的理由谴责阿巴斯和法塔赫出卖巴人的利益。 所以,巴方决不接受“以色列是犹太人的国家”的说法,而愿意承认以色列是一个犹太人和其他民族共同居住的国家。 在巴勒斯坦分成两个实体的状态下,这一问题不会得到解决,因为阿巴斯难以在近期内成功掌控大局,甚至无法阻止哈马斯武装从加沙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 而在以色列看来,建立一个无法确保以色列安全的巴勒斯坦国的方案是不能接受的。 到2008年2月24日,双方只在水资源分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等一些非核心问题上达成协议。 以巴局势的一大特点就是谈谈打打,打打谈谈,边谈边打。 这次也不例外。 就在新一轮和谈开始的前一天,以军进入加沙地带,打死6人,抓走60人。 在2007年12月,巴以双方进行了两轮谈判,期间以军多次攻入或空袭加沙地带,打死数十名巴武装分子。 在以军的强大压力下,哈马斯一方面通过向以境内发射火箭弹还以颜色,一方面放出停火的信号,但遭到以方拒绝。 2008年1月,以军除继续实施定点清除行动外,还于1月17日下令全面封锁加沙地带,作为对巴激进武装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的报复。 加沙很快陷入人道主义危机之中。 哈马斯被迫释放出更多的缓和信号,包括声称准备考虑停火,愿意与法塔赫展开会谈,等等。 但这些信号没有起到效果。 以色列继续封锁加沙和展开军事打击行动,而阿巴斯则以哈马斯交出加沙的控制权为进行会谈的前提。 虽然阿巴斯后来同意进行会谈,但会谈始终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 进入3月份,以巴冲突再次升级。 以军在2月末3月初展开代号为“热冬”的军事行动,造成至少116名巴人死亡。 3月2日,为了抗议以军的军事打击,阿巴斯宣布中断和谈。 3月6日晚,一名巴武装分子在耶路撒冷一所犹太宗教学校开枪打死8名犹太学生,打伤11人。 随后,哈马斯声称对此案负责。 这是近两年来发生的最为严重的一次恐怖袭击行动,也是近两个月以来巴以冲突不断升级的产物。 以色列随后于8日和13日两次空袭加沙予以报复。 以色列与哈马斯之间的这一轮武装冲突直到2008年6月才停止,共造成350多名巴勒斯坦人和21名以色列人死亡。 6月19日,以色列与包括哈马斯在内的巴各武装派别达成一项为期6个月的停火协议。 根据停火协议,巴武装人员停止从加沙地带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以色列停止在加沙发动军事打击。 另外,停火三日后,以色列将开始放松封锁加沙地带,允许部分物资运入加沙地带;一周后,以将进一步放松封锁。 在最后阶段,双方将展开谈判,商讨重新开放巴勒斯坦和埃及边界的拉法口岸,以及释放遭哈马斯关押两年的以军士兵沙利特等问题。 此后,加沙局势基本保持平静。 从目前来看,哈马斯能够严格遵守停火协议。 7月12日,哈马斯逮捕了7名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的阿克萨烈士旅成员。 哈马斯官员祖赫里说:“我们强调,各方必须遵守全国一致通过的协议。 ”事实证明,以色列对加沙的打击和封锁并没有把哈马斯搞垮,反而使加沙的民众对以色列的痛恨与日俱增,将哈马斯提升到“得道多助”的有利地位,而令以色列在国际上陷入“失道寡助”的被动处境。 与此同时,以色列国内的反对声音也日益强烈,这也是奥尔默特政府同意与哈马斯实现停火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国际社会以及巴、以双方都不看好这项临时停火协议。 实际上,双方接受停火实际上是各有打算的。 哈马斯希望借此令以色列解除对加沙的封锁,缓和当地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并重整武装力量。 以色列希望通过停火使以南部地区免遭袭击。 尽管停火可能赋予哈马斯一些合法性,并削弱阿巴斯的地位,但相对而言,对加沙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危害更大,将对以巴和平进程造成更严重的影响。 在停火协议实施后,以巴双方再次展开和谈进程。 7月22日,以总统佩雷斯与到访的阿巴斯举行会谈,商讨巴以和平进程等事宜。 虽然两人会谈的详细内容没有公布,但巴方高级谈判代表埃雷卡特在会谈前表示,阿巴斯将在停止约旦河西岸犹太人定居点扩建问题上向佩雷斯寻求帮助。 8月6日,阿巴斯与奥尔默特在耶路撒冷会面。 不过,奥尔默特日前宣布,将不参加前进党定于9月17日举行的主席选举,并在新主席产生后立即辞职。 这一决定给和谈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双方在年底前是否达成一项协议变得极不确定。 尽管奥尔默特表示只要他在总理位置上,就会为实现以巴和平继续努力,但在巴方看来,即将离职的奥尔默特形同“跛脚鸭”。 事实上,巴方已经开始为与奥尔默特之后的以色列领导人打交道做准备。 (徐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战略问题。 )2009年,恐怖主义仍将是国际安全最大隐患。 随着美新政府反恐战争重心东移至阿富汗,直逼恐怖分子老巢,“基地”组织、塔利班和巴基斯坦亲塔利班分子势必乘机反扑,对美及亲美政治势力发动攻击。 他们还可能将爆炸引向全球。 最近,“基地”组织二号人物高调出镜警告奥巴马,并号召伊斯兰世界发动新一轮“圣战”。 铲除恐怖主义是全球治理的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必须标本兼治。 既要加强打击力度,又要努力净化滋生恐怖主义的社会环境;以对话代替对抗,以合作代替冲突,以和平、民主代替强权、暴力,公平、正义地解决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国内与国际矛盾。 地区冲突:此起彼伏 1月15日,一名巴勒斯坦妇女在加沙城的希法医院外哭泣。 2008年地区冲突明显增多,较2007年33起多13起。 热点问题几乎均在升温。 在中东,巴以新仇加旧怨,引爆新一轮冲突。 为彻底清除哈马斯,2008年底,以军发动了自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来对加沙地带最大规模的一次袭击。 在高加索地区,俄格展开激战,北约险些卷入冲突。 在南亚,2008年7月,印巴军队在克什米尔控制线地区爆发近5年来最激烈的冲突;11月,孟买事件使印巴关系急剧恶化,4年的和平进程再度中断,引起了周边地区和整个国际社会的担忧。 2009年仍将是动荡之年。 新年伊始,巴以冲突继续升级,各方斡旋收效甚微,哈马斯发誓将使犹太人寝食难安。 中东局势依然转不出“以暴制暴”的怪圈。 在南亚,印巴局势依然紧张,印度欲借孟买事件惩罚巴基斯坦的可能性继续存在。 另外,斯里兰卡局势也在恶化,政府军在新年第二天攻占了反政府武装泰米尔“猛虎组织”大本营,全面和平希望渺茫。 东欧亦不平静,新年的第一天,俄罗斯即宣布全面中断对乌克兰天然气供应,两国“斗气”牵动欧洲政治神经。 防核扩散:无法乐观 伊朗媒体2008年11月12日援引伊朗国防部长纳贾尔的话说,伊朗已成功试射一枚射程达2000公里的新一代地对地固体燃料导弹。 这是导弹发射时的照片。 近年来,核武器扩散形势严峻。 印、巴、以成为事实上的有核武国家,但至今尚未加入核不扩散机制;朝鲜已进行核试验,伊朗在加速开发核技术。 随着核能在能源利用中的重要性上升,无核国家掌握核技术、开发核能的需求增加,进而可能使掌握浓缩铀和核燃料回收技术的国家增加,核技术扩散加速可能性增大。 另外,非国家行为体的核扩散问题日益凸显,核科学家和走私分子、跨国公司、恐怖分子等参与核扩散机会增多。 2008年,防扩散进程处于停滞状态。 朝鲜弃核进程走走停停,伊核问题举步维艰,伊朗在国际法律框架下玩擦边球,国际社会毫无办法。 2009年,地区防扩散问题依然是国际社会关注重点。 美新任总统在此问题上可能采取较为温和立场,但伊核、朝核前景仍不宜过于乐观。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更为担心的是南亚核形势的发展,如果印巴在孟买恐怖袭击调查案问题上不能保持克制,将开启核国家冲突之先例。 进而,如有一方不能很好控制核武器和核材料,将可能给恐怖分子以可乘之机,引发灾难性后果。 气候变化:暖流涌动 2008年12月9日冰人“请愿” 12月9日,在波兰西部城市波兹南,一名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代表端详伫立在会场入口旁的人形冰雕。 这些冰雕内嵌标语,呼吁人们停止对世界环境的破坏,致力环保事业。 2008年是自1850年有气象纪录以来第十个最热的年份。 据世界气象组织统计,所有比2008年热的年份都集中在过去12年里,这再次证明了全球变暖的趋势。 2008年,地区或全球会议对气候问题的关注明显升温。 欧洲议会批准了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为其在2020年实现“三个20%”的目标扫清了最后障碍。 博鳌亚洲论坛探讨气候变化趋势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日本洞爷湖八国集团峰会提出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半作为世界减排的长期目标。 波兰波兹南联合国气候会议研讨新的气候变化国际公约。 2009年,气候变化问题仍将是国际关注的重要焦点。 6月,《气候公约》缔约方附属机构会议将在德国波恩举行,12月,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将就2012年后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达成新协议。 可以预见,今年各国围绕减排标准、国际气候话语权的争论将更趋激烈,联合国气候会议能否取得预期成果,人们拭目以待。 海盗猖狂:再添新乱 2008年11月19日,被海盗劫持的沙特阿拉伯“天狼星”号巨型油轮停在索马里东北部海面上。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当日通过发言人发表声明,对索马里附近海域日益猖獗的海盗活动表示关注,呼吁国际社会协调一致,加大打击力度。 新华社/法新 国际海盗近年来有恃无恐。 2008年,海盗制造劫持事件比上年增加了两倍,索马里海盗则高居榜首,抢劫船只135艘,绑架船员600多名,现仍有约20艘船只和二三百名船员掌控在海盗手中。 还有两个令人担忧的新动向是:海盗正在把手伸向更遥远的海域;部分海盗还与恐怖分子合流,助纣为虐。 2009年,解决海盗问题继续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安理会通过第1851号决议后,截至目前,有10多个国家派出军舰到索马里水域。 在联合国框架下和索马里当局同意下,中国海军也已开始执行护航任务。 海盗猖狂作案,严重威胁正常国际贸易,必须坚决予以打击。 但是,仅靠军事行动不足以解决问题,欲彻底铲除之,需要综合治理,必须维护有关海域周边国家稳定,促进当地教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消除贫困与落后。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uaibao/9596.html
DNF手游国服首日服务器爆满 解决教程来了 想玩韩服又怕网速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宁夏交出答卷 产业更兴了 黄河更美了